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范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大国的兴衰》有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1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和思维都宽阔了许多。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的思路有多么开阔——作者自己也坦言说只是从某一个主线去论述国际政治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非国际政治学专业的人来说,阅读这本书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和无容置喙的受益。这本书带给了我们思考国际政治问题的专业眼光,以及鞭辟入里的分析方法,我认为这些知识是我们在这本书之外很少能够系统性地获取的。因此,我愿意把最热烈的赞美之词献给这本书以及它的作者,为其给我所带来的更为宽阔的视野和思维而深深致敬。
我感觉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学科发展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每个知识分子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基于自己所学专业的某种偏执。就我而言,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曾经毫不动摇地坚信加里·贝克尔博士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用一种经济学有色眼镜去观察世界的每一种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然而,当我读完这本著作的时候,我蓦然发现解释世界的角度和理论远远不是我之前所接受的那么狭隘和单一,其立论的方法和依据也远不是我之前不以为然的松散和薄弱。当学科的融合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思维的定势已是知识创新的“反动警察”,我觉得这种跨学科阅读所带来的思维的激烈碰撞和快速切换,真的是一种进步和享受。
至少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在大国战争,特别是大国联盟战争中,对最后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联盟的经济能力和信用评价,前者决定了从本国资源中能够转化为军事力量的数目,后者决定了从他国资源中能够转化为军事力量的数目。此外,国家地缘和国民素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两者概括了经济因素所不能涵盖的、但是对最终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东西。由此及彼,我领悟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变的意义所在。
意识形态的不同,意味着国家的发展路径不同。然而,“不同”并不等于“对立”,这是前苏联领导人一直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冷战思维和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成了禁锢创新和生产力的铜墙铁壁。正是对“指令性经济”的偏执,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和苏联的死气沉沉;同样,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所发生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是基于其对“自由放任经济”的绝对信仰。所不同的是,后者进行了自我调整和修复;而在前者,笼罩在自东欧大平原到东西伯利亚山地上空的意识形态之云,在铁幕之后强调着两种经济形态的对立性,从而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敌我化的国内阶级斗争。这导致了前苏联的訇然倒地,同时也以鲜活的实例,验证了1978年秋《光明日报》上的那个举世瞩目的标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思想上的解放,释放了创新精神,激发了生产力。“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历史的轨迹也暗含了这一点。
在这本书中,作者多次强调了现代国家平衡“大炮、黄油和投资”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在一个国家有限的经济资源中,应该如何合理地在这三者之间进行分配?这是一个非常考验政治智慧和外交头脑的问题。大炮对应着国防开支,黄油对应着消费,剩下的一部分则是投资。国防开支减少,对应着国民生活水平(黄油)和长期经济发展(投资)的提升,但是当前的国家安全则成为问题。消费减少,意味着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国家安全建设(大炮)和长期经济发展(投资),但是国民生活水平的恶化及随之而来的稳定问题则不容忽视。投资减少,那么当前的国民生活水平(黄油)和国家安全(大炮)都可以显著提高,然而从长期来讲,消费支出和国防开支都会受到削弱。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这更像是一个短期国家安全和长期国家安全之间的权衡取舍。在这里,理想主义的经济学也许就会失去了解释能力,因为只有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发展经济才是最重要的目标;而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领导人所应该考虑的问题就不再那么单一了。为什么“伊朗花大笔的钱提炼浓缩铀,而不是提炼石油”,为什么“21世纪初我国面临着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等等。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历史人物的贡献,例如哈布斯堡帝国的联姻背景,沙俄大军的宪兵作用,梅特涅、莫洛托夫等明星外交家的纵横捭阖。正如铁血宰相卑斯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所有国家都在“时间的长河”中航行,它们“不能创造或控制时间”,但却“能以不同的技能和经验驾驶航船前进”。这样的认识并没有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滑入历史唯心主义,因为作者在论述大国力量对比的文字中始终强调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相反,它让我们认识到了人才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我们对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新见解。人们一直在谈论着这样的话题:假如历史上没有拿破仑、是否一定会有另外一个领军人物去扮演同样的角色?尽管历史车轮的前进方向是昭然确定的,但过程和格局也许会有所不同。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游戏规则不会改变,但游戏对手是不断变化的。由此联想到,“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性。更进一步,我深深地感到教育因为如下几点而至关重要:所培养的人才能影响历史的轨迹和进程;所传播的理念能统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2
读《大国的兴衰》,一览500多年世界风云,大国兴衰。我总想起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差不多也是500年。旧有的秩序打破了,新的秩序需要重新建立,于是群雄并起,征讨不已,欧洲终于把战火染遍世界,两次世界大战让世界格局重新洗牌,如今中东地区还是战火不断。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俄国、日本、美国都称霸一时。
战争向来都是利益冲突最露骨的表现。为了土地、为了资源、为了贸易、为了人口,披着宗教的、民族的、自由的旗号进行着你死我活的`争斗。只要利益存在,争斗就不可避免,过去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有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在战斗,而是国家联盟之间的争斗。
在《大国兴衰》中作者特别指出:在大规模的,持久的大国(并且通常是联盟)间的战争中,在交战双方都平等地投入全力争取胜利的情况下,经济和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他在书中也一再强调了地理环境、外交关系、军官素养勇气、后勤技术保障、经济生产力转化军事效能等方面的作用。
《大国兴衰》没有过多强调领袖在大国塑造中的作用,但也注意到强人们如何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用自己的方式回答时代的问题。如果我们翻阅《东周列国志》,看到更多的是英雄人物的风采,而《大国的兴衰》看到的是战争背后的经济和创新力量,也许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确实是人民创造的。看过《东周列国志》,可能会萌生建功立业,征战沙场的斗志,看过《大国的兴衰》,才能明白个人命运和国家捆绑在一起,民强则国兴,国强则民富。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3
纵观人类历史文明,古今中外经历了无数朝代更替国家兴亡,尤其是一些曾经称霸世界一方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其发展之迅猛,强盛到所向披靡,繁荣到让人不能想象它会衰落,可是最终它们还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它们是如何攀上兴盛顶峰又怎么会跌入死亡之谷?这一疑问吸引了无数历史学家、历史爱好者去探求其根源。 分析帝国的兴衰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特别令人仰慕的传统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修昔底德认为,民主思想是雅典衰落的原因;爱德华·吉本则认为基督教是罗马衰落的主要原因。近代,保罗·肯尼迪将大国的没落通通归咎于“帝国思想的过度膨胀”,贾雷德·戴蒙德在《崩溃》一书中则将“环境破坏”作为罪魁祸首。而耶鲁法学院教授艾米.蔡却有不同见解,她在《大国兴亡录》中将“宽容”作为超级大国兴盛衰亡的重要原因,并认为“宽容”是成为超级大国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大国兴亡录》的作者艾米.蔡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美籍华人,她是耶鲁法学院教授,国际贸易、种族斗争和全球化领域的专家。她从“超级大国”的角度进行历史研究,写出这本《大国兴亡录》试图揭开大国兴亡的规律。为了便于此书讨论,她以以下三个条件来评判一个国家或帝国是否属于世界霸主:实力必须明显优于它已知的同时代的所有对手;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它不能明显低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它的实力必须散播到地球上极为广博的地域,统治数量巨大的人口,打破当地或地区界限。 根据这三条标准 她一共选出八个历史上的超级大国(帝国),分别是:自称“宇宙之王”的波斯帝国,辉煌的罗马帝国、中国的大唐帝国、骑在马背上横扫世界的蒙古帝国、以无敌舰队疯狂开拓殖民地的西班牙、虽只有弹丸之地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的荷兰帝国、日不落大英帝国……一直到当今的世界霸主美国。在一本书里要把这这么多国家朝代的历史兴衰交代清楚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作者对这些超级帝国的历史也只是简略的作了介绍。本书主要讨论的是那些真正符合超级大国条件的国家,并分析在每一个超级大国时代,宽容对于这个国家的兴起所起的关键作用。由于本书作者是通过对符合她提出的三个条件的八个超级大国进行对比从中发现导致其兴盛衰亡的共同原因:宽容。所以此书论点高度集中,以大量内容佐证“宽容”的重要性,重点突出“宽容”于获得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性,甚至有点夸大“宽容”的重要性。不过读完本书,我也比较认同作者所说的“宽容是成为超级大国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这一观点。 在论述这个观点之前,有必要对此书中所提到的“宽容”解释一番。提到宽容,我想起了房龙的《宽容》里的一句话“宽容从来都是一个奢侈品,购买它的人只会是智力非常发达的人。”因为宽容难以找寻难以得到所以才成为奢侈品的。“捍卫自己的信念是难得的,但容忍别人的信念更为难得。”但蔡在此书所说的“宽容”跟房龙的宽容并不一样,此书所说的“宽容”并非站在现代意义的人权角度上,并非指政治上或文化上的平等。相反,此书的“宽容”这个词仅仅是表明反差很大的人群可以在一个社会中共同生活,工作,发展,尽管这可能仅仅是一种手段或者一种策略。较为正式地,本书所说的“宽容”是指具有不同民族、宗教、种族、语言,或者其他背景的个人或人群在某个社会中共存、参与和发展的自由程度。所以这种意义上的宽容并不包含尊重意味。当罗马统治者从各地招募武士组建自己庞大的军事力量时,一直把自己看成是上帝的宠儿,对其他民族经常表现出歧视,例如:“完全野蛮的”凯尔特人,“不穿衣服的喀里多尼人”他们“连续数天生活在潮湿的肮脏之所”,那些长着“巨大四肢”的“大量野蛮的”北欧人。而且,宽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使用。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可以获得宽容,而那些没有用的人则被放逐或者残暴地镇压。
还有本书所说的“宽容”这一关键概念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追求世界霸主的竞赛中,最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社会的宽容性是否符合某种绝对永恒的`标准,而是是否这个社会与其它竞争者相比更加宽容而已。因为宽容是一种相对性质的概念,所以即便是那些被统治者包容了的人也可能遭到残酷的不平等待遇。19世纪末,生活在俄罗斯的犹太人认为,与自己在俄罗斯遭遇的大屠杀相比,美国就是一个幸福的避风港,但是当他们来到美国之后,仍然面临着反闪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苦恼。
在此书中作者认为“宽容”是成为超级大国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的确一个朝代一个帝国能够兴盛仅有“宽容”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多么“宽容”,不丹王国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霸主。要成为世界霸主还需要另外一些附加条件,包括地理、人口、自然资源、领导能力等等,只有当所有这些条件都具备以后,才有可能造就罕有的世界霸权性的国家。当然,运气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即使具备了最幸运的条件,一个社会也不一定就必然获得并维持全球统治地位,具体可能还取决于当时的竞争状况等。所以宽容不是成为超级大国的充分条件,不过倒是实现世界统治地位的必要条件。再者“宽容”必须有度,如果“宽容”到不能掌控就成了放纵。罗马人善于吸收不同民族甚至敌人的长处,容纳各个民族的宗教习俗,在鼎盛时期这种宽容政策促进了帝国的繁荣稳定,使得被征服者能够保持自己的原有社会结构和文化,甚至接近民族自治,但是随着罗马的忽略或衰落,他们开始反对帝国,寻求独立。所以宽容必须有度,否则就会失控。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能够兴盛乃至成为超级大国,需要具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本书作者是通过对符合她提出的三个条件的八个超级大国进行对比从中发现导致其兴盛衰亡的共同原因:宽容。所以此书论点高度集中,以大量内容佐证“宽容”的重要性,重点突出“宽容”于获得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性,甚至有点夸大“宽容”的重要性。不过此书论述总体上客观清晰,内容充实,可读性强,特别是本书的主题是关于大国兴亡的原因探索很有现实意义,超级大国的星期和衰落有很多值得我们认真汲取的教训,对当今世界有深远的启示作用。蔡关于这段历史的前所未有的论证揭露了一个令人入迷的格局:尽管这几个世界统治力量各不相同,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它们在所处的那段时期都是最为多元化以及宽容的。但是蔡同样也揭露了一个巨大的讽刺性现象:每个多元文化的宽容政策从本质上来说,事实上都已经埋下了衰落的隐患。此外蔡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宽容是成为超级大国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这一观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4
利用这个国庆假期,第一次看完了《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在这里也要感谢老师,让我汲取了这样一片广阔的知识营养。从第一眼看见这个书名,我就联想到了很多年前央视一套拍摄的一部大型历史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不同的是,《大国崛起》是通过电视媒介的方式讲述大国的崛起,而《大国的兴衰》是一本书,通过文字的方式讲述讲述了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
对于这部1988年的美国畅销书,内容上来说确实很详实,分析的国家包括中国、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时间从古至今,非常有条理。对于这部书的主旋律,我觉得作者似乎在反复强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力量,强调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至于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一、学习成果
这部著作主要给了我两点主要学习成果。第一,系统地学习了解了各大国的历史进程和兴衰,补习了世界历史知识;第二,通过各大国兴衰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当前祖国的发展和现状有了借鉴和参考作用,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最重要的是,《大国的兴衰》这部书中也涉及了中国的部分,选取明代中国的兴衰和20世纪后中国的发展进行解析预测,对于中国的发展战略选择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很有借鉴意义。当然,从今天来看,这部书对世界格局和国家发展的预测非常精准,前瞻性非常强,说明历史是有规律的,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吸取历史教训,对当代国家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书中历史知识收获
我感受最深的.部分是书中对于中国部分的描述,先是自豪,后是痛心,再是希望。看到古代中国的灿烂辉煌,领先于世界的地位感到自豪;看到明清之后的固步自封,落后挨打的局面感到痛心;看到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坚实,实现伟大复兴前途广阔的希望。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国元朝时代的兴衰吧。元朝时中国似乎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下成为了西方世界向往的黄金之地,那里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社会繁荣,财富泛滥到了“遍地黄金”的地步。它拥有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化,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那时的中国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将自己放置于地球中心,却茫然不知欧洲大陆上轰轰烈烈的变革与显著的发展。并且中国开始了长时期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从此落后于西方各国。这段历史总是会让后来的中国惋惜不已,假如一开始就对外开放,一开始就发展科学和科技,现在是不是另一番景象?或许历史不容许假设,但即使是这样,在一个封建专制的传统大陆国家,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甚至变革,发扬现代民主,科技又从何谈起?好在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正在一点一点地追赶着西方先进国家的脚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科技先进了,教育发达了,国防先进了,经济总量一举跃居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改革开放,团结一致,人民富强,国力强盛,伟大复兴都不是梦。
对于西方其他国家的兴衰发展,给我最清晰、印象最深的是第三章。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是写了发生于1660到1815年之间的西方各大国的纷争。在这个纷乱动荡的时期,西班牙、荷兰等以前的一流强国正沦为二流国家;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5个主要大国脱颖而出,并进行了一系列长期的联盟战争。在这一时期,最初由路易十四、后来又由拿破仑统治的法国,比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更接近于控制整个欧洲。但是,它的努力总是由于其他强国组成的联盟反对而无法实现,至少是功败垂成。由于到18世纪初期供养庞大的常备军和国家舰队耗资巨大,能够建立先进的银行借贷系统的国家(如英国)比金融系统落后的对手,享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地理位置这一因素,在决定大国在许多变幻莫测的争斗中的命运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有助于说明为什么到了1815年,俄国和英国这两个“侧翼”国家已变得十分重要。两国既可随时参与中西欧 各国的斗争,又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而不易受这些斗争的影响。此外,进入18世纪后,它们都在确保欧洲大陆均势的情况下,开始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最后一点是,在18世纪中叶之后,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这使它更有能力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和挫败拿破仑统治欧洲的企图。从这一系列西方国家的兴衰更替中至少我们能得出资本积累、地理位置、战略联盟、经济实力等方面对大国的世界地位和实力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这也启事我们在国家的发展中要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发展。同时,避免战争,毕竟,战争,无论对战争胜负双方,带来的只可能是消耗,包括经济,资源,人口,国土。
三、发展启示
如今身处21世纪,世界潮流已经是一超多强,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已经是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不断发展加强。从改革开放,到假如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逐渐开放对世界的怀抱,加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去,中国引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当然也迎来了很多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以史为镜,改正当前不足,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
四、对整本书的评价
这本《大国的兴衰》写于1987年,1988年便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可见其确有可读之处。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历史意义依然影响深远。本书的基本论点是“就世界格局而论,财富同力量,换句话说,即经济实力同军事实力总是相对的”,国际政治均势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这种变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经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这种发展的不平衡的特点。再简而言之:作为大国权力基础的军事实力在根本上被其经济实力所决定,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大国战略地位和国际政治结构的变化。以上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价值。我们一直提倡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观点与之不谋而合,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发展规律吧。
当然,《大国的兴衰》也有其局限性。比如作者过于强调经济实力对战争的 影响等,实际上有些国家在进行战争的因素当中,政治制度、动员能力、民族凝聚力、地理位置等都对战争的进程有着重要影响。比如明清时代的中国经济实力世界领先,但对于列强的侵略却屡屡战败,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是政治制度起的决定性因素,封建专制的腐败,即使经济再怎么雄厚也会被挥霍,而人民大众受到上层压迫,民族凝聚力不行,对战争的影响也同样深远,只有人民群众支持的正义的战争才可能胜利。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相关文章:
大国崛起读后感04-30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06-09
大国崛起读后感11篇05-10
《大国崛起》读后感(通用5篇)07-13
大国崛起读后感(通用13篇)10-03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通用22篇)07-19
观《大国工匠》有感01-11
观《大国工匠》有感09-17
观《大国崛起》有感09-23
大国工匠学习心得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