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精选8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 1
对我而言,胡适曾经那么的遥远,感触不到任何声息;忽然间,他又那么近了,而又仿佛从未走远。就是这样陌生而又熟悉。
胡适先生喜欢别人称其为胡适之先生,不过对于“胡适”这个称谓也欣然接受。学术界关于胡适的各种论著汗牛充栋,我不敢对其评头论足,也不奢望添一笔浓墨重彩的论调,只是想记录一下自己读完胡适传记的一点感想。大抵是想说点什么,却又说不清楚,还是那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
陌生是很正常的。我不是出生在书香门第,自然也接触不到太多关于胡适先生的书籍,即使是书香门第怕也不是很多。那时,大陆少有胡适先生学术的著作,虽然海外已经蔚然成风;那时,少有胡适先生的痕迹,虽然有人大呼北大应该有这位老校长的铜像,但沉默成了最好的拒绝。这样那样的因素学术思想由于裹挟了政治而变得难以名状。
然而,却又是如此的熟悉,你信么?你我都离胡适很近。有几句话,你一定听说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我们一定能够耳熟能详,但未必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胡适说的。“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激情岁月远离的今天,又似乎有些现实的味道。这就是胡适先生,陌生而又熟悉。
贸然揣测一下年轻人读名人传记心理,恐怕只是单纯崇拜因素的人少,多是想吸取一些精华,以期自己能追随其脚步。我就是抱着这样功利的目的,经常“排查”哪个名人和我的起点相似。这样的心态往往对名人小时候的经历不是太感兴趣,因为时光不能倒流,不能效仿“砍樱桃树”壮举了。但是名人传记大抵都是从出生就写起的,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到青年勤学再到艰辛的'中年以至功成名就,随便再推介一下自己的家乡。《胡适口述自传》也是这样的一个叙述的方式,而且更侧重的是其学术的总结评价,耐不住冷板凳的我自然读不进去,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唐德刚的注释成了传记更为精妙的部分,以至于有了“先看德刚,后看胡适”的言论。
去年,唐德刚先生故去,作为胡老夫子的关门弟子,他所有关于胡适的著作中没有粉饰老师为“圣人”,反而客观中肯,毫无隐晦之意,在今天漫天飞的传记里,怕是少有的极品了。唐德刚说胡适是“近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但是又说其:“搞政治胡适后天不足,在主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与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没有足够作政论家的眼光”。这样的论断,胡适先生听了也许只是笑而不语,因为他说:“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何惧这点小小的评论?
政治归于政治,学术归于学术,是一个民族成熟的象征。坦率的讲,胡适在30年前的中国曾是一个禁忌,而如今,胡适慢慢的又回来了,尘埃落定后的生活也许需要更多一点“循序渐进”的言论。对于“五四”不同的看法,不应该阻挡胡适先生其他成就的“树叶”。毕百年之功于百日维新诚不可信,但胡老夫子所舶来的杜威主义却是一点一滴真诚的社会改造。
是该读一点“胡适”了,把陌生变得熟悉。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 2
《胡适口述自传》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项目,叫作口述历史的成果。原来由胡适先生口述,唐德刚先生整理,以英文出版。唐先生后来又将其译为中文,并加以注释。
所以,提到这本书,那就不能不提到唐德刚先生为本书的注释。唐德刚先生的注释很精彩,甚至有些“喧宾夺主”的意思。唐德刚先生对胡适先生的这些评注还算是中肯的,而之所以众多读者更推崇唐先生的注释,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胡适口述传记的读者和唐注释的读者不同.胡适想要告诉的是美国人,而唐想要告诉的是中国人,这一预设前提的不同,决定了不同读者对两部分的不同态度.我们都是中文读者,当然更喜欢唐的行文了. 评述自己和谈论他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胡适谈到自己的时候,从本能上来说,都有一种潜意识的维护、遮掩、甚至是美化的心理,让有窥视欲的人、让对名人的一般言行有初步了解的人,都觉得有些不过瘾。或者也许是一种身在庐山中的视角限制。而作为唐,谈论别人之事,那就要放松得多,而且,视野也更宽阔一些,这也就自然显得是更加有趣了。
我也喜欢唐德刚先生的评注,语言风趣,观点辛辣,丝毫没有因为胡适是恩师的原因就大加赞赏,阿谀奉承的意思。对很多胡适先生的观点和想法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对胡适的理论有前后矛盾的地方,也毫不留情的点评了出来。这才是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
书里的胡适,是一位娓娓道来的学者,一个有些固执但却十分可爱的老头。从唐德刚先生的`记述中,胡老先生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就如同这个善良的,喜欢同人争辩,但又及其怕事的温软书生坐在你对面的摇椅上,慢悠悠的说:“我年轻的时候……”读完《胡适口述自传》,我发现,可以通过阅读某个人的一生,来了解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胡适先生的口述其实有些断断续续,唠唠叨叨,不过,这就更符合一个老爷爷口述的特点,本书倒因为此显得真实和合理。书中的主线是从胡适先生的个人经历出发的,故乡和父亲、初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他的恩师杜威、中国的文艺复习、五四运动和他晚年总结的他这一生的研究成果。
胡老先生也改不了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的习惯——对年轻人谆谆教诲。他说,年轻人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会时尚或社会国家之需要为标准。他们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秉赋,作为选科的标准才是正确的。可能是在海外的留学经历,造就了胡适先生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将人的自身价值放在更高的位置,而不是社会的需求,这一点和我们的政党所提倡的格格不入。
我们总是眼里容不得沙子,不愿意听到不同的声音。真正的文明,应是伴随着客观评价和主观关怀而来的。在胡适的晚年,被迫远离家乡,出走台湾,这里包含着多少的无奈和忧伤。一九五四年,我们的政党因为胡适评价五四运动的态度开始对这位老先生进行攻击,所谓“批判胡适思想的毒瘤”。
真正的名家是禁得住时间的考验的,胡适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他不应该只沉睡在历史中,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应该通过这本书走近胡适。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 3
之前读过不少名人的自传,了解了名人的一生。这本书却有所不同,是通过第三人的角度去诠释另一个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胡适先生的政治路途。
胡适先生的政治生涯开始于一次次的演讲,在演讲的期间,胡适先生几乎跑遍了美国,将安吉尔和杜威二人的“新和平主义”传播。经过各种学生组织的锻炼,熟练地掌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套会议流程,在今后组织国际性组织和国内组织加以应用,自成一套民主系统。
胡适先生一生主张“新和平主义”,所谓的“新和平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不抵抗主义或者是反战主义。最明显地体现在对中日战争的态度上。日本在逼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胡适极力反对中国对日宣战。当然中国对日宣战的确是拿鸡蛋碰石头,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清政府的无能领导之中,结果甲午战争,清政府一败涂地,胡适先生算对了一次。在二战时期,胡适依然反对中国抗日,原因是中国的经历实力落后、武器硬件实力不够。但是,八年抗战,中国战胜了日本,这次胡适先生算错了一次。
其实无论是算对算错,都没有必然联系,根源在于胡适先生顽固的思想,一生执着地追求着安吉尔和杜威二人的“新和平主义”,这种主义就是反战,不抵抗。所以胡适对于战争都是持反对的态度,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印度的甘地“非暴力不抵抗”主义。其实这种思想存在局限性,尤其在世界大战期间,除了日不落的英国在维护自己的地位,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列强都在想办法扩大自己的版图,与这些国家谈判等于慢性认输,他们会贪婪地无限之地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伸出罪恶的爪牙。在二战时,中国对日宣战是必然,此时的中国是资本主义政党主导,与社会主义政党合作,领导思路先进,兵器设备虽无法与日军匹敌,但完全是现代化军备。关键这一次是全民抗战,万众一心。所以,笔者对于胡适先生一贯追求“新和平主义”不敢苟同,胡适先生缺乏与时俱进的思辨性。
为何安吉尔和杜威两人会提出这种主张,原因在于第一,他二人都是白种人。
他们的.文化传统白得像一条被单。他们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从欧洲白种人的文化传统出发的。第二,他二人都是西方扩张主义极盛时代、最富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上等公民。第三,他们是上述这个社会内的“开明分子”、“社会贤达”、高级知识分子,自命为有教无类的大学者、教育家。他们的人品都是极其善良的:奉行基督,反对战争,同情弱小,同情得像贾宝玉同情刘姥姥的孙子板儿一样。第四,他二人就同胡适之先生、张君劢先生一样,无拳无勇无钱,而又自命不凡,不甘寂寞,专门欢喜“谈政治”的“白面书生”。现在美国的费正清先生等等的社会贤达,还是属于这一类。而胡适先生的家庭背景也与其相似,家庭出生好,是个完全的白面书生,很容易受到文人政客思想的影响。
我读完后在想,如果当时中国群众跟随了胡适先生的“新和平主义”思想,不对日宣战,那后果又是什么,我现在打的是中文还是日文呢?
胡适先生生前一直主张要学会质疑,在疑处生疑。那为何他确不以此来要求自己呢?一生的思想都被安吉尔和杜威的“新和平主义”牵着鼻子走。所以,真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主义同样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来看。中国之所以最后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除了硬件支持外,思想上的先进性决定了战争的胜利。胡适先生固然伟大,但不能称作是伟人。胡适先生虽参加过新文化运动,但并未给中国民主带来实质性的进程,我指的是民主解放的国民性。总的来说,胡适先生的思想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在中国不合适,思想一定要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去检验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行。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 4
由于时间有限,关于胡适的作品我也只是仔细读过这一本《胡适口述自传》,在这之前,我对胡适先生的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尝试集》上,知道他是我国白话文学的大师,但其他的就不甚了解了。而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胡适也有了个全新的了解。
通篇读下来,我们会觉得,胡适先生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他并不是一个拘泥于形式和旧思想的人,这我们从他写的那些白话诗里就可见一斑,还有,在美国求学的期间,一开始胡适先生读的是农学,但在一次考试之后就明白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再加之自己的兴趣在文学和哲学方面,自己就义无反顾地改学文学了,而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胡适先生是个敢于尝试并创新的人。
但如果凭这一点就说胡适先生是个典型的自由主义者,我觉得是不妥的。胡适先生在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同时,他首先是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这一点,从他的父亲对他人生的影响就可以看出来。再加上那个时代的局限,正如作者唐德刚所说的,我们没办法去责怪那个时候的'留学生的盲目的崇洋媚外,同样多的,胡适先生身上的传统思想也是刻进了他的骨血里的。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限制的自由”,“戴着镣铐起舞”,只有在规则的引导下,我们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先生的人缘还是不错的,这和他自身宽厚容忍的个性有关,但这并不能说胡适先生就是个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相反,他是个有些“大智若愚”的人,说得再明白些就是,只要这件事不涉及自己的底线,那么委屈吃亏就是占便宜。其次,胡适先生带人宽容,但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谨的,这从书中提及的他在每次讲演之前都要认真准备好久就可以看出来,所以这个说法也是不妥当的。
从这本书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胡适先生,从的身上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首先并且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他的治学态度,他提到的治学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我认为是十分有道理的。我们要敢于质疑一切,向这个世界提出我们的疑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然后才是求证,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十分的仔细的,小心地抽丝剥茧,来证明自己看法的正误。
而在为人处事方面,他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就如他自己说的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疑处不疑,这句话并不难理解,他是要我们认真对待并相信自己的朋友,要学会理性对待工作和情感,这句话让我启发很大,他告诉我们要学会理智对待自己,学会用理性的闸门管理自己情感的洪流。
总之,这本书让我对胡适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让我获益匪浅。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 5
读完《胡适口述自传》,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学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流。
胡适,一个在中国文化、教育、思想等领域都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思想和理念在当时的中国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在这本自传中,我们看到了胡适的成长历程。他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家庭,但却在时代的浪潮中勇敢地追求新思想、新文化。他早年留学美国,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教育和思想,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主张思想解放。他的努力为中国的文化转型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胡适的学术成就令人钦佩。他在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为中国的学术研究树立了榜样。
同时,胡适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一生坚持真理,不畏强权,为了自己的信念敢于挺身而出。他尊重不同的意见,倡导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观。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和建设。他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然而,胡适也并非完美无缺。他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批评。但正是这些争议和批评,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胡适,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回顾胡适的一生,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充满变革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富强而不懈努力。胡适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当今时代,我们依然可以从胡适的思想和精神中汲取力量。我们要学习他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学习他尊重不同意见、倡导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学习他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胡适口述自传》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的书籍。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胡适这位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也让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们以胡适为榜样,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 6
《胡适口述自传》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缓缓地在读者面前展开。通过胡适先生的口述,我们得以一窥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他的智慧、勇气与担当。
胡适出生于一个传统的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了严格的国学教育。然而,他并没有被传统的思想所束缚,而是勇敢地踏上了留学之路,去探寻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思想。在美期间,他广泛涉猎各种学科,深入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这段留学经历为他日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以笔为剑,冲锋在前。他大力倡导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打破了旧文学的束缚,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他还积极传播民主、科学的思想,呼吁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
胡适的学术成就同样令人瞩目。他在哲学、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树立了新的典范。他的治学方法严谨科学,注重实证研究,强调独立思考,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学术成就,胡适的人格魅力也令人敬仰。他一生秉持着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治学态度,坚持真理,不畏强权。他待人宽厚,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善于与各种人交流合作。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和建设,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然而,胡适也并非完美无缺。他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批评。有人认为他过于西化,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人认为他在政治上过于温和,缺乏革命的勇气。但正是这些争议和批评,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胡适,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读完《胡适口述自传》,我深感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从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勇气,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 7
当我轻轻合上《胡适口述自传》这本书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慨。胡适,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用他的一生书写了一部传奇。
胡适的成长之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他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长大,却又勇敢地走出国门,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洗礼。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塑造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他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成为了这场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批判旧传统,倡导新观念,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学术领域,胡适更是成就斐然。他的研究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方面,每一个领域都留下了他深刻的印记。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以崭新的视角和方法,重新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中国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他对白话文的推广和运用,也使得中国文学更加贴近大众,更加富有生命力。
胡适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吸引着我。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他敢于直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面对强大的压力也毫不退缩。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对真理的执着和坚守,让人敬佩不已。他还非常注重品德修养,待人真诚,乐于助人,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和爱戴。
然而,胡适也并非没有争议。他的一些观点和做法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少争议,甚至在今天也依然有人对他提出质疑。但正是这些争议,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那个时代的问题,也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胡适这个人。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不懈努力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自传,我不仅了解了胡适的一生,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个时代的人们,面临着内忧外患,却依然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更加努力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总之,《胡适口述自传》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书籍。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思想轨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历史沧桑。它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材。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 8
读完《胡适口述自传》,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胡适,一个在中国文化和思想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这本自传中,他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学术成就以及对社会的思考。
胡适的成长环境为他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传统的私塾教育中,他积累了深厚的国学功底。然而,他并没有被传统的思想所束缚,而是积极地接触西方文化,努力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这种开放的心态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学术方面,胡适无疑是一位巨匠。他倡导白话文运动,主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此外,他在哲学、史学等领域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除了学术成就,胡适的社会责任感也令人钦佩。他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和文化建设,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关注教育问题,主张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他还积极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专制统治。他的思想和行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胡适也并非完美无缺。他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在当时也引起了争议。例如,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于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贡献。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胡适以他的勇气和智慧,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读完这本自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胡适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力量。他的开放心态、勇于探索的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应该像胡适一样,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不断探索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口述日记故事09-26
小学口述日记10-06
胡适名言10-02
粗读胡适10-07
胡适经典名言07-27
服务窗口述职报告02-18
胡适的名言(13篇)02-05
胡适说做人与读书10-07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