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时间:2024-03-07 12:50:36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的绵羊》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1

  “我们会羡慕有人从名校退学创业,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但却不能理解有人完成大学教育仅仅是为了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单一成功标准和功利实用主义的影响下,让很多精英们为了优秀而优秀,为了竞争而竞争,以平均7或8门AP课、9或10项课外活动的“个人炫富”名单竞争入校,疯狂扎堆于金融、咨询、法律和医学,毕业后首选华尔街和咨询公司。追求卓越就如同“瘾君子”,追求完美的心态让这些精英们患上了“斯坦福大学斯坦福鸭子综合征(StanfordDuckSyndrome)”,如同鸭子在湖面飘过,水面之上逍遥自在,水面之下鸭掌却在拼命疯狂地划水。蓦然回首,心不知归处,除了看起来还不错的工资和看起来光鲜的位置,不知到底为了什么。

  “学校也默认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物质的成功等同于人品、尊严和幸福。”在本该思考人生、思考未来的年纪,18-22岁的美好大学时光,却完完全全被就业所充斥,上大学的目的'单纯变成为了一个好工作、为了物质成功。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里·路易斯(HarryR.Lewis)写道”大学已经忘记,他们对大学生的成长所承担的更大的教育责任是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使命。事实上,大学已经不能够证明自己的教育到底提供了什么本质。“为了追求社会价值的成功,一头扎进所谓的“热门”,从来都忘了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为了什么而努力。

  如果物质成功能够一直支撑你的幸福,那你也是幸运的,只是我们见过太多人会出现以下两种状况:一种在奋斗N年之后,完全变成为工资而活,痛苦的挣扎在职场;另一种选择半路“出逃”,放弃已取得的成绩,再去追寻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当年的周恩来能够铿锵有力的说出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奋斗?当你回答不出来的那一天,“奋斗”就变成了“挣扎”,这或许就是当前很多痛苦和迷茫的来源。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2

  小学,中学,高中。每每提到读书,我们便会想起父母对我们期望。考入一个好高中,再考入一个好大学,考入所谓的双一流院校,乃至清华北大。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公式化,又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于是我们便不假思索地投入到了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中。

  每当我们考出不尽人意的成绩时,望着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精通各项才艺,还被各种荣誉所环绕的同龄人,你是否感到你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感到学习没有了意义?但你可曾想过,他们可能不过是一群优秀的绵羊。

  从小到大,他们都是沐浴在他人的夸赞中长大的,从小便被打上了“好孩子”的标签。为了维护这个标签,他们必须不断地成功,不断地超越身边的人,成为那万里挑一的佼佼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他们渐渐被身边的人追赶上来。他们变得十分胆怯,恐惧。害怕失败,害怕被超越,害怕失去他人的夸奖。就在这样的极度焦虑中,如果失败了,他们就会一落千丈,跌落到无尽的深渊当中,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只教会了怎么获得成功,而没有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在当今这内卷的时代,人们所学的知识越来越多,但人们所受到的教育,对品德和修养的提升却越来越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催生了一群带着盲目的野心,却又对风险习惯性回避的人。这些人往往极善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获取高效的短期回报。但长久以后,只为成为一个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的“优秀的绵羊”

  引用书中的话“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提升个人修养,适当地舍弃一些无意义的竞争,不要被成绩所束缚住独立思考的灵魂。要学会接受失败,认识到一场考试的失利并不是世界末日。我们要培养反思的习惯,拥有从变化中成长的能力。

  现代社会给予了我们个人思考和选择的自由,这既是一件礼物,也是一个负担。不要被大众束缚,随波逐流。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讨他人欢喜。

  不做一只优秀的绵羊,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不断成长。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3

  教育的实质,本该是阶级流动,却在当今成为了阶级固化的帮凶。

  在越来越多人患有“高强度社交综合症”的今天,我们仿佛拥有无限广度的人脉和朋友,信息越来越透明,决定我们位置的仿佛不再是人们说的70%靠人脉30%取决于自身,而是完全颠倒过来。

  不需要照顾别人,为他人考虑或服务,这个时代将一切解构量化,拥有深度关系仿佛都是一种浪费时间。

  曾经跟一个人聊天,他问我,朋友有什么用?而他拥有很多很广的“玩伴”。我突然哑口无言,仿佛“在深度关系中你可以映照自己、反观自己”这个理由,在他的观念里太过苍白和单薄。有些人——甚至说当下的大多数人,都是不需要探讨自己的。

  身处名校的三年半里,我愈发明白这件事: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一个个实用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麻木不仁,很少快乐,却仍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

  我不想这样,而我想要什么呢?在人生大方向的关口,似乎没有人允许你停下来思考。所有人拼命往前跑,你追我赶,推推搡搡,好像只知道努力,你问他们,你要上哪儿去呢?大家都像看神经病一样看着你,却没有人可以回答。

  在跟舍友聊到毕业何去何从的问题时,她说:考研吧。我说你不是不喜欢这个专业,每次做作业和上课都抱怨连天,既然做着这么痛苦为什么还要继续考研?她说我也不知道,我就是觉得应该考研。

  我们有什么事情是应该做、必须做的呢?我想是有的,但绝对不是这个。

  休学的开端,读完了这本书,至今我仍然会迷茫,GapYear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又或许正确与否并非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在整个宏观尺度下是否有意义。选对了方向,就算走得慢,也要比那些无目的乱跑的`没头苍蝇更能接近自我的终点吧。

  另外,这本书还是有令我不满意的地方:论述有些观点时过于拖沓冗余,逻辑混乱,论述过程主线模糊,令人觉得脑袋浆糊。中途两次看到睡着,还好还是在一天之内读完了。

  我们的原生家庭铸造了我们,也形成了我们的局限。身边不一定足够幸运有好的导师。那就只能通过阅读 才能系统地接触一个人的论证。这一点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做到的。适度的晦涩刚好留给你思索的余裕。你是你读过的书、听过的话的总和——这便是语言的力量。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4

  《优秀的绵羊》一书批判了美国精英教育。藤校学生善于考试内心迷惘。害怕失败的心态造让他们不知道想要什么,像绵羊一样。过去常青藤大学主要录取白人贵族的小孩,现在主要录取中上阶层精英的小孩。藤校老师注重研究,忽略本科生教学。藤校学费贵。

  撇去谈理想谈人生的部分,这本书没有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书中提到不少藤校学生看书只看开头和结尾,我发现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的章节最有意思。

  《优秀的绵羊》对《虎妈战歌》及作者蔡美儿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蔡的育儿方式充满自恋。蔡内心没有长大,通过让女儿进哈佛来证明自己。蔡的女儿进了哈佛,哈佛奖励了不该奖励的人,可见美国精英教育录取系统有问题。最后一条颇为矛盾:如果哈佛如作者所批判的并不好,那么蔡的女儿进哈佛就不算奖励了。《优秀的绵羊》的`作者与蔡美儿背景类似,同是移民二代,同是藤校毕业,同(曾)是耶鲁教授,同是六十年代初出生。

  这两本书都与美国藤校有关,相比之下:

  《优秀的绵羊》文采斐然,文笔略胜一筹。《虎妈战歌》更真诚,掏心掏肺把家里所有直系亲属的人生故事附带照片都献给了读者。《优秀的绵羊》发现了问题,没有实际解决办法。作者建议大家考虑公立大学或者文学艺术类小学校。作者的人生基本都在藤校度过,对非藤校了解不深。

  《虎妈战歌》描述了虎妈瞄准目标,利用规则,培养两个女儿的人生故事。这本充满争议的书,刮起了一阵大风,把女儿的小船们吹进了哈佛。虎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得到了它。虎妈不是常青藤绵羊,而是一头自封的母老虎。

  《优秀的绵羊》对现实全方位批判,批评它文章少。《虎妈战歌》描述了向目标努力的过程,批评它的文章多。题外话,《优秀的绵羊》作者没有拿到耶鲁英文系的终身教职,《虎妈战歌》的作者是耶鲁法学院正教授。

  《优秀的绵羊》说去哪个学校读书,要综合考虑教学质量,学费等因素,让我共鸣。去藤校可以镀金,去公校可以省钱,去军校可以锻炼,去烂校可以寻欢,各有可取之处。想好你想去哪里,遵守游戏规则,努力就行了。或赢或输,都不是游戏的结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相关文章: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10-06

小班绵羊教案12-31

《优秀的绵羊》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10-06

长翅膀的绵羊作文01-26

小班绵羊教案15篇12-31

小绵羊生气了教案11-05

《我的小绵羊》音乐教学反思10-06

大灰狼与小绵羊读后感04-30

《大灰狼与小绵羊》读后感04-30

《大灰狼与小绵羊》读后感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