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有感[大全3篇]
文化苦旅有感1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前些时候舆论对该书及作者争端颇多,如今看过并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觉得议论是理所当然的。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
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走向比现实更高的殿堂,继续新的轮回。
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伫立上几分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因为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历史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过去才能上升为寓言。生死间的事,没有人说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径是可以改变的。死可以逆转吗?若有一智者活过百旬,他会做什么?若一个庸人活过百旬,他又会做些什么来?至于一个恶人就更不用说了。推而广之,人口必会猛增,地球要超载了!若这个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减,就太缺乏趣味了,没有推陈出新的人,这个地球岂不停止转动了。我想那些坟应该有其特殊含义。尤其在坟前一种静穆的气氛追忆或沉痛?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萦绕在心头。古人的坟,秦王陵闻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为风流,多少也给旅游业带来不少收益。
而那些把古代妇女置于水深火热的贞节牌坊,也不知走过它时应该叹息还是赞叹?“白云飘过来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飘走的。晚霞升起来了,红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闭一闭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变成长长的脚,有扁长的头,有狭狭的嘴。一骨碌爬起身来,奔逃回家。”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从某种程度上,那时人们的封建思想愚昧、
守旧,却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无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践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尽管“生”不算很美,要考虑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的伟人们让他们的人生终结在那一刹那,净化了悲剧,同时给人以更深的思索,这样的离别或许更深刻吧。关于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就让余先生继续写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体验我远远还没有体验完的人生。
文化苦旅有感2
散文集《文化苦旅》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在《流放者的土地》中,作者从山清水秀的江南一踏上广袤的东北大地,他写道“这里的天空蓝得特别深,因此把白云衬托的银亮而富有立体感。蓝天白云下面全是植物,有庄稼,也有自生自灭的花草。与大西北相比,这里一点也不荒瘠,但与江南相比,这里似乎又缺少了那些温馨而精致的曲曲弯弯,透着点儿苍凉和好汉。”这是余秋雨刚接触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的初步印象和感受。东北的天蓝地广瓜香一扫作者心中的荒凉之感,但抹不去这片土地上那凝重的流放的历史。“宁古塔”清代对所谓的犯人的流放之地。清朝的许多大案都以它作为句号,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常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最不吉利的符咒,而“宁古塔”所在地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市宁安县。我生于斯,长于斯,四年的大学生活又在荒地东京城度过。在这片浸透流放文化的古老土地上,历史的痕迹在我心中,只不过是渤海古寺庙中那座古朴的唐代石灯塔,至于“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这种被流人充斥的文化,我是知之甚少。
那日,游雪堡,参观大型雪雕“流放文化”。只见三个清代装扮得文化人,两人对坐一方桌两侧,一人站立中间,目视前方。三人左旁边利者的巨大雪墙上,龙飞凤舞写着一句话。可惜我不识书法。不能完全看懂,只是看一“吴”字,可能是一姓吴的文人,被流放于此,感于冰天雪地,感于罪人之身,感于妻离子散的依据感叹之言吧!回家后,我仔细翻阅余的散文,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吴兆骞,清代康熙时期的人士,被流放宁古塔,而其好友顾贞观紧所能,倾囊而出救出吴兆骞。余氏查阅大量的史料,得出结论: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感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深刻关联。
我不知道他的结论是否准确,但总是隐隐感觉历史的遗风总有它一脉相承的道理吧。在灵动的文字中,我感受到的是生命传承的力量。虽然我对流放的土地不甚了解,虽然我对流放的文人不甚了解,但是我懂得这片土地的博大,它总是敞开胸襟,接纳一切投奔而来的人们,无论他们是被迫的,还是被生活所迫的。
今天的东北,问起人们的籍贯,你总能得到丰富多彩的答案。谁能否认蛮荒之地的热情呢?踏上这片土地,你会感受到那款款深情的。东北风刮过文坛,不正是以东北人的幽默浩清征服国人的吗?这就是我读余秋雨的《流放的土地》一点感悟。耳畔萦绕着《我爱你塞北的雪那动人的旋律,我知道我生于这片多情的土地,尽管它还落后,但它永远是古老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化苦旅有感3
我静静执笔,有幸临于长江水岸,沐得千年春晖,更可听的吾天朝大国千百骚客于一脉山水间浅唱低吟,悠悠成韵。由是感激民族恩德,在感恩中成长。我感恩那山水民族的血脉由一河一江间流淌,于群山峻岭间生息,千百年繁衍在广袤的高原和大地。
我仰视唐古拉山的白雪皑皑,那雪顶的阳光是牧民千年的期盼,在那凝结着亘古不变的冻雪的阳光中,我感恩着高原的宽广和天空的蔚蓝,不断成长;我谛听壶口水声如雷,浊浪排空,白练腾于天宇,金蛇翔于苍穹。浪口浪尖的一声声船夫号子,岸边岸间的飞索横渡,是黄土高原住民声遏千年的回响,在这气势宏大,震人心脾的怒吼中,我随着汗水和风声成长……我为这山迷醉,不是这山,怎有民族脊梁的挺直;
我为这水流连,不是这水,怎有这血脉绵延悠悠的青!滋养一方水土,恩泽一方百姓,我怎能不为这山水,感恩!我感恩那文化民族的精神由一纸一笔中铭记,于墨染砚台间传承。敦煌壁画的飞天,平遥古城的石墙,三星堆前的石像,都江堰前李冰凝视江水分流的坚定的眼神,他们无一不在大地上代代相传着民族文化的凝练,以不变的气度和神韵感染着脚下的人民,让他们所恩泽的人民在浓郁的文化气息中成长。在我的身旁,李白高歌踏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沉声踱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更有辛弃疾“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和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呐喊。他们的气势,他们的脊梁,让子孙在走过这曾经的断垣残阳时不停地回想!不是这千百年由民族流传的浅唱低吟,怎有那凝聚在方块象形文字间的挺拔有力的文脉,让我得以观摩,得以膜拜,得以仰望!我如何又能不感恩这文化,感恩我可以沉浸在这穿越悠悠千古的文字中体味辛酸冷暖,不断自省笃行?我愿怀着一颗感恩这一脉相承下来的文化的.心,在反复的体会中,成长!我感恩那力量沐浴我的春晖,见证了尧舜间禅让的绵延的力量;包容我的大地,目睹了商鞅口辩群雄的变革的力量;更有那滋养我的江水,谛听了辛亥武昌枪三响,振聋发聩,雄鸡高亢的觉醒的力量。苍茫大地,民族的山水文化在此传承,早已不再是谁主沉浮的问题,而是青山青,绿水长,无数的人与事在历史中变幻,构成了一股不是政体和炮火能够磨灭的力量。这力量使人们发现,使人们不再彷徨,这力量使人们在迷茫中探索着成长。在成长中,即使东三省的大门被炮火撬开,可哪怕荼毒十数年,那人们的歌声,那坚毅的眼神,依然徘徊在松花江上;在成长中,东南角的宝岛,虽只因政见不同而暂隔,但也只是暂隔,阿里山下繁衍生息的人们的骨子里,依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脊梁。那人啊,你在民族的里徜徉,只因民族是你成长的故乡;
那事呵,穿越狼烟拨开浮云,推陈出新,却也总抹不掉民族的字样。因为你与我,不论身份、爱好、身处何地,组成了一股名为民族的力量,这力量使我们哪怕笼罩在阴云下再久再长,也总有一天会刺破暗黑露出光芒。我如何能不感恩,感恩这力量塑造了我们,感恩这力量让我得以即使远在他乡,也不会忘记在那东方,有着我梦想中的,故乡!
在感动中,我已然逐渐成长,我执笔于古运河畔,心中澎湃,感恩那民族的千年神韵浸润了我。我想,如果民族是林,民族是晖,我就像是一棵仅能对着太阳膜拜的小草……即使民族的千年滋养之恩难报,那我就去感恩,去尽力在民族的山川江河间,在民族的文化力量间成长!谨以此文纪念并感恩超越国界的中华民族,
【文化苦旅有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范文03-07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0篇)03-08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1篇)03-07
读《文化苦旅》优秀作文500字10-06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28篇)08-17
读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06-21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30篇)09-3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19篇)09-30
行走在文化苦旅之中作文600字06-04
读《文化苦旅》有感(通用45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