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词话》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人间词话有感
读人间词话有感1
近期全国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为了保持道法教师的"专业性"、"思想性",我暗下决心要恶补充电。正在苦恼从何处入手时,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进入了我的视野——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仅有69页,却字字珠玑,警句迭出,言简意深,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位国学大师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贯通中西的文学积淀、成己达人的儒家君子风采。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如此纯粹的一位学者,奈何才疏学浅,竭尽所能也只能略知皮毛而已,我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我对于静安先生自杀的一些浅薄之见。
世人评点静安先生时,往往会谈到他的作品,但更多的是探讨他的自杀。静安先生一生讲究"境界"二字,但是他并没有获得自己所追求的境界。他在自尽之前曾留下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人们对他的死因众说纷纭,他的不幸当然不囿于他忧郁悲观的性格,关键是他处于那样一个身不由己的时代,他亲眼看着滋养他生长、他赖以生存的中国文化日渐消逝,力不足以副人生之志,而陷于绝望之域,只能通过极端逃避的方式来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
静安先生的好朋友兼同事——陈寅恪先生认为他是死于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信仰,这对一些人是不能理解的,但对于一个有信仰的人则是十分合理的表现。换作以前的我是无法理解的,好好地活着不好吗?但近期似乎有些明白了。
在当下主流价值观的框架下,自杀是对自己、他人、社会的不负责任,与道义相悖,与法不和。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更多地从对他人的道德角度,如孝敬友善,去挽救那些想放弃生命的人,并非引导他们珍惜审视自己的生命。但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说过,"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叔本华也说过"哲学的起点是死亡",这两位大哲学家并不是提倡人们去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引导人们回到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人有限的一生该如何度过?我们很多人都以为,长生不死是最好的,但如果人类的生命真有十亿年,我们也就不用去思考18岁之前应该要做哪些事?28岁之前要去哪些地方游历?30岁前要不要结婚生子?但正是因为我们深知死亡的不可抗性,因而我们才会"向死而生",突破自身和时间的局限,以期当死亡来临时能不虚此生。
梁文道先生曾讲过,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人生无非是: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孩子读书→…→终老,人活到最后总是要死,那活着还为了什么?如果你不自杀,如果你觉得做人还得做下去,你明知道最后是徒然的话,那就要为自己发明创造一些东西了,要为自己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人生故事。一个到闭上眼睛那一刻可以回答自己这辈子是什么样的人,这个时候就能回答自己了,这种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
面对死亡,可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自己的生命与一些更宏大的东西联系起来:一个数学定理、一件艺术作品、一项终生事业或一种恒久的信仰,诸如静安先生为学术信仰而活,身边的大笨为自由进步而生;康德靠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流芳千古,马尔克斯通过《百年孤独》遗世独立。
庸人一个的我暂时无法拥有上述纯粹的信仰,或许在寻找自我价值所在的同时,可以尝试另一种面对死亡的方法:生活在当下的每个瞬间,不烦扰过去,不担忧将来。当然,这也不是享乐主义,而是活在当下,让每一个时间点的自己都可以比前一个时间点进步一点,多体验一些,变得跟原来的自己不一样。
读人间词话有感2
静默的时光,在你靠着书桌写字,坐在藤椅看书的时候,飘然远去。读着《人间词话七讲》,你总会感受到一种不知名的吸引力,让你继续读下去,轻松而不压迫。字里行间的共鸣,使人不禁觉得叶嘉莹先生与王国维大师是一对穿越了千年时空促膝而谈过的知己,意气相投。读一本好书亦是如此,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一场千年间对话,深刻久远……
说到《人间词话七讲》,不得不提《人间词话》。想必大家对《人间词话》印象最深的,是这段著名的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境,已成为文学绝话。那么大家对词话和词都了解吗?
所谓词话,就是谈论评说词的著作。评论诗的叫诗话,而评论词的就叫词话。清代刘体仁在《七颂堂词绎》中说过,词有与古诗"同义"、"同妙"者。词与诗有相似处,却也大异其趣。在上下五千年的华夏璀璨文明中,诗一片灿烂辉煌,词并不耀眼,但它毫不气馁。唐诗宋词元曲,词上承于诗,下沿于曲,虽晚于诗出现近一千年,却积极积蓄着力量,并不断发展发光成熟,至宋代终于成为能与诗分庭抗礼的一颗亮星,和诗同为中国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间词话》在词学界中拥有极高的评价。很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它是王国维大师在接受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之后,用崭新的独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由于解说方式比较抽象,并不是每个读者都能看懂这部经典著作。因而有《人间词话七讲》的诞生。叶嘉莹先生用深入浅出的演讲,使得我们一下子"靠近"了《人间词话》——我们知道了词的由来,了解了词的字面意思,甚至领悟到了词的意境。更重要的,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就是求真,写文章一定要有感情,用感情灌注于文字中,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以升华——这也就是书中第一段词话中的"境界"二字!
有人这么评价叶嘉莹先生——"专为诗词所生",她对诗词怀着饱满的热情。目前90多岁的她从60多岁就致力于古诗词的教育工作。作为《人间词话》的解读者,她对这部著作有独到的'"添字注经"之法,不仅充分地解读了书中的词话,也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很崇尚王国维大师的写作。"王国维先生他对于诗歌,对于文学的那种锐敏的感觉,不但超越了众人,而且是超越了时代"!但她并不是一味地盲从大师的观点。对于"境界"二字,她提出自己的见解:"诗词曲赋莫不讲求境界,以此指为词所特有,并不精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探讨。书中的"创造性背离"是令我最为深刻的。这是叶先生利用中西方结合的思想对诗词进行赏析的一大技巧。作为读者,我们可以背离作者的意愿,有自己更丰富的创造性的联想,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这也是文学的生命力所在,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不同的视角碰撞融合,可以开拓出新事物来。
假期在家常看一个"年轻"却拥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节目——《国家宝藏》。一眼千年,九大主角(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齐聚一堂,名家评说,27位明星"守护人"用创新演绎宝物背后的前世今生。"瓷器问不倒"的年轻志愿讲解员张甡怀着满满的敬畏和激情服务了故宫博物院整整五年。更有"故宫世家"梁家连续五代人守护着一件又一件文物,七年只做一件事……这是一个能够让身体的每个细胞为之跳跃不止的节目,一个让华夏儿女热血沸腾的节目!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国宝守护人,传承就在我们的热血之中!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国家宝藏,抑或是其他蕴含着千年历史气息的宝物,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欣赏着这些富含文化底蕴的国学经典,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在与这些"活的传承"对话,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传承方式,作为华夏儿女,我们都有着那一份责任。用创新的适度的方式和新奇的角度去吸引大众眼光,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重要!更能够令人叹绝!有一口气,点一盏灯。相信,在我们的举灯照耀下,在我们的用心传播下,中华民族的根,定是生生不息!
【读人间词话有感】相关文章: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10-06
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07-28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13篇05-16
《人间词话》读后感09-01
人间词话读后感03-07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模板08-20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15篇)09-30
高一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本05-23
读《在人间》有感09-01
读《 在人间》有感范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