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1
作为一名教师,我从别人口中听说了《致青年教师》,很多人对这本书表达了喜爱,让我越加的好奇,直到我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是吴非30多年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里有他这些年的案例并且给我解答了很多教学中会遇到的困惑。
在从事这份教育事业的时候,我也有过困惑,疑问。而看了这本书后我突然茅塞顿开了,虽然只有短短几十页的书籍,却蕴藏了宝贵的财富,让我感触颇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始终充满正气,以阳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孩子们,让他们觉得每一天都应该是活力满满。因为唯有正能量的面对所有人,那么所有人才会时刻被正能量包围。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记得有一次。很多孩子不好好听课,上课讲话,扰乱了课堂了秩序,也刚好那一天自己遇到了一些事,那一次自己失态了,不仅发火更接近于暴躁的状态,把学生们都吓坏了。虽然我还控制着自己的行为,但那次的发火让他们对我有了胆怯,不再向平时一样看到我就笑嘻嘻的跑过来问好,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自责当中。
读了《致青年教师》后我发现,原来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约束要自己的脾气和行为,要耐心懂得释放压力,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面对教师职业。
我想每一个做教师的人,都很珍视自己的职业,我身边的老师们也是如此。他们在教育的时候都能感受到教学的乐趣,每年和不同的学生认识,打交道,在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里,这是让人值得高兴的事情。尽管我们是多么不舍看着他们毕业离开,目送他们离开校门的那一刻,心里似乎空落落的。原来那一刻我们早就将他们当成我们自己的孩子一般。
生活要有仪式感,教学要有幸福感,而《致青年教师》一书里吴非先生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挣米给你负责”。唯有对得起自己,对的这份职业,我相信在我们不断教学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让我们明白教师的.可贵之处。看着学生一个个活泼天真的笑脸,我时常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每天被这么多孩子包围,是多么快乐的事呀。
而我也明白,从事教师职业我必须严格的要求自己,不仅仅是学生要学习,我也要学习。我们作为教师,学习知识是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更好的知识,更好的方式,去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时刻幸福的教师,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光去照亮所有的黑暗,用我们的热,去温暖每一个人。看着《致青年教师》我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过去,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都会有新的看法和结论,我想每一个人也都该如此,时刻的反省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去成长。
在《致青年教师》这本书里,我看到的都是吴非先生如何去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并且如何让的待人接物,要做好一名老师要从细节上去真正的善于发现。看着里面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折射出的是吴非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深深的被其中的故事所打动,好像看到了自己一样。我特别喜欢这一段话:“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样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这段话对我感触很深,唯有心胸宽广的教师才能教出大气、正直的学生,而心胸宽广的人,在未来总能走出一片不一样的天地。让我们用行动、用青春,去为我们喜爱的教师职业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吧!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2
我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吴非老师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这是我最为佩服的!在当今社会,敢于说真话的人已经凤毛麟角,而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如果没有了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人,将会怎样?!……教育之事,千秋大事,面对当今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吴非老师毫不客气的予以揭露和鞭挞,这是我等所不敢做的事情。
他的书是每一位有教育良知的教育者一定要读的书。读吴老师的书你时而会义愤填膺,时而会感动不已,时而会心潮澎湃,但更多的是深刻的反思。是的,我们能为充满问题的中国教育做些什么?只要想做,我们是可以做些什么的.,最起码我们可以尽全力教好我们的班,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因为关住教室的门,我们说了算!吴非老师年届六旬,离开了自己钟爱一生的课堂和学生,他有多少不舍呀!对于中国的教育,吴老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旁观者?!不管身体在不在课堂,吴非老师的心都会留在课堂的。
感谢吴非老师,感谢您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时代,吹来的一阵阵清风!感谢吴非老师,感谢您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振聋发聩的警醒。是的,身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怨天尤人、随波逐流。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我们的学生,你改变一个,我给一个,你改变一个班,我改变一个班……也许我们会改变这个社会。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3
知道这本书,是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一位教师推荐的。当坐在阳光底下,手捧绿茶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感觉自己又像是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再一次过滤掉了在我人生中已成为习惯的一些陋习,向人格的高峰又攀登了一步。虽然其中的道理早已明白,但当他用自己的亲身实例深入简出的阐述时,在我内心激起的不再是涟漪,早已是狂风巨浪,任凭在脑海里翻滚,撞击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这本书的作者是吴非,原名王栋生,这本书是他在临近退休之际,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和种种教训和思考而得来的,主要是想为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提供前车之鉴,让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所以这本书是王老师的肺腑之言,更是其教育教学智慧的结晶。我先前没有读过他的书,对他也丝毫不了解,然而,通读整本书下来,不禁觉得他是一个“硬汉子”,是教师界的“魏征”,敢于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敢于将大家心知肚明却又难以启齿的话一针见血的揭示给众人看,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对于教育界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敢于充当出头鸟,决不妥协。始终保持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例如当他参加“网络作文教学”跨省交流会的时候,他觉得没有得到学生的允许而随意看学生的`作文是不好的,因此当他发言的时候,他并没有随大流,没有恭维,而是当着那么多教师和朋友的面,责问这种做法的种种不妥之处。当电视台觉得他逝去的学生有新闻效应而采访他时,他愤怒至极,说了句“他们睡着了,不要用你们的爪子去碰他们”。虽然言辞犀利,但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逝去学生那种不渝的爱惜之情。有时,又觉得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觉得当着学生的面哭泣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相反这是真性情的流露;他善良、耿直,时刻以一颗慈悲之心善待周围的人和事。当他所带的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学生辩论“市容队没收小贩物品是否合理时,作为辅导教师,他却舍弃充当正方的自己的学生,全心帮助充当反方的高二学生,目的只是想让学生们学会为弱势群体呼喊,捍卫正义。总之,从字里行间我读出了王老师为了理想而孜孜不求,读出了他胸襟开阔且诲人不倦等等。这些优良的品质值得我反复回味,终身学习。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4
拜读《致青年教师》之后,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陷入沉思:我是一个有胸襟的教师吗?我对学生着急了吗?我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吗?我尊重常识了吗?我放弃理想了吗?我在学生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了吗?直面这些问号,深感汗颜,同时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因材施教、理性教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对《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感触很深。觉得语文作业的答案有时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数学作业更多时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错误,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我们数学老师也应该尽可能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可能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现了一点小错误,这时的问,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帮助他在结点处打开关键的点,这样比单纯的打个错点让学生订正效果好的多,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不要仅仅关注思考的结果。文中的最后一小段说:“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儿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学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啊!”想想自己平时的工作,我没有关注这一点,相反,如果学生的作业有错题,我会把错点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们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打叉也会和学生的感受有关,更没有想到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注意重视学生的感受,给他们足够的鼓励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做到不要伤害他们。
二、为人师表、师德为先
在《珍视我们的专业》里讲到: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于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可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怎么能教好学?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通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是这个道理,“学高”,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拓宽知识,丰富知识内涵,加深对自身专业和相关学科的钻研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身正”,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端正的师风,严明的师纪,高尚的师范。教师人格魅力、渊博学识、处世哲学、都将是迈向“素质教育”的钥匙和通行证。因此,吴老师主张教师要有美好的心灵,较高的人文素养,必须为人师表。
三、活到老、学到老
就如书中说到:“优秀的教师不只是蜡烛更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
一遍遍品读《致青年教师》,深感吴非老师是富有智慧的老师,深感在“想到”与“得到”这间必须加上两个字“做到”。因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要有信心、恒心,要能吃苦、能吃亏书中有很多话语使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定努力充实自我,做一名有主见的教师。
在朋友的推荐下,研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获益良多。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 “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书中的事例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既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发现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诉我们不放弃点滴机会,与学生平等会对话。《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真的很适合小学,以前也有试过听学生说话,前一句气得要命,后一句又感动得不行,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那一次,几个男生跑到楼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们叫了上来。其中有一个很老实的孩子,我很生气:“我不敢相信你也会和别人追跑打逗,而且你为什么不想别人一样认错!孩子沉默很久,说:“我一年级的时候也这样。”我一下子气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是要告诉我她原本就是喜欢追跑打逗学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他。没想到他后一句说:“后来老师说我,我就改了。”我忽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顽固的样子。那时候我真想跟他说一声“对不起”,并暗自庆幸,幸好没有立即批评他,幸好他低着头没有看我的眼睛。孩子们小,还不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给他们每个人足够的时间,听他们说他们想说的所有事情。可是时间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吴非老师执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样平衡工作、和学生交流之间的时间呢?而与他不同的是,小学生更喜欢跟老师说话,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们偶尔快乐的感受。有时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说个够,听他们说话,然后夸奖他们。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习惯的培养应是每天每日从不间断的,这就要考验老师敏锐的观察能力了,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看了《的确有难教的学生》这篇文章,有些难过。确实,教师的力量很有限,它远不如家庭对孩子还得更有影响。可是,当看到吴非老师书中的那个反面例子后,我感到很可怕。如果说,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老师,能不断地在他心中种下善的种子,至少他不会变得太可怕。恶作剧、践踏他人的好意、嘲笑他人的善举,当这个孩子悔悟的时候,他会多么痛苦。教育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教育不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是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如果我们能在这六年中,一直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一直做给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学不会,他也会记得,就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在他小时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小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能有点用,便更不能放弃。
把学生的心灵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护不需要很多语言,需要的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微笑去感化,用爱去浇灌。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5
选择读这一本书,其实是因为它的标题《致青年教师》我就是一名教龄不足3年的青年教师。对于我来说,当学生的时间远远地多于当老师的时间,所以我很想知道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可以又应该做到些什么。打开扉页,心平如水,合上书本却百感交集。
感悟“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我并不了解所有的学生。刚来田稻时,我一直觉得自己年轻,跟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所以了解学生,能够贴近学生。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我了解的只是一部分学生,那些学习经历跟我相仿或是相似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其实并不了解,也吃力地感觉自己无法走进他们的世界,尝试过很多方法,一度想放弃。班上有个男孩,英语的口语很差,每次别的'同学都开心地用英语对话,唯独他开不了口,所以每次小组排序对话,一到他那里就卡壳,前几次我都很认真地而耐心地教他一词一词地说,早自习、中午的单独辅导也进行了,但还是一样每次对话,一到他那里就卡住。于是一个月后,到他对话的时候,我直接说:“pass跳过”,忽视掉他欲言又止的表情。
直到第二天查阅他的家庭作业时,他在本子上写道他为了那天的英语对话,前一个晚上他练习了很久,但是我却没有让他说完。虽然第二天上课,我马上第一个叫他站起来对话,并且狠狠地鼓励了他,但我的内心还是惭愧的,因为我没有“等一会儿”,那一会儿能让他开口的工夫。但我有庆幸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至少这个孩子,还愿意向我解释,而不是默默地把委屈甚至是恨埋在心里,让我有机会去更正自己的错误,能够让我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更有耐心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吴非的书中写道,“只有母亲才有这种耐心,她信任孩子,她会等待”,而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人师表,我们的确应该有为人父母的威严,但是更应该有为人父母的“仁心”“耐心”与“宽容”。家长信任地把孩子教给我们,我们就要更加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感悟“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玩吗?”。在书中看到这句话时,我不禁反思,如果我对学生说这句话时候,他们会是一种什么反应呢?脑中浮现出2个月前的一幕,我跟一个学生说了一句:“你,跟我到办公室去。”他马上担心地说:“老师我是不是犯什么错误了?”其实我只是叫他跟我到办公室去给我搬作业本和辅导报,但是这样平常的一句话,因为跟“老师办公室”扯上关系,他就会马上联想到自己犯错要去挨训,所以,我不禁反思,我每次叫学生来我的办公室大多是干什么,很惭愧,除了收发作业外,大多数情况是叫那些单词默写不过关的人重默单词。想当然而,如果我对学生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玩吗?”学生可能又会一惊自己是否又犯了什么错误。这说明我与学生的沟通真的不够,在他们心中老师办公室还是个“望而生畏”的地方。反思自己,我决定改变自己,师生之间可以亦师亦友,不再让他们认为“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玩吗?”是一种危险。
以上是我读完后最深的感悟,作者的言辞并不华丽,却真诚质朴,对于身为青年教师的我受益匪浅。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6
跟岗学习期间,茹清平老师买了很多好书,其中有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以前看过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觉得不错,所以,我又挑了吴非老师的这本《致青年教师》。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要有什么样的志趣》就让我深在同感。说实话,我身边也有不少吴非老师所写的老师。他们对打麻将、打扑克、炒股票、“偷菜”感兴趣。我也曾对此感到不可思议。看了吴老师的文章,我释然了。的确,我们不可能要求别人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志趣不同,我们只能要求自己能有较高尚的志趣,要求自己不能松懈。至少,我要让学生少遇到一个只关心汽车、房子,而对读书、甚至于教学都没兴趣的老师吧。吴非老师说得对: “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写作者”。
《做个有胸襟的老师》这篇文章,让我我更加深信: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好的老师,其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学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我能不要求自己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吗?有不少老师过多的指责学生,说现在的学生胸襟狭窄,太过“小气”。我们当然可以从家庭、社会找到原因,但为什么不反思自己:做为一个老师,我是一个“大气”的人吗?我的胸襟有多宽呢?
《不是活泼,是缺乏教养》一本中,吴老师虽然只提到了一些青年教师的缺乏教养。我所想到更多。教育者的缺乏文明素养,他的学生就可能粗俗。我们的教育在硬件上并不比发达国家差(至少珠三角的城市是如此),可我们的教师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文明素养方面与人家的差距是多大呢?更可怕的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不仅没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反而将缺点看成优点,鼓励自己的学生、子女也“活泼” 。他们还将“有礼”看成是受束缚,将指责、抱怨当成是“有思想”,将上网玩游戏当成是赶上了时代。我不知道学生——还缺乏判断能力的孩子会被引导向何方?
回顾《不能让学生认为我们不认真》这篇文章,我一直深深反思我自己: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不认真?吴非老师的一句话“我宁可让学生认为我的教学水平差,也不愿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说到了我的心里,我更加明白了我以后的工作该怎么做。
《不能疏忽的教育细节》这篇文章中说道“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簿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分信任感。”我想到了我自己,有很多时候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我忽视了教育中的细节问题,真是倍感羞愧。校园里有些事,在教育圈外的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也很少有人去关注,但对教育者来说,如果不关注细节的作用,很难为人师表。在和老校友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能记住当年学习生活中许多有意思的细节,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过他们,如影随形半个世纪,还会通过他们传到更远的年代。
教学,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功能,决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生终生的发展,这一点应该不会有什么不同看法。遗憾的是,我们当老师却常常将此挂在嘴边,却不能落实于行动。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其一生的精神高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追求更高尚的人生理想,有更大的人生格局,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更需要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的辛勤付出。
让我们始终记住:我们是教师,我们对学生、对孩子有更多、更大的责任……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7
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给我的感觉是作为一名教师我还有很多不足,这本书并没有大谈什么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而是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用生动的事例与我们共用分享,向我们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如要树立服务意识、要学会感恩、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关注细节、锤炼业务等,致青年教师有感。全书一共有85篇文章,每读一篇文章,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与自己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虽然有的文章不是我们这代人经历的,但是做老师的道理是很深刻的,值得我们深深地去体会。下面我就几篇印象深刻的文章谈谈我的体会:
我读了《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感触很深。觉得语文作业的答案有时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数学作业更多时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错误,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我们数学老师也应该尽可能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可能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现了一点小错误,这时的问,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帮助他在结点处打开关键的点,这样比单纯的打个错点让学生订正效果好的多,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不要仅仅关注思考的结果。文中的最后一小段说:“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儿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学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啊!”想想自己平时的工作,我没有关注这一点,相反,如果学生的作业有错题,我会把错点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们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打叉也会和学生的感受有关,更没有想到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注意重视学生的感受,给他们足够的鼓励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做到不要伤害他们。
在《珍视我们的专业》里讲到: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于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可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怎么能教好学?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通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是这个道理,“学高”,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拓宽知识,丰富知识内涵,加深对自身专业和相关学科的钻研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身正”,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端正的师风,严明的师纪,高尚的师范。
就如书中说到:“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
书末,作者在《让我回到童年》文章的篇末中说道:“孩子们本当有正常的童年,最好不要惊醒他们的梦想。做过梦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梦想的孩子也会永远幸福。人如果过于现实,也就很容易走向猥琐。”想想看,如果我们每天都能与一群愿意给我们分享他们在家里喜欢玩什么玩具,看什么电视节目,玩什么游戏,读什么课外书籍、什么东西最好吃的孩子在一起,我们会不善待他们,善待自己吗?我们要清楚地明白:小小年纪就懂得生活的孩子是精致的。适当的环境教育,更能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及同情心,那是教师讲大道理也无法取代的。尽管我们教师已是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失去的东西太多,但我们永远不要失去饱满的热情,无论是对待自己的事业还是对待家庭,都要拥有一颗善良的爱心。如果爱的暖流在心中不断地涌动,就能像甘泉那样滋润身边的孩子们及家人们。每天到校,我们都应用自己充满爱的笑容给予孩子们一份好心情,并用爱的魅力将教育教学工作干得出色,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份快乐!
书中有很多话语使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8
读了《致青年教师》,从此爱不释手。读文如读人,我从书中明白了很多教学上的困惑,也 从吴非老师的行为中学到了很多。从吴非老师身上我学会了:用心和爱。
吴非老师的用心体现在教育教学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如何与学生谈话,如何提问,如何说学生听得懂的话……,不要小看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环节,在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老师的知识素养、人格涵养、专业技能、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吴非老师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做到上课带讲稿,他说:“宁可让学生认为我水平差,也不原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多么需要我们青年教师学习呀!
“用心”还体现在工作上的认真。反思我的教学,如果学生说“没问题”了,那我就会很愉悦地放下心来,以为自己的教学实施很顺利。可是我读吴非老师的《“没有问题”也是大问题》一文,让我学会了从另一个方面看问题,当一种教学形式被固化后,学生的思维方法便很难得到有效发展,孩子就失去了创造意识和辩析能力。基础教育阶段,到底要培养孩子的的什么能力?仅仅是学会解题和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从《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中,我看到了一个老师工作上的细致、用心,他给了每一个学生不同一般的鼓励,满足了孩子享受成功和进步的渴望和喜悦。
一个老师事事认真,用心,为的是尽量不给自己的教学蒙上暇疵,处处留心细节为的是不给每一个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正因为“用心”,老师的“爱”才得以体现。
“爱”体现着尊重。“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你已经是你了”、“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 ……吴非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不可否认,每一个老师心里都装着自己的.学生,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你对他的好呢?读了书中的若干文章后,我体会到,用什么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呢?只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你的爱才能得以体现。
“爱”蕴含着包容、信任。《做一个让孩子信任的人》、《教师的心中要有阳光》《我们将留给学生的记忆》等篇章,让我不忍释手。
“爱”是责任。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只教会孩子相应的知识,还要循序渐进地教给他学习的方法,生活的常识;培养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在这种目标提升的过程中,本着为孩子终身学习着想,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
合上书卷,我不禁沉浸在书的后封处作者所描绘的教育图景里: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读给妈妈听……
让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用我们的行动和理想。让我们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和吴非老师一样。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9
在第二辑中,王老师告诫我们不要急。说实话,在没有看到这本书之前,我是真的着急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目睹了我校其他老师那些娴熟的教学技巧、高超的教学能力之后,总觉得自己是一只丑小鸭,见不得世面,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做教师。没有出口成章的本领,没有得体漂亮的好字,更不能写出不赞一词的好文章,但凡有一点上进之心,想不做到妄自菲薄,简直比登天还难。但看了这个专辑里面的19篇文章之后,我才幡然醒悟,哦!原来我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我太过着急了。吴老师告诉我们“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好多事,都不要着急”。“年轻真好,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以为这个年龄什么事都可以去做,也不要以为这些事只要靠精力就能做成。”还有“对未来的期待应当肯定,但不能操之过急。这些话语,真的是点醒了我这个糊涂之人。
记得我在读叶嘉莹先生的书时,里面的专业知识我大概忘得差不多了,但有一句话却始终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那就是“知足以励前,知不足以自勉也。”人应该抱着知足常乐的心态,在积极的情绪中去完成自己的人生抱负,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足缺陷而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而是应该积极寻求弥补的道路,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优秀。我觉得这和吴老师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名新教师,当务之急就是让自己立足讲台,而不是被一些荣誉称号所羁绊,也不是看到身边同事的`优秀而否定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稳稳当当的前进,相信若干年后,收获的绝不是碌碌无为,而是点点滴滴的实在幸福感。相反,如果只是追随别人的脚步,在意别人的评价,在扭曲自己的本性中匆匆忙忙的活着,追逐着自己并不想要的东西,即使到时候荣誉等身,内心却早已被折磨的千疮百孔。
我又想起了最常听的一句话:人们往往只顾自己走的有多远,却不肯停下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等到路的尽头才发现,其实自己一无所获。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风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心无旁骛的欣赏他们,我相信最后的结局是双赢的。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要做成功就更不容易了。试想,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用尽毕生的精力去做一件事?孔子做了,在小时候就学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读书的时候,精心钻研,对古礼非常熟悉;周游列国七八年,坎坷磨难经历了不少,但始终没有忘记把精力放在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司马迁做到了,用了18年的时间写了史家绝唱之《史记》;曹雪芹也算是一个,“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虽然教师从踏上工作岗位之日起算起,到告老还乡之时,在讲台上的时间也不短,但又有多少教师能够做到心无旁骛的为了学生?如果用毕生的精力去认真书写“教师”这两个字,即使到头来不功成名就,也会赢得多彩的人生。因为爱学生,我们就会不断的追求高超的教学技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因为爱学生,我们就会主动的去猎取各方面的知识,读各种书籍,为自己充电,然后去照亮他们;因为爱学生,我们会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用人格的力量去牵引他们前行;因为爱学生,我们摈除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之事,专注于学生的成长。总之,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会促使我们在教育之路上不敢有丝毫懈怠,激发我们慢慢前行。
所以,我不再畏惧害怕,也不再妄自菲薄,因为心中有爱,我相信在这条教师之路我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做的更好。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相关文章: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0-06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0-07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精选15篇)04-28
致青年教师的读书心得(精选23篇)09-29
《致青年教师》读书笔记10-07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精选6篇)10-06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通用12篇)07-14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通用13篇)09-29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0篇08-29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5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