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时间:2022-04-17 22:19:16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精选18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郁达夫《沉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精选18篇)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1

  本对郁达夫的东西没什么了解。无意中,看到一句这样的评价:在当时的中国,需要鲁迅这样铁骨铮铮的为人民疾苦疾呼的斗士,需要郭沫若这样讴歌自然,讴歌生命的人……郁达夫却是另外的一种方式,他的《沉沦》一出,给当时的中国文坛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大致意思就是这样)。郁达夫是谁,《沉沦》又是讲什么的?我好奇了。我去找了来看。

  这越读越是熟悉,小时候应该有看过它改编的电影——当时的`感觉应该是除了片尾那句“中国,你为什么不强大起来,啊!”之外,就是黑色的夜,只见人的外形以及对白。

  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觉得如果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重新来看这部小说,都是很有韵致,很有味道的呢——就是一个留学日本的,无所事事,自卑,怨愤,又自恋,猥琐的堕落渣男,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的一段经历和心理活动。

  早晨被窝里的罪恶,陷入自己对自己的指责,怨恨,然后又怨恨他人——复仇——复的是自己吧——月底的最后几天或者一星期的最后几天就完全的放纵了自己,跟自己说从下个月重新开始或者下周重新开始,下个初一重新开始,甚至有个形式的去剃了个头,洗了个澡——但实际上就是一切该怎样来的还是怎样来,都没有改变。

  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不说,撇开心理的问题不谈。这样的行径不也无时无刻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某些人的身上吗?

  《沉沦》里男主角的形象依然是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四周围的。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2

  在很久以前就听说《沉沦》这部作品了,但不知道是出自哪家,而且对这"沉沦"二字充满了迷惑和不解,也许是好奇吧,想知道这部书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故事。

  读了《沉沦》和对郁达夫个人生平的了解,我知道了这里面有很大的个人经历自序的成分。感觉到里面的语言风格是凄凉的、悲苦的、感伤的,而且随处可见。我知道有很多人对郁达夫先生的评价是不高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好的,低劣的。但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在心中翻腾,这感觉却是最起码的深沉和严肃。我想说一个人只有在心情和作者在写作品时的心情相似的时候,才会引起共鸣。

  提到郁达夫就不能不说他的小说,而在他的小说中又不能不提到《沉沦》,提到《沉沦》呢,又不能不说《沉沦》中表现出来的性苦闷,性压抑,以及故事里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忧郁证和精神衰弱症。还有这些给他们带来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以往的中国向来是谈性色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现象似乎稍有好转。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划到色情那一面去了,而这中间的尺度又似乎只有"大家"才能娴熟的把握。普通的作家似乎是望尘莫及的。

  但因为郁先生所处的时代便赋予了他的作品的新的生命和内涵。毕竟那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时代中的一个时期。就《沉沦》中的"我"而言,性苦闷是有原因的,首先,是身处异国而同时遭受着日本人的凌辱,被人看不起。其次,是因为对真挚爱情的追求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满足。由于文中的"我"是没有朋友的,没有亲人的,没有恋人的。所以就谈不上什么友情、亲情、爱情了。所以"我"变得忧郁、孤独、深沉。

  "我"在文中第一次犯下了罪恶的时候,是无意识的,然而第二次、第二次。却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犯下的。而在这过程中"我"是无法自控的,可以说是无法自拔的。"我"之所以在文中仇视一切,觉得身边的人都是看不起自己的,是自己的敌人,而自己虽然是自卑的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又有些瞧不起周围的人,也就是说这种极度的自卑当中有一点点自恋的'成分。

  文中多次提到"祖国啊,你何时才能富强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文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我不知道到底是由性苦闷导致的忧郁和精神衰弱,还是因为自卑和忧郁导致的性苦闷。或许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但我不得而知。

  文中的心理描写可以说是非凡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我"的心理矛盾的斗争是多么的激烈,一种向善的焦躁与贪恶的苦闷之间紧张的内心冲突,时而冲动但尚思克制,但最后终究得到解脱达到更高的境界,使灵魂得到一次次的净化和升华。但文中的自我暴露和剖析是惊人的,是坦诚的。"我"在文中的行为是奇异的,是被大家所接受不了的,这其实是他对周围人和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的畸形的反抗和深沉的的抗诉。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3

  大家一直都说《沉沦》这篇文章好,怀着崇敬、好奇的心理,我一口气读完了它。可读完之后,留给我的却是几分忧伤,几分气愤,还有几分迷惘。

  文章的主人公是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诗人。按当时的情况来说,他的条件是很不错的,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去学习,甚至可以去留学。但谁想到,这些令大多数中国青年眼红的条件却让他一步步沉沦。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没用的人,是一个懦夫!作为一个男子汉,却不能说到做到,做为一个炎黄子孙,却不能为祖国争光。明明在心里痛骂那些沉迷酒色、俗事的人,自己却同样不能抵制住她们的诱惑或者不如说是他自己的"想入非非"。羡慕别人的交际广,人缘好,而自己却不学着去做,还在背地里把人家当成是仇敌,认为别人故意这样对他,甚至把这件事归咎于祖国。最后终于跳海自杀了。我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是个极不争气的.人。我觉得他最不争气的一点就是把什么事都归咎于国家,一遇到挫折、困难就说:"祖国啊,你什么时候富强起来啊?你快强大起来啊。""祖国,这是你害我的!"说真的,他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一个国家、民族不能富强,他的子民同样不能够抬起头来做人!可是,我们也应该想一想,国家的强大就是需要全体国民的努力啊――如果大家都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负责,那国家怎么才能强大呢?有付出才能有获得,如果大家都来拿国家的,那国家往哪拿?这个简单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更何况一个留学生。可是既然懂得这一个道理,他就应该更加努力,更加刻苦的啊,为什么,他还是一再沉沦。

  不说他了,就拿我们现在来说,学了那么久的知识,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按理说我们应该运远强大于欧美、日本等"小辈"啊,可是为什么,在那些"小辈"面前,我们还得忍气吞声?为什么对人家的经济还是望尘莫及?中华民族是个聪明的民族,脑力方面并不比别人差!我们之所以不能富强,就是因为中国有太多只懂拿国家的人啊!难道这个道理大家真的不明白?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4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大多数作品选和文学史对这部小说都做以上的解读,即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强调小说中主人公爱国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在读过小说之后,觉得小说中“我”几次写到“祖国”,都和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并无太大关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时的一种借口。

  小说中的“我”的感伤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狭造成的,很难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支那”的歧视上:因为“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因此与其说是由于祖国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视社会原因使“我”产生痛苦,不如说是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将这种痛苦表现出来而已,将小说的主题勉强拉到“爱国主义”上,我以为并不符合小说的真正实质。而从叙述者的语气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此在描写到主人公的某些内心情绪时,会有一些近似调侃的句子出现。如描写到他与兄长之间发生了龃龉,并写信与兄长“绝交”描写他心中“恨他的兄长竟如同蛇蝎一样”,然后写道:他“把他兄长判决是一个恶人,他自家是一个善人。

  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流下来。”在这一番描述中,作者虽然没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极度“自我中心”的错误,但语气显然是不赞同的。

  总之,我以为,与其说《沉沦》是一部社会悲剧,不如说它是一部性格悲剧,以“我”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恐怕都不会感到快活。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而之所以有文学史上那看似严肃的解读,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性”的问题是建国后评论者力图回避的话题,但小说的作者却又是一位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进步作家,《沉沦》也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着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祖国”字样,将小说的主题拉到“爱国主义”上面,对其中显而易见的“性的躁动”避而不谈了。以我之见,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5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叫《花季少年沉沦路》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一个叫昆鹏的少年,原本是一个好孩子,因为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最终不慎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

  昆鹏原来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CEO,年薪上百万;他的母亲在一家服装厂工作,担任中层领导。小时候,昆鹏是爸爸妈妈手心里的宝。昆鹏乖巧好学,伶俐可爱,爸爸妈妈一有空就陪他,还时不时带他出去旅游。一家人生活得幸福而快乐。

  后来,爸爸妈妈的工作越来越忙,陪昆鹏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唯一能给昆鹏的,就是给他很多的零花钱。零花钱多了,陪伴少了,昆鹏开始用钱去给自己“找乐子”,旷课,逃学,去舞厅,逛酒吧……。

  天有不测风云,昆鹏爸爸上班的公司垮了,妈妈也下岗了。没过多久,“闲不住”的爸爸妈妈受不了天天的“战争”,离婚了。昆鹏判给了爸爸。离婚后,爸爸性格越来越暴躁,对昆鹏不是打就是骂,昆鹏再也受不了,只好“逃”到姥姥家。

  姥姥家太清贫,无法给昆鹏很多零花钱。昆鹏再次离家“混社会”:打架、偷盗,混迹于各种不良场所……。直到有一天,一个贩毒头目看上了昆鹏,昆鹏的人生再次改变。

  尖利的警笛声,冰凉的'手铐,还有昆鹏悔恨的泪水……。后面的故事我不说你也应该猜得出来!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少年儿童要学好,不要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事情。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平时做个遵规守纪的好孩子,不要被社会上的人带坏了。我还觉得,有一个团结温暖的家,有爱你的爸爸妈妈比什么都重要!

  希望故事中的悲剧在现实中不再重演!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6

  风雨交加,黑暗笼罩着天空,一个为了生活努力挣扎的人,拉着一辆黄包车在艰难地前行。他的目光由最初的希望到迷茫,再到绝望,他渐渐地慢了下来,最终跌倒在了无尽的黑暗中,再也没有爬起……

  “二强子”倒下了,像“二强子”一样的拉车人倒下了一个又一个,祥子终究也摆脱不了这最终的命运,像骆驼一般坚韧努力的祥子,在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坎坷后,意志消沉,心灰意冷,最终沉沦堕落了。这是一个人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悲哀……

  生活本是充满希望的'。十八岁的祥子,带着乡间小伙的健壮、木讷、勤快与诚实,他怀揣着希望来到北平,为了新生活而努力奋斗,他卖力地干活攒钱,买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他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为了多挣一点钱,他拉客出城,车被没收后,他竭尽全力逃出了兵营。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使祥子充满动力。他奋斗,为了生活,他可以舍下面子与下等车夫抢座,没命地拉车,甚至连一口好茶也舍不得喝。在刘四爷的车厂里,他十分踏实,若是一直这样奋斗着,祥子所憧憬的,甚至是幻想的,也许他都可以拥有。

  然而生活并不一帆风顺,意外总是与愿望背道而驰。积蓄被全部敲诈,买车计划破产,虎妞与刘四闹翻,劳累和疾病,使祥子失魂落魄。虽然他不爱虎妞,但毕竟是虎妞让他有了一个完整的家,所以虎妞的死,给了他莫大的打击,祥子的心由苦痛到挣扎,一点点变冷,一点点沉沦。再后来如果小福子没有死,也许祥子的结局不会那样悲惨,小福子自尽,让祥子失去了精神支柱,毁灭了他最后的希望。他完全堕落了,社会的黑暗把他逼进了深渊,他学会了吃喝嫖赌,学会了混日子,甚至出卖朋友,祥子像一只狗一样栽倒在了街头。

  是社会造成了祥子悲惨的一生,还是祥子自己造成的呢?这不言而喻。祥子在那混乱的社会中如同一匹被束缚的野马,在煎熬与挣扎中失去了善良的本性,变得暴躁狂横,一步一步坠落无底深渊,最终被社会的黑暗所吞没。就像作者在书中所写到的那样:“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来,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中去。”我想,这是那个时代所赋予给艰辛劳动者的共同悲哀。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7

  《沉沦》,五年前也是这样一本郁达夫的小说,可惜我未读下去。开篇便被一个整日哭哭啼啼,国破家穷万事哀的懦夫气的不行。

  作为一个男人,没有尽到照顾妻儿的义务,没有担起拯救国家的责任,整日就知道抱怨在日本的日子受了多少委屈,自责自己的'妻儿跟着自己受了多少苦,或者说自己又贫又病简直没得可活,让自己老婆想自杀,自己的孩儿又病不得治早早夭折,自己却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最常见的事,便是见他与妻子抱头痛哭,或是独自在什么河岸,又湿了眼角。

  一年后,再读郁达夫。不能说我原谅了他的懦弱无能或者敏感,但是我多少能够理解,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国家,出生于那样的环境,又偏偏怀着一颗细腻敏感的心,郁文之所以成为郁达夫,也许是一种必然。

  撇开郁达夫前期这些悲观,伤怀的作品。单看他搬回杭州后的游记散文,也能对他敏感柔软的心了解一二。搬回杭州后,房租少了很多,琐事也少了许多,加之回到了自己的故土浙江,郁达夫的心境转好了很多,也有闲情出游纪趣。他的游记里,有很多与众不同的欣赏美的角度,写作的手法也如大户人家闺中少女般含蓄又精巧,他写峰写湖写书斋,字字隽永又形象生动,若是现在,大可以担任把浙江旅游大使试试。

  这时你会发现,上帝确实是公平的,一个人,越能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之美,便越能尝到别人尝不到之苦。当一瓢流水,一抹流云都能激起他对自然之美的感激时,那么一片落叶,一道孤影也能使得他满含泪水,思忖命运之不济。有着这样的对美的敏感,也难怪在苦痛面前,显得别旁人脆弱如孩童一般。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8

  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就写到“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使整篇小说透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奠定了一种悲的基调。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主人公“他”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留日中国学生的代表。透过他的经历和思想感情使我们生动的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留日华人的心理状态和对祖国的失望的情感。自始至终都有这样的自卑阴影笼罩在他身上。正是这样长期的压抑造成他性格的忧郁,心理的变态。一方面,他希望他的同学来对他讲一些闲话,但同时,他又认为他们是仇敌,这样一种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理。日本人对支那的.仇视、欺侮终使他发出感慨:“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在隐忍过去了。”强烈的表达了希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感情和对祖国现状的不满和失望。

  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虚幻的。每被别人欺侮时,总把自家家兄拿出来作比,且把兄长待他刻薄的事细细回想,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仿佛内心就能获得一种安慰,舒畅起来。“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这不禁让人想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而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祖国积弱的现状,使他遭受歧视,同时它自身的自卑和忧郁也导致了心理的残疾。而他也需要在不相容、仇恨中来减轻自卑,从中缓解苦闷。

  而小说中作者对于性的描写也显得大胆而开放。在日本女生面前的羞赧,在被窝里的邪念,看到“伊扶”的裸体,是一种沉沦。“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他早年在中国接受传统文化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对性带有罪恶感,然而同时,性欲是天性。他在二者之间挣扎。作者在此处抨击了封建的礼制对人性的扼杀,向封建发出挑战。

  而他对于自然有着近乎变态的迷恋,与世隔绝,与他人决不相容。更加导致他的敏感,也就愈加加深了他的仇恨。对身处异乡的他,个人的苦闷感和寂寞感代表了当时一群留日知识分子的心理,然而这之中又夹杂了他们想要冲破苦闷、摆脱寂寞的抗争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然而这些青年又有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

  总的来说,通过主人公在留日的经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近乎心灵独白式的写法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活生生完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我们看到人物内心的冷寂、灰暗、忧郁。沉沦表现了一种对社会的黑暗的控诉。然而“沉沦”并非只是沉沦,更多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觉醒和挣扎。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9

  他是个极不争气的人。我觉得他最不争气的一点就是把什么事都归咎于国家,一遇到挫折、困难就说:“祖国啊,你什么时候富强起来啊?你快强大起来啊……”“祖国,这是你害我的!”说真的,他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一个国家、民族不能富强,他的子民同样不能够抬起头来做人!可是,我们也应该想一想,国家的强大就是需要全体国民的努力啊――如果大家都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负责,那国家怎么才能强大呢?有付出才能有获得,如果大家都来拿国家的,那国家往哪拿?这个简单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更何况一个留学生。可是既然懂得这一个道理,他就应该更加努力,更加刻苦的啊,为什么,他还是一再沉沦……

  不说他了,就拿我们现在来说,学了那么久的知识,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按理说我们应该运远强大于欧美、日本等“小辈”啊,可是为什么,在那些“小辈”面前,我们还得忍气吞声?为什么对人家的'经济还是望尘莫及?中华民族是个聪明的民族,脑力方面并不比别人差!我们之所以不能富强,就是因为中国有太多只懂拿国家的人啊!难道这个道理大家真的不明白?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10

  常在提笔写读后感的时候感到无从下手,是该概括下本书的内容呢,还是该分析艺术手法呢,还是· 索性不管那么多了罢,即便所见再稚嫩浅薄,甚至毫无逻辑章法,那也是自己当前阶段之想法。只顾把心中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也算是一种收获罢! “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这是文章开篇第一句,我很喜欢这样的小说开头,让我得以在第一时间进入小说的世界里,与主人公一同在晴空一碧,万里无云的`日子里,伴着从南方吹来的,带着醒酒的琼浆一般香气的微风,在稻田间读上一本诗集。想来该是美好的。 可诗人却在“叫”出一句诗后,涌出两行”清泪““来。”清泪“这个词用的当真的是妙极了,除开年龄的因素,清泪是单纯哭泣时流出的泪,而浊泪则是饱含感情情况下流的泪。诗人之所以会流下清泪来,应该是他的内心深处蕴含着太多太多复杂而深沉的情感的不自觉流露,因此诗人说“是什么缘故,他自己也不知道“。

  有时候不自知的才是真实。就像我们偶然间看到一个关于公益广告,也会啪嗒两声从眼里掉出几粒金豆子那样,你也觉得是莫名奇妙,于是随手把豆子措去,好像不夹杂任何情感那般。

  但其实前几天你又被老板骂了,你真的好想跟妈妈诉诉苦,你忍住了,不想让妈妈担心。今天早上自己煮了一份早餐很好吃,好久没有坐下来好好的吃一顿饭了,你很想跟家人分享,你还是不敢,你怕她知道你平常为了挤时间总是吃的快餐。后来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个广告里,妈妈一直不敢拨通孩子的电话,问一声孩子你最近还好吗?读《沉沦》,我一直被郁达夫诗化和散文化的语言表达所吸引。《沉沦》对故事情节不是特别重视,其写作主线是主人公”病态“情绪起伏变化,其实我不太愿意用病态这个词来形容,但我不得不承认主人公确实病了,这个忧郁病病人自主散漫,思想有各种有变化。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11

  在文中,他存在着很多自己与自己的思想斗争,比如在他一个人从东京的中央车站乘了夜行车到N市去的时候,”他一个人靠着三等车的车窗,默默地在那里数窗外人家的灯火。他的胸中忽然生了万千哀感,他的眼睛里忽然就觉得热起来了。”(这里的热泪和前面清泪仔细咀嚼特别有思)“而后他又自家笑起自家来”。比如他每次“犯罪”之后,总要去洗澡或吃牛乳鸡子,但这个时候他有总觉得惭愧得很,因为这都是他犯罪的'证据。这些种种矛盾心理或许在很多人看来略欠矫情,甚至有些滑稽可笑。

  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行为倒是为这个人物平添了几分可爱和真实感。人性冲动和道德的约束在文人体内不断冲突,在此刻体现的淋漓尽致。有评价说“郁达夫以惊人的取材与大胆的描写,开创了一个自我暴露的新题材领域和中国浪漫抒情小说的先河”,大实话。最后,文中有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话,我觉得特别值得与大家分享。“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 我深知这种感受,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而狂欢只是一群人的孤单。林语堂诠释起来也不失风趣,“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柳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12

  为我空余两鬓风。”心境大抵也是相似的,想来有些悲伤,但这就是赤裸裸的真实。不过这也让我知道,享受孤独。很多人喜欢把享受孤独改成享受独处,因为这样听起来会舒服一些,但是我还是喜欢用孤独这个词,因为对我来说独处本来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而要享受孤独则更需要意志的努力。 说到这里我本来就想要结束来着,脑袋里又突然冒出文章开头的一段话,“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真巧,这心境与我前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的几句歌词特别相似。“自拟偏见目光,造不存在的.墙”主人公与世人间的墙除了客观存在的,我相信一定还有主观臆造的。对了,如果你能看到这里,我也非常想把这首歌分享给你,歌名叫《卸装》,歌手是杨默依,主题虽然是写给身材焦虑和容貌焦虑的人的,不过或许你听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说了些乱七八糟的,不过我想读书就是这样,除了作者想引起我们思考的,比如“性”“个人前途”“国家命运”以外,我们应该还能收获一些自己的东西,这些或者是连作者自己都没想到的,而正是这些东西,才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13

  一个忧郁的在国外独自留学的青年人,在面对自己国家的弱小和自己留学的强邻日本时,他的苦闷与忧郁在一次次的沉沦中挣扎。

  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在寄居人家,看到房东的女儿沐浴,从窥视到逃离,这不正是“自己”在国外留学的境遇。他看到他想拥有的女性的身体之美,在他贫瘠的.心灵上落下了重重的一锤。他所看到的是真的所看到的吗?他看到的是自己祖国万般屈辱下邻国日本的强盛、先进与富饶。他只想逃,进而逃离了这家房东。灰溜溜的找到另一处僻静的,可供他独自存在的旷野之中,似乎想要抛弃所有的愁绪。

  他不愿再多待在教室里,甚至不想再看到日本人,他只想复仇,他觉得自己被看不起,当他路遇日本女人冲他笑时,他先是得意与恍惚,而后竟发觉自己是“中国人”,她们看到的只是那些日本人罢了,只不过是在嘲笑“我”。

  “我”终于按耐不住,去船上,找娼妓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到底算是“沉沦”了,可是一晚过后呢?窘迫的掏出所剩无几的钱来打发了她,也就“灰溜溜”的逃走了。

  “祖国,什么时候才能够强大啊!”敏感,忧郁,孤独,苦闷的“我”就快要被击垮。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14

  能看到一个伤痕累累的人,对于自己千疮百孔的母国的自卑,和对同样命运自我的挣扎,也是一种新的视角。 不过我觉得最神奇的就是,他好像是我好朋友妈妈的外公哈哈

  春风沉醉的晚上 迟桂花

  沉淪 遲桂花

  从他的散文《钓台的春昼》开始看他的作品。这本书里《迟桂花》算是明朗清新之作,风格较为阴郁的`那部分作品也很喜欢,读起来有种莫名的快感。

  是我喜欢的类型,《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香》等等

  好喜欢他的文字的组合,给读者带来的不知何时结束的阅读体验,坦诚到刺人程度的剖白。喜欢!

  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为柔弱敏感的读书人,这种偏神经质的纤弱性格接近于他本人,因此郁事实上一直在书写自我。他的笔触拥有正处于白话文过渡时期的独特风格,背负国耻在日本留学的年轻人的心态、恋爱的含蓄与清涩、情欲带来的负罪感、追求“高雅”而沉沦的矛盾被他细腻地刻画描绘,展现了当时青年处在两个时代交接处的精神状态。由此,郁在其中蕴酿出了一种知识分子无能为力的幽愤、祖国时运飘零的悲苦、爱情的复杂和命数的戏耍、传统与现代、人文与封建的的对撞。然而过分的忧郁成了矫情,太剧烈的煽情夸张得变了形,论一忘一不顾行文逻辑的随意、处理结构的糟糕技巧和详略的比重失当使本篇中的大多小说难成佳作。有几篇倒是很好。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病……

  学生必读书目

  喜欢《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迟桂花》。前几篇看得乏味压抑。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15

  《春风沉醉的晚上》写得最美,《沉沦》《迟桂花》相对较好,其余的感觉略一般,与同时代的其他大师相比,感觉还差一些。郁达夫的文章,美则美矣,却总给人格局略小的感觉。如果说是囿于情爱,却又描写得太过于单薄幼稚,仿佛这个人从来没真正体验过爱情,或者即使爱过也是在不停的自我幻想里度过了大半光阴似的。 在看鲁迅,看老舍,看朱自清,看季羡林……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大师的气质,与文字中的底蕴,但郁达夫的文字给我的感觉却是在不断地堆砌他看过的那些外国著作,好像一个只活在风花雪月、顾影自怜里的男人。 我会将《沉沦》中的主人公看成带着懦弱不甘、略有点中二的留日青年;将《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主人公看成一个简单可爱的知识分子;将《离散之前》中的.主人公看作失意的进步青年,去理解他们。郁达夫,是一个民国烈士,他的爱国热忱,我深深敬佩。但写出这样文字的郁达夫,我不喜欢;无情抛弃第一任妻子,又登报污蔑羞辱第二任妻子的郁达夫,也让人瞠目结舌。他的热情与病态共存,组成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被裹挟着坚强起来的知识分子。

  不可否认,郁达夫的景物描写是数一数二的美,但小说中,能让我真正喜欢起来的恐怕也只有《春风沉醉的晚上》了。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16

  说实话,看《沉沦》还是被里面的性描写吸引才来的。但多多少少会有些失望的,可能我对它的期待太高了吧。但毕竟是民国四大才子郁达夫的代表作,慕名而来。其实最初是被安利有极厉害的“性”描写,看完发现那几处都有些压抑,不过还是极其有水平的。“沉沦”也代表了那个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国弱民卑的脆弱心理。自家的沉沦与自身的性格怯弱以及国家的孱弱相关甚切。不知到底是何种悲哀,才会有如此卑微心态。

  我也是第一次看郁达夫的文学作品,他的这部小说集竟然看下来了。整体感觉是有些压抑的,尤其是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国家的孱弱对于有识青年内心自卑的深切影响。《沉沦》最经典,也是最有那种时代气息的作品。《银灰色的死》《南迁》在岛国的卑微青年内心压抑的感受。自家依旧沉沦。

  《茫茫夜》黑暗时代内心的.凄凉。《春风吹醉的晚上》更添柔情。《离散之前》影射了郁达夫和郭沫若等人开办创造社时遭受挫折的无奈。《过去》教给我珍惜眼前人。《逃走》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那种孩子的忸怩害羞,对于爱情向往却又逃走的真实情感写的淋漓尽致。《出奔》反映了国民大革命时期时代的缩影与变迁。而《迟桂花》则一扫郁达夫之前文字的压抑,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体验到了郁达夫内心的成长。

  总的来说,郁达夫的文字我还是很喜欢的。民国四大才子,果真名不虚传。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17

  《沉沦》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留日的“病的青年”在现实与内心的双重压迫下,逐渐沉沦、下坠,直至自杀的故事。小说主人公不断沉沦的原因是多反面的,有对祖国衰落的的愤慨,对在异国遭受不平等对待的不甘与孤独,对青春期性苦闷的懊悔与羞耻等诸多因素。读到类似“我还不如变了矿物质的好,我大约没有开花的日子了”的语句时,我对主人公的个性难免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慨叹,但设身处地地想,身处当时复杂的大环境中,主人公的行为与心理倒也可以理解,但还是不免觉得遗憾和同情。 整部小说除去情节,最为吸引我的要属郁达夫的景物描写。“向四边一看,太阳已经打斜了;大平原的彼岸,西边的地平线上,有一座高山浮在那里,饱受了一天残照,山的周围酝酿成一层朦朦胧胧的岚气,反射出一种紫不紫红不红的颜色来。”

  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仅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画卷,并且与情节所需的.氛围完美契合,每每读到,都让我心生敬佩。 评价灵肉冲突: 《沉沦》中有大量有关灵肉冲突的描写,在当时可以说是莫大的进步。“与单纯的性爱描写不同,和追求感官刺激的淫秽之作更有天壤之别”,在《沉沦》中,郁达夫把青年人正当的欲望与爱国情感交织在一起,并且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产生激烈冲突,营造出一种感伤、懊悔、又不得不沉沦的氛围与情调,凸显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撕扯感。一方面主人公无法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而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感到懊悔和羞愧,这也为最终主人公自杀做了一层层的铺垫。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篇18

  郁达夫身为创造社社员之一,且创造社的小说大都是“自叙传”忠于内心情感个性解放,所以看他的《沉沦》小说集时我有意无意的就会把思绪飘向于“描摹”作者。我想他一定不喜欢“做礼拜”,文中有多篇提到他不是很情愿随做祷告;是不是还有点自虐倾向?譬如《茫茫夜》一文中于质夫贪尝那变态的快味;还有没有可能是双性恋?是不是有点懦弱爱哭?抖m?各种脑洞...

  前期作品“性”的苦闷确实明显,后期创作倒是侧重于生活苦闷,性仅是略微带过,我更喜欢后期作品。

  但我觉得主人公对那些性想法人人都会有吧,但他对自我道德要求很高,跟卢梭的《忏悔录》很像。隐善扬恶放大自己的不良。

  前期多是在某种孤苦的环境烘托下,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性阿)实质感情线较少,给我的氛围是沉闷、软弱、多虑、颓废、“我有罪”(让我想到太宰治了),后期作品仍带着以往的`风格但多了对当时阶级社会生活现状的描写,可在结局上多是近乎病态的自我毁灭,所以还是压抑的。

  也就最后一篇《迟桂花》让我暖了下,可能仅仅是因为结局是好的罢了。与翁氏兄妹的感情我并不觉得多么深,始终是见色起意阿 ,但总的来说还是很纯洁的友情,最后一句“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让我对我的人生有了联想。

  诶 这部作品我是冲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这个头衔来看的,在上世纪20年代敢写这样露骨的事 还蛮佩服的!可纵向来看,现在优秀的作品太多了,前期作品读起来实在太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