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时间:2024-09-23 12:37:58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鱼翅与花椒》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1

  一本关于中国美食的记录,一场关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个人的成长之路。

  正如扶霞所说,在那个年纪那个地方遇到那样的事,一切都是因为这刚刚好的相遇。换了时间地点和你,一切都将不一样了吧?

  开始写初入中国经历的文化冲击与年轻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恰在此时,所以给了我们这般亲切而又不凡的体验。从一个初入中国的西方人角度发现中国社会那些被熟视无睹的美好与辉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体味许久。读着读着便联系上了自己的经历,引发无数回忆。

  后来又来到了新的地方,开启新的故事,依旧是食物为主线,却点出了无数的中国社会的伤痛。但是这个话题终究是太大了,太难了,一些没有太多根据的文字难免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这期间扶霞自己也在不断变化,同时反思在中国的经历,反观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变化不因为我们而止,唯一不变的就是不停的变化。愿你我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寻一个好的角落,找一种好的方式,去守护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体验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2

  从没想过看一本写中国美食的书,而且是地道的成都美食,包括四川火锅,还有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餐馆,小贩,菜市场会是一个外国留学生写的,她的描述让我看的饿了,口水直流,而且呢,里面竟然还有食谱!

  搞得我这个手残党都想要去尝试一把,做一下尝一下,虽然我知道自己在做饭方面没有天赋,哈哈我的自知之明啊!

  印象深刻,是他描述餐馆的老板、叫卖小贩的吆喝、菜市场的新鲜、生活气息、热闹的、纷杂的、慵懒的、血腥的、脏脏的、作者对于这些描写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你就在拿着菜篮子在市场里买菜,你就在小摊贩面前尝着美食,你就在饭馆里吃着那可口的担担面!说到这,我都口水又咽了好几下!

  关键书中还引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还说到了以前的师父,留一手!就算大字不识的'文盲,也有祖传的绝活儿!让我深深怀疑作者不是外国的,就是本土的!

  他还说到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饭桌,中国人对于西方人的沙拉生菜,双方都有一种不理解、恐惧、格格不入的心态!但是只要花时间,还是可以融入进去的,就是看你想不想?有没有抱着成见的态度?电视上总说音乐无国界,在这本书中体现到淋漓尽致的就是美食无国界!

  不禁想说一句,同一个吃货,同一个世界。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3

  这是一本有关于中国美食的书,英国人扶霞写的很好,译者雨珈翻译得也非常好,生动又真实。

  我惊讶于这本书涉及到很多有关食物的古文以及时代背景,阅读过程中一度感慨扶霞太厉害了,追根溯源,得对一个事物多感兴趣才会去了解食物的过去,同时令我惊讶的她还是在烹饪学校学习过的厨子,厨艺非同一般。

  她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从一开始的为了礼貌和迎合当地人而吃一些怪异的食物,到最后完全接受中国的饮食文化,在牛津自己家吃自家菜地的菜虫,这中间有一开始的.抵触,在桌布上偷偷摸摸擦沾到皮蛋的筷子;到逐渐增长的好奇,去烹饪学校学习川菜;到痴迷与热爱,出版川菜食谱,传承弘扬中国美食文化,跑到偏远乡村寻觅美食,还到花椒之乡-汉源寻找娃娃椒——花椒;再到后来的彷徨迷茫,甚至厌烦 ,食品安全问题或者说更多的是中国人奢侈俗艳自私的餐桌习惯让作者突然感觉到强烈的矛盾,无奈以及失望;最后在扬州找回了最初的痴情,像她说的“我在扬州看到了希望,中国的未来也许不只是大肆蔓延的资本与白金”;最后坚定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英国家里的一只小小的菜虫让作者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是“中国人”,不是像一开始的为了礼貌和迎合来吃之前会觉得是怪异的东西,而已经发自内心地觉得这就是美食。

  像译者说到的,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 “‘文化冲击’到亲身体验后 ‘文化认同’的过程”。值得好好读的一本书,我也喜欢花椒。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4

  作者对中国饮食的热忱毫不逊色于本地居民,因其描述还参杂着奇闻异事更添加不少趣味。这本书虽然是以外国人的视角来描述,却引发了很多国人的共鸣。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中国饮食的热爱。由于热爱,才有了那么多真情实感的投入。热爱激发好奇心,才有了后面的实地考察,才有了自己下厨的摸索实践。二则是由于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和亲身体验,文章中有很多引言来自我国古代名篇,引经据典均有所依。其在四川和湖南等地的亲身经历更是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固然别有滋味,扶霞这一路,以食物为线索,穿起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了她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风趣的个性。网上对《鱼翅和花椒》的'介绍有些片面。这本书虽然大部分篇幅说到了四川,可也还说了湖南、甘肃、扬州、福建……

  扶霞从初到成都,什么都不敢吃,到最后连一个菜虫也不放过,从而可以看出,她被中华文化同化得相当彻底,很多普通中国人都不敢吃的东西都不在话下,有时被一句入乡随俗,尝一尝,试一试给彻底蒙骗了,不吃,不可能的,没有不被美食俘虏的,可见,美食,不分男女,不分国界,对每一个人都很有吸引力,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嘛,而现在,她还沉浸在中国美食当中不能自抜,的确,中国菜特好吃,特别是川菜,想一想都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5

  作者扶霞·邓洛普在香港工作时对中国味道产生了兴趣,在中国四川大学留学期间因为喜欢中国美食而到厨艺学校学习川菜,后又深受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诱惑多次来返中国前往广东,湖南,浙江,江苏等地去追寻中国各地区的美食特色,从最先的花椒豆瓣酱的家常菜带来的满足感,到后来鱼翅麂子山珍海味带来的奢侈体验,扶霞去过的.地方越来越多,对中国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从1992年的中国人什么都吃只要能吃饱,到后来的凡事要吃好才能彰显自己的财富与地位,再到后来的食不在多,要比吃的精吃的巧。扶霞在追寻美食的同时也在追溯着美食与中国的历史,她见证了中国后现代的进程给人们带来的一系列改变,也毫不犹豫的将一些丑恶现实揭露出来,她尽量的作为一个客观的陈述者表达着改革后对人们恶习的批判和不满。她也写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百年城市几乎不留一处的被拆毁夷平,传统的美食被传承下来时早已被添油加醋,国内的大海生物以无法满足商贩要去往海外捞捕,农作物和家禽类动物也被养殖者“催促着生长”,中国在成长,中国的人口和欲望也同样在生长。文中她曾在思考着自己能不能像那些素食主义者一样为社会做些什么,但以一己之力又能为病态的生态圈做些什么呢?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6

  本周的第二本书。

  不是很认真的读完 了,一半时间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完。

  吃货看着文字脑补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的配乐+配音+热气腾腾的乡野小食,弄堂小馆,饕餮盛宴+烟火气满满。

  读书很大的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人、事及万物 ,没办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圣贤。所以通过别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一些是自己未见过的,一些是见过但没看过另一个角度的。

  书里的不少菜式,中国人见过吃过,但从扶霞的.书里看出了许多不同。书里的老成都因为世事变迁,见不到了,借着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国似乎又洋溢着满满的生机与乐观。之前那种功利主义、禁欲主义、千篇一律的呆板与单调乏味消失不见。全国上下都在动起来,十二亿人团结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国,哪怕拆除一栋破旧的老楼,我们都会烦恼苦闷。而在四川,他们一路挥舞大锤,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这无所顾忌的信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坚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

  如上,扶霞也写了许多……嗯……其实看着蛮悲哀的事,闭塞的小村,野味的捕杀,造假售假,对洋人和洋文化的抗拒和不信任,对老建筑老文化不由分说的扼杀…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认真的一本书,消遣很好。

  越看越饿,不宜深夜阅读。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7

  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英国人写的川菜饮食,挺有趣。1992年,从事亚太地区新闻报道助理编辑的扶霞来到中国,本意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却在途径成都时爱上川菜。

  她留在四川大学学习,并成为当年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第一位外国学徒。其实在挺多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吃的东西都奇奇怪怪的,比如我们和一个外国朋友吃火锅的时候他就坚决不肯吃鸡爪、火腿肠、鸭肠和脑花。很多时候,通过外国人的眼睛看中国,才更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江城》如此,《长乐路》如此,《再会老北京》如此,这本书也是如此。

  没有政商巨子的伟大成就,没有知识精英的傲人成果,没有冠绝全球的华彩建筑,没有傲啸四方的杰出事迹,书中聚集的,都是日常的普通人,以及我们每日所见的普通街市。但是这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与很多其他城市一样,成都的老城区也正在被拆除,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正在努力摆脱过去留给它的成熟风尘,努力的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青嫩的小姑娘,这里的一些记录就好像是一座城市的墓志铭。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相关文章:

花椒作文600字七篇05-22

《我的小学》读后感 -读后感05-15

项链读后感项链读后感12-08

读后感大全《红与黑》读后感03-30

我们仨的读后感_读后感01-10

初中的爱的教育读后感_读后感01-09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后感07-06

名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精彩10-20

红楼梦读后感 读后感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