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书声琅琅的三年级》有感
读《书声琅琅的三年级》有感1
进入夏季,周遭一切都变得狂躁起来,耳边充斥的永远是学生没完没了的提问,喋喋不休的争吵,人膨胀得快要爆炸。那是我第一次捧起《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这本书,也是盛夏。一看到这个标题,我就觉着应该叫《心平气和的三年级》更好,因为八九岁的孩子着实让这个夏天更加燥热。可是越深入薛老师的文字,就越觉清凉,犹如一股清泉给人以精神洗礼。
薛老师的文字,虽素白质朴,但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她对阅读的重视,对生命的尊重。整本书不是长篇的理论述说,咀嚼无味,而是最最真实的班级点滴、教育生活。“朗读”是整本书的核心词,贯穿书的始终,所以这本日志记录的全是薛老师在教三年级时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引领。
秋伤
“白色朗读”——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源于此书。薛瑞萍老师认为能够引起孩子于不知不觉回味潜藏在文字内部的美好声音的深刻学习,也应当从第二遍的朗读和倾听开始。在第二遍,孩子的注意力将不再被故事所牵引。随着朗读,他们亲切地忆起和重温的,是情节,更是文字和声音。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话说,这就是“白色的朗读”。所以她在学生面前把《失落的一角》、《三打白骨精》、《拉萨的天空》读了又读,孩子们的感受也一次比一次深刻,渐渐地孩子们也学着把优秀的文章来回地默读,反复地诵读。这种“白色阅读”、“白色倾听”其实就是对学生的文学熏陶。
读完《白色的朗读 白色的倾听》这一章节后,我仍一知半解。直到某天,我于书桌前回味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那个在秋叶满地的路边扎蝴蝶结的小男孩的场景。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我马上联想起去年带着一岁的小侄儿学走路的场景。他是那般小心,不管脚下踩着的是什么,小侄儿都要跺上两下,确保前行的道路是安全的。好几次他摇晃得好像下一秒就要摔倒,可他仍借着我的手踉踉跄跄地往前走,似乎走路成了他的头等大事。短短十几米,我们花了十分钟的时间,我的腰弯得有些疼了,额头微微冒汗。可是回看他来时那十几米路,我尤为自豪。那一刻,我也成了龙应台,变得安宁,变得从容,变得无欲无求。我突然意识到为何整本书要以小男孩的故事作为开篇,为何要以对这个孩子说的话作为书名。或许书中的文字是龙应台作为母亲的心里话,或许书中的文字是天下所有母亲的感言,或许书中的文字就是浓浓母爱的缩影。
冬寒
不知不觉,我就成了“白色朗读”的受益者。而这种白色朗读和白色倾听在我的教学中几乎是空白。于是我联想到我的教学,我在以后教授每篇课文时,是否也能回归文本,回到语文本身,去细细品味每个字、每组词、每句话背后的深意呢! 既然这是我教第2个三年级了,是第二次接触这些课文篇目了,那么我为何不换一种教学方式,带着学生逐字逐句地细细品读课文呢?所以在三年级上期,我在自己班上做了小小的尝试。
在教古诗时,我就尽量让学生自由朗读,或站或坐或行或卧,边读边提出一系列疑问,写在纸条上。我任意拿起某个同学的纸条对全班进行提问,学生自由朗读几分钟后,讨论再回答问题。在第二课时时,我教学生用唱歌的方式、用配乐朗诵的方式、用复读的.方式背诵古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趣味横生。在这个课堂里,每个人都成了那个扎蝴蝶结的小男孩,只需静静地做好读古诗这一件事。短短的古诗,在细细品味下确实变得丰富,学生也在细细品味中收获颇多,家长纷纷反映背古诗不再是孩子老大难的问题。在这次尝试中,学生带给我的惊喜是极大的,原来他们现有的知识容量和对文字的感知能力早已超出我的期。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教学尝试不适于每个学生,不适用于每篇课文。那些对文字天生敏感的学生感触要深得多,阅读基础本来就不好,也不善于体验的学生很可能一无所获。不仅生生之间有这样的差别,在我小小家里也是如此。当我被龙应台描写扎蝴蝶结小男孩的文字感动得泪流满面时,我家那位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先生只说了一句:“那那个小男孩最后到底扎好了没?” (PS:大哥,请问这是重点吗?)我突然觉得教学之路异常艰辛,我肩上的担子异常沉重,我想我应该更加努力习,积极思考,树立更远大的教育目标才行。
春生
薛老师说:“阅读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所以我们只管读,只管读,只管读。不光自己读,还要带领千千万万个学生一起读。学生在老师的朗读声中得到浸润,只有这样的浸润才能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书籍带给他的快乐。到合上书的瞬间,满脑都是薛瑞萍老师在学生心中播种的美好。
读《书声琅琅的三年级》有感2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是一本班级日志,“朗读”一词贯穿全书的始末,主要记录了薛老师在教三年级时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引领,《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后感。朗读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让孩子爱上阅读和朗读,能够让班级融为一个书香蕴籍的整体,朗读能够让世界由心而境一点点变得清明。朗读的意义就在它本身,朗读时光的纯净、忘我的快乐。朗读的目的不是追求分数,而是帮孩子打开一扇幸福的门。为了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每周一的早读专门用做朗读和持续默读。老师和学生事先精心挑选好自己要阅读的文章。薛老师建议所选的文章一定是短小精悍的、有一定内涵的儿童诗。开始早读了,首先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长度为五分钟左右的一篇课外短文。学生听老师朗读,不仅是听故事,也是在学老师的朗读。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持续地默读。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多数的班级早读都是采用学生齐读课本的方式,老师则高高地站在讲台前用严厉地目光搜索着那些不认真读课文的学生。同样是早读,前者学生兴趣盎然,饥渴地吸收着课外的知识养分;后者学生迫于淫威乖乖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对于那些早已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的孩子来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无奈地承受着枯燥乏味的学习。薛老师的这本书中时常提到两个新词汇:“白色朗读”、“白色倾听”。对人发生影响的阅读是从第二遍开始的。因为读者只有摆脱了对情节的牵挂,才可以静心体味文字深处的东西。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话说,这叫“白色的阅读”。薛老师认为能够引起孩子于不知不觉回味潜藏在文字内部的美好声音的深刻学习,也应当从第二遍的朗读和倾听开始,读后感《《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后感》。所以她在学生面前把《失落的一角》、《三打白骨精》、《拉萨的天空》读了又读,孩子们的感受也一次比一次深刻,渐渐地孩子们也学着把优秀的文章来回地默读,反复地诵读。这种“白色阅读”、“白色倾听”其实就是对学生的文学熏陶。而这种白色阅读和白色倾听在我的教学中几乎是空白。这本日志中,还有一点给我的'印象较深刻,是薛老师对广大一线教师的告诫:“写作应当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哪怕一天只写一段话呢,只要你提笔,必然要将一天的工作放一回电影,这就是回顾和反思。而反思,是和读书一样重要的教育智慧的源泉。”这也就是她成功的秘诀。薛老师作为一名名师并不刻意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让愿意表达的尽情表达,让喜欢倾听的享受倾听。当你面对众溪,你且想着如何汇溪成海。当你面对大海,你且欣赏浪花。何必追问,何必记取浪花究竟是哪一朵。要坦然面对、坦然接受孩子之间的差别:感悟能力的差别、表达能力的差别、表达欲望的差别。在她心里,最主要的仍然是朗读时刻的快乐与沉醉。
【读《书声琅琅的三年级》有感】相关文章:
三年级学生读《狼王梦》有感10-17
【推荐】三年级读有感300字48篇10-24
三年级学生读《爱的教育》有感:人性之美10-17
读《窃读记》有感11-18
读窃读记有感04-28
读《窃读记》有感11-26
读《读碑》有感范文10-06
读《窃读记》有感10-06
读《心灵处方有感》有感10-06
读《窃读记》有感通用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