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时间:2024-05-16 14:35:00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

  凌晨一点才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结尾的音乐还在耳边流动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悲伤就席卷而来。爱情是的完全牺牲的爱情。一个女人终其一生只爱一个男人这种爱不求任何哪怕一点点回报痛着爱着十八年。

  一个女人在生命以最美绽放的十八年去守侯一份仅仅是她所珍惜的爱情。看着深爱的人周旋在香肩软腰里次邂逅一次遗忘;再次邂逅再次遗忘心是怎样的痛?不是没有失望只是任失望一次次侵袭却控制不住自己继续爱着又或者她根本没想去控制。从年幼的她撞到他怀里那一刻开始爱是那许多年一直支撑她活下去的勇气。“世间再没有比置身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我一心想着你在心灵深处始终单独和你呆在一起。”不在他身边六年就是这样靠回忆不到一年的点点滴滴的回忆度日。然后回到他的周围希翼着能到他的身边。

  “我一回来就去找你。”这是他离开前的承诺一个男人是这样可以轻易的将承诺说出口却又完全不留任何痕迹的忘记。可以不拥有但是不要拥有后再失去那种空白的痛让人难以承受。这个坚强的女人却带着深深的失望和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孤身远行了带着爱离开了。“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纪念那忘却的时刻。”然而他却不会想起如果没有这最终的一封信。

  8年又是8年的时间她回来了她游弋在形形色色的男人中间为了让他的孩子可以过和他同样的生活不沾染灰尘杂质的生活。她永远接受不了任何人在内心她只爱一个人一个将她遗忘的`那样彻底的一个人。可以放弃自尊放弃一切去爱他不在乎自己会不会让他觉得低贱。又是一次离别同样的房间同样的话语“我一回来就去找你。”她灼灼的看着他希望他可以回忆起她曾经的幸福但是他没有终没有记起这个女人。她知道这又是一次永远不会实现的承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2

  早就想写一篇关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体会了!一直苦于没有时间。今天我曾在吃饭这会把心里的想法写出来。现在感觉读这一本书对我来说时间有点晚了,毕竟自己已经大学毕业了!不再是那个少不更事的流着鼻涕风中探望的小孩子了!经历了大学的爱情不禁让我想到这本书里面,究竟是爱上爱情还是爱上爱情中的她,那个时候真的很难分辨清楚。

  一个男性站在女性角度从心理和生活细节细腻而饱含痴情的描述这个女人的心路历程,不禁让我为之一叹,而且在和小滇的交谈中感到了描写的极其准确性,这或许更让我觉得难以想象和佩服。

  第一次看完后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言语来形容我的感觉,刚开始感觉她没有勇气去对爱的追求。后来发现我错了,文中的她已经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勇气来形容,否则爱对她来说就是一种轻易到了莫名其妙的程度。

  或许感觉她过于的卑微,过于的注意自己一生下来的条件,一个清贫无名的女子爱上一位风华正茂的作家,或许是个老套的话题,不过一种在卑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真的很难去界定,很难去发展,即使是女人本身她也在迷茫无助,只是希望自己不要打扰到作家,不要为自己爱的人带来麻烦。她默默地生活在自己编制的爱情世界里,孤独的相思,静静的守候,期盼奇迹的发生。

  当然,从另外的'角度讲:一个女人,可怜的女人,错误的“成就”了自己的心中的爱,也算是功德圆满,并不能算是什么奢侈的妄想。只是其中让人感觉到悲哀或者是感伤罢了!

  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会先有那种惨淡和寒冷的感觉,背后的穿堂风,而不是奋不顾身的热情,也许这就是佛祖给我们的指引吧!

  现实的生活中,最起码是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爱情或者确切说是一个人的爱,只是暗恋的结局罢了!希望大家伙有空的话,没看过的一定要看看!因为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小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3

  囫囵吞枣,快马加鞭地看完了此书。完成了我台历四月的作家。没想到会这么好看,从第一个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始到第六个故事,每一个都是一种莫名产生的执念,当然在这执念之中爱情是主旋律。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孩童时期的暗恋刻画深动深刻,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特别心理描写尤为精准。少女的浪漫幻想,不切实际的做法都显得可爱而合情合理。看来后来,又恨其不醒悟不争取,想来觉得是作者太过贬低女性。后来看到第四个故事,作者细节描写男性的暗恋就明白了,作者只是对所有的执念就是很有执念的描写。看到第五个故事,再次被作者细节描写的`功力震惊。对于天气描写之细微,比喻手法无比让人无比赞叹。每一个细节描写,每一次心理描写无不认同。作者一定是被上帝握过手才降生的。

  在我的想象里作者坐在咖啡厅仔细观察世界的一切,他应该是个极其细腻的人,对情感的感觉度极高而精准。一开始遗憾作者自杀,看完以后反而也不觉得奇怪,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一定会二刷的一本书。所以,执念究竟是好还是坏呢我那玛丽苏的文章要不要看看再改改?五月的海明威我来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4

  近两年见过不少以“陌生”或者“信件”为引子展开情节的小说,比如《一个人的朝圣》,但直到打开这本书,才发现它的不同。

  很多书我会试图用几句话概括,但这本不行,也不合适,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细节。

  整本书三个故事,全都关于爱,爱情或者爱欲,而且总有一个人被“蒙在鼓里”。

  陌生女人的来信只是第一个故事,一名女子从少年时期就爱上一位作家,深入骨髓,那位作家是她的邻居,但她不敢靠近,也不敢表白,直到多年之后,她生下了他的孩子,将其养大,并无助地看着孩子病逝,才决定拿起笔给他写一封很长很长的信。

  第二个故事,一个公爵看上一位夫人,但又不知怎样才能与其相识并俘获芳心,他就有意去接近她儿子,并快速与之建立良好关系。 在小男孩的助力下,公爵很自然地认识了那位夫人,小男孩当然不知道公爵的真实目的',于是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第三个故事,一个男孩,到了姐姐所嫁的王府里做客,期间有一段艳遇,那女孩不说话,也不会让他看清她的脸,每次都如此,他只能在家里的女孩当中猜测,根据记忆逐个排除,即便这样他同样深深地爱上了她,但结果并不像他想的那样。

  不说太细,以免剧透,看这本书的动力就在于顺着点滴细节慢慢揭开悬念。

  其实阅读之初感觉作者的描写或者措辞未免过于浮夸,有些读不下去,读完就变成了钦佩,或许你也可以来读一读,来认识一下大名鼎鼎的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5

  第一次读到一本书的末端会有这样的感受,叫做:终于读完了。

  男女情爱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其实陌生女人被刻画的爱的如此卑微让人略难接受,读完整个故事让人顿悟为什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不断消费着来自上流社会各种名流的金钱和感情,来弥补自己此生得不到作家R半点垂怜的缺憾,她把自己定位在感情食物链底端的同时,完全否认了追求她的爱慕者爱的比她更卑微的事实。可能因此,她注定悲剧。

  原先以为一旦过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就再难遇到这样的暗恋,读完之后更觉得不断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无所求不是所有年龄段的心理状态都能hold住的。而且,生活除了爱情真的还有非常多空缺需要弥补,很多爱情主题的作品真的把爱情放大到让人畏惧,把完全可以用欲望解释的男女之事上升到无法触及的灵魂高度,这是我不能接受的,谈爱情,无非就是充满人间烟火。

  茨威格的细节描写,弱弱给满分。他抽丝剥茧,不管人物还是环境都能做到细致入微,让我明白,原来风是这样吹,雨是这样下的。因而,书中大篇幅的黑暗压抑环境渲染让我觉得不管走多快,都逃不出作者笼罩上的乌云密布,无论多努力,都无法在让人几近窒息的场景里感到一丝希望的光亮。

  部分篇幅涉及到的对黄种人的描写唤醒了我沉睡已久的民族自尊心。真的,言过其实,甚至有些越界到种族歧视了,会让很多黄种人读者伐开心的!

  以上,心情:终于读完了。轻易不会再碰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6

  总的来说,这篇短篇小说写得是一个少女对一个等徒浪子一见倾心,竟像妓女般地委身,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篇文章是通过陌生女人的来信展开的。她在信中诉述她对他的爱慕,从她还是个孩子那时起,她就是他的了,一生中从未改变过,还为他生了个孩子,他给她最宝贵的礼物,然而孩子死了,她的世界也就坍塌了,她没有守护好对他们的孩子,他不能原谅自己,也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因为他不曾记得过他,虽然她对他无所求,但孩子就是她对他的寄托,孩子死了,就更没有活下去的力量了。

  “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地、惬意地生活,我把自己埋进一个晦暗的、寂寞的世界里,自己折磨自己”,这表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偏执的爱,在她得心里,她是为他所活的,没有了他,她的世界就不应该也不可能会是幸福惬意的,她为了他,愿意过痛苦的生活,把折磨自己当做是一种享受,她乐意折磨自己。寻求痛苦的刺激,来证明自己还爱着。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我悲伤,我要悲伤,看不见你,我就强迫自己过着清淡的生活,并且还以此为乐。”

  “我幸福地承受着你娴熟的温存和情意,并且看到,你的激情对一个情人和一个妓女是没有区别的,你纵情恣欲,毫不在乎消耗掉自己的大量元气。”“我陶醉在往日的幸福之中,我又感觉到了你这种独一无二的心灵上的两重性,在欲望的激情之中隐含着意识的、亦即精神的激情,这种激情当年就已经使我这个女孩对你俯首听命,难舍难分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男人在柔情蜜意之中,在那片刻之际是如此不要命,如此一览无遗地暴露自己的灵魂。”女主人公会爱上作家,可以说是巧然,但也是必然。这是因为作家身上有深深吸引女主人公的地方—欲望与精神的激情,他人格上得两重性。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如何赏识孩子给其自信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读后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7

  读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第一感觉是蚀骨的揪心和绝望,对陌生女子内心无望但深入肺腑的爱感到莫名的心碎。到底世间有没有这样不计代价,不计回报,只求纯粹爱情的人或者只是小说家臆想中的一种高贵圣洁的暗恋呢,对没有一丁点爱情经验的人来说实在难以回答。

  只有当生命迎来终结时,才能以一封饱含爱慕,崇拜,羞愧,自责,哀怨,忧伤,情感如此丰富的匿名信送到至死不渝的暗恋对象之手,这是需要苦尝多少个寂寞的日夜,忍守多少个相思的时光才能用尽毕生的力量写就这样一封情书。

  茨威格实在是了不起的作家。从头至尾只是通过一封信就将世间一个奇女子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从女孩的天真烂漫,不经世事,到少女的情窦初开,含苞待放,再到女人的风情万种,成熟韵味,各个时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描绘的动人心魄,刻画的入木三分,以至于以为这样的女子竟然真的在你的生命某一阶段同你有过一段如此的经历。将你带入了情节之中,如梦似幻的使我们同男主人公一起回忆起过去的柔情往事。

  这样的.小说情节,在我看来在当时一定是引发社会热议的,因为实在过于超前,凌驾于现实的爱情观念,在一些过去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上流社会的浮生若梦,安淫享乐,一派歌舞升平,所谓名流之间的爱情无非是安逸生活的调味剂,唾手可得,召之即来挥之则去,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的地步。那么此时这样的一篇小说的横空出世势必像一枚小型核弹一样冲击了整个文学圈,并辐射至大众的视野内。当时造成的轰动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也暂且不去讨论。即使放到如今的时代,我仍旧认为它有着非常震撼人心的力量。虽然百年过去,但人类的情感状态始终不外如是,我们同样渴望去爱别人也渴望被别人所爱。遗憾的是,最基本的这个情感需求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再一次x  文学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或许会影响到某一群读者,但悲哀的是无法左右这个社会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一个接一个的欲望呼之欲出,而我们可能偏偏就高估了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把轻易能得到的就视为理所应当,忽视了身边的亲人朋友,拒绝那些陌生人善意的帮助,总以忙为理由搪塞潜在的情感交际,即使如我又何尝不是。虽对小说感同身受,向自己心中的那个人表露心迹,一吐一直以来的相思却得不到任何我希望的回应。我对真爱不再抱有任何的幻想,岂不证实了我们内心的那纯洁的爱已经被玷污了吗?我们不太可能再有少年人的勇气和冲动去追求心目中的真爱了。所以我们会返回来再把小说翻了又翻,读上一遍又一边,去缅怀去祭奠那个虽然还跳动着但早已枯死干涸的心。

  莫名的悲愤和凄凉,是啊,如茨威格这样的作家影响力尚且无法撼动那个时代,我们又凭什么去批判当下的婚恋观,唯一能做的是做自己希望的那种人,妥协但不会屈服,以生命的名义做一个殉道者又何尝不是对真爱的致敬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8

  无望的等候,并不是为了虚度光阴,也不是为了让他人感到羞愧,而是在痴痴等待一个不可能的答案。有谁,愿意用十八年的等候去换一个并不爱自己的人的遗憾。

  她住在一个充满阳光的街区,一切是多么美好与难忘,当然,除了一户整天吵架的邻里。直到那天,那个命中注定的人出现在她的'生命中,那个小说家搬进了这个小街区,她只觉一种朦胧的感情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发芽、生根。时而像一条滚滚奔流的大江,惊涛骇浪,汹涌澎湃;又像一湾静谧的湖水,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她用各种方法去收藏小说家的存在,捡小说家的烟头,触摸小说家的门把手,甚至跟踪小说家,追逐他的影子。但是,她搬离了这个幸福的街区,再见到小说家的希望渺若晨星,她非常难过,心如刀割;为了小说家,她可以由淑女变为脾气暴躁的女子;为了小说家,她可以与朋友争执到恨之切骨,她甚至抱怨是上天不公。

  时光荏苒,十八年的的等候悄然逝去,在茫茫人海之中,她的目光仿佛又触碰到了小说家的影子,依然是那么令她魂牵梦萦,楚楚动人。十八年的等候早已使她变得成熟,她以最好的微笑迎接他,像迎接朝阳,但是,他竟然没有认出她来。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像以前对待小说家一样对待孩子,宁愿职位低下也要让孩子上贵族学校。直至儿子病死前,写信前,她也在孜孜不倦的哺育孩子。

  读到这,我才发现茨威格不只是歌颂女性在爱情中的牺牲和真挚,更加让我动容的是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我们出生至长大成人,再到娶妻生子,父母对我们的爱从一而终,从未打过任何折扣,我们终其一生都还不了这份恩情。此刻,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唯有刻苦学习,提升自己,在有空闲的时候,放下手机,帮助父母干干家务,听听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帮爸妈做一顿晚饭,给他们写一封感恩的信。表达爱,永远不嫌早。

  小说的最后,小说家坐在椅子上,桌上是一封零散的信件,他面朝即逝的夕阳,吐出一长串的烟圈,长叹了一口气,发呆——为这深情的错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9

  女人,永远是一种感性动物。为了感情,总是能够奋不顾身到失去自我,却偏执的认为爱上心中的那个他是找到了自我存在的好处。

  我开始读《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的时候,还在想是不是只是叙述一个失去心爱的儿子的女人向一个陌生人倾诉其对儿子的爱与不舍的故事,可故事的发展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个女人,却是向那位收信的作家吐露了自我对他穷尽一生的爱恋。

  从十三岁开始,那个女人便无可救药的爱上这位在她看来是风度翩翩、儒雅、富有的男人,对了,他还是个作家,一个比她身边那些脏兮兮或是没素质的男人要牛逼的多的上流社会人士。他不像之前的邻居会欺凌她,会拿雪球把她的头砸的头破血流,他会发出迷人的、温暖的微笑,他会看很多的书,尽管他也经常带各色各样的女人回到住所。从十三开始,他就是她的世界,她会亲吻他摸过的门把手,嗅他吸过的烟头,她爱他爱得无可救药,即使是在随妈妈改嫁到斯鲁巴克,即使继父待她如亲生女儿,生活无忧,她却认为离开他生活便失去了阳光,整日郁郁寡欢,甚至十七八岁的时候孤身一人跑到原先的住所旁边工作,无数次站在路口只想让他想起他,想不起也罢,注意到也便是莫大的欣慰。

  为了爱他,她把自我的姿态放得那么低,低到了尘埃里,最后,作家注意到这个美丽的女孩,带回了住所,一夜春宵,女孩只带走了四朵白玫瑰。肉体的.欲望终究是人类致命的弱点,他们又有了两次,女孩把她当做一生中最完美的日子,在她的心里,作家是最高尚的,甚至之后她说,在生下孩子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发誓没让别的男人碰过她的身体,她觉得,他碰过的身体多么圣洁啊,怎能让别人猥亵。自此,我不明白我抱得是一种什么心态,对于一个随意将各种各样的男人,这个女人还将他视为神祗,是该赞美的坚定的少女情怀还是爱的盲目?我真的不懂。为了作家的儿子能够像他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爸爸一样吃的舒心,穿的体面,女人去卖身。因为作家,女人拒绝过很多男人的求婚,甚至是在多年后再次碰到作家时,她都要撇下一个对他的极好的工厂主,却急于向作家献身,只想要作家想起她来,想起那个十三岁的小女孩,那个十七岁的少女,可惜,一夜春宵后作家却给了她钱,多么可笑的结果。

  女人最终还是和她的孩子一同死去了。作家看完信后亦只是震惊,却想不起那个为他耗尽一生的女人是谁,亦才发现,今年的生日没有了女人默默送的白玫瑰。看完后,我不明白自我有没有看懂,我不明白对于这个女人的这一生是否该用值不值去评价,自始至终她都没有责怪过作家,自始至终都在为作家着想,但是谁又能鄙夷她?谁又能说她不值得呢?她有信仰,她爱他,她的喜怒哀乐都是因为他,她做的所有只是为了让他注意她和想起她,即使没有成功过。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用理性或感性的思维去评判她,毕竟,爱,不忍心责怪。毕竟,我们自我,亦做不到她那般的奋不顾身。

  作为小说来说,用“击节之作”来形容它毫但是分,我很讶异于一个男性作家能将一个女人的心思描述的这么细腻,绝望、欣喜,少女的缱绻情怀,早年徐静蕾将他翻拍成电影,不知晓效果如何。其实在开始的时候不免觉得与岩井俊二的《情书》有一点点相似之处,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时,并寄了封信过去,而收到情书的女生并不认识渡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0

  我这是第四次读这篇小说了,每读一次就震撼一次。读到一半索性去搜索电影来看,令人失望的是只有中国版,字幕上写着“根据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徐静蕾和姜文演技不错,但是失落还是塞满了我的胸膛。就像是在上海餐馆吃东北菜,在中国餐馆里吃西餐,怎么着,都不地道,不对味儿。

  小说的意境是影像永远无法比拟的。

  电影的开头直接用了小说的开头:你啊,永远也不认识我的你啊…。茨威格就是用这句话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但是看下去就越来越失望了,里面居然用了五四运动。情节也完全中国化了。电影没看完就关了。

  我就是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上茨威格的'作品的,我记得第一次读完有很长时间不想再看关于爱情的小说。孤陋寡闻的我认为,迄今为止,不光中国甚至世界,目前还没有人超越。现在我又读了《贵妇失宠》、《家庭女教师》、《火烧火燎的秘密》、《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夜色朦胧》、《夏日小故事》等,我不得不钦佩的五体投地,茨威格以八岁少年、十多岁少女、贵妇、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女人以不同角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曾经有一度我怀疑他就是女人。不然怎么把女人的心思揣摩得那样透彻?

  也甚至去查关于他的资料。事实证明他就是个男人,标准的大男人,他却把女人、儿童、少女等角色的情感、爱恨、心理诠释的淋漓尽致,细腻到一颦一笑一个眼神儿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他似乎从不在意小说的名字,有的名字看上去有点像散文、随笔、或者是随便一句话而已。

  再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主人公那种渴望、羞涩、压抑、慌乱而不顾一切的情态,利剑般地穿透每一个走过情窦初开女性的心房,那个没有名字的主人公霎那就变成了当年的自己。一生中哪个阶段的爱情比得上情窦初开?何况她还无怨无悔不计代价地爱了一生。

  不多说了,自己去看吧。

  今日晚上还有活动,这篇日志写的匆忙,对付一下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1

  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暗恋男主人公18年,直至死才像他表白的刻骨铭心的单恋故事。确是“用这一生等待,我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

  第一次见这小说是大一,看了开头却没看下去。那样的暗恋那样的心理描写对那时的我而言,无法理解。那时我想,我若喜欢一个人,是一定要去到他身边并告诉他的,一个人远远地喜欢着有什么意义呢。

  时隔8年再读,跟着阅读每日读英文读完了整本小说。这次,似乎能够理解女主这执着甚至偏执的爱。

  年少青春的女生暗恋了一个充满魅力英俊有才气的新邻居,并被他一举一动拨动心弦,为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而兴奋上半天,多么美好单纯的爱恋。年少时的我们也许都曾有过这样深藏于内心的爱,我们的故事大多应是随着时间推移,或勇敢追逐得到爱,或深藏淡忘埋葬过去,只是女主在自己的世界里暗恋了男主人公18年,男主人公毫不知情。

  有人说,爱情可以是一个人的事。我喜欢你,与你无关。我想起你心欢,看着你满足,默默爱你不打扰,付出不求回报,女主就是如此纯洁无私的爱。也有人说,女主疯了,精神病,她是在自己的臆想里活了一辈子,凄惨一生。我想,女主确实一直喜欢的爱恋着的都是她想象中的以男主人公为原型的爱人,只不过,在她自己的心中,也许不觉得凄惨,因为她守住了心里的爱。她不告白,也许害怕失去这精神上的爱人,因为假设告白在一起了,那想象中的完美的爱人可能会崩塌,而告白后被拒绝,她的精神上的爱人也会消失。她没有勇气接受可能的失去,选择了看上去更具勇气地暗恋一生,守住心里的爱人。

  执着疯狂地爱总是容易让人感动。莎士比亚曾说,太过热烈地爱情不会长久,所以为了获得永恒地爱,他让朱丽叶在爱人的一吻中死去。朱丽叶死时不过十四岁,一个陌生的女人的来信里女主爱上男主人公的年龄十三岁,都是少女的年龄,都是可以疯狂地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年龄。女主也永远地留在了十三岁地爱里。

  爱本是相互的,需要主体和受体。她爱他他却感受不到,她在对他的爱里痛苦煎熬感动满足,而她的爱对他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爱算什么爱呢?如果爱的定义是喜欢一个东西的情愫,而人际关系里的爱的`表现应该是无私利他,以对方舒适幸福为原则的互动,那么自己一个人持久地暗恋,仅仅是借了暗恋对象为原型,这样的爱,更像是对自我的信仰般的爱情信念地坚守与成全,无需互动。

  互动的爱需要坚守地信念,更需要以对方的感受,情感为出发点,互动反馈调整,争取关系中双方舒适,爱才能更完满。如果我们爱着爱着把自己感动了,却没有想过对方是否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爱,甚至自己的爱对对方而言是伤害,那么爱就已经变质了。我们说着都是为他好,而或许我们眼里的好在他眼里不是好,所以需要互动反馈调整,他若需要你离去,你也能怀着爱与祝福离去。

  如果就是为了感动自己成全自己疯狂爱一场,那就疯吧狂吧爱吧,只要爱还是爱的信念,爱没有变质成伤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2

  还不错,景物描写很棒,心理描写很细腻。

  本书一共分为三部分,是茨威格的小说集,收录了茨威格写的三篇小说,最有名的莫过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part 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我从21年开始看的,断断续续的看,今年才看完,一开始因为好奇翻开这本书,据说这本书写的是暗恋的故事,后面翻开了感觉故事读起来的非常的流畅,很吸引人。

  可是在我整理笔记的时候发现,这不就是个舔狗吗?而且舔的还是个脏男人。

  一个少女情窦初开,喜欢上了一个大叔,而且还是个花心大叔,时常出没风月场所,经常带不同女的回家过夜,经常叫小姐回家过夜的.那种,她经常看到他把不同女的带回家过夜,她还把他幻想的超级美好,超级喜欢他,单相思了几年,但是对方根本不认识她,是她单相思自作多情,然后出现了一系列的舔狗行为。

  她一直单恋这个情场浪子,一直保持单身。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亲自免费送上门,心甘情愿的被这个男生当成小姐睡了,她还为了表示忠贞和这个男的睡完她就一直单身,然后偷偷怀了这个男生的孩子,她还超级满足,觉得这是恩赐,偷偷把这个孩子独自抚养大,她不想亏待这个孩子,为此还做了别人的情妇,来给这个男人的孩子提供一个富裕的生活,直到这个孩子死了,她也活不下去了,在死之前给这个男生写信,然后这个男生根本就不记得她了,她在这个男生眼中,只是这个男生风花雪月中的一个不要钱的小姐而已。

  然后全篇都是这个舔狗女主的跪舔日志,她把自己狠狠的感动到了,可是对这个男的来说,啥也不是,对他一点印象都没有。

  咱就是说,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为什么不擦亮眼睛找男人呢?

  以前我年纪小,感觉这个暗恋好令人感动哦,这个女生好痴情哦,现在一看,天,啥呀这是,纯纯作践自己,女生千万不能这样,这男的这样不守道德,妇科病性病艾滋病HPV预警,这不得赶紧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

  这要是我女儿,腿都得给我打断。

  小女孩不要看,不能学这种失去自我的舔狗行为,对这种行为坚决说不。

  ◆ part 2 灼人的秘密

  写的是一个出轨的女人的暗恋,感觉有点毁三观,然后就没看下去了,现在是因为强迫症,把后面的看完了,感觉还挺不错的,也算是悬崖勒马了。

  ◆ part 3 朦胧夜的故事

  最后一部分,写的青春时期的暗恋,那种幻想悸动,以及情欲交织的复杂情感,居然可以写的那么优美,如梦似幻的,感情中真的会有先来后到,看到最后感觉有点意犹未尽,推荐阅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3

  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说的是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

  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两人有短暂的结合,而后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本书出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短片小说,后来被中国导演、演员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搬上荧屏,并在西班牙举行的第52届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闭幕式上获得最佳导演“银贝壳奖”。本书书述了一个女人一生中惟一的一次情感历程,从未成年的小女孩到花样年华的少女到风姿绰约的成熟女人再到——临终时才允许灵魂呼喊一次的生命垂危的'病人。读后感:一个少女在十几岁的时候疯狂的爱上一个作家,爱了十八年,爱的那样的痴狂那样痛苦,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有勇气向对方表白,正如歌德说过的一句话:“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故事造就了一个悲剧女性,她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命运也有能力去改变,但都自己被拒绝,只因为“爱”,因为她的她的一生只爱过一个人,也只属于一个人。她无怨无悔,倾尽一生去爱一个不知道她的存在的人。就如同片尾中女人所诉说的:“每年你生日的时候,我都会送束白玫瑰给你,可是以后,谁……谁还会在你的生日老给你送白玫瑰呢?啊,花瓶将要空空地供在那里,一年一度在你四周吹拂的微弱的气息,我的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亲爱的,听我说,我求求你……这是我对你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请求……为了让我高兴高兴,每年你过生日的时候,——过生日的那天,每个人总想到他自己——去买些玫瑰花,插在花瓶里。照我说的去做吧,亲爱的,就像别人一年一度为一个亲爱的死者做一台弥撒一样。可我已经不相信天主,不要人家给我做弥撒,我只相信你,我只爱你,只愿在你身上还继续活下去……唉,一年就只活那么一天,只是默默地,完全是不声不响地活那么一天,就象我从前活在你的身边一样……我求你,照我说的去做,亲爱的……这是我对你的第一个请求,也是最后一个请求……我感谢你……我爱你,我爱你……永别…他从颤抖着的手里把信放下,然后就久久地沉思。某种回忆浮现在他的心头,他想起了一个邻居的小孩,想起一位姑娘,想起夜总会的一个女人,但是这些回忆模模糊糊,朦胧不清,宛如一块石头,在流水底下闪烁不定,飘忽无形。影子涌过来,退出去,可是总构不成画面。他感觉到了一些藕断丝连的感情,却又想不起来。他觉得,所有这些形象仿佛都梦见过,常常在深沉的梦里见到过,然而仅仅是梦见而已。

  他的目光落到了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花瓶是空的,多年来在他过生日的时候第一次是空的。他全身觳觫一怔:他觉得,仿佛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打开了,股股穿堂冷风从另一世界嗖嗖吹进他安静的屋子。他感觉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故事结束了,让我看到字里行间那灼热的爱与撕裂忧伤的痛,男女主人公无数次的擦肩而过,最后却是一次次的失望,最后是含泪的绝望,心里有心痛、有悲伤、有惋惜,百感交集于一身,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问世间还有这样痴情的女子吗?-----记住她的名字吧,丽莎 启示:生活就像一张白纸,每个人都是一支画笔,暗淡或绚丽全凭自己去描绘!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4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第一次明白这个作家,是初中的语文课本,课文选了《人类群星闪耀时》中《争夺南极的斗争》部分。英国人斯科特,满怀期望到达南极点,却发现了对手挪威人阿蒙森留下的请求:证明阿蒙森的成功。那是怎样的绝望失败者不仅仅要承受失败的痛苦,还要为他的对手证明。可是斯科特没有拒绝对手的请求,并在回程的路上死去。

  当时读是一种什么感觉呢震撼。不仅仅是为斯科特而震撼,也为为他作传的作家茨威格震撼。此刻回头望望,原先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家与文章,在我们还不了解他们意义的时候,就已经与我们相遇了。

  可是,当我读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所有的钢铁烈阳都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一个女人近乎疯狂的爱。书的腰封上写着: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也许是当之无愧的,但我却很不适应,也许女生读起来会比较容易被触动。

  书后面的.高尔基说自我“毫不羞耻地哭了起来”,看来我的泪点比较高。尽管茨威格的文字如此细腻真切,而书中“陌生女人”对作家R如同宗教信仰一般的爱却丝毫不能引起我的共鸣。这样的爱,离人世间很遥远,以致于我有一种淡淡的排斥感。

  它甚至已经超出了我认为的爱的范畴:对于女主角来说,R作家就是世界的全部,连她自我都被排除在世界之外,虽然R作家在正常的观念中,在感情方面,是十足的渣男。可是为了得到R作家的爱,女主角能够放弃一切,也能够牺牲一切。如果爱是,那么她对他的爱毒性也未免太强了一些,她完全没有戒掉的可能,一丝也没有!

  ”在我的内心深处,在我的潜意识里,我一向还在做着那个陈旧的孩子梦:也许你会再次把我召唤到你的身边,哪怕只叫我去一小时。为了这可能的一小时,我把一切都推开了,只是为你而坚持自我的自由,一听召唤,就扑到你的怀里。自从童年时代之后青春萌发以来,我的一生不外乎就是等待,等待你的意志。“

  多可敬,多可悲。

  这样的爱,称之为病态也不为过,可是偏偏,又悄无声息。这是单恋的极致。尽管她将他看得清清儿的,可是无法自拔。

  我们的这位作家R,大约是有些脸盲。前一段时间看《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家的小妹妹对华生说:“令人惊讶,这么多次,你们这些男人都没真正注意我的脸。”我想,这句话说给作家R也是适用的。

  只是,对于我们的女人公来讲,未免太残忍了些。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5

  就像空灵的旋律,缓缓流淌的忧伤,贝多芬的《月光曲》在充满着爱的夜晚温柔地弹奏着,这就是我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深的感受。

  在读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多次后,我忍不住再次翻开书本,去细细体味这个陌生女人的真挚感情。刚开始并不了解这位奥地利作家,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篇小说,使我深受感动。

  整篇小说就是一封长信,通过这样一封长长的信,我看到一个女人坐在桌前写信,脸上或喜或悲。她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回顾自己与那个“你,我的亲爱的,同我素昧平生的你”的爱情,或者这根本不算是爱情,只是她二十几年无法说出口的暗恋。

  这个陌生女人是可怜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她原本可以过着富裕无忧的生活,却因为执念受尽了苦头。后来因为卖淫过上了上层社会的生活,也如行尸走肉般,没有灵魂,因为她的一颗心早已给了不值得她爱的人身上。她付出了一切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连上天唯一的恩赐——她的儿子也离她而去。她又是那样可敬,那样勇敢。敢问世间上有多少女人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拿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生命去爱一个人。少女时,为了他,义无反顾离开自己的家庭,自愿将纯洁的自己献给他;少妇时,为了他,果决地拒绝众多求婚者,离开相处多年的情人。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不禁要问:这个男人到底有什么好的,值得一个女人这样深爱,只是觉得这个女人太傻了。如果是我,我也许就会去追寻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让自己这样辛苦。当然,也许是我们不懂爱情的缘故。

  作家又是何其有幸,被一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爱着;他又是多么令人讨厌,辜负了女人的一腔热情。他多情又薄情,两次亲密接触都没有认出女主角。每一次见面,她都多么希望作家能认出她来,认出她是领居家的小女孩,认出她是委身于他的纯洁少女。然而他不仅没有认出她来,还把她当作妓女,用金钱来侮辱,这是多么的讽刺!

  看过很多电影、小说,没有一个角色给我如此深切的感受,没有一个人付出这样真挚的感情,它是那样强烈、狂热、持久。在作家看完信后,他感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人有多少热情能守住过去的情感,黎明和黄昏是两个世界的交集,而只是极为短暂的一刻,每一次的感动都在过往即逝。为生活奔波,与安逸享乐,是我们生活的大部分,谁会在清晨的缠绵和黄昏的安慰中耗费着大量的精力?

  依依不舍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遗忘是减轻生活压力的最好方式。记不住曾经,好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永远大踏步地向前。

  为了缓解失眠的痛苦,避免把无谓的时间奉献给焦躁的情绪,睡前我会看会儿书。而此时最适合的书莫过于《读者》之类的文化快餐了。昨晚看了一篇《我爱你,与你无关》,故事的主人公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是一个女人用尽一生去爱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直至她死去都不曾认识她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作家艺术加工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今天一口气读完了这个短篇小说。

  突然想到“假如……”这个造句形式了,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要孩子用“假如”造句,有的孩子会说“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出更多的东西造福人类。”还有的会说“假如我考了100分,我的妈妈会请我吃KFC。”简单而呆板的造句,总是能让反复阅读的老师变得机械化。用在自己身上,假如我是那个可怜的女人,我会说出一切么?也许我也不会。假如我是那个风流倜傥的作家,我会想起来她么?也许我会。而这样故事的结尾就不会如此了。所以很多事情从句式上用“假如”没错,从“真实”出发却是天壤之别。说实话,心情挺沉重的。我的语文老师曾经这样定义“小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而成。这是一个发生在作者本人身上的真实故事,真实故事的结局是女人怀着作家的孩子自杀了,而作家本人也从女人的日记中悔悟,奔赴了女人那小老板丈夫的“决斗之约。”当然,作者没有在决斗中死去,却写出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句俗套点的句子来概括剧情:“我爱你,我就在你身旁,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女孩要有“勇气”,否则不会偷偷生下作家的孩子;女孩要有“信念”,否则不会独自支撑这么久;女孩要有“绝望”,否则有希望的分秒都是自我的吞噬。男人的生活看似奢靡而丰富,却隐藏不住内心的贫瘠。他希望有爱,专属爱某一个人的经历,却失去了专心爱某个人的能力。这点经历和《天龙八部》的段王爷倒有一拼。在某一段时间里,他专注地爱着某个人,这让他自己都觉得美好而高尚。很多作家为着汲取“创作的灵感”也这样生活着。很难想像,这样的人生命走向尽头的那一刻会想些什么,可惜再不能拿起笔来告诉我们了。

  我甚至能够体会作家再次加工这封真实来信的颤抖与悔恨。这种情绪并不来自于对女人的爱,即使她死了。他在她活着的时候没有爱过他,死了会吗?电视剧里经常有种结局,就是失去了以后才珍惜,悔之莫及。如果圆满了,谓之“正剧”。如果终生错失了,谓之“悲剧”。在那个女人的心里,她自己在导演一幕,本来她也想策划出一个“正剧”的结尾,可真实的存在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尾。这种“真实”令人惧怕却又令人迷恋,真实的人生总有很多的意想不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10-05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读书笔记(精选13篇)10-14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0-08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0-06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05-08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04-07

(经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1-16

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02-11

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