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有感(精选2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画》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画》有感 篇1
这星期,我在一本小说集上看到了一篇微型小说,小说的题目是《画》。
文章写了老贝尔门酷爱油画,但由于家境清贫,他小时候没有画笔,无法进行创作。长大后的老贝尔门来到世界各地寻找创作灵感,但他的画布上依然是空白的。于是,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自己的孩子——小贝尔门身上。为了让小贝尔门受到正规的教育,他不惜倾家荡产,而自己也在执着追求艺术,那二千多幅他为儿子画的自画像就是最好的证明。小贝尔门来到艺术学院学习,为了填补儿子高昂的学费,老贝尔门不惜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出门打工画广告画,但他理想杰作的画纸还是空白的。小贝尔门没有让父亲失望,学习期间经常拿奖学金,名副其实成为了一名画家。其实,小贝尔门就是老贝尔门最好的杰作。
读完文章之后,我的感受很深:文中的老贝尔门热爱艺术,一直未完成他理想中的杰作。但是在他的影响下,儿子显示出对艺术强烈的兴趣与天赋。于是,他不得不为儿子的发展牺
牲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画广告画,以补贴儿子高昂的.学费,他曾画过许多儿子的肖像画,而理想的杰作却始终是“空白”。终于,他的儿子成为了一代画师,他的儿子成了他的杰作。小说塑造了一个为儿子牺牲艺术和理想的伟大父亲形象。赞颂了父爱,也让人深深体会到老贝尔门对儿子那份深沉、伟大的父爱,体会到得到与失去的辩证关系。
读《画》有感 篇2
寒假里,我看了一套漫画书,叫做《我的第一本爆笑知识漫画书》。
这套书非常有趣,每本书都让我明白了不同的知识,有地理,动物,人体,机器等等。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南极和北极这本书,这本书是我的幼儿园好朋友送给我的新年礼物。它向我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南极和北极。在这之前,我对于南极和北极一无所知,只觉得离我很远很远,那里很冷很冷,除了冰雪,什么都没有。但是看完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南极和北极虽然是冰天雪地,但是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还有很多人去过那里呢!
南极和北极有企鹅,北极熊,海豹,北极狐等等,在冰天雪地里,也会看到绿色的植物和小花,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啊!我还知道了冰川是怎么形成的.,极光是多么的美丽!
合上书,我仍感到意犹未尽,多想真的能到南极和北极去看看啊
读《画》有感 篇3
平时闲暇之余我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拿起毛笔画一画、写一写,好像很少会专注的捧着一本书阅读,这个寒假我正好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看看书,因此我把这本《回到童画》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
而当我真正走进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后悔不及,怎么没有再早一些把这本书好好读一读,品一品。本书的作者聂焱也是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和作者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小学美术教师,好像让我对作者有了更多认知一般,所以我是非常认真的阅读每一个内容。
《回到童画》不仅是一本教育随笔集,也是一本孩子们的童画集。作者用饱含哲理的文字记录了儿童校园生活的点滴、教师与孩童的问答、对童画作品的赏析、对童心的扣问及对教育教学的反思。
书中的童画作品与教师的文字相呼应,相得益彰,引领我们感受童心的纯粹、教育的单纯。这本书分为五个章节:呵护童年、童言无忌、童画童趣、叩问童心、童画叙事。当我看着作者与孩子的日常相处,我就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带入,仿佛作者就是在写我与我学生之间的故事。
在美术课堂上,最直接的呈现便是学生的作品。在我的眼中,这些孩子作品是弥足珍贵的,这些童画是孩子们内心最直接的想法,学生们怎么想,呈现在笔下就是什么样,就像作者所说:“童画必然有童趣,孩童在创作自己作品的时候是没有规矩的。”
孩子们怎么想就怎么画了,使童画本身趋向单纯,也是别有一番的情趣。作者在第三章节童画童趣中,欣赏分析了很多很多学生的作品,在他的眼中,这些作品是非常美好的。
看着这些孩子的作品,我不禁翻出手机,看看我学生的作品,就像作者细细分析他学生作品那般,我也试着从我学生的画里去寻找什么,回到童画,回到孩子的世界,童画里,他们的线条肆意,色彩鲜艳,我再一次被孩子的绘画世界吸引,精奇古怪,让人回味,这就是童画的魅力。
在我今后的课堂上,我想我会更多的走进孩子的童画世界。
就像作者所说的美术课并不是要培养孩童成为画家,而是培养孩童具有一种艺术的思维,用这般思维去关照物事及人世,敏感而细腻,真诚而不做作。如果孩童没有一定的艺术眼光,生活将失去更多的意味,如果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生活,那么生活的一切都有了一种活力。我非常欣赏作者这段话,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我不奢求我的学生个个都成为大艺术家,我只希望他们在我的课堂上能发现美,欣赏美,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想法,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下,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个性。
童画里,学生尽情的展示自己的内心想法,一支笔,一张纸,可能都是对孩子最直接的.心灵反映,我希望我的学生都是尽情的享受我的课堂。
在课堂上一直会和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大胆的画,艺术没有对错之分”,当我在书中看到“大胆的画”、“在艺术的世界里没有错误”、“让你手中的笔跟着自己的想法跳动”,我是非常开心的,因为我好像和作者找到了一点的共鸣。
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新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我们的美术课应该是帮助孩子累积美感经验,更多的给予孩子可供创造力发酵的土壤。
看完这本书,收获真的很多,这篇短短的读后感还远远不能表达我的想法。
读《画》有感 篇4
家里的墙上有一本挂历,是老式的那种,偏厚的纸质印着亮丽的彩墨,一页便揽收着整个月的日期,每一页又都有配着精美的图画,你能行。
以往这种老挂历是用人物,特别是明星模特的多,再后来就变成了一些商家做广告的渠道,即能给别人提供便利又无形中让自己的商品广告进入千家万户,也是一种很好的'营销。
家里的这本,是过年时去寺庙进香,寺里赠予的。
带回来的时候,爸妈把挂历挂在墙上,我一直没去留意,只到有一天,我看到了挂历翻页上的一幅插画。
那是一幅画法简单却超Q的5框漫画。
漫画中,是一老一少的和尚。
老和尚戴着眼镜,一副老师父的模样,碰到小和尚便问道:“最近让你搬石头锻炼身体,你没有搬。”
“有搬有搬。”寥寥数字,道出了小和尚的惶恐又庆幸的心理。
“在哪呢?”老和尚问。
“在这里呢,”图中的小和尚手中多了一块小的不能再小的石块,“我每天都带着这块石块,走哪就把它搬哪……”
不用多想,我都知道老和尚此时心里和我一样有多无语了,
下一副图中,老和尚并未多言,而是凑近看着小和尚手中的小石块,仿若他的眼镜是一幅放大镜一般。
小和尚估计是被这阵势看理亏了,画中音写道:“师父,这块石头好像是小了些,可我比较小,能力不够。”
最后一幅图中,没有再画老和尚,而是小和尚抱着一块很大,甚至有点和漫画中的他差不多等高的石头稳稳地站在那,而最触动我,并且让我想写这篇文章的,便是这幅画中的配字:不要给自己定义能力不够,反过来要去想我一定能做到,那么做不到也会变成做到。
多么朴实而又富有正能量的话呀。
我给这段话归结为三个字:你能行。
当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时候,第一心理反应肯定是想退缩,能绕路就绕路,能避免就避免,这当然也是一种策略,但如果这个困难是你人生的必经之路,你要怎么办,也许,真的,你就而要这幅漫画中所传达出来的正能量:你能行!
一旦一个人的心里被正能量所充斥,似乎没来由地就多了一份勇气,多了一份力量,原先的困难在眼中似乎就减弱了不少。
跑步是我的弱项,在班长帮我报名参加四百米赛跑的时候,我是抵触的。
心里想着我能行,我能行。最终我跑完了四百米,虽然没有名次,可是至少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坚持到终点。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会面对着许多次的关卡,希望我们在每一次自己望而却步的时候,能想起这则小漫画,在心里喊一声:你能行!
读《画》有感 篇5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滕明道。作者先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画家,长和高,然后是写画里主要画的内容,最后再收尾。
先是介绍它的时期:北宋,然后是画家:张择端;接下来是这幅画的长和高:长528厘米,高24。8厘米,最后介绍它的历史和现在的地址:历史800年,现在完整的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家张择端中间描写画里的人物,画上的人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行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都画在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比如说:有的在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还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但是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就连船夫划船的动作,作者也写得淋淋尽致。看来画家张择端画此画之时可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还写了一个有意思的场景:一个人骑着高头大马正往下走,但桥下人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子拽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轿子,但是倒把旁边的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小毛驴有惊扰了欣赏风景的人,人们连忙回头来干小毛驴。
最后以《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收尾。
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张择端画的画可真传神啊!
读《画》有感 篇6
今天,我看了一幅漫画,他的题目叫做《孝心》,使我印象极其深刻,明白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父母从小养育我们到大,我们就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我们的孝心去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而这幅漫画里的子女们,他们就是这样做的。
在一个不知名的农村里,一个老奶奶呆呆的坐在田埂上,双目无神的望着远方,好像在盼望着什么东西回来似的——他的儿子已经两年没有回来看望她了,记忆中的面容已经开始慢慢的模糊和淡忘,再加上明天是母亲节,他的儿子会回来吗?她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但他的希望慢慢被吞没了,就在这时,突然,电话铃响了,她像着了魔似的冲向电话机旁,一把抓起电话机,听声音是她儿子,真的是他,母亲激动的全身发抖——她太激动了,这正是她唯一的孩子,儿子说了一句:“妈,晚上做些好吃的,我们去给您过‘母亲节’”,说完便急匆匆的挂了,看起来还很忙,母亲感动的`老泪纵横,一会儿便忙开了。
这则漫画也使我明白,父母养了你那么就,别做啃老族,小时候浪费他们的心血,长大了,压榨父母的积蓄,我们不能做这样的人,要像漫画中的儿子一样,不管离别再久,也不忘归家,同时这则漫画也警示我们,要学会报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自己父母,帮助和照顾父母,别让你的父母成为“空巢老人”。
最后,我只想说:别让父母的等待,成为永远的遗憾!
读《画》有感 篇7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画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少年时达。芬奇跟一位老画家学画画。老画家总是让达。芬奇画鸡蛋,并且一下子让他画了几十天。达。芬奇画得不耐烦了,就问老师为什么不画别的东西,只画鸡蛋。老师对他说,让他反复练习画蛋,是为了培养他仔细观察事物和准确地描绘事物的能力。为以后画更复杂的东西打好基础。达。芬奇听了这话,明白了画蛋的意义,就更加刻苦,勤奋地学习画蛋,为以后画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大画家。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知识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基本功的.训练。只有牢牢打好基础,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将来的知识和功课。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自如。
大海是非常辽阔和广大的,但也是由成千上万的小水滴组成的。对待学习我们要像建高楼一样,打好牢固的基础,这样才能学到更多,更广博的知识。
读《画》有感 篇8
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尽也,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则师者尽心,学者不怠之。
“幼时的达芬奇便有着超越常人的绘画天赋,他的父亲明白这一点,便去为他寻觅良师。初期,达芬奇对于画蛋是乐在其中的,好景不长,长时间的画蛋终是难住一位绘画天才心悦诚服的,终于达芬奇忍不住“请教”他的老师:“为什么要让他长时间的画一只鸡蛋”这对于天才而言无非是耻辱的象征,象征他的平庸。老师回答他: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就像是画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亮度,不同的形状以及不同的笔法都会使作品截然不同。老师并非有意刁难,也明知他是天才,但更明白“天才是百分之九十就得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他需要的则是超越常人的耐心和洞察力,这是他成功的奠基石。达芬奇听后,更加全心的投入画蛋事业,注重每一处细节,终于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画家。”
回忆童年经历不禁有些惭愧,作为伟人的达芬奇有决心,恒心,耐心,作为庸人的我只剩下弃心了。少时也想做个“才女”绝不逆顺“女子无才便是德”古有琴棋书画,也算是学了个遍,但无一精通。琴,唯一考过级的还是钢琴,记得当时的自己心比天高,不知天高地厚的选择了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去考级,奈何“襄王有意,神女无情”老师无情的.让我重考,年少时却也是心高气傲依然截然的放弃了。
再想想教我弹钢琴的老师,她是我儿时记忆中的“嫦娥”,他喜爱似雪的白衣,性格也是洁白清静的,她的教育不是死记硬背,她爱循循善诱,她似贝多芬那样琴技过人,也如达芬奇之师那般善于引导,只是我这璞玉不可雕,终没有坚持走上音乐的道路。现在想来却也还有懊悔之意……
“名师出高徒”却是不假,但想必更需“教者有方,学者不怠”从中我也有所领会,连坚持都做不到的人,哪有什么机会谈未来!
读《画》有感 篇9
《画鸡蛋》写的是达芬奇在开始学画画的时候,不愿意总画鸡蛋,在老师的教导下,他才认识到老师让自己画鸡蛋的作用和道理,又认真地开始观察。后来,终于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大画家。
读了这篇文章胡,我深深地感到达芬奇的老师十分重视基础训练。再漂亮的房子,如果没有坚固的地基也是会倒塌的;做事要是不从点点滴滴做起,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拿我来说:在姥姥家学习钢笔字,老师天天让我写基础笔画,点、横、撇……我觉得枯燥极了,便漫不经心地写起来,结果我的钢笔字写到现在也不太好看。
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给了我启迪,今后我事事都应该从点滴做起,认认真真地学习,学好各科知识、学会各种本领、打好基础,使自己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
读《画》有感 篇10
今天我读了《画鸡蛋》,讲述的是达·芬奇在刚开始学画时,老师让他画鸡蛋,他画的`不耐烦了,老师严肃地教育了他,说:“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要想准确地画出来,一定要下苦功夫才行。”达·芬奇听从老师的话,开始用心地画了许多形状不同的鸡蛋,最后成为了著名的画家。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要有耐心。
读《画》有感 篇11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画家。他刚开始学画画时候,从画鸡蛋学起,为画好一个椭圆形鸡蛋,不知画了多少次,画了多少天,小芬奇不耐烦了,老师告诉他:“要学好画画,非下一番苦功不可,你注意了没有,一个鸡蛋从不同角度看过去,那形状是不同的。”后来,小芬奇遵照老师的话,经过长期的`艰苦学习和实践,终于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我从这个故事领悟到一些东西,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干什么,要取得一些成绩,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然而还得从最基础的学起。就像我们学英语,我们从学话开始就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翻开书一看都是陌生的,但是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从A B C字母和单词学起。在学习中一定要有达*芬奇学画鸡蛋的毅力精神,听从老师的谆谆教诲。只有努力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读《画》有感 篇12
达·芬奇这一名字,我很熟悉,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曾经创作了象《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许多不朽的名作。可是,只有当我读了《画蛋》一文后,才了解到这位艺术大师的绘画生涯是从画蛋开始的。
粗一看,画蛋和创作《最后的晚餐》等名画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谁都可以提起笔来画上一个圆不溜秋的蛋,形状和真蛋似乎也差不离,但芬奇的老师,名画家佛罗基奥却别具眼光,他对达·芬奇的第一项训练,就是画蛋。佛罗基奥曾告诫达·芬奇说:不要以为画蛋是容易的事,要真正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下一番苦功不可。他还说:反复练习画蛋,就是训练自己能做到手眼一致,以后不论画什么都能得心应手了。
佛罗基奥的教诲和达·芬奇以后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迪:万丈高楼平地起。
不是吗?如果达·芬奇没有名师这一番严格的训练,那就很难想象他以后会成为一代艺术巨匠;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巴格尼尼如果没有孩提时代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又怎得成为闻名全球的小提琴之王;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如果没有扎实深厚的武功和唱功底子,又怎能成为文武兼备的演员,在表演艺术上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句话,他们都曾经“画”过“蛋”,即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基本训练,有着扎实的基本功,都为万丈高楼的建造打下了地基,才使他们达到了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读了《画蛋》后,不禁想起了我的琵琶老师。当初,我刚开始跟着老师学琴时,曾对那无休止的基本练习十分头痛,当我抱着琴,依次伸出右手的'五根手指练习轮指的时候,那单调的“咚咚咚”的声音搞得我昏昏欲睡,而一弹曲子,我的劲头就上来了,三下两下,就把曲子学会了。可是当我完整地演奏一首曲子时,由于基本功不过关,噪杂的声音很大,不说别人不爱听,有时连自己听了都会怒从心头起。老师针对我不肯练基本功的情况,经常有意识给我讲练基本功的重要性,我从自己的切身实践和老师的教诲中领悟了基本功的重要性,以后一直很重视,终于在技艺方面有了一些长进。
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不仅适用在艺术实践上,也适用在其它一切方面,如果我们要在工作学习中取得成绩,就必须从“画蛋”开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读《画》有感 篇13
我读了《画蛋》以后,深有感触。我认识到:达·芬奇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著名的画家,是与他学习时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反复画蛋苦练基本功有着很大关系。
《画蛋》这篇文章主要讲达·芬奇跟一位老画家学画画。开始,他总觉得画蛋很简单很无聊,对老师成天让他画蛋非常不耐烦。这时,老师告诉他:反复画蛋是为了打好基础,培养细致观察和准确描绘的能力。他按照老师的要求,不厌其烦,反复练习画蛋。后来他无论画什么,都能又准又快的画出来,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画家。
以前,我不懂得学什么都要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我特别崇拜数学家,老想做一些特别难的数学题。可妈妈整天就让我拿着扑克牌的.计算一到十算加法,我总是非常不耐烦。后来,我读了《画蛋》这篇文章,明白了妈妈的用意,我不应该还没学会走就想跑,这样肯定会摔跟头的!
要建高楼大厦,必须打好基础;要当数学家,必须从1加1学起;要写好作文,必须从写一句话学起。我今后要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地学习,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读《画》有感 篇14
翻开二年级的语文书,我读了《画鸡蛋》这篇文章,让我深有感触。
《画鸡蛋》这篇文章主要讲达。芬奇学画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觉得每天都画鸡蛋,枯燥无味,所以便有些漫不经心。后来在老师的教导下他才认识到画鸡蛋的真正原因和作用,于是又认真画,回来成为了名扬四海的大画家。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达。芬奇的.老师十分重视基础训练。道理很简单,因为在高、再漂亮的房子没有坚实的地基也是会倒塌的,做事得从点点滴滴做起,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就拿我来说,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天天让我们练基本笔画横、点……我觉得枯燥极了,于是便有些漫不经心,由于基本笔画没有学好,直到现在我的钢笔字、铅笔字些得跟“丑小鸭”似的。
《画鸡蛋》这篇文章告诉我,做什么事得把基础打好,想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成功的道路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从今以后我做事都得从基础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读《画》有感 篇15
晚饭后,我从书柜里拿出了《名人成长故事》一书,随手翻到《画蛋》一文.其实我已经好几次读到《画蛋》了,但我想温习温习,又把它读了一遍。
《画蛋》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迪。童年时的达·芬奇跟一位老画家学画画。开始,老画家没有教给他复杂的知识,只是让他话蛋,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达·芬奇有些不耐烦了。这时,老画家告诉他,反复画蛋,是为了让他打好基础,培养仔细观察和准确描绘的能力。达·芬奇理解了画蛋的意义后,天天苦练基本功,后来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画家。
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是学技能,还是学文化知识,都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学出好成绩。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还没学会走,就想学飞,那样就很容易摔跟头。”
以前,我不懂得这个道理。我特别崇拜作家,总想让老师教我几手绝招,可她却要求我们反复读课文,天天写日记,总是老一套。唉,真没意思!现在我才明白,这就是老师传授的绝招。
高楼大厦平地起。今后,我要从基础知识抓起,争取稳步前进。
读《画》有感 篇16
平时闲暇之余我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拿起毛笔画一画、写一写,好像很少会专注的捧着一本书阅读,这个寒假我正好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看看书,因此我把这本《回到童画》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
而当我真正走进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后悔不及,怎么没有再早一些把这本书好好读一读,品一品。
本书的作者聂焱也是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和作者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小学美术教师,好像让我对作者有了更多认知一般,所以我是非常认真的阅读每一个内容。
《回到童画》不仅是一本教育随笔集,也是一本孩子们的童画集。
作者用饱含哲理的字记录了儿童校园生活的点滴、教师与孩童的问答、对童画作品的赏析、对童心的扣问及对教育教学的反思。
书中的童画作品与教师的字相呼应,相得益彰,引领我们感受童心的纯粹、教育的单纯。
这本书分为五个节:呵护童年、童言无忌、童画童趣、叩问童心、童画叙事。
当我看着作者与孩子的日常相处,我就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带入,仿佛作者就是在写我与我学生之间的故事。
在美术堂上,最直接的呈现便是学生的作品。
在我的眼中,这些孩子作品是弥足珍贵的,这些童画是孩子们内心最直接的想法,学生们怎么想,呈现在笔下就是什么样,就像作者所说:"童画必然有童趣,孩童在创作自己作品的时候是没有规矩的。"
孩子们怎么想就怎么画了,使童画本身趋向单纯,也是别有一番的情趣。
作者在第三节童画童趣中,欣赏分析了很多很多学生的作品,在他的眼中,这些作品是非常美好的。
看着这些孩子的作品,我不禁翻出手机,看看我学生的作品,就像作者细细分析他学生作品那般,我也试着从我学生的画里去寻找什么,回到童画,回到孩子的世界,童画里,他们的线条肆意,色彩鲜艳,我再一次被孩子的绘画世界吸引,精奇古怪,让人回味,这就是童画的魅力。
在我今后的堂上,我想我会更多的走进孩子的童画世界。
就像作者所说的美术并不是要培养孩童成为画家,而是培养孩童具有一种艺术的思维,用这般思维去关照物事及人世,敏感而细腻,真诚而不做作。
如果孩童没有一定的艺术眼光,生活将失去更多的意味,如果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生活,那么生活的一切都有了一种活力。
我非常欣赏作者这段话,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我不奢求我的学生个个都成为大艺术家,我只希望他们在我的堂上能发现美,欣赏美,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想法,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下,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个性。
童画里,学生尽情的展示自己的内心想法,一支笔,一张纸,可能都是对孩子最直接的心灵反映,我希望我的学生都是尽情的享受我的`堂。
在堂上一直会和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大胆的画,艺术没有对错之分",当我在书中看到"大胆的画"、"在艺术的世界里没有错误"、"让你手中的笔跟着自己的想法跳动",我是非常开心的,因为我好像和作者找到了一点的共鸣。
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新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我们的美术应该是帮助孩子累积美感经验,更多的给予孩子可供创造力发酵的土壤。
看完这本书,收获真的很多,这篇短短的读后感还远远不能表达我的想法。
读《画》有感 篇17
半小时翻阅了《东坡诗画》,我的心中有一种涌动,早就看到这本小册子,却没有打开它看,因为那封面简单的就是那么四个字竖排着,我打眼一看以为东坡诗书,因为我读了东坡的诗词很多,也就没有看它的必要了。有一次见到她,我还是有想看看的冲动,我拿起来,打开一看,里面的字那么小,小到看不清楚,而且画面到时恨大,我也就不再看它,将它收起来搁在那里。今天,我在闲来无事的时候,还是拿起了它,我想看看它收录了苏东坡的那些诗,可是,当我打开它,戴上眼镜细看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不是苏东坡的诗,而是一幅幅画,画下面给配上了诗。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全知晓,里面有一幅画是《栗树下》,画面中一棵有六个粗树杈的'栗子树婆娑而又高耸,树叶也是刚刚长出来还没有达到浓绿和浓密,而是瘦瘦的,黄黄的,之至也夜间能够筛落下太阳的光照,就在树干处,有一个女孩,白色的汗衫肩上背着黑色双肩包,双手拿捏着一本墨蓝色的书卷,她正仰面观赏着树顶的景象,宽松的黑色的过膝裙也没有盖过右侧小腿压着的左侧小腿,双脚却淹没在了嫩绿色的草丛中,这不正是初夏的自然之景吗?
画的下面配了《你是人间四月天》,我一看到这个题目,情不自禁的想起了集才情貌于一身的海归林徽因,一读那诗行,“”雪花后那片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爱,是暖,是希望“”,再一看作者,真是她!
我再继续翻看书页,《一次难忘的旅行——致青春1984》里的四副画面,使我找到了刚参加工作的感觉,第一幅是青岛浅海洗澡,第二幅是铺集小歇,第三幅是海大寄宿,第四幅是崂山琦玉,再看看配上的文字,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看了这几幅画和文字,我想到了一个人的境遇和他的努力是多么息息相关呀!一个人年轻时候的梦想对于自己终生的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呀!
接下来的一幅画,我不得不说,画面中一个精神矍铄的师长型人物,坐在沙发里,背景是书橱和书法,画的标题是《我和《梁祝》不得不说的故事》,作者在这个故事里诉说了他童年时随父亲下放到石门中学遇到同样被发配到那里的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刘锦章老师事情,也就是在刘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他对音乐理解。
书中的第一幅画是《雪霁赏鹅图》,画面中,天空中有两只飞鸣的白雁,地面上有一群或立或卧的大鹅,水中也有十个游走的大鹅,我想,作者为何要把它放在卷首呢?难道不是有象征意义吗?
第二幅画是牵牛花,目睹了它,我似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虽然这两幅画都没有配上文字,读完整本书你就会明白留白的意思了,这就叫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我这才想起,看一看作者,苏琳,男,1962年生,山东潍坊人,9岁的1971年,随父亲到了山东诸城市的一个偏远的山村中学——石门中学,童年就是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山村度过的。
读完了作品和作者,我掩卷沉思,步入老年的我何求呢?也就是一支笔,一本书,一杯水,拿起笔来写个字,翻开书页读个句,端起杯来喝口水吧!
读《画》有感 篇18
今天,阳光灿烂,我倚窗而立,阅读了《画猫乱真》的故事,读后对我有了很大的启发。
董希文是一个著名的画家,很喜欢画猫。水乡农村养猫的人家比较多,小希文喜欢用小鱼虾喂猫,也常常拿一些玩具逗猫,一会儿给它们玩线团、皮球,一会儿捉来一只乌龟,玩“猫抓乌龟”。小希文就在旁边观察猫的各种恣态,看它的每一个动作、表情,在现场认真地作素描,画草图,草稿画了一叠又一叠。由于董希文认真观察,勤奋用心,后来成了有名的画家。
读了这篇故事,我不禁问自已:“我有董希文这种仔细认真的精神吗?”对比起来,我感到很能惭愧。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画正方形的图画。我观察完图形后就一笔一笔地画了上去,然后涂上明暗,并没有检查到图画的`错误,交了上去。第二天,图画发了下来,上面深深地写着“良”,老师在我图画上改了许多处。我画得太胖了,老师就把它改得瘦了一些,那个明暗部分不是画得很好,老师也稍做了一些修改,这么一改,画更完美了。
今天,阅读了《画猫乱真》的故事,更加深了我对“认真”二字的理解。今后做任何事情时,我都要像董希文那样,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我相信只要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和精神,就一定能不断进步,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读《画》有感 篇19
《焚画记》的故事发生在明代,讲的是大画家文征明焚画的故事。文征明是苏州名士文林的儿子,从小酷爱画画。他勤学苦练,临摹了很多画,在他十五岁生日的时候,他挥笔临摹了东晋名家顾恺之的《新晴》,受到许多画坛名士的称赞。于是,他飘飘然,沾沾自喜了。他的老师见了,便告诉他:“学人者生,似人者死!”他幡然醒悟,把所有的临摹的画一把火烧掉。从此,他画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了光照千秋的名画家,杰出的艺术成就为后世所景仰、传颂。
这个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七页,却有非常感人的力量。读后,我陷入了深思……
古人有如此可贵的'创新精神,而我们——改革洪流中的未来建设者应该怎样呢?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少例子: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仅在优良上下,就洋洋得意了;有的同学写作文时,不爱动脑筋,干脆一头扎到《作文书》中去“大显身手”了;有的同学则“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知道把课堂上学的知识背的滚瓜烂熟,而其他的一无所知……试想,如果这些情况不改变,我们能挑起祖国建设的重担吗?能适应未来世界的要求吗?听听文征明的老师的教诲吧——“学人者生,似人者死!”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不仅要继承祖先的文化,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那样,才会使文化得到新的生命力,若是墨守成规,必将停滞不前!
我们要像第七课《落花生》里讲的,人要做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贡献的人,而不做只要表面漂亮,不要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对人民没有用处的人。长大以后为祖国做贡献。
读《画》有感 篇20
何为“文人”的内在?如果简单用“士夫气”这样的语汇,容易陷入自我阐释。朱书以细腻流畅的文笔,将文人画中的文人品格娓娓道来。黄公望的“浑”既有画面上的苍莽不失灵动,又有深受全真教影响的画家本人性情中的豪逸不失理序。沈周画面的淡淡忧伤,不是情绪化的悲喜,而是褪尽铅华、三教合一的沉静平和。还有“思清格老”的吴历,“金石朴拙”的金农,都透过其笔墨,显露出他们内心的品性。观其画,实可见其人,非见其面容,乃见其气质和心性。
思想是文人画的源泉,自摩诘以来,历代文人画家所接受的思想藻雪,不能以正统的儒学思想史来统括,佛道的经典,可能并没有全面进入历史的主流话语,但个中精神,始终在滋育着文人的血脉和灵魂。如陈道复的“幻”,受到佛道合一的思想浸染,董其昌的.“无相法门”则以自然为体,以禅宗为理,浸透入他对世界实相的深切思索。又如吴镇的渔父一节,看上去只是文人画中传统的隐逸母题,然他用“水禅”的觉悟,破除那种避世的隐士态度,他在浩渺烟波中,在一无藏之处,体味生命永恒的平宁。而躲避离乱的八大山人,却反复在书画中言及“涉事”,这是受到曹洞宗“涉事涉尘”思想的启迪,他与世界相亲,在此间行走,于尘寰悟道。本书提出,文人画不仅在“感”,更在“思”,是一个由“感”至“思”的升华。
文人画尚“境”。境并非是物象的呈现,而是超脱于时空之外的澄明之境。作者提出白阳“草草点就,萧疏空远”的境界,陈洪绶“高古奇骇,脱略凡尘”的境界,龚贤的“千岩万壑,荒天古木”的境界,倪云林的“幽深静绝,寂寞孤冷”的境界,皆指此意。他们的画面,看似是以位置和笔墨表现出广袤浩渺的空间,但其终极的理想,是呈现一个“心灵体味的世界”,是“体验中的生命实在”。
所谓真性,不以可分别的标准和价值来判断,从绘画的角度,就是不以形似和笔墨为轨物,是真正超越“骊黄之外”的本来面目。文徵明则用最平易不饰的笔墨,如一湾浅浅清溪,诉说着人性中的真切。徐渭以醉梦迷狂的“墨戏”,描绘了生命无可奈何的警醒剧。南田在古木枯藤、寒烟乱草中,体味着至静至深的“宇宙元真气象”。而石涛则大胆背离南宗“平和淡雅”的审美,以又“躁”又“硬”的画面,酣畅地挥洒他“一画”与“无法”的自信。中国的文人画,究于其品格,启于其思想,化于其境界,而终究归于其真性,归于生命意义的自见。
正如朱书指出的,中国绘画并非沿着风格的逻辑发展,而是从“得势”到“得韵”,再从“得韵”到“得性”。这十六位展露“真性”的画家,没有依循绘画发展的逻辑化过程在行走,因此,本书与一般的艺术史写作的脉络和方法有着很大的差距,在最初的阅读阶段,或许会有历史线索的模糊感,但这正是作者所刻意营造的。作者认为,这些画家之间,固然有前后的联系和影响,但这种联系并非笔墨形式的摹仿,而是对真性的追索。他们,仿如在静默中,观看一朵永远不落的莲花。不久,它也会在读者的心底,缓缓盛开。
读《画》有感 篇21
今天我读了《一幅画》,这个故事讲的是森林艺术节到了,小熊、白兔和小猴合伙画了一幅画送去参加比赛。到了比赛那天,黑猩猩评委说小熊拿上去参加比赛的画画得好,小熊很高兴地说这画是他画的。接着评委又说这幅画上的太阳和大树画得不好,小熊连忙说太阳是小猴画的大树是白兔画的。黑猩猩评委叫白兔和小猴过来问清情况后,说白兔和小猴的'想象力很丰富,富有创造性,每人奖励红枣一大篮,但是小猴和白兔坚持要把红枣分一半给小熊。小熊听了脸红得像个大红枣。
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有福应该同享,有难应该同当。《一幅画》中讲到三个好朋友共同画了一幅画参加比赛,当评委说画画得好时,小熊说是他画的,而不说小猴和白兔也画了,当评委说这幅画画得不好时,小熊又把责任推给了白兔小猴,他根本没有把小兔小猴当朋友,小熊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小猴和白兔把小熊当朋友,坚持把所得的奖品分一半给小熊,小猴和白兔的做法是正确的,最后小熊也知道错了羞愧得无地自容。
是朋友,有福就应该同享,有难就应同当。我们应该向小猴和白兔学习,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读《画》有感 篇22
我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故事书,这本书就像爪子似的,把我紧紧地抓住了。
那里有一个小故事,讲述了著名泼墨画家“黑画张”的传说。
黑画张3岁就开始学画,一直笔不离手,手不离笔,他不论严寒酷署,总是埋头练画,从不间断。可是,他练了20年,磨穿了好多砚台,连门前的小池也被染黑了,却仍是默默无闻,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画出来的画不到传神乱真,决不拿出去。
有一次,他画了一幅张牙舞爪的下山虎,刚往墙上一帖,竟把他家的看门狗吓得浑身发抖,夹着尾巴逃走了。他却摇摇头,想:画是给人看的,吓住了牲畜有啥了不起。于是,又闭门独个儿苦苦练起来。
又过了几天,他画了一串水灵灵的葡萄,他3岁的儿子看了馋涎欲滴,伸手想去抓。他看了又想:孩子没有鉴别能力,要能骗成人才算。于是又苦苦练起来。
又过了好几天,他画了一幅自己的画像,挂在墙上。他妻子来叫他吃饭,刚推门,看他呆呆地立着,就去推了一下,这时,黑画张哈哈笑了起来,说:“现在,我的画可以拿出去了。”就这样,黑画张成了一位有名的泼墨画家。
现在我才知道,一个人只有刻苦学习,对自己严格要求,这样才能够做好一件事。才能够学好一件事。我也应该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学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读《画》有感 篇23
说到画圆,这真是一个简单的事,圆怎么会画不圆呢?这真是个奇怪的问题,可这又是个千真万确的事。
一节课,一段简短的话语,一幅美妙的插图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而有趣的事: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给自己画一个圆,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米”字,分别在八个方向写了学生、儿子(女儿)、少先队员、朋友、学习、工作、纪律、卫生,这八个词。让同学们给自己打分,在笔画相应的.刻度上标一点连起来,同学们个个都画的凹凹凸凸的,同学们疑惑时,老师说“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画不圆是因为还有某些方面不足”。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完美的人”。我想应该把《画不圆的圆》改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才对。
我的妈妈说,老师让同学们做这个游戏是让同学认识自己,改掉自己的缺点,把不足的地方化为圆满,努力把自己变得最好。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学习和卫生做的很好,但是纪律做不好。在受人喜欢的人也总有他不会做的事。有一项做的很好但也会有不足,总之世界上没有一个是十全十美的人,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或不足,认识自己,尽力改变。
这个故事真耐人寻味,意犹未尽之余,这节课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这真是人生必上的“一节课”。我也要努力把我这个“圆”画圆。
读《画》有感 篇24
《一幅画两种解释》讲了一个商人到邻镇去做买卖,突然想到自己朋友的生日快到了,于是便买了一幅牡丹图送给朋友,在聚会上有人对商人说:“这幅图最上面的那朵牡丹没有画完整,不就代表‘富贵不全’吗?”这幅画的主人却说这代表了“富贵无边”,众人听了都鼓起了掌。
是啊,一幅相同的画,被两个心态不同的人看到了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说法,生活中,从“坏”事上看到好的一面的人少之又少,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处境。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因为每件事既有不好的一面,那自然也就会有好的一面了。
读完《一幅画的两种解释》,我若有所思:人和人看问题的方式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只看到了它不如意的一面,那么,它会使你不开心,继而认为这个问题简直是糟透了,不如完全抛弃,如果你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有可爱的一面,那么结果将截然不同,在一件事情上面,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就不同了,生活也是这样。
做任何事我们都应该换个角度想一想,生活就大不一样了。
读《画》有感 篇25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宋 晏殊
画鼓声中,一天就这么飞快地过去了。时间这讨嫌的东西,只管催你变老,不管你是快乐还烦恼。所以,最难的就是在这匆匆时光中寻得美好的风致,得到短暂而又惬意的快乐啊。一起高歌吧,唱一曲神仙曲调《渔家傲》。
在西湖岸边,碧绿清澈的湖水悠远无尽,澄澈的`天空缥缈绵长。人生又怎会一直停留在少年时代。不要惋惜那醉后的开怀大笑。需要知道的是,人间的万事是永远不会结束的。
上片叹昏晨交替,光阴匆促,而归结到乐观潇洒地面对人生;下片言天高水长、少年短暂,应向醉酒笑傲,求得摆脱人事纷扰。
这首词为晏殊在颍州所作,在颍州西湖赏景喝酒写下了这首词,时值1044年晏殊罢相,并以工部尚书的官位去掌管颍州。
有人说这首词很消极,相反,我却觉得此词洒脱旷达,道尽了人生之真谛。
晏殊一生显贵,善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写下这首词时却正值被贬,心中难免苦闷,词中孕育了浓厚的悲戚之感。个人的一时怅然也反映了世人无可奈何的悲感。逝者如斯,已去之浪不回流,已去之时不再来,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去日苦多。
在时而失落枯燥的生活中,未尝不可及时行乐。每走一步路都要想很久,甚至是想清楚了再走,那将会错过很多有趣的瞬间。有些事情错过了便无法再挽回,只要是自己想做的,就去行动,莫让自己留有遗憾,哪怕在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或损失,至少开始的一刻是快乐的,总好过什么都没做让自己遗憾终生来得好。“说走就走的旅行,要么缘由幸福稳定和宽裕,要么祸起无力无奈和逃避;旅游不在乎终点,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还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景色。”
很多人看到“行乐“二字脑子里总不由自主地浮现起“玩世不恭”“不务正业”“玩物丧志”等模样,认为”行乐“是不好的,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人生这么短暂,怎么能把这么宝贵的时间挥霍掉呢?只要我们一做“奋斗”“努力”“奉献”“思考”“付出”“务正业”,我们就不能再“行乐”了吗?非也!只要做自己快乐的事就是“行乐”,像“努力”“奉献”“思考”“付出”“务正业”这些事都是可以快乐的,这些都可以成为身后无形的引擎推动我们加速前进。
短短数十载,流水般的时间终将会带走这过往的一切。人生如梦,富贵如云,当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读《画》有感】相关文章:
读《画杨桃》有感(通用13篇)04-15
《画杨桃》读后感04-27
《画》教案08-25
《画鬼最易》读后感11-08
《画杨桃》读后感(精选14篇)04-26
画鼻子作文03-01
画鼻子的作文04-05
吹画的作文03-30
写画的作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