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读后感1
寒假里,妈妈说,推荐我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感受古代的真实生活,身临其境。我兴致勃勃地接过来,《诗经》?带着疑问,我踏着春秋之风,走进《诗经》的田野,感受到了别样的乐趣。
《诗经》是由孔丘等整理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粹。诞生于先秦时期,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计有305篇之多,以抒情为主,有《风》、《雅》、《颂》三部分。
读《诗经》,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走进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有描写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如《国风·唐风》中,“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有表达对亲人、家乡的深深思念,如《国风·魏风》中,“陡彼岵兮,瞻望父兮。”有借古讽今的,如《雅·小雅》中,“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有表达对爱情的美好祝愿,如《国风·邶风》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妈妈告诉我,她曾听人说,阅读《诗经》的最高境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代那种朴实而真切的意境美:春日之燕燕于飞,夏日之习习谷风,秋日之蒹葭(坚加)苍苍,冬日之杲(搞)杲出日;可以感受到十五国风轻漫过身边,可以倾听到先秦诗人的感叹之声拂过耳边。
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为中华五千年文化而自豪,《诗经》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我还没有那样高的意境,可是,我对《诗经》却真的迷上了。每当翻开它的时候,总会被它古朴的辞章、丰富的想象、奔放的情感所深深吸引。
当我们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也可以回过头去,穿越历史长河,感受西周春秋年代的岁月往事,一起去领略圣贤的千年智慧——《诗经》的无穷魅力。
《诗经》读后感2
这是一首赞美舞师的诗歌。
“简”似乎是模拟鼓声的,类似于现在的“锵”。“锵锵锵锵”,鼓声雷动,舞师们踩着鼓点入场,在中午时分,于公侯的庭院之上开始了“万舞”表演。
这群舞师,身材极其威武高大。他们先表演武舞,手执干戚,动作雄武威猛;然后又表演文舞,手里拿着籥(三孔笛)和翟(野鸡长尾),意气风发。表演完毕后,大贵族下令赐给他们酒,以表酬慰。
最后一段比较有意思了。前面都是在描述舞蹈,最后却用了一个“山有榛,隰有苓”的句式起兴。在《诗》里,这个句式一般是隐喻男女之爱的。谁和谁的男女之爱呢?后文说道,是某人思慕西方美人。结合前文,研究者们基本认定,说的是观看了舞蹈的女子。
万舞,是周代的公侯贵族们祭祀之时表演的舞蹈,大概脱胎于氏族部落时期的祭祀舞。它是礼乐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万舞的表演分武舞和文舞两部分,大概武舞是很能彰显男子气概的,文舞又能演绎出上流社会的风华雅致,因此大概观看舞蹈的女性会情不自禁引发情思。
我觉得最后这一段,大概是想通过对观看的女子们心动的描写,侧面进一步衬托出舞蹈本身的魅力。前三段从舞蹈开始到结束,虽然有很精彩的形容,但最终如果收尾于“公言锡爵”,似乎意犹未尽,有点虎头蛇尾,气氛好不容易烘上去了就戛然而止了。那么既然气氛烘到位了,怎么结尾才能把这种舞蹈带给观赏者的心灵震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呢?用女子对舞者的倾慕吧!就像现在观看了爱豆演唱会的女粉丝疯狂地呐喊“我要给你生猴子”是一个性质的……
《诗经》读后感3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诗经》读后感4
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让老师轰出教室。
我喜欢诗,但是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开始阅读自己从前很厌烦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是怎样的因为厌烦而学习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样喜欢诗经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来到了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时日,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古典作品的可爱。
中原,我的故乡。
在所有自己阅读过的古典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
原因是这本书里有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失去的淳朴与自然,与乡土和的联系,也象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爱情的美妙诗篇,这些风里的诗歌,比雅与颂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与真,诗经与离骚的区别就是与士大夫阶层的区别。诗经里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揭露,但那是淳朴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诗歌固然在艺术技巧与格律上更为工整和雅致,但是期间毕竟少了几分纯真,多了点个人的自怜。实际上,真正的大众很少自怜,他们总忍即反,很少做无谓的思考,也敢于行动。在中国,能够真正的成就实事的总是农民,他们空谈和,要求的是要么接受要么。因为在他们那里有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对现实也有更深刻的认识。我接触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农人,都很少抱怨,绝对不会肠断。
有时候,看多了复杂的东西,人们就向往单纯。
《诗经》读后感5
我们真的应该庆幸我们拥有了这么一部古老的诗集,在岁月长河中穿行的过程中,周围的空气和他摩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电光雷火.四字的组合,就是中国文化的方阵,四声铿锵,掷地有声;赋比兴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们的脑海一朵朵思维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节,凝聚成一块块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现在,我们的河流面临着断流的困境.汉字在电脑文化面前大有退缩为只有语言符号功能的砖头,齐整规一,用来堆砌同一种类的高楼大厦,诗意被用来嘲笑不懂事故的疯子.那位伊人在哪里?还有没有蒹葭之岸?那种蕴藉绵长的情致哪里去了?我们的生命除了钞票还剩神么?
这也是一条母亲河,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民的心灵中,经风雨,历磨难,成为中华名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审美的大河.我们是这条河里的一条鱼,因为宿命的连接,我们无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鱼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只鹰,天空是自己的家乡和归宿.但是,他们忘了,作为我们不能长出翅膀,这是我们生存于天空的劣势却是生存于大河的优势.回到大河,我们快乐无比.一条鱼的生命灵魂里只能有一条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暂时的栖身繁衍之地.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基因,一种灵魂酵母,《诗经》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我们彼此的区别仅仅在于,君住大河头,我住大河尾,我们共饮一河水.
长江已经被我们转化用做照明了,因为我们的黑夜太漫长了;而我们现在的心情越来越浮躁,我们的情怀越来越失去古典意味,我们因为进步而越来越不快乐.
《诗经》之河断流之日,中国文化被截断之时!
《诗经》读后感6
离别总是诗歌里最伤感的主题,尤其是男儿被迫搁置儿女情长,为国出征,这样的离别更填一层悲壮之情。
还记得《周南·汝坟》里,那个苦苦思念着在外服役的丈夫的女子吗?男儿在外为“王室”奔命,她在家里却食无味、寝不眠,日思夜想。
这首《击鼓》则以出征在外的丈夫的视角,与之遥相呼应。他用不乏愁怨的口吻,叙述了随军出征中的慌乱与危险,回忆起出征前与爱人分离的场面来。他紧握着姑娘的手,对她立下誓言:倘若我能回来,一定与你白头到老,生则同居,死则同穴,今生今世,永不分离!
嗯,用现在话说就是:等打完这仗我就回老家结婚……
可能所有的flag,立得越坚决就太容易倒吧。所以他只能悲痛疾呼:距离太远,相会太难;分别太久,我怕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去了,难以履行我的誓言。
我们读历史,往往只能看得到王侯将相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但在历史的聚光灯找不到的地方,却有无数不为人知却感人肺腑的悲欢离合。
也许我们从史书寥寥几行的记载里,看到的只是贵族操纵战争时的纵横捭阖,可这些民间流传下来的诗歌,却从一个个小人物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段不一样的历史,告诉我们,他们不是作为故事的衬托、甚至仅仅作为统计胜负结果时的庞大数字的一个小分子,而是有血有肉、有情且至深的真实的存在过。
也许,与李白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子夜吴歌》对比来读,更能体会这种战争中离别带给普通家庭的复杂情感: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经》读后感7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规定十分严格,必须按不同社会阶层的要求而穿着。汉代以前,商人不得穿丝绸,只能穿葛麻。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因为是商人而备受歧视,所以投机政界,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读书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因此,诗中“青衿”指代书生,后成为文人贤士的雅称。
《子衿》的作者应该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没见到心仪的人,心里有些担忧。女子走上城头,想借着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过尽,总不见心中的青青子衿。为什么还没有来?女子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脚来张望,一点焦急,一点固执,一点失落,一点嗔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跃然纸上。
如果说思念是有颜色的话,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也许在古代女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关于青衿书生知己的梦幻。也难怪,从古至今流传的爱情故事中,男主角几乎都是书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厢记》中的张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这样的思慕、等待、张望着“青衿”,一往情深深几许,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深闺寂寞人。常言道,痴男怨女,为何女子要怨,想来也是那痴情的男子迟迟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见,夕阳西下,还有女子的翘首期盼。
《诗经》读后感8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国文学的正宗,读诗和写诗是历代许多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先秦至五代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中国的诗歌创作一直没有间断,涌现了为数众多的杰出的作家和光辉灿烂的优秀作品,不少诗人及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传统诗歌,博大精深,雄健典丽,宛如一部色彩斑斓的画卷,以不惊风雨泣鬼神的宏伟乐章。在漫长的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大诗人,他是耸立于东方的一个又一个诗歌的泰山。放眼世界文坛,中国的传统诗歌是独特的,是无与伦比的。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能和经验。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诗经》读后感9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选自《诗经》
这篇《蒹葭》,我们一定都很熟悉吧。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虽然对《蒹葭》有许多种解读,但把它认为是恋歌最普遍了。他书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上他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诗经》中的佳作。
第一次接触这首《蒹葭》,是因为《在水一方》这首歌吧。当时还很小,只是觉得这首歌很美,很柔。大了之后,有一次无意间接触了这个,便去查了歌词的出处,查到了这首《蒹葭》。突然觉得,与美同存的,还有一种莫名的凄凉。从开头至结尾,都是有阻碍的,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尾。
同为《诗经》佳作的还有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同是佳作,同为恋歌,可两者的结尾确实截然不同的。《蒹葭》里,“我”执着的追着伊人,步履艰险,但开头的这种渺茫,却早已为悲剧的结尾做下铺垫。
《关雎》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慕之人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朝思暮想而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努力,主调是欢愉的。
看来,即使是同一部著作里的佳作,他们的主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或许,《诗经》本身便也是一部佳作吧
《诗经》读后感10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
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诗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诗经的读后感06-04
《诗经》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05-27
2020高中诗经读后感范文800字03-02
诗经名句12-28
诗经爱情名句12-24
诗经全书共有多少篇12-25
读《诗经》有感(精选41篇)04-28
诗经读书心得万能10篇02-23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知识点01-20
红鞋读后感名著读后感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