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有感

时间:2024-03-24 08:13:29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集合]读《我与地坛》有感14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我与地坛》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1

  最近,我读细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领悟到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肢体残疾的史铁生,有着超乎常人的顽强生命,还有着充实的人生,更拥有始终陪伴他左右的地坛。

  读罢此书,我能感觉到地坛时史铁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角色,因此让我对地坛充满遐想。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展现出史铁生的内心的无助与悲惨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荡,从中体现了残疾生命里不服输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坚强的崛起,自在坦荡,从不同的环境中寻回自己。对地坛多寄托的感情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他们不能变成语言,也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他们了。他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史铁生看院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看到了他心情的转变,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铁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义。只要细心观察,留心注意,不管何处都有他美好的一面。我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实的起伏,心灵的生生死死,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每一次复苏,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终弥足珍贵的一隅,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因着爱,因着情,甚至因着对下一世的“白日梦”,虽然这“白日梦”是我等健康人种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说,“希望”又有什么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证明必可达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梦”的冠冕之词,其实两者一样可笑可悯,但给人安慰,给人愉悦,无须消耗,实是人生之最大精神毒药。地坛的每一棵树下他都去过,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天气他都在院子里呆过。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洁,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让我们快乐起来,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阳光。

  假如世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那?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命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崇高又将如何让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哪?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那?史铁生终于走出来了自己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不同的人生观: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是懦夫映照了英雄,是众生渡化了佛祖。是的,世界太不公平了,但又是公平的,拥有生命是上帝给我们最公平的见证。我平时总是抱怨世界不公平,我看了史铁生坚强的写照之后,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认识到,既然上帝造就了我,那么这个世界中一定有我充当的角色,虽然不是一朵红花,但那也是一片绿叶,为什么不试着享受绿叶的快乐?

  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不得不拷问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迈出过脚步?

  今天看完了我与地坛,竟然已经看完了。反正也不想睡觉我就来写一篇读后感。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该有多凑巧在我读到第一章的时候我当时的处境就与史铁生有强烈的共鸣。不能说我也到了想去死的地步,总之那一段时间过得很浑浑噩噩。我记得单单是第一章我看的时候可以说看一页哭一页,这本书的力量太强大了。以至于我看到最后的时候觉得我现在有点配不上看这本书了。我觉得我太粗鄙和粗俗了。因为他写的太好了,我不知道他怎么写的好了,好在哪里了,但是当史铁生以一个失去双腿的人的身份来讲述他对生命的'看法,体会,真的太容易感动人了。

  真的,我选择热爱生命。

  他让我知道当生活扔给你一道道难题的时候,退出来看一看,这是生命,是一条很长的路。让我能更加深入的去看待一件事情。更感性的去看待对错。也会给你理清思路,给你重新再来勇气。这本书也帮我治好了失眠啦。

  我这几天没有动笔,其实我有动笔,但是最近真的觉得自己懂得东西太少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太少了。做的不够,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但我觉得自己的欣赏能力还是有提高的,对身边人事物的理解都比之前深刻。但是我又实在写不出什么好东西。

  我觉得我有一个阶段可以称为我与地坛阶段了,因为对我真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也很感谢能翻阅到这一本书。起初买这一本书想治愈一下自己,真的是奇效,感谢推荐这本书的人。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周围的人都好丧阿,就是明明一件不反感的事也硬要说成排斥。虽然我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是我作为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一直是觉得生活很有趣的。我有很多搞不懂的东西,比如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自己的想法。我也不知道,我觉得这很舒服,大家都表现出不喜欢的样子,那么我第一想法就是附和着说自己也不喜欢。但我也不喜欢这样的自己阿。今年我深刻的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很特别,有特别的地方,会同时有着让人讨厌和喜欢的地方,我时常讨厌受不了一个行为,但是我不讨厌这个人,我甚至有时候会被这个人所感动。为什么人这么复杂,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正视自己,怎么样和大脑去交流,还是我想的太多了只要简单地活着就好了。

  但是我又知道我热爱身边的一切,不管是一件值得懊恼和沮丧的事,我对于他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没有太大的波动,因为每一件事情到后来似乎都有发生的意义。

  但是我不喜欢丧这个词,也不喜欢假装不热爱生活的人。但我又觉得我太道德绑架了。我该怎么办呢,多看看书吧,找个安静的地方多看看书,我需要多看看书。或许书里面会有答案的。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2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 ——题记 决定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并且后来喜欢上它是在去年九月份,我写完我的散文《苦缘》之后,发现自己在《苦缘》中的叙述语调和史铁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后来,就时常会去翻读,在细细的体会与咀嚼间,恍然才明白过来:在生命面前,原来自己只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

  从不敢轻易地去掂量生命的斤两,而史铁生却以他端坐在轮椅上静默庄严的形象深刻地诠释了生命的全部意义和话题。我想,在那个历尽苍桑,等待了史铁生四百多年的古园子里,史铁生一定曾那样专注地凝视过自己被夕阳拉得斜长的影子,一个无言的转身,便看见了苍茫的落日,“寂静的 光辉平铺的那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而此刻,生命,就像是在风中纠缠的发丝,风越大,它便越发地坚韧起来。

  死亡,并不遥远,它曾那样真切地掐过史铁生的喉咙!而他到底还是走过来了,尽管也曾彷徨和迷茫。“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生命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生命啊,原只是一个循环的悖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证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细细地想来,生命原是这般地偶然,仿佛是花瓣上的一粒晨露,阳光强烈的时候,它必定要以蒸发的形式消失。

  史铁生是一个智者,至少在这场生与死的辩论中,他赢了。当“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了万道金光”的那一刻,我看见史铁生从那轮椅上稳稳地站了起来,而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灵魂的人,就是他的母亲。

  在母亲面前,他是一个倔强的.孩子,只是在许多年以后,母亲不在了,他才一点一点地意识到了当年自己是多么的冷酷和无知。“他被命运击昏了头脑,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他于是又一整天一整天地去那园子里静坐。母亲走了,没有留下什么隽永的誓言,惟有关于生命和爱的思考。史铁生懂得这些的时候却失去了爱他并且理解他的母亲,他知道已经晚了,来不及了,他能做的,惟有紧紧地抓住生活丢给他的绳索,一步一步地攀上生命的顶峰!

  是的,生命于他而言,并不简单。可是,他以他简朴而真诚的文字告诉我们所有的人:活着,好好活着!竭尽所有能迸发出你生命的光辉!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3

  我已经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史铁生的,印象中初中的课本上就有一篇 《我与地坛》。那时候读不懂,但由于是课文,不懂也要装懂。

  后来偶然间心血来潮,开始读他的文,才发现原来,他的文字是那么地深刻。

  其实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曾跟我们讲过,她有一个学生,在20xx年元旦的时候打了个电话给她,电话里哭着说,:“他死了。他死了。”老师也慌了,连忙安慰她。后来才知道,他,是史铁生。

  当时我就在想,是怎样一种情感,能够对一个可以说是毫无关系的作者的离世这么心痛。不过那时也就想想,并没有去探知。高二的时候,买了这本《我与地坛》。读着读着,越发地爱不释手。我也才开始有点点体会,那时候那个学生内心的不舍和悲伤。谁说和他毫无关系呢,明明我们都曾受到命运的折磨,有过相同的感受,灵魂里有着关联。

  有时候,看到书里的某些句子,也会不知觉地湿了眼眶。里面有写他从健康到生病的过程,有着他对生死的思考,也有着他与母亲之间的情感流淌。有时细腻悠长(如我与地坛,墙下短记),有时豪迈乐观(如我的梦想),有时透露着一种无奈感叹(我二十一岁那年,想念地坛),但更多是有着一股坚忍不拔的劲儿充斥其中(好运设计)。我与地坛读后感在我对铁生有那么一点点了解的时候,我突然有些懊恼。为什么没能早一点,在他还在的时候去读他,分享一点点他的喜怒哀乐。可是转念一想,我又感觉有些庆幸,还好我当时没有想要去理解。因为就当时的我不一定能对他的文章感兴趣,或许稍微看一下就弃之一旁,更加错失了了解他的机会。

  “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也挺好的。’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暗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脑海中一位开明坚强的慈母形象高高耸立着,也突然想到每次我出去玩的时候,我的母亲也是像这样地担心着我。怪不得我晚回来的时候她会那样地生气又开心。

  “我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从树林里穿过。”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红了,是一种从内心的敬佩和心疼。敬佩一位母亲的伟大,心疼她承受的苦痛。但我想她应该是幸福的,如果她能知道铁生已然如此坦荡和从容,面对命运的不公。

  墙下短记中,有一段话让我觉得铁生对生活的感悟很是通透。“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它们一向都在那儿安睡,偶尔醒一下,睁眼看看,见你忙着(升迁或者遁世)就又睡去,很多年它们轻得仿佛不在。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一天又看见它们,看见时光把很多所谓人生大事消磨殆尽,而它们坚定不移固守在那儿,沉沉地有了无比的重量。比如一张旧日的照片,拍时并不经意,随手放在哪儿,多年中甚至不记得有它,可忽然一天整理旧物时碰见了它,拂去尘埃,竟会感到那是你的由来也是你的投奔;而很多郑重其事的留影却已忘记是在哪儿和为了什么。”个中滋味,有过经历的能懂。

  在好运设计里面,铁生设计了一段他认为的,想要的美好的`人生。“我先要占住几项先天的优越:聪明、漂亮和一副好身体。”然后你降生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家庭,你的父母都很疼爱你,但有并不限制你的自由。你可以很好享受童年的乐趣,不必急于学习各式各样的辅导班,但你要接受文化的熏陶。上苍赐你不屈不尽的创造情怀,你可以尽情感受自然,感受生命。然后你又有一份美好的姻缘。但是这样幸运的人生是不可能的,也显得过于单调,有所欠缺。所以他由加了一些痛苦,但笨,丑,无知,狡猾等等都不符合。但如果你生了一场有期的大病,在你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了转机,然后你开始祈祷,你也会慢慢发觉,之前的苦难都没关系,你将爱生活,爱这个世界,爱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劫难之后失而复得,现在的你才真正是一个幸福的人了。苦尽甘来,对,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好运道。”

  但是铁生也并不是总是那么乐观睿智的,在他年轻的时候就被告知很有可能一辈子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时,他也是痛苦了好长一段时间的,“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后来慢慢的明白了,看透了,但是命运却没有就此松手。

  白岩松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史铁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大哥,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当四肢健全、可以随意奔跑的时候,常抱怨周围的环境如何的糟糕。有一天,突然瘫痪了,坐在了轮椅上,这时候,抱怨自己怎么坐在了轮椅上,于是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这时才知道那个时候多么阳光灿烂。又过了几年,坐不踏实了,长褥疮,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出现,突然开始怀念前两年可以安稳地坐在轮椅上的时光,那么的不痛苦,那么的风清日朗。又过了几年,得了尿毒症,于是开始怀念当初有褥疮,但是依然可以坐在轮椅上的时光。又过了一些年,要透析了,不断地透析,一天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于是怀念刚得尿毒症那会儿的时光。

  所以,史铁生说,生命中永远有一个“更”,为什么不去珍惜现在呢?”

  我有点无奈地笑了,说得很对,可是深处其中的我们总是不懂。

  就像铁生所说的,“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有些事,自己收藏,旁人懂不懂无所谓,你明白就好。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4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人生百态所发出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年龄忽地残废双腿”,他体验到更多人生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特点,体会每种人生价值。

  他思考死与生。死是必然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净地,应理去心中一丝杂绪,认识真实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必备之路,不同人,思索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亲人所受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痛苦,只沉浸在自己忧伤中,经时间酝酿,他感知到母亲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我心中警钟,母亲对孩子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我给她带来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经历警醒我。

  在课本未节选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人们及对他们人生思索;对逆境人生理解,差距是必然;作者对自己生涯理解;许多美好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5

  说起《我与地坛》这本书,记忆最深刻的可能是高中语文课本读得的《秋天的思念》那篇文章,文章中母亲的那句“咱娘俩要好好儿活”让我久久的难以忘怀。也牢牢的记住了史铁生这个名字。美的像诗一般的文字,坚强如铁一般的意志,史铁生,可能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在21岁失去双腿,面对命运的玩笑,他参透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

  在地坛的那段岁月,他看明白了世事无常,人人自渡。他的残疾不是上天给他的厄运,而是上天给他生命的一份厚重感,让他的能够超越肉体的残疾去摘取星辰,遨游大海。地坛,给予了一片宁静的星辰,地坛的事事物物,给予了遨游的无尽力量。

  面对生命的不幸,的态度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豁达,但是我相信拥有这种豁达的背后是无尽的痛苦,也正是那段地坛的岁月。但是一旦拥有了它,这世间又有几分玩笑可抹杀我?坚强,可能是层层伤疤的堆积。“希望的星光永远闪耀在最黑暗的微茫”,正如书中所说“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以至于后来身患尿毒症,终日治疗,也能坚强的活好自己的每一天。正如那句“我在地坛,后来,地坛也在我”。地坛所给予的,将伴随他一直走下去。

  我不曾希望每个人都拥有那种人生的豁达,但更加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地坛”,伴随自己一直一直走下去,面对人生路上的“厚重之礼”。

  “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万事浩浩荡,未来皆可期。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

  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时机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懊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在课本未节选的局部中,还有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6

  深夜,关掉书桌上早已发热的台灯,起身,打开书房的门。门前依旧放着与往常一样的小凳子,上面有一盘水果,一杯牛奶。习惯性地拿起这些回到房间。

  今夜,却久久不能入睡……

  停止了在床上的辗转反侧,打开灯,床头柜上躺着一本崭新的《我与地坛》。如水的月光从忘记拉上了窗帘的窗户间斜射入室,肆意的在书面上留下浅浅的嫩黄色印迹,而它似从沉睡中苏醒,等待着我。这种感觉是这样的熟悉,如同史铁生对那古坛的低语: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在这座古坛里,我看见的是一个失魂落魄的母亲总是在日头隐去的傍晚,在那偌大的古坛里悄悄的寻找自己生病的儿子,找到的时候,就默默的留下苍凉的背影。这个聪慧坚韧的母亲,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和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里,用儿子的'苦痛一遍又一遍地刺向自己的心,却用虔诚的姿态祈求着上苍恩赐自己那不幸的孩子。眼眶里温热的泪朦胧了眼前清晰地黑体字,我却在那焦灼的背影中看见了另一抹重叠的身影……

  我倔强地擦干眼角的泪痕,却无意瞥见了床边那还残留着牛奶皮的玻璃杯。记忆的拓片在一瞬间向我涌来,一张一张,印着那最熟悉的笑容……

  被蜜香浸满的童年里,有我的母亲每天来回奔波的身影。回家的路上,车后的我高兴地唱着老师刚刚新教的儿歌,车前的母亲奋力地骑着,嘴角高高地上扬。还记得,我总爱缠着母亲给我讲故事,于是那时候的梦里,总有善良的小红帽和坏心的大灰狼。还记得,母亲总爱给我织漂亮的衣服,于是我时常趴在母亲的旁边,翻乱那一张张印有花纹图案的几何纸,玩弄着一团团五颜六色的毛线球。

  在忙碌压抑的学习生活中,母亲总是和我一起笑着,哭着。每天放学回家,在路口的拐角就能看见我家的车库里那团暖暖的黄色灯光,而后是母亲帮我放车,拿书包的身影。晚饭的餐桌上,总摆着母亲跟着电视节目学习的新菜。深夜,母亲总要轻轻踮着脚尖,将书房的门打开、关上好几次,看我是不是又趴在书桌上睡着了……

  眼角的再次温热,让此时的我更加清醒。我究竟有多久没有记起这些?还是一切都太过熟悉?原来,习惯也是一种可怕。它侵蚀着我感动的神经,让我失去了感受爱的能力。因为这可怕的习惯,我总是因为心烦而向母亲抱怨发火;因为这可怕的习惯,我总是把母亲所给予我的温暖看作是理所当然;因为这可怕的习惯,我总是贪婪地渴求更多……

  我这个任性的女儿直到现在才发现,我总是渴望自己快快长大,却不知母亲也正以相同的速度老去。她将她的爱用一片一片叫做年华的叶子层层覆盖,慢慢腐化,化作为我的养分。

  此后的夜里,我终于入睡。在梦中,我看见了那座古坛,一个母亲推着轮椅车向我走来,而我牵着母亲的手,与他们相视一笑……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7

  夜了,煮上沸开水,泡一杯香茗,淡淡的清香扑鼻,温润了我干涩的心,走到窗前,依窗远望,黑帷紧紧裹着我的视线。于是轻嗫一口,倍感温馨,母亲的心是我的世界,活在母爱的气息里,我感奋至及。那淡淡的景与缕缕清香交织重叠,再添上史铁生先生巧夺天工之作―《我与坛》,读来颇有隽永深邃之气。

  夜,愈见沉郁而朦胧,不知什么向我招手,带着我打开内心最柔软的情感之门。于是我想哭,可我没有,在这环境之下,仅有淡淡如流水般的忧伤,像江南少女缠绵不断,跌宕起伏的情感化作音符在微风中飘散,飘散到内心最深的低谷。

  曾记教师说过世间最伟大的是爱,尤其是母爱。在得知史铁生少量背景资料后,我试着去按照教师要求赏析这篇文章,我怎样开始有本事来体会一个大作家的感情是共同的感情,将我与作者拉得更近,原先还是感情成为我成熟的催化剂。

  在《我与坛》中,作者向我展露了一份沉郁与厚重的思想感情,深邃而透辟,文笔优美而坦诚,丝毫不乏一个作家的'独特视角认识事物的共性。

  作者在文中与坛的关系渗透着看似简单实则极为丰富的感情,坛中的风风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仿佛变得灵气十足的感情,那里有人物与自然的对话;人的感情、思想间的相互碰撞,在第二部分作者贯穿的始终是对母亲诚挚的热爱,对往事的追忆,交织着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对往事的悔恨,对亲情的感悟。

  我只能用我乏缺的言语来描述作者复杂的心绪以及深刻的人生启迪。

  杯中茶水早尽,唯留苦涩后沁人心脾的甘甜,还有杯子的余温。我静静驻立在那里,如张爱玲一般的享受清风,还去享受扩大的爱。

  也许我没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种对大众高尚的爱,也许我没有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那种忠贞;也许我将来没有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中那样的豪情壮志,但我有着对母爱的庄严肃敬。呵!我不失望。原先总期望所有完美的事物都被自我占有,而此刻已经不再奢求,因为我已经占有了母爱!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8

  好久没有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最初是为了完成亲子阅读的任务,可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被史铁生那细腻的笔触深深吸引了,尤其是他母亲那伟大无私的母爱震撼着我。

  散文《我与地坛》回忆了母亲生前种种细节,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母亲对我坚韧的爱。正如文中写道: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天底下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是又有多少母亲真正理解孩子呢?史铁生说:“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当面对儿子“活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的晴天霹雳般的打击时,母亲却欲哭不能,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每天摇着轮椅到地坛中去。她在内心暗自祷告,小心翼翼地尾随,焦灼忧虑地等待……她心里苦不堪言,可是她没有在“我”眼前流露出来,反倒淡淡地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后来母亲走了,留给“我”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歉意、痛彻心扉的'悔恨和无法弥补的遗憾。而“我”只能把的深深的忏悔变成诚恳的忠告:“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母亲用她有限的生命唤醒了“我”沉睡的灵魂,使“我”从悲观到振作,进而热爱生命。

  每个妈妈都了不起。父母不仅要给予我们爱,还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寄托。现在正在热播的电影中的“李焕英”也是现实生活里无数母亲的缩影,她们同样平凡而伟大,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让我们爱在当下,趁父母尚在,趁现在还来得及,我们要学着像他们爱你一样,去爱他们。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9

  转眼从教七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课、改作业的常规工作,消融我教学激情,让我倦怠、疲惫。不禁问自己,就这样年复一年直到退休嘛?直到我读到了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

  在最灿烂的青春年华突遇瘫痪的史铁生写下他的迷茫与思考,照亮了迷途中的我。散文《好运设计》为史铁生假想,如果将人的一生都设计为好运,并安排出人最幸福的一生如何安排。全是甜必然觉得不够幸福,因为不曾吃过苦;苦尽甘来也不行,甜后要是还没死,又回到全是甜了。如果不断苦甜交替,仿佛人生陷入了一圈又一圈的阴影中,这也是不行的。即使人生全是好运,人也会时不时的陷入虚无的境地,那什么重要的。是过程。“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者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镇定而又激动的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不问西东,但求日日精进,铸就我教育生涯的精彩与美好,那日日将不就单调的重复,而是日日的精彩,是过程的精彩。那调皮捣蛋的学生,让我来发现他如小猴子般的灵活;那不完成作业的小懒虫,让我来看看今天多写了几个字鼓励鼓励;那堆积的作业本,让我来发现有趣的造句;那让人紧张的公开课,让我来发现自己的成长。发现教育工作过程中的精彩,发现身边的'美好。

  请自己去迎着晨风奔跑,感受微风和朝阳;请自己伴着夕阳散步,享受日暮的烂漫;请自己看看春日的公园,饱览绚烂的花儿;请自己品尝美味的事物,沉醉舌尖的滋润。邀请自己发现身边的滴滴滴的美好,接受并努力克服生命中的挫折与苦难,在过程中收获。

  认真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项教学工作,在过程中收获美好,收获这生命的真谛。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广昌二小中普普通通的我也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收获自己生命的精彩与美好。“苔花如小米,也学牡丹开”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10

  史铁生,当代一位特殊的作家,常年与病魔斗争,他的文字每一处都是真情流露。在他的笔下,我感受到了最真挚的母爱。

  在风华正茂的青春之时,突然双腿瘫痪,史铁生觉得自己十分不幸。可他却不知他受的苦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双腿瘫痪后,他与任何人都无法正常交流,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地坛就成为了他最亲密的伙伴。那儿实际上就是个园子,却成为了他的休闲之地。他不知道的是,每次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母亲知道儿子心里的苦闷,又担心儿子独自在园子里会做出过激的行为,她心里的煎熬痛苦又有谁能知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顺着我的车辙一步步寻找,步履苍茫又急促。”母亲的视力不好,她走的路程我们无法想象,找史铁生就好像在寻找大海里的一艘船。这位母亲注定是最苦的母亲,也一定是最爱孩子的母亲。但天底下哪个母亲不是最爱孩子的呢?

  世界上任何一位母亲都是最爱孩子的。她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所有,但她们的爱都隐藏在小事之中。或许我们有时会感觉不到,但我们永远要记住,母亲永远是最爱你的。

  放学回家后可口的饭菜,冬日里的毛衣,这些都是母亲对我们的.爱呀!平日里,我总会与她发生一些小小的争吵。有一次,我在培训班外面等了许久,同学们都相继离去,一辆辆汽车驶过,一个个身影离去,熙熙攘攘的声音与雨水的淅淅沥沥交织成一首独孤寂的乐曲。我心里既抱怨又委屈。她终于撑着雨伞下接我,但我却一上车就对母亲发了一肚子的火。尽管她再三向我解释下班晚,雨天路上堵车,我就是不理解,只顾着自己。

  多年以后的今天,当我阅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才明白,每一位母亲都愿意为孩子倾其所有,但她同时也会有很多的无奈、无助和身不由己。而这份心思,做子女的,是不曾体会到的。我又想起了我的母亲。每周回家,等待我的总是她精心准备的我最爱吃的菜,我的房间也被收拾得井井有条。我真想对母亲说:“妈妈,您放心吧,我一定会让你感到骄傲的。”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11

  史铁生,一个伴随了我大半个高中的名字。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字字句句都印刻在脑中。

  以前读书,大都不会一遍就过的。遇见喜欢的,读上三四遍是正常,读到第十遍的时候,那是极其喜欢的。

  每读一遍,便会有新的收获,之前不明朗的地方,便也会有思路显出来。

  读的次数多了,对其中的情节便越发清楚,也算是记忆深刻了。

  时隔两三年再读《我与地坛》,那里面的字字句句依旧躺在那里,依旧含着它独有的魅力和回忆。

  《我与地坛》这本书是我高中好友的,她在书摊上买了这书,我便借着我俩之间的关系,拿她的书深深浅浅翻了一两遍。

  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我听过对死最棒的解释和形容。

  读了《我与地坛》,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对文学有满腔热爱和诚挚初高中时期。那或许,才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

  一个安安静静读书,有理想抱负,对未来满是憧憬的普通女孩。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我从听到这句话起,便深深爱上的一句话,我想成为一个有兰心蕙质,满腹诗书,浪漫至死的美女子。

  我关注了几个公众号,从White Space 001的浪漫到归隐于市的`生活,浪漫与生活的交织,让我仿佛回到了少年时。

  浪漫至死的诗歌,富含生活气息的散文和小说,都是美,都是我曾经努力追寻的影子。

  回到史铁生,他的命运是悲惨的。二十一岁时便因病不能行走,大小经历了很多次手术,却没见多少成效。

  如他所说,他在最骄傲最任性的年纪残了双腿,生活给他的当头棒喝,无疑是惨痛的。

  他关于母亲的回忆,他的那句,“地坛中有我车辙印的地方,都曾留下过母亲的脚印”,至情至性的每句话都深深牵动着我的心,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

  倾宇说的那句,“残并不意味着废,肖某从不因不能行走而怨天尤人,这天下不残而废的人实在太多了。”也曾在我的心里留下不小的涟漪。

  某种意义上讲,史铁生和倾宇都是不幸之人,他们面对悲惨遭遇,也曾迷茫不安过,但他们也是坚强的,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为自己活。

  喜欢一本书,一个人,其实无关相貌家世,只重要的是那颗心,一颗或敢拼敢干,或积极向上,或悲伤忧郁,或勇求大爱……的心。

  突然很想回到那个,在午休时间,捧着报纸津津有味读文章的时候了。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12

  初识史铁生,是七年级的那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想来当时读完这篇课文内心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只知道史铁生,一个年纪轻轻就双脚永久残废的作家有一个很爱他的母亲,并且有一篇著作《我与地坛》。再到后来,好像是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头条文章,才知道原来他与莫言和余华都是深交。接着便是很多年后的这次暑假,我读完了他的《我与地坛》。

  一直以为《我与地坛》只有史铁生对他母亲的思念,开始阅读才发现这本书囊括了先生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记录了他在地坛孤独又灿烂地走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静,史铁生的思想不像很多古今中外的作家那样深远但晦涩,他用一些很浪漫很温和的文笔将自己毕生的所思所想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读者。书中有太多内容值得反复品味,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叙说我认为的地坛所承载的三个“东西”。

  首先,地坛记录了史铁生母子之间的相互救赎。

  秋天是肃杀的,是适合怀念过去的;秋天也是残忍的,史铁生在秋天里失去了母亲。他的母亲是他在那些阴暗潮湿的日子里唯一的慰藉,是被万千苦难压倒之时从缝隙中投进来的光。母亲处处维护着儿子的自尊,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都忌惮在儿子面前提“走”“踩”“跑”这样的字眼。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在儿子终于答应她去北海看花时,她欣喜若狂,但生命也走向了终点。书中史铁生反复提到母亲也是一个爱文学的人,并且支持自己写小说,只是可惜,她终没能看到自己儿子出版的小说。母亲过世后,史铁生在轮椅的陪伴下,来到地坛,开启了自己的另外一个世界。心远地自偏,这里人与一个地方合二为一,就像回到了生命的最初。

  其次,地坛充斥了史铁生深邃,富有哲学性的想法。

  “童话的缺憾不在于它太美,而在于它必要走进一个更为纷繁而且严酷的世界,那时只怕它太娇嫩。”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停了一下,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思考。这个世界,永远有人始终站在阳光下,不必看到也不必感受世界的背面,他们永远可以满怀热情,永远善良永远天真,我无数次想要知道他们眼中的生活。亦或许,他们早已进入了那个更严酷的世界,但只是与比较悲观的人相比,他们时刻提醒自己要怀揣着赤子之心面对万物,在荆棘丛中行走,遍体鳞伤,但依旧挣扎向前。

  最后,地坛是史铁生感性的载体。史铁生曾不止一次提到上帝,我觉得这个上帝并非指基督教中的'“上帝”,而是命运的另一个更有力量的名字。与很多人一样,史铁生并不知晓自己的命数,也常陷入惶恐中。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上帝残忍地剥夺了他的双腿,为他把“这一扇门”关得死死的,但后来打开“那扇窗”的不是上帝而是史铁生自己,他在岁月的流转中完成了对生命的释然。

  “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史铁生如是写到。虽然先生已经过世很久,但他的文学作品,他这可爱而又灿烂的一生却也化作清风,轻抚人间的每处角落,激起点点涟漪。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13

  在网上看了史铁生写的文章《我与地坛》,禁不住泪如雨下。

  一个双腿残废、身患尿毒症的人能 写出如此 深沉、凝重而又不 失人情味的文章,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究竟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他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的意志是否在一次次的锤炼中得到磨砺?从他的文章中,更多看到的是他对生活的赞美和留恋,很少有埋怨和责备,面对困境,他选择的是理性对待,而不是盲目逃避,二十岁,是人生最美好、灿烂的年龄 时候双腿残废,从此坐上了轮椅,轮椅伴随他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谁能体会他所承受的诸多痛苦?风干的岁月,似水的年华,没有人可以想象,一个原本风华正茂的青年,在一座荒芜苍凉的.园子里孤独行走十五年是种怎样的生命煎熬?

  生与死是作者思考最多的内容,对生命的思考也一直贯穿全文。对生活的无所适从让他在煎熬中不断蜕变,由一个性格暴躁、意志消沉的人蜕变为一个热爱写作、珍惜生命、理性探讨生活、信仰、爱情的作家,由一个弱者成长为强者,需要经历怎样刻骨铭心的转变?用笔走出来的人生,是何其艰辛和酸涩,而他在轮椅上思索人生,从生命的绝境中突围的心路历程又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和史铁生相比,我所遭遇的只是微不足道的挫折,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过,也曾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是痛苦和折磨。两年前的意外导致我的右脚踝粉碎性骨折,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一蹶不振,以前的我兴趣广泛,爬山、打球、摄影都是我的最爱。可惜我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那个生龙活虎的我不复存在,一切熟悉的人和事都渐渐淡出我的视线,生活中只剩下无休无止的伤痛的折磨和无数次的功能训练,我为此彷徨、迷失、消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仿佛世界末日来临,我的人生从此一片灰暗。经过漫长的治疗和艰苦的训练,我已经在一次次的打击中学会了坚强和忍耐,意志更加坚定,从容走出人生的低谷。

  人只有经历过困境的考验,才能更加珍惜目前拥有的一切,梅花香自苦来的日子不远了,现在迎接我的将是幸福的生活,希望就在脚下!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14

  人,是走出来的,从远古走来,从种群走来,从心灵走出来。如果一个人仅为光辉而斗,不为生命而斗,那么即使他拥有多么强壮的体魄,那也是行尸走肉,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光要有光也要有暗。敢于从黑暗走到光明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人。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这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留给某些人去深入探究的问题。活着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当我们考虑到死的时候,不妨想想活着,况且活到了一定时期的我们,竟要半途而废去选择死。对于一个具有商业头脑的人,或精打细算的人,他们绝不会如此愚昧都做亏本生意。

  那么,选择死,是否就意味这个人愚昧呢?无可置疑,是的。火团中的蚂蚁,它们是是经历了怎样的'心里挣扎才愿舍去自己的生命去拯救整个蚂蚁团,它们为了什么,或者它们有过别的想法,但不说别的,就说这些,它们从作出决定时起,便预示着它们的结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是你说它轻生,这有可能吗?那是它们抱着不死的希望而作出的壮举!所以说,无论你是“一只眼开,一只眼闭”的,还有被无形的东西压着的时候,请想想你自己,只要想想你自己就行了,想想你的右手以及整个身躯因你没有一只手而全部都要去隐藏,你会不会太残忍了些?只要心跳还在,一切都不会完剧。

  如果我们毅然地选择了活着,那就要无怨无悔地活着,用一种正视的眼光看待未来漫漫长路,当你发现你舍不得这种“活着”时,一扇大门将永远为你敞开。

【读《我与地坛》有感】相关文章:

读《我与地坛》有感10-07

读《我与地坛》有感12-19

读我与地坛有感10-07

读《我与地坛》有感11-17

读我与地坛有感04-20

读《我与地坛》有感09-28

读《我与地坛》有感作文10-06

读 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01-02

读《我与地坛》有感1000字10-07

读我与地坛有感15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