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27 14:33:03 名著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汇总1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汇总15篇)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

  在寒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张文质先生撰写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深受触动。张文质先生来自福建闽侯,他是一位教育学者兼诗人。他于20xx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负责人。多年来,他专注于研究和实践“生命化教育”,并长期致力于改革和发展中国基础教育,在中小学课堂中扎根。

  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创建了11读书俱乐部,致力于推广11式的阅读理念。通过学习,我深切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和唤醒人们”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成为教育中有心之人。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和耐心一些,多一些等待、思考和控制力。同时,我们还应该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

  张文质先生在他的著作《教育是缓慢的艺术》中深入而富有灵感地阐述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是缓慢的艺术”这一观点后,许多人纷纷就此表示质疑。毕竟现今社会是一个变动迅速、快节奏的时代,有些人认为教育无法耐心缓慢进行,更不可能达到某种“缓慢”的境界。

  然而,张老师相信:优质教育必定是渐进的过程。俗话说:“细心做好每一件事”,这样的教育在任何人眼中,或许都被视为理想的教育。教育是一门艰巨的工艺,张老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念。每个字、每个词都需要细致推敲,字的运用要谨慎,词的选择更是艺术。

  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师应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一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这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

  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就是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

  慢教育是一种注重缓慢过程的课堂和教育方式。在慢教育中,老师的动作、语速以及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都处于缓慢状态。这种教育观点得到了日本学者佐藤学的支持,他认为教育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有用的东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放慢速度,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同时,我们也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和合作学习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挖掘潜力。教育是一门慢节奏的艺术,它需要留出足够的等待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过高的频率、快节奏以及过大的梯度都不利于学生有序的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的“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

  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

  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须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能够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也能把,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能够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把”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不能得到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所谓的“生命化教育”也就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对教师不公平,因为能够把课教得充满活力的老师毕竟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既要重视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关注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并将“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细节和实际操作中。

  教育是一门细腻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缓慢地感悟,就像当父母一样,培养孩子的经验也是渐渐积累起来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时有所领悟,有独特的理解和发现,然后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不断进步。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随着时间渐渐滋长的过程。功利性的教学只会短暂有效,并没有关注长远影响和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我们对教学的研究也是一门细腻的艺术,要有所发现、用心钻研,慢慢地去完成。这个“慢”指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学习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意味着不求速成,要有足够的期待和耐心,减少浮躁和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2

  读一本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如今与书为友,享受这种温馨的感受是难得的,读《爱的教育》,我感到爱是心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师爱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爱得越深,奉献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爱的世界生命之花处处开放,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教师献给学生的是自己的知识、智慧、时间、精力,我们所期盼的只是学生早日成长、成才,这种爱是高尚的,纯粹的。

  读完《爱的教育》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小说主人公是三年级学生安利柯,但我认为与其说是安利柯,不如讲是在他周围的`用全身心的爱倾注于他以及他一样的孩子们身上的师长们。他

  们的言行中洋溢着爱的气氛。所以,孩子们也变得可爱,纯洁起来。如:安利柯的母亲是个富于同情心的妇女。她会带着孩子们送布给报上记载的穷妇人。而且她十分体贴他人,善解人意。当安利柯发现这户穷人正是同学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时的强调:“不要做声!”以免伤害到男孩的自尊。

  当克洛西看到他们,她又暗示儿子去与同学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动。她还很会借机教育孩子。在告诉安利柯"万圣节"的意义时,她也会告诉他,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纪念许多英雄。

  安利柯的父亲似乎是从来都不对孩子"火"的,他总是会用很温和的语气来"训人".当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态度不好"时,他给儿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并非有意,并且告诉他,要谅解别人的一时无礼,还应亲爱辛苦的先生.学期完毕,他会提醒儿子去向朋友们辞别,以及去向曾对不起的人谢罪请求饶恕。他也很关心其他所认识的人的情况,生活里充满欢笑。安利柯的先生当然也不能不提。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关心,一点点的小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对犯错之后又认错的孩子从不多家指责,只是说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这种事了。

  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家人,并告诉孩子们,这个集体是他们的又一个家。他对自己的行为从来都负责,自己犯了错,即使是芝麻点儿大的事,他也不会忘记抱歉说:"对不起。"还有许多的人:如,他们都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们如何去关爱他人。整个世界充满了一种叫作"爱"的空气,轻轻飘荡着,萦绕在每一个地方。这种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孩子们以及每一个人学会——爱。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抚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为人师的同行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让我们教育着并爱着学生们!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3

  暑假中,静下心来认真读了《福禄贝尔幼儿教育著作精选》,福禄贝尔是19世纪德国幼儿教育家,是近代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阅读本书有助于深刻地了解福禄贝尔重要的幼儿园教育理论和方法,也能更好地了解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并且也能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书中讲述的观点理论性很强,有很多段文字我必须反复阅读多遍,仔细咀嚼多次后才能体会其中的意思。但是就是在这样反复阅读、思考,努力理解、探索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领略到了很多道理,同时也让我不禁感叹福禄贝尔在教育方面的高瞻远瞩,在那个年代就能对幼儿教育拥有这样深刻独特的想法,令人由衷佩服。

  书中就福禄贝尔的一些经典著作做了精辟的分析和解读,分别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幼儿发展中的教育》、《母亲:游戏与儿歌》等经典著作中的重点章节。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一章节:《绒球——儿童的第一个玩具》。福禄贝尔认为,球具有不同寻常的魅力,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有恒久的吸引力,因此,它是童年时期无与伦比的最重要的玩具。球不仅对儿童具有意义重大的吸引力,而且是一件具有深刻意义的玩具和一种教育手段。儿童在玩绒球的时候,认识到,物体有时是被他自己抓住的、紧握的、可触摸的,但有时候也是自由运动的。球让儿童感觉到自身是一个整体,并遵循着人类的本性去发现他自己的命运,在生命的早期,儿童就去寻求并且必须去寻求、去注视、去抓住、去占有整体,即使是在无意识的阶段也同样如此。儿童寻求的这个整体也是通过绒球给予他的。

  球是一切事物的象征(因为自身之中包含着一个整体),同时也是单个事物的特殊象征,例如,苹果和其他球形的物体,在这些球形的物体中多样性得以体现,就像谷物的种子中所蕴含的多样性一样。因此,球非常适合满足儿童的这种探究欲望。福禄贝尔所说的绒球——或与之相同的圆球——实际上是其他一切形状的基础和本源,所以,一切形状都可以通过某些确定的简单法则从球体中符合逻辑地发展出来。如同球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一样,它也是每一个整体的象征和一般表现。儿童能够在其中看到每一个整体和他自身,就像他能从中看到每一个整体和每一个物体一样,他也能够反复地将自己的影像印入其中,从而使他能与自身面对面。

  书中反复强调福禄贝尔这样的观点,对于需要得到发展的儿童和促进他发展的成人而言,十分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应该观察而且应该激发他们的孩子正在觉醒的个体力量和个体活动,以及在几乎不易觉察的开始之中及表露的细微迹象之中正在觉醒的精神。

  人的发展(包括儿童的发展)的中心、真正的基础和起点是心灵和感情。但是,对行动和思想的训练,肉体和精神经常不可分割地伴随它们。思想必须转化成行动,行动必须通过思想来决定和明确,这两者的根源都在情感本质之中。这些论述对于认识、促进和保护儿童最初阶段的发展和认得发展的规律是必要的。

  当然,在谈论儿童运用绒球游戏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所有的儿童玩具和游戏的共性,即儿童特别喜欢在每一个物体中发现整体以及从每一个物体中创造整体。许多中物体,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能在儿童时代的生活环境中发现,特别是那些有生命的物体的来来去去会引起儿童的不随意注意或者由于成人的提示而引起儿童的随意注意。一般情况下,生命总是会吸引生命,就像生命唤醒生命一样。儿童会看到狗和猫的走动,有时是大狗有时是小猫,儿童也会注意到鸟儿,笼中的鸟、窗前的麻雀,儿童还会注意到鸽子、公鸡母鸡等等。通过一个并且是同一个物体,甚至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绒球),我们可以想象许多种物体,特别是有生命的物体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绒球提供给儿童观察、创造和玩耍的仅仅是最基本的形状,或者说,绒球是一切表现为整体并能自发行动的事物的素描。因此,可以用球体表现的一些现象,例如,呈现、分离、返回、寻找、发现、得到、接住、抓住、握住、滚动、滑动、转动等,上述的每一个现象都能够如球一样地表现出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绒球对儿童而言是一个多么完美和有吸引力的玩具。

  圆球始终是万物的统一物和解释物,因而也是联系和理解万物的真实途径。正是通过圆球,将儿童与保育员和他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因为球是万物的'特征,是万物本质特性的统一体和结合。球展现了容量、质量、物质、空间、形式、尺寸和外形,它自身蕴含着一种独立的力量(弹力),因而它可以静止和运动,也具有稳定性和自发性。它甚至可以提供色彩,至少可以引起声音,它有重量,因为受到了重力的吸引,具备了万物的一般特性。所以,绒球通过下落,通过或快或慢的运动,使儿童思考地球生命和自然生命中最重要的现象和规律,思考一般的引力——首先是地球的引力,特别是地球引力的规律和限度。

  运用绒球的第一种游戏也实现了从不同方面对儿童智力的培养。通过绒球的运用,儿童不仅可以看到静止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再不断变换的现象中观察物体。运用绒球进行的游戏唤醒并训练儿童的智力,使它能够在内部重现已经在眼前消失了的物体。这些游戏唤醒并训练再现、记忆和在记忆中保持以前见过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说培养记忆力。

  绒球给予了儿童所有这一切和许多其他的东西,并且成为儿童所有玩具中的第一个。通过绒球的运用,儿童得以发展自己,加强了生命和本性的统一性,也相应地增强了身体和精神的统一性。正是在运用球的最初的游戏中,儿童知道了自己的生命以及作为统一体的外部世界。

  福禄贝尔针对绒球和儿童的发展详细地从人类发展层面、儿童发展层面、语言和游戏对儿童的影响以及精神的发展等都作了独特而详尽的思考和阐述。在没有拜读福禄贝尔的作品之前,我虽然一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是对于孩子们的各种球类玩具的认识和理解是多么肤浅啊,这促使我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对于球类玩具以及其它简单玩具、民间玩具的看法,也不得不重新理解和定义玩具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4

  我在寒假期间非常幸运地读到了张文质先生的著作《教育是慢的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文质先生是福建闽侯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学者和诗人。他于20xx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成为“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负责人。多年来,他一直专注于对“生命化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始终扎根于中小学课堂,积极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他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通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这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

  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

  张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感到忧虑,因为教育过于追求速度,表现在课堂上那些飞速展示又快速消失的PPT;表现在教师能够完美流畅地应对大量学生,却无法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表现在教师和校长们每天都忙于处理各种琐碎事务;表现在教师冷漠地面对那些困惑的学生目光。就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的学校里也存在着这种令人痛苦的快节奏。教室里座位整齐,学生们熙熙攘攘,仿佛一场工业化大生产的景象。

  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就是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

  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忙,多给他们带给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潜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的“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务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

  在《教育的艺术之慢》一文中,张文质提到了美国教育家博耶的观点:“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义“小”呢?据博耶所言,最佳的学校规模应该是能够让每个师生都能够互相称呼对方的名字,也就是说,学校的人数应该控制在二三百人左右。博耶还指出:“当班级的学生超过30人时,教师的注意力就会从关注个体转向对整个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实在令人深思。然而,博耶必定无法想象,在中国,有许多“名师”竟能够连一个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却仍然能够以出色的方式进行教学。更不用说一些更加厉害的“名师”,他们可以在体育馆里面面对数千名观众,在叫不出任何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展现出非凡的教学魅力。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反而成为了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截然不同的独特之处,具有着难能可贵的价值。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无法提供保障,首先对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也限制了信息的多样化传输,使得所谓的“生命化教育”变成了空话。而单纯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绩效的标准之一,并不公平,因为能够让课堂充满活力的老师毕竟是少数。而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重视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需求,将“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细节和实际操作中。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盼,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5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由意大利的大作家亚米契斯写的。亚米契斯1846年出生于意大利。那时的意大利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国内正酝酿着爱国主义,这股风潮自然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参加过统一意大利的爱国战争,在行军打仗中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活。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亚米契斯退伍后从事教育事业,创作了许多反映教育事业的作品。《爱的教育》这本书通过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告诉了大家自己的童年。读了这些日记,不难看出亚米契斯是一个热爱祖国、尊重友情、有着高尚品格、知错就改的好孩子,在生活中,我也是一个热爱祖国、尊重友情、知错就改的好孩子。《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我很喜欢他父母亲的每月来信。

  它让我懂得人类那是多么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做人要有远大的的理想和抱怨,要有爱心和知道感恩,更要学会爱护别人、做个爱劳动的人。它给我的帮助很大,让我懂得了很多。

  我很佩服有着“小商人”称号的卡洛斐,他很有商业头脑,能想到利用夏天的炎热来卖扇子,而且总来不乱花一分钱,我要向你学习,这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其实,我也是一个不爱乱花钱的人:有一次,妈妈带我去商店,问我想吃什么,我说什么也不想吃。因为,我从小妈妈就很少让我吃零食,这可不是小气,而是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还有现在的“活雷锋”洛贝蒂,为了救别人,而让自己的脚遭罪,这种精神难道不值的我们去学习吗?现在见义勇为的人实在太少了,要是这种事让我碰到的话,我绝对不会坐之不理,我也会去救他的。还有保护弱者的卡隆,他真是一个好孩子,见义勇为、打抱不平,几乎所有的好词都可以用在他身上。但是,卡隆,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以后再去管事的时候,尽量去和那个人进行友好的交谈,如果自己实在是管不了,也不要用暴力,我们还可以让老师来解决。不过,他也是一个不辛的孩子,自己还这么小,就已经失去了母爱,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抵不过母爱,你肯定无比伤心和难过。

  同学们,虽然好事很难做,但是,我们必须要创造机会。你的每一个善行,每做一件好事,你的每一个高尚的意念和思想,都会使自己向成功跨想一步。而你做了一件坏事,每一个恶念的创造,都会是你想成功远离一步。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6

  思考爱的本质——读《爱的教育》

  书名《爱的教育》,让人深入思考,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携着这个思考,在寻找未知答案的道路上,我读到了一本书。这本书采用了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载着他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所见所闻。这些文字和细节里,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和朋友的真挚爱意,蕴含着感人肺腑的力量。小说中,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另外,小说还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在日记后面附了第二人称的长篇教子篇。这本书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长,可以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这本书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要永远保持勇于进取、善良真诚的心,要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和苦难。这部小说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甚至超过了《教育学》和《教育概论》这样的著作。其中,夏先生的推崇是一个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本书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仿效的模型。

  爱,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由于它无形无影,我们常常容易忽略它的存在。然而,它的意义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就像父母的爱,他们不言不语地操劳奔波,为孩子往书架上新置一本他们喜欢看的书,在孩子咳嗽时放药在眼前,在孩子睡觉前再看一眼。这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爱。即便在我们陷入困境、没有了支持之时,父母仍旧陪伴在我们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觉。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每个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也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是最容易忽略的,就像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可能有人会提出异议。然而,爱的旅程并没有尽头,就像生活中的旅程一样,如果我们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那么人们为了某一天可以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着沉重的劳动。这样的生活必将让人痛苦和厌倦。反之,如果我们把生活看成一次旅游,边走边看,就会轻松得多。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事物的感悟而充实起来。于是,我们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再乎留多久。这种情怀已经升华为一种爱,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爱。读《爱的教育》,就像走进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他们如何学习、生活、如何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在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对于国家的崇高爱依然历久弥新。如果把爱比喻成奔腾的热血和跳跃的心灵,那么对国家的爱就是最崇高的一种。我读到安利柯描述的那些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曾流淌着中华儿女的鲜血,同样为了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冒险拼搏。这种至高无上的爱真的让我感动不已。

  时间转瞬即逝,我们已经离开了《爱的教育》记录的那个时代很久了。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我们对国家的热爱仍旧如故。我们用新的方式表达这种爱,比如通过参加国家建设、爱护环境,或是善良待人,为祖国的繁荣作出贡献。这都是我们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国家的爱心。而这种崇高的爱,就如同安利柯所描述的那样,是在我们的心底一直激荡,不容更改。

  总之,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对国家的爱都是不变的主题。只有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和实践这种爱,才能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这个大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7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是一本经典的西方教育著作,作者是美国知名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耗时15年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了这本备受赞誉的教育专著。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所谓天生学习困难的孩子,大部分孩子被贴上学习困难标签其实是因为人们带着偏见看待他们。

  书中讲述了一个名叫小明的孩子,他总是充满想象力地发明各种奇妙的玩具。比如他设计了一个水道系统,让水沿着弯弯曲曲的路线流动,最终带着小球进入洞槽,不停地撞击铃铛,使得整个装置响起了美妙的音乐,最后小球还会顺着斜坡滚下来,使得一个可爱的小猪玩具开始旋转起来,最终进入一个张大嘴巴的鳄鱼玩具里面。而这个鳄鱼玩具的嘴巴里面藏着一个神奇的小切削器,可以方便地削铅笔。小明还设计了许多其他机械玩具,它们不仅富有创造性,而且非常实用。然而,因为小明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不愿意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学习,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所以他被迫退学了。这让他感到很失落,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创造梦想,他决心继续追寻自己的热爱,并用自己的创造力去改变世界。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女孩,当她第一天来到学校时是多么兴奋啊。她已经习惯了将时间花在小池塘边与朋友们一起画画、戏水、堆沙堡和唱歌……在这个特殊且有纪念意义的第一天,她满怀期待,希望能四处走动,探索许多新事物,希望学校允许她随时唱歌、玩耍,她也期待着与其他伙伴自由交流。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如她所愿。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需要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中,在那里,她必须理解老师复杂的讲解,眼睛不断地盯着教科书上各种奇怪的数字和字母。当她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失望和困惑时,老师建议她去专家那里进行检查。于是,她接受了一系列深入的测试,然后被认为完全是个“智力低下”的学生。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困难的本质在于他们的学习方法与我们不同。经过详细分析,他得出结论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样化的天赋和学习方式。教师们只注重培养孩子在有限领域的`能力,导致许多孩子与生俱来的才能和潜力被压抑。这也导致了许多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的学生,他们被冠以学业上的残疾人或差生的标签,而实际上,这些标签使得孩子们真正成为了学业上的残疾人。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描述的那些外国孩子。在我所了解的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王艳云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了北京一位叫王艳云的老师。她通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将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受人喜爱的好孩子。在来到王老师家之前,这些孩子中的一些几乎门门都不及格,在小学四年级还数不过20,而其他一些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但是,在王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们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的孩子一跃成为班里前五名,一些孩子荣获三好学生称号,还有一些孩子成功考入国内重点大学,甚至有些孩子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他们从原来的差生变成了备受赞扬和尊重的好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孩子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无论他们现在面临着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位关爱他们和信任他们的老师或家长,就能激发他们无限的潜力。这也证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它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救助学业困难学生的教育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和托马斯先生一样,有着相似的观点。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表达了令人惊讶的看法:世界上本质上没有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也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8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9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令我深有感悟,这本书当然非《爱的教育》莫属了!

  这是一本以学龄前男孩恩里克的视角写成的日记体小说,从10月4号开始,记录了他四年级生活的整整九个月,一直写到第二年的7月份。整本小说的主题是爱,就在平凡的文字中融入了各种人类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的爱、父母的爱、同学的爱……每一种爱都不会炫目夺目,却令人深感动容。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最纯真的眼光审视周围的美与丑、善与恶。故事中有安利柯自豪的好朋友卡隆,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乐意帮助他人;还有华梯尼的虚荣和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以及坚强不屈的克洛西……全书以爱来感受生活的'点滴细节。

  爱的教育“引起了我的兴趣,在这本书里,到底写的是什么爱呢,母爱、友爱、真爱、父爱……谁也不会真正知道爱的意义?因为爱是无限的,在电视里、报纸里。有多少条爸爸妈妈在地震中,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爱“是一个很普通的字眼”如爸爸妈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细心教导、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这些小事可能我们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观察着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有那么多人爱我、帮助我,在生活中。

  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无处不在。爱可能是在我们失落时给予的安慰,成功时的祝福,发脾气时的包容。尽管有时我们未能发现,但爱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给别人一朵玫瑰,手留余香,即使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帮助,对他们来说却是宝贵的温暖。当你行善时,相信你自己也会感到快乐。如果只懂得索取而不愿付出,那么快乐将与你失之交臂。爱在何处?没错,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我们周围,我们却常常没有意识到。

  其实,爱一直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爱,就永远陪伴着我们。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0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它最终能够以更完美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坚定“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明白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能够顺利透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你才会发现,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明白该怎样去应对阴暗面,该怎样去阳光地、用心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工作真是一项不容易的任务。每次带领一批学生,我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付出的努力与收获之间时而艰辛,时而幸福。疲惫之后,我常常告诉自己下次不要再完全投入了,即使有再大的快乐。然而,当我接手一个新班级时,我又很自然地全身心地融入其中。我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地关心着每一个人。或许,这正验证了我对自由、光明和幸福的渴望是无法抑制的。

  注重生命的滋养和珍惜,教育永远以生命为基石,贯穿整个人生。因此,我们的生命必须时刻参与其中。不能懈怠,也不能敷衍塞责。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1

  这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明白了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潜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务必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忙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但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必须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一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之后,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忙,相互提高。学会帮忙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

  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

  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代替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5

  最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首先,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由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2

  《爱的教育》是一本小说,堪称巨著,原名为《心》。这部作品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创作。阅读此书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

  这本作品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故事记录了他在一年中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父母、师长和朋友真挚的热爱,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故事中孩子们展现出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赞扬的地方。故事还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以第二人称呈现了他们倾注心血的教育篇章。这本书通过爱塑造人物,引导我们永远保持勇于进取、善良和真诚的心灵。

  在阅读《爱的'教育》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那些平凡人物所做的平凡事迹所感动。这些故事如《瓦多帕的小爱国者》、《英雄的少年鼓手》以及《小石匠》等,都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情感。在这些和孩子有关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努力营造一个极其良好的环境,并且培养着儿童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之情。

  我特别喜欢故事《小抄写员》,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小学生朱利奥每晚偷偷帮父亲抄写邮签的故事。尽管语言简单朴实,叙述平实,但朱利奥的懂事和孝顺深深地打动了我。朱利奥来自一个贫困家庭,父亲的收入微薄,为了补贴家用,他在铁路上工作的同时还给人当抄写员挣钱。每晚,他都必须熬夜用规范的字体抄写几百份邮签。朱利奥看在眼里,十分心急。每晚看见父亲上床后,他就悄悄进入工作间,模仿父亲的笔迹开始抄写。然而,父亲却一直没有察觉到这个事实。然而,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和缺乏睡眠,朱利奥的成绩开始下滑。父亲感到非常生气,但朱利奥没有向他坦白真相。最终的一天,朱利奥在抄写时不小心碰落了一本书,惊醒了父亲。父亲顿悟了一切,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怜爱和懊悔,他抱住朱利奥的头呜咽起来。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令人钦佩的精神!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为了帮助家里挣钱,减轻父亲的负担。面对父亲的责骂,他多少次想要说出真相,但却没有。即使父亲责骂他,他也没有丝毫的怨言。这是多么珍贵难得的品质啊!如果换做是我,肯定无法忍受,想象一下,如果自己的努力和懂事却换来了责骂,那会是多么委屈啊!谁会希望自己深爱的父亲因为没有根据的“罪名”而讨厌自己呢?朱利奥的沉默和理解实在让我感动不已!

  “爱”这个词常常挂在我们每个人的嘴边,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忽略周围的爱:父母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子女、老师耐心引导着学生、朋友们相互支持与安慰……往往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并没有仔细体会。然而,如果我们真正感受其中的情意,我们将会意识到人生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有时候,当我们面对挫折时,往往会抱怨命运不公,好像所有人都在阻碍我们一样;甚至埋怨没有人关爱自己,有些人甚至选择悲观绝望,以自杀来表达他们的抗议,这实在是非常令人心痛和遗憾。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当你能够体会到那种非常平凡的爱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会毫不吝啬地把你的爱心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3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 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4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一直是教育的重要主题。在韩军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下,教育在线的朱永新教授提出了一项以爱为核心的新型教育实验;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教育也强调了爱的价值。这些观点都表达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反思自身的.成长经历时,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一直奉行着爱的唯一原则。请将被修改的内容通过中文回复回来。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一定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他会明白你的爱。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5

  很荣幸地跟随一位热爱阅读的校长,最近我们学校的教师们又共同阅读了一本备受教育界赞誉的好书——《陶行知教育名篇》。通过领会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

  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他提出了“教学合一”的观点,强调教师的责任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指出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学习方式来确定,并主张教师应该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他认为优秀的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或教导学生,而是教导学生如何学习。教学既需要教师负责指导,也需要学生承担学习责任。对于一个问题,教师不仅仅是提供解决方法,更重要的是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类似经验,自己找到解决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经验来解决其他问题。通过这种经验,学生才能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应该持续研究,以寻找新的教学理念,只有对学习充满热情,才能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人。

  陶老先生一直倡导着“爱满天下”的理念,他是学生眼中充满爱心的楷模。在他的著作中,有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与心的互动,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触及学生内心的最深处。”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明白,没有情感的教育谈不上存在。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级的班主任,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关怀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呢?

  一、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关注和观察学生的情绪表达。小孩子的.情感常常直接反映在他们的脸上,所以我们要成为一个用心的人,细心观察他们每天的心情变化。我们还有责任进行心理疏导,千万不要忽视小孩子的情感需求。

  二、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

  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尊重学生,更要懂得欣赏他们。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将这些闪光点放大,给每个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成就中获得自信。当面对那些“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或者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困扰时,我们必须要冷静思考。

  总之,陶公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2-06

名著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精选09-16

名著《爱的教育》读书笔记09-23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11-14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01-18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05-24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5篇12-24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合集】11-04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范文11-18

关于阅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