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呼兰河传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
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叫《呼兰河传》,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受。
《呼兰河传》主要讲了作者萧红有趣的童年,她的童年是欢乐的,她的.祖父对她很好,常常喜欢逗萧红笑,所以萧红很喜欢他的祖父。但她不太喜欢自己的祖母,因为祖母拿针扎过她。萧红很喜欢祖父的后花园,经常跟随祖父去院子里玩。
萧红的童年很快乐,她很享受自己的童年。但有些小孩,觉得童年是一个无知的阶段,什么事都做不了,还总是被批评,被大人骂。所以便想快点长大,这样的孩子,会在长大后后悔,自己没有好好享受童年的乐趣。可是,后悔也没有用,童年已经过了,一去不复返了。
童年很短暂,如果小时候不珍惜,长大了就会后悔,童年是快乐的,自由自在的。请珍惜那无忧无虑的童年吧!童年不会等你,只会一点一点的随着时间流逝。
就像我看过的一则故事的主人公一样,他从小就梦想着快点长大,几十年后,他长大了,但他的童年也因为他的不珍惜而流逝了。
童年是珍贵的,请不要让他溜走。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2
近期,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读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开始读前两章的时候,觉得作者描绘家乡的语言不是太吸引我,但当我静下心来慢慢读时发现了它那种特别的味儿。
作者的语言简单,把我带入了他们的年代。在我看来,那时候整个社会没有半点色彩,就像文中所说的: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大也就算了。
这里的.人们被动漠然地对待生与死,关于生命的珍贵,死亡的悲哀,他们毫无感觉。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想想,12岁啊,跟我们的现在的年龄差不多,12岁本该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年龄,可做了团圆媳妇的她,要拼命的干活,还有忍受各种打骂,还要被人们“治病”的借口,惨不忍睹的折磨,最后惨死,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婆婆的愚昧吗?不,是整个呼兰河城人们麻木无知的生存态度。
封建迷信,苦难生活,使这个小城尽显落后,而冯歪嘴子的顽强生命力,又让我感受到了呼兰河城的希望。
唉,真希望社会上多一些像冯歪嘴子这样的人,可怕的封建迷信,正是《呼兰河传》,给后人敲响的警告啊!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3
前一段时间,经老师介绍,我阅读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的这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整本书以朴素的语言记叙了小城里平凡的人和事,在批判传统作风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作家萧红对故乡深深的爱,对自己童年快乐时光的留恋。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因此祖父的园子才会带给她莫大的快乐,莫大的温暖。在阅读中,萧红和她祖父在一起的温馨画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慈祥的祖父和萧红一起在后园里玩,一起栽花种菜,一起念诗……这些都是萧红温暖的记忆。萧红喜欢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因为她觉得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在这里,她可以忘记一切不高兴的事,让自己在祖父的关怀和庇护下悠然恣意地成长着。
祖父的园子给萧红带来了快乐,不禁让我想起了假期回乡下老家与奶奶相处的时光。我的奶奶,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妇,一辈子呆在偏僻的山沟里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我与她相处的时光并不多,甚至在语言沟通方面都不顺畅。每每回乡下,奶奶最喜欢带我去她那引以为豪的菜园子里逛,用她那浓浓的乡音向我介绍那些对我而言十分陌生的农作物,还不时的说起了爸爸小时候在这里玩耍的'趣事……虽然我听的不是太懂,但奶奶那满足的笑容感染了我,让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快乐。或许,对奶奶而言,这个菜园子就是她心灵的寄托,因为园子里有许多她和孩子们美好的回忆,让她不再感到寂寞。
我想,每个人在她短暂的人生中,都有那么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萧红如此,奶奶如此,我们亦是如此。这段美好的时光往往承载着一个人对美好事物、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萧红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也体验不到了,奶奶那个年代的生活我们也感受不到了,我们唯独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属于自己的时光,让每一天过的充实,让快乐伴我们成长!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4
这里的冬日里,无比寒冷;这里的晚霞,无比艳丽,这里是呼兰县——萧红的故乡。这里的生活是无比的有趣,但也有着许许多多可怜的人。
团圆媳妇就是其中的一位,因为是女性,在当时社会得不到尊重,每天被人虐待,受伤生病之后,又因为家人迷信,给她用了各种不切实际,不讲科学的方法,把团圆媳妇活活的折磨而死。
刚读到一半,婆婆虐待团圆媳妇的时候,我又气又恨,真希望,跳入书中,阻止她的婆婆。之后,他们用各种方法来给团圆媳妇“治病”时,我又嘲笑人们的迷失和愚蠢,以及对她的同情。
当最后她被开水烫死时,我十分愤怒,也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感到庆幸。
如果当时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不迷信这些妖魔鬼怪,“火神”之类的,团圆媳妇的'命运就不会这么悲惨了吧!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在我的生活中与人交往,都十分尊重别人,所以也结识了很多朋友,这更让我明白了尊重的重要。我在《呼兰河传》中,也更明白了“尊重”一词,尊重是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5
这几天,我读了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
有人说,《呼兰河传》像萧红的一本自传而又不是自传。而茅盾所认为,《呼兰河传》不是一本严格意义的小说,而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些都是别人眼中的《呼兰河传》,真正看完《呼兰河传》后,我则觉得,《呼兰河传》是萧红在为自己儿时的家乡——呼兰河所代言。借萧红手下的笔,描述出了以儿时萧红眼中形形色色的呼兰河。
这不仅仅是萧红自己的一本自传。这是以一个小女童的视角所看到的呼兰河的风土人情。
萧红如林海音一般,用精湛的写法再现了当时呼兰河的情景。将每一个人的性格都真实的反馈在纸上。让我们看着书,就很容易联想到当时小萧红所在的'呼兰河,当时小萧红身边的人或事。虽性格不同,但他们纯朴的民风在萧红笔下可是一点也没少的。让人读着读着就会想到自己的童年。
读《呼兰河传》时,我很容易将自己带入其中。看到好笑的地方我会笑起来,看到可怜人是我也会替他伤心。在其中我更少读到了各种风俗,更近地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而在里面读到了曾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原著——《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更是意外之喜。
茅盾曾写到:“《呼兰河传》给我们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是的,萧红也多次在《呼兰河传》中提到“荒凉”、“寂寞”,但我觉得,萧红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小城生活有寂寞,必有开心,虽单调,但每天都在发生新事情。
我没有茅盾那么有文采,文学。如果实在让我用一句话概括,评价《呼兰河传》的话,我只能说:“这是萧红纯真的孩童回忆。”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6
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生活在呼兰河小城的人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在重复的,一年四季没有新鲜事物,最大的新闻也不过是谁家在“跳大神”,谁家的牲畜闷死在大泥坑里。那个六七米深的大泥坑,无论在晴天还是下雨天,人们都会遭受灾难。大家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一个人想过把大泥坑填平。多么愚昧的人民啊!他们的'脑海里就是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我真替他们感到悲哀啊!
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团圆媳妇,这么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可她被卖给了一户人家做了童养媳。她在那个家里连一个小动物都不如,经常受到她婆婆的打骂,没过多久就死了。她是被万恶的封建社会害死的。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社会里就像是司空见惯的。对一个生命的离去,他们的态度非常冷漠,反而觉得她们是自作自受,是没有办法可以挽救的。这就是封建社会对女人的不平等。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灰色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那个荒凉的大花园。她没有地方可以去,没有玩具可以玩,只有她的祖父、后院的玫瑰花、樱桃树,给她的童年带来了一点温暖和爱。和她比起来,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啊!我们可以自由的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我为我生长在新中国这个大家庭而感到幸运!!!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7
在天气极为晦暗的日子里,手捧一本好书,来消磨这不尽如人意的天气倒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思绪也沉浸在这之中,这呼兰和城中的寂寞生活与现实的生活显然成为一种对比。
萧红的童年既快乐又寂寞,在她家的大花园里,承载了太多的故事,有和祖父一起度过的童年,还有那洋溢着的笑声,初读时,只知快乐,越往下读,却不由得寂寞万分,读到祖父与他嬉戏玩耍时,不禁羡慕万分,羡慕萧红趁祖父不注意时在他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的场景,祖父戏谑的说到:“这季节的玫瑰花真香啊!”羡慕这样的祖孙情,不由得使我想起我那枯燥而又平凡到极致的童年。时光哗哗的逝去,那曾经喧闹的后花园也随日子飘远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里的一切,也许均荒凉了罢,这一切也让我不能想象了,这寂寞,是永恒的寂寞。
萧红的'笔触平淡而又真实。矛盾这样点评萧红道“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一串凄婉的歌谣。”这点平恰到好处,她以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的眼光,清晰的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有那淳朴的风俗,一年中必有的跳大神,赶庙会,唱秧歌,还有那女子们皆重视的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女子们早早的打扮好了,去逛庙会,卖泥人的,哨子的,不倒翁的,线蝴蝶的,使这生活也都闹腾起来。他的文字,自然而又清新,“黄瓜愿意看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无一字不清新脱俗,却又富有一种孩童所特有的简单活泼。这是呼兰河城中人们平淡而又真实的写照。
呼兰河畔的故事暗淡而又沉重。平淡的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泥坑以及那灰色的社会,善良的人们也抛不开那些旧思想,土办法,那“灰色的泥坑”使得人们讨论了大半年,也有无数人吃了亏,但并未有人去在意,路还是原来的路,我不禁为这里的人们感到心凉,或许这就是当时安于命运的他们。而小团圆媳妇是当时社会下的牺牲者。在他的豆蔻之年,本该无忧无虑,却成为了童养媳,这是他的不幸。她拼命地干活,也仍然时不时遭到美其名曰的“教诲”。跳大神时,众人的围观,当人还活着时,有的只是人类那自私透了的好奇心,而小团圆媳妇快死了时,却又传来假惺惺的“关怀”。书中有的只有那个时代的人们有的麻木以及那个时代冰冷的温度。呼兰河时代在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悲惨的小团圆媳妇中翻页。
这本书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呼兰河城的人们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然而《呼兰河传》既无批判也无谴责,反而流露出了一丝些许的幽默和顽皮。
读完这本书,仿佛搭乘了一班心灵的列车,宛如与萧红在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道来这小城中的种种,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得动人。即使这美有些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然。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8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呼兰河传》,读完以后,感叹道“这真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故事情节很普通,发生在乡下的事情,发生在呼兰河这个小镇上的有趣事情,大概人物有:作者、祖父、团圆媳妇、有二爷、冯歪嘴子和老厨子,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个故事:作者喜欢吃,有一次,一户人家的一头小猪乱跑掉进井里了,大伙把小猪抬上来的.时侯,小猪已经死了,祖父立即拿了钱,买了这头小猪,回家以后,祖父把小猪贴了泥,放到了坑灶上烧过了一会儿,便可以吃。有一次,一只鸭子又掉井了,因为鸭子比猪更好吃,所以作者要把鸭子赶井里去,被作者的祖父给看见并阻止了。
这个故事就透露了作者天真无邪的心和热爱乡村生活,思念乡村生活,也告诉了我们作者小时侯发生在呼兰河镇上的有趣故事,这本书比较独特,它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全书共七章各自都有特点,但是又是一个整体。
这真是一本好书呀!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9
清晨,抱着一叠从书店买回来的书回到了家里,喜欢泡上一杯奶茶走进书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现实生活当中没有的情感。这种感觉,这种处境,这种生活,也许也是仅有童年的萧红才会有,看似是完美的,但其中却是悲哀的。
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的映像,一向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仔细的品味书中萧红童年的纯真的情感,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终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纯真、完美的印象,我在一个午饭后抱着几种复杂的情绪,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
在故事里,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那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让人有些愤怒和感觉可怜的镜头,它让我不又不感慨:当初的人民是多么愚蠢啊!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就是他们悲哀的地方!我完全不明白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相信天命,是什么让他们掉入这个万丈深渊。
其实很多时候,生活就如同萧红所说的,人们也不必须都是精神饱满的,而大半是被吓得脸色发白。有的虽然已经过去多时,还是不能够很快得抬起腿来走路,因为那腿还在打颤。
文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芳龄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无暇的学习时光,但在她的生活中,十二岁也许是个噩梦,是一份孤单与无奈的痛。她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开朗。但不久后,她就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而又可怕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毫不留情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但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也许她还有什么心愿未了,也许,死对她来说,是个解脱。
让人寒心的还在后面。她的家人的确辛酸,但不是因为她的死,而是自我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花了那么大的心血,认为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当年封建社会害的,如果不是封建社会,也许她会继续天真下去,继续勇敢的活下去。我不明白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小姑娘,一个团圆媳妇的死去,也换不来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守着迫害的女孩!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也许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活该,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能够拯救的,原因仅有一个,那时候的人,早以被钱蒙蔽了双眼,这就是以往的中国,以往的'社会,以往的堕落,以往的不平等的人啊!
在萧红的记叙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又欢乐又寂寞,因为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可爱的萧红和祖父一齐玩耍,一齐干活,一齐欢乐。萧红童年的生活充满了特殊的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神奇的画,只因为有泪,也有乐,还有那学习时流下的汗水;又像一首诗,只因为它记录了我们一生中最最完美和天真的时光,在某一个地方也埋下了我们的汗水;还像一曲歌,歌唱了童年,也歌唱了以往的稀释年华动人的故事。
在童年里,我们能够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战争。仅有落叶一片一片触地,时代一点一点变化。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0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
祖父像个知识宝库,祖父的园子是你挥洒个性的天地。因为这里没有祖母的冷嘲热讽和父亲的冷淡。有的,只是纯朴的大自然和慈祥善良的祖父。你把狗尾巴草当成谷穗留着,却把谷子当野草铲了。读到这里,你真让我哭笑不得,原来,你也曾像我一样“五谷不分”。在太阳下的.一切东西都是健康的,拍一拍大树都会发响,叫一叫土墙都会回答你,你也在蓝悠悠的天空,光芒万射的太阳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我知道,最爱你也是你最爱的人是你的祖父。他既是你的长辈,更是你的老师,他也有像个孩子一样陪你挨骂。他耐心的教你背诗,朗朗声音在大院里回荡,口头传诵《千家诗》,但刁钻古怪的你却经常把他问倒。我真羡慕你有一个宽容慈爱博学的祖父。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冯歪嘴子,王大姑娘死后,他并没有像人们所想的那样绝望,而十分镇定,因为两个孩子需要他,他要好好活下去。就这样,在如此艰难的境地下,他还是笑对生活,坚强的活下去。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歌。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丰收的喜悦;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你带给了我们一个不一般的童年。
你的童年走了,你却成为别人童年的守护者??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1
最近,我看了《呼兰河传》,作者是萧红。这本书回忆了她的童年,还讲了她的家乡——呼兰河。书里的内容很吸引我,有美好的,也有一些落后的民俗,在当时,呼兰河是个很偏远的地方。
这本书讲的事件都很有趣,让人看了就想发笑。尤其是美食,看得我的口水就哗啦哗啦地流了下来,还没有闻到味儿呢,要是闻到了,那我就不一定馋成什么样啦!例如她写的吃小猪:“有一天,一只小猪掉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里吊了上来。吊上来时,那小猪已经死了,井口旁边围了很多人看热闹,祖父和我也在旁边。小猪一被打上来,祖父就要了,祖父把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了,烧好了,祖父把小猪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轻轻松松地就把这吃小猪写好了,还挺有意思。
我既然读了这本书,当然就了解了这本书的作者——萧红。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1日出生,上学、订婚、逃走,1932年认识了萧军,第二年出版《跋涉》。确实是一路跋涉,从哈尔滨到青岛、上海,认识鲁迅夫妇,后由鲁迅作序的《生死场》出版,一夜成名,东渡日本、辗转武汉、临汾、重庆,和萧军分开,与端木蕻良结婚,最后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我可以感受到萧红的一生是很苦、很不幸的。她的悲剧就在于红得太快,红得太短。她有文学天赋,但这么年轻就去世了,真的很可惜。她英年早逝的最大凶手是——不会自理,因为她的祖父从小太宠爱她。虽然祖父为萧红创造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保护了她的天性,但同时也让她,有了依赖性,所以她的生活才没有条理,杂乱无章。
其实萧红应该是山东人,因为她的祖爷爷张岱闯关东来到了东北。由于来的早,所以有了一大块地,成为了大地主。到了祖父张惟桢这代就分家了,祖父得到呼兰一大块田产,他家院子很大,有三千多平方米,后花园儿有1600平方米,他读过书,经过商,但一事无成。萧红的父亲叫张廷举,学习很刻苦,毕业于黑龙江师范大学,担任过教育局局长。但他喜欢男孩,讨厌女孩。萧红有一个弟弟叫张秀珂,萧红的父亲很喜欢他,也很支持他上学,还让他在日本留学。而萧红上学上到初中,父亲就不让念书了。在萧红的心里,父亲是很讨厌的。但她很爱他的祖父,祖父对她很温暖,经常陪着她,过得也很舒适。通过这本书,我也感受到萧红的.父亲脾气很暴躁,但祖父却厚道。
有一次,租萧红家房子的人交不起房租,萧红的父亲就把这家的马牵走抵账,但祖父却说,马对咱们家不重要,但对他们家却是命根子。最后把马又还给了这家人。这也让萧红留下了同情弱者的好品质。
众所周知,这本书写的是呼兰河的事情。在她笔下的家乡——呼兰河,土地肥沃、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民风厚道、祥和安静、无欲无求,地居东隆塞北,只有两条大街,很冷清、寂寞。这里还很落后。在精神上有不少盛举: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
但是最让我感到不公平的是重男轻女,这也是一种封建迷信。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小团圆媳妇儿,她是胡家养的童媳,到胡家总是无故地打她,最后被折磨得生了病,又听了跳大神的意见,用开水给她洗澡,她被滚滚开水烫了三次,最后悲惨地死去。萧红也是这种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的受害者,所以在这本书里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对新文化的渴望,对乡情和善良的赞美,也表现了对做女人的不幸,和对父亲代表的强权的反抗。
这本书是在萧红生命垂危时,以最好的文字书写了她的家乡、她的童年,值得大家一看!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2
我阅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就被这本书的魅力吸引。
《呼兰河传》这本书出自于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之手。萧红,现代女作家。因为她的作品具有独特艺术魅力,被称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以抒情的笔调、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直率朴拙的情趣共同构成了令人痴迷的“萧红体”。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分成八章,作者一步步的`介绍那个叫做“呼兰河”的小城,从呼兰河城的十字街一直介绍到呼兰河城的一个人物——冯歪嘴子。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章,这一章,小说中的第一个人物正式出场了,就是“我”的祖父。本章主要讲了“我”的祖父和“我”在一起的快乐、温馨、美好的时光。
我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无穷无尽的魅力,诉说不完的美丽,回味不尽的艺术气息,忘不了的故事情节……这本书用它的朴素清丽、真挚感人打动了我那幼小的心灵。这本书犹如一把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为我打开了这个智慧的天地。
《呼兰河传》,一本让人读了回味无穷的书;《呼兰河传》,一本让人忘不了的书;《呼兰河传》,一本“可遇不可求”的绝世好书!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3
小学时,我就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之后又读了好几遍。以前我经常感叹当时封建的社会。而现在,我更感受到了中国的“双面性”。
我认为这是一本两面性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轻轻翻开乌黑的封面。第一面的情节是灰色的,毫无色彩,平淡的叙述,将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呼兰河这个小城一定不繁华,也没什么特别美的,值得惊叹的地方。就像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那些事一样平凡,甚至荒唐。这个小镇里,随处可见人们因迷信,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悲剧,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他们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如活在梦中一般。只是麻木的活着,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开始时不禁心痛的我现在根本不知道哪个迷茫的人值得我去怜惜。萧红则将它们描写的好似凄凉的暗灰色纱布,不知不觉的笼罩着这整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读到这里的我有了一个梦想,我多么想改变人们的观念,统一大家的思想。让所有中国人携手迈进和平,真理,科学的未来!
而反之,《呼兰河传》这本书的第二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这就像是个转折点,第一次读,我就被园子里的一景一物深深迷住了。风光是那么的优美而自然,祖父是那么的怡然又悠闲;那里的景物都是活生生的,像是有了生命,跃然纸上,充满着生机,充满了快乐,充满着自由!祖父的园子简直就如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记”般,是一个世外桃源。
祖父的园子就像是一幅明亮的、美丽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充满着爱。记得小学时学过这么一段话:“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花就开花,愿意结瓜就结瓜??”,完全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它们的事情,没有人去干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种生活是多么的惬意啊!我真向往我也可以有这样的生活。如果可以的话,我多么想变成花园里的倭瓜、黄瓜,做个自由的生灵??童年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快乐,那么的让人留恋!童年的小作者在园子中日日都无忧无虑的玩耍,充满了幸福与快乐,不禁也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
记得还未踏入初中校园之时,外公常常带我去农村玩,一进大门就是大片菜地映入眼帘。我跟外祖父去菜地,他种菜,采自己种的草药。我就一边看着,不时的捉蝴蝶,玩蚂蚱。祖父也曾教我拔杂草。但我懒惰的很,一直分不清哪是杂草,哪是庄稼,只把难看的,看不顺眼的拔掉了。可外祖父一点也不生气,总是笑呵呵的看着我,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小宝贝,小淘气??”。傍晚回家,或捧着采得的野花,或捏着捉来的蚂蚱,一路的欢声笑语??“祖父的园子”使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又重新回到了乡村生活。不时的会有些伤感,我同样希望中华大地上也可以如此,每个人的脸上并不是写满了工作与学习的压力和劳累,而是幸福,美好。大家互帮互助,感受人性的光辉,合作的力量。
两面性的呼兰河不仅只是呼兰河这个小镇,它可以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人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萧红年幼的内心里,有自由美好的园子,也有漫长的封建社会。而更多的,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就是当时中国的写照。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不禁意的又想起小学时的那段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好句03-29
呼兰河传心得12-31
阅读心得呼兰河传04-18
(精选)读《呼兰河传》有感07-06
读《呼兰河传》有感09-08
读《呼兰河传》有感08-18
读呼兰河传有感08-0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1-06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3-20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