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读后感

时间:2024-05-29 16:53:42 名著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教育名著读后感15篇(合集)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名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名著读后感15篇(合集)

教育名著读后感1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下面就"生活即教育"来谈谈我的体会。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教育名著读后感2

  我喜欢这本书,由于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由于它充满了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服饰上,会使服饰带有生气;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的人的心紧紧抓住;这种东西贯穿于《新建议》中,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

  “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 “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教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教师吧!是的,教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物质条件,这一点众人皆知也无需多说。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唱歌、听音乐、看电影的方式使自己开心、满足,作者认为这就是艺术在发挥其作用,由于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境地,使人获得幸福感。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作为教师,如有艺术的眼光与心灵,那你会发现,面对学生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因此,作者希望教师能造起幸福的二层楼,丰富生活,享受生活,永葆年轻之心。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一个人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应该是一种较高的境界。作者说“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惟有思想,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让人完全自由”。对教师来说,思想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可以思考关于自己的工作,怎样努力,怎样干得更好,怎样从工作中发现和获得乐趣。教师要迈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就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经常思考教育问题,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因此,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通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古人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存在着许多美好,也有许多的缺憾,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直面它,欣赏它。作者认为 “欣赏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由于理解了生活而升腾起的对生活的挚爱”。虽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份崇高的职业,可经历中仍难免有一些不令人愉悦的回忆,甚至是心底涌起的阵阵苦痛,但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我们足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能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点感动,哪怕这感动并不是美好的。可以这么说:有着缺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懂得欣赏缺憾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

  “另类校长”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心中充满了感慨与兴奋。感慨的是当大家都在提教师专业化,大搞教育科研时,还有这么一位校长从教师的心灵中走来,为教师创设教育理想、教育灵魂。

教育名著读后感3

  为期两天的"生命教育'培训结束了,与以往参加培训后的感觉大有不同,以前参加过几次教师培训,要么是一些"专家们'向我们讲解专业理论知识,要么是"名师’向我们介绍成功的经验,总让我感觉遥不可及,而此次培训让我有了碰触心灵之感,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三点:

  一、生命教育的核心实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曹教授要求

  我们做到三个充分:充分相信每一个人都具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充分尊重每个人反映出来的客观现状,充分欣赏每一个人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反思自己的教育施行,三点无一能够做到,以前,总是埋怨我们学校的同学生源差、同学素养低,学校领导没有为我们创造好的教学条件,同学家长不理解我们教师的苦心,抨击现有的教育体制,叱责应试教育等,为我们所教出来的低素养同学找理由。

  其实,作为教师,我的教学施行又何尝不是偏离了教育的本质,面对那些后进生,我总埋怨他们不思进取,批评他们总是为自己完不成作业找借口。我又何曾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厌恶学习的真实背景?我从没做过,甚至没有试图去做,我固执地认为,他们天生就是不可救药的,也或者说是他们父母从小就没教育好,把责任一推了之。曹教授的讲课让我了解了真正的.教育是尊重生命的教育,尊重人性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

  二、生命教育伴随着自我审阅与提升。静默自问是总结反

  思的良方。静默自问:我在工作中的常态是什么?我工作所围绕的核心是什么?我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我所做到和想要的是一致吗?从前,我的工作常态是忙碌、烦躁,总有忙不完的事,却总觉得做的是无用功。我工作围绕的核心是同学,却又总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这种矛盾让我一直感到疲惫和痛苦。经过曹教授的点拨,我熟悉到,工作是为了自己,这让我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自己而工作,其实是一件美好的事。静默自问可以让我们觉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熟悉自己,只有认清自己的当前状态,才会不断地提升自己。

  三、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心灵归位。营造归属感的环境

  是心灵归位的前提。"归属感’是伴随人生很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少年儿童的归属感尤其激烈,在曹教授讲"归属感’的瞬间,我想到了从前所听的"名师’报告,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营造的是有归属感的环境,也让我真正地明白"同学不喜爱你,就不喜爱你的课’的实质。是啊,真正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要伴随着心灵的碰撞、交流和沟通。在孩子们的心向我的心靠近碰撞的瞬间,我没有及时抓住他们,却让他们离我越来越远,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怕我,总是用害怕的眼光看着我的缘由。

  记得两年前刚接一年级的时候,有些有点资历的老教师曾告诫我说,和同学见面上的第一节课就要给他们个下马威,否则以后就压不住他们了。殊不知,下马威使得有些孩子永远也不敢向我们靠近。建立归属感的环境,要让班级成为孩子们的家,并且要让他们成为这个家的主人,各有其位、各尽其责、互帮互学,才干共同提升。

  曹教授的培训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有很大的收获,让我明白改变教育现状,必须要我们教师做的不是改变教育的体制,也不是改变教学条件,而是要改变我们自己。让我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我不期望自己成为名师,但静默自问,我要成为一名让自己满意的教师。

教育名著读后感4

  读了《教育的经济价值》这本书后,引起了我高中时代的一个回忆:在一次8000多人的全体师生大会上,罗校长说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知识是和他的财富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从而也使我想起我家乡一个真人真事的经典千万富翁,他是我老师的一个小学同学,因为我和我老师关系好,每次回家乡我老师都和我到他家玩,他的成功经历是我亲自从他囗中听来的,真实性可靠。他的起家是从一次偶然的大便开始的。事情的经过我用第一人称写较为逼真些,具体如下:

  我二十岁的时候自已到深圳找工做,找了几天都没找到,身上连食饭都无钱了,睡了几晚天桥底,真是面临绝境,又没有朋友老乡认识,不知如何是好,暗自流泪,第8天中午去公厕大便,刚好想推门进卡位,突然从我身后跑来一个中年人可能是拉肚急到不得了,我看见这位中年人急成这个样子就主动礼让给他先,反正自己也不急,让他也没关系,当时这样想。谁知那中年人完事后出来全身舒服极了!看见我还在门囗等着!千多谢万多谢我!谁知等我解完大便后那位中年人又在门囗等我,我问他还有什么事,他问我做什么职业在哪工作,我把当时的困境说给他听,后来他临走的时侯说:“我给你二十块钱,就用这钱去收一些旧废纸或在路边拾一些废纸皮,然后拿到我给你的地址,我会安排人帮你收购,”说完就走了。当天我就马上行动按他吩咐的去办,赚到五块多钱,坚持了三个多月,也赚到一些钱,当然不多,三个月后的一天那中年人又出现在我眼前,他见我挑了一担旧废纸就问我:“后生仔你怎解这么蠢?你每一次拿来的废纸都那么干,不会渗些水进去吗?会重些,赚多点钱!”我当时即刻答他:“我穷还穷,决不会做出这些缺德的事!”他听我如此回答,即刻拍拍我的肩膀说:“明天上午9:00到我厂上班!”当天我有一种前所没有的开心,终于找到一份工作,不用那么奔波了!第二天我去上班才真正知道那中年人原来是该造纸厂的香港大老板,就这样我在他厂整整做了3年,我工作表现非常吃苦勤快,在厂的为人也绝对一流,博得老板的高度信任!其实在厂的3年里我基本学会造纸的技术,每天晚上拼命学习!有一日老板叫我去他办公室,我以为他知道了我在偷学他的造纸技术,到他办公室后,他指着台面那一大把钱说:“这20万你拿着,回到你家乡开一间小型造紙厂,这钱不用你还,以后有困难再联系我!”当时我真不敢相信眼前是否在做梦!我掌握了技术后天天都想以后一定自己开一间造纸厂,可是没有资金而发愁!今天终于机会来了!贵人出现了!第二天我拿着老板的20万对老板说:“以后我一定双倍还给你!”到目前我开的造纸厂是家乡最大的厂,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全市人都在用我造的纸,称我为“大便紙老板”。

  为什么把以上的故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呢?就是因为我读了《教育的经济价值》后,其中作者有一个观点“无论为了道德陶冶或为了情趣培养所付出的代价,都在经济分析范畴之内”。 这个观点令我深思,我家乡这位千万富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简单正常不过的礼让居然创造了他人生的奇迹,创造了机遇创造了财富创造了经济价值,一个字:“神!”,为日后的发展迈下巨大的经济价值空间。又淡到我们教师本身吧,我们所教过的'学生不可能个个都考上大学,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重视学生的为人、人品、道德、情感、爱心、感恩、礼让等高尚品质的教育和培养,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经济价值。其实作者的观点也很明白:通过各方面论证教育与经济价值的正比例关系,主张大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甚至细到每一个人一定要重视教育,大胆地为教育投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应知道: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相齐并重,一样可体现出教肓的经济价值。我们不是常常听说,某某以前读书成绩很差,现在很会赚钱,成为什么老板吗?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故我们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文化,还要培养学生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能力和运用知识等各种能力。

  以上是我读《教育的经济价值》的一些个人浅感,谢谢分享!

教育名著读后感5

  暑假按照学校“十二五读书”活动要求,我细细地拜读了《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深有感触,邱学华用“尝试”二字精辟的概括出了他的工作态度、教育理念、和人生信条,他用毕生精力提出、验证、总结出来的“尝试教学法”震惊了教育界,极大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也给从事教育的人们开辟了一条既快乐又实用的教育之路,使他们受益匪浅。

  当然,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也不例外。邱老师总结的教学活动的“四前四后”: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练习在前,讲解在后;活动在前,结论在后。还有他在书中写到一则儿歌,生动的描写了那些被家长溺爱的孩子的形象:“吃饭妈妈喂,走路爸爸背,长到十八岁,干啥都不会”。还有他总结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一般可分为四种基本模式: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多向交往、多层次多向交往。还有一堂课的安排,以练习为主线,教师的讲解穿插在练习之中,可以用这样四句话概括:先练后讲,练在课堂,边练边讲,订正在当堂。等等这些话语都深深地触动了我。

  基于对学生的无限热爱,对教育的无限热诚,稚嫩的邱学华16岁那年尝试着去给和他同龄的孩子们上课,并用自己的智慧和特有的风格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也坚定了它从事教育的信心,为了提高知识内涵,他又进入东北师大教育系深造,为他的教育科研工作的.起步打下了基础,从此,他又尝试当中

  学教师,当大学教师,尝试当科研工作者,每一次尝试,他都倾全力付出,他的尝试都必须是成功的尝试。他奉行“实践出真知”的理论,不管走到哪,不管身兼几职,他都避轻就重,可以弃官不做,可以放弃优厚的工作条件,但一定坚持深入教学实际,而且还自己亲自参加教学实验,在教学第一线获得了尝试教学法的许多第一手的宝贵材料。在从事尝试教学法的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他从未停止过对其进行理论探究,几经波折,从不言弃,经过实践,提取,经过理论上的升华,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的完美结合,结出的硕果便是广为各家各方所称赞的尝试教学。于是他深信,在此基础之上,学生也能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在尝试中创新,只要敢于尝试,学生就能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并最终获得新知。按照这一认识论,邱学华数十年潜心研究,以其不倦的亲身实践,乐此不疲地进行尝试教育的实验,并最终取得了成功——使尝试教学法成为所有教育界人士欢迎和认可的宝贵的教学方法。这种执着地工作,持久的热爱,不断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邱学华的常识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孟子的“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和当代的革命家毛泽东,邓小平?无不重视尝试,亲身尝试,而邱学华吸取了不断发展的中化教育思想的营养,继承和发展了中化教育的优良传统,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尝试教学法,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尝试教育理念是以“先让学生试一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为理论核心,以中华教育思想为理论核心,把“先导后试”和“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化成“先试后导”与“先练后讲”的新操作模式,让学生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再由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问题与答疑解惑。这样的教学法,有助于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学习,并鼓励他们开动脑筋来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并最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建构知识的能力与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法紧紧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学习的要义,以尝试的形式,解放学生的心智,促发学生自主思考,从而达到创新学习方式与获得学业成绩提高的最终目的。多年来,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了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的成功之处。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所倡导的“先试后导”与“先练后讲”立足于“三为主”(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重视“七个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间的互补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师生间的情意作用、课本的示作用、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知识的迁移作用),培养“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邱学华的数学教育思想的六个方面:第一,培养“一个兴趣”(即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喜欢学数学)第二,狠抓“两个基本”(即口算基本训练和应用题基本训练“第三,体现”三个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第四,做到”四个当堂”(即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校对作业,当堂订正作业,当堂解决问题)第五,

  应用“五步教学法”(即尝试教学法)第六,“六段式课堂结构”(即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课堂作业,课堂小结)这些都非常符合目前我国大力推进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精神实质,也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在许多地方有着契合。邱学华说,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接受现成知识的被动性,让学生在尝试中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与大胆创新的机会和空间,更加适合于当代教育培养新人才的需要。

  《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一书客观地全程纪录了邱学华与尝试教育的风雨路程,也无声地记载了他的尝试教育人生。工作中,他的勤奋敬业的教育与教学实践,满腔热情指着与教育教学改革,全面系统的教学法实验,富有创意的教育理论升华,无一不令我钦佩不已。品味良久,默默反思,十几年的教育工作中,欠缺许多,十几年的学习和总结生涯又些许的淡漠,我们应该以邱学华的不断尝试的精神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用他的尝试教学法充实我们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能力,争做新时代的师德的典,教育的模,教育先锋。

教育名著读后感6

  小麻雀在窗外叽叽喳喳,呈现出一片其乐融融的温馨场面,这一欢快的场景不禁让我想起了《爱的教育》中的主人公——恩里科。

  恩里科是一个正直,有爱心的人。这本书讲述了父母的悉心教导对他所产生的影响。恩里科的父母经常教育他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每当此时他都专心致志地听着,若有所思地思考着,并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向这目标奋斗着。恩里科与他的同学友好相处,无形中教会了同学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同学们得知恩里科要转学时,都和他依依不舍得告别。

  恩里科的这种友爱他人的行动,带着我融入了这个故事,恩里科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因为有爱贫困山区的'孩子也背上了书包;因为有爱死神也会望而却步;因为有爱干枯的心田有了雨露的滋润……因为有爱生活才会更加多姿多彩。爱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只有爱才会让世界更加美好。我想《爱的教育》对我们以后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人人献出一份爱吧!

教育名著读后感7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是一个多么美好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而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让我想到了教育中的爱。

  一、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

  读了《爱的教育》,我对师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说:师爱是一种依恋的心情,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爱是阳光雨露,浇灌花朵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也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三、爱是高尚师德的体现。教师要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这让我想到了《爱的教育》这部书中的一个令我感动的小故事:安利柯的同班同学柯礼智每天早上5点钟便要起床帮助他的父亲劈柴运柴一直忙到7点后上学。因此柯礼智在课堂上有时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而他的老师并没有像我们日常教学中经常有的情形——暴跳如雷,狠狠地批评学生——而是很宽容地对待学生上课睡觉这件事。睡觉的孩子醒了,感到十分抱歉,而这位老师充满爱心地说“我知道你睡觉的原因不是偷懒,而是你太疲倦了”。原来这位老师已经通过同学了解到了孩子睡觉背后的故事。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但是还是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爱的教育》这本书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的人。

教育名著读后感8

  在《爱的教育》书中,异常是“精神讲话”《万里寻母》,让我不禁对里面的主人公马珥珂敬意。他的妈妈在他11岁时为了让家的日子过得好一点儿,自我自己到了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富有些人家,当女佣,之后由于主人连续搬家而断了联系。

  13岁的主人公马珥珂,不考虑路程的危险,向爸爸提出了一个人去南美洲探寻妈妈的请求。这件事刚开始虽然没成功,可两天后他爸爸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爸爸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珥珂去南美洲。马珥珂在去南美洲找妈妈的.路上遇见了很多人,有好人也有坏人,有慈祥的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妇女,热心的小伙计和无恶不作的小偷,等等。在好心人的帮忙下,马珥珂最后找到了妈妈。

  读完爱的教育这本书,我了解爱有小有大,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爸爸妈妈对小孩无微不至的观爱,甚至萍水相逢的大家的一个微笑;大到为国捐躯……

  爱像把金钥匙,爱,让大家奋不考虑身地去帮忙其他人,爱是多么伟大呀!

教育名著读后感9

  我在寒假期间非常幸运地读到了张文质先生的著作《教育是慢的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文质先生是福建闽侯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学者和诗人。他于20xx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成为“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负责人。多年来,他一直专注于对“生命化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始终扎根于中小学课堂,积极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他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通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这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

  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

  张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感到忧虑,因为教育过于追求速度,表现在课堂上那些飞速展示又快速消失的PPT;表现在教师能够完美流畅地应对大量学生,却无法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表现在教师和校长们每天都忙于处理各种琐碎事务;表现在教师冷漠地面对那些困惑的'学生目光。就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的学校里也存在着这种令人痛苦的快节奏。教室里座位整齐,学生们熙熙攘攘,仿佛一场工业化大生产的景象。

  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就是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

  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忙,多给他们带给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潜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的“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务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

  在《教育的艺术之慢》一文中,张文质提到了美国教育家博耶的观点:“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义“小”呢?据博耶所言,最佳的学校规模应该是能够让每个师生都能够互相称呼对方的名字,也就是说,学校的人数应该控制在二三百人左右。博耶还指出:“当班级的学生超过30人时,教师的注意力就会从关注个体转向对整个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实在令人深思。然而,博耶必定无法想象,在中国,有许多“名师”竟能够连一个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却仍然能够以出色的方式进行教学。更不用说一些更加厉害的“名师”,他们可以在体育馆里面面对数千名观众,在叫不出任何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展现出非凡的教学魅力。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反而成为了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截然不同的独特之处,具有着难能可贵的价值。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无法提供保障,首先对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也限制了信息的多样化传输,使得所谓的“生命化教育”变成了空话。而单纯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绩效的标准之一,并不公平,因为能够让课堂充满活力的老师毕竟是少数。而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重视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需求,将“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细节和实际操作中。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盼,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名著读后感10

  《爱的教育》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在新莲小学的时候,班主任叶老师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买一本,利用暑假的时间在家里好好看看。

  《爱的教育》这部小说写的是恩里科的'小学生活,里面是以日记的形式来描写的,里面精彩的故事有着无比强大的魁力,每当我读到感人的地方都会情不自禁地被故事情节所感动。

  其中我最喜欢书中的加罗内和德罗西,他们的品行很值得我学习,加罗内是个好打不平,有一颗宽容、理解的心,有一次有几个人欺负德罗西,就是那个红头发,只有一条胳膊残疾的孩子,结果都被加罗内一个一个的扇了耳光。我喜欢德罗西,是因为他不仅学习好,而且还乐于助人,还是一班之长,是个成绩优异的帅气男孩呢。我要向他学习把学习成绩赶上来,做一个不怕困难的人。

  我喜欢这部小说。

教育名著读后感11

  爱能感化一切,有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这是我读完《爱的教育》这本书首先想到的。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德·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全书通过小学三年级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的记事,其中穿插着老师每个月给学生讲述的一则则美好又真实的“每月故事”,娓娓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人性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是打开人们心扉的一把钥匙。

  这本书的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描写的都是平平凡凡的人物,但他却流露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让人感动不已。例外每一月的故事中“伦巴第的哨兵”。文中写了在1859年,法意联军为了拯救伦巴第,与奥地利发生战争。一个十二岁左右的男孩正在削木棒,原来这个小男孩是孤儿,他留在这儿是想保卫祖国。士官命令士兵注意前方的动静,可房子太低,什麽也看不到,土官看到前面有一棵大树,这个小男孩是这里眼力最好的`,所以土官请小男孩看前方有什麽动静。当土官问男孩要多少钱时,小男孩却摇摇头说:“不,我一分也不要,要知道,我是伦巴第的人。”看到这里,我想:“他是一个多么爱国的人啊。要是我,我便会漫天要价的。”小男孩爬到树上,把远方的情景说给土官听,万万没想到,小男孩被敌人发现,一颗子弹从小男孩的心脏穿过,他猛松开手,像石头一样落在地上。已经没有希望了,小男孩已经离开了人间。这个小男孩真是伟大啊。他那种舍身为国的精神真让我肃然起敬,然而,男孩静静地躺在鲜花丛中,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他知道,为了自己的祖国牺牲生命是值得的。他的爱国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教育名著读后感12

  培根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文字使我们脱离了未开化的状态。《走近教育大师》为我搭设了一个平台,使我能够有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通过读这本书,便能概览从孔子到蔡元培,从苏格拉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张,通读全篇,受益匪浅。书中共收录了47位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论,这个数字应该说不小了,但对于人类20xx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实,任何一部辞书都难以容纳所有的教育家。所以,就会深深地发觉:原来教育可以这样美的。

  竞争的时代,家长挑选学校,孩子选择老师,家长xx上书,道老师的好、说老师的坏,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可以说一个学校创办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师的数量与质量却是学校真正的生命线。

  作为一名新教师,孔子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那道指什么呢?我理解,应是指社会、政治的准则和做人的准则。而这些准则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从少年到白头。

  准则其实是物与俱来的,有的隐藏较深或道理较深,有的则容易让人察觉和接受。不管怎样,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们的悟性所经历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样,但求道的过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谓“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说现在学校开展的历史读书活动,读书之道,倒并不是真的为了颜如玉、黄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拥有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学习就会落后时代,落后于生活。特别是我们做教师的,如果知识不够用了,那就意味着职业生命的结束。——拿什么去教学生!既然要读书,那又要花费许多休息时间,又会出现各种工作上的冲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处于今天的社会中,立于自己的世界里,我以为“朝闻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与不得,有何区别?求为何求?我们应体现道的价值,体现求的价值,然后死亦无憾。

  当然,理解为道是自觉,不是自主。朝闻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闻道者可以离开是非之人,进入立行真人世界。这又是另一种境界。

  走进书本与大师为友,走进书本与经典对话,走近这些教育的痴心汉可以让人少一点浮躁和功利,多一点理解和宽容,更多一点热情和关爱,可以让我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让学校的生命线真正得以延长。

教育名著读后感13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我在众多书籍当中觉得很好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叫《爱的教育》,是因为这本书里面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是和高尚的爱心联系在一起的,而每一个爱的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教育着我们。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学生,以日记的形来式记述了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爱的教育》这本书没有一点点的虚假或骗人的感情,它只是对生活朴素的描写,使人感觉到事实上的每个人都要我们的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互相理解。

  这些故事个个都很感人,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每月故事《万里寻母记》,这篇故事讲了一个名叫马儿可的13岁男孩去寻找他远在美洲的母亲,他乘船到美洲后,问他的叔叔知不知道妈妈的地址,可叔叔这时却死了,一个孩子告诉他,他妈妈在科尔多瓦,他走了了2个小时,才到波卡城,几个大汉给了他42里拉,他花了3天左右的时间才到科尔多瓦,那里的一个老妇人告诉他,他母亲到离这儿四五百里路的图库曼去了,一个商贩把他带到了圣地亚哥,他走了20天,鞋底磨破了,脚底磨出了血泡,终于到了图库曼,可一位店主却告诉他,他母亲不在图库曼,而是在离这儿50里路的萨拉第洛河畔,最后他总算和母亲团聚了,马尔科这一路吃了多少苦啊!

  安利柯的好朋友卡隆也十分令人敬佩,卡隆的力气最大,他为人厚道,不管同学问他什么,他只要知道,都会毫无保留的告诉他们。他的学习用具,像铅笔啊,橡皮啊,纸啊,小刀啊,随时都可以借给同学用。一次,一个学生丢了买笔记本的钱,卡隆就把自己的钱借给了他,他还给自己的母亲用心的做了一张长达8页纸的信,在母亲生日那天,献给了他母亲。

  《爱的教育》这本书真的十分好看,大家有空也去看看吧!

教育名著读后感14

  一口气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老师,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文章通过学校和社会上的小事教会我们爱。“爱”是什么?是爱父母,爱国家,爱身边所有的人:帕多瓦的爱国少年因为有人母爱了他的国家,宁可挨饿,也不要骂他国家那些人的钱;伦巴帝的小哨兵为了观察形势牺牲;《达达的看护人》中的无名少年对医院里一个重病人像对自己父亲一样;菲鲁其奥为了救自己的外婆,而与世长辞,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爱”的存在。记得那时我才上四年级,当时正好要放学了,可天上的.神仙们不知因为什么事,一直哭个不停。这让我为难了:这么个“哭”法我啥时能回家呢,雨伞有没带,妈妈的车又坏了,爸爸又不在家,怎么办,除非奇迹出现。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了能躲雨的地方,希望老天爷不要再哭了。

  在那儿我看见许多家长带着雨具来接孩子回家,不由得问自己:“我妈妈会来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雨一点儿都没有要小一点的意思,然而学校这儿的家长和孩子也越来越少了。我决定不再等下去,直接冒着大雨冲回家。就在这时:“欢欢……”急促的呐喊声让我震惊,“会是妈妈吗?”我半信半疑的问自己。我迅速回过头,“天哪,果真是妈妈。妈妈竟然骑着自行车来接我而且连雨衣都没穿。我飞快地冲向妈妈,现在已分不清楚哪些是泪水哪些是雨水。妈妈拿出雨衣让我穿上,然而我发现袋子里还有一件。正是妈妈急着来接我,而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了。我望着妈妈,也分不清哪些是汗水哪些是雨水。我让妈妈赶紧把雨衣穿上,妈妈竟然说穿着雨衣骑不快。我索性也把雨衣脱掉,妈妈居然骂了我,我知道那是充满“爱”的话语,让我更清楚的知道妈妈有多么爱我,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天的情景.

  读完《爱的教育》我才发现其实爱就在我们身边,只是很少有人会去发现。其实爱往往反映在小事上:冬天出门妈妈替我围上围巾;从外面回来给父母递上一杯水;考试没考好是父母鼓励我;放学时老师提醒我们路上小心……只有善于发现“爱”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我想《爱的教育》这本书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的人。

教育名著读后感15

  几年前,《爱的教育》就已经闯进我的视线,但今年的暑假,我又重温了一下亚米契斯陛下动人生辉的日记。——题记

  爱,字典第3页上清楚地写着:喜爱,对人或事物有深挚的感情;教育,词典640页清清楚楚的解释着: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爱的教育得用人世间的父爱、母爱、师爱、友爱教育着我们,带领我们成长来诠释。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有着特点,每个人都具有高尚节操。

  老师,他是如此地喜欢每一个学生,虽然看上去凶狠,可却慈祥和蔼;他是如此地宽容每一个学生,即使学生们多有冒犯,他也只是一笑了之;他是如此热爱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年纪,可上起课来却生龙活虎……

  父亲,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好父亲,他善解人意,为别人着想,见小铁匠喜欢儿子的小火车就让儿子主动送给他;怕驼背的奈利看见那张挂在餐厅里的驼背小丑利哥莱托的画像会难受、自卑,就把那张画收了起来;看马戏团的小丑——一个小孩为马戏团生意不好而不开心十分可怜,就请朋友画了张小丑的肖像画,自己又写了一篇关于小丑才能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给马戏团招揽来生意,还不让人感谢他,不求回报……

  卡罗内,他充满着正义感,是上帝派来拯救弱小人民的天使,他帮助断臂的.克罗西,帮助驼背的奈利,帮助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他是班上的英雄,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他的高贵品质,让他获得了一段段真挚的友谊。

  德罗西,班里的的第一名,可他并不因此而骄傲,很谦虚,对于别人的嫉妒,他不会去报复,而是用热忱的心去感化他们。

  克罗西,家里很穷,但志气不穷!他热爱学习,努力、刻苦地学习,但因为他是一个残疾人,少了一只手臂,并且和卖野菜的妈妈相依为命,,同学们常常嘲笑他,幸好有卡罗内保护她,同学们才收敛了一点。

  主人公“我”恩里科,是个善良的孩子,和父亲一样善解人意。

  日记无处不在体现着作者对穷苦人民深切的同情和深沉的关爱,让人为之感动……

【教育名著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名著阅读心得12-07

《教育名著》阅读心得03-21

《爱的教育》教育名著读后感09-23

名著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精选09-16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2-06

名著《爱的教育》读书笔记09-23

教育名著读后感09-27

教育名著读后感09-20

教育名著读后感04-09

读教育名著心得3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