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有感(精选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围城有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围城有感1
读完围城,我脑海里想起《杀死鹌鹑的少女》里的那段话“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或许人的一生就是努力从这座城进入那座城,兜兜转转,你心之所向的可能是别人早已厌倦的。最可怕的是,更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选择的权利,仅仅是被洪流裹挟着往前走,被动的接受着。方鸿渐像每一个人,看似与世无争实则总是不愿承担起成年人世界里的"责任"。你无法主动做出选择就必定要被动接受安排,命运发牌,有迹可循。你出发时的每一步都决定着通向的未来的`模样。
最后写的很对,围城不仅仅是婚姻对人的扭曲与禁锢。而是要时刻自省,清醒的认识自己以及明白自己手上有哪些牌。毕竟,人生不能推翻重来,能不能打好这副牌,在一定意义上自己可以左右的。
读围城有感2
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想挤进来。
——钱锺书《围城》
在这本暗藏玄机与人间规则的书里,有志大才疏的方鸿渐;有温柔伶俐的唐晓芙;也有冷若冰霜的苏文纨;还有暗藏心机的孙柔嘉……脑中久久无法宁静下来,他们用精神意志浇铸了一座又一座的围城,却又不断渴望冲出围城。这颇显矛盾的举动,不禁令人啼笑皆非。
杨绛女士曾说过:“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对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话便很好地诠释了“围城”心态,突出了引发矛盾的原因。
但转念一想,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在围城中度过?
我们身处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当中,繁重的学业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不厌其烦地抱怨学业重而且压力大,却又心甘情愿地奋斗着,不懈努力着。这也许可以算一种典型的“围城”心态吧?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虚荣?是名利?抑或是一份工作?又抑或是在这世态炎凉的社会上,有一片立足之地?不是,都不是,统统都不是!
纪伯伦曾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便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这一代的生活现状。而在这忙忙碌碌,为成绩、排名勾心斗角的奋斗过程中,我们失去的又是什么?失去的,也许就是那早已被你遗忘在记忆的深渊中,处于万劫不复状态下的一颗久久不能平静的童心。英国著名作家赫胥黎也曾说过:“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变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英国作家菲尔丁还曾说过:“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著名影片《中国合伙人》中有一句话:“如果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不让皱纹刻在你的心上。”这种种的种种,都向世人阐述了童心的重要性。而如今,昔日的童心已被今日的教育和生活所泯灭,所扼杀。
如果让一个人选择童心永恒,抑或是童心硬化,那个人也许可能会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更贴切当下生活的节奏与方式。而前者,却已经被“幼稚”二字所取缔。这何尝又不是一座围城?
《围城》是一本普普通通大千世界的书籍,也是人生必须经历的心理过程。是世俗的压迫,是现代生活的负面影响。未来,可期!未来,堪忧!
读围城有感3
老钟笨重而迟缓地摆动着,轻柔的月光透过窗帘倾泻在地面和墙隅上,如同泠泠的水透着清冷的光。蓦然一声长而沉重的叹息搅乱了这宁静,连带着把空气搅动得浑浊而粘稠,像是被蒙上了厚厚的猪油,压抑到让人喘不过气来。又像是流星短暂地滑过,在夜空拖出一条弥久不散的光弧,最后剩下的,只有看客无尽的怅然感伤,而我就是这看客——一面老钟。
我喜欢夜晚,一切的喧嚣暂停播放,世界好似开启了静音模式,每当此时,全世界于我而言就像一个梦,唯有我是真实的,那种能清晰地听见时间流逝的嘀嗒声的安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着我存在于世的安心,我尤其喜欢——可我的世界常常被这样的一声叹息撕破,
那些表面风平浪静的生活,揭开以后,是早已蓄势待发的风暴。
不久前一对新婚夫妇搬了进来,男主人叫方鸿渐。从他们搬进这间屋子起,曾宁静的生活开始泛起涟漪直至演变成风暴。他们总是吵架,小到为柴米油盐争吵,大到为人情世故、未来前程争吵,我见过太多幕主人愤怒之下夺门而出的情景以及争吵过后一片狼藉的落寞,我知道,他们这样无休止的争吵总有一天会终止,毕竟这缝隙不是突如其来,而是在隔阂与误解的双重矛盾中彻底激化而来。
人的感情在柴米油盐的烹饪下,竟脆弱得如此不堪一击。
可人人却皆言我无情,说再浓厚的感情在我面前都会被冲淡,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只是履行着我的职责,不徐不缓地走在我的轨迹上,我明明从不加干涉,他们的生活是他们一手创造一手选择的,我只是见证了整个过程,也只是扮演了看客的角色而已。再后来,我无需自问,答案在崎岖的岁月中逐渐显露出来——那些说我无情的人,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情,时间从未作出改变,也未改变任何事物,改变的其实是人心。
我承认,我走过了太多年岁,囊括了太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因此,我早已看透了这俗世。于我而言,我的一生就是一直走到停摆的那一刻,了无羁绊。对于方鸿渐而言,他的人生就像是一座又一座的围城。他用尽全力冲进去又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着逃离,但其实他从没有逃出来过,他只是在围城之中堆砌了一座又一座围城,直至亲手将自己桎梏住,然后亲手将自己的人生葬送在狭小到无法动弹的围城之中。
可悲的是,很多人都难逃围城的象征性,他们一边堆砌围城又一边走投无路。我见过太多和方鸿渐一样自命不凡最终止步于平凡的人,他们不屑于与这世俗同流合污却终归成为世俗的一部分,他们故作清高却极易被外界诱惑而产生动摇,他们追求理想却屈服于“将就”。细究之下,其实每个人都有着文明外衣下的庸俗与不堪。但即便如此,在自我和世俗、理想和现实的双重夹击下,他们仍能苦苦地与世俗周旋,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挣扎,然后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而归中从头再来,一辈子为名忙为利忙,可是人生几经辗转,能够成功的人又有多少,我不该仅局限地着眼于他们的'失败然后对此进行苛责,至少在我看来,他们在苦难中的坚持的品质也是人性的一大魅力。
我时常在想,人为什么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永远向往着未曾踏入的领域而又在踏入这个领域后又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着逃离?或许人生就像是在麦田中寻最大最饱满的麦穗,因为总是想着前方还有更好的,于是轻易舍弃了不应舍弃的却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人们追求所谓世俗功名、理想爱情时又何尝不是如此?一味追求一个“更”字,走得太远,都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最后走到头却发现手中空空如也,便只好随便凑合。
天边逐渐翻出鱼肚白。次日傍晚,他们彻底闹翻,生活还得继续,他又重新踏入了下一个围城。
那之后的许多个夜晚,这间屋子又重新恢复了宁静,我又重新拥有了专属于我的夜晚,我不知道未来还会遇见谁,又会目睹怎样的生活,但我想余下的时日,且让我沉入岁月的深海,从此缄默不语,静观云舒云卷、月升日落,静观这人间百态——不喜亦不悲。这人间不值得我为此牵挂太深,毕竟我只是一面钟而已。
我这一生不小心目睹了太多,无意间包涵了对人生的讽刺与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我之所以能看得通透,或许只是因为我不在城中罢了。
读围城有感4
早就听说钱钟书的代表作《围城》,一直没有机会拜读,偶然在图书馆看见,但借回家中爱不释手地看了起来。爱的并不是它的故事情节,而是他幽默而富含哲理的讽刺,把一个赤裸裸的灵魂展现在我的面前。
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名德国留学生但不学无术,假造博士学位。由于他玩世不恭的'态度而在婚姻恋爱上履战履败。在事业上是完全没有成就,全是靠朋友的帮助,最后还是失业。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失败的。他总是困在学习、婚姻、事业的围城中,想出来也出不来。态度决定一切,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一种认真的态度,玩世不恭,没有原则,性格也非常地懦弱,所以做什么都没有成功。我们平时的生活也是一样的,有些懒惰的人不喜欢学习,懒得努力,就想得到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是不可能的。还比如我,以前非常胆小,不喜欢说话,总想着让别人和自己交朋友,而自己不主动和别人交际,好朋友不多。之后妈妈经常鼓励我,我胆子渐渐大起来,去找朋友攀谈,展现出另一个我,同学们也乐于和我交朋友。不管学习也好交际也好,都像一座虚幻的“围城”围住了我们。其实打破围城的方法很简单,让自己去适应环境,而不能指望环境为你改变。成功要靠自己努力争取,用旁门左道是不会有结果的。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改变态度,凡事多站在客观去考虑,多找找自己的原因。
读围城有感5
《围城》这部书的经典性自然不必多说,他的作者钱钟书老先生自然也不必多说,但提及钱老先生,却想起了与自己相关的一件小事。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是在哪里,读到了一篇有关复旦大学一位老校长的文章。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后来回想起的时候一直把钱老先生当成这位老校长,甚至出于这个原因,还一度想到复旦去求学,但还是未能如愿。直到有一天猛然发现钱先生根本没做过什么校长,自己突然感觉这个世界是假的,赶紧去旦旦的官网翻遍了从建校以来所有校长的名单,确实没能发现他的名字。还是蛮失望的。但至今也不知道当时看的那篇文章到底写的是谁,自己又是怎样把钱老先生当作是那个人的。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是书中最为经典的文字之一,也是最初吸引我去读这本书的原因。当时初看这句话,感觉写的好含蓄,这“城”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把他“围”起来?他和《边城》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啊。但读了原文才发现,这句话的原话是“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那时才发现,这句话讲的并不含蓄,反而是不能够再巧妙的了。当然,《边城》也是和他没有任何关系的。
去年抑或是前年我就开始读这本书,但怎奈读了一点后便觉得索然无味,放在一旁吸灰。前几天又从书架上取了下来,从头开始认真拜读。此番读来却是饶有趣味。
不像传统的中文小说那样具有故事性,情节也可以说是非常简单。或许这便是之前自己为什么读不下去的原因了吧。但这次阅读,却像是给自己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我发现,描写性的内容居然也可以那样的有趣,看似及其平常的东西居然也可以联想到那么多的事物。就连方与孙的吵架内容都可以刻画得那样让人难忘。我想,这可能是自己书读的太少的原因吧,才会对这种写法展现出如初见一位美丽女子的好奇与兴奋。自己觉得钱先生写《围城》,或多或少的还是受到了西方文学的一些影响,字里行间还是能嗅出一点点西方文学的那种味道。倘若自己在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之后回过头来还能对《围城》的描写感到美妙,那时候对钱老先生的敬佩之情将会更上一层楼了。
爸爸说《围城》写得好,在于他可以让每个读者觉得这就是真的,书中所描写的内容让读者看来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身心与情感都能投入进去。但我看他和妈妈也没像孙和方那样吵架啊。看过网上一些评论,却发现与自己所看到的东西都不大一样。比如很多人都认为方不是真心爱孙的,可我却感觉二者是相爱的'。但这些也无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去做什么文学评论员,也不会去什么公众场合宣扬自己的思想,我只是出于自己的喜爱来阅读,读给自己,自己读自己。
书的最后有一篇杨绛先生写的文章,记录下了钱老先生与《围城》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对钱老先生的爱,不禁让自己联想起先生之前曾经写的那本《我们仨》,对于两位老人之间的这种爱情,在我看来还是很引人羡慕的,毕竟自己目前还没有。两人之间的那种情投意合,那种互相理解与关爱,那种彼此之间才会有的默契,都让自己很向往,也让自己为这两位老先生而感到开心。
好像是在杨绛先生的那篇文章中看到的,说读书可以让人增长经历,但要有了足够的经历才能够读懂书,我觉得自己目前算是经历匮乏吧。或许多年以后再来重读《围城》,会有一种别样的体验。我又突然觉得,好书要多读,一遍是肯定不够的;而读书可能也不应该一味地为了读书而读书,还是要带着一种兴趣,带着一份耐心,这样才能有所感吧。
【读围城有感】相关文章:
读围城有感04-02
读《围城》有感04-28
读《围城》有感10-06
读围城有感范文10-30
读围城有感(通用15篇)03-28
读《围城》有感(通用25篇)12-29
《围城》学生读书有感12-27
读钱钟书的《围城》有感800字10-06
《围城》读书心得10-23
围城读书心得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