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千年一叹》有感13篇(精选)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千年一叹》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1
《千年一叹》也的确是叹,从消失的迈锡尼到神秘的金字塔,从混战的中东到卸负的尼泊尔……昔日盛极一时的.文明滥觞如今却残影斑驳。
还记得作者曾经在文中多次描绘贫穷、污浊甚至战乱的情景。孩童没有了受教育的机会,群众缺乏道德的自控和社会的管制,而他们的祖先所创造的楔形文字却是人类文字的起源!!当苦难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最唏嘘的哀叹不是文明古国的湮灭,也不是往日辉煌的凋零,而是小孩在该提笔写字的年纪却赤着脚在街上伸手乞讨,眼神依旧充满渴望,可祈求的不是快乐而是生存。
这着实是一场伤痕之旅,伤痕之处有故事,有典故。盗窃、毒品、挟持、绑架……文明秩序似是而非,也很难有所指望。战争的一方为“精神盔甲”所武装,表面上强悍好勇,实际上狭隘气短,长此以往必然无法照料正常的生活秩序,更无暇思考个体价值尊严。
身份的基点在于责任,责任的落实在于个人。不必强求人人在文化纷杂的氛围中保持坚贞的信仰,可总要在心里留有一片净土,好让先贤的文化可以落叶归根。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2
从欧洲至埃及,再穿越危机四伏,战火不断的中东、贫穷的印度,这样的事恐怕没有几个人敢做,敢做的人中恐怕没有几个能成功。然而我们尊敬的一位中国学者做到了,而且不是作为探险者,而是以文明的朝圣者的身份,对人类文明发祥地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探究和思考,将每一天的心得整理成了一本书。这位学者,便是余秋雨;这本书,叫做《千年一叹》。
我一直对古文明饶有兴趣,可惜没有机会和勇气去亲临实地。而这本书正给了我一个直面它们的前世今生的机会。翻过每一页中蕴含着的希望、辛酸、无助,“千年一叹”的含义渐趋清晰。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文明看起来坚不可摧,却在千千万万个苦难中沉睡了。为什么?最大的原因还是人类自己啊!看看犹太人吧,如此坚定而有智慧的民族,却遭受歧视和奴役,四海为家,在近代又遭到了法西斯的疯狂屠杀,作者在书中委婉地问:为什么上天待这个民族如此不公?其实真正应该反省的是我们自己。作者在文中提到耶路撒冷被挖地三尺;幼发拉底河被掘开,伊拉克古城就这样消失在洪水中;巴比伦被征服后,土地上被洒下盐和荆棘的种子……文明在残杀和吞并中消逝、中断,留给后人无尽的失落和遗憾。文明的冲突今天仍在继续,时隔数百年,中东、北非等地发展的契机仍在慢慢被熊熊战火所吞噬,许多人在为和平呐喊,然而人们何时能学会克制本性,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手足?否则现在的文明也会消失,成为奄奄一息供后人凭吊的.一片悲怆。
这本书中并没有具体写到中国,但阅读中我无数次联想到中国。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大河,不管是波涛滚滚还是细流涓涓,总算是保存了下来,这一切确是我们值得庆幸的。然而,在新纪元,我们的千年文明将面临崭新挑战。“文明的最大敌人不是战争,而是遗忘。”一语中的。犹太人虽历尽艰辛,但信仰坚定,从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乡,因而在夹缝中生存,在重重压力中建立了国家,保存了民族的薪火。这样的民族,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中华民族也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着精神、思想的精华,今天的我们一定要传承。琴棋书画,这些源远流长的技艺传到今天,可以说是奇迹,是我们骄傲的资本。至于糟粕、落后的思想,则不要害怕去更正它,甚至摒弃它,只有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我们才能向着复兴之路奔跑起来。现在西方文化横扫世界,在这样的洪流中,我们除了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技术外,更要小心的保留我们自己的东西。崇洋可得进步,媚外绝不可取。
这本书当然远不止这些。文明又岂能是寥寥数篇就可以道尽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切实感觉到文明的伟大和脆弱,至于余老先生,这位用足迹开辟荆棘,为后人奠基的行者,当然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3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4
余秋雨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应当说是他的风格很适合我,可能他那种对现象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就是个理科生的风格吧,所以我读他的文字总能静下心来,并且我也总能被他的文字所感动。
《千年一叹》算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吧,写的是从1999年底到2000年初和凤凰卫视在几大文明古国考察的历程,被他们称作是“千禧之旅”。在这本书里面,作者面对了很多文明遗迹的衰落和变迁,谈到了许多文化方面的事情,让我感受颇深。在文章开头的一张图下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古文明的遗体已经冰冷。这句话的确很让人伤心。这便是人类最辉煌的古文明,一种种轮着看过来,最终让寻访者成了一个站在街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的'泥人。首先是希腊,希腊的文明是须要从很早就说起的,这里曾经有荷马的杰作、奥运会的辉煌,但是作者从第一篇文章起先,题目就显得沉重——哀希腊。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是与他的周际生态相比较而言的,因此,他注定要与野蛮和愚昧为邻。惋惜的是,一个雅典、一个迈锡尼,都无一例外的衰落了,就是常年的斗争,拖跨了整个希腊的经济。但是,尽管曾经有过衰败,如今的希腊人却有自己的人生观。希腊人的生活的确是闲散的,我不敢说他们正确与否,我只是觉得有时候,人生要的不是常年为到老时能过上安逸的生活而奋斗的日子,而是那种纯粹的用自己青春的热血和激情去创建、去拼搏并以此为乐的日子。我们的人生最终必定会从绚烂走向平淡,但平淡之时是否也须要一点回忆呢?就像我们的中学三年,假如全部人都只是为了最终能上一个好的高校而学习、而奋斗的话,那么成都七中,或者说我们的中学生活就肯定不会有那么多值得回味、值得珍惜的记忆了。其实中学可以说是我们最终的天堂了,因为到了高校之后,就有了很多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考试这么简洁的了。所以说,我始终觉得,生活就是要五彩缤纷,不光要做自己必需做的,还应当多体验生活,终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嘛。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5
“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当余秋两先生患上与卢梭一样的毛病时,他便用脚下的路去探寻那些千年一叹的文化遗址,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沧桑,用镜头记录历史遗著的怀抱,用一支笔记录10个国家的人文地理。
而这整个的行程,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课程。但是,当伟大牵连出越来越多的凶险,平静也渐渐被惊惧所替代。这四万八千里的漫途潜伏着种种危机,要穿越很多恐怖主义蔓延地区,如:北非、中东、南亚,而余秋雨先生更是迎难而上化身为马可波罗,写下游记《千年一叹》,在各文明废墟中思索、探寻,就如他在《废墟》中所说:“我热爱废墟,又寄情于废墟。”它彰显着古文明的辉煌,又见证着文明的衰落,在阵阵唤叹中又老泪纵横……这些悠久的历史,化作一个个永恒的坐标,在希腊庄重的巴特农神庙驻立;在埃及老泪纵横的门农凝视;在神圣的耶路撒冷聆听;在印度梦幻的.泰姬陵静卧……可惜,辉煌饱经沧桑,文化走向衰落,历史被风化褪色……余秋雨先生作为一个学者,不畏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万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作出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的提醒,成就著作业千年一叹》!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备有各的不幸。”而在这场文化之族中,历经10个国家,却是“所有的贫困都大同小异。一踏进富庶则五花八门。”唯一相同的是:古文明都在衰落,可谓是:“千年一叹,一叹千年”。虽然我以未出过国门,但字里行间是余秋雨先生面对遗址时的心寒语塞,曾经的辉煌与现实景象的可怕分裂,看到那些虽断残却依然雄伟的遗迹与当代荒凉的强烈对比,实在令人惋叹!
可不,这场冒险一经起航,便不会有太多美满。于是,当面对爱琴海,立身于希腊时,余秋雨先生看到的是希腊人的闲散、“干净”,再由大部分闲散走向慵懒和木然。是精神上的贫血和失重,是现代文明的遗落,就如书中所言:“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可当先生穿过层层风沙,满怀期待地立身于埃及时,热情被风沙掩埋……金字塔尽管还会一直矗立,但支撑它的文明基座早已消遁,埃及文明其湮灭程度可谓相当彻底呀!所有古籍、古碑无人能解读,许多图书付之一炬,埃及人从此也彻底“解放”了,把生命看得如此随意,口舌也如奔流滔滔。而再立身于伊拉克,去探寻古巴比伦的经典,却是一片凄凉,没有繁华市井,到处都是脏乱!辉煌只是曾注的一时鼎盛,艳丽被沙石打磨得只剩下阵阵哀叹……而把巴比古城废墟铲了重建这一荒唐举措,更将古迹最后一份尊严与历史范桑感湮灭,这几千年的历史只剩下一首悲壮的史歌!连同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虚及明、希伯来文明也难逃由盛转衰的局面……
然而,这一切的衰落,都不必过于伤感。因为曾有多少王朝,反反复复,由盛转衰沉淀于历史中,余秋雨先生就在书中说道:“一切生命体都会衰老,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强劲勃发的生命体,衰老得更加彻底。”但至少,它们曾惊艳一时,名声大噪,它们遗留下的古迹,也更成了历史长河中永恒的一笔重墨!但万事总有异数,中国就是这其中例外。在这些古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也只有中文明了!它的幸存。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学统一与普及,这还多亏了秦始皇,让我们不必像埃及因古籍,古碑无人解读而走向湮灭,让今天的我们还能轻松诵读古典,兴致高雅时朗诵一首诗歌。当然,除了这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外,余秋雨先生根据一路考案,还得出另外四个原因:一是地理环境的阻隔,喜马拉雅山脉天然的屏障阻断了其它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冲童而导致的互征互毁;二是依赖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中华文明在诸多内战下,没有遭受根本性的伤害,也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三是依赖于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而四是科举制的推崇,避免了社会失序,文化失记,使本体文明得到长久的延续与传承。这一切,都是余秋雨先生历经千辛万苦,不畏艰险,潜心钻研的成果。他更是把这些苦心钻研所得的成果慷慨分享于世人,用行动告诉我们:未知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我也因此认识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在这个不同的世界,我愿再次沉浸在《千年一叹》中,随余秋雨先生一起旅行……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6
每每翻开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我的手就好像抚摸到了文明的碎片,历史的车辙。历史是沉重而沧桑的,每次回顾都会感到心灵深处传来一声声叹息:“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当曾经的辉煌逐渐走向淡漠,当原本宏伟的建筑在时光的摧残下变成一片残垣断壁,当人们开始不再问津不再关注,那声声叹息变成了无奈,文明在逐渐衰落,历史在逐渐褪色,
跟随余秋雨先生一起,沿着古代人类文明的路基前行,我们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曾经显赫一时的文明发源地如今却战壕密布、荒草迷离、匪盗出没。人类,原本是历史文明的开创者,如今却在亲手毁掉自己的文明。
希腊,这里曾是欧洲文明的发样地,如今却只有狭小、陈旧和闲散的人民。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然而希腊人的过分闲散的生活方式是整个社会失去了精气神,有很大一部分闲散走向了疲惫、慵懒和木然。而希腊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奥林匹克精神,也在这种闲散中逐渐衰亡。
埃及,开罗城的残破使曾经的辉煌已荡然无存,而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那段辉煌至今已无法解读,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如同书中对金字塔的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到它如何到来。当法老将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时,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静静地矗立在广阔的撒哈拉沙漠上,每当黄沙吹起时,更教人感慨万千。
两河,童年童话的产生地,曾幻想着灰姑娘与王子在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里相遇、相知、相爱;曾幻想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除暴安良;曾幻想与中华文明齐龄的它也有一段厚厚的历史!但现实很残酷,战争摧毁了它原本的高层文化,然后又剥夺了一个民族中最勇敢的、最健康的生命,让一群老弱妇孺去承受种种荒唐。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片产生最早的以《汉莫拉比法典》为标志的法律文明的地方,如今是法律最行不通的地方!
印度的人口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所能承担的负荷:人口中有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傻站着;似乎印度人更喜欢闲荡在已经很拥挤的大街上。恒河永远的失去了往日的圣洁与美丽。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
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如今却以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然而究竟是人类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孕育了人类?昔日的文明发源地现在却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脆弱与无能为力。漫天飞扬的泥沙,赤脚如密林的失学儿童,眼神空洞的乞讨者,这还是文明的产物么?几千年前文明从这里开始,几千年后文明从这里已经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我们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谓的文明程度呢?
文明是抽象的,面对金字塔,长城,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面对《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但是,它们只能说是文明的产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的外延太大了,大到可以将宇宙淹没。时间的洪荒中,流逝了太多,只留给我们一些铭记历史的废墟。余秋雨先生曾经写过: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废墟的大地是拥挤的。废墟是时间的见证,见证了文明的由盛到衰,仿佛生命的轮回。
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瞭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几千年的发展,几千年的思索,几千年的漫漫长路,文明一路走来,润泽了我们,哺育了我们,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一步步走向消亡,我们有理由如此漠视文明么?
在看过了那么多文明的陨落,我们不禁思索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但生生不息的缘由。每一个历史文明消亡的原因,中华民族都或多或少经历过。但在历经历史的风霜后它依然顽强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这同每一代炎黄子孙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密不可分,而在型时代的浪潮中,我们作为华夏的血脉更应当把我们五千的文明延续下去,让它在历史的海洋永远闪烁着耀目的光芒。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7
最近一段时间,看了余秋雨先生写的《千年一叹》。这也是我读第三本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前两部分别是《文化苦旅》和《山河之书》。
从读完之后的整体感觉来看,这本书还是一直延续着我读过的前两本书的特点,依旧是对文化的考察、描述、追寻与思考。
在《千年一叹》一书中,作者在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到达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家,深度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用充满辩证和考察的文字在一路上为我们呈现了世界不同文明的变迁。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深知这部作品的很多文字来之不易,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万千世界所创造的精彩纷呈的文明在历史年轮和时间岁月的洗礼当中,经历的种种或是可以预料,亦或是不可预料的变化。
在这本书中,作者跨越数万公里考察世界重要的文化,最后一站是通过尼泊尔进入到祖国的边境城市樟木。从字里行间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作为在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显示出了独特、与众不同的历史脉络,当然也就显得格外珍贵。我们对“文化自信”的感触和理解应该更加深刻一些。
在全书的《自序》当中,有这样一段话,作者是这样说的:
“在穿越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这一目前世界上最危险地段时,我把这包日记放在离身体最近的背包里,又不时地把背包拉到身前,用双手抱着。晚上做梦,一次次都是抱着这个背包奔逃的情景。而且,每次奔逃的结果都是一样:雪花般的纸页在荒山间片片飘落,匪徒们纷纷去抢,抢到了拿起来一看,却完全不认识黑森森的中国字,于是又向我追来……”
很多时候,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文明遗迹都是发生在战乱的`状态,以至于,当人类快要进入21世纪的时候,作者依旧还是会看到一些文明还存在于战火和恐怖主义的笼罩之下。
我在《山河之书》当中就一直觉得,如果我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知道的太少,那或许是我们自己莫大的悲哀。
“总之,在我们这次寻访的辽阔土地上,几大文明古国早已打得昏天暗地,来回穿梭,没有遗落。说有遗落,只有中国。”
“各大文明之间的征战,既是文明的‘他杀’,又是文明的‘自杀’。这与同一个文明内部的战争就完全不同了。中国历来内战不少,但内战各方都只想争夺文明的主导权,而不会废除汉字、消灭经典,因此中华文明没有遭受到根本性的伤害。中华文明也收到过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但他们都算不上世界级的大文明,与中华文明够不成文化意义上的等量级对峙,更不能吞噬中华文明,最后,反倒一一融入了中华文明。”
对于文化和历史,我们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8
在余秋雨先生辞去院长职位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独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化。在追寻途中,余秋雨先生坚信卢梭之名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无法思考。
行走途中,余秋雨先生感觉自己被推到了一个尴尬境地要么今后只敢小声叙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因此目的,余秋雨先生告别父母,携手香港凤凰卫视,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除感受其它国家、地区优秀文化之外,是要在那未知的数万公里中重新发现中国文化。于是乎便有了这《千年一叹》
作者出发经过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感受到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在学习历史过程,除希伯来文明其余似乎都有涉及。原来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不过,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来人扮演了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没有其它文明那么显赫了。
书中所介绍的部分中,我最喜欢希腊。环绕在周围的是那美丽的爱琴海,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而那迷宫的凄惨故事也令人感到惋惜。拜伦也酷爱希腊文明,不仅到这里游历,而且还在希腊和土耳其打仗的时候参加过志愿军。拜伦将希腊看成是文化祖国,可见希腊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希腊的悠闲位居第一。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国人悠闲不起来,不是物质条件不够,而是脑子里课题太多、使命太重。过度悠闲只会导致懒散,安逸的思想则会促成危难的滋生。但希腊终究给我们留下了绚丽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希腊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无价瑰宝。《荷马史诗》就是她最好的佐证。
当余秋雨先生遇到有人在巴特农神庙前发放资料,向全世界的游客呼吁,把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雕刻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请回来时,联想到斯坦因等人当年取走敦煌文物,其中流露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使我读的时候为之一振,它也教育了我要擅于学习。
巴基斯坦是另一个我喜欢的国家。她的国花是素馨花。素馨花外形极似茉莉,香味也极其浓郁。她虽是“花之最弱者”但也是伊斯兰的男子表达对女子尊重的象征。作者进入巴基斯坦时首先看到的是一间破旧的小屋,是巴基斯坦办理过关手续用的,但速度相当快,而办理人员也相当友好。同吴建国先生的.相遇、在夜间行车的经历也相当有趣,似乎这挺安逸的,可看到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的赤脚密如森林,又着实令人揪心,在艰难困苦中的坚强才是最值得别人敬佩。
作者整理一路感受时觉得反复的征战,不管是别人打自己,还是自己打别人,都是对文明的破坏。古代中国虽有征战,但只是文明的融合,文化的碰撞,所以也只有中华文化才能延续。这也启示现代保护和平,也就是保护文化。
此次阅读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外国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行走,才能了解。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9
这本书值得细细品味,语言诙谐,直白易懂,就是这种目之所及加之心之所想写出来的文字具有感染力,很容易地让人身临其境,只是走的.地方实在太少,如果有机会,真希望沿着作者笔下的风景一一阅读,想来那种感觉会让内心更加充实震撼。这本书看了几个月的时间,是电子书,读来有些漫不经心,却是因为是电子书,所以可以对内心感到共鸣震撼的文字划线收藏及写下我尚浅显不足的理解。文中文明的起始与毁灭让人发之深省,读到文末作者的总结又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留下的确实太多,也太幸运。望有朝一日,可以像作者一样,走一走历史遗迹,读一读史实,记一记心中所思。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10
《千年一叹》,(余秋雨著)本书主要讲述余秋雨先生应香港凤凰卫视之邀,在20xx年这个新纪元到来之际,以吉普车为交通工具探访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的古文化文明遗存,并从中总结思考这些文明消亡断代的原因,以及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考究.最重要的是:重新审视了人们(中国乃至世界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看法和成见。
(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向读者呈现)
最让我惊奇的是,凤凰卫视竟然有勇气开启”千禧之旅”;最让我钦佩的是,一向以文弱形象示人的余作家接受了这千里”生命’的邀约;最让我自豪的是,这千万里的文化考察印证中华文明不朽的传奇;最让我激动的是,这漫长艰辛的旅程在新纪元到来之时圆满成功。一次次从死亡区渡过,那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小的心里挑战。
考察在一步步艰难的进行。考察团看到了各个国家地区那曾显赫一时的遗址遗存,在那神圣的光环下是一片断壁残垣,很多当地人不觉得稀奇,可是对于东方人来说,却是新奇与奥妙。伟大的帝王,独裁的法老,智慧的传道者,残酷的战争,复杂的宗教冲突,这一切事物都使得人类文明或受伤或辉煌。以往的学者,都以为战争对文明既有破坏又有发展作用。可是,真正身临其境,感受原生态的文化文明,我们不难发现,太多的征战,太多的杀戮使文明遗址被破坏,使文明渐趋衰落,这结局单调而干涩!战争发生了,胜利者的文化突然成为奴役别人的工具,被迫注入大量野蛮非文明的内容;失败者的文化就会被奴役,这是一种毁灭性的摧残。埃及的古文明,由于外族的入侵,仅仅剩下零星遗留;耶路撒冷的古文明,由于民族的争斗,变得残破而混杂;巴比伦的古文明,由于亚述的淹没,城市被彻底破坏等,这一切战争的恶果,幕幕入考察团的'眼,战争一切罪恶的根源,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华文明。过去,我们保守,我们封闭,在以前人们会否定这样的做法,可是,和其他古文明的消逝相比,我们又是何其幸运啊!一种几乎封闭的状态,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毋庸置疑,但是,这种状态对文明文化的保护又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我们古代社会的发展,也不是没有战争,但是,我们内部的争斗,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斗争,异于波斯帝国的远征,且非亚历山大的远征,一个相对稳定闭塞的环境使中华文明葆有生命力。这样的结论,如此的感慨,是在文化考察团亲临古文明发源地后着实领会的。
阅读过后,我也深刻体会到:文明土壤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明的生命力。希伯来文明,把宗教这种意识范畴当所自己文明的土壤,使得其没有实际踏实的土壤,处在一种飘荡不定的状态中,很难建立起文明的大格局,从而很难渗透到世界较大范围,它的衰亡是必然趋势。波斯文明依靠居鲁士,大流士来支撑,没有一群人的力撑,这样单薄无力的文明怎能喘息焕新。所以,不能试图让文明成为天才的私人的霸业,而应该让其更具群众基础,只有如此,文明才会显得不那么单薄。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宗教的迷误使人们轻视生命,变得不负责任,厌弃人世,不积极面对现世,逐渐的,使文明的创造者变得腐朽,文明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尊严,怎能继续传承?如此可见,文明土壤的选择,对一种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多么重要,文明的保护不是私人的事,更不是在迷误中被创造延续!所以,对于中华文明,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大家都会很清楚!
没有亲身去体味其他没落古文明,就无法更真切的感受中华文明的伟大和辉煌。如今,既然,有考察团去到实地,亲身考察了各古文明的遗迹,所以,对于《千年一叹》这本书,大家有必要看看。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11
《千年一叹》追其根源,它像是马可波罗游记一样的日记,记录的是余秋雨四万八千里行程中的经历,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
然而,生命总是在不断前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切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就如他在《废墟》中所说的,"我热爱废墟,又寄情于废墟".多少个王朝,反反复复,一千年一回,留下的只有一阵阵叹息。轻轻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他不畏"孤独与艰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了《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我是一个没有长途旅行过的人,什么名胜风景、文化古迹、都没有真正的体会过。虽然他语带锋芒被人称作"毒舌",但他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沧桑,用镜头记录历史遣落的怀抱。用一枝笔,记录了10个国家的人文地理".让我对"旅行"有了一种认识与期望。就如他所说,不仅仅是荒原,荒原下有断壁残垣。他将自己的恐惧掩盖,甘愿独自去面对这一切。他站在那里,沉浸在眼前的只有落寞的荒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一时。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痛苦一定会被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再到埃及,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也湮灭了。
"废墟本应是进化的长链"而人们却都要毫无保留的想要去铲除废墟。不去面对废墟,正视它,而是一遍又一遍去改变,因而让他再一次的语塞了……"重建古罗马角斗场;去抛光的远年古铜器;和去上塑宋版的图书,因而,它们又有何价值而言那。联想到自己,不正是这样吗?
不敢面对一切,缺乏悲剧意识,常常将自己藏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遇到问题,不是想着去克服它,而总是想着去逃避。常以林黛玉自喻,虽有她那般的性情,却没有她那般的才情。文章永远是那种小家碧玉型的风格。只有经历过的,面对过的,你才能身临其境。谁都有千言万语,谁都又欲哭无泪。是余秋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面对挫折,屈服是最无能的对白。他把苦心钻研所得的历史成果慷慨地分享给世人,不做作、不扭捏。曾经的天一阁居然如此辉煌、神秘。因而是他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如果可以,我愿意像余秋雨一样去旅行。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12
我在读完余秋雨先生写的这本书后,内心毫无欣喜感,反而有一些悲伤,不忍再看,却又舍不得不看。
寻访文明的起点,乍一看是件好事,可是谁又想得到呢,越走越悲凉,越走越伤感。这些文化古迹就像屹立在荒凉沙漠上的一座丰碑,上面记满了当时盛世的辉煌成就,但却又只身立于一个落后的时代,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强盛,好似还有一丝讽刺的意味。当时那繁茂昌盛的年代,又会有谁想到他们的后代子民们深受饥饿、战乱以及贫穷的折磨呢!余秋雨先生曾说过,看到过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国家子孙上不起学,他感到很痛心。你看那哭墙下连绵不绝的哭声,那些在医院里躺着准备接受治疗却又没有药物的人们,还有哪些上不起学,整天混日子的孩子们,这些又岂是一个痛字所能形容的。
暂且先忘了是哪个国家吧,你看去参观这些盛世留下来的遗址,却也要派车队保护,这是何等的耻辱?这战争就像恶魔一样,刮过来又荡过去,却又在时间的不经意间,将一个个王朝毁灭,这是如此的恐怖,它让王朝毁灭,也让人类自相残伤,更让文明终结,它简直就是一个人类的终结者!
读到这里,终于明白了余秋雨先生取名为《千年一叹》的真正含义,这一叹,叹出了对王朝毁灭的惋惜;叹出了对民族受苦的伤感;更叹出了对文明终结的悲痛,这一叹,五味杂陈。
到现在,也明白了国家领导的苦心,强调“命运共同体”,全力维护世界和平,这一切都是为防止战乱发生,让历史重演。所以我们也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天天向上,争取把我们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继续发扬光大!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13
对于我这个理工直男来说,文化基本是没什么认识的,对余秋雨先生的印象也都还停留在高中时做的那几篇晦涩难懂的阅读理解。但好巧不巧的我却翻开了这本《千年一叹》,去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走了一遍千年前的文明遗迹。
读完后合上全书,仍有余音绕梁,于是忍不住想写下读后所感,若有偏颇之处,实在遗憾,毕竟考量文化对一个理工男来说,确实难度较大。
都说今天的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如果有,那中国人信仰钱。略带极端的话语道出了目前中国的现状,焦虑、迷茫、无所事事是很多人的现状,甚至为了金钱丢弃了做人的底线。把人性的善良抛弃丢落在谷底,看不见,也听不见。于是,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描写的是老师带领孩子们去参拜的场景,短短的四段话,描述的场景却不时的在我脑海浮现。
这个教堂经过彻底重建,把古迹和现代溶于一体。现代拿出来的,反而是不加雕饰的原始形态,来烘托精致斑驳的古迹。在爱的领域,古今、文野、高低,没有界限。
教堂门口出现了一对对前来参拜的小学生,穿着雪白的制服,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唱着悦耳的圣诗。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老师是倒着身子步步后退的。他们用笑脸对着孩子,用背脊为孩子们开路,周围的人群也都为他们让出了一条道。
中东地区,原本是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的发源地,现在却被极端主义的冲突闹的精疲力尽、遍地狼藉。甚至人民都已经遗忘了正常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但就在这哀鸿遍野的地方,也泛起了星星点点的文明之光。我不知道以脊背面对世界,笑容面对孩子在这里是多么的难,但这个老师做到了。不管这些孩子后来是否真的会参入民族纷争的苦难中。但在那个瞬间,他们的老师用脊背挡住了世界的苦难,用微笑感染者他们纯净的心灵。那一步步参拜之路,是充满力量的洗礼之路。这些文明之光,总是会聊起熊熊火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么?甘地,就做了最好的'解释。
当人们终于懂的,笼罩荒原的不应该是战火而应该是暖棚,播撒沙漠的不应该是鲜血而应该是清泉,一切就都走上正路了。
再回头来看看中国,没有别的文明的断层,毁灭,就这么妥妥当当、摇摇摆摆的传承了五千年。但这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的本事却是各个文明都是类似的。人折腾人的本事,这一点,我们比发达国家发达了不少。但怎么都不该对孩子下手啊,难道那蒙了猪油的心,扎一下都不会痛吗?近期再次激起民怒的疫苗事件,也再次激起了国民对于医疗,对于国家监管的讨伐。
从之前的毒奶粉事件,到现在的疫苗事件,说是说是经济日益增长,但这道德底线却一次次的沦丧。一层层的关系链,金钱链,你们真的敢一步步的面对孩子么?
企业追求利润,原本是件好事情。但一旦为了利润开始作恶,那样的人祸简直不敢想象。不经意间想起来谷歌公司的信条“不做恶”,是的,读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却很难。中国的知名企业,距离不做恶,好像很远。
有时候,不禁扪心自问,我们的文化传承了五千年,都还没能在很多人的心中种下善的种子,那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这位老师是不是有点可笑了?还是说可笑可悲的是我们?
多么希望我们能真正领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真正领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含义。
那位以脊背开路,一步步笑对孩子的中东老师不禁让我再次感叹,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的人民精神更好一点:
医学不能,新闻也不能,资本也不能,权贵也不能…我觉得教育可以试试看。
【读《千年一叹》有感】相关文章:
千年一叹作文10-07
千年一叹_1200字08-19
读《千年一叹》有感10-06
读《千年一叹》有感02-20
读《千年一叹》有感(精选16篇)05-12
读余秋雨《千年一叹》有感04-06
《千年一叹》读后感09-01
千年一叹读后感03-07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10-06
千年一叹读后感12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