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读后感(精选30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读后感 篇1
我年轻的时候,总是听我的兄弟姐妹们提到三国演义,所以我让我的家人告诉我三国演义。那时,我太年轻了,我太年轻了,我无法用家庭来解释每句话的含义。当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我终于读完了我错过了很久的书。但是,一个刚从过道里走出来的学生怎么能理解这本书的意义呢?直到现在,我才逐渐了解魏、蜀、吴的政治和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期,战争如火如荼,英雄们都出来了,但谁是英雄呢?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个英雄!刘备知道,世上没有足智多谋的人。他的事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找诸葛亮做了一笔大买卖,他在前两次拜访诸葛亮。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打了个盹。刘备当时不是很有名,但他也是个将军。然而,将军花了好几个小时才醒来。这小事情足以看到刘备的谦虚和智慧。此外,曹操曾对刘备说:“英雄是下一个英雄,只有统治者和耳朵。”“看到一个人的曹操都说了那么,刘备怎么不可以成为英雄呢?”但我有自己的看法。除了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不说刘备没有坚实的基础;除了刘备的名声不佳,刘备的个性有点问题,吕布的死足以证明。
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毙命了。
这时,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军事谋略的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英雄吗?不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曾促成刘备与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以及在刘备去世前,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还会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计。但是,《三国志》里对此事却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不可能发生空城计。而且,像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情都是编出来的。如果《三国演义》里没有出现这些事情,恐怕人们也不会对他那么崇拜了吧。那么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吗?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吕伯奢家里,听见门外传来磨刀声,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给杀了,还说了—句令人气愤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误杀人还这么理直气壮,此人不奸,何人奸?
在长江的东岸,冲浪。《三国演义》中精彩的人物让我读得比我多。但其中一些人很愚蠢。有些人狡猾而狡猾;有些人是可疑的;有些人心胸狭窄。如果你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我恐怕没有英雄。
我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聪明、诚实、宽宏大量、宽宏大量、慷慨善良。他们是我们身边的人,如孔凡恩,刘玉鲁,任长霞,他们是我们的时代榜样,民族英雄。因为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对生活的安静奉献,为父母、老师和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祖国的未来就会更好!
在长江的东岸,冲浪。《三国演义》中精彩的人物让我读得比我多。但其中一些人很愚蠢。有些人狡猾而狡猾;有些人是可疑的;有些人心胸狭窄。如果你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我恐怕没有英雄。
我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聪明、诚实、宽宏大量、宽宏大量、慷慨善良。他们是我们身边的人,如孔凡恩,刘玉鲁,任长霞,他们是我们的时代榜样,民族英雄。因为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对生活的安静奉献,为父母、老师和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祖国的未来就会更好!
三国读后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好汉……”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艰深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标题可知,这部小说是根据《三国志》写的,然而不向正史那样稳重,而是古代的口语文小说。与《三国志》比拟,《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多少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差别就是,演义不是全体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确实是这样。但是虚构,应用艺术的手段进行虚构,而不是随意那段史实就能够拿来虚构的。好比,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不写这件事。又如,对于单刀赴会面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相似的例子当然是不可计数。读过之后,稍做剖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门是为小说描写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假如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实在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维观相违反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留神到了情节的公道性、连贯性,而不是僵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到。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称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示了作者的一局部主观欲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整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由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范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处所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略比拟一下作者为什么侧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有名的理学家朱熹,以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庶民也开端接受朱熹的观点,起因就是这种观点是合乎儒家思惟,并能被统治阶层所接收的。罗贯中也是批准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础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豪杰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胜利便是成功地塑造了很多个性赫然的人物,比方:老谋深算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诚诚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猾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恰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亮的特色。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警惕眼智败张?的战例进行了过细入微的描绘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参加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明。
《三国演义》可能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盘根错节的关联处置的恰到利益,就是由于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取了沿线索来记述的文学伎俩。《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树立以及消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进程,其中有交叉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代,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开展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接洽,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错进行,就会让读者觉得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漫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提倡典型的儒家思想――霸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件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斯,作者才勇敢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诸葛亮,是“忠贞”跟“智慧”的化身,特殊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三国读后感 篇3
关羽出生于公元161年死于公元220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羽是身长九尺(汉尺一尺是现在的23.4公分),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大家都知道关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82斤。
184年黄巾起义时逃至涿郡(河北涿县)遇到刘备在召集人马,便跟张飞一起追随刘备,当时他只有23岁。刘关张三人是三国中乃至历史上有名的异姓兄弟,关羽终日随同刘备,八方征战,不畏艰险。关羽是三国时代中武力数一数二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侧重刻画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对付黄巾军时先斩程远志,后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这都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单挑战斗,公元200年刘备偷袭徐州,杀死徐州刺使车胄,关羽驻守下邳,这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公赚城杀车胄”。同年曹操东征,击败刘备,关羽被俘,曹操待他礼遇十分周到,拜他为偏将军。
公元201年,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在白马攻打刘延,曹操派关羽张辽迎击颜良,关羽于万众之中斩杀颜良,取下他的首级回到阵中,袁绍诸将无一人敢阻拦。这可以说是历史上关羽的成名战,而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早因“斩华雄战吕布”闻名于诸侯,小说里斩颜良诛文丑的不过是给关羽的勇武锦上添花而已,但历史上关羽在斩颜良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而且离开曹操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小说中添加的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关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头有毒,每逢阴雨天骨头便疼痛,关羽接受医生的建议刮骨疗毒,并在动手术时举杯畅饮,谈笑自若。小说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时中曹仁军毒箭,得华佗进行医疗。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封关羽前将军,在小说中也是那时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卫的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率领七军援助曹仁,结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处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关羽斩杀,自此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曾因欲避关羽锋芒而从许昌迁都,后因司马懿、蒋济力阻并建言鼓动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在此之前孙权曾派使者到关羽处,希望娶关羽之女为子媳,而关羽没有遵照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言,侮辱来使,惹孙权大怒。同时,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屯兵公安,由于平时关羽对他们轻视而造成忌恨,不尽力供应军需,在听闻关羽“还当治之”之言后勾结孙权,袭取关羽后路,曹操派大将徐晃增援曹仁,关羽攻打樊城失利,引军退回时江陵已被孙权夺取,关羽军溃散,关羽及其子关平被孙权斩于临沮,享年58岁,蜀汉后追谥关羽壮缪侯。纵观关羽一生,无愧于戎马生涯,历经百战,而最后却输在他的弱点“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鲁迅曾评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惟于关羽,特多好语”。宋、元时期关羽被尊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时期被尊为“大帝”,四处立庙。关羽有三子一女,一义子关平,关平原是汝南关定庄上关定次子,有兄关宁,学文。次子关兴,字安国,受诸葛亮器重,北伐时任龙骧将军,关兴有子关统、关彝。关羽三子关索,诸葛亮平定南蛮时曾用其做先锋,水浒传里杨雄名号“病关索”我想应该就是指他,另有一女关凤,孙权为其子求婚未果。关于关羽的武力是无可非议的,他温酒斩华雄,仅一合斩颜良,战不二合斩文丑,五关六将等无名下将则必说了,他能在老年勇战庞德也可以看出他过人的武力,但虎牢关前他与张飞二人合战吕布却不能胜,可见吕布之勇武要略胜一筹,有对联赞关羽:匹马斩颜良 河北英雄丧胆 单刀会鲁肃 江南文武寒心。
三国读后感 篇4
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绝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我想这应该回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披发发出的无穷魅力。三国的历史就比如是一块璞玉,而罗贯顶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老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时隔几个年龄,当我再次从书厨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穷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只不外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触和社会的认知。
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由于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断的再现。《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慨的是“忠,义”二字。关羽的赤血丹心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而后戏曲顶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天然了。但之后他在战役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预测罢了。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赵子龙单骑救幼主。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往谱写。
有红就会有黑,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忠义就会有奸恶。好像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一样。在三国争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奸恶之人大有人在。我以为曹操奸恶的来源是他那满腹的疑心。从他单凭个人判定就杀掉预备杀猪犒劳他的'朋友到中反间计杀掉他的水战大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疑云重重的内心。这或许也就是京剧顶用白色衬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恶之人还有不少,曹丕谋权夺位,司马家族最后趁势而起,使得三国的风雨终回停息。奸恶之人或许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仅仅在三国,上溯到秦朝的赵高,下寻到秦桧,吴三桂之人。这也许是历史的一部门吧。
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往读读一些人也仍是不错的。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个人特点光鲜,老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归味。
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这个形象已经深进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舟借箭的聪明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究竟是龙。他与蜀国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聪明与谋略就比如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但伴跟着刘备的死往,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叫,蜀国似乎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气希望。终于,伴跟着诸葛亮的逝往,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望点。虽是挟皇帝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绝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往鉴戒。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铺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起初出身并不优胜,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
三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往品往赏。虽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样,但我们也应明白这一段历史。它里面有着人间最真实的东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满腹离骚,赤血丹心者的死心塌地,奸恶小人的长于应变。还有许多东西,是几行字能表达的清的,归到书中,或许你还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使我明白了:聪明于成功相结合。
三国读后感 篇5
自从看了《三国演义》后,就很崇拜诸葛亮,对他的智慧与勇气感到钦佩、叹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在诸葛亮三岁时母亲章氏病逝,八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袁术任命为豫章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建安二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就与弟弟诸葛均一起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盖了几间茅草屋,开始了躬耕生活。
随着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形成,蜀国前期的发展基本完全按照“隆中对”的思路来完成的。可惜到了后期,刘备一意孤行,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兴师伐吴,造成虢亭兵败,姊归蹉跌。刘备羞恨交加,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就去世了。汉室中兴的可能性丧失饴尽,诸葛亮以后为了挽救一个被滚滚历史长河即将吞没的朝代苦苦挣扎,力撑危局。然而“运移汉阼终难复”,一个气数已尽的朝代无论个人如何的努力,如何的聪明;都无法挽回灭亡的趋势。他在世的时候,蜀国作为一个小国弱国;还能对于一个比之强大的魏国采取进攻态势,使魏国采取被动防守的形式;这是历史上比较罕见的。完全凭靠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作到这一点。最后终于因为心力交瘁,一个秋风萧索的夜晚;在五丈原,带着先主没有完成的嘱托,和没有统一中国的耿耿怅恨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尽管没有完成中兴汉室的历史使命;但是他鞠躬尽瘁,为国家耗尽了心血,已经尽力而为了;所以说虽败犹荣。记得第一次读到武侯星落五丈原的时候,忍不住眼泪潸然而下;连连长叹。感慨英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对于他的死,蜀国的`灭亡是已成定局,以后仅仅是个时间问题罢了。一个人的生死牵扯着国家的兴亡荣辱,影响的意义不能不说是巨大的。杜甫有诗云::“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次日倾。虎帐不闻使号令,麟台唯有著勋名。空余帐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荫清昼里,至今无复雅歌声。”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是比较恰如其分的。
诸葛亮在一生中使用过很多计策,有一计叫激将法,这一计可厉害了。我在《历史智慧》书上看到过这个故事,让我对诸葛亮更加了解。这个故事是这样的:那时诸葛亮和徐庶还有庞统都在一所私塾念书,到了学期末,先生提了个难题,就是要在午时三刻经过他的同意出这个屋子就算出师了。很多学生都在那里想办法,有人说外面着火了,还有人说想解手……可是先生对这些不理不睬。徐庶递上一封信,信上说母亲病了请允许去探望母亲。先生说“午时三刻自便,一边站着。”庞统说:“先生,你要我经过你的同意从里面到外面去我是办不到,要是你能让我到外面去,我便能经过你的同意来。”先生说:“庞统耍小聪明一旁站着。”而诸葛亮则呼呼大睡起来,先生看到很生气,快到午时三刻的时候诸葛亮突然醒了,他拽着先生的衣服大骂:“你这是什么人,尽出一些刁难的题来,快还我三年学费!”先生被激怒了:“徐庶、庞统把这个不肖子给拉出去。”到了外面,诸葛亮捡了根很粗的木棍跪倒在先生面前说:“对不起,刚才为了出师冒犯了先生,请先生处罚。”先生恍然大悟,说:“你可以出师了!”“徐庶、庞统也可以出师了!”先生想想有理也就同意了。看完这个故事,我真的太佩服诸葛亮了!
诸葛亮遗留下的出师表和隆中对,千年之后读后依然不觉悚然动容和无限感慨。字里行间充溢着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浩然正气。诸葛亮不仅仅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还是一名杰出的音乐家、文学家、绘画家、书法家。他的作品经万国传颂。
他是我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我对他的智慧与勇气感到钦佩、叹服。
三国读后感 篇6
乱世之中,到底谁是真英雄?
读了《三国演义》,我心中有了个疑问:谁是真英雄?是“乱世之奸雄”的曹操,还是“忠义”待人的刘备呢?在书中,我更喜欢曹操,认为他值得“英雄”二字,他发现人才、赏识人才,而且,谋略过人,能做到知己知彼、料敌于先。
说起曹操和刘备,他们俩是《三国演义》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两人各有一句名言,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而刘备却相反:“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那么,两个不同想法、不同身份的人在乱世之中举起了曹军和刘军的大旗,谁才是真英雄?
曹操原是骁骑校尉,若不是董卓篡位,他就只是一个小官,才华不被发现,一生碌碌无为,但曹操身处乱世之中,才华得以施展,不愧为“乱世之奸雄”。
而刘备,本是织席贩履之徒,但他除了有实力,运气也极佳。先是在桃园与关张二人拜为兄弟,又从公孙瓒那里获得一员大将赵子龙(赵云)。刘备所得的这3人,为他后来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础。
那刘备与曹操是靠什么从一个小官走到三分天下呢?靠的是各自的才能,还有各自身上的优点!
我认为曹操最大的优点就是他善于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世人都只知道刘备三顾茅庐,却不知曹操也十分爱才,甚至求贤若渴。例如曹操的一位下属荀彧,他的谋略比曹操好,看得比曹操远,换做他人可能会认为荀彧是个定时炸弹,会杀掉他,以除后患,但曹操没有。曹操不仅没有杀掉他,还将他视为知己,有事也会询问他的意见,甚至叫大儿子曹丕好好向他学习。
曹操不仅对自己人好,对其他有才华的人也极好。例如在书中第25回至26回,曹操带人攻下徐州,只剩下邳城,而这个邳城正是关羽带人驻守的地方。曹操想劝关羽为他所用,但关羽不答应,只说若有刘备的消息,会立刻追去。尽管如此,曹操还是答应了关羽,而且最后关羽追刘备而去时,虽然有人劝曹操杀掉关羽以除后患,但曹操拒绝了。他说宁愿与关羽为敌,也舍不得杀他,这显示了曹操拳拳爱才之心。
曹操若仅仅只有爱才之心,是无法成大业的。他不仅有爱才之心,还有料敌于先的能力。在书中,当刘备挡下曹军攻往徐州的.大军时,刘备给曹操一封信,劝说他撤兵,曹操还没有打开信,就已详细猜出信的内容了。
而刘备的优点是仁义,但这不一定是福。当他带着新野城20万百姓朝江东奔去逃难时,因百姓拖了进度,而被曹军追上。百姓逃出了新野城,但也没逃过曹军的追捕,而刘备也折损了好多士兵。而且刘备的仁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真心的,就像他在赵云面前摔阿斗一样,我觉得不是真心的,怎么会舍得摔死自己的孩子呢?虽说刘备以仁义著称,但过于强调仁义却未必是真。
与刘备相比,我认为,曹操略胜一筹,而这个能料敌于先,又慧眼识才,而且心怀整个天下的曹操为什么会被称为曹贼、奸臣呢?也许,每个朝代的建立,都是以推翻旧朝代为代价的。若是成功了,那就建立新的王朝;若是失败了,那恐怕就变成人们口中的贼了,所谓“成王败寇”,所以曹操未必是奸雄。若不是在乱世之中,若有机会,曹操也能成为“治世之能臣”。
无论如何,曹操的才华在乱世之中得以施展,但上天给他的机遇,远少于刘备,刘备有了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但曹操没有。虽然刘备和曹操平分天下,但我觉得曹操本身比刘备更有才华。曹操熟读兵法且能运用自如,这一点,刘备远不及他,所以,曹操只是少了几个机会。
所以,到底谁是真英雄呢?在我心里,曹操比刘备更称得上“英雄”二字。
不过,英雄应该只存在于人们心中,每个人心中的英雄是不同的,可以是书中的一个人物,或是历史中一位厉害的统治者,或者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个平凡人。乱世出英雄,俗世,照样可以出英雄,只要你细心观察,也许,你身边就有一位关心你、照顾你的英雄。
三国读后感 篇7
我喜欢看历史,偏好古代史,尤其对三国的历史非常感兴趣。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流传极广。
《三国演义》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
说到忠,便是自古以来受人敬佩的关羽关云长了。建安五年,曹操亲征刘备,刘备被曹军击溃,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关羽。曹操希望招降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要求,如有刘备消息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曹操爱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被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马”。可他都不为所动。后收到刘备书信欲前往寻兄,一路护送两位嫂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回到刘备身边。关羽的忠心令人钦佩。
说到智,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来形容他最合适不过了。大概都能想到蜀国丞相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感动诸葛亮。他对天下的态势分析让刘备茅塞顿开,给刘备增加了很大的信心。一个重要的谋士远远胜过十万大军,他联合孙权,共同抗击曹操;在空城之下,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前来攻城,诸葛亮登上城楼,端坐抚琴,司马懿见此情景,疑有埋伏,即下令退军。空城妙计,被后世传颂。然而他竭尽一生最终也没有完成光复汉室的理想,实在是一个悲情的英雄。后世评价诸葛亮的时候也有人说他是愚忠。但我认为诸葛亮这种对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也不会后悔自己的决定。
说到勇,便是大名鼎鼎的常山赵子龙了。长坂坡大战中,赵云负责保护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但由于战争混乱赵云与之走散,于是带随从寻找,救得甘夫人,赵云将甘夫人托付于张飞后又回头寻找阿斗,但此时只有他孤身一人,没有一个随从,乱军之中赵云在一堵矮墙边寻到了糜夫人及其怀里的阿斗,糜夫人身受重伤行走不便,于是不顾劝阻投井自尽。赵云把阿斗背于身上,冲破曹操数十万大军。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刘备曾称赞赵云“一身是胆也”。
当然,也不乏“智不划谋,勇不当敌,闻不拿笔,舞不动枪”者,刘备之子刘禅,典型的例子。刘玄德临终白帝城托孤,半生基业未成,将阿斗托付于诸葛亮,可他却亲信小人,大敌当前,不思汉室之危,最后被囚禁宫中,司马昭问其“颇思蜀否?”,刘禅曰“此间乐,不思蜀。”然而我却认为刘禅其实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刘禅的做法其实能够理解。
如果说三国演义里面最有名气的人物,几乎说有人都知道曹操,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三国演义》让曹操的形象深入人心,世人尽说曹操乃千古第一奸雄。在罗贯中笔下,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好弄权术、残暴不仁、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形象。然而,在当时的时代如果没有足够的城府早就死了很多回了。曹操有勇气刺杀董卓,证明他是有足够的勇气的。曹操在逃亡的过程中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却感慨:“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一段话就让人对曹操产生痛恨了。然而后来我在易中天的节目中了解到,其实曹操说的是“天下人都负了我,我怎么不能负人”。这句话表现了曹操其实对误杀是愧疚的,身为一个逃命的人,是十分敏感的,曹操的做法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曹操做一个忠臣,那么他也只是会被人排挤,那曹操的事业可能永远无法完成。
《三国演义》是明朝的罗贯中的作品,他的想法和我们现代人明显会不同。所以身为今天的人我们要做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
三国读后感 篇8
我读完这十回知道了:第一,当操军行至育水这个地方,曹操哭了,而且哭的惊天动地,这仅仅是为了一个将军,“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曹操竟在三军面前哭的惊天动地。又令屯住军马大没筵,吊奠典韦的亡魂,吊奠完之后,又吊奠侄儿曹安与儿曹?,并阵亡军士和一匹大宛马,发现没有?这曹操先奠吊一个将士后奠吊自己的亲人和军士与马,可见曹操看来一个将士比儿子要强的多,而且,让亲人与马同奠吊,也说明了这马对曹操的重要,所以,让儿子、侄儿与马“平起平坐”。曹操大哭与奠吊,不仅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为了给三军做样子,来说明堂堂丞相是仁义之人。第二,那个郭奉孝当马屁精,说曹操的十大好处,又以袁绍来反衬,又拍马屁又说操的能胜之因,还向读者说明曹操的长处、特点。
我总结一下曹操的长处。第一,体任自然。我看来,是比较体任自然的,第二,顺率。曹操,挟天子以令军阀,后来把天子杀了,要说顺率,刘备比曹操更顺率;第三,猛纠曹操治军严明,是不错;第四,外简内明,用人惟才;第五,得策辄行,是的,有了计策,无论好坏,只要有利,曹操一定用。第六,以诚待人,对,曹操待许攸时就高兴的鞋都没穿。第七,虑无不周,是的,曹操是想的周全,除了特殊情况。第八,浸润不行,曹操也很少听信徭言。第九,法度严明,当他下令不让军队踏田地而自己不小心踏了一下,就要用军法除之,以身做责,很是法度严明。第十,用兵如神,以少克众,曹操是挺会用兵的,总的来说,曹操的长处是: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这十方面,这曹操也真是厉害。读完这回,我深深为吕布死亡而感到悲伤,但,毕竟是无法改变的。我很佩服吕布,当他发现自己沉迷于酒色时就马上改正,逐下令饮酒者皆斩。
当侯成追杀后槽人,把马夺回之后要庆贺,用什么庆贺?用酒,又想吕布下了禁酒令,所以去问可不可以破例,吕布就生气了,要把侯成斩了,后众人求情,打了五十大板,以了事。唉,本来把马追回是一件好事,可招来五十大板,这事让谁遇上,谁倒霉。这也写出了吕布的两个特点,第一,纪律严明,第二,爱惜臣民。吕布也算英雄吧!!那个陈宫很执固,而且不愿被擒,被擒之后,宁死不屈,以求速死,很是仁义。如果活下来,一定能与关云长平起平坐,可怜已入黄泉,无回头之路了。而且陈宫把生死置之度外,亦不开口,伸颈就刑可以表现出来。有一个地方,很是搞笑,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我开始很不明白,去查前面的文儿,刘备长相很怪: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看来,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是有讲究的了。以后读书要读的细一点。人心呀,难以猜测。
读完第二十回,我不仅为刘备当“皇叔”的“不易”而哑然失笑,为曹操的狡猾而佩服。我想,刘备这个皇叔当的太勉强了,也就是与皇帝十八竿子也打不着,为什么让刘备当皇叔呢?刘备的'优点可以帮汉朝打败曹操,但当大臣的一定怕曹操。而皇帝的家事曹操管的较少,于是皇上让刘备以皇叔的身份帮助他,这样,可以减少对曹操的恐惧,发挥常水平,从而让刘备承担起拯救汉王朝的坚巨任务!当曹操约请汉献帝去打猎,曹操的马与汉献帝的马的马头之间之差一个马头之距,意思是说,天下除了皇上,我是老大,当汉献帝三箭射不中大鹿时,曹操要皇上的弓箭,一箭射中了,百官向皇上祝贺,以为是皇上射中了大鹿,曹操一步上前,挡在前面,受百官祝贺,这表现了他对皇上的不屑一顾。之后,不把弓箭还给汉献帝,反而占为已有,没有丝毫犹豫,汉献帝也没有阻止,这明显表现了曹操的狼子野心——要与汉献帝平起平坐,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也就是曹操想要当皇帝,当九五之尊的人。
唉,“国家昏乱有忠臣”国舅董承就是一个“忠臣”。是一个有心无力,有名无实的人,他也被曹操震压着,一个人的力量微小,众人之力可攀天,他得好友王子服之力,为救国展开“战争”,但一定会失败,因为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三国读后感 篇9
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就像苏东坡写的那样,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无论是成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都抹灭不了那些熠熠生辉的灿烂恒星。就算是那些身首异处、功败垂成的群雄们,也有他们自身独特的亮点。
如果说一本好书,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的话,那么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在它描写的人物里,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啦,写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影影绰绰地虚写他的非凡才能;继而是三顾茅庐,仍是从刘备等三人的眼光中虚写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围和一种神秘色彩,逗引读者的兴趣。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这个人物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诸葛亮可以算是《三国演义》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无论何种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审时度势,掌握大局;在无论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能运用巧思,转危为安。虽然三国演义已经神化了诸葛亮,但还是可以从中感悟到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学。我想他应该是一位儒将,至少有着儒将的风范,尽管古代十大儒将中并没有他。这就是我对这个角色的第一印象,但当我再次拿起着本书,看到他在五丈原时,在寒风中视察军营时,面对长天的无力叹息,我更加的.敬佩这位伟人。这是诸葛亮临终时的一句话“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意思就是,再也不能为复兴汉室、酬恩先主而上阵讨伐叛贼,浩淼苍天,永恒不朽,为何却对我如此苛刻,让我在此走到尽头,也不愿再多给我哪怕一点点时间,不甘啊!五丈原的秋风彻骨生寒,命运对这位壮志未酬的老人确实是过于苛刻了,他走得极为不甘,而且走在了老对手司马懿前面。也许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他就已经觉察到复兴汉室江山是不可能的,但在刘备三顾茅庐的厚礼下,他毅然出山。他知道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来了,但他并不后悔。司马徽当初就说,“孔明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想必诸葛亮也清楚这一点。也许真正的历史中诸葛亮并不是如此想的,而只是对刘备的忠诚。但三国演义就是如此恰到好处的塑造了这么一位英雄,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是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还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三国演义要告诉我们的。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成功者,但一个敢于面对挑战,在困境中奋起,毅然决然的人,一定是以为英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虽败犹荣。试想这样一位小说人物,如何不能扣动读者的心弦呢?
有一句话是《出师表》里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也许你觉得没什么,也许是你不明白。在这功名利禄的世界里,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所以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你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诸葛亮九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幼年饱受失亲之痛。对于雪中送炭定有自己的认识,所以奉命于危难之间也是他人生观的一种表现,更是知恩图报的一种形式。
《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这也许是诸葛亮对自己人生观的诠释。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三国读后感 篇10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
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读后感 篇11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读《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去深思,从而可以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由于我平时非常喜欢听百家讲坛,在此借机开讲我的一家之言。
(一)性格决定命运:张飞之糊涂死
张飞是三国中的草莽英雄。他讲哥们义气,性格暴躁,鲁莽行事,不计后果。
当张飞得知关羽的死讯,急于报仇,逼大哥刘备发兵东吴。同时还命令手下两位将领范疆、张达三日内制成白旗白甲,三军穿孝服讨伐东吴。二人说白帛一时难以筹集,求张飞宽限几日,张飞顿时勃然大怒,将二人打得皮开肉绽。并且还说准备不齐提头来见。于是两人权衡再三,铤而走险,密谋杀了张飞。张飞脾气暴躁,遇事不能做到冷静思考,一意孤行,且不通情达理,结果糊里糊涂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这使我不由想起暑假中听百家讲坛中讲的胡雪岩,深有感触。清代商人胡雪岩只读了三年私塾,他却能够成为一个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他的秘诀其实不外乎他的冷静处事和做事周到。
张飞之死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我们遇事一定要头脑冷静,切不可一意孤行。张飞因脾气暴躁、性格鲁莽最终喝下了自己酿下的苦酒,搭上了自家性命做了一个糊涂鬼。他的悲剧可谓因小失大。
(二)奸雄实枭雄:另眼看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狠毒多疑的一个奸雄形象。他“挟天子而令诸侯”,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使人看得咬牙切齿,有必欲食之而后快的感觉。
可是小说中的刘备却和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仁爱宽厚,深得人心。可是曹操的实力越来越雄厚,曹魏统一中国指日可待。真是滚滚长江东逝水啊!历史为什么选择了阴险狡诈的曹操,却没有选择宽厚仁爱的刘备呢?通过对历史史实的进一步了解,我获得了答案:《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因而将曹操描写成了一个十足的乱世奸雄。历史上的曹操其实是一个颇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是具有不世之才的枭雄。我们学习过的他的《观沧海》足以展示他的胸襟和魄力!我不禁要佩服罗贯中了。小说就是小说,作者能够将曹操这一个“奸诈”的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也实属不易。
曹操给我的启示: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才干,读书引领我们学会思考和辨析,但看问题绝对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深入了解,还要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敢于质疑,不过分相信“权威”。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讲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罢。
(三)三气而亡无度量:我评周瑜
提起周瑜,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吴国的大将周瑜也算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个中翘楚,可就是因为忍受不了诸葛亮的`三气吐血而亡,这让我不禁对周瑜有了新的认识。周瑜的才智与诸葛亮不分高低,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杰出人才。可是周瑜不能忍受挫折,屡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既生瑜,何生亮?”这足以说明了他心胸狭隘,不能与战争中的同伴相容相长,嫉妒心太强,做不到像诸葛亮一样用海纳百川的心胸面对一切。早期的周瑜因为与诸葛亮的团结一致,互相包容才有了赤壁之战的辉煌。后来的周瑜因为嫉妒心作祟抑郁成疾而英年早逝。我在为周瑜感到惋惜的同时,却没有忘记他给我人生的启迪:要想成就人生,我们就必须要做到心胸宽阔,不斤斤计较。还要直面现实,勇于战胜挫折。
《三国演义》不仅为我们留下了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宏大的战争场面。它带给我们的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人生启示,它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要义。《三国演义》,演绎人生!
三国读后感 篇12
我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看都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天下三分,各国你征我伐、用尽千军良策,为的是统一天下。可叹的是相争了六十余年的三国、最后却并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内政变故、慢慢衰弱、让野心勃勃的司马氏族轻松吞并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来安慰自己罢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深沉雄浑的《临江仙》响起在耳畔时,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
这一切都缘自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却是无愧于“名著”的称号,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史书望尘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经过,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书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人意料却又让人欣然接受的结果圆满地叙述完了这宏大的战争。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一位伟人曾说过:“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
三国读后感 篇13
读书,可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流淌在书籍中的那一个个如宝石般璀璨的文字,映射的是时间长河里洗礼的文明的积淀!
记不清从孩提时代至今多少次翻开《三国演义》,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知识阅历的不断增加,里面的故事情节却给了我更深深的震撼。它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张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象征的横幅拉开了一段详尽而宏伟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司马炎建晋约110多年的历史。虽说它是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模板而创作的一部小说,可能有很多地方与正史相否,但它却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作者罗贯中以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因为这样,它又是一部兵书。它也因此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它的确无愧于这一美誉。
《三国演义》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
诸葛孔明雄才大略,神机妙算,精忠而耿直,谦虚而谨慎,认真而尽职。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即使在魏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面前,也表现得镇定自若、处变不惊。面对曹操南下的百万雄兵,他并没有慌张,更没有绝望,而是主张联合东吴,凭借自己的过人才智,在青史上写下了火烧赤壁的著名篇章。七擒孟获的千古绝唱,更将他的过人胆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逆境中,他也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了多少风雨,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他心中希望的火苗从未熄灭,他逐梦的脚步也从未放慢。他一步一步征服着世界,凭借着一颗造福众生、矢志不移的心,经历了多少失败,多少风雨,他终至目标,促造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中国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世纪路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但他的重任却依旧没有完成——北伐。一次次的出征,却注定是一次次的失败。但他依旧没有气馁,总是怀着那份试图力挽狂澜的希望,那份一统山河的决心,不骄不躁、坚韧不拔地向着理想的.终点出征。
“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被称奸绝的曹操——雄才大略,残暴且奸诈;他既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也是一个生性多疑的疑虑家;他是一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明主,却又是一个凶残杀戮的暴君;他讨董卓,剿黄巾,诛袁术,灭吕布,平袁绍,定刘表,而确定中原的霸主地位。最后他也因他多疑而烟消玉陨。
“降汉不降曹”,讲述了一代名将,被誉义绝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他既是一个军事战术家谋略家,也是一个骄横跋扈的骄横家;他被尊“五虎将”之首,却又是一个蛮横无理的统领;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而威震华夏。最后他也因骄横跋扈失荆州,败走麦城,壮死于江东。
还有许多人物。譬如“成也刘关张,败也刘关张”的刘备,“粗中有细”的张飞等。
每当我沉浸在《三国演义》这本书时脑海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画卷里,讲述了“三分虚,七分实”的历史故事。这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这画不仅描绘出了无烟寂静的斗争,也显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这里既有七侠五义,同样也有儿女情长。引人入注的细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名著,而分明是在清晰地描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三国演义》确实是一部蕴意细长的经典巨著,我们世人又怎能凭借三言两语而论述?如今,硝烟以散去,光阴以逝去,英雄以过去,唯有留下了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不管历史如何去改写,历史的潮流如何去进展,它却不回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世人健忘。因为它的魅力影响着世人,因为它的意义提醒着世人,最后它又以经典这个赞美而埋葬世人的心中。
三国读后感 篇14
近期拜读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不敢说深有所感,但也略有所得。无论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诸葛亮,还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三人被后人评论无数次了,我也就不再多言了。接下来我想要说的是本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刘备。
首先,当我提起刘备时,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他那仁德之心、爱民如子、关心下属、礼贤下士等优秀品质。当然,这没有错。可是,我今天却要从另一个角度谈谈他的为人。
我们都知道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情同兄弟。但是,我想问一下各位,你们知道他们三人结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说他们三人志趣相投、英雄相惜吧!没错,这确实是一个原因,但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吗?我认为不是,我们可以想一下当时刘备的处境,他虽然是中山靖王之后,可却是没落贵族,靠买草鞋和竹席为生。而且他也没有经世之才,武艺稀松平常。但他一心想要光复汉室,完全是个笑话而已。他当时知道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梦想,所以就想借助关羽、张飞二人。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死心踏地地帮助自己呢?刘备的方法就是三人结拜,成为兄弟,那么就可以得到关张二人了。所以,刘备假装与二人英雄相惜,故而结拜。流传千古的桃园结义,其实有可能只是刘备为自己的`未来给关张二人下的套吧!
还有,赵子龙单骑救子,归来之后刘备狠心要将孩子摔在地上,还说为你险伤我一员大将。这件事后人都称赞刘备对待下属情真意切,其实仔细想想,这一切不过是刘备做戏罢了。有几点可以证明我的说法。首先,据史料记载,刘备身体异于常人,他双手过膝,即手臂十分长。还有当时摔孩子的地方是沙地,土质松软。那么我们就能想像当时的情景了,一个手臂过膝的中年男子,将孩子摔在沙地上,这和直接将孩子放在地上有什么区别?那么,问题又出现了,刘备既然无心伤害孩子,为何要这样做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当时吃了败仗,军心大乱,正率领大军撤退。因为害怕赵云见势不对,去追随别人。赵云本不是刘备的手下,和与他兄弟相称的关张二人不同,他就用摔孩子这件事来留住赵云的心,使他以后永远忠于自己。同时,他也是做给所有的将士们看,让他们对自己心悦诚服。不得不说,刘备的这一举动十分成功,为自己羸得了人心。
刘备晚年之际,托孤白帝城,告诉诸葛亮,此子如不可扶,你可自立。这其实是刘备为诸葛亮演的一场戏。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得卧龙出山相助,而后才能取得荆州和益州,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可是,他的继位者阿斗却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平庸之辈,为了不让诸葛亮在自己死后离开蜀汉,他只能言明此子如不可扶,你可自立之这句话。那么,刘备真的愿意将自己辛辛苦苦半辈子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给诸葛亮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人会这么大度的。刘备与诸葛亮相处十几年,深知他的为人,知道他绝不可能废帝自立。这句话只不过是为了让诸葛亮产生感恩之情,在自己死后能尽心辅佐自己的孩子。刘备这一番话,果然打动了诸葛亮,在他死后的日子里,诸葛亮忠心耿耿,为刘蜀南攻北伐,最后连命都赔在北伐之路上。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么仁德,那么完美。他其实是一个城府极其深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利用任何人,只是他的手段比较高明而已。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刘备是个坏人,其实他的举动也是迫于无奈,他无权无势,却心怀汉室,他只能这样做,否则又如何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呢?
以上是我读《三国演义》感受最深刻的地方,写下来,希望能与大家交流,共同进步。
三国读后感 篇15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与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与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与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与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与汗水,心态与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与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三国读后感 篇1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起这首词,许多人都会想到四大出名著作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二十四史通俗演义》,是明代思想家罗贯中编写而成的。由标题可知,这部小说是根据《二十四史》写的,不过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语体文小说。与《二十四史》相形,《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边,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评点一下子这部66万字的出名著作。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差别就是,演义不是所有真实的,演义是小说。每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历史事实,三分虚构,确实是这么。不过虚构,运用艺术的手法施行虚构,而不是轻易那段历史事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譬如,关公煮酒斩华雄,历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历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大致相似的例子当然是数承担不了数。读过在这以后,稍做剖析,可知这些个虚构的经过,大多是为小说描写的一个私人物作铺垫的。由于,假如仅只是象正史中所谓刻画真实的人物,有点人物就和笔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反了。并且,笔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达经过的合理性、连接贯通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何读过在这以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总之,笔者在这方面的写文章是相当成功的,并且这些个经过也表达了笔者的一小批主观心愿。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绝对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通过加工后的'人物,这那里面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边,我想简单比较一下子笔者为何着意的神化这两私人。
南宋闻名的理学家朱熹,觉得魏蜀吴当中简称蜀是正统。而朱熹曾经的观点,从陈寿着手大多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在这以后,君主、高级官员、老百姓也着手接纳朱熹的观点,端由就是这种观点是合乎儒教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纳的。罗贯中也是答应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部分是忠于“汉室”的。这那里面,笔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守关口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何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代里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譬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写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多都是为神化作映照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刻画了很多个性鲜亮的人物,譬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敦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猾奸诈多心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笔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塑造,来表现出来人物鲜亮的独特的地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笔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思智败张
三国读后感 篇17
《三国演义》主要写了东汉末期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争夺霸权的故事,其原本是《三国志》,由罗贯中改编为小说《三国演义》。书中将各路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棱角分明。
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关张桃园结义揭开了三国序幕,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此后,为兴复汉室,刘备励精图治,与赵云,张飞、关羽等人为蜀国打下半壁江山,在三国中占得一席之地。这时的蜀国好比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在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并联合东吴打赢了赤壁之战后,蜀国达到了正午——最鼎盛之时。但是刘备却心浮气躁,不再如当初脚踏实地,这表现在对赵云和诸葛亮的不信任上,只因为他们可能会功高盖主,致使自己威信下降,无法维持至高统治。仅仅因为这种小小的疑虑便处处设防,可见刘备对地位与身份的渴望与日俱增,这也注定了蜀国即将走上下坡路。此后,关羽败走麦城,张飞报仇被杀,五虎将中一下少了两个,还是刘备情同手足的兄弟,使得刘备更为焦躁。在荆州失守后,刘备对黄忠用激将法,使得黄忠被重重围困,导致了五虎将只剩赵云和姜维,但是刘备生性多疑,信不过他们,于是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但吴国的境遇更为难堪。吴国占据了当时江南的富庶之地,且水路发达,土地富饶,与曹操所占据的'北方有着天壤之别,而且从吴国攻打蜀国可以和北面形成夹攻之势,所以孙权在周瑜、孙策死后可谓是为了抵抗曹军而焦头烂额,在对抗曹操的过程中,吕蒙、甘宁等吴国大将先后阵亡,使得原本在三国中实力较弱的吴国雪上加霜,即使再度联合蜀国抗魏也无法让吴国在战乱中站稳脚跟。
反观魏国,在输了赤壁之战后进行了深刻反思,广纳天下贤士。即便曹操在功业未就前含恨死去,其子曹丕也很好地继承了他的意志。而蜀国则恰恰相反,诸葛在手却不敢用,等刘备将死时,他看开了,任用诸葛辅佐刘禅,但实质上是他不想让他为蜀国打下的基业都被刘禅毁于一旦,才说出“若刘禅不行,则换你来当皇帝”的话。刘备病逝后,诸葛亮写下《出师表》,继续为蜀国呕心沥血。此时的蜀国如半轮夕阳,尚能发出几缕光热,尚能苟延残喘。但可惜,此时诸葛亮已时日无多,很快就在长坂坡前仙逝,蜀国此时就相当于失去了核心的顶梁柱,再加上东吴被灭,前有追兵,后无退路,蜀国彻底陷入黑暗中,再也无法翻身了。最终,魏国一统天下。
魏国虽强,却也不是铜墙铁壁,刀枪不入;蜀吴虽弱,却也不是不能翻身。归根结底,是“傲慢”与“虚荣”使得蜀国失去了那唯一打败魏国的机会——刘备有人才,却不能推心置腹,只因自己的私欲便害惨了蜀国;吴国则是袖手旁观,想坐收渔翁之利,永远以为战火不会烧到他们头上,却不积极做出行动。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反思的:我们是否无意中让傲慢与虚荣影响了我们的行动?是否有这样的毛病?即使无法做到十全十美,至少也要在生活中不断提醒自己要谦虚,不要等到坏事发生了才追悔莫及。
三国读后感 篇1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00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日记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三国读后感 篇19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
我非常敬佩诸葛亮,因为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胜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人、善于治国,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善于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如在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两大战斗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的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才“轻松”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正确判断,是在他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我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诸葛亮提心吊胆,如果司马懿打进来怎么办呢?当看完之后我村不住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对他的胆识和自信非常佩服。
初次读这本《三国演义》时,看到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并且讨伐黄巾军时,那场面,仿佛身临其境,浴血奋杀的情境让我义愤填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读书之乐”这种诱惑让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让我被这些英雄豪气深深渲染,看到赵云救阿斗的时候,那威武雄壮的身姿无可匹敌,一人抵挡千军万马,那舞着枪,挥着剑的形象,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直至做梦也能梦见他。
英雄当然也不只他一个,还有众人皆知的传奇人物——关羽。
水淹七军,刮骨疗伤等等事迹,都能体现了他的勇猛,斩杀华雄时,曹操本来想给关羽一杯壮胆酒,但关羽说等他回来时再喝,他打开城门,挥舞着青龙偃月刀,不几回合,就将华雄斩杀,等到拿酒时,酒竟然还是温的!看的我又惊讶佩服,又高兴地手舞足蹈,每当别人说起这故事是,我总是自豪的抢着说,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
至于“奸雄”曹操吗,我并不怎么喜欢他,但他的一件事却让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割须弃袍。平时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么割须弃袍了?原来他是为了保命而割须弃袍的。当时曹操自己单枪匹马被马超追杀,马超对士兵们喊:“前面有胡须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话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爱的胡须。马超见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黄袍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曹操接着又弃了自己心爱的袍子。看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读了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我要学习诸葛亮的“机智冷静”学习刘备的“谦虚”学习鲁肃的“忠厚”我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
三国读后感 篇20
《三国演义》真乃一部大气磅礴的好书!
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孙权、刘备。
《三国演义》中给曹操的评价着实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仅仅是“贼”,并且是“国贼”;诸如此类。但我不这么认为。
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说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种蔑视、一种霸气,但读到后面,这些话全部应验,由此可见,曹操看人的眼光实在很准。他的武将“李典、乐进、典韦、于禁、许褚”等个个是猛将,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为曹操打了无数的胜仗,成为曹军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人则几乎全是北方最优秀的文臣、军师,这些人中许多是从曹操的敌人那里过来的,由此可见曹操求贤若渴的程度无人能及,单从这方面说,他比刘备更占据“人和”。
小时候听别人说曹操占尽了“天时”,看过书之后才懂,因为曹操在消灭袁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北方(其他军阀往往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这样他就有机会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并且北方人口众多,所以曹操的军队也得以迅速扩充至五十多万,真是占尽了天时。
再说孙权,孙权相比于曹操、刘备,优势在于他拥有父亲、哥哥留给他的富饶的江南大地和众多的贤臣良将。这使得他成为一个“继承者”而非“创业者”,但继承者绝不可无能,孙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独具慧眼,提拔了“吕蒙、陆逊”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将军,不但夺回了荆州、还让蜀国元气大伤,成功坐稳了第二把交椅。我觉得孙权长人之处还在于他的韬光隐晦,他主动受魏文帝册封为“吴王”,避免了与魏的再次战争,得以壮大实力。孙权占据地利又认真经营,使得吴国稳稳地成为三国之中最长寿的国家。
最终说说刘备,刘备起初就不断遭遇战争,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兵将都少得可怜,占领益州后又丢了荆州,总之十分艰难,但刘备打着汉代宗室的旗号,依仗着诸葛亮、五虎上将等的鞠躬尽瘁,在纷乱的东汉也为我谋得的一席之地。创立了蜀国,建国之后,蜀魏还是打个不停,他们拼的是消耗,但刘备忘了蜀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跟魏国差得太远了,拼消耗怎能抵得过魏国?这就导致诸葛亮、姜维为此奋斗一生、无所进展。再加上个孬种皇帝刘禅,蜀国就这么完了!成为三国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实刘备能够让关羽先撤出荆州修养生息、积累实力,巩固孙刘联盟,那样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
《三国演义》里蕴涵的东西太多了,这只是我对这三个人物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三国演义》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并且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作为军事教材,我以后还要不断翻看、不断发现他的价值。
三国读后感 篇2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一首催人泪下的赞歌,一部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这就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长篇章国小说——《三国演义》。这本不怎么厚的书。我一共读了三遍,第一遍是5、6岁时读的,艰涩难懂的文学,我只是大略的了解了人物。第二遍就是13岁时读的了。看到诸葛亮草船借箭,我喜;看到关羽败走麦城,我怒;看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我哀;看到诸葛亮三气周瑜,我乐。好一个三国鼎立的故事。第三遍就是现在读的了,不知怎么了,我每次看到蜀国发生了什么事,我的感情却不会起伏,但我看到曹操大获全胜时,我就高兴得手舞足蹈。
通过读了这么多遍,我开始渐渐喜欢上了曹操这个乱世奸雄,他足智多谋,他虽然没有孔明那样的.智慧,但他却有孔明所没有的武力;他虽然没有刘、关、张那样的力量,可他却有刘关张所缺乏的智慧。总而言之,若蜀国与魏国打起来,那就是刘关张加上诸葛亮对上曹操一个人啊!可曹操输过几次?1:4这样的比例,还不会失败,可见曹操真是乱世出英雄啊!谈完了蜀国与魏国,再来谈谈吴国。作者罗贯中花在吴国的笔墨显然没有魏、蜀两国多,可吴国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若没有吴国,那魏国不平就灭了蜀国吗?若没有吴国的周瑜,怎么会引发出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这么多精彩的故事呢?
话说回来,吴国的周瑜也是个人才,周瑜想到大烧赤壁,为孙权出谋划策,一生为吴国也立了不少战功,可惜他忌贤妒能,最终落到了被孔明气死的下场。谈完了这三个国家,再看看三国中的种种人物吧!刘备,是本书中我最讨厌的人,仁慈是他唯一的法宝,一到危机关头他就大哭痛哭,接着他的两个兄弟也抱着他一起哭,一个哭喊弟弟,两个哭喊哥哥,难道刘备的江山就是哭出来的吗?吕布,是书中我觉得最厉害的人物,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人一起上阵,都没能拿下吕布,而且刘关张三人也不是吃素的,连这三人都不能搞定吕布,请问,三国中谁还是吕布的对手?诸葛亮,在书中简直就是神的化身。占卜大师,计谋大师,就连口舌也锋锐无比,几句话就把人说死了,这诸葛亮还算是个人吗?木牛流马这种“高种技”,连唐宋时期都未能发明,可诸葛亮轻而易举就造出来了,他这样的“神人”,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中的人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唯独留下了这本《三国演义》,这标志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读了这么多遍《三国演义》,我对它的评价就是:“我爱三国”。
三国读后感 篇22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他们有的是豪情满怀而一震群雄,却最终成为后世笑骂的人物。
他就是长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东吴水军大都督周瑜。论本领,他曾率领东吴兵马大战沙场,使得骄横一世的曹家军望风而逃;论地位,他年纪轻轻就身挂帅印,执掌兵权,可谓炙手可热;论功绩,有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不但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与才能,更从侧面有力的形成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是这样一位风流人物,却因无法克服嫉妒这一自身缺点,而遭世人唾骂。出于嫉妒,他曾无数次谋害才能高过自己的诸葛亮,数次斗智失败后,他又带者满腔的怨恨惨然地奔赴黄泉。最后,也就成为了“三气周瑜”中那个可憎的`反面角色了……
也许有人会问,这段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很多年了,现在又旧事重提,意欲为何呢?其实,周瑜这个历史人物带给我的是一个深刻的启示:嫉妒是人生之大敌!
不是吗?周瑜出于嫉妒屡次谋害诸葛亮,使得抱憾终身,郁郁而终;曹操出于嫉妒杀害杨修留千载骂名,使得一世英明毁于一旦……诸多事例,不胜枚举,历史上无数惨剧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
看历史,睹今日。依然如此记得在小学六年级时,班上有一对好朋友,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各方面都不相伯仲,两人你追我赶,在发奋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后来,在一次评选“三好学生”活动中,一个被评上了,而另一个却落选了。于是,嫉妒使他们的友谊宣告终结。没有被评上的那位同学炉火中烧,不但不认真斟酌自己落选的原因,反而整天挖空心思挑好朋友的毛病。结果,精力分散,成绩日益下降,最后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中学。而当老师、家长为她感到惋惜时,她说了这样一句发人生醒的话:“嫉妒,你害了我!”人的才能有高有低,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就说明了这一道理。对强者产生羡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在于如何把握这种情绪,是让它成为自己奋起直追的动力,还是恶性发展演变成为嫉妒?如果是后者,那么,无疑,它将成为你进步的障碍,人生路上的绊脚石,甚至严重到使你的一生彻底毁灭。
仰望头顶这片天空,历史因你们而多彩,明天将因我们的创造更加斑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的悲剧再次演变为现实!
三国读后感 篇23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罗贯中“尊刘贬曹”观念下所构造出的脱离人物原型的角色。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用兵如神,被人们所尊崇。但是人们粗略地看一眼正史,就可以说:罗贯中将诸葛亮包装了一遍。
我读《三国演义》,见到“陨大星汉丞相归天”时,便觉沉痛万分,尽管我早已千遍万遍地知道他总还是要死的。我的心情和姜维一般,“哭拜而受”,泪水打在书上,至今留下痕迹。如此一个良将去世,为何不被感动?读到《诫子书》,我体会到他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但是我读到《后出师表》,觉得这时的诸葛亮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诸葛亮,才是现实中真正的诸葛亮。赵与时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我却不再流泪,固然有悲痛凄惨之感,更多的是敬佩。
诸葛亮从先帝刘备去世说起,讲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臣”,是一位长辈前辈在给刘禅以训导,又是一位忠诚的手下向皇帝上书奏诉。然后介绍自己的身世,“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本是一个平民,只想凑合地活着,万卷经书心中过,他一定是胸怀大志,怎么自甘于山林之中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也应是在情理之中。“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到头来,诸葛亮的所有一切都要归于一个“忠”字。正是这个“忠”,使他终日为蜀效劳。夺得大片江山,也正是这个“忠”,让后来的人们为之所动。陆游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和“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文天祥有“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那些文人墨客,在表达自己的忠诚时,提到了诸葛亮,可以说,这是人们对诸葛亮尊崇的最好体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是全篇的尾声,最让我感到的一句话。有时候复杂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但是时隔千年,这质朴的文字却依旧饱含着诸葛亮对刘禅的忠,对先帝刘备的忠,对蜀国的忠,这些“忠”依旧屹立在我的心中。
现在看来,诸葛亮还是完全被捏出的一个人物吗?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定计空城,死诸葛吓走生仲达;造诸葛连弩,创木牛流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皆通。《三国演义》不仅将他夸大,同时也还将他缩小了。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忠”,这是对诸葛亮一生的评价。
三国读后感 篇24
《三国演义》是说东汉末年,因为汉献帝无能,使吴、蜀、魏三国鼎峙,其中我最钦佩赵云和张飞,最瞧不起袁绍。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连战几十员曹将,救出糜竺等将。他武艺高强,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势不可挡。张飞一喊,声如巨雷,曹军吓得个个两腿发软,又一喊,吓得曹操情不自禁地撤退退却一步,又大喝一声,竟把曹将夏侯杰吓得胆肝破碎,一头栽到在马下。
而袁绍却没有一点主见,在官渡之战中,竟然会听郭图的建议,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大败而归。从此一病不起。在《三国演义》中,使我领悟到战士并非要在战场上厮杀,要以德服人。刘备的仁慈厚道、曹操的襟怀胸襟大志、关羽的智勇双全、赵云的重情重义、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学习。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三国演义》没有《红楼梦》的凄婉哀怨,也没有《西纪行》的神奇缥缈,这是一首常人用血肉之躯谱写的历史悲歌。当我看到一个个早已从书中认识的.人物活生生地在荧屏上泛起,当我看到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残墙中断壁,血流漂杵,就会感到心灵的震撼,那种开天辟地的气魄,又岂是那些卿卿我我,光怪陆离所能相比的。壮哉,《三国》!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熟悉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赏识的就是曹操了,固然为了凸起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旧没有扼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同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爱才如命,也是曹操值得赏识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尺度,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xx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以为自古以来的开国天子和复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管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毫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泛起在天下不决,恰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但愿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三国读后感 篇25
要说四大名著,我最喜爱的就是《三国演义》了,下面就来说说我读了数遍的《三国演义》。
话说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宏昏庸无能,朝中大权掌握在宦官和外戚手中,但他们贪脏枉法,使天下人心惶惶,于是张角便开始了起义,这才有了后来幽州太守刘焉招募士兵,引起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事,又逐渐获得军师诸葛亮、虎将赵子龙。
说起刘备,他的性格就是体恤民情、仁爱视人、礼贤下士、虛心纳谏。拿礼贤下士来说,刘关张三人到诸葛亮的茅庐,前两次都未成功,第三次在大雪里足足站了几个时辰,才见到了诸葛亮,耐心劝说之后,终于把诸葛亮请下了山。
二哥关云长,正义凛然、赤胆忠心、武功高强。就拿赤胆忠心,武功高强来说,在假降曹操之后,并未因曹操给的任何恩惠而留在曹操帐中,一路下来,过五关斩六将,只身一人带着两位女子找到张翼德。
张飞性格十分粗犷暴躁,偶尔略施小计,胆识过人、气吞山河、为人义气。就拿义气来说,他才认识刘关二人的时候,刘备受了邮督的的侮辱,他怒抽邮督,可真正体现出了他的兄弟情义。
三国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武神赵子龙了,他智勇双全、英勇善战、忠心耿耿。还记得他单骑救主吗?他以一敌十万大军,在曹操阵中英勇杀敌,杀出一条血路,完好无损的将阿斗送到了刘备面前。
军事诸葛亮,谨慎谦虚,有治国治军之才,济世爱民、多谋少断。在刘备与东吴孙权联姻时,诸葛亮单身一人在东吴,遭到周瑜的陷害,但以智脱险,还三气周瑜,使东吴折损一员大将。
在董卓的乱政下,曹操献刀杀董卓未能成功,出逃在外,引出了后来的魏国。曹操奸诈狡猾、自私残暴。他以喝酒为名,请来刘备,来论天下英雄,试刘备对自己的危害性有多大,足以体现出曹操的.奸诈。
在孙权的账下,有一员大将周瑜,他心胸狭窄、妒贤嫉能。在诸葛亮来时,就知道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认为此人不可留,处处陷害他,但他的妒贤嫉能,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记得他的一句经典是告白是“既生瑜何生亮!”
三国有名之士太多了,在这里,我还想说说最钦佩的一位女子,她就是貂蝉,她有胆有识,顾全大局。在董卓乱政中,她使美人计,挑拨董卓与吕布,不惜牺牲自己,为国家、为百姓、为人民,这种胸怀不是普通女子所有的。
四大名著中我最爱的就是《三国》,喜欢他们的性格、钦佩他们的才智,也体会到了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四大名著可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要抓住时机,认真阅读学习。
三国读后感 篇26
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我曾经被《西游记》险境迭出的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所吸引;曾经为《红楼梦》里的盛衰变幻、人情冷暖而叹息;曾经因《水浒传》中108将的豪情壮志而热血沸腾……但我还是最爱读《三国演义》。
观三国烽烟,“煮酒论英雄”、“火烧赤壁”、“千里走单骑”……无论是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还是运筹帷幄的谋略,都仿佛带我这个“小三国迷”穿越进入了那个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称之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一点也没错。
借助《摩天轮阅读》的导读,我翻开《三国演义》的书页,常常会在书中和三国人物“交友”、“畅谈”……不禁对神机妙算的“半仙”——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作品里虽有夸大,但他的睿智却能让许多对手也赞不绝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他虽隐居山林,却能提出“三分天下”的构想,足见其“智绝”!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空城计”一战,让我见识了他的胆量和智慧:在只有二百五十名军士的情况下,要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兵马攻城。如此力量悬殊的对抗,要赢得胜利可谓是天方夜谭。然而,诸葛亮却镇定自若,做了周密安排后,竟独坐城楼,焚香操琴。就这样,司马懿以为城中有埋伏,最终撤兵离去。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除此之外,“草船借箭”、“七纵孟获”等著名战事,乃至“威之以法”的政策法规的提出,足见其是《三国演义》里“智”的`代表。而他过人的智慧,还用在了不少发明创造中:搭桥枪,可以在山多河多的艰难地形中快速搭桥;孔明灯,能向救兵传递信息;木牛流马,便于运输粮食……如此“智慧的化身”,俨然是我心目中完美的智者形象。
而智慧的所得,并非一日之功。诸葛亮的寒窗苦读,以及把晨读作为学业堂的一项制度规定下来。这是许多人所不知晓的。正因为他的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才成为了不可多得的人才。而这,也是值得我所学习的。人生路上,要用智慧战胜许多困难,用智慧转化各种危机,用智慧的选择把握时机……这需要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点滴积累……
“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我也会付出努力,用知识武装头脑,让智慧伴我在人生路上,一路披荆斩棘,获得成功,成为令人瞩目的“智慧星”!
三国读后感 篇27
已经忘记了上次翻开《三国演义》是何时了?一年前?还是两年前?多少有些记不清是什么时候打开过了。仿佛这本书是给我打开中国历史大门,点燃我对历史兴趣的书籍不曾看过一样。从最开始的图画版本,再到纯文描写,再到文言文描述,一步步的深入,还记得那个时候自己是多喜悦,就好像站在旁边看着刘皇叔和曹阿瞒煮酒论英雄,看看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看看诸葛亮满面沧桑无奈的病死五大原。如今回想,感慨万千,那个世界离我已经很远了,但是而今回味却仿佛从未离开,所以呢?想写一篇真正的读后感,就像为那璀璨的大争之世浮上一大白。
这本书分别描写了从东汉到西晋之间将近一百年蜀汉、曹魏、东吴三国争夺天下的历史风云。它不仅记录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还反映了三国社会间相互矛盾引起的战争的严重,概括了三国期间的历史巨变,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乱战,却英雄辈出,涌现出了一批咤吒战场风云的各种英雄人物!有赵云、刘备、姜维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足智多谋的卧龙诸葛亮!
“铃......”随着铃声响起,校放学了,凉爽的秋风吹过我的发丝,校门口正在修路,辛苦了一整天的'工人们陆陆续续走了,被罚站的我等到修路工人全部走完时,我才刚刚被老师批评完,我沮丧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上,天已经很黑了,胆小的我十分害怕,心里想着爸爸妈妈还在家里等着我,于是快马加鞭,行前冲去,可谁也没有想到我居然掉进了工人挖的那个坑里,心里顿时就更慌了,眼泪直流更何况掉下时还把脚给崴了,心里突然想起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要像书里写的一样理智地控制突发情况,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于是我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渐渐地我也不哭了,受伤的脚也没有之前痛了,一心就想着要爬出去,可结果依然失败告终,我深呼吸一口气,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对着坑口大声喊:“救命!”终于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有人来救我了!
《三国演义》一直是我最喜欢看的书之一,书中的精彩故事深深吸引着我,尤其是我的偶像诸葛亮先生,他带给我了灵感,给我了自信,给我了从“虎口”脱险的机会。
《三国演义》它在我心里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展示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不敢设想,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用的感受!《三国演义》真的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三国读后感 篇28
“草船借箭,借东风,木牛流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民间流传中,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但我通读完《三国演义》,仔细分析后,我对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说忠诚: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终其一生,即便明知刘禅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认为是忠诚的楷模。
但是,换个角度讲,对于一个身处三国乱世的臣子来说,什么是最高的忠诚?应该是帮忙君主取得成功,也就是辅佐君主,将国家治理好;如果表现更为完美,应该是:结束战乱,统一国家。
反过来看看诸葛亮他做了什么,刘备的规划就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如果诸葛亮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篡权,并帮助刘禅成为一位英主,把国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诚。
而诸葛亮呢?虽然没有篡权,但他既没有帮助刘禅统一天下;更没有把刘禅培养成一代英主,反而让刘禅出演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贤相的美名,对蜀国而言,不管是对刘备还是刘禅,他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们所诵扬的忠诚。
再说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借东风、空城计、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详的智慧体现。但在我看来,这只能算是一些小智慧罢了。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个百八十年,但诸葛亮是一位国家的丞相,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如何调动整个国家的`聪明才智,让大家共同努力,把国家治理好;他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如何建立规范有效的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事必躬亲,把国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个人的权威上。
诸葛亮没有成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个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连打两百棍以上的军罚都要亲自前往监督);他不相信任何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别人得不到机会;可能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培养人才这件事,以为自己可以永生不死一样。结果最后只是把自己身体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国推向了灭亡。正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可以毫不客气地讲,蜀国的灭亡,诸葛亮这位所谓的贤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只是被无限夸大、吹捧起来的完美先生,像神话人物一样当故事看看就好!
三国读后感 篇2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以如椽大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其波澜起伏的情节、气势磅礴的画面在古典文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三国演义》顾名思义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历史事件,它生动地演绎了三国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与诸侯争雄的历史画卷,数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与推崇。细观三国,你会发现无论从人物、情节或是场景上来说,这都是部举世无双的'佳作。就拿人物来说:刘备作为一代枭雄纵横于乱世之中;曹操作为一代奸雄叱咤风云,称霸天下;周瑜作为青年才俊,尽显智谋与骄傲;诸葛亮更是有着“隆中便晓天下三分,旷世奇才死而后已”的经纬之才与赤胆忠心……而其中最令我钦佩的是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
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在二十八回会古城主臣聚义中他初次走进我的视野,也让我看到了他投奔刘备时的赤胆忠心,于是我开始留意他在三国中的一举一动。说起赵云就不得不提他长坂坡救阿斗的英雄事迹,于十万万大军中七进七出,浴血奋战斩杀曹操数员大将与无数曹兵,此等耿耿忠心使得刘备“掷儿慰臣”。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无论遇到多大的危险,都不曾退缩,直到白发苍苍仍为蜀国四处征战,堪称忠义之楷模。
三国中猛将虽多,但智勇双全者可谓寥若星辰,赵云即是其中之一。犹记马谡大意失街亭之时,赵云奉命断后,他沉着冷静地带领军队击退二十万曹军并缴获大量军资,使得孔明与诸将喜不自胜,曰:“真将军也!”赵云以智谋取胜的战绩不计其数:计取贵阳、汉水胜众、力斩五将……一生征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去世时蜀帝刘禅哭倒在龙床上不能自已。正如刘禅所说:“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途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赵云之忠心,让我为之敬佩,而他去世后,其子赵广也驰骋沙场精忠报国,可谓满门忠烈,家风怡人。
也许,有人会说论才干赵云不及孔明、周瑜;论武功不及吕布、关羽;论威严不及曹操、孙策;论仁德不及刘备、陶谦,无可敬之处。但在我看来,赵云智胜两分,武胜两分,威胜两分,仁胜两分,义胜两分。尽管每一项都不是那么的出类拔萃,但若论综合能力,赵云可谓全才,无人可比。
此等英雄,怎能不尊,怎敢不敬!
三国读后感 篇30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罗贯中写的,在这本书中,许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和品质,让我记忆深刻。读刘备三顾茅庐,让人懂得谦逊谦卑。
话说当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初入茅庐和没有受到孔明的任何欢迎,把他们拒之门外。刘玄德没有任何的抱怨,而是抱着诚恳的态度,可张飞的火爆脾气上来了,正要找孔明算账,经刘备劝说,张飞才平息怒火。没过多久,大雪覆盖了茅庐,孔明在茅庐中看书唱歌,过了几天,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想请孔明出山,刘备是抱着谦虚的态度来的,而张飞不打一处来,可因刘备,关羽劝导,也忍住了,结果等了一天,无功而返,第三次,当刘备、关羽、张飞又来到茅庐时,孔明答应见面。于是,孔明与刘备交谈,孔明对刘备的仁心仁义和诚心诚意深受感动,而刘备为自己得到一个谋士而高兴不已。两个人相见恨晚,谈了甚久。
读的卢救主,让我明白动物对人的'友爱,明白世界并非只有人类生存,动物和人可以做到天然融合。话说当日,刘备初遇的卢,那可是非常精彩,刘备抚摸的卢的鬃毛,心生喜爱,后来刘备来到荆州,将的卢作为见面礼,送给刘荆州,刘荆州某日正要试骑,身边有一谋士,发现的卢眼边有泪槽,会防主。刘荆州不敢骑,后有还给刘玄德刘荆州听谋士一言,刘备不除,必有后患,于是派此谋士暗杀刘备,在宴会上,每个人忙着给赵云敬酒,刘备一熟友提醒他有人暗杀他,于是,刘备骑着马一路逃跑,那谋士的部队穷追不舍,谁知在刘备面前是一条河,刘备要想保命,除非过河到对面的山峰,这山谷谋士的部队来到河边,派人往河中捉刘备,刘备愈往前走,身体愈接近于水,没多久,玄德公高呼:“的卢你果真防主啊。”说完,淹没在河里,没过多久,的卢一飞冲天,刘备得救了。逃了谋士的追杀,然后骑着的卢来到村庄,见放牛郎,与司马徽。
读‘托刀计’看关羽显智谋。老将黄忠是长沙太守的手下,但因不满太守的所作所为,并屡屡告病在家。没过多久,刘备进军长沙,太守慌乱,急忙派黄忠抗敌,在阵前,关羽与黄忠大战了好几回合,关羽并未讨了任何便宜,过了一天,又来对敌,使用托刀计。眼看黄忠落马,关羽却没有杀他,既此,黄忠对关羽很是佩服,后因诸葛亮用计,将老将黄忠收服。
读《三国演义》让人不禁心血澎湃,使自己好像也变成英雄的感觉,充满了侠肝义胆的气魄。
【三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读后感05-04
《三国》读后感06-25
品三国读后感01-08
【推荐】三国读后感01-08
《三国纪》读后感04-23
《幽默三国》读后感04-23
《品三国》读后感03-15
三国读后感范文04-13
水煮三国读后感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