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时间:2024-05-15 10:57:28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的力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

  读《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是一种享受,让我觉得经受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更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他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认真读完这本书,心理受到很大的鼓舞,明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要为祖国培养杰出的人才;心里升腾起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读完这本书后,我从中得到很多体会:

  在《教育的力量》中,肖川老师给我们谈人生,谈教育,谈幸福,让我领悟到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不同于任何制造业的活动。他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一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就没有对学生的信任,爱就会演化为支配和控制;同样没有对学生的责任、关怀和给予,我们对学生的爱就是苍白的、无力的。在这里,肖川先生对教育中的爱的诠释是如此的精辟,深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还应该有感恩,有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学会憧憬未来,从而在学生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若此,那必定是成功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感受颇多。“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是人们对教师的赞誉。它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而我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我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教书就要先育人,在几十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的动力。把从书中学到好的东西都给学生。

  《教育的力量》一本充满智慧和博爱的书,一本感受真诚和温情的书,一本润泽生命和心灵的书!读了这本好书,我以后要不断的学习,用知识来塑造自己,不断进步。读一本好书,有如交一个益友。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让我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以后我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也倡导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在以后的工作岗位,更加努力,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对学生关爱备至,做学生的引路人,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优异的教育教学工作来回报奋斗小学,为奋斗小学的教育事业添砖增瓦。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2

  一本经典之作,读的遍数越多,越能感觉它的意蕴深厚,越能获得无尽的启迪。远到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卢梭的《爱弥儿》,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近到新一代教育专家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朱永新的《享受与幸福》,肖川的《教育的力量》,无不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觉给自己的教育教学插上了羽翼。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已经反复读了几遍,其中很多篇目都给我眼下的教育教学以有力的指导,成为了我教育教学实验的动力。我也从肖川教授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一文中更加明确了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质疑和赏析,从而更坚定了我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其首要特征。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现实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学生并未真正卷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从而使学习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缺乏深厚的精神生活的背景和氛围。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敢放手,课堂控制过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正是基于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才坚定地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放开手来,把课堂放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思考,去表达,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造就一代会自主学习之人。

  尽管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是那么不易,那么辛苦,但看到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欣赏,进而学会了多元化地理解文章,养成了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的习惯,那点辛苦早飞到了九霄云外,留下的满是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成就感。比如学生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就质疑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中华"为什么"不振"?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中国公民被洋人的汽车轧死后,中国巡警不敢为中国人撑腰,群众也是敢怒不敢言外,还有哪些方面能表现"中华不振"?而这些问题课文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这些问题对于生活在现代中国的孩子来说也实在不好理解。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有关书籍,去上网查找资料,也就是请学生去自主学习。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一方面比教师的讲解有更深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着力要培养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自主学习,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智力劳动的快乐。同时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了解了20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而为周恩来总理能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并且为之奋斗的一生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肖川教授指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品质。当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进而激发起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不正是我们当老师的所期待的吗?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造就自主发展之人,这是肖川教授《教育的力量》带给我教育教学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3

  近日拜读了一套书籍《家庭教育的力量-来自清华北大的38封家书》,俗话说向优秀的人学习我们才有机会变得优秀。考入清华北大的孩子并非天赋异禀,他们的优秀密码往往隐藏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优秀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身后默默支持,帮助的优秀父母。

  这套书是30多位清北学子以38封书信的方式来介绍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经历,也能让更多家长了解到学霸父母如何解决成长路上的问题,如何教育孩子成才的。这套书共两册,先来说说第一册是关于《成长的秘密》,展现了学子们成长过程中家长如何引导他们度过迷茫与困境,助力他们的成长。他们的信中可以感受到,其实每一位孩子都有一个飞翔的梦,虽然我们常说孩子你长大了,拥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很多事也能自己决定,可还是需要我们家长牵着他的手一同前行,见证和分享他们的成长时刻,所见所闻所感。

  读到第3封家书我印象深刻,主题是完美的教育是加纳孩子的不完美。在成长的路上孩子会有许多不恰当的表现,这时候不要过于急躁地纠正或训斥,家长如果能够耐下心来,用爱心接纳、包容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再辅以合适的引导,那么彼此的交流将会更加有效,孩子渐渐就学会了思考、成长、进步。看着作者深情的诉说着她的生活成长经历,感恩的话语,我也情不自禁想着我的一对好儿女,她们是上天赐给我最好的礼物,我也要做到像他的妈妈一般优秀,接纳、帮助她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第二册书是《学习的秘密》,每一位家长都望子成龙,但在翱翔高空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孩子学语文没有天赋,孩子学习数学遇到障碍,孩子每天很努力很辛苦,为什么成绩却不理想......

  其实,正确的家庭教育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现在的孩子不用经历刀光剑影,艰苦岁月,但有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使命,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向前奔跑的路上充满温暖,家人的支持与引导让孩子的学习更有目的和动力。

  读到第20封家书深有感触,主题是引导阅读,受益终身。阅读是当今必备技能,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多读书,读好书,让知识充实自己,我也一直陪伴鼓励孩子多读书,有时带去图书馆看书,有时买一些孩子喜欢的书回家读,女儿每天也能坚持早起晨读,儿子也加入晨读行列,我和老公自然也不示弱陪宝贝一起晨读,女儿现在没有拼音的书读的也很流利,有时候读书认真的时候饭都顾不上吃还真是不忍心打扰。儿子马上一年级了,我每次陪他读书他都能认识很多生字,每次出门有认识的字都大声的向我炫耀我认识那个字,晚上睡前他们姐弟俩也喜欢争抢着在书架上选自己喜爱的书,伴随故事声进入梦乡。书是“良师益友”,当家长为孩子的学习、教育感到困惑焦虑时,当你真正沉浸在一本书时,你会得到放松和内心的平静;当孩子在为学习感到有压力不知所措时,请拿起自己喜爱的书籍酣畅淋漓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吧!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同时第22封家书也至关重要,主题是最好的自律教育方法是父母以身作则。我们在引导和教育孩子的时候,请记得“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用行动带领我们的孩子共同前进,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家长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调试,改变。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这一封封用心写成的家书、一段段充满感情的文字、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成长故事,字里行间都在告诉我们--这些孩子之所以优秀、之所以考上清华北大,离不开父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家庭氛围的熏陶。可以说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容小觑!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4

  这本书,我反复阅读了其中的一些文章,对我的帮助很大。比如:因为今年我要撰写市级数学课题《在小学数学领域逐步转化学困生提高数学成绩的分层探究》,我参考了李镇西老师的《如何善待“后进生”》,教育专家李镇西在此文中独到的观点,让我脑洞大开,受益无穷。

  书中提到: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先“转化”自己。“转化”自己什么呢?换一种儿童的眼光。是的,如果你换一种眼光,准确地说,是站在后进生的角度看他,你的心情也许会不一样的。你不但会感到这些孩子可怜,而且可敬一一后进生长期坚持听他听不懂的课,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是老师的`呵斥,是同学的嘲笑,是家长的打骂一一这就是我们号称“以人为本”的教育给他们的全部“馈赠”。

  然而,面对呵斥,嘲笑和打骂,他们从来不气馁,不丧气,不悲观绝望,第二天依然背着书包来到学校走进课堂,而且还乐呵呵的,对老师还是有礼貌,对同学依然友好,回到家里照旧叫“爸妈,我回来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你有吗?我所教的班级里曹胤晨和邓佳俊就是这样的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逐步地转化他们,慢慢地他们也喜欢听课了,上学期期末考试,邓佳俊数学成绩竟然上了六十分,曹胤晨同学也进步了不少。《教育的力量》为广大同行献上了一份可供借鉴的行为指导,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5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宋洪昌撰写的《教育的力量》一书,使我得到了心灵的震撼。原来身为人师的我,在家庭教育中不自觉的走入了一些误区。整个暑假,我在反反复复的研究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然后认真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说:“巧言令色,鲜仁矣。”这就是说,在德育工作中老师必须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人们都追求言语的说服力,但我们一线的教师始终不比那铜牙铁齿的辩客,思想品德教育更应当追求。但一个人的`言语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不仅要看这些话里包含了多少真理,还要看教师自身的行动。言行一致,一言重于九鼎;言行不一,话再动听,我们的小学生也不会记得,真正的充耳不闻,更不用说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言与行相比,更要重于行,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以身育人,德育养德。

  一、在孩子的教育上缺乏耐心,易怒,不懂得尊重孩子。

  二、重“堵“不重“疏”和“引”。命令太多,却不懂得艺术。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耐人寻味---“一天,一个三岁的小孩拿起一把尖锐锋利的剪刀在玩,母亲一看,大吃一惊,生怕孩子一不小心伤着自己,她命令孩子放下剪刀,可是孩子怎么也不肯。于是她急中生智,想起孩子爱吃苹果,便急忙给孩子拿来一个苹果。孩子一见,便放下剪刀,伸手去拿苹果。就这样,母亲用一个苹果“换”回了孩子手中的剪刀。”我很佩服这位母亲的机智,由此也深受启发。比如自己以前硬性要求孩子少看电视,却忽视了给孩子“换”件有意义的事。

  三、太看重孩子的考试结果,却忽略了成长过程的美丽。有时候,孩子成绩不理想,就失望、焦灼、发脾气,终止孩子看电视的权利。是非常片面的,也是很不理智的,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孩子的未来可以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中铺就。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必须每天接受大多数同龄孩子所接受的生活信息。比如看动画、玩球、游戏等。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干涉,而要引导有方。

  四、进行“听话式”的教育,很少尊重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总是刻意追求孩子是否听话,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建议,这就势必会压制孩子探索的欲望,压制孩子的求异思维,压制孩子的创新意识萌芽,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个人,没有独立意识,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个性,也就意味着缺乏缺乏创造,意味着思维会了无生气。所以应该“解放孩子的大脑和双手,给孩子流出空间让她自己去思考和创造。”

  五、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较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恨铁不成钢。这种心理会更多地埋没孩子的优点,无限放大孩子的缺点,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非常不利的。正如书中所说“孩子没有自信,如同一个人的了软骨病,是难以站立起来的”。孩子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挫折乃至失败。因此,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就很难正确的应付。一个人的成功,既要靠能力,又要靠机遇,无论是发展能力还是抓住机遇都需要自信作为支撑。所以要从多角度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去赏识孩子,帮孩子高高树立起自信的风帆。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并且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庭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艺术,这是《教育的力量》给我最大的启示。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6

  肖川先生说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多一点历史的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这样我们就会对教育的理解当会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也许是平时所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已经看惯了也写惯了那类扳起脸来说教的文章。读完整本书,让我感受到,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学生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这个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7

  近来,我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著《教育的力量》。伴着阵阵墨香,我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读肖川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就犹如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他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人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在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字里行间渗透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犹如醍醐灌顶一般,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说得真是精彩极了,“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呢?肖川博士又好的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他希望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并且阐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在肖川教授的《祝福教师》一文说到:“教师是一种职业,一种古老的`职业,一种将与人类共在的职业。随者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很多职业,诸如警察、军人、侦探、保安、门卫等等都将消失,但教师这个职业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将永存。正是她,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这段文字尤为让我感动,是啊,作为教师的我们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还承载着太多家长对我们的希望和学生对我们的期望,所以我们更要用百分的努力去面对他们,这样才无悔此生。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走在知识的最前线,应该懂得尽可能多一点,这样在面对学生时才会做得更好,才会无愧于心。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8

  我们心态阳光,快乐是美德,微笑是力量;

  我们身强体健,身体是灵魂的寄所;

  我们心中有爱,爱是分享、爱是力量、爱是承担、爱是荣耀;爱需要尊重、爱需要希望、爱更需要等待。

  我们好学不倦,学高为师;

  我们行为规范,身正为范;

  我们引领未来,天下兴亡,我们有责。这是我校在第xx个教师节向全体教师发出的倡议。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特别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这个问题不简单。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读完这本书让我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和引领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

  首先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产生和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双方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在没有辈份、没有权力障碍的因素下,师生之间能以朋友的身份或以同伴的关系以诚相待,互相信任,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是难能可贵的。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地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培养亲和的师生情感,并以自己丰富的学科知识、风趣幽默的生物学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多彩的生物研究方法展示生物的魅力。平时上课时我经常以“从生物学角度讲”作为口头禅,记得一次自习课上,一名学生去厕所。按班规自习课上是不能随意离开教室的,待他回来时解释说:“老板,我真不想违反班规,但从生物学角度讲我控制不住拉肚子啊。”看他可爱的表情,我还是帮他向班规监督委员会求情了。

  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

  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可以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问题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在课堂上是安全的,则必然会活跃思维、富于想象、乐于探索,学习生物也就成了非常快乐的事情和为之追求的目标。

  其次要学会爱学生。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张主任、孙主任经常对我说:一定要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关心爱护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最为可贵的职业感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师爱更体现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要做到爱学生,一要建立家庭式的亲情关系。赵校长经常跟我们说:只有当教室里充满了家庭式的温暖,学习才会发生。我们的同学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相聚是缘,相扶是分。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就是一个大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我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真正让我们的班级充满温情。学生经常对我说,“老板,有你很温暖,班里很幸福”。

  二要宽容学生的过失。一个完善的教师一定是能爱着他的`学生的。这爱是纯洁的,不为名声,不为利益,如一泓清泉滋润学生心田;这爱是广泛的,班里每一个学生,不论优差,不论贫富,平等地爱着他们,如点点甘露无私播撒。12月24日给学生上课时对学生说:“今晚是平安夜,祝福大家能够渡过一个幸福安康的平安夜。”这是一名女同学小声嘀咕到,“别整天崇洋媚外的,还老师呢。”可能是读书多了,肚量大了,我忍住没让不满的情绪表现出来,而是俯身低声询问后才知道,是他远在菏泽的母亲患急性阑尾炎,仍未获得康复的消息。正好这节课我们讲述的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我就以人的阑尾是人类漫长进化的产物导入该课,通过我们的探究,阑尾炎、特别是急性阑尾炎是非常容易治疗的,这名学生也逐渐释然了。

  三是要学会微笑。肖川老师说“微笑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沟通彼此的心灵,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能受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赵校长告诉我们,“学生微笑着向你走来就是你的成功,那你就是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付出才有收获吗!远远的就开始真

  诚的微笑是我的必修课,刚开始有些傻,可随着时间的证明、无悔的坚持和真诚的付出,孩子们每每总是微笑着“老师好!”这时的幸福是无以言表的。

  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们用青春书写着这无怨无悔的人生。虽然平凡,我们的脊梁却支撑着祖国的未来,虽然清贫,我们的双手却托着明天的太阳!我们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我们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我无悔于我的生命,更无悔于我的选择,在这三尺讲台上,阅览春秋、幸福耕耘,用我的爱心、诚心来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用我的细心、耐心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教师报上一首小诗,就让它来伴着我的交流结束吧!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用勤奋诠释耕耘

  ---用爱心播种希望

  ---似春雨,润物细无声

  ---高尚的情怀

  ---牵引着一颗颗渴望的心灵

  ---向着阳光飞行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用奉献理解收获

  ---用言行示范人生

  ---似春风,催开智慧的花蕾

  ---真诚的笑脸

  ---生动着一个个金色的童年

  ---走上壮丽行程

  谢谢各位领导,谢谢各位老师!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9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文化知识。

  我有幸拜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我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潜心研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专着--《教育的力量》。读肖川老师的书,是一种享受,他让我觉得是经受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更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他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认真读完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心理受到很大的鼓舞,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要为祖国培养杰出的优秀人才;心里升腾起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与使命。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从中得到很多体会:

  体会一:在《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给我们谈人生,谈教育,谈幸福,让我很有收获。他让我领悟到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不同于任何制造业的活动。他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一定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当然也很肤浅;而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对学生的信任,爱就会演化为支配和控制;同样没有对学生的责任、关怀和给予,我们对学生的爱就是苍白的、无力的。在这里,肖川老师对教育中的爱的诠释是如此的精辟,深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还应该有感恩,有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心存感恩。学会憧憬未来,有美好的盼望。从而在学生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若此,那必定是成功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

  体会二:《教育的力量》不仅对教育有独到的见解,理论高深,而且肖川老师的随笔优美动人,总能感受到那是流淌在他内心深处的鲜活的文字,所用知识信手拈来。我叹服肖川老师的博大精深,更为他优美动人的文字所倾倒。“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读着这一句句一行行如诗如歌的文字,怎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体会三: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感受颇多。“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是人们对教师的赞誉。它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而我们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要教书就要先育人,几十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向上的动力。把好的东西都给学生。《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就教我们如何教育好学生,教好学生怎样做人。

  《教育的力量》一本充满智慧和博爱的书,一本感受真诚和温情的书,一本润泽生命和心灵的书!读了这本好书,使我更加坚信要努力学习,用文化知识来塑造自己,武装自己。读一本好书,有如交一个益友。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让我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多读书,读好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南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个校外教育事业添砖增瓦。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0

  《教育的力量》一书由李镇西、魏书生、高金英等国内教育名家及很多优秀教师联袂编写,全书共分四编,从李镇西、魏书生等教育名家的名家讲坛到王晓波、戴荔、方海东等优秀教师的典型教育案例,精彩纷呈的教育故事、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心得,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在名家讲坛篇,魏书生老师关注到了语文学习的后进生问题,并非常详实地讲述了教给后进生自学语文的方法,给广大语文老师支了高招。其中最有意思的“招数”之一是教会后进生进行查字典比赛,每次比赛魏老师都准备好了一份课文生字词及易错字词单,让后进生们去查找,查出来后拿回家考一考自己的亲朋好友,考完家人再到校讲讲“考试结果”。这一系列有意思的查字典比赛,降低了知识学习的坡度,让后进生们脸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比赛进行地乐此不疲,后进生们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也不断攀升,这样类似的比赛可以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中广而推之。

  谈到如何“用心灵赢得心灵”的问题上,戴荔老师提到了平时最爱用“铁拳头”解决问题、最能“惹是生非”的学生小宇。为了转变这个“特殊”的学生,戴老师“谋划”了好久,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岗位——班级“美容师”。这个新奇的岗位职责其实就是要照顾班级的绿植并整理好班级图书角,一开始小宇并不能胜任,但在老师和班委的鼓励帮助下他逐步担负起“小花农”“图书整理员”的职责,在班级惹事的时候少了,下课浇花、整理书架,甚至还细心地把书架上贴上了好看的装饰画,这个小小的角落变得整洁美观起来,小宇的“铁拳头”也因此变成了“温柔手”。这个案例真实地再现了要让一个孩子在班里感到幸福,就要让他有所牵挂,让他有种被需要的使命感,他们才能成功转变,而这样的转变正是老师智慧的凝结,正是教育力量的体现。

  这样的智慧还体现在方海东老师“一滴墨水”的故事中。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班里那些“哗众取宠”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成绩不好,但在课堂上总会想出各种招来体现他们的“存在感”。比如正当我们激情澎湃的讲解某个词句时,总有某个学生来一句“文不对题”的“废话”,或是“不合时宜”的评论,或是“怪声怪调”的模仿,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时的他反而洋洋自得起来,原本酝酿的教学情绪此时早已被一扫而光,只剩愤怒的火苗在心中暗涌,面对这样“哗众取宠”的`学生,真是让人头疼不已。

  方老师也遇到了很多这样的学生,她在费尽心力用了许多“整治”方法都无效之后,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语文实验”。实验仪器是一个吸满了墨汁的滴管和一个装着水的透明大玻璃杯,实验过程便是让学生感受滴管慢慢滴入水中的过程。刚开始滴入的时候,墨水慢慢没入水中,宛如一幅山水画,学生们看得惊奇不已,兴致很高;但当墨水持续滴入,山水画不见了,玻璃杯中只剩下一片浑浊,学生们也变得安静起来,不再言语。方老师趁此机会提到了班里喜欢“哗众取宠”的学生,他们上课的各种“花样”,是能引人发笑正如墨汁刚入水的“山水画”,但当大家都认同这种不良行为,整个班级都会被它影响甚至同化,直至成为一杯子浑浊不堪的水。这个实验过程简单,但效果斐然,学生们之后开始有了转变,语文课的上课氛围有了好转。

  方老师的成功其实就在于他巧妙地将学生带入到他设置的情境中,并设身处地地进行体验,因材施教,才让这些让人头疼的学生“改头换面”“从新为学”。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的源头便是对学生无尽的爱。不论魏书生老师的“高招”,戴荔老师的特殊“岗位”,方海东老师的“一滴墨水”,都是源于对学生的爱。正因为爱学生,他们才让后进生们也有了试着摘取学习果实的方法;才让更多的“铁拳头”变成了“温柔手”;才懂得对“哗众取宠”学生适时引导,因爱而“予”;才能用足够的智慧静待花开,撑起教育路上的一片蓝天。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1

  闲暇之余,拜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教育的力量》是肖川老师的一本随笔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但我却要说,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他会让你头脑中那些深藏已久的言语一下子迸出来;"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的确,读肖川老师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像是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写道:"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作为教师的我们,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的对自己实践的回顾与审思--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自我反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

  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诱惑,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

  这本书其中一篇还讲到"微笑是一种力量".肖川老师说"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个精灵,它产生于刹那之间,却可以定格成为永恒。它不会因为你富甲一方而需要他,也不会因为你一贫如洗而不能拥有它。它如夏花灿烂,如春风温暖,它是清冽的甘泉,是心灵的阳光。它,就是微笑。确实,微笑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沟通彼此的心灵,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能受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

  有那么一件事曾深深地触动过我的心灵。有一天,我刚进教室,看到一个生病请假的孩子来上学,当时随口问他:今天来上学了?可是我发觉坐在前排的一个女孩却看着我,并笑着说:许老师,你笑了。尽管,我对她笑笑后继续上课,但是,此后我一直都在想着这句话,也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有一个女孩,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她自己和老师好像都不对她抱有希望。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孩子的成绩慢慢好了,还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了。走的时候,她走到自己的老师面前,对老师说:老师,谢谢你的两次微笑。老师当时莫名其妙,什么两次微笑?女孩说,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你对我笑了两次,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才对自己有了信心。这个老师仔细回忆了一下,想起来了,那天确实笑了两次,一次是看到自己的女朋友从教室门口走过,于是,笑了,还有一次是看到校长站在办公室门口,为了给校长好的印象,对女孩笑了,可是就是这两次微笑,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信心。想起那个故事,再想想我的学生那节课的表现,我真正地感悟到了微笑的力量。这也是因此在期末的总结上,说起下个学期的改进目标时,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够营造一个快乐的课堂氛围,希望让学生看到的是老师开心和微笑的面容。我想,尽管以前对学生因为期待而产生的急躁是因为对学生的关心,可是,以一种快乐的心情上每一节课应该更能让学生找到自信和学习的乐趣,我想没有哪个孩子会希望看到一个面带愁容、怒容的老师。正如肖川老师说的,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当您离开教室的时候,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人们常说:读好书,好比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可以说,读完肖川《教育的力量》,我如醍醐灌顶,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一直缠绕心中挥之不去的雾霾已然无影无踪。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引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引领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2

  看了一篇题为《教师是教育创新最大的阻碍力量》的文章,顺手转发到朋友圈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老师的回复都觉得这个人说话以偏概全,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这个群体的责任和担当;教师外的群体都觉得我转发这样的文章,真是大胆。

  对我个人而言,很不喜欢这样贴标签的方式,把教师这个群体归结于阻碍教育创新的最大力量,我也觉得非常不妥。但是转念一想,作为教师,或者说,教师要表达的教育观念应该引领时代,而不是紧跟在时代之后。我希望自己不要成为创新的阻力,所以发文自勉。

  上世纪30年代,电影在中国开始涌现,可是整个电影界的形势复杂,很多人都主张,不要去蹚这潭浑水,以免控制不了局面。xxx沉思良久,决定派夏衍等文化人进军影坛,接着《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一系列的优秀电影一扫武侠神怪、鸳鸯蝴蝶的窠臼,点亮了民族心灵的灯塔。

  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的思想文化、新的`领域,老师到底是应该挺身入局还是裹足不前?是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这好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既然无法回避,那我们就坦然面对。教师,是教育最大的变量。在这个社会环境没有办法左右的时候,改变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周围的人,给周围一丝微微的光,可能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在我决定做小学教师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巴蜀小学的建校宣言:

  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接了当地说,不会有。

  假使你只有空间观念,那么,教育有可以成功的一天。

  假使你在空间观念里承加了时间观念,那么,教育永不会成功。时代潮流在不停地前进,教育怎能停留在时代的后面?文化思想在不停地扩展,教育怎能停留在文化的后面?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时日中,他决没有止境。(文章很长,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

  我常读这篇文章,每每感叹于先辈的勇气和力量,“巴蜀因为地理上的关系,在教育没有长足进步的我国里,不能站在最前线上。”“人才的缺乏,足以阻碍进行。因袭的思想,足以影响前途。”“个个教师都是儿童的导师。”……

  如果有这样的反思力量,我们何愁自己不进步,教育不进步呢?最后也用《宣言》的话语来结束这篇文章:我们决以最大的努力,期获最大的效果。敬请各界人士给我们最大的助力。

  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成为教育创新最大的推动力!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3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在我的案头放了很长时间。总是读读停停。它不像文学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读过这本书的每一段之后,慢慢的咀嚼和回味,却像一味营养丰富的鸡汤滋润心田,回味悠长!

  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他的言行不会随波逐流;他的内心生活不会单调乏味;他的工作不会只停留在教书匠的阶层。

  如何使自己变得有思想呢?

  学习与思考是让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主要途径。许多名师都如饥似渴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正是这些阅读,丰富了他们的思想,充实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想想自己不算是一个爱学习的老师。给自己找了许多的借口,要批改作业、要备课、要与家长交流。就是没有时间读书。虽然也是两眼一睁,忙到黑灯。但浑浑噩噩,没有自主思想支配下的主动性。读过更多的好书之后,愈加感到自己的不足。有时会有意无意的把书里的某种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如:面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业忘带了,上课搞个小动作;等等。我会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处理问题。或善意的提醒,或用一个期待的眼神,让我的学生明白:他不是老师的敌人,而是老师的朋友。这样不用批评,更不用惩罚,就能把问题解决。这种想法源于《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个建议。这本书中也描述了宽容的力量。有时。我们会为某种小事火冒三丈,正想拍案而起。但是,宽容两个字提醒我:我面对的只是个孩子。有必要发一场火吗?这种想法在脑中一现,就犹如给心中输入了灭火剂。接下来就能理智的处理问题了。

  要想使自己变得有思想,还要不断的思考。思考教育的方法怎样更加艺术化。思考教学怎样才能高效。如果把读书看做一个吸收的过程,思考就是咀嚼过滤后消化有营养的东西。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在不断的思考中,发现以往的不足,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育方法。

  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把读的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不断的思考,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经过不断地思考,我写的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给我的工作帮助很大。不断坚持写教学后记,能够促使我很好的理解教材内容。更好的服务教学。记下每一个教育故事,过后才会发现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我教的一个学生,她的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她喜欢帮助老师和学生做一些事情。如:每天下课后,她会主动到前面帮我送作业。并把作业整整齐齐的放在我的桌子上。当我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后,对她就多了一些留意。课堂上我会经常关注她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这样,她也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学习也进步了,在同学们面前,也自信了许多。从这个教育实例,我体会到:在工作中,很多时候是感性的对待一件事情。过去后把它记录下来,经过反思,会理性的看待它。也会总结出以后面对这种事情的合理方法。这也算是教学反思的一大好处吧。

  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会成为一个受到学生欢迎的老师!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4

  不经意间,时光的脚步步履匆匆,它伴随着我一路走来,转眼间使我从一名教育行业的新兵,步入有所业绩的“老”教师的行列,也使我悄然走进教育工作的高原期。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有幸成为中山区名师培养工作室的一名成员,于是我经常有机会与专家对话,向更多优秀的同行学习。在导师的引领下,我开始与书为友,开始进行理性的思考,重新踏上专业成长的幸福之路。

  近日我拜读了北师大教授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这部书是肖川教授创作的教育随笔的精选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是这部教育随笔集的主线和灵魂。作为一位教育家,肖川教授的文笔不仅充满理性的睿智,而且还弥漫着儒雅、温馨的浪漫。我留恋往返在其中的字里行间,一次次回味蕴藏其中的教育魅力,引发我对教育产生了许多思考,其中,“良好的教育”是我思考的一个重点。

  肖川教授说:“在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一直以来,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的学校、社会也都试图在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肖川教授说:“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师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实施者,但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所实施的教育都是“良好的教育”。我认为,要使自己实施的教育真正成为“良好的教育”,并不是一件易事,至少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

  一、是充分认识实施“良好的教育”的重要意义

  实施“良好的教育”的意义何在?肖川教授做了回答:“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简单地说,“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一个人拥有力量,从而使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并能建设美好的社会。只有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有希望成为“良好的教育”的实践者。

  二、是为实施“良好的教育”创造条件

  肖川教授对“良好的教育”的描述是美好的,是令人向往的。然而要将它变为现实,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就个人来说,我们首先要做的,而且也是能够做的,应是从主观上创造条件。我认为,要实施“良好的教育”,从主观上要创造很多条件,但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如果把教育理解为,教育者向被教育者传授知识的过程,那么“良好的教育”恐怕永远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教育究竟是什么?对这一点肖川教授给我作了深刻的阐释,他说:“教育是社会的价值引导与个体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各种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都应是在“社会的价值引导”通过“个体的自主建构”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靠什么灌输给他的。这就是说,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造就自主发展的人——使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养德、自主学习、自主健体和自主管理,使自己成为全面、和谐、有个性发展的人。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教育只有造就自主发展的人,才是“良好的教育”。

  肖川教授说:“读书与思考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我想,如果自己在工作中读书再多一些,思考再多一些,行动再多一些,那么自己实施的教育就可能真正成为“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5

  忙且“心不死” ――读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这段时间,我都在翻阅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由全国百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的教育力作。一来自己的确是想看看,因为起初买这本书就是被它的题目所吸引;二来也是响应学校号召我们教师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 这本书的教育理念的确与众不同,反映了很多中国教育的实在问题。林格也大胆革新,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也实在给我们这些整日絮叨着自己忙的一线教师有了停下脚步、清醒反思的机会。书的内容广博无边,涉及了教育的很多实质内容。但我唯独对一段只占了极小篇幅的内容深有感触――借口“忙”,其实就是“心死”了。“何为忙,心死也。”而我零零碎碎地看完了这本书,感觉自己也真是“忙里抽空”看的。现在不知怎么了,谁都感觉自己在“忙”。如果问起“忙”什么呢?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忙,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一种说辞。 我也时常感觉到自己现在整天都在忙碌中工作、生活,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每天都会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或许有人奇怪了,你没当班主任了,咋还那么忙呢?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自己每天也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其实也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过也感觉自己还是很忙。不过,话又说回来。忙碌,说明你很充实,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同样因为忙碌,使得你无法抽出时间来反思,来总结自己的工作,更没有时间好好静下心来,让自己的心得到片刻的放松,所以整天的忙碌,也意味着你的心在逼近“死亡”。 林格说“忙”也是“盲”和“茫”。当你在忙碌时,你的视觉观察、思维反应力也处于功能最弱势的状态。因而,离你最近的事物你却视为不见、见而不明。在人忙碌纷扰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错失良机,忽略或伤害了身边的`人。就像我们的学生似乎理所当然就成了我们“忙”后遗症的受害者,当你因为“忙”而满腹牢骚或一肚子火时,你最容易拿没有任何杀伤力和防备能力的学生“下手”或“下口”。正所谓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当你对着学生痛斥他们在平时看来并不是错误的错误时,你心中的怒火已经让你失去理智而把这种小错无限地扩大化,以致可能在学生心上留下永久的阴影,成为无法抹去的伤疤。事实上,“忙碌”、“盲目”、“茫然”已经构成了一幅中国现代人的生活现状的图画,大多数人生活在浮躁功利的现实社会中,困于辛苦矛盾困惑的局面,内心充满了挣扎的抉择和追索的压力。我们身为教师,人类口中的“灵魂师”该如何首当其冲去改变这种现状呢? 工作之余,我们要静下心来,好好地问问自己,我每天都很忙吗?在繁琐的工作中,我的心死了吗?我是否留出了一定的时间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息与放松?我是否把工作带入了原本该休息的时间中?我是否有时间陪陪家人,和他们到户外去散散步、聊聊天,或者是看看电视?我是否因为工作而感觉到力不从心?我是否整天想着工作,而让自己的情绪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我想,要想冲出这层把“忙”当借口而让心悄然死去的黑色迷雾,最好的良方莫过于拥有阳光的心态!像魏书生说的,我们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让我们享受到为国家、为人民、为集体、为亲人尽到责任的快乐。如何塑造这样的阳光心态呢? 一、让自己有“成长感”――“我”在进步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职业的倦怠感、疲惫感常常会让我们感动无助的挫败,发现自己已经不能赶上新课程的脚步了从而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危机感。在这些压力下,我发现读书是一种让自己重获“成长感”的良方。有时候拿起一本教学杂志或教育书籍,看着看着会很有感触,引发出无穷的遐想,重新激起工作的激情。教育名家的建议和漫谈碰撞激起我们对教育的深层思索,祖国的古典古籍让我们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用经典浇灌祖国之花……我们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同时也可以将学习的收获和成果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写博客的方式来将自己的工作心得、育人感悟、读书体会、人生启示以及迷茫和困惑表现出来,与家长学生社会沟通。像学生一样通过读书来让我们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吧!像学生一样通过写作来让我们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快乐吧! 二、让自己有“成就感”――“我”在收获 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有成就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我想我们教师也得让自己有成就感,让自己品尝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就感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可以是一件无不足道的小事。就如我们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同事和学生给以赞美时,我们的心里何尝不是美滋滋的;当在我们的辅导下,学困生有所进步时,成就感油然而生;当课间倾听学生的心声,感受那毫无隐瞒的交流时,点滴的快乐早已在心底堆积……再引用魏书生一句话:你看别人都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中;你看别人都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中。因此,我们不要小觑了这些点滴的小事,它们虽然朴实无华,但只要我们放低教师的姿态,放松自己的心态,它们同样会让我们感受到成就感,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体会到收获的幸福。 拿“忙”这个字来搪塞自己,其实是对教育责任的一种回避。“忙”意味着“心死”,那也不是绝对的,有计划的忙碌可以带给我们充实,可以让我们找到快乐。只要我们拥有好的心态,忙碌更能提升我们的能力。我们真正要从忙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平静和宁静的状态中,用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温度去呵护我们的学生和身边的人。(备注:已经参加过区级评比,请勿随意下载。)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的力量》读书笔记(精选5篇)10-07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01-06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10-07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650字10-21

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800字10-07

名著《教育的力量》读后感范文10-07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850字10-06

关于阅读的力量教育的心得体会10-03

母爱的力量10-06

鼓励的力量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