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范文(精选21篇)
当我们读完了《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之后,我们惊奇的发现,原来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来自生命内在的驱动,都是生命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下面是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
春节假期已接近尾声,同时进入了收心阶段,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准备。在假期的读书活动也已进入书写感悟阶段,身为幼儿教师的我,虽然接触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后,才使我对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再阅读此书时,我边看边与班中幼儿或者是儿子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后就会把手放到嘴里,而儿子一直是小手里嘴巴远远地,受原生家庭以及社会理念的影响,我还庆幸儿子从小就讲卫生,没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经常把手放在嘴巴里,为此经常挨吵,越大越不讲卫生。至此才知道,原来是儿子迟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补上来,我的不断的`阻止,不知给儿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秩序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班中的泽泽,如果一件事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他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发脾气、哭闹,非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这些都被我们这些成人定义为“任性”、“胡闹”,殊不知,他是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那个打了哪个小朋友”“谁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曾经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如今才知道,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别人的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儿童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为孩子们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
儿童敏感期这个词很早就听说过,只是当时觉得无关自己没有过多在意。现在有了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令我困惑的问题,现在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这本书,真的是感触颇深,收获很多。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孩子固执的要命,难管难教。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家长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无奈。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我都气得暴跳如雷,对她大发脾气,可孩子丝毫不惧怕,哭得稀里哗啦还是一点都不妥协。读了这本书后我释然了,书中给出了两点建议:
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
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我理解了孩子执拗的原因,我要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不知道儿童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他。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3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对于孩子的成长关注地越来越多了。那天在看杂志《时尚育儿》时,发现了这本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作为家长,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书中写到4—5岁的敏感期“婚姻、出生、情感、人际关系、审美、数学概念、身份确认、性别、绘画、识字。”5—6岁的敏感期“婚姻、书写、数学逻辑、社会性兴趣、动植物、实物、收集。”6岁以上的敏感期“易些螺旋形状敏感期,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到12岁。绘画、音乐、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关系、秩序、独立、理财。”
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个案孩子的行为,分析的非常好。
还有我觉得家园共教非常重要,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作为家长的我,从中也了解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教育我的孩子,让我的孩子顺利地通过这些敏感期,健康在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4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知道人的发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但是儿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样子,各个敏感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判断孩子处于什么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几乎一无所知。而看了书中的案例,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比如儿童的执拗敏感期。
在这个敏感期,儿童会很执拗,如果大人不了解,与他们发生争执,孩子就会哭闹。而大人们看到孩子哭闹会很生气!有的认为孩子太任性,可别惯坏了,于是要么采取暴力制服,要么任其哭闹,执拗的敏感期出现在3岁左右。书里关于这个敏感期的内容回答了我心里很久以来的疑问。假如大人知道孩子正处在执拗的敏感期,就应该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其实,当孩子执拗的时候,只要不妨碍别人,不出危险,尽管由他去好了。过一段时间就不执拗了。再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儿童严格地按照内心的秩序去做事,不能随意更改,变动,否则他们就会焦虑。其实孩子缠大人是对大人的信任和依赖嘛,为什么就不能依一依她呢?怕孩子变坏吗?那么小就能变坏吗?再比如专注。专注是儿童意志力的'基础。没有专注就没有意志。大人要巧妙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时,大人不要打扰,甚至不要表扬,表扬在这时也是一种打扰。要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发展专注力。
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现在我们看到有的孩子疯疯癫癫,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特别好动,集中不了注意力,很可能就是小的时候专注力没有受到保护和培养。事实上,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然后给他时间和空间,呵护他的成长,让他自我发展。孩子是会自我发展的。而你不切事宜的所谓引导、辅导,可能只是干扰。实际上,大多数家长做的恰好相反。当孩子缠着的时候,嫌孩子心烦,没有给他足够的关爱;当他自己玩的时候,大人们又自作聪明地去教。其实破坏了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影响了他们专注力的形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5
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很多事物只能成为回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把握。这是看完孙瑞雪先生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过《爸爸去哪儿》、看过《超人回来了》……还有很多很多。电视娱乐都开始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现实中的家长更是重视。那么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敏感期这个词,专业得说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孩子长到一定时候表现出的不同。你看到过孩子捡地上的东西,然后放进嘴巴里吗?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脚吗?你听到孩子某一个时间特别爱讲话但是有讲不清楚吗?……其实我觉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长。孩子到了那个时间,而家长就要捕捉这个时间。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音乐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先生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6
太懒惰了,这么一本小小的书,断断续续的,足足看了差不多一年。真是惭愧!趁劲头足,现在正在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已经看完一大半了,这本书比较适合学龄儿童的妈妈,不过提前阅读也是很不错的。
这是一本书,粗略看是浅显易懂,因为全书是由一串串案例故事组成的,述说者为蒙特梭利幼儿园的教师或者在这种幼儿园就读的儿童的家长,因此,述说的事件也都是儿童为主角,事件小而简单。细看其实有点难度,虽然没有深奥的理论,但对如何应对这些特殊的`敏感期,却是一门大学问,正是由于全书看似缺乏系统,更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总结的空间。
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在全书中,反复强调的就是爱和自由,这是父母和老师应对幼儿(0—6岁)各个时期不同发展特征的方法。曾看过有读者反映,说这本书只给出了案例,却没给出解决应对的方法,我想,给儿童理解,给他爱和自由,这就是本书以不变应万变的的答案。当然,这只是宗旨,如何具体的应变,还需智慧。
在我家里的老人看来,我对涵涵的种种作为,有溺爱之嫌,随便他去玩什么,随便他翻东西,我都只是在旁边看着,只是负责他的安全,并不制止。但是,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如何做到给他充分的爱和自由,却不至于到溺爱的程度?如何来界定二者?在什么时候说不,在什么时候说可以?哪些才是真正的爱和自由?如何在宝宝的种种看似“顽劣”的行为面前保持冷静和宽容,并探求这种行为背后的真正意义,而不是顺手就操起手中惩罚的工具?
也许,这是我想的太多了。
但是,冷静,这门功课真是太难修了。昨晚,只不过少给涵涵冲30毫升的牛奶,他就把半夜醒来的时间从4点提前到了1点,害的我差点冲他发脾气,恶狠狠的坐起来,看着他任他在那里趴在那里拱啊,翻啊,哼啊,哭啊,都没理他,最后才无奈的给他喝牛奶。好在是黑夜里,小家伙看不清我的脸色,否则肯定会吓坏,呵呵。
修炼,修炼,继续,继续。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7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
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习惯了看定义、总结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成人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
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方法。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成人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习惯直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
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我个人观点是这本书值得拥有,且需要反复阅读。摘抄其中一些论点分享:走路敏感期。成人该放弃自己走路的节奏去配合孩子。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溪流。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儿童学习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永远不伤害孩子,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一种人性的、科学的解决方法。
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爱和自由的问题,这是另外一本书所谈到的,还在阅读中。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8
有些人觉得这本书写得缺乏重点,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是一个告知概念及现象,让父母去自行理解怎么去做的一本书。我们不是教条主义,更不应该去当拿来主义。个人觉得这本书不错,让人充分去理解孩童的发展需要和心理活动。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件特别浅显的道理,那就是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用自己的定向思维去理解他人。孩子就是孩子,他做一些事情的初衷与成人并不相同,只有充分理解他们,才能够更好的去帮助他们成长。我们不能用我们成长经验中的思维方式去阻止他们的自由发展。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对他们而言是充满安全感并感觉自己是自由的,不受压制的,充满爱意的。孩子的理解有时候非常直白,他不会拐弯抹角地去想你这么做初衷是为了他好,只有你去配合他,他才能更好地成长起来,学会尊重,秩序,爱他人,明事理。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去阻挡他们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同时保护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爱。
孩子需要一个全身心爱他的父母,书中有位父亲说,为了孩子,他要更爱孩子的母亲,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书中开头有一个实例,一个婴儿出生时因为患病蒙住左眼长达一个月之久,后来眼睛虽然发育健全,却永久的失明了。因为孩子正处在发展发育的初期,一切事物对他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错过了,很可能就会像那只眼睛一样,永久失明,使孩子成长为人格不健全的成人。
这本书不但让我们理解了孩子,也让我们学会分析自己的行为和性格形成。
我并不是一位母亲,我养了两只狗一只猫,但说实话,我觉得许多事物都完全相通。我时常为自己教导小动物所犯的错误而懊悔,特别是当狗狗睡觉做噩梦和猫猫突然对我表现出不信任感的时候。我觉得我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爱意,并学会用他们的理解方式去对待它们。这对我将来为人父母在某种程度上也提供了帮助。
这本书也许并不能让你完全解惑,也或许有些你正遇到的`问题它并没有提及。但是作为一本以众多例子举例说明的书,我想你很快能学会应对的方式。学会怎么去种豆子可比给你一袋豆子要有用得多。
我觉得这本书是对蒙式教育的禅释和理解,并具体实施的事例,让人能够较为浅显地理解这种教育方式的理念。如果把两本书一起看,或许会给你更大的启发。
我相信这一点,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怎样去做——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爱。为了让爱落到实处,理解,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9
读完《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感觉孩子简直就是一门艺术品,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地去挖掘他们的另一面,就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如打人、扔东西、执拗、咬东西……
这一个个在成人看来无法容忍的行为其实是孩子的一个个敏感期,如果成人不了解这些敏感期,那么所实施的教育也只会南辕北辙,与初衷相违背,孙瑞雪的这本书可谓给婴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指明了一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向,让成人更加了解孩子,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虽然通过工作实践我也了解了不少敏感期,但这本书给了我更多的案例和启示。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六岁前儿童会出现的各种敏感期,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需要敏锐的把握住这些敏感期,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相反,如果忽视了幼儿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去安排孩子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只会让教育南辕北辙。假如这种情况始终得不到改善,将为孩子成年后会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埋下隐患。
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幼儿像一张白纸一样,我们在上面画什么东西,他呈现出来的就会是什么。如宝宝从三四个月开始,就有着极强的用嘴巴来探索事物的欲望,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会延迟到两三岁,便会出现咬人、咬手指、成人后骂人等问题。
《捕捉儿童敏感期》可以说为我们教育幼儿提供了一条好的路径,建议父母、老师们都能细细品读这本难得的好书,这将是孩子们的福音!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0
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重要,实用的书。而且是专门针对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我们生活上看到习以为常,见惯司空,却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书籍。很多事情,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於儿童阶段,我们很多人也都是一样。
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到在以後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多吸取正能量。对此,我感觉此书不能只看一遍,必须不断重复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怎麽写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达其中的众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读有所悟的地方摘录下来,反复看,反复斟酌,虽然这样子会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在节约时间,抓住重点,以及能让自己更好地举一反三,碰撞灵感,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法。
同时,看完这本书,或者说这类型的书。让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关於传统文化读经教育这一块的引导的空白。本书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国是否适用呢?那麽套用在读经教育的私塾,是否适用呢?如果不适用,或者说不完全适用,那麽,需要怎麽转变呢?在读经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此书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确的指引。可是对於读经的孩子来说,读经才是重点。本书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说明。
看来,在读经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相信在自己国人的探索上,加上此书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实践总结。终究会走出一条完整的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最起码,在开始的时候,要以空杯心态去阅读,要假设它全部都是对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1
寒假里,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回忆女儿的成长经历,我恍然大悟。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女儿的成长经历回忆和刚刚一岁的儿子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潼潼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潼潼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潼潼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总觉得有些不耐烦,觉得这孩子挺调皮的。哈哈哈,现在我知道了,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儿子现在已经一岁了,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他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他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他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总结潼潼的成长经历,我知道这是孩子的手敏感期到来了,接下来我发现他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他放到纸箱子里,他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他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他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他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他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把他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他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他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他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他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他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以上是我对潼潼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女儿、儿子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2
相信很多的父母在看到孩子在吃手的时候,在孩子喜欢抓住什么都要放嘴巴里面的时候,在孩子喜欢往衣柜里面装的时候,在孩子喜欢不断地扔掉自己手里面的东西的时候都会去阻止的。
因为父母觉得自己这么做肯定是对孩子好的',但是却不知道在自己无意之间的行为破坏了孩子的什么。
这里的敏感期就是在孩子0到6岁的时候,身体遵守生命的驱使,在某一个环境吸收了一种新的特质,而且不断地去重复的过程。如果说顺利的通过这一个敏感期的话,那么孩子的心智水平也是会提高的。
而且根据作者的发现敏感期也是会有弹性的,如果说在0到6岁的时候没有实现的话,那么在6到12岁的时候也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一个爱和自由的成长的环境,但是到了6岁以后孩子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在这个时候他们得不到自己父母的尊重,也是没有父母的宽容和疼爱的。
其实每一个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以后家长就会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自己不能够多多的关心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一些家长是可以做到脱胎换骨的,能够用全新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3
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很多事物只能成为回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把握。这是看完《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
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我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会忽略了,也忘记了去帮助孩子,甚至制止了孩子的某些活动,但是我们破坏了孩子的什么,没有人知道。孩子的许多行为被家长不理解并强行压制,抹杀或者用爱的名义禁锢了儿童的正常成长。这是我们现在教育最大的误区。认识各种敏感期,对于孩子的完整的自我成长至关重要,不要让我们的爱成为伤害,让自己的爱成为孩子成长的后盾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4
本书深入的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就如书中所说:“了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了解儿童生长的规律,破译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内在的新的生命。回忆女儿的成长经历,我恍然大悟。以下我根据此书对大女儿的成长经历回忆和老二陈誉心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有一天和爸爸视频,她一看见他爸就喊:你好老公,老公我爱你!”当时的我很震惊,我一直对她爸爸的称呼都是爸爸的名字,我就对她说:“这是我老公”,她就跟我争执是我老公。后来我到街上碰到了消防车,她说:“我爸爸也给我买了一个消防车”,我说:“那你爸爸挺好啊,那你爸爸帅不帅”她说:“我爸爸很帅,你老公很丑”。
这表明她对性别、对自我、对异性已经有初步的感觉。作为家长和老师,对此不要大惊小怪,一定要平等的、正常的、科学地和孩子交流。婚姻的敏感期,其实是儿童最早开始涉及成人世界的道德问题。当着孩子的面,我不会吝啬对她爸爸的`爱,同时也会经常告诉她只有长大了她的老公才会出现。婚姻的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孩子四岁以后,有些在三岁多就进入婚姻敏感期的初始阶段。
初始阶段的表现是对自己父母的喜欢,孩子对男人或者对女人的首次理解是对自己爸爸妈妈的理解,所以婚姻敏感期到来的时候,我们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很高兴,因为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为孩子建立更好的婚姻观念,为孩子建立更好的爱的观念和丰富的情绪!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5
捕捉儿童敏感期——尤为重要,敏感期是父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一旦错失,就不能“亡羊补牢”。当孩子用手,用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全力投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全面深入地揭示了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让我了解到儿童成长的规律,了解到孩子是如何顺利通过敏感期,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从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开始的敏感期,儿子会对玩具车“情有独钟”,随时手里抱着、口中念着、走在路上看到也要去摸,似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觉得这是走火入魔的表现,其实这是孩子处在建立概念的敏感期,只要他感兴趣的东西,他会不惜一切反复进行,以满足他的心里渴求。
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有时儿子会不让别人动自己的东西,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我会解读为自私,进而谴责儿子的行为,其实,这只是儿子自我产生的表现而已。最后发现孩子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孩子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孩子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孩子自我诞生的标志。
秩序敏感期会让儿子表现出“固执”,比如玩具车不按从前的位置摆放他就会发脾气、哭闹,出门的时候鞋子没有摆放整齐自己就要给归位,有时觉得不可理喻,其实这正是孩子对秩序的追求,使他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每个位置上的'事物,从而达到和环境的融合。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陪伴孩子。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为孩子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6
最近几天读着网上下载的《捕捉儿童敏感期》,文中介绍的敏感期的真实案例,确实像一把金钥匙,引领着我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以前孩子的一些行为我不理解或简单的理解为是小孩子的幼稚行为,但看着本书,我从中找到了答案。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去年冬天有段时间佳凝对裙子“情有独钟”,天天要穿裙子去幼儿园,有时还问我她美吗。当时我简单的`认为她在“臭美”,现在看来,那是她审美的敏感期在发展。
佳凝在家用各种凳子摆她的家,轻易不允许别人动。前几次奶奶趁她上幼儿园时把凳子收了,惹的佳凝很不高兴。奶奶一次次的收,佳凝一次次的摆,从幼儿园回家佳凝会先检查她的凳子是否被挪动。现在我知道了她的这种行为源于秩序感,她要保持她的那个家的原样。她一次次的摆,是执拗敏感期的一种表现。
单身宿舍是公厕,每次去厕所时,佳凝要先看看哪个厕位干净。若达不到她理想的干净程度时,佳凝会转身回家用她的小便盆。以前我只是简单的理解为小孩还挺爱干净呢,原来她是在追求完美。
最近佳凝在家又玩起了泡泡水,瓶瓶罐罐的装满水,还要加上点肥皂或洗衣粉。要按以前我会强烈制止,玩水弄得到处湿乎乎的,还要浪费肥皂。但现在我知道不能过于“干扰”她了,要给她充分的自由。
佳凝喜欢啃指甲,现在我在想,是不是她“口的敏感期”时被打扰,现在正在补课呢。
儿童的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要陪她度过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很遗憾自己是个“粗心”的妈妈,没有更早些了解儿童的敏感期。但庆幸现在我已读着《捕捉儿童敏感期》,且决心要做个细心的妈妈,以后要多观察孩子的言行,不“干扰”她的成长,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理解孩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7
有一个小宝贝回家的时候,电梯里的按钮必须他来按,如果妈妈按了,要重新回到电梯间再按一遍,妈妈很抓狂,认为孩子是不是有强迫症。其实孩子是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他是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如果秩序破坏,一切都要重来。秩序感是规则意识的萌芽,会带给孩子安全感,打破秩序会让他焦躁不安。这个妈妈就是不让他重新按,结果哭闹了很久,把精力用在了无序的抗争中,浪费了宝贵的亲子时光。这小小的强迫症,读完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我们就会理解这个小宝贝,尊重他,倾听他!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主要讲述了0到6岁之间的敏感期,但是并不意味着6岁之后就不会有敏感期出现的现象,敏感期只意味着在某个年龄段某些特征最为凸显,而后这些特征可能还会伴随着孩子成长。而这本书就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证明了几岁会有哪些敏感期,会有哪些特征。
书中有一个很搞笑的例子。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拉了粑粑,在老师去给他拿裤子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粑粑包了起来并放在书包里带回了家,在他的父母询问原因时,孩子的回答竟然是:“这是我的”。也许我们听完这个故事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可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真的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会反思,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孩子,她们占有欲强、不愿分享、甚至别人碰他的东西就会大声尖叫等。我们会认为这是家庭教养方式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坏毛病。殊不知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初步建立的时候,也是他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当孩子出现了自我意识时,他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当我们遇到儿童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满足孩子,不能过度苛责,为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充满爱的环境。
其实,孩子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我们要怀着敬畏感恩之心,给他们充分的爱和自由。正如书中给出的我们建议: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
这本书,百读不厌,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与体会,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宝贝们更多的规律与秘密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8
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他们总会有一些非常令人不解的行为,让家长们为此懊恼,比如爬楼梯时专门走一些不平坦的地方、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或是开始崇拜偶像并内化喜欢的角色等等。而作为家长,也许我们会习惯用成人的视野去理解孩子们的世界,殊不知孩子们这些看似执拗的行为正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所避免不了的敏感期。我一直对于怎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些敏感期倍感困惑,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这本书,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书中提到:敏感期是指在0至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指出当敏感期发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失。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孩子的某些行为是这个年龄阶段正常的发展,而不是所谓的调皮或是性格缺陷。比如我家孩子在某段时间内非常注重秩序感,家里的鞋子一定要摆放整齐,如果阻止他这种行为,他会表现地很生气甚至大哭大闹。但过了那一段时间,这样强烈的秩序感就慢慢变弱消失了。因此,在我们观察到孩子有某些行为的时候,要留意是不是某个敏感期到来,不要随意阻止孩子的行为。书中提到,如果孩子的许多敏感期被阻碍、被破坏、被推迟了,这些敏感期就可能延迟到成年甚至老年。孩子就长成有各种心理问题、有各种行为障碍的人。
那么我们要怎么来面对孩子们敏感期出现的这些行为呢?书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1、我们要尽可能的陪伴和观察孩子,并理解孩子的行为。
2、给孩子自由。比如给孩子买回家的玩具,我不会因为玩具被弄坏而批评他,会给予孩子拆玩具的自由,培养他自由探索并研究的精神。孩子有了自由,他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会产生专注,这样他才能把那项东西发展成他的天赋。
懂得孩子心理固然好,但家长们也可能疲于工作不能很好地去学习和研究孩子的心理发展。那么我想有一个秘诀和一个方法能让我们很好地应对孩子的敏感期并和他们共同成长,那就是给予孩子宽厚和淳朴的爱,以及当困惑出现时,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面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一起去为难孩子。我想家长们做好了这两点,孩子们就会感受到快乐,孩子快乐就会健康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9
父母书单里必备的一本,最早接触这本书是在刚刚工作时,那时的我匆匆看完,没有特别的感触。只是在看的时候觉得有趣,像一本解密的书。常常想到原来我小学时爱咬头发是因为迟到的口的敏感期啊!
如今换了一种身份来看感觉太不一样了。因为有了自己的孩子,就能轻易的将自己孩子的某种行为对号入座了,看的也更仔细了,
“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这本代表作《捕捉儿童敏感期》她开办了一所幼儿园,在里面践行蒙特梭利教学法“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并将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表现,以及家长使用蒙特梭利教学法后的感悟,整理成了一本书。作者就用一个个真实巧妙的案例展现给我们看,全世界的孩子其实都是一样的。他们都会在特定的时段爱吃手、爱扔东西、爱涂鸦……将蒙台梭利的理念解释得淋漓尽致。无论你是否接受“敏感期”这一概念,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清晰的了解孩子行为与心理的生长规律。书中的许多案例都十分有趣,哪怕是不怎么看育儿书的人,都把它当成故事书看得津津有味。每一个案例后还有实用的解决方法介绍,让我们在欢乐之余又对孩子那些看似“调皮”的行为,多了一份理解与收获。我女儿(快快)经历了吃手、扔东西、执拗、秩序、追求完美、逻辑思维等敏感期,因为之前就读过这本书,书里告诉我那是孩子在用手探索这个世界。抱着这种理解,我并没有因此感到特别烦恼和不解,反而是更为耐心的.去观察她的行为,并且用书里的办法一点点的去引导,感觉很好用。
大概从重新拾起这本书那段时期,快快(我女儿)进入了排序敏感期,她非常执着于排序,那段时间不管是吃的或者是三个遥控器又或者是几张纸她都要把它们排列好,每到快要摆好一排恐龙或者一排积木时如果这时突然其中的一只倒了,她会气急败坏的把其它的推倒然后又重新开始,就这样循环直到全部排好后给自己鼓掌,才算完成!我们常常不去打断她,但在她气急败坏时又会小声的说句,没关系!再来一次。
在最近一段时间,快快的审美有了要求,前天,她爸爸在给她一块山楂片之前掰了一小半后,她突然非常生气,叫爸爸吐出来,她甚至在地上打滚,把那块山楂片扔了出去,我批评了她和她爸爸但是在那半天她都久久不能平复,晚上当我看到书中92页时,突然发现原来她可能是进入审美的那一阶段了,她开始要求食物必须要完整了,这个时候是考验大人耐心的时候,如果理解了孩子细腻,追求完美的心,把孩子的要求当作关乎成长关乎品质形成的一次机会,尽可能用心去体察孩子的每一次不满,我们就能理解孩子,并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0
我又拜读了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孙老师还针对每个案例进行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很多父母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而判断孩子是否进入了某个敏感期,看的不是年龄,而是孩子的表现,所以孙老师认为蒙氏教师重要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与宝贝们爱和自由的空间。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做为一名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做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有好多常见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分析的非常好,家长们很值得一读。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他是家长和老师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能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1
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爸爸、妈妈,你们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是一则近来在朋友圈中被无数次转发的文章,它引发了许多网友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的无限感慨,甚至心痛。平日里,我上班,两个孩子上早教,我的确错过了两个孩子值得纪念的时光。终于寒假了,有时间和两个宝贝朝夕相处了,忽然发现不懂孩子们的“小密码”。
茫然间,想起了朋友借给我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虽说前面也断断续续读过,终究是不解其中真谛。而今是如获珍宝,细细品位其中内涵,悔恨初见之怠慢。
轻抚书页,闻着墨香,欣喜地发现孙瑞雪老师对一些主要敏感期的专门阐述,如“儿童在用手思考”“空间、时间的敏感期”“人际关系的敏感期”等。读后深深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取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孙瑞雪老师在书中用200多个儿童的例子来描述敏感期的存在和特点。我边看边与两个宝贝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我的两个孩子2岁7个月上的早教,刚去的时候情绪低落,拒绝老师抱他们,拒绝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排斥周围一切事物,这种“社交”敏感期的缺失,让两个孩子的性格非常内向。从书中我意识到,孩子一定要生活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然而和谐的,这个环境应该是积极而友善的。
孙瑞雪老师发现,儿童的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可以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在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然而,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关爱,又得不到长大后的尊重,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眼中看到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内心的孤独让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叛逆,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软硬兼施的引导,收效甚微。而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了重视儿童的敏感期对初中学生的成长异常关键。书中孩子们的生命状态真的很好!那么饱满,专注,让我们充分看到了敏感期对孩子发展期的重要。我也更加坚定,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们敏感期的发展。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我们一定要重视。
一本好书给我们带来醒悟和启迪,而《捕捉儿童敏感期》会让你终身受益。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相关文章:
《捕捉儿童敏感期》心得体会08-10
《捕捉儿童敏感期》心得体会(精选5篇)01-19
《捕捉儿童敏感期》心得体会(精选25篇)07-19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09-01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04-04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精选20篇)09-30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2篇03-24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精选24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