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时间:2023-10-23 07:34:47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凡事有目的而行之无悔。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在孟实先生的年代,莫过于救国兴国。他却说,“在学者不言学”而“空谈爱国”,结果就是“学废工驰”,无法实现救国。引一句蔡孑民先生当时所言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我们当代青年读书的本心便是爱国,却也不是空谈爱国,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且既不能与社会脱轨,也不能过于“社会”而迷失本心。

  那么如何行动?我以往一直坚信“博学”方可成才,于是什么都想尝试,导致时间紧凑,生活充实,却在闲下来之际突感茫然,就好比漫无目的地在大街游走似的。孟实先生确实给我了思考的空间。他一方面肯定“博学”,批判当时许多开口就谈“专门”、谈“研究”的所谓“学者”,他说道,“‘专’也并非是任何人所能说的。倘若基础树的不宽广,你就是‘专’也决不能专到多远路。学问这件东西,要先能博大而后能精深”,正当我沾沾自喜,觉着自己与“大能”之观点不谋而合时,他又以自身为例给我以告诫,他谈及自己幼时的一位国文老师看出他不知摆脱的毛病,所谓“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鹜也。”这一番话让我顿感心虚,博学是没错,只有学识宽广了,才能从其中找出自己渴望并且无悔“专”进去的。然而有目的的博学,和无目的的广而学之却是完全不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选择,当我们初临世界,我们所需的便是博学而驱散这份陌生和懵懂,当我们对其全貌已有初步认知时,我们所需的便是专而精通某一二项于己、于社会、于国家有价值的趣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辅修与否或许可以从中得到答案。

  谈完行动,我又不禁感慨,我们读书的心境当是如何?旧时的“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之人何处寻?深通哲学的磨镜匠何处寻?现在是否还有愿为作一幅画而自制颜料,数载方得一画的悠然之人?孟实先生论道:“现代科学和道德信条都比从前进步了,哪里还能迷信宗教崇尚侠义?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和热情了。”我们读书少了一份灵气和怡然,多了一份责任和目的,我们应把读书当做一件趣事,或者所谓读书的“目的”才是我们学成之后的附属品吧。

  我们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也不仅仅是为国家而读书,或许从中觅得一份快意,一分慰藉,如旧时所谓“得道”,这或许也不失为一种追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3-30

给青年的一封信04-04

给青年的一封信9篇04-04

给青年人的一封信03-12

给抗疫青年写一封信01-08

致青年的一封信(精选18篇)04-28

给青年人的一封信3篇03-12

给青年人的一封信2篇03-25

给抗疫青年写一封信9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