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时间:2023-03-02 17:01:42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36封家书信后,书中母亲龙应台带着怀疑的态度,安德烈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我们这些做父母有一种难以说出口的压抑?我也不知道如何去感触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书中的安德烈在生活中充满了乐趣,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早早起床,然后匆匆忙忙吃个早饭去学校上学,晚上回家开始忙碌各门功课,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那么的重要:其中最令我感动的29封信《第二颗眼泪》,内容是中年父母企盼他们的儿女,哪怕是一点点,能了解自己。当少年儿女知道父母被什么样的电影感动,为什么样的老歌着迷时,两代之间可能又多了一点点体贴和容忍。还没机场,中年的父母已经情不自禁哼起那熟悉的曲子,暮起的那一刻,他们又异常的安静,少年们古怪地回头,好像第一次发现:原来父母也曾经年少过。

  哈贝马斯的老师,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曾经说,Kitsch就是紧紧抓住一个假的感觉,把真的感觉稀释掉。昆德拉的说法更绝:Kitsch让两颗眼泪快速出场。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动的感觉实在太棒了,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尤其棒!

  我喜欢看孩子在草地上奔跑,散起的发丝在阳光里一亮一亮。简直就是Kitsch的化身了,还好昆德拉说,那第一颗眼泪不是,第二颗才是Kitsch。

  不是每个母亲都能象龙应台这样成功,如果你仔细地读这本书,会发现在太多的时候,那位无私的母亲,正在努力与孩子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在我看来,龙应台的成功,就在她用一颗充满母爱的赤诚之心,坦诚地面对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走进孩子的生活、心灵和世界,为孩子的成长减少一分迷茫。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2

  不管是竭力控制自己却还是与父母争吵的我们,还是对待孩子百般无奈的父母,都会在争吵中肆意的怒骂,之后又在疲惫中无力地哀叹。我一直觉得,对于我们,这仿佛是永远无法改变的,而对于父母来说,在孩子日益长大的岁月里,这永远会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深深的沟壑。

  直到我看到龙应台说:“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我看到她努力地想要了解这个十八岁的儿子,在这位母亲想要填补那深深的沟壑的同时,她用她与安德烈的36封家书,深深地感动了千千万万地读者。

  。我以前觉得,这本书真的很用心良苦,这是一位孩子与母亲感人肺腑的对话。直到后来,再次翻阅时,我才觉得龙应台真的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她对于孩子的不仅仅用爱来衡量,虽然语言是慢慢的,就像平淡地诉说,但却有一种能从书中直逼人心的,就像剖开了心一样热烈的情感。她把自己所有感悟的,思考的,想要对孩子说的`,以一种淡淡地语气一点一点地讲出来。

  看书的时候,觉得自己心很静,从文中,我读出了一种深深地悲凉的感觉。作者处处袒露着自己想要了解孩子却无能为力,想要推开那堵墙却又无从下手。其实不只是她与安德烈。十五岁的我们,和已到中年的父母,却不如身边的朋友亲近。那种感觉就像一堵无形墙堵在我们的心口。我们依仗着父母的爱,肆无忌惮地沉默着,不知从何时起,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引爆所有堵在我们心口的火药。“啪”的关门声,是那么尖锐又刺痛人心。

  书的开头写到:“安德烈,那一刻,简直就像经典电影里的镜头,身为儿子的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那饰演母亲的,要不然就气得全身发抖,“啪”一个耳光打在儿子脸上,儿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愤而夺门离去,要不然,母亲愕然,然后眼泪潸潸而下,本来威武庄严的母仪突然垮了,惨兮兮地哭。”

  对了,这似乎就是我们平时与父母惯有的相处方式,龙应台说,那种感觉就像突然一个天一般高的海浪直直地打过来,你却不知道往哪里躲。那种悲伤浓浓的笼罩着,像一股淡淡的菊香萦绕不去。

  看完书后,我陷入了沉静。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渐渐学会把所有的话都藏在心里,而父母却恳切地希望与你打开心扉地交流。父亲节母亲节与父母说的那声“我爱你”却远远不是那么回事。我们把自己关进手机,与父母在一起却只是低头,原来这样,我们也是爱了。我们和父母之间,那句“我爱你”似乎那么敷衍,敷衍的让人心知肚明。转身,只留下寂寥的父母,反复咀嚼着那句干燥无味的“我爱你”。

  龙应台写下这些真挚的文字,想要掏心掏肺地让孩子她的真心,她想要得到孩子的表示,她的每一行字都充斥着化不开的愁与爱。我感到一阵酸楚。想想自己与父母的僵持,母亲那些想要说出口去硬是吞下去的话,我心里就像塞住了一般。我的母亲和我说,你要相信我会永远为你好,可是我却没有,我们永远觉得我们的委屈比她们大,该诉苦的,是我们。

  我们总是觉得母亲总是挑着所有我不爱听的字眼,所说的所有话似乎都能毁坏心情,可是,有错吗?我们在心里如此坚定地认为父母逼迫我们学习,没有他们,我们会更轻松。然而龙应台对她的儿子说:“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们心里也许明白,可是想要承认却不那么容易,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可我们还是蒙住自己的耳朵,心里不断想着,我不想听你话,你说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以后就能有出息吗,我不想听,不想听。

  这本书像是能够把我们的心放在漏斗上面过滤一遍,让你能清晰地看到你的现在,你还可以挽救的。当你在阅读完这本书后,合上书的那一刻,仿佛心结就卸下了,以前厚重的大门也“刺啦”一声轻悄悄地开了。

  《亲爱的安德烈》用一种平静的文字淡淡的描述着母亲与孩子的心灵之旅,却在我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3

  《亲爱的安德烈》是在暑假期间虞老师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是由作者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三年互通36封书信而改编成的书。对于这本书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早点阅读《亲爱的安德烈》我想我会更懂得妈妈的不容易和两代人之间的距离到底是什么。书信中的内容包括了母子对文化、民主政治、独立宣言、生活等的思考与探讨。

  龙应台因工作原因离开德国,回到台北工作,而安德烈则在德国上学,她一走就是四年。为了更好的了解安德烈她强烈要求与安德烈互通书信,征得了安德烈的同意,这一通就是三年。在来来回回36封书信中,母子会因为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安德烈会很深刻的去思索问题的根源,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不同的差异。东方人习惯集体思维模式,西方人则习惯个人思维模式,西方人在这种个人思维模式下越来越独立和自尊,而我们却随波逐流。安德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都会和母亲交流,而母亲给予他更多的帮助是鼓励和耐心的教导。

  最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差距、距离的遥远、不同的思维模式而让代沟越拓越宽,更多的是在书信中母子彼此间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十八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的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就像龙应台所说的:"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着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着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书中的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中龙应台给安德烈上了一堂人生中很重要的课,她对安德烈说:"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到动物园里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感,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体验生活,你就会快乐。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是啊,我们总是在追逐金钱和名声,树立错误的职业观,好高骛远。不明白"工作"的真正意义,我想使你快乐的工作才是最有意义的工作!

  读《亲爱的安德烈》给我很深的感触,尤其是在信中龙应台对安德烈的教导和鼓励,我不禁也会想起妈妈对我平日里的教导和鼓励,妈妈总是告诉我"无论身在何处,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你最需要的是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所以每当我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困难,我都会很乐观的去面对,因为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同时,我也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多的应该是沟通,而不是一味的溺爱。就如同安德烈对母亲说的:"妈妈,您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您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一个二十岁的成人。您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您知道吗?您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您的"授予"或"施予",您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您的心态啊。也就是说,您到今天都没明白:您的儿子不是您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您的"别人"!"

  最后,我想说,不管您是仍在纠结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处的父母,还是不知道跟父母如何沟通的孩子,我想你应该拿起《亲爱的安德烈》细细品读,相信您会找到答案!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4

  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难找出一条路来。

  ——题记

  《亲爱的安德烈》作为龙应台与其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集结,共收录36封书信,从安德烈的18岁一直写到了21岁,而那个时候,正是他的心理最矛盾的时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不确定,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有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人生没有彩排,一切要你自己决定。在第7封书信里,菲力普的iPod被老师没收,要存两个星期,他认为校规不合理,于是他回家一次次想找老师的辩论,可最终平静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与犹豫?因为——革命是需要时间的.。

  的确,有时候妥协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看着书,我的思绪来到了公元前99年。监狱最深处,黑不见五指臭气熏天的死刑牢房里,坐着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对他来说,反抗就是死,宫刑才能活。死,好歹能给后世留个好名声,而活,活着的意义何在?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大有作为的人:胯下之辱的韩信,卧薪尝胆的勾践,被亲人虐待的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站起来,在那张同意宫刑的纸上签下了他的名字。正是他的隐忍,《史记》才有了面世的那天,而它的面世注定让司马迁流芳百世。

  我想菲力普一定也知道这个,他才会咽下这口气,不与老师争辩。

  想到这里,不禁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记得期末考地理卷发下来时,我发现比我的估分少了1分。翻了一遍卷子我才发现,有一个题,我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基本一致,只是顺序不一样,被扣了一分。当时的我很气愤,也有些失落:要知道这1分可是我能不能上90分的关键啊!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申述,可分值太小没法申述。我懊恼了一会平静了下来,仔细思量,因为自己写反了,就给了老师扣分的机会。这次是没法改变了,下次注意就可以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啊!“吃一堑,长一智”,嘿嘿,吃点亏长记性。

  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得改变自己。龙应台说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他们母子俩通过写信这种相互努力的方式,相互有了最深的连接。所以在任何时候,妥协尽管看起来一件略微丢脸的事,但他却能成为最好的解决办法。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5

  很高兴认识你们——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花了三天晚上,我陆陆续续地看完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不敢看快了,即使这本书对只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来往信函的收录。这本书里的信件所谈内容设计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艺术,价值取向等等,有许多是我现在这个年纪所不能了解和体会的,但也有我所能领会的——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开那些深奥的东西,还有母子间的爱与坦诚。

  从开头的两篇文章,《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连接的“份”》都可以看出,无论是四五十岁的龙应台,还是她那二十多岁的儿子安德烈,他们都在感叹时光飞逝,并表示了他们都想重新认识对方。安德烈,MM,每一封信的来往都是两个世界的交汇。相差三十多岁的两个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对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试着再去重新认识一遍我的父母呢?

  龙应台试着忘记那个原来的安德烈——“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岁的安德烈——“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而我,想试着用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我的父母。

  那么爸爸就不是所谓的“严父”。他很少沉下脸来,他也会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着脸,那只能说他可能是网上所说的“面瘫”。爸爸其实很喜欢在网上看职业游戏选手的比赛,但我总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绿绿的游戏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长得奇形怪状的东西跑来跑去有什么战术可言,但爸爸总是看得不亦乐乎;爸爸也在网上看时事和新闻,但除了什么怪事奇事,我对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兴趣。当然,我和爸爸也有谈论的东西——我们可以在饭桌上,由一碗竹笋鸡联想到《红楼梦》,爸爸就会开始讲述“红学”是什么东西;也可以在看电视时就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实不喜欢作文书里的“慈父”,“严父”,那些都太虚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生气了就吵,满意了就夸,会笑会哭,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一般,每一句都发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实,不对就是不对,厌恶就是厌恶。

  如果真实,那么妈妈也就不是会半夜起来特意到你房间给你盖被子的母亲,她会在我生病不舒服时关心我,但不会跑来盖被子,除非我发烧。我的父母一律认为我已经不小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而且妈妈很新潮,微博,微信,YY(标志为一只可爱小浣熊的语音软件),眼下最流行的游戏……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机上找到。爸爸一直说我和我妈是十足的“手机控”,那么我和我妈妈的聊天内容自然要丰富一些。妈妈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会第一时间告诉我,然后两人一起捧腹大笑;我们俩也会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两旁的行道树投下朦胧的剪影,路灯洒下一团昏黄的光,边谈着今晚某某频道的歌会,一边慢慢走回家;也会在逛书店时,看见《飘》妈妈就想起斯佳丽,再想起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和她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名著之一《基督山伯爵》。总之看我和我妈的相处方式,就像看一对姐妹,聊游戏,聊好歌,聊小说,有时也会聊聊学习。我总觉得,和父母相处,做到父(母)慈子孝并不是最高境界,正如与老师是亦师亦友,和父母也应该如朋友一般,可以严肃地探讨学习,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几乎是无话不谈,也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

  时间白驹过隙,“安安”不见了,我也在长大。以后我和父母会怎样?二十岁时,三十岁时,四十岁时……没人知道,或许那是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抑或一切如常。但至少《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告诉了我,每隔一段时间,去重新认识一次自己的父母,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都在成长,每一次认识都是在拉近我和父母的距离。摒弃如提线木偶一般僵硬的“严父慈母”,直面最真实的父母,这样,我才可能真真正正体会到龙应台和安德烈在写信时的那份感受——很高兴认识你。

  从小时候到现在,每一次重新认识对方,都有一种快乐,都是一种蜕变。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6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做《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龙应台亲与她的儿子透过信件来互相了解。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龙应台发现,四年间,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往往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他们是不一样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心灵。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而龙应台回答:“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是啊,其实父母并不会在意我们以后会成为一个多有成就,多有名气的人。他们只是希望我们的生活每天过得开心,平安,拥有安排自己人生的权力。

  书里在母子的对话中,安德烈也有叛逆,也有与母亲意见不合而争执的时候,但是龙应台并没有急火攻心,而是选择尊重,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中国有句古话叫“顺者为孝”,于是在生活中父母总是以自己“父母”的身份来压我们,什么事情都得顺从。稍微反驳一下就会被家长贴上“不尊重长辈”的名号。多么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方法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去帮助和指导。两代人之间需要互相理解和尊重。

  从这本书中,让我知道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7

  放假这几天在家一直在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提起龙应台,大家应该都会想起这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这段话说出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疼点,我们这一生中,被父母目送着,我们又目送着我们的孩子!

  选择看这本书的理由可能是出于好奇。因为在当今社会,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有人用信来交流?也许就是带着这样的疑惑我选择了先阅读龙应台的这一本《亲爱的安德烈》,为什么他们母子会写信,而一写就是36封?

  原来因为工作关系,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时离开欧洲到台北,等龙应台再次回到儿子身边时他已十八岁,四年没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们之间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她发现儿子爱她却并不喜欢她,所以她决定用写信来了解她的儿子。

  从这么多封信中可以看出安德烈是个幸运的,自由的人。书中的他对生活充满乐趣,几乎天天听歌、开派对、旅行等等。她不像其他母亲那样给他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相反的她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母亲她也无权干涉。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来了解儿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这正是我们学习之处。

  希望天下的父母和孩子们之间都能多一些沟通和了解,少一些责备和批判。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8

  我很惭愧,自从离开学校上班后,很少这样安静的看完整本书了,感谢老师安排了这次亲子阅读,有幸读完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同为母亲感触颇多。这本书是龙应台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决定和安德烈互通书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在36封来来回回的信件中,母亲慢慢走近了儿子的世界;在36次来来回回的争论中,儿子逐渐了解了母亲,而作为读者,也在这36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区别、思维区别,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两种文化在对话,很能引起共鸣的一本书。

  不过很可惜,据我观察,儿子你并没有认真去看这书本,只为完成作业——摘抄。龙应台与儿子之间存在的问题其实也存在我俩之间。全书最触动我的是"独自宣言"那章,其中安德烈的一段话印象深刻:"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与方式,还是把我当成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与’。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你并不明白,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是的,我相信这是大多数像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的心声,你们渴望独立,你们也知道父母爱你,可是,却并不喜欢父母"太爱"你,你们觉得这种"爱"令你们透不过气来。14-18岁是快速成长期,这时成长的不仅是个头,更重要的是思想。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这个时候的任何关心和关怀,在你们来说都是唠叨,烦不胜烦。我自认为在养育你的过程中,还是采取的"放养"态度。像平时QQ空间你对也我们加密;跟同学网上聊的火热,满脸讨好地问你聊些什么,即使你别有深意的瞄我一眼一笑置之,搞的我像《小红帽》中的狼外婆似的,很尴尬,我也从来不深问,也不会去想方设法地探询,因为想想当年,妈妈我何尝不是对大人们敬而远之,和同伴儿却有说不完的小秘密。妈妈对你是开放的、尊重的,但是我又无法除去自身血液里中国传统的部分,希望你最好听我的,最好永远依赖着我。

  还记得儿子你进入初中住校后,第一次不在妈妈身边了,回家后特别不习惯,跟你通完电话会哭,那个整天腻在我身边的孩子不见了,心情极度失落!我知道长大后的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独创世界,这来得太快了!初中、高中、大学,你真正陪在妈妈身边的时间少之又少了,所以你只放假在家我很少独自出去玩,每年暑假我们也会抽时间全家出游,那些将是我回忆的最好时光!

  龙应台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她说:"父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母亲读到这里是多么感伤呀!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你未必会领情。

  但作为东方人母亲,我不可能做到像西方人母亲那样放任孩子你自由发展。你现在对很多问题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对妈妈的话会有诸多反驳,甚至是不削、对抗。你常说我们之有代沟,可是我自认是讲理的,我不会将自已的价值观强加于你,你也不用觉得我们之间有多么格格不入,平心静气总是可以相互沟通的。有时父母对你一些不当行为的指出未必就是一种管束,青春期总是叛逆的,当你真正成熟时回看自己会觉得当时自己是多么幼稚,所以作为过来人的我们的提醒总是有收益的,至少会让你少走弯路。

  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我认真地审视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之于孩子是爱,但爱不是占有,是希望,我们希望你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安分地做个拉拉队员,欣赏、鼓励、支持,而不是跳下去干预、指挥,让你去自由飞翔。我们永远爱你!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9

  “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绩感和尊严,给你快乐。”一句话在脑海盘旋许久,许久。

  在我们孩子看来,读书无用,而一些学生变相的认为读书是为了父母,成绩就是父母的脸面,而父母逼着我们学习,孩子会不停的厌倦,没有了幸福,没有了快乐,甚至是亲情。

  原来在平淡的日子里,父母早已用心,把未来打造得尽可能简单、舒适,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一个孩子的未来,他们早已经在我们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缓缓的放下那双疲惫的`饿瘦,让我们更加幸福、快乐去度过后半生,他们可能也曾后悔,也曾在夜深人静是偷偷抹下眼泪,第二天依旧笑对我们,而我们只是一度的自责、嫌弃甚至是厌恶、憎恨。从现在起,爱上父母、爱上父母为你做的一切。感恩、感激、感谢!(张思行)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0

  放寒假了,终于可以每天陪在小路身边,本以为一学期的住校生活可以让我们“母慈子孝”一段时间,可惜相安无事的日子只持续了一周......

  现在正值青春期的小路同学,总是让我感到教育的迷茫和无奈,每次想要交交心,可惜谈话总是在平心静气中开始狂风暴雨下结束。以前那个让妈妈牵手、听话、懂事,以至于让妈妈骄傲的小男孩不见了。现在我面对的,像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样看事情,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等,都变得无法理解。现在我们之间,犹如一道鸿沟,以至于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面对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困惑,选择了读这本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全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龙应台和安德烈两母子以书信的交流方式,试图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化品味、东西方化差异、政治时事、城市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更多的是一种对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探讨,读来耐人寻味。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决定和安德烈互通书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

  在35封来来回回的信件中,母亲慢慢走近了儿子的世界;在35次来来回回的争论中,儿子逐渐了解了母亲。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这35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及东西方的化区别、思维区别,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是两种化在对话。

  对于作为母子关系的两个人来说,两人之间在生活和工作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母亲拒绝奢华、崇尚简单生活,在生活上从不浪费、不奢侈,对于这样简单的生活,儿子怎么看待呢?儿子的评价是"你的衣服就是披上一个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或者盖上一条地毯",儿子非常疑惑:"为什么不花点时间买点贵的、的衣服来穿?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自己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再例如,对待写作,龙应台总是在多天前就准备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稿那一天才写稿子;龙应台写作时是"吹毛求疵,注重细节",安德烈写作时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和朋友写SN一边写信给妈妈;龙应台把写作当做"事",安德烈把写作当做"玩",他希望写的本身就是一个玩的、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工作压力......

  这就是妈妈,这也是孩子,很多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家长的看法。家长要想培养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许孩子对自己说"不"。

  对于作为中西方代表的两个人来说,两人的对话又揭示了中西方化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上。龙应台很惊奇欧洲青年为什么没有任何畏惧,背起背包就敢千里闯荡;为什么满脑子都是玩;为什么他们的父母不要求他们努力读书,出人头地;为什么他们的学校对他们没有期待,期待他们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其实,这一系列的疑惑背后,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崇尚"个人思维",东方人崇尚"集体思维"。也就是说,在西方人意识里,一个人背起背包就可以走天下;而在东方人的意识里,即使玩,也应该是一群人围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大风吹或者躲猫猫,也要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要从群体中寻找安全和快乐。而安德烈呢,他享受的则是更为闲适的生活方式:三两个朋友,坐在咖啡馆里,就为了友情而来相聚,就为了聊天而聊天,就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感受一下微风习习的下午......

  通过龙应台的字,我再次审视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到底是什么关系?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吗?是父母的私有产品吗?父母有权利对子女的一生做出规划吗?

  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可能更多的是要求孩子按照我的要求走每一步。但,看看龙应台的字,让我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父母仅仅是子女来到世界的一个通道,父母仅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护者以及成人后的守望者。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热切地望着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愿景,而父母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

  龙应台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她说:"父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对于长大的孩子,父母到底有多少权利参与他的生活,或者帮他做出决定呢?

  关于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看法,龙应台的字也给人很大的启示。当安德烈对妈妈说,他也许会很平庸时,龙应台这样说:"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什么样的工作能够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你快乐的核心元素呢?是的,人生过程本无意义,而我们就是要赋予它意义,我们赋予它意义的唯一方式就是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生活的快乐。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时,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

  除了对工作的看法,龙应台对朋友关系的思考也很精辟。她又打了一个比方:"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拦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以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很多时候,我们在感慨友情的难得,殊不知,是自己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培植友谊。

  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具有一种温情,因为她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上去书写,但,即使是和十八岁的儿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里行间播撒下思考。亲爱的朋友们,在读艰涩的字之余,在繁忙走亲访友的间隙里,不妨,也拿起这本书,放松一下,看龙应台到底在怎么说。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1

  “每个孩子就是一本经,是为母者终身奉读的经,这本经好不好读,就看做母亲的耐心、爱心、运气及造化了”,龙应台如是诉说自己和孩子。换个角度,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永远都在翻阅不同的经,阅过不同的书,始终一辈子都在解读的,就是自己这一本经,难念却绕不开的心经。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从上学期末作为学生假期选读书目之一布置下去开始,我也是自20xx年2月2日至5月17日才断断续续地修成正果,拜转一程,回到初始。非说此作难读,实是“心大”,期间虽则各类书籍都有观览,然而此时最想记取的还是这部耗时最长的龙应台与其子安德烈的书信集。

  作为龙“人生三书”之一的作品,《亲爱的安德烈》可谓是父母与孩子间沟通交流成长的范本,这本书原该十七八岁初读,为人父母后再品。我是有些遗憾,及至二十六七岁才得以一览其貌,感悟我那早已逝去的“叛逆”、“封闭”青春了。然各人人生际遇千差万别,我未能在那个较为叛逆的时期拜读此作,直到此时,人生历去四分之一,父母也年过半百,许多十年前不能看破的事,此刻反倒不再心心念念,放之不下了。也是稍稍有了些许人生经历,初读此作,心中便多了些许念想,空了少许妄想。这本书,就像“牡丹亭”中的小春香,引着杜丽娘打开了后花园的门,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完全崭新而真纯的世界。

  慢读《亲爱的安德烈》,那跨越两代人的书信对话,总是在某一瞬间,让我惊奇地发现人生的美好、无奈和那些无所适从、无处安放的.情感,总是能在不经意间打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譬如“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想起从前学政治和逻辑学时,对于哲学关系总是理不清,对于事物关系总是爱乱套,及至到了生活中,才慢慢发现,过去所习之事,放到生活中,就很好理解了。总是觉得人生充满偶然,就像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由不同的意外构成一样,尤其是那些人生大事。然而,近来想得较多,加之新墙头是一个拼命努力“一生懸命”的家伙,且这个家伙在一次重要比赛中看似偶然地“捡”得冠军,面对舆论和自己心中的不甘,用樱花绽放似的决绝在四年后又一次为自己证明,人生没有那么多偶然,所有的一切,必然是因果之故,非他。故而近来总是喜欢借着柚子的精气神鼓励自己,让自己有胆识面对书中所述之事,有能力走出生活困境。

  这样的困境在我毕业近一年的光景里愈发凸显,“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属,这人可能的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人生,其实就像从一条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个人专心走个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

  “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回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我猜想要等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

  这些文字所描述的困境,并非完全杜撰,实则更多都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曾经无法用文字感性地将其描绘,亦不能借道理将其阐释,因而在这些文字通过眼眸闯入大脑的时候,心中鼻尖眼内皆涌起一股暖流,像是心中多年的块垒瞬间被浇透,想着高山流水大概就是如此情景吧。甚至于有时候不免产生相见恨晚之憾。所幸,总算是遇见了。

  作为“人生三书”的第二部,《亲爱的安德烈》就像是人生由青年慢慢走向成熟的那个阶段。你可以从中发现十八、十九、二十出头年轻人的思想潮流,亦能探寻到年近半百,生命渐老的人生感悟,其中的文字如面对面坐着交谈,娓娓道来,轻松舒缓,是关乎人生、却不系生死,总是能引起人心里最初的悸动。我曾想,如若是我十八、九岁时得见此书,人生会是何种光景。然这样的念头随即就被浇灭,还是那句人生哪有什么偶然,也不曾有什么如果,就像龙应台试图与安德烈“通信”一样,从不存在说“如果他们不曾开始书写会怎样”那样,一切开始了,两代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其所产生的火花,照亮了一部分迷途中的人,点燃了一部分灰丧不堪的灵魂,同时也为部分游荡不定的个体找到些许可以暂歇寄托之处……诚然这样的说法有些过重,但这有何妨,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这大概就是关于人生最好的注解,那个曾经暮霭沉沉的世界,总归是一点一点慢慢明亮起来,渐渐呈现出一番出水芙蓉的模样来。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2

  我有开明的父母,生活,学习,社会,国家,世界,我们之间无话不谈。有的时候亲密无间,不像是中国传统的子女父母之间的关系。倒更像是朋友。但是如今的朋友关系也是有代价的。他们从未干涉过我,但在对保送、高考与否;选择哪所大学这件事情上,他们完全把我的意愿否定,将我的梦想束之高阁,让我面对现实。然而在我进入大学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和梦想背离的痛苦的现实。如今的我仍然奔着梦想前进,并且因为大学父母为我做的选择,让我的追梦之路更加曲折,漫长。看到现在的我,我的父母应该是有遗憾和愧疚吧。所以现在他们对我的选择并不一味干涉。他们只要我对现实有清醒认识,对未来有明确规划,并且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我父母的转变,是以我的妥协和痛苦为代价的。我有过埋怨。然而在看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其实大多数父母都会有这样一个对孩子不信任,想让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孩子之上的阶段。而这样强权的方式,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放缓孩子成长的速度,甚至让孩子处于痛苦之中。

  “认为自己年长,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都多,走的桥比孩子走的路都多”的心态不只是父母专有的。身为老师的我们,可能也会不经意间陷入这样的思想状态。我们常常跟孩子讲应该怎么怎么做。然后用我们亲身的经验当例子说服他们,期待把他们引导我们认为的正道上来。但是孩子听的时候就算觉得万般正确,听了之后仍然走自己的老路子。

  我有一个要参加保送考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听不错,就是做听力的时候没有读题目、预测问题的习惯,导致听力完成情况和她实际能力很是不符。我不知道讲了多少次:“一定要拿到听力题目之后,审选项。再通过选项对问题进行预测,这样听的时候才有指向性。即便是听力一开始就开始做笔记,效果仍然是不好的。这是考听力不是考速记,并且我们没办法把每一个字都记下来。”这样的.话,讲到我自己都觉得自己都快成祥林嫂了。这孩子习惯还是没改。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我意识到我这样的做法是强行让我的意志凌驾于孩子意志之上。尽管,我的做法是对的,孩子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她仍然不会主动有意识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她的错误习惯导致的结果并不是差到无法接受。所以她一直都保持着她的老习惯。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意识到其实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我说,你接受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灵魂的对接。而这对接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让他体验和参与。而不仅仅是告知。就像我的父母,当初为我选择的路,因为我们让我体验,参与,而是让我直接按着他们的路线行进,使得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痛苦。而今,虽然和父母违背我的梦想不同,但我一遍一遍地告诉学生怎么做怎么做其实犯的错误和我父母为我指路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我要改变。

  我挑了一段讲美国各州别称来历的VOA special English,没有发题目,也没有提问,就让这个学生听。听了一半,我把音频停掉,问学生听懂没有。按照学生的能力,我知道她肯定是听得懂的。果真,她说听懂了。于是我开始提问到目前为止,材料中讲了几个周别称的来历。学生愣了,于是她开始拼凑各种细节。零零星星各种找。还是没有给出正确答案。我没有责备她,也没有告诉她该怎么做,只说“我们继续听。你听听看后面部分讲了几个周别称的来历。”学生拿出笔,听到一个州的来历,就在笔记本上写上它的名字。这项任务对她来说并不难。材料放完,她开始数笔记上的州名个数。我打断了她:“我刚才问的是有几个州。没问哪些州。你看你这样是不是费力不讨好呀。”这一次,我看到她脸红了。并且使劲地点头,并且说“其实我只需要在笔记上画正字标出几个州就好了嘛。”对于她给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我很是满意。我继续道:“你看,前半段,你是不是没带着任何听,结果我提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因为没关注,就傻眼了。后半段你听了问题,但是却没抓住问题,花了不必花的功夫。你看以后听力要不要看题目,预测问题,有指向性地做笔记啊。”她的眼神坚定回答我:“嗯。”我知道她已经明白,并且一定会记住这次教训的。而事实证明她确实开始有所改变。

  教育不在于老师对学生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多少,对多少有所感,并且吸纳为自己的东西。就像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的书信一样,对于各种问题,从彼此对的生活出发一问一答,互相启发,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和成长。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3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己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知道,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请了?怎么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面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她们,面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己,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子。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面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一个愿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亲,一个做这一切,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亲。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4

  20xx年我经常想给我的爸爸写信,很早就买了邮票和信封, 可无从下笔,他从不上网,拒绝电脑,拒绝手机,每天的工作是煮早饭买菜看报煮中饭睡午觉看报看电视煮晚饭看报看电视,周末雷打不动的麻将。虽然1980年我就在他的办公室学习用电脑玩吃豆子游戏,虽然儿时每个周末爸爸都带家人去云峰剧院看电影,虽然记得他喜欢教我写毛笔字画工笔画,虽然爸爸经常带我去上海动物园看熊猫,去外滩看和平饭店,他会说:看到那个绿色的金字塔顶吗?里面有我们设的监视系统。虽然爸爸对我的同学和蔼可亲让高中同学至今记得四个菜的`早餐。可最近这15年,我们似乎已经没有交集,包括整个现代社会都和他没有交集。这些年,爸爸和我们唯一的交集是报纸杂志,买南方周末一期未落,看三联也很认真。 印象中他唯一和现代社会搭界的是他居然尝试过跳舞毯。然后,他生存于上海,放佛他是个局外人。他生存于地球,放佛是来自火星。于我和弟弟的思想,他从无过问,甚至无从流露任何一丁点儿关心,他封锁了自己的思想,也不原意了解我们的。

  我努力回忆是怎么样的事件使以往那个年青的,虽然忠厚但快乐的父亲,变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顽固。我甚至用公公60岁学驾驶,练刻章,爱钓鱼等等来刺激爸爸,虽然事实上爸爸过得比公公更自在,可我骨子里不甘心失去和他的共同语言。

  从大学毕业后自己选择工作开始,似乎我的家里,我拥有了话语权,这大概也是经济地位决定家庭地位的表现。无论我换什么工作,换哪个城市生活,爸爸都没有意见,唯有一次我因逃避而离开上海去南方时,爸爸给我写过一封信,信已经遗落在无数次搬迁中,可内容一直记得,他说他这么多年没尽过父亲的责任,所以也无权对我的生活发表意见,只是任何时候,我想回家的时候,他和妈妈都在家等我。

  因为这封信,我坚持认为我和爸爸,是有种默契的,即使他不承认,我还是这么意念着,不同于和妈妈可以家长里短谈东论西的默契,就是心底头觉得我这个女儿,在他心底固执地占了个坑。现在因为我也为人母了,所以有种迫不及待地催促感,推动我想在坑里种出花儿来。

  读《亲爱的安德烈》,无疑是个促进器。为什么当年我没有回信呢?我似乎错过了一次,现在更局促了。我反思自己,感到惭愧。我也同样为道德的积极消极困惑过,为处理自己的摔跤躲避过家人甚至整个城市。也为认识自己已经平庸而不忿。看到嘉绘,有时也会思虑,将来我和她的沟通会变成怎样。她日后的选择,包括对我的选择的质疑,我能否全盘接受呢?

  我希望,能够一直学习, 做女儿,做母亲。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5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它讲述了一位中年女子与她的儿子之间三年的通信。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让我感受到一种痛切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也随着三年的通信不断变化着。其中我看到了一位想深入儿子内心,想打开儿子内心中那扇无形的大门的一位伟大的母亲。然而与这位母亲相对的是一位对母亲所做的一切不屑的儿子。但是伴随着母亲的不断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最后纯属想跟母亲谈心。

  在书中有一个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许多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的那些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但却永远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做唠叨。我只顾着自己,却不顾父母的逐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渴望着你回头看看她们。

  龙应台用她那优美并带有色彩的.语言向我讲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你……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给我的印象就是母子之间的亲密家书,原本儿时的情深,却成了现在的冷冷淡淡。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传奇母亲——“龙应台”,是则样和儿子“安德烈”恢复原本的纯真、幸福的亲情吧!

  三年的不断通信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本书的语言文字让人感到一种痛切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一个是帅气、年轻的儿子,一个是在渐渐衰老,想与儿子一起找回往日亲情的母亲。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断的变化。让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亲情这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反的是一个青年对母亲的不屑。可随着母亲努力的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只为了稿费而写的单纯,到想要和母亲真的交谈而改变。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内心,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新年、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着,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生活中的我,我常常会嫌饭菜难吃,水烫或太冷……再想想母亲的付出,又会有一丝抹不去的痛楚。

  虽然我懂的那些孝敬母亲、懂事、担任起家的重任的大道理,却永远望不可及,父母的一句关心问候,会被我当成成年人的唠叨,拒之入耳。我只顾着我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着一双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待着渴望你回头看着他,扶她一把,暖他一辈子!

  其实你不可能陪在父母身边一辈子,父母也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可能他们会在某一时刻忽然的离你而去,所以不要再把孝顺放在嘴上,多多陪着他们。你所能给予的,不是挂在嘴上的孝顺,让他们快乐一时,伤悲的无底深渊,是因为你不是为了孝顺而孝顺,来让自己心安;其实不久之后你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对。。所以趁现在不要把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减少而是一天天的增加,因为父母永远都在你的身边。龙应台温文尔雅、亲情流动的优美色彩文字与父母的辛酸与无奈;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人在家等着你。——不管她有多老、多累、多苦,他都尽他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极限,他也会努力着不放弃的去做,记住他的好只为你,他,不曾后悔!不要嫌他对你冷,只是他暖的时候,你一直冷得刺骨!他是让你去锻炼,学会照顾她,暖他一辈子,等他暖你,那就吃了。她暖的永远是你!——爸,妈,我爱你们!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相关文章: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2-16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02-23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范文11-26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通用01-14

《亲爱的安德烈》阅读心得09-16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5篇03-19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09-03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5-04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