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时间:2024-10-11 14:54:45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通用7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通用7篇)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1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2

  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刚捧起这本书时,我就被钱理群教授的序《我的教师梦》所深深吸引,文章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教育的含义,对教育的提出了新的诠释,让我深深地感悟到教育的真正的内涵,更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做好一名新时期合格的教师,履行好自己神圣的职责——教书育人。

  教师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所崇敬的一个职业。做为一名教师,从我从事神圣的教育事业第一天开始,我就想尽量把事做得最好,尽量让人生过得充实,以便以后当自己回忆起走过的路时,不因自己虚度年华、碌碌无为而悔恨,可以向人们自豪地回答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为育人的使者,我们的肩上担负着太多的责任,每天面对着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老师有着无限的信任和敬慕。为了让我们教育的学生能够学有所获,我们付出多少爱、多少时间都是值得的`。

  在通读《教师人文读本》时,每当看到书上的精彩片段时,总是不停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的态度,感叹自己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育每一个人。”这句话使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也就是说教育的本性是育人。在育人方面杜威曾说:“我相信——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对此,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老师要从事好自己的工作,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孩子们成长的生理心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若是一味的强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们的兴趣与习惯时,结果会适得相反,甚至可能抹杀了孩子们的许多天性。对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也经常困惑、烦恼,甚至痛苦,但为了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出自己的教育成果,往往过多地去注重学生的成绩,在教学过过程中,不断地把书本中的知识强灌给学生们,不去考虑学生们是否有兴趣,是否是在快乐的学习,不顾学生的能量、兴趣和习惯。

  《教师人文读本》中的名言警句如醍醐灌顶,让我对如何做好教学工作,教育学生,了解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只有充满人性、人情,充满爱心才会培养出素质健全的学生。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只是一味的从自己的想法去考虑,要学会了解孩子们的心态,要教育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习,让他们在轻松的状态下去学习知识,那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教师是人生中的一面镜子,如果让自己的学生不能做什么,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这样,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够理直气壮,才能够挺直腰杆,才能够做学生们的镜子,让他(她)们能有个明确的道德方向,能够有辨明是非的能力,成为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3

  当我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教师人文读本》,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真切,那么富有哲理;都能引起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写得太好了。当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经被世人所共识。回归教育的本体将是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看作是新世纪全世界教育的“四大支柱”,是一个非常有眼光也非常负责任的观念。这也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与目标。

  学会认知:这种学习更多地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使教育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能够获得做事的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的联接、交叉和交流点。

  作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等。使他从小就能够具备一种独立的意识、进取的精神,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完成任务的能力。以便长大了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趋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作为教师,我曾在电视中留意到:在德国的教室里,墙上的德国地图是孩子们自己动手用彩笔画出来的(虽然德国生产的“海德堡”是世界上最精密的胶印机之一)。回看本国,学校里的所有挂图(包括教学用图)都是用此类机器印刷出来的!“探索+创新”与“机械+重复”,这种反差造成的结果太可怕了。要知道“得到了一桶水的人”和“学会了取水的人,他们完全处于不同的起跑线。我们的学生虽然先“得到了一桶水”,但不会“取水”,不但没有“鲜水”吃,原来的水也会变质变臭,坐吃山空是早晚的事。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我们的学生若不能及时学会“取水”的本领,那么他们恐怕又要重蹈“花高价买水喝”的覆辙。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或成为廉价的劳动力,或成为唯唯诺诺的幕僚……每每想到这,我就不寒而栗。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的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我们每天面对着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地信任和敬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对话和交流中,他们求知,他们成才,他们立志,他们成长,成为自立的个体,成为家庭的支柱,成为社会的栋梁。而我们每一个教师,除了岁月的流逝之外,没有失去任何东西,我们的知识在教学中更充实,我们的智慧在交流中更增长。我们付出了多少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我们对学生有多少理解,他们会给我们更多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和幸福。

  但是,我们也经常困惑、烦恼,甚至痛苦。我们也经常遇到阻力、误解,甚至非难。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训诫,加上人事的纠纷、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这些使我们的心灵失衡而不知所措。

  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有相应的改革和时间,但如何直面这些问题并持一种积极的态度,确实是我们应当不断自省的。先辈、前辈和同辈中有不少楷模,为我们树立起精神的支柱,究其核心,那就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即人文精神。它博大精深,但首先是爱,惟有了爱,我们才能成为一个育人之人。我们爱祖国、爱同胞、爱亲人,当然也爱自己。爱科学、爱艺术、爱自然,对教育和可爱的学生应付出更多的爱。等等。

  相信《教师人文读本》一定会给我们每位教师带来深刻的启迪。“教育的四大支柱”这篇文章,作为《教师人文读本》的“压卷”,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呼唤着人文精神的回归,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完成教育的使命。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4

  其实,没有什么新意。今天想起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教师人文读本》。那天,在翻看封面的时候,突然发现执行主编的名字里,有着商友敬的这样一个名字。在以前开会的时候见到过,那是一个头发近乎全白且谈笑风生的老头头,只是现在已经过世了。因为有过一面之缘,所以这本书觉得有些亲切,于是又拿起重新翻看,温习一下。在想,他会为我们推荐怎样的一些文章呢?

  “人文”这个词是常常听到的,比如说“人文精神”“人文情怀”,或者课程标准里会说小学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到底什么是人文呢?查现代汉语词典,知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样说来范围是很大的,它会包括人类的思想、文字、哲学、传统文化、教育,甚至,还有我们的生活。

  本书中有一个读来内心平静的章节,告诉了我们,人应该怎样宁静快乐的生活。它由《病隙碎笔》《人,诗意地安居》《人生的境界》《伊壁鸠鲁的快乐清单》《致读者》组成。它们共用了其中一个很诗意的名字——《人,诗意地安居》,把生活升华到一个至美至纯的境界。

  诗意,那是能给人诗一样美感和内心快乐的意境。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在追求快乐的,那么,怎样就是诗意的安居,快乐的生活呢?读书过后,我这样想:

  首先,要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

  世纪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他的滑雪小屋建在海拔1150米的一个开阔山谷的陡峭斜坡上,整个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的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那里古老的杉树茂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在季节变换的时候这位哲学家日夜体验它每一刻的幻化。群山无言的庄重,岩石原始的坚硬,杉树精心缓慢的生长,花朵怒放的草地,绚丽又朴素的光采,漫长的秋夜里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坡肃穆的单一……亲爱的各位老师,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内心中安居的理想之地?是在那广袤的草原上,绿色盈溢,清晨,撩起帐篷的门帘,风吹着草叶哗啦啦地响,你看到你自己的壮硕牛羊在那里各自吃草?还是临水的一间小屋,当太阳不是很暴烈的时候,你可以和你最亲爱的人们迎着海风嗅闻风中咸咸的气息?再或者,去有着吴侬软语的苏杭,清晨时候,在哪条潮湿的缝隙间长满青苔的青石板小路上打马而去,又在薄暮时分归来轻轻叩打那黑漆大门上古铜的门环?……当然,并不是每个人有这样的一个福分去选择如此贴近大自然如此安闲的环境,但是陶渊明告诉我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可以沉下自己的心灵,把外面的纷扰暂且放在一边,在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中,我们静观、默想,也可以心驰神往于四极八荒,可以思考和叩问远古与未来,也可以搜寻内心的种种隐秘,这,只是我们的一片天地,供心灵安居。

  我们,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史铁生,他是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母亲去世之后,他开始写作。他的散文《我与地坛》,读者没有一个不为之动容的。人们这样评价,他是一个把心托在手上同你交谈的人。本章选择了他的《病隙碎笔》的片段。在文中,有着两个人物——史铁生和“我”,他们同在一个身体内却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意志。每个时刻,这两个“史铁生”在进行着不停的对话。就这样,他劝慰自己鼓励自己。或者他也会在床上无法翻身的时候也会觉得命运不公平,在三天就要去医院透析的情况下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或者他看着行走的人飞翔的鸟心中总有一些怅然若失。这位令人敬重的作家,毫不回避自己的遭遇,他没有愤世嫉俗,也没有自怨自艾。但是在平淡的文字中。总流露着对生命的如此热爱。

  这有什么奇怪呢?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么?时时刻刻在自我对话自我磋商,只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环境,不逆环境而动,时时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这不是一种小小的快乐么?

  还有,我们需要一份属于自己可快乐清单。

  伊壁鸠鲁,这位古希腊宣扬“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这种快乐并不是物质上的奢侈和享受,而是内心的快乐。他有着这样一份快乐清单。1、友谊。他曾经在离雅典市中心几里的地方找了一所大房子,和一些朋友一起搬了进去,他如此看重榕前的同伴,他建议决不要独自进餐,在进行饮食之前先要好好想想与谁一同进而不是吃什么喝什么,因为没有朋友共餐,生活无异于狮子或野狼。他说:“凡智慧所能提供主任终身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谊远超过一切”。2、自由。“自由”是个可贵的字眼。曾经有那么那么多的人为了他而抛却了爱情、生命甚至自己的一切。又想到了商友敬,这位谈笑风生的学者,一句话赢得当时台下的满堂的掌声,他希望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活泼泼的.。而我又何尝不希望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活泼泼的自在在的呢?或许,我们始终无法如同庄子一般有着蝴蝶翩迁于这尘世中的逍遥游,但是我们总可以努力像易中天说所说的那样真实而自由的活着。3、思想。看过《士兵突击》,如其所说,我想,总有一些人和我一样天天都在焦虑,怕没得到,怕寂寞吧。而思想,伊壁鸠鲁说,没有比思想更好的医治焦虑的良药了。

  想想看,如同阳光、空气、水……,很多我们生命无法离弃的的东西本是无价的,却也是最慷慨赋予我们的,有了这些我们就是快乐的人吧?

  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总是向往安适快乐。但没有比我们这样一个工作更需要诗意的活着快乐的生活吧。不像去搬砖或者设计程序,你的心情总与方方正正的电脑和棱棱角角的砖块没有任何关系。我们更需要自己快乐,我们的快乐,是与工作“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平和,与学生“我见青山多妩媚,了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和谐,与他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自然。我们,这样一些非富非贵却宁静快乐的人们,把这样一些东西传递给小孩子,送给他们一轮有着灿烂光线的太阳和一弯有着柔和光线的月亮。也许在很多很多年以后,他们不再记得我们的样子不再记得我们说过了什么,但是回想到这样一段我们陪着度过的时光,心里总是漾起一些温暖和快乐。

  亲爱的老师们,那么让我们静静坐在桌前,铺展开一张纸,拿起笔来,删去那些不必要的沉重的,我们的快乐清单要写下什么呢?

  只是,愿我们,我们大家都能够诗意的工作,快乐的生活。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5

  最近读了本《教师人文读本》,很多的内容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与思考,其中,我最爱读的就是《读本》中——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章节。并将自己品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我为什么而活着!”而他们也大都会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求这样的答案,因为他们不满足于上帝创造了我们,让我们拥有生命这样一种单纯的答案。

  我在很小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曾经问过大人,他们总是说:“活着呀,就是要快快乐乐的感受生命啊!”曾经品读他人,我的脑海中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活着的意义与目的,可是,最终我也没有弄明白“我为什么而活着!”

  在《读本》中,收录了沈从文、史怀哲、罗素等一些诗人、作家、博士等名家的`作品,初读此章节的时候,我还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他们的作品会收录在“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章节中,不过由于自己也曾经苦苦思索过,不免反复咀嚼,体味其中真味。

  从沈从文给时间“画出的肖像”到史怀哲放弃已有的成就,甘愿去非洲丛林当一名乡村医生,其中的种种让我看到一个个在生命的长河中努力寻求生命真谛的身影。

  他们可以冲破种种既定的条款,做别人认为“特立独行”的事,尽管在与其他人比较时,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可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执着,努力的去冲破着什么。

  他们可以改变上天赋予的种种不公,用顽强的意志把生命诠释,尽管目不能视,但是却并不能阻碍他们想象,当我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即便身体不允许我们跑、跳、走、越,但谁又能阻挡想飞的心呢?

  他们可以鄙视已经唾手可得的成就,只为了“敬畏生命”就可以把滚滚红尘抛于脑后,把功成名就踩于足下,用整个人生将“生命的意义”诠释得透彻。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6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 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 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

  “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7

  在学校的组织下,假期里东校的教师们纷纷借阅优秀书籍,浸润在这种读书的气氛里让我觉得心灵得到了回归。先介绍一下我读的这本书——《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是由王栋生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7月出版,内设八个部分,分别是:独立精神与人格理想,教育者应当是思想者,以平等的教育实现平等,责任与操守,生命在于精神追求,爱的歌唱,修炼你自己,直面中国教育。只是读这些标题,我就已经被深深地打动了,思绪立刻开始了延伸。翻开书页,我立时觉得自己走近了那些文人学士哲学家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读书是一次精神之旅。

  读王彬彬的《心中的先生》一文,我悟到了独立之人格对于人的意义,再次深切地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伟大;读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 “按时看日出”一句警醒我无论何时都不要忽略生命的意义;读朱自清先生的《教育的信仰》,让我认识到他作家、学者外的一面,即作为教育者的身份他的严肃、端正和理想化的追求。

  朱自清在文章中写道:“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对于教育的目的,他说“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认为,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所以,他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朱先生特别反对功利化的教育,因此对某些人将教育作为取得利益的手段的'行为和思想更是嗤之以鼻。朱先生做人清正廉洁,做学问和搞教育也是如此。我以为,这是教育者的立身之本,为师之道。联想起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办学现象,不禁让人摇头。正本清源,才能给学生真正良好的教育。

  说到“信仰”,我想起一位当代著名的语文教师,为我们熟知的教育家,他是魏书生。他的故事,广为流传。最动人的莫过于那100多封申请做教师的信了。我曾数次聆听他的讲话,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学时代,撇开他的教育经验、教育方法不谈,我深深感受到他内心中充满了对教育的崇敬、对教育的尊重和热爱。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讲话没有提及“信仰”,但他的讲话没有一处不让听者产生激动的心情。“唯有源头活水来”,具有对教育的忠贞信仰,才促使他这般坚持不懈地走在教育改革之路上吧。

  朱自清对教育者发出的警示是切实而必要的。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想过教育的信仰是如此的重要(包括我在内)。身为人师,面对众多稚嫩而充满渴求的目光时,惟有心中保有那份纯正清洁,拥有积极热情的教育追求,才能担当得起“教师”二字。在平常工作中,可能遇到许多反复的情形,工作中难免产生消极情绪,然而我们不会忘掉最初的理想,这也许才是普通教师的真实状态。也许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是人群中平凡的那一些,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目前的唯一。始终保持对教育的忠贞和热情,做孩子们的陪伴者和领路人,这就是我——一个普通教师的教育信仰。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师人文读本》读书笔记(精选8篇)05-13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07-10

(热门)《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01-19

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精选14篇)03-31

教师培训读本学习心得(通用9篇)04-09

人文作文03-09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04-18

慈善读本读后感04-03

《慈善读本》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