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1
首先我觉得我对柏拉图所向往创造的理想国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是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可以达到完全公正的。其次,阅读苏格拉底与其他哲学家的对辩,“满足”了我对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理论交流的愿望,即只专注于你本身表达的语言思想内容,而非其他。举个例子,就拿我读的另外一本小说《局外人》来说,其主人公默尔索因意外杀人而上法庭审判,法官及陪审团并没有把审判的重点放在默尔索是故意杀人还是误杀这一法律责任上,而是以其道德为标准去审判他,最后因其在他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泣为由,给默尔索判了死刑。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是按照柏拉图,抑或是苏格拉底的辩论形式来进行审判,那就只应该追究默尔索的法律责任,对其道德上的责任根本不需要进行考虑,这便是我所说的理想的双方的交流、谈判、审判等形式。这种理想的谈论的形式贯穿了整本书,我相信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一定采用的是这种只关注谈论本身内容的理想的谈论形式。然而我们都知道,越是理想的东西,在现实中就越难实现,这种理想谈论形式也是如此。在现实中,我们与人交谈,避免不了会被其谈论本身内容之外的东西所吸引并影响,这可以说是基本上不能实现的。所以才会有人说,与其柏拉图,不如亚里士多德。尽管如此,这却并不影响我阅读了解《理想国》这本书。因此,我就更加珍惜在《理想国》中读到的每一段对辩,对我来说每一次辩论都是我精神上的享受,即便我深知这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但我实在无法逃避人对真、善、美这些美好向往的天性,依旧沉浸在纯语言文字理论交流的理想海洋中无法自拔。
除了对辩本身的理想辩论形式外,《理想国》书中所讨论的问题也都非常有实用性。全书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譬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我个人而言,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主张理想与公正的人,因此在这些问题的'观点上不存在大问题,主要看重的是苏格拉底与其他哲学家对辩时的逻辑思维,他是怎么推出结论的,是怎么去反驳对方的。就从这点看,《理想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比如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去辩驳玻的“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观点,他首先通过一系列例子说明在生活实际中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技术上的帮助,而不是宽泛的“正义”——“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这样会推出一个悖论,也就是说正义是无用的东西,技术才是有用的东西。苏格拉底这番“助产术”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于说明“正义”是一种专门适用于国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种技术。接着苏格拉底谈论到如果一个人既能够把善给予他人,又能够把恶给予他人,那么这个人本身也很难说是一个正义的人。
综上,阅读《理想国》让我收益了不少,这次只是粗略地阅读了前面地一些部分,日后一定会读完,有机会还会重读一次。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2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对于《理想国》,它的内容十分符合它的名字,理想中的国度。《理想国》中作者为了实现真正的现实正义,做了很多假设。什么是理想,百度释义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而“理想国”中的“理想”即是对一个正义的城邦臻于最完善境界。所以这也就决定了在现实中我们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国度。
理想国是怎样一个国度?它是一个强大的国度。它强大是因为它有着一个所向披靡的军队。这个军队有着这样的形容词:兵强马壮,坚甲利兵,而让这个军队有着这样的形容词的原因是它的`背后有着一批专门生产粮食的农民,专门打造武器铠甲的工匠,这些“专人”他们一生中只专一件事,他们不做除自己职业以外的任何职业。因此他们能生产出富足的粮食、锋利的兵器。而这个军队的组成人员,也同样只专一件事。这群军人或者说是勇士,他们从出生开始,所接触的所有事都是为一件事做准备——为城邦而战。这种专门为战争培养出来的军队,如何不会所向披靡?当然,这个国度的强大不仅仅只是因为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我觉得它的强大还在其国民的思想的纯粹性。它的国民只专与自己职业有关的事,他们都各得其所。这样的国家如何不令人羡慕。
但是,就像我前文所说的那样,这个国家是理想中的,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在理想国中的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其国民思想的纯粹性就是最不可能实现的一件事,人的思想是最不可琢磨的,就算开始时可以设定人的思维定式,但这个思维定式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事件,就发生改变。以及我前文所说的军队,你不会知道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做一个军人,就算这个孩子有着强于其他孩子的体魄,但他不一定会有一个军人的思想,他可能会贪生怕死,而这个思想他从来不曾展示于人。天生适合当军人的人不是没有,后天培养成功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其寻找以及培养所耗费的资源不可计数。而且,理想国虽然是以“国”命名,但严格来算这只是一个城邦,所以其结构相较于现在的国家来说过于简单,而且这是几千年前的根据当时社会条件所设想的“国”,就算它再超前,也不可能跨越几千年的历史,适用于现在。虽然“理想国”不能成为现实,但这个理想国的构建过程,却值得我们参考学习。在理想国的构建过程中所涉及教育学政治学等,值得我们借鉴。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3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最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构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期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到达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务必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透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能够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我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方就得品鉴这本“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好处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个性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就应加强本行业得技艺。搞笑的是柏拉图发现:贫穷和财富使人的技艺退化。“人因为财富而奢侈,却因为贫困而懒惰”。同时就以卫士为例,说了军事科学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明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施工民的集合体。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4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柏拉图理想国的读后感(精选13篇)10-03
柏拉图的经典名言02-12
柏拉图的语录01-10
柏拉图名言02-16
柏拉图的爱情启示04-26
信纸上的柏拉图散文04-27
柏拉图式爱情个性签名03-14
柏拉图名言15篇03-01
《我们班的柏拉图》作文600字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