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山学校读后感 推荐度:
- 夏山学校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夏山学校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夏山学校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夏山学校读后感1
一年前拿到《夏山学校》这本书后,我随手翻看了几个章节,这本书对当时的我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容有点不切实际。什么“人性化的快乐学校”“任由孩子的天性自由发展”等等。结合我国现在的国情来说,我似乎很难理解尼尔当时的想法,再结合我们现在的大班额教学这种尼尔式的教育方式是那么的空洞,缺乏说服力……于是乎,我去年基本上是漫无目的,应付差事似的略读了此书。
今年开学伊始,我又重温了此书,我想既然学校这么安排,说明这本说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的。也许去年的我并没有参透这本书所带给世人的启示。而且此时正逢我的虫虫宝贝降临,于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以“妈妈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又结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重温了此书。
或许是因为角色的巨大转变,再次阅读此书时,我经常将书中的各种案例与我即将出生的孩子联系到一起。例如:如何养育孩子?作为妈妈的我应不应该干涉孩子的自由发展?如何将爱散播到孩子身上?如何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在《夏山学校》这本书中再次得到了答案,而此时的答案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因为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尼尔想要通过“夏山学校”告诉我们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
又或许是第一次做妈妈的喜悦,我恨不得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付诸在我的小虫虫身上,每天的胎教,每天吃什么可以让我的宝贝更健康,每天和宝贝说说话,还有每段时间的宝宝日记……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记得那天在给虫虫写第一封信的时候,我这样写道:“虫虫宝贝你知道吗?有几次你可把妈妈吓坏了,你真的太调皮了,这么轻易的给妈妈开了那么多次的玩笑,妈妈以为这辈子无缘和你共度余生,你可知道妈妈是强忍着泪水给你的大哥哥大姐姐上课啊,因为他们和你一样都是我的孩子……”发自内心的心语,让我的记忆瞬间回到了两年前,记得刚接手这两个班的`时候,学生的习惯,学习态度,让那时年少轻狂的我动不动就大发雷霆。而现在的我再也不会那样了,可能正是因为角色的转变,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如果我的小虫虫将来也出现这样的状况,我该怎么处理?是大发雷霆?还是用爱去感化他呢?阅读了《夏山学校》之后,我发现我更能体会尼尔的用心良苦了。就像书中所说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要做的就是转变角色,用爱与赞许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在他们犯错时,学会容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
《夏山学校》可能就是在这不经意间再次走进了我的世界。我想当大家为人母时再来读一读这本书可能会有比现在更深的感触吧!总而言之,我所悟出来的就是“做学生的好妈妈”,时刻学会换位思考,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让我们的孩子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夏山学校读后感2
夏山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学校的创始人尼尔认为:“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快乐教育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并让每个孩子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来夏山之前,这些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充满自信,也懂得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在全书中举出很多问题孩子的案例如:13岁的温妮弗莱德讨厌所有的科目,成天逃学,父母束手无策。来到夏山仅仅几个星期,她就主动回到了课堂,为考上理想的'学校而发奋读书。11岁的乔治有强烈的恐惧心理,他不敢离开父母,不敢单独一人做任何事。来夏山一年半以后,他变得自信独立,敢于一个人长途旅行,从容应对人与事。16岁的汤姆屡次留级,老师认为他无可救药。在夏山学习一年后,他确定了人生目标,考上了医学院,为了当一个好医生而用功读书。
整本书的主题就是爱与自由。
书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由!“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学校确实有课程表,但那只是给老师的。”这是本书开头的第一句话。给儿童自由,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成长的规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教授孩子知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看得无比重要,好像不这样的话,孩子将来就会失去基本生存的能力。却忽略了良好的人格的发展。就尼尔的观点,良好的人格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生来就已经具备的。只要在他成长过程中不受到压抑扭曲干涉束缚,他自然就能成长为真诚自然独立利他的人。
太多的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都在夏山真实而又生动活泼地展现,它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教育如何为生命奠基,如何自由发展。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说教和管制。我感受到的只是校长、老师和学生们脉搏一起跳动的声音,一起成长的快乐。校长跟学生,已经是平等的关系,没有了教师的威严,有的只是极好的朋友关系。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我却从每句话中到感受到尼尔对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教育的本质不是向孩子传递落后的恐惧、生存焦虑以逼迫他们去争抢那转瞬即逝的“第一名”,今天的“第一名”并不能保证孩子从容面对未来的激烈竞争。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孩子、关爱孩子、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皮革马利翁效应说,当把一个孩子当作一个好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他就越来越好;而当你心里认定他是一个坏孩子时,你再怎么努力也都无济于事。我们在教育中一定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用心去包容和接纳每一位孩子,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鼓励孩子,去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我们的学生在欣赏、宽容、鼓励声中快乐起飞。
夏山学校读后感3
静静地半躺在床上,读完尼尔先生著的《夏山学校》后,确实感到一阵又一阵的热潮怦怦激荡自己的胸膛,我的脑子里浮想起了一幅又一幅教育的场面……
在我们的心中,夏山学校是一所神话般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我们现实教育中难以实现的教育理念一一变为现实,让我们这些教育者向往不已。细读《夏山学校》,尼尔的思想缓缓的渗入我们的血液,让我们在心中建起一座夏山学校。
虽然我们不能像尼尔那样,去建立一所真正的“夏山学校”,但是夏山学校的'某些教学理念我们却是可以借鉴、学习的。比如说对学生的表扬与惩罚。尼尔认为,“奖励带来的危险不如处罚的危险大,但是奖品对孩子的破坏性影响却更有陷蔽性。奖励是多余的,而且是消极性的。为了奖品做一件事,就等于说这件事本身不值得做。”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事:我们常常奖励或者表扬为班级做出贡献的学生,比如建植物角时拿了花来,开展小创作比赛时,拿了像样的作品,久而久之,没有奖励,孩子们便懒得为班级做任何事,一个个变得自私而无班级荣誉感,我想这和我们的奖励也是不无关系的,其实也就是尼尔说的奖励带来的危险性,所以我们要避免不必要的奖励,让孩子对事情本身产生兴趣,自觉的去做。
对于惩罚,尼尔认为,只有和道德及对错观念连在一起的体罚,才会给孩子带来恐惧。”尼尔举了一个例子,很值得我们深思,他说:“假如一个顽童在街上用烂泥打掉我的帽子,而我回敬他一记耳光,他会认为这是我的正常反应,那孩子的心灵不会受到伤害。但是如果我去见他的校长,同时要求校长惩罚他,那惩罚带来的恐惧便对他产生很坏的影响。这件事马上变成一件和道德有关的事,小孩便会觉得自己犯了罪。结果不难想像,我会拿着被烂泥弄脏的帽子站在一边,校长坐在那里,严厉的盯着孩子,他则低头站在另一边,他被我的威严吓坏了。”这样的场景,我们时常能见到,孩子们因为上课说话、打架而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我们常常问孩子:“做什么了?错在哪了?以后再这样怎么办?”很多孩子把自己本能或者未加思索的行为,进行深入的思考,给自己的行为按上一条罪名,并以更加严重的惩罚来保证下次不再犯错。我们不知道处罚一个人,在许多年后会有什么害处,但是我们常常能听到家长这样说:“我打也打了,说也说了,他就是一点也不听!”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惩罚产生良好的效果,但也使很多孩子失去了活力,像我们班,以前做操时,总有几个男孩子边做操边打打闹闹的,经过几次罚站,他们几个现在做起操来安安静静的了,但是,看到他们几个呆呆站立,不动不闹的背影,我却有点失望了。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又不伤害他们的心灵,这样有多好啊!
读着《夏山学校》,我的思想也随着不断翻腾着,很多教育中的问题让我们思索和反思,它像一个新生儿一样,慢慢的在我们体内生长,长成一个新的“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读后感4
“我问过许多孩子:‘你祈祷的时候心里想些什么?’每个人答的都不一样,他们永远在想别的事。孩子不得不想别的事,因为祈祷时强迫性的,对他们没意义。”
――摘自《夏山学校》 读了《夏山学校》一书,我由衷地佩服尼尔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夏山学校验证了“自由发展”的教育是行得通并且是值得去做的。 夏山学校的教育方式应该是目前独一无二的,它将学生看成是完全自由发展的,不受任何约束,真把学校变成了学生们的自由天地,可能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向往无拘无束的校园。尼尔真的是一个勇于实践、胆识超人的了不起的人物,自由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享受教育的价值。现在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在《夏山学校》里读的每一句话,都能让我感觉到爱与自由的存在。
在夏山学校里爱与自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小孩对爱和赞许的需要远超过对知识的需要。”尼尔的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我却从每句话中到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各种自由的。
“在不自由教育下的人不能痛快的生活,那种教育完全忽略生命中的情感生活;因为这些情感是动态的,假如只发展了头脑而压制了感情,生命便失去活力而变得无价值和丑恶。但如果情感可以自由发展的话,头脑自然会自己发展的。”自由是尼尔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给儿童自由,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成长的规律,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教授孩子知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看得无比重要,好像如果不这样的话,孩子将来就会失去基本生存的能力。但这样做却忽略了孩子们的人格的.发展。就尼尔的观点,良好的人格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生来就已经具备的。只要在他成长过程中不受到压抑束缚,他自然就能成长为真诚自然独立的人。他们一味将自己的那一套东西灌输给孩子,认为如果不将自己的“好”东西灌输给孩子,孩子就可能被其他“不好”的东西填满。他们不认为孩子本身就已经具备所有良好的品质,现在看来父母要做的只是赞赏他,给他自由伸展的空间。
现在的父母急于把自己的孩子捏成各种他想要的形状以适应社会的模子,却忽略了孩子顺应其本性生长的需要。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去享受的权利。他们失去了快乐自然的天性,他们永远在那个的真实的自我和被扭曲的自我两者中间做各种冲突和斗争。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自我的价值!
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们的成功。谁说一个快乐的清洁工比一个精神压抑的学者状况更糟糕呢?在电影《天使爱米丽》中的那个餐厅服务员爱米丽尽情的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自己喜欢的事,给他人带来快乐,努力的寻找真爱,她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她自由快乐的心纯洁得就象天使一样在天空飞翔。难道这还不够让人向往吗!
夏山学校也有自己的纪律,这些纪律都是在学校大会上经过所有师生投票制定和通过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真正合适的纪律不是为了管束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最大限度享受自己的自由,让整个环境更和谐。
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诚实的,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中都是最诚实的人,在夏山学校里不会害怕孩子知道真相,更不会担心他们不理解,也许让孩子了解事实真相需要选择良好的时机,但我们要随时准备一颗坦白诚实的心给他们。这就像尊重一位知心朋友那样去重视和尊重他们,即便他只有几岁。父母和老师也不要羞于把自己的短处或难堪暴露给孩子,因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让孩子们了解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这是十分重要的,我想这也是避免培养完美主义者的原因之一。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前后对父母的认识从以前的无比崇拜一下子变成无比轻蔑,这也和孩子自己认识到真实的父母与以往努力去伪装的完美父母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有关。要想避免这种戏剧性的变化,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把真实的自己暴露给他们很重要。这样做更大的原因在于,会使孩子也学会真诚面对自己和他人。 在夏山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令人羡慕的,或许他们的人生会比我们更快乐,他们应该更懂得生命的意义是多么伟大。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教育的道路还有很长,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夏山学校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或者说是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夏山学校读后感5
有些人认识之后会觉得相见恨晚,有些书也是。《夏山学校》这本书越往后面读越觉得心中那些关于教养问题的摇摆和疑惑都能在书中找到中肯的说法与例证。说是相见恨晚,实际确是刚刚好。遇到的时候就是该遇到的时候,万物皆有时。
如果在读夏山之前,我没有上过正面管教课程、没有读过《爱与自由》、《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没有接触华德福的`理论,那我看这本书可能会觉得惊叹与不可思议。但是在此时看,就像是遇到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者,在为你解答前进路上的一些困惑,让自己的心更加坚定。
夏山学校读后感6
夏山学校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活力,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尼尔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夏山学校》一书主要是讲述了:夏山学校的办学理念——自由、爱与生命,这种教育理念成为当时进步主义的精神标志。
夏山学校的孩子是自由的、平等。他们拥有自我管理权,他们拥有尊重,他们拥有独自思考和醒悟的时间和空间。夏山是以民主方式自治的学校,一切有关集体和生活的事情,包括对违规者的惩罚都是由星期六晚上的学校大会投票处理,不论年龄长幼,每位教职员和孩子都只有一票之权,一个七岁孩子的一票和校长的一票有同样的效力。自由并非放纵,它的前提是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真正合适的纪律不是为了管束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最大限度享受自己的自由,让整个环境更和谐。想到我们“官本位”日益膨胀的时代,就连人们心目中的净土——校园也无一幸免,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大小事老师说了算,哪怕是侵犯了学生的自尊或是权利的事,谈起来也总是冠冕堂皇。使我不由得想起从《教师博览》了看到的一则文章:现象一(下课铃声响了。因为种种原因,老师对铃声置若罔闻,继续讲下去,尽管学生因为尿急而局促不安,老师仍然口若悬河,直到自己认为已经把该完成的任务完成了,这才下令:“下课!”)现象二(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走进教室,讲课一分钟后,有学生在外面喊报告。老师似乎没听见,继续讲下去。等课程告一段落,学生开始联系,老师才打开门,说:“你知道吗?这是对你迟到的惩罚,要集注这个教训,下次……直到“迟到”的学生认识了错误,才放学生走进教室)。师生的平等何在呀!同样是违反了教育规则,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就因为我们教师具有完全的权威。想想作为一校之长与一个七岁的孩子有同样的一票,同样的效力,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平等和自由的后面,将会获取怎样的教育效果;而专制和跋扈的后面,又会是怎样的育人后果呢?事实上,我们看到更多的现象是:为了让学生每次考试都考得好一点儿,我们恨不得采着每个孩子的耳朵,让他们听进我们的每一句话。为了加强班级纪律,我们无端地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我们恨不得他们都变成机器人一切行动听指挥。
夏山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尼尔先生本着这种爱的理念,鼓舞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也热爱別人的生命;他对小孩深具爱心与信心,“孩子们的幸福与快乐的程度全靠我们给他的爱和赞许而定。小孩对爱和赞许的需要远超过对知识的需要。”夏山学校主张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边。跟孩子们站在一边,就是给孩子爱,那并不是一种占有的爱,也不是一种不讲理智的爱,而是一种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也赞同他一切行为的爱。看到这儿,我的耳际不由自主地响起我一个朋友的儿子的话语:“还是读幼儿园好,天天可以与老师同学玩游戏,睡午觉,读一年级真辛苦,天天不是语文就是数学,无聊死了,真烦。”人人都说童言无忌,此话中的“辛苦、无聊、烦”不正道出了我们身边教育的本质“高负担、低效率”吗?一个个厌学的,没有创意的中国未来的接班人,就是这样一步步开始的。
手捧这本书,感受着夏山学校博大的爱与自由,感受着教育内容之大,想起孔子先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想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合上书本才觉得理想和现实差距有多大。有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感觉”,但我又想到了一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我们应该立足现实,积极地借鉴它山之石,在教育地比较中不断完善自我。让我们的教育充满自由和爱,让校园充满和谐,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我还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夏山学校式的教育也会遍地开花。
夏山学校读后感7
今年暑期,有幸读到《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整本书的主题就是爱与自由。“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些观点在书中被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刻诠释着。作为同行,不仅仅是敬佩,更多的是启迪。
有人也许要问,学校如果是这样,还要教师干什么?但不可否认孩子在尼尔心中的首要地位。他把孩子当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思想、有要求的个体,而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透过每句话都感受到夏山学校对孩子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我授课班级中一名特别爱捣乱的学生,为什么他总是屡教不改,成天和老师对着干?我想那是我不喜欢他,对他有成见,于是相看两生厌。如果我能像尼尔那样无条件地爱孩子,他肯定会有所改变。
遗憾的是,《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中所记述的事例,虽然被包括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许多人欣赏,但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迫使孩子接受某种教育,使之进入某种生活轨道。其实,没有学习的自由,没有将学习的观念从书本的概念扩大到生活的变化,孩子们便无法享受到这种自由。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烦恼与痛苦,尽管能考出高分,却没有自己的思想,缺少了学的创造、学的热情,他们进入社会后往往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孩子的确需要一个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有丰富的创造力,才能享受生命的喜悦。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他们都有异想天开的童年时光,都会有顽皮和淘气的时候,这些都是成年后回忆往事时印象最深的。想想在夏山学校这种办学模式下生活的孩子边走边踢石头的可爱模样,不禁让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小溪边野炊,小河边散步,在校园的树丛中捉迷藏,在大树下谈天说故事……这些活动多么吸引孩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呵护孩子的天性,使他们的童年丰富多彩。
夏山学校的孩子可以只上自己喜欢的课,这让我认识到,学习要建立在兴趣基础上,更要正确对待个性差异。因此,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正视个性差异,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
身为教师,在面对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时,在面对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学生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成功的教育是帮助每一个人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成为最好的自己。”
夏山学校读后感8
有人把小林宗作的巴学园与夏山学校对比,巴学园的原型就是夏山学校,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让人读来不忍放手,而《夏山学校》内容更加丰富,虽然读得有点费劲。在书中,A.S.尼尔全面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
经过六十的经营最终让夏山学校成为闻名的“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
尼尔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在于寻找兴趣。”尼尔绝对厌恶应试教育,如果他活在现在的中国,看到中国教育的现状,一定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反教育而震惊。
“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妨碍正常性格的`发展,只有书呆子才会认为从书本上的学习也算教育”。
“书本是学校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需要的只是读、写、算,其余的是工具、泥巴、运动戏剧、图画和自由。对大多数青少年而言,学校课程不过是在浪费时间、精力和耐心,它剥夺了孩子们最重要的玩耍的权利,造就的不过是一批小老头而已。”
在尼尔眼中,孩子需要自主发展,需要自由,杜绝成人对儿童的压制。
夏山学校以民主的方式进行自治,一切有关集体和生活的事情,通过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处理,每位教职员和孩子都只有一票之权,人人平等,教师没有高高在上的地位,这样孩子们学会了平等尊重,学会了行使自身的权利,“自治在教育上实在有无穷的价值。”
尼尔认为实行了自治的学校才是进步的,只有当小孩能完全自由地管理他们的集体生活时,他们才有真正的自由。
夏山学校读后感9
或许大家的潜意识中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全部责任,这本书却明确的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社会同样需要作出贡献。只有大家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些学生将来未必会成为中流砥柱,但他们肯定不会成为社会的累赘。
我很欣赏书中的一段话:“凡有做学者的.天分和志向的人,都会成为学者,而只适合做清洁工的则会发展成为清洁工来。我说这话并无势利之意,因为我情愿看到学校教出个快乐的清洁工,也不愿看到它培养出一个神经不正常的学者”。
夏山学校读后感10
初读《夏山学校》,我想谈一下我的看法:
自由、平等是贯穿《夏山学校》的两个最关键的理念。
尼尔和妻子在创办夏山学校是,有一个基本理念: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学校。这便为学生的自由打下了基础。在《夏山学校》一书中,尼尔开篇就提到了自由,他是这样描述夏山学校的学生的:“上课完全自由,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可见,在夏山,孩子们拥有是否上课的自由权和选择权。那上课自由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呢?难道上课时教室空无一人,或者是教师讲课时学生都在干自己的事情?答案是否定的,在夏山,是没有考试制度的,学生学习或者去上课都是因为兴趣,有了兴趣还愁不想学习吗?九岁的戴维会因为感冒咳嗽而不能去上自己最喜欢的地理课而悲伤痛苦,同学们会因为上不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感到惋惜……这就是夏山学校的魅力。同时,夏山学校所秉持的自由也并不等于放纵,夏山学校是一个给予孩子充分自由的天堂,但这并不表明孩子可以在学校里为所欲为。在尼尔看来:年轻的妈妈认为他三岁的小孩用墨水涂大门是在自由发展是荒谬的;三岁的小孩要在饭桌上行走也是要制止的。自由是建立在不给他人带来麻烦的基础之上的。
在尼尔创办的夏山学校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尼尔本身也并不例外。在夏山,学生和所有教职员一样,具有表决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力,师生之间更像是一种朋友关系。五岁的比利会因为尼尔不在他的生日邀请之列而让他离开,同样,尼尔也有权让比利离开他的办公室。在夏山,学生是不怕老师的,甚至可以肆无忌惮的和老师开玩笑,而老师们也乐在其中,并不会因此生气;对所有的老师,学生们都可以直呼其名,而不是称为某某先生或老师。这样的教育观念让夏山的所有学生都获得了一种“超能力”——自信,从夏山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不会唯唯诺诺、畏缩胆怯,而是充满自信的。就像杰克所说:“夏山给了他绝对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是刻在骨子里的,能让其他人真切感受到的。
夏山学校中自由平等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我们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和平等,学生的思想和想法大多是被压制的,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也更像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我认为长此以往,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我们可以借鉴夏山学校中有利的教育理念,以改善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
夏山学校读后感11
本文由沙龙实验班甜辰妈妈写于《夏山学校》读书会之后,字里行间深刻的阅读感悟以及与日常实践和正面管教的密切结合,让人很受启发,非常享受这种阅读、分享、感受的过程。
初读A.S.尼尔的《夏山学校》,觉得与早年读的《窗边的小豆豆》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夏山有着浓浓的西方文化色彩,而小豆豆所在的巴学园是日本人创办的,更适用于东方文化。
说起夏山,每读一个章节就认同感倍增,感触最深的就是养育孩子和家长的问题这两个章节。尽管有些地方可能并不适用于国内,但是这样的剖析却是一语中的,让我默默自省。
书中一直强调自由这个词,这个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如此的匮乏。现在我们都知道不自由的人往往都很焦虑自卑,心理上都有这样那样的障碍,无法获得真正坦然的快乐。然而,尽管我们正是在这样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在为人父母后,却在一边纠结着教育方法,一边又不自觉地用我们曾经承受过的不自由的方式来强权压迫我们自己的孩子。这让我想到了“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这句话,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因为不自由的成长而带来的各种恐惧,使我们心中晦涩渐渐生出恨意,只是这种恨意也因为不自由而压抑着,不会时时冒头,只在累积到无法承受之时才爆发出来。每每爆发的宣泄途径可能各有不同,然而对孩子发脾气似乎是很多家长都会使用的途径之一。
好吧,在读完夏山后,我也不得不很艰难地承认,我的不自由禁锢了我自己,还试图禁锢我的孩子,我也将我因不自由的种种愤恨和恐惧,在情绪不能自我控制的时候,寻到了由头而发泄到了孩子的身上。这让我羞愧不已。尽管接触和学习正面管教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来路自省,不自由的父母,因为没有体会过自由,往往也无法很好地分辨自由与纵容的区别,也许在创造自由的环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在教育的路途上探索和犯错。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披荆斩棘也是可以做到的。
回过头来说夏山这本书,自己读,有自己的感悟,读书会上大家热烈讨论后,又有了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领悟。
上学VS不上学
这个话题让我想到甜辰即将幼儿园毕业,进入学前班,继而进入小学的事情。沙龙的妈妈们也都心有戚戚焉。
国内的教育环境、求学制度等等,让我无比焦虑。虽然无法改变环境和制度,但是怎么积极应对不如意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于是原本就对学前班摇摆不定的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是不是应该放弃学前班?选择高压的学前班,会不会成为我为甜辰擅自决定人生的第二个错误选择?回想起第一个错误选择,真是让我愧疚不已,也可能真的会让我懊悔终生。甜辰年龄不够算提前入学,所以小班升中班的时候,学校给出了选择――继续小班或者升班。我因为小班老师对甜辰的评价,产生了虚荣和贪念,选择了升班。然而这个错误给甜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每一天每一天,都让我自责不已。现在想来,那些所谓择校、入学的各种压力其实都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找的最堂皇的借口。这些只是我们因着关于名利关于虚荣关于所谓自尊心的种种杂念而产生的不安和恐惧炮制的枷锁,我们被这种枷锁禁锢了半辈子,现在我们自己又去炮制一个,自以为是地把所谓的最好的条件(诸如名校)强加给孩子,要他们“上进”要他们用分数一争高下,最终成为一个不会读书的读书匠。
读书会上也有妈妈表示,尽管大家都想给孩子寻找一个如夏山和巴学园这样自由的学校,可是作为父母,她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泥瓦匠而不是医生律师这些职业这件事。扪心自问,我也没有准备好,如果有一天,甜辰告诉我,她只愿读到初中毕业就不升学了,准备做一个快乐的店主,我想我可能也会辗转反侧患得患失吧。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社会的教育变成这般面目全非,我们能说不是我们这些做父母长年累月一代又一代的得失心扭曲导致的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负责任。因为我们种下了一个把自己梦想和期望强加给孩子去完成的因,结出了如今以失去自由为代价只拿成绩说话只注重所谓名校表象的果。
读书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术业有专攻,且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与其把孩子们切割成我们要的形状,不如再好好考虑一下学习的真谛究竟是为了什么,再来决定我们有没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吧。
自由VS不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看到尼尔说的自由,脑海里突然就跳出那么两句,可见自由之于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可究竟什么是自由呢?到底怎么做才是给了孩子自由呢?读书会上,妈妈们热烈讨论的时候,都很遗憾的表示,首先就我们自己而言都是在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从不自由的孩子变成了现在不自由的成年人,从本质上说,我们根本没有体会过真正的自由,所以我们也无法在教育中很好地界定自由。
不自由的父母要怎么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呢?结合自己的读后感和大家的畅所欲言,我觉得给孩子自由,首先就是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用正面管教的最基本工具――和善而坚定,不干涉,该放手就放手,不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去约束孩子,避免以爱的名义来行伤害之实。
因为没自由,所以不懂自由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这可真的是件麻烦事儿。尤其现在自己教育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果找不准界线,一不留神把自由变成纵容和溺爱,就适得其反了。学习了正面管教,有了理论也要实践,实践的时候也常常因为界线问题拿捏不准,苦恼彷徨甚至是恐惧,颇有画地自限的.不自由。想想原来我在寻求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却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牢笼。这也是我在读了夏山之后很有感触的地方,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画地自限,一边标榜一边又继续坐牢,所以不可避免的矛盾挣扎。说到底虽然学到了方法,却因自己内心隐蔽的恐惧,让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高的有点好高骛远了。关于这种恐惧,稍后细说。
现在再说自由,读书会后,我在反思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及互动。对于甜辰的各种限制每天都在进行,从日常生活点滴开始。
案例:
家里老人经常因为甜辰爬上爬下,对着她紧张万分地大叫,诸如“不许去那里”“不要爬那么高”“不要动这个”,然后给她贴上“调皮”的标签,以至于现在甜辰在自己做了更危险或让人头痛的事情时,都会以“我就是调皮呀”为理由为自己开脱。尽管早早地意识到老人的方法不妥当,没有收效就是最好的说明,也不止一次就此沟通,不过老人家的固执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这样的固执也是源于他们的恐惧:子女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理念,而他们的部分生活理念随着时代变迁,或被质疑或被否定,这不仅仅是他们对权威受到挑战的恐惧,更是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自己一直俯视的子女面前的恐惧),所以作为父母给孩子的身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我试着做过实验,同样的场景,我和甜辰独处,给她自由活动的权利,放手让她自己玩闹,虽然我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书,她时不时和我互动一下,然后又各种跑来跑去爬上爬下,但是我没有出声喝止,只是偶尔提醒她注意安全。很明显,当我没有那么紧张地关注她一举一动的时候,她反而很有节制,任何危险的行为,她自己都会斟酌放慢放轻,并没有让自己真正身处险境并受伤。可见,放手和不放手只在我们一念之间,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不放手的后果,就是孩子在有恃无恐的状态下,反而认识不到危险,把危险当成一种求关注的把戏。但是学会放手,孩子们反倒更清楚,怎么做才是安全的。
成年人对各种所知和未知危险的恐惧,让我们变得胆小,进而没有了探索精神。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探索世界。其实孩子探索世界的危险,有时候并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大人。好比,我们把滚烫的茶壶放在孩子经常路过的地方,把尖锐的物品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把药片或其他危险的食品放在孩子随时能吃到的地方,等等。通常这种时候,我们不是去正视和纠正自己的疏忽(其实这也是一种恐惧心理作祟,对承担责任和后果的恐惧。成年人有趋势利弊的习惯,害怕承担那些自己可能意想不到的后果和责任,所以即便是自己的疏忽,也不愿意首先从自身反省开始,也要先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替罪羔羊来摆脱自责),反而是限制好奇的孩子,禁止她这样那样,美其名曰是为了她的安全考虑,实际上是给她画地自限,消磨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孩子一旦突破禁锢,我们就开始说教,然后给孩子贴标签。这一刻,孩子的自由,被彻底忽视了。
幸好,正面管教告诉我,任何时间,只要有心,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并努力改善,都不会太晚。
游戏、幻想、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夏山这本书中提到了孩童时代的幻想对人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读了这个章节,我不禁怀疑,幻想被扼杀的人,成年后反而会变得更不切实际;而幻想被满足的人,过了幻想的年龄段,就能坦然面对社会和压力。就如同,婴儿时期吮吸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容易产生恋物癖,通过某个物品来获取安全感。而在本该充分幻想的年龄不能得到满足,变成一道创伤留下来,幻想便成为了阻断成人世界压力的最好缓解剂,由此来获取安全感。
在大人看来,孩子的幻想就像演戏。当甜辰爱演的时候,我们也都配合她。她刚入幼儿园的时候,对群体生活的渴望,让我分明感受到了她回家后作为独生子女的巨大寂寞感。于是她开始不是单一角色的幻想,把自己分裂成同班的龙凤胎,自发性地左右手互博,扮演不同的角色,小剧场的情节很完整,有故事内容,有人物对话,并时不时邀请我们进入角色。我一度很担心,总怕她因为孤单而人格分裂了。显然我这种担心很多余也很无知,我对这个年龄段孩子表现的无知,导致了我的焦虑。所以我经常在她角色扮演的时候,言语暗示她结束这个扮演,或者诱导她只扮演单一的角色。不过我现在很庆幸一点,我当时只是说了一些暗示性的话,并没有强势的制止或粗暴的干涉,所以甜辰还是继续欢快地沉静在她的幻想中。有时候是温驯的小动物,有时候是残暴的恐龙,有时候是某部动画的公主,有时候是她渴望拥有的兄弟姐妹。只要需要,我们也都会很乐意地应邀参与其中,帮助甜辰把她的幻想构筑得更饱满。
于是,在纪录频道重播恐龙星球的某天,我变成食草龙,无辜地坐在上发上,接受那只变身为窃蛋龙的小家伙的袭击,还要在她“凶残”地咬我的时候,嗷嗷叫两声。然后这只自得的小窃蛋龙,去招惹那个在阳台上和各类报告奋斗着的巨盗龙,结果被巨盗龙满屋子追捕后,一边假意求饶一边伺机而动。
孩子的恐惧系来自父母的恐惧
这个章节对我无比重要,我发现我的那些恐惧,产生的很多负面的情绪深深地投射到甜辰身上。我们的父辈、祖辈乃至祖祖辈辈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遭受到的各种恐惧,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传承下来。这些恐惧因为没有被我们所正视,所以一直存在于内心深处,有些就如同与生俱来的恐惧一样根深蒂固。我们自己因父母的恐惧而带来的恐惧,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在我们自己内心也无比矛盾、激烈反抗的同时,又本能地转嫁给了孩子。
恐惧的课题让我有太多太多感触,写也写不完的案例,有自己的,有甜辰的,决定把它单独留在4月读书会后慢慢写。
对孩子的认可与否定
对孩子的认可或否定,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自己认可或否定的一个映射。
刚开始,甜辰总是很喜欢做家务,其实小朋友承担家务,一方面是好玩,通过玩家务作为探索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确立和能力被认可的过程。但是很多外力因素导致这种探索和确立过程不能顺其自然的进行,诸如家里老人过度的保护欲,家长的干涉等,都导致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内心深处感受到不自由和不被认可。
案例:
甜辰5岁了,我允许她使用厨房刀具。实际上,孩子就是在放手中才能学会规避危险,只有当她真正被认可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分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那段时间,外公外婆回上海,没有了这个过度保护的干涉,甜辰变得很有自信。周末我做饭或准备水果的时候,她总喜欢搬了小板凳来观摩,然后提出――帮忙洗菜,帮忙削皮,帮忙摘菜,帮忙撒盐,帮忙切菜。这些我都允许了,我做了示范,然后告诉她需要小心注意的要点。遇到动刀的时候,我也会以平常心态去指导她。甚至有一次,我给了她一块案板,一把锋利的刨刀,放任她一个人去客厅帮我削皮。对于我这样的信任,她感觉到了我正用实际行动表达我对她的认可,我完全相信她能独立完成这项略有危险的厨房工作。而她确实完成得很好,皮削的很薄,速度也很快,我很愉快地向她表达感激,因为她的帮忙,我的做饭时间大大缩短。
记得之前正面管教说过:很多父母觉得纠正行为之前,要先让孩子感觉更坏更难受才行,可是事实上,那样的做法只是让孩子在被否定的严重打击下,关上联结的心门。只有用肯定认可的方式,用行动表达出来,孩子才能获得更多的正能量。
以上林林总总写了好多,杂乱无章的节奏,还有更多更多的感受,也许没有时间一一写下来,但是却可以一一去实践。期待下次读书会,《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夏山学校读后感12
世界上,哪一个角落没有孩子?孩子生出来就是天真又可爱的,可是严格的管教已经让孩子们没有孩子性了,孩子的心也已经老了,《夏山学校》读后感。孩子们的心中全部都是幻想,他们希望学校不是那么严格,“残忍”。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能懂他们的心,现在基本世界上没有几个孩子有孩子味儿了,虽然孩子们知道严格管教是对他们的一种爱,但是他们不希望被压迫在一个角落里。
“校有校规,班有班规”。哪一个学校没有校规呢?那就是夏山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在那里上学,那里的老师都是和蔼可亲的,他们陪着孩子一起长大,一起玩耍,最后,这个学校的所有孩子都像爱因斯坦那么聪明了,都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在他们学校里,有人没有穿校服,没关系,迟到了,没关系,老师只会跟他们说:以后,早一点来呀!要不然就会落下功课了。后来这几个迟到的孩子,都成了勤奋好学的好学生,都是因为老师的那句话,读后感《《夏山学校》读后感》。在那里,没有规定的班级所定的.地方,他们坐在一个南瓜车里,这个南瓜车会将好多东西呈现在他们眼前。在上历史课时,南瓜车的窗户就会出现好多幻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难道现在的孩子都没有孩子味了吗?不对,不对,在乞丐群里的孩子,还有孩子味儿,有的孩子迷性不改,那还有孩子味儿。总之,家长、老师有几个理解孩子的心,他们是多么盼望自由啊!每天他们都是怀着快乐的心去上学,每次放学都是愁眉苦脸的背着一大袋作业回家,他们只会在晚上拼命写作业,有时熬到12点半还做不完,第二天早晨都成“熊猫眼”了,还不能晚点去上学,孩子们的心就一点点老下去了。
我想告诉所有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快没有孩子有孩子味儿了,难道你们就这样看下去吗?
夏山学校读后感13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爱与自由。其教育理念和观点与蒙特梭利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要以无比卑微的姿态臣服在每一个独立、尊贵的生命面前。
想起念师范时,老师就对我们讲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么,我们所失掉的是鸟笼,而所得到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特质》)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育内容之大,几乎无所不包,我被教育巨大的包容所慑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在夏山学校,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一切有关学校和集体的事情,由学校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全体学生投票决定,校长也只有一票之权。
在夏山学校,是否上课,由学生自己决定。曾经有个叫默文的学生从7 岁到17 岁在夏山待了10 年,一堂正式课也没有上过,出校后同样成了社会上的有用之才,拥有幸福的生活、温馨的家庭。他用自己的手艺赚了很多的薪水。
在夏山学校,要求老师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老师。正如尼尔校长所说:“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为此,我们不得不放弃所有管训、指导、约束,以及一切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尼尔用了60 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自己的信念,夏山学校
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他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就是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的成功。谁说一个快乐的清洁工比一个精神压抑的学者状况更糟糕呢?电影《天使爱米丽》中的那个餐厅服务员Amily 尽情的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自己喜欢的事,给他人带来快乐,努力的寻找真爱,她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她自由快乐的心纯洁得就象天使一样在天空飞翔。
夏山学校也有自己的纪律,这些纪律都是在学校大会上经过所有师生投票制定和通过的。这和蒙特梭里教室里通过团讨制定共同的规则是一样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真正合适的纪律不是为了管束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最大限度享受自己的自由,让整个环境更和谐。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我们的教室还不能自由得如此彻底。因为我们毕竟要和社会接轨。
我们的环境不是脱离社会的伊甸园,但我们给孩子的爱和自由以及他们由此建立的独立健康良好的人格仍会使孩子们受益终身。
夏山学校读后感14
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活力。校长尼尔认为“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了60年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便是以夏山学校为原型创办的。
想起上大学时学习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育内容之大,几乎无所不包,我被教育巨大的包容所深深慑服。
然而,当我读完《夏山学校》之后,当教育再次以如此美丽生动的生命形式展现在我面前时,我被如此活泼的教学呈现形式所深深折服。如果说我之前理解的教育还是有形的、可演绎的,夏山学校里的教育似乎已经达到了“润物无声”的境界了。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可以无限大;教育,可以无限远!
在夏山学校,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一切有关学校和集体的事情,由学校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全体学生投票决定,校长也只有一票之权。在夏山学校,是否上课,由学生自己决定。学校里有个叫默文的学生从7岁到17岁在夏山待了10年,一堂正式课也没有上过,出校后同样成了社会上的有用之才,拥有幸福的生活和温馨的家庭。
来到夏山学校的孩子往往都是厌学、自卑、叛逆的,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之后,他们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自发自觉、独立自主地学习,充满自信,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多数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
在夏山学校,要求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正如尼尔校长所说:“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为此,我们不得不放弃所有管训、指导、约束,以及一切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尼尔用了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自己的信念,夏山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
我由衷地佩服尼尔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夏山学校验证了“自由发展”的教育是行得通并且是值得去做的。它将学生看成是完全自由发展的,不受任何约束,真把学校变成了学生们的自由天地。尼尔真的是一个勇于实践、胆识过人的人物,自由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享受教育的价值。在《夏山学校》里读的每一句话,都能让我感觉到爱与自由的存在。“小孩对爱和赞许的需要远超过对知识的需要。”尼尔的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我却从每句话中到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可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各种自由的。
我在书中感受到的是校长、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成长的快乐。这种教育,已经超出形式、技能乃至内容的层面,没有固定模式与内容。它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传统教育的理念,而上升到一种哲学精神的境界。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把夏山学校的教育比之为心灵的教育,只有我们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自由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境界。当传统的教育还在为课堂组织教学、道德教育、传授技能等争论不休的时候,夏山学校已经穿过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实现了教育心灵的交融和超越。《夏山学校》一书无限地拓展了我们教育想象的空间。
尼尔的一句名言便是:“与其培育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育快乐的清道夫。”让我们合上书,从心灵深处回忆下自己学生时代的梦想的颜色,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帮助他们绘出五彩的明天。虽然夏山于我来说是一种理想,但是,这些并不能阻碍我追梦的脚步,我会为着“夏山之梦”努力前行。
夏山学校读后感15
在夏山学校,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一切有关学校和集体的事情,由学校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全体学生投票决定,校长也只有一票之权。在夏山学校,是否上课,由学生自己决定。学校里有个叫默文的学生从7岁到17岁在夏山待了10年,一堂正式课也没有上过,出校后同样成了社会上的有用之才,拥有幸福的生活和温馨的家庭。来到夏山学校的孩子往往都是厌学、自卑、叛逆的,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之后,他们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自发自觉、独立自主地学习,充满自信,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开展。多年后,他们多数成为了出色的艺术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
在夏山学校,要求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正如尼尔校长所说:“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开展的学校,为此,我们不得不放弃所有管训、指导、约束,以及一切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尼尔用了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自己的信念,夏山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
我由衷地佩服尼尔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夏山学校验证了“自由开展”的教育是行得通并且是值得去做的。它将学生看成是完全自由开展的,不受任何约束,真把学校变成了学生们的自由天地。尼尔真的是一个勇于实践、胆识过人的人物,自由开展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享受教育的价值。在《夏山学校》里读的每一句话,都能让我感觉到爱与自由的存在。“小孩对爱和赞许的需要远超过对知识的需要。”尼尔的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我却从每句话中到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可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各种自由的。
我在书中感受到的是校长、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成长的快乐。这种教育,已经超出形式、技能乃至内容的层面,没有固定模式与内容。它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传统教育的理念,而上升到一种哲学精神的境界。
【夏山学校读后感】相关文章:
夏山学校读后感10-06
夏山学校读后感09-01
读《夏山学校》有感10-03
《夏山学校》教师读书笔记摘抄10-06
学校的山作文300字3篇10-03
夏洛的网夏洛读后感10-07
山外有山作文02-21
夏语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