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时间:2024-05-30 18:10:08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集锦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集锦15篇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反观自己,和作者同一年出生,虽不在富裕家庭长大,却也不愁吃穿,按部就班的接受常规教育,不禁反思自己,是否好好珍惜过如此良好的环境。"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和作者悲惨的童年及青年时期比起来,自己是否对得起这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否有像作者一样努力,尽力在摆脱社会家庭强加的在外身份?越是有这些疑问,越是觉得羞愧万分。中国有句俗话,未吃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想想自己也会轻易地对别人的生活给出意见,也会指责他人的不幸都是自己活该等等,才越发觉得惭愧,原来自己的幸福生活并不是如此理所当然。

  塔拉在面对家人的否认和质疑以及决裂的威胁时,也曾经疑惑过怀疑过自己是否正在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自由的代价是远离家庭和亲人,是否是值得的?就像作者在接受采访时所言,“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自明诚,谓之教”,由明晓道理达到内心真诚就是教化。

  实际上,我理解的内心的真诚,是对自己的真诚,对自己真诚后,才能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标,明白应当如何做出选择。德尔菲神庙上的神谕“认识自己”,指明了清除这些疑惑的方式,认识自己是如何被塑造的,而教化,读后感m就是使自己认识自己的最好的方式,所以英文的书名就是大大的Educated。教化,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提供不断怀疑自身的要素,自身通过怀疑——消除怀疑的过程而使主体显现出来。教化,是消除偏见,减少我执的修身方式。主体不再是被他人,社会,权力构成的,而是可以通过实践来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的。

  本书的中文翻译者任爱红老师引用《圣经·诗篇》中的一句话——“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作为本书的中文书名,而教育,就是那双翅膀,让你可以摆脱禁锢,振翅高飞,通向自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2

  人们都说,春生,夏长。夏天,兴许是个应该成长的季节。于是我检索了一下自己的计划,终于花了些许时间,看了一本,别人推荐了很久的书,译名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其实书名和译名,并无关系,原名应当是,教育自传吧,整本书也确系是描述了女主的受教育经历,具体而详尽,只是其中的经历百折千回,极端又惊险,虽然女主最终在学业上获取了一些成就,但也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我想译者,大概是想鼓励我们,心怀美好,积极飞向真正信仰的山林吧。

  整本书更像是塔拉的自传回顾,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大山深处的女孩,通过接受教育最终实现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塔拉的原生家庭负面的很典型,暴戾、无助、压抑并不可违背。塔拉的父母有七个孩子,童年一点也不轻松,每个孩子都需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活,以减轻负担。因为父亲偏执而不可挑战,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塔拉的童年,经常在忙着储存食物----她的父亲总是相信会有突如其来的战争,只有储存好相应的食物,才能活下去。因为父亲,塔拉和兄弟姐妹不断的置身于危险之中,但即便经历了两次同样的车祸,着火事件,孩子一次次的受伤,甚至于父亲自己也经历爆炸烧伤,依旧不能让他觉醒。塔拉与兄弟姐妹的童年,充满着伤痛和不安全感;母亲懦弱但忠实追随父亲,每次孩子受伤,第一时间并不是去医院,而是交由母亲处理,母亲对于父亲的决断,从不反对。大哥肖恩有极端的暴力倾向,不止一次伤害她和姐姐,不仅将塔拉的头塞进马桶,还用刚杀完狗沾满血的刀,威胁塔拉……种种经历,让塔拉17岁前,以为自己的生活,就是眼前的样子。直到哥哥泰勒,考取大学,给她带来了新的视野,让塔拉明白,世界远不止眼前的灰暗,于是塔拉踏上了求学之路,最终完成了蜕变。我想这本书被无数人推荐,大概就是因为塔拉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依旧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自我实现吧。

  也许塔拉写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想表现与原生家庭割裂的种种困惑和家庭教育对她的影响,不过我看这本书的角度,更多的是,感慨受教育带来的实质变化。现阶段的媒体特别发达,每天每个人交互和接受的信息不尽其数,甚至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一些自媒体的成功,于是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吹捧,读书无用。仅仅是出于机遇带来的获利,便迫不及待的像社会展示,好像成功就是获利,好像获利的成本,不必通过努力实现一样。对于这一点,我特别气愤。我们都知道,仅仅是小部分人,能够被幸运眷顾,成为特例,跳出原有的阶级,所以,才会让这小部分人出现在大众的眼前,告诉我们,抓住机会,有多么难得。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对于贫下中农二代,民工子弟而言,唯一的.出路,也仅仅还是读书。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机会与资本的力量实现资源对等。从某种层面来说,中国的高考体制,也许就是我们这些贫二代与富二代最公平公正的机会了。

  如果我们只是贫穷,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就会显得相对容易一些;如果我们不仅是贫穷,还需要抵抗更多来自外界的困境,那么学习和受教育,依旧是我们脱离困难的最大助力。塔拉告诉我们,教育意味着创造,意味着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通过教育,我们才能接受不同的声音,去看更大的世界,最终,塑造一个,最理想的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3

  在看书的过程中,翻译的书名一直困扰着我,我意识到山应该是象征着原生家庭,我一直觉得应是“逃离”那座山,而书名却写着“飞往你的山”,我感觉很矛盾,后来看了书评才了解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这本书就是讲的“逃离”与“找到新的信仰”的故事。

  塔拉小的时候父亲是她唯一的信息来源,巴克峰也成为父亲的帮凶,阻碍着她去认识外面世界,让她从小活在父亲构建的世界里。与家里人格格不入的泰勒成为了塔拉的启蒙,让她认识的书籍音乐的美好,也是在泰勒的帮助下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通过教育改变自己。文中多次出现塔拉父母、哥哥们以及自己受伤,父亲每次为了自己极端的`信仰而拒绝去医院,塔拉多次面对受伤乃至死亡,终于意识到与父亲及家庭的渐行渐远,也最终促使她离开家庭。

  塔拉一直想要忽略掉原生家庭对她带来的影响,塔拉企图用回避的态度去面对原生家庭的伤害,即使内心深深厌恶这一切,这些伤害在她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依然想要告诉她自己就是我,这一切伤害不到她,不会影响以后的她,这何尝不是一种她的自我麻痹,她也意识到这一点,“它没有影响我,这本身就是它对我的影响”。最终她也学会妥协,让成为博士的她与在巴克峰长大的她和平相处。

  泰勒是让我很钦佩的人,在糟糕的家庭环境下,依然寻找自我,坚持自己的内心,并引导帮助自己的弟弟妹妹,最终改变了兄妹三人的命运。原生家庭的影响固然深刻,自我拯救才是王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原生家庭的泥潭中沉沦。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文中大多数的篇幅描写父亲思想的荒诞、行为的怪异以及他极端的宗教信仰,但是在塔拉将要去英国读书时,父亲的这一段话使我泪目,曾经父亲也说过世界末日的时候去接泰勒,父亲终究是父亲,不会因为他极端的信仰所改变。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塔拉?韦斯特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4

  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时候,会想起一个笑话:一个人在高速路上打电话并大喊,大家都疯了,他们都在逆行。这个原本很有意思的笑话,细想却有一点可怕的意味,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行走方向就是如此与其他所有人相反呢?这还是一个笑话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实经历。她与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爱达荷州的山区,在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每天与哥哥父亲一起拆解废料,帮母亲调制精油,每天囤积食品生活资料以防末日来临,并且按照父母所灌输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生活下去,她的父母想法是如此惊人而残酷,灾难是上帝的旨意,有病受伤不需要看医生,即使是严重的烧伤也可以用顺势疗法治疗;女人就该待在厨房里,而哥哥肖恩以爱之名,施加的残酷与虐待则更可怕,女人穿裙子与男人交谈就是妓女,而塔拉则麻木地承受,不断被洗脑,继而欺骗自己来让自己好过一点。应该说父亲、母亲和哥哥肖恩一起塑造了塔拉,他们一起用家庭的名义、爱的名义束缚着、欺骗着、压迫着塔拉以及其他家人,任何人想要反抗都是对家庭的背叛。这是一股强大到可怕的力量,偏见、亲情,与家庭环境结合在一起的关系是如此牢不可破,让人无法挣脱,塔拉的姐姐奥黛丽就是如此,她的良知与常识一度清醒,她想要去与塔拉一起对抗肖恩,可是当她深陷在那种狂热与偏执中时,背叛妹妹融入其中才是一个更容易的选择。塔拉的家庭很值得玩味,七个孩子,三个离开大山,四个留在那里,离开的都获得了博士学位,而留下的连高中文凭都没有,这是泾渭分明的家庭,人们的选择与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但是选择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塔拉的母亲讨厌家中漂亮的衣服、繁复的花边束缚了自己的天性,于是她投向了完全相反的那一面。家里全是脏乱的环境腐败的味道。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也分别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完全或没有,人的心灵总是容易走向极端,面对我们痛恨的,除了完全的背离,或者服从,没有中间地带可以选择。塔拉的经历确实非常有警示作用,尽管她所经历的非常可怕甚至令人胆寒,但可能在每个人的家庭中,这种愤怒、狂躁、偏执、被害妄想种种情绪都在产生,并且不动声色地传达给孩子们,只不过不易察觉,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子女能够感知的只有爱,而无视背后的控制、影响,即使远离了家庭与父母,威力依然存在,因为这些认知与想法、对世界的看法与观点,是和整个世界观绑定在一起的,这蒙蔽了人们的双眼,让人无法看到思想的偏差究竟有多大。从塔拉韦斯特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带给一个人的改变,教育使人眼界开阔,思维拓展,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内心坚执相信的;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谦逊;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谅了自我。教育就像带领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达山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看完这本书,觉得教育与学习确实塑造了塔拉,但是更令人敬佩的还是她本人,她对于自身的体察,她内心深处的自省与坚毅。受教育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权利,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学会独立思考。而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乃至看到自己,是最难的事情,而这些作者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到了。她甚至还改变了自己,她做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事情。这是要比获取再多世俗的荣誉更加荣耀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格外喜欢的那句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话: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这句话足以代表很多人的一生,玛丽皇后处在她的生活环境中,所以她就只能是王后并走向灭亡,罗纳德弗雷姆笔下的郝薇香命运早在出生就已注定,方方的小说《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黄苏子无力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到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溢满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和平和喜悦,那就是真实。

  联想着自己的生活,之前所坚持的真实,突然发现不过是南柯一梦,现在梦醒了,那所谓的真实也随之而崩塌与破碎,不过所幸其崩塌得彻底,给了一个重新去追寻真实的机会,一个能够用真实去搭建自己新的世界的机会。

  对于现在的自己,我也期望着能够像作者一样,能够去寻找到那个拥有独立意识、拥有自己的渴望与向往、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这条探索之路也许艰辛、也许快乐,但不管怎样,既然踏上了征程,便不能半途而止,毕竟那终点,是你的渴望。

  但也希望自己,在未来这条探索之路上,不会因为专注于探索结果而忽略的过程;也希望在这一段探索历程中,不要沉溺与某些看似很美好却很脆弱的梦,不要轻易陷入某些糖衣炮弹的陷阱。要慢慢的认识到,青春里不应该只有恋爱、玩耍和各种乱七八糟的荷尔蒙,而在这些琐碎之上,还应该拥有追求浪漫、追求诗情画意、寻求自我,追求值得自己付诸一切的东西信仰。

  最后的最后,说一说中文版译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个翻译,取自《圣经诗篇》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意为逃离和找到新的信仰。

  而本书的作者,不也是这样吗?她就像她书中所说的那只猫头鹰一样:注定和大山在一起比和她一家在一起更好,因为它不属于那里,也不能教它属于那里。

  塔拉也是一样,她就是那只猫头鹰,注定是一只飞鸟,注定要去寻找自己的山峰,飞往自己的山去;有着自由飞翔的意识,不能教她属于那座束缚了她半生的大山。

  至此,也希望自己:

  心有所归,志有所向,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

  此去经年,愿你像风走了八万里,不问前程,莫问归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5

  人非全知全能的神,因此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正因为每天的生活是现场直播,我们更应坚信自我,不惧桎梏,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塔拉是一位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她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她拥有自己的想法,她的意志是父亲眼中的.魔鬼,直到她的哥哥泰勒为她展现了一个新世界,去上学,见识大山之外的世界。她将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大山生活与城市生活选择其一。最终她选择了城市,逃离了大山。面对生活道路的岔路口,每一个选择都应自己承担,以自信的姿态大步前行。

  我们不妨用一种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来看看塔拉做的选择。塔拉逃离了大山,自己打工赚取学费,为保住奖学金夜以继日地学习,而在学业蒸蒸日上的同时,自己却在亲情的背叛与被背叛之间不断徘徊。如书中所写“我的家人从中间分成两半——三个离开了大山,四个留了下来。三个获得博士学位,四个没有高中文凭。裂痕已经出现,而且越来越深”。塔拉在学术上获得了成功,看似光鲜亮丽的外表,身后却是支离破碎的家庭。

  倘若塔拉选择了大山,她又将获得怎样的人生呢?同她的姐姐一样,早早嫁人,成为一名助产护士,学习母亲的技术,遭受父亲的精神压迫,但最重要的一点,她能够拥抱父母的爱。那个在地下埋汽油,用汽车接塔拉回家的父亲不会离她远去。这两种人生哪个更好呢?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我们不能说塔拉选择了城市,解放思想而幸福,也不能说塔拉拥有父母而生活美满。无论哪个选择,塔拉在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

  我们生活中的矛盾或许远没有塔拉的那么戏剧性,但也足以影响将来。面对岔路口我们不应犹豫不决,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一条道路,无怨无悔地前行。你要去相信我们总能创造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式来适应并掌握自己的人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6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本讲述与命运抗争、冲破原生家庭的牢笼,最终找到真正自我的一本书。

  本书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是一位年轻的历史学家,十七岁之前从未上过学,凭借自学考上杨百翰大学,随后哈佛访学,剑桥读博,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主要讲述了塔拉极端的童年生活:塔拉的父亲是一个固执的异类,不相信政府,孩子出生没有户口,质疑教育,从不赞成孩子们进入学校,拒绝医院,用塔拉母亲的`精油和灵性疗法来做治疗。几个孩子在与父亲独断专制的抗争中,各有胜负。反抗成功的,就如同塔拉一样,远远地离开了这个地方;反抗失败的,加入了父亲的队伍,成为了父亲那样的人。

  虽然这样一本回忆录,讲的是她本人,但是引起深思的,应该是我们所有人。从塔拉一家的身上,我们能够明确看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孩子总是无形中成为了父母的影子。父亲的固执,影响到了每一个孩子,那些偏执的价值观,把所有人都困在了这座山中。

  塔拉常常半夜惊醒,梦到了自己依然坐在原来的废弃火车上,父亲在垃圾场干活,轰鸣的切割机声,山脚下的马鸣,以及远处的云和山。她颓废过、妥协过、失败过、迷茫过。不过最终她还是用从父亲那里学得的勇气,跟过去断了联系。

  只是那座山依然还会在梦里出现,她的童年仍需要用一生来治愈。我们如同塔拉一样,父母的行为举止将我们深深影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要适应一切。我们会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跟另一个带着烙印的人交往,我们彼此难以达成一致,我们总会改掉固有习惯。这会让我们有不适感,有脱离感,背叛感。但就像塔拉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塔拉的经历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也带来启发,帮我开启找寻真正自我的过程。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7

  睁开眼睛看世界!

  这是本很厚的书,之所以能够这么快看完,是因为作者写的太吸引人,如果不是有其他事情要做,我可能会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讲述一个在17岁之前没有上过学,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女孩,最后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哲学硕士、哈佛的历史博士。书中她详细讲述了这个转变是如何完成的,一路以来发生的故事和她的心路历程。

  在读的时候我一直很不厚道的想,为什么作者有躁郁症的父亲,和经常打她的哥哥肖恩,还不死?这次会死吧?可直到书的结尾,她的父亲和哥哥也并没有死。

  因为这是一本传记,不是一部小说,所以故事结尾是事实的存在,不受作者或是任何读者左右,这让我突然觉得,也许世界真的如《哈佛中国哲学课》中阐述的:

  “孟子认为,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做决策,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生存的这个世界:我们相信它是连续稳定的,还是相信它是不可预测的,变化无常的。”

  看了太多坏人终将受到惩罚,好人终将得到幸福的电影、电视剧,会让我们默认,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因果的世界,而事实也许并不是如此。

  我们相信自己的价值体系,对于一切超出体系之外的东西,都希望他们承担因果,来以此证明自己价值体系的正确性。

  虽然书中作者原生家庭的错误很明显,但是他们并没有受到错误的惩罚,事实是他们反而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一部分看着格外的矛盾,之所以觉得矛盾和不爽,就是因为这故事的发展没有应了我们固有的因果体系,超出了正常人的认知。?可能书籍的英文名Educated,更能表达书籍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好的教育,更多的知识和阅读,可以让我们明白世界有多么大,让我们了解,世界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是那样的不同。

  我是一个本科生,周围很多朋友也都止步于本科教育。大学本科是很多人教育的终点,但也许那只是一个起点,甚至连“思考”都没有真正的开始。

  大学本科及之前的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实在太短,仅仅是能够让人在日常中,在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生存而已。对于这个世界,其实是没有概念的。而作者,用她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教育如何让她打开了看这个世界的眼睛,一切因此而变的不同。

  对于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人的存在意味着什么,最近我常常在思考这些。答案没有唯一的,都对,也都不对。可能和我最近看的《中国思想史》以及之前看的一些关于思想的书籍有关。

  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他们信奉的唯一的标准,而在今天看来,那些标准并不是真理,也不是唯一的存在,只因人的生命有限,在一个世纪中,更容易被当时主流的思想所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无意沟通”的概念,指的是:

  “有时,人们事实上在与别人进行着信息交流,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沟通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沟通是无意沟通”,

  文化背景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这种无意沟通实现的。儒家对中国人礼仪的影响,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当我们可以跳出这个文化背景,再来看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切又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就像这本书的作者,走出了她从小生活的那座大山,世界就向她打开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8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这句话我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才读懂了它的意思,前一句是塔拉对她的家庭的态度,后面一句也是她对家庭的态度。

  面对摩门宗教的束缚和父亲分裂的精神态度,在这种双重压迫的环境之下,她没有被家庭的氛围同化,在众多亲人和朋友的帮助之下,她克服了重重的难关,坚持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获得了剑桥和哈佛的双学位,被大家所熟知。

  我不是作者,不是当事人,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无法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无法和她感同身受。但读过她的遭遇之后,你会获得一种极大的力量,去坚持自己态度和看法的力量。很多人或许都没有她那样痛苦不堪的经历,但是很多人依然没有成功。但作者是经历了磨难之后仍然获得了美好的人生,不是我们要去经历苦不堪言的磨难,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这些磨难,我们更应该取得成功。所以这本书极大的鼓舞了我们,给了我们面对苦难的勇气,给了我们去追求快乐美好的人生的方向,给了我们不向生活和命运屈服的决心。

  刚出生的小孩子什么也不知道,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他的`父母和眼睛所看到的一块地方,慢慢的长大了,才发现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自己不知道东西。在塔拉没有去上大学之前,她所知道的东西只有她父母告诉过她的。读书之后,她才发现原来很多东西她以前都不知道,她不断的学习进步成长,谁不喜欢努力的孩子呢。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9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Educated,作者Tera在最后说:你们称之为转变、蜕变、虚伪、背叛,但我称之为教育。

  这是一位17岁前从未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却最终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成为剑桥哲学硕士和哈佛历史博士女孩的处女作。这本书成为比尔盖茨年度推选榜单第一名。它的中文译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也很诗意,这本书的文字虽然没有书名这么文艺,也没有像励志恢弘,她用最平淡真实的语言像一个局外人一样讲述着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挣脱原生家庭的纠结与矛盾。

  从小生活在废铜烂铁的废料厂,不接受教育和医疗是躁郁症父亲传递给她们的坚持与真理,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的思想被禁锢着,直到泰勒离家求学,她也和她的父亲和哥哥一样认为这是背叛,即便是他在遭受狂躁的哥哥非人的折磨时,她能缓解痛苦的方式依然是用自己的想象。后来,当她进入杨百翰大学,从此命运为她开启了另一扇窗,在担心自己被当做异类看待时,她学着别人的样子正常的说话举止。后来,她在剑桥大学的教授克里博士告诉她: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斯坦伯格教授说这是《卖花女》,想想那个故事吧,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我记得曾经,我也是一个不知道怎样才算得体的女孩,只是根据自己的感知去模仿别人,通过阅读和时间的洗礼,我开始从这个怪圈跳出来,我不在关心怎样成为别人,我开始关注怎样成为更好的独一无二的自己,而走到这个转角我用了29年的时间。

  她说: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她内心从怯懦、崩溃到自我怀疑,个中滋味未曾经历不会懂得。从小到大,我的经历让我在面对世界的时候不够自信,我会不由自主的自卑,而这种自卑情结带给我的`永远是负面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人生的走向,直到我正视并理性对待自己的自卑时,我才开始感受到阳光照在身上的感觉。

  她通过阅读书籍,请教学校教授,正视自己的家庭问题,确定父亲和哥哥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当她开始直面这些问题的时候,也是在自我救赎。就像我们在挣脱原生家庭环境,却不得不在这种束缚中挣扎时,我们需要去正视原生家庭,去理解然后走向自我救赎。这种束缚往往最主要的是思想束缚,而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何其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她说我们可以在爱一个人的同时远离这个人。

  她说: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知道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直到现在,每当我回忆起那个让我充满怯懦和怀疑的过去,都会禁不住泪流满面,我以为我不会被过去影响,可是过去形成的自卑却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但庆幸的是,我终于开始直面过去,直面我的经历,终于理性的开始认识自己,我开始走在一条阳光照耀的路上,虽然这条路上仍有风雨,但我已经明白我应该像鸟一样飞往我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0

  小说是由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创作,仁爱红翻译的,有点像作者的回忆录。

  主人公塔拉在十七岁之前没上过学,九岁才去办出生证明。对她来说,生日的不固定没有任何不平常。父亲虔诚地遵守上帝的每一条规则并要求家人一并遵守,他因为《圣经》里的一句“到他晓得弃恶择善的时候,他必吃奶油和蜂蜜”,第二天把冰箱里的牛奶、酸奶和奶酪全都清除干净,晚上回家时,卡车上装了五十加仑的蜂蜜,一家人每天早餐不是蜂蜜麦片就是蜂蜜薄饼。在这里就可以看出文中的父亲是非常有权威的,他可能错误的指引造成的后果让相信他的人吃了不少苦:卢克的烧伤、肖恩的摔伤包括母亲的“浣熊眼”等等,当我看到他们遭遇的苦难时忍不住长叹一口气,合起书本闭起眼睛,内心无比难受,眼泪从眼角滑落。但是文中的爸爸很平静,他说:“这是上帝给我们的考验,它要向我们证明,它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这种病态的偏执不仅仅体现在信奉上帝上面,还有他对发生在爱达荷州热点事件的看法上,他确信韦弗一家人被政府包围并受到了枪击是由于不把孩子送去上学这个违反政治规则的行为,他对家人们说“马上就要轮到我们了!”他们连夜加工黄桃罐头,把钱用来买之后需要用到的物资;他让母亲去当助产士,以后可以自力更生。

  在塔拉的家里,孩子不被允许去医院、公立学校,父亲认为一切政府办的东西都有它们“黑暗”的目的.,这也就是塔拉十七岁才去上学的很大原因,但是这个“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个十七岁是幸运还是不幸运也真的很难说,但是去上学这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它让塔拉明白了很多,知识让她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事情的本质;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判断一路走来的是是非非。

  最重要的是,学习让她有了知识,知识让她逐渐找到了自己,她不再觉得自己与剑桥大学格格不入,坦然接受属于自己的美好。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是塔拉刚去剑桥大学的第一天,她从容地走在倾斜的屋顶上,而克里博士和其他学生都是匍匐前进。克里博士对塔拉讲了一段话:“每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其他学生都很放松,直到我们来到这么高的地方,而你正好相反”。

  塔拉从小生活在高压、紧张的环境中,父亲的狂躁、哥哥的暴力都使她比一般的人更懂得在逆境中生存,但是一旦换成一个舒服的环境她就浑身不舒服,似乎这种美好只是一场梦。

  人生路上遇到一个贵人是多么的珍贵,克里博士就是塔拉的贵人,他相信塔拉就是一块金子,他说“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即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

  他引用《卖花女》当中的句子给予了这个阶段刚好需要它的塔拉:“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

  它让塔拉惊讶,也令我心中一动。

  他说“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于你的内心”。

  塔拉从爱达荷州的山区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两年后获文学学士学位、盖茨比剑桥奖学金。之后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等。我非常钦佩她的自学能力,一个刚开始解方程需要三个小时还是解错的人,在天赋之外她付出的努力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她的父亲试图阻止她,千方百计给塔拉找活干,文中发生的一件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父亲让塔拉抬水穿过田野浇果树,抬了一桶又一桶,“这原本也没什么反常的,但当天正在下暴雨”。

  塔拉对于学习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在学习的这个技能至关重要,那就是对不懂的东西耐心阅读”。这萌发了我对中国文学史的阅读兴趣。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父亲真的太冷血无情了,可是他何尝不是一个“受害者”——他自己也不知道的精神问题。

  在他执着的坚持里我也看到了“可爱”和可能不是那么正确的父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戴着美国步枪协会终身会员帽子,说着语法混乱的乡巴佬英语的男人发出在山腰上还比较合适的音量在小餐馆里说着“世界就要完蛋了”这类演讲的场景,我都忍不住笑了。

  父亲因为母亲研制的草药成了富翁,家里的物资更充足了,对于迎击“世界末日”更有信心了,塔拉即将离开西部山区的那天父亲掩饰不住失落和恐惧,“毕业”一篇中的最后一段说明了原因: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是如果你去了大洋彼岸……”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塔拉推翻了以前的世界建造新的世界的过程中无处安放的心让她受尽折磨,不断推翻,不断重建。最后的站立是多么的不容易!我能看到这本书是多么难得。是教育,让你站立;是知识,让我们相遇。

  最后分享一段塔拉?韦斯特弗在《福布斯杂志》访谈中的话:“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是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1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看到它的英文名字叫做Educated。在网上看到简介后,并没有觉得内容很切题。大致翻了一遍后,还感觉晕晕的,不知道作者想要说些什么。但是,自己一个人想一想书中的情节,却感觉翻译得很恰当--“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句话概括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在17岁之前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小女孩在收到其中一个哥哥的启发后离开家去上学,最终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奇迹。她出生在一个美国摩尔教家庭,家庭成员偏执、暴力,甚至将苦难当成一种幸福和享受。最令我难忘的是小女孩的哥哥将她的头按进马桶,掐着她的脖子,侮辱她,但母亲却选择视而不见,隐忍沉默。她出身在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的.一个环境。

  当她的其中一个哥哥通过自学考上了大学,她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声音:离开家,去上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她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她选择和原生家庭决裂去完成学业,追逐自己的梦,像一只鸟,飞往自己的山。但是当她进入大学才发现,周围的所有环境都是陌生的,所有人都把她当做怪胎。她受尽了冷脸和白眼。

  摆脱无知是一条艰辛的路。一步一步的路都要自己通过汗水和血泪重塑,而代价是被原生家庭当做可憎的背叛者。最后,她凭借着自己超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获得了极高的成就。

  我发现,这本书取名为“教育”是有原因的。一边是小女孩原生家庭的教育,另一边是小女孩梦寐以求的学校教育,而小女孩要在二者之间择一。终于,她在原生家庭之间划了一道界限,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The past was a ghost, insubstantial,unaffecting. Only the future had weight。”(我买错了,买成英文版的了)决定一个人的是谁的强大因素来源于那个人自己。作者写道,“为了赢得父母的爱,我愿意放弃自己对是非、现实和理智的看法。为了他们,我相信即使我看到的只是风车,也愿意披上铠甲,像巨人冲锋。”作者从自己偏执的原生家庭勇敢走出,像一只鸟,飞往自己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2

  “我已经建立了新的生活,这是一种幸福的生活,但我感到一种超越家庭的失落感。我失去了巴克峰,不是主动离开,而是默默离开。我退缩了,逃离到大洋彼岸,让父亲为我讲述我的故事,向我认识的每一个人下关于我的定论。我退让了太多的土地——不仅仅是那座山,还有我们共同历史的整个领域。”

  读到这里,也就是快结尾的地方,我哭了,不自主地就流下了眼泪。应该是一种感情的汇集,塔拉太不容易了,她所经历的带给她的痛苦,远比我们旁人想的要痛苦更多……

  步入大学之后,她不断的刷新自己的'认知,现实与记忆,是割裂的。这一定让她痛苦不已。她的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伤害,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化解的。刚开始她不愿意去承认那些过去的经历,不愿意轻易讲给任何人,她也在意别人的眼光呀。但是当她最后讲给她的朋友时,我想那个时候的她一定比最初的时候要坦然了很多,释怀了很多了。

  这是一本自传,试问,如果我是塔拉,我生活在那样的家庭中,我的命运会是怎么样的呢?

  家里那么多孩子,塔拉可以说是在常人看来最成功的那个。分别在剑桥,哈佛学习过,最后还成为了剑桥的历史学博士。或许只有她自己最清楚这一路走过来会有多艰辛,我们真的很难做到感同身受。

  如果单单只是一个贫穷家的孩子,或许还不能那么打动我。她一直在接受错误的观念,涉及到生活各个层面的错误观念,父亲甚至还捏造事实,所以她需要用后半生去治愈自己的内心。

  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疏远自己,她的内心一定很绝望吧。明明自己是正确的,却被别人看作是怪物,看作是会构成威胁的人。真的是不公平的。

  塔拉一定是有一颗坚强的内心的。我觉得她是有“天赋”的,我觉得她注定和其他兄弟姐妹不同,她是有天资的。她凭借着自己优良的基因和内心的不服输走到了最后,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个故事。而很多有类似出生背景的孩子,或许就被世俗裹挟着走完余生,而塔拉跳出来了,飞向了她心中的那座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3

  最初对这本书的阅读欲望来源于它的中文译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很美的句子,出自圣经原句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再者是它的封面,白色背景下是一支削尖的铅笔,起伏的痕迹化成了延绵的山脉,少女的身影与飞鸟共景,是对自由和新生的向往。以及被那中文宣传内容所吸引,想一探究竟作者的童年在白人世界里是怎样一种神奇的存在。但为了提高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我立刻下单了英文原著。

  对这本书的内容,网络上褒贬不一,有觉作者的事例不具共性,像作者这般全然没有接受过教育而后考取大学甚至成为历史博士的毕竟少数;也有觉得全书多半都在写作者前半生的奇葩人生,似乎与书题educated无多大关系。

  待我今日看完,我总觉得我想记录些什么,才对得起我在书里徜徉的这些时光,那些与作者的共情才不至于被遗忘。

  没有共性,大概说出此话的读者还没有完全回忆起自己与父母的叛逆期交锋以及而后漫漫岁月中与父母的轨迹由相交至分离的过程。只是作者童年的确特殊,所取成就也非常人能得,显得她的事例变得尤其少见。但正如原著封面所印,“How much of ourselves should we give to those we love? And how much must we betray them to grow up”,这一本传记主要就是在记录作者自身与原生家庭的爱恨纠葛。

  “原生家庭”,大概是我近几年听到频率最高的词汇,“樊胜美”,“苏明玉”大概是这两年最具代表的原生家庭代名词了吧。而读完此书后,在我看来,最具代表的人物必定是作者——塔拉·韦斯特弗。

  龙应台曾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似乎很残忍,尤其是我当母亲后,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想到离别不禁感叹,甚至落泪。尤记得孩子的脐带脱落的那天,我在备忘录里写到“20xx.01.26,皮皮肚脐带脱落,终究是断了与母体仅存的关联。”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自然的必经过程,我们无法扭转,只能坦然地接受,积极地转变。

  但是,作者的父亲却不以为然,所以才会有作者凄然的童年以及求学路上的阻拦与往后人生的遗憾。全书大部分的笔墨都是在回忆作者与整个家庭的交锋,由于我的看书战线过长,部分细节也有点遗忘,外加看得原文可能也有理解上的偏差,在我自身看来,此书大概分为三大块吧。

  【苏醒】

  作者的父亲,固执,自大,不信教育,不信医学,不信政府,他的眼里只有上帝,而且近乎于扭曲的信仰。孩子烧伤,摔伤,自己出车祸,以及孙辈难产,拒不就医。甚至千里飞行,只为祛除作者身上他口中所谓的“邪恶”。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父亲的话即是权威,他们一直在为世界末日作准备,筹钱蓄水存食粮。教育也只是在家随意的消遣,主要都是机器的轰鸣声,男女无异。母亲,本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坚定信念,对丈夫唯命是从,有许多技能,万能神油,兼职接生婆,家庭医生。唯一反抗的一次在作者眼里只有奶奶丧礼结束后写感谢卡片的那一次争论。所有的兄妹里,大概Shawn是对作者又爱又残忍的一个,也是我最心疼作者的一段回忆。每次被Shawn肆意伤害后,用力地假笑像旁人证明这只是她和哥哥之间的打闹,我无法想象这样一个场景,被殴打后无助地用假笑掩盖,在停车场行走,被按压进马桶四肢被束缚后的疼痛,这真的是亲哥哥能做出来的事么?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的作者,第一次被问起“难道你不想去外面看看么?”,陷入了迷茫;看着安静沉稳的哥哥Talyer学习,以及后来听他走后留下的黑胶唱片,安静休憩;在后期的学习中,一次次发现历史与现实与父亲口中的相悖,更一次次地发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自己是独立的女性。女性意识逐渐苏醒,她可以穿修身的衣服,可以自由地选择作为女性该有的样子,这些女性特征并不是父亲和Shawn口中的whore的形象,这里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尽管仍是会对自己否定,尤其是在传记后半部分,她拜访她姐姐后,思考了许久,把Shawn的恶行跟父亲说起,不被父母接受,更被亲姐背叛,整整两年她都处于几乎精神崩溃的状态。然而幸得哥哥Tayler的爱护给予她家人的温暖,也缘于她的自救,终于拥有了和童年不一样的人生,终于从心理上发生了蜕变。

  【接纳】

  正如上面所说,很长一段时间,作者一直在向旁人用假笑掩饰哥哥的`暴行,也不断地拒绝像他人说起自己的身世,尤其是她从未接受过教育这件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受教育的力量,她带领自己的新朋友去了解她的世界,她也有了写下这本传记的勇气。这本传记就是她接纳自我的最好证明,人只有接纳了自己,他人才会接纳你。

  【和解】

  虽然传记最后,作者还未与父母再见面,但每一次只要接近她的成长地,她都会发一份邮件给母亲,虽然回复都是一样的答案,但她还在坚持。父亲是对作者是有爱的,正如作者要漂洋过海去剑桥时,父亲说到,“你在这个大陆,不管在哪,你受了伤,我们都会驱车赶往保你周全,但你漂洋过海后,我又该如何护你?”这分明是股强烈的父爱呀,然而却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做出暴行,宁可诋毁自己的女儿,很难相信父亲身上矛盾的存在。但愿作者与父母早日和解,在精神独立上的和解。

  全书并没有浓墨重彩描绘如何成功,而是将童年的回忆与现时的求学历程娓娓道来,粗看似乎全书与教育并无大关系,而最后一块小章节却道出了真谛。

  借用张桂梅校长的事例结尾,女高的女生们也许日后并不会因为教育而大富大贵,前途光明,但她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显然会有不同的见解。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4

  “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的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当象鸟飞向你的山》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荐书原因

  我向大家推荐的理由有两点,一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学习,只有学习能改变自己,甚至改变一生的轨迹!二是要学会慢慢的与自己和解,与周边的人周边的环境和解,这种和解来之于成长和教育,教育打开你的视角,让你更好的观察世界,融入世界。

  传奇女孩的一生

  《你当象鸟飞向你的'山》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美国爱达荷州大山里的女孩,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少女,最终一步步传奇的脱变,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

  整个文章的叙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慢慢诉说自己的人生历程。女孩的父亲是一个充满被害妄想症的人,他认为政府是罪恶的,除了固定的教会他们不参加任何社交,不上学,不去医院,不吃药。他们一直在建造一个避难王国,挖各种地窖和避难所,储备几十加仑的汽油,用来供他们逃离世界末日,这就是他们家的日常。小女孩对现实世界的一无所知,父亲给她描述出来一个可怕的外界,所以她跟这个世界划清界限,和真实的世界分割。因为哥哥的不断虐待,父亲母亲的助纣为虐和无视,让她产生了逃离的勇气。

  后来因为教育,她真正从那个大山里边的世界抽离出来,从她父亲的思想里抽离出来。她投入到现实世界,追逐社交,打疫苗,吃抗生素,喝咖啡......现实新世界和过往父亲虚构出的世界不停的冲击,最终在爱和教育中成长,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沙漠之花

  电影《沙漠之花》的主人翁华莉丝和塔拉的经历有相似之处,华莉丝出生在索马里的沙漠和母亲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在三岁时,华莉丝按照索马里习俗就被施以女性割礼。十二岁时父亲为了得到五头骆驼,要将华莉丝嫁给六十岁的老头儿。就在出嫁前夜,华莉丝逃跑了,在沙漠中徒步很久投奔外祖母,也在外祖母那里获得了作女佣的机会。到英国后不久,索马里爆发战争,旧政府被推翻,华莉丝趁乱再次出逃大使馆而流浪英国街头。华莉丝在街头邂逅了收留自己的玛丽莲,跟着又在打工的餐厅里遇到伯乐,最终被发掘成为世界名模,并投身于妇女解放事业。她们都是从内心想改变自己,也最终实现了自我改变。

  认识、接纳、提升自己

  每个人和环境都是历史的制造者,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要有冲破桎梏,打破束缚的勇气,新的世界的大门向每个人都敞开着。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5

  1.原生家庭里,藏着人生的宿命。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评价区中,有人还在上大学,却因原生家庭患上抑郁症,多次自杀未遂;有人明明有些体面的工作,却因原生家庭债台高筑,无时无刻都在崩溃;有人整洁英俊、聪明平稳,却因原生家庭谨慎自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人。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很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哪怕你不愿意承认,每个人最终的宿命,逃不开原生家庭。可原生家庭虽然是你的来路,却不是最终归途。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到底该怎么活。只要你愿意,原生家庭欠你的,统统都能靠自己赢回来。

  2.教育永远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作者塔拉在接受采访时曾如此说到:“教育给我新世界,给我生命的无限可能。”读书,永远普通人逆袭最容易的一条路。当你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见识也就越来越广,你就会拥有全新的视角和自信心,获得新生的`力量。哪怕将来跌落繁琐,经常读书的人,面对同样的逆境,也能有不一样的心境,面对同样糟糕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将来。

  3.真正的强大不是原谅别人,而是放过自己想起马东曾跟蔡康永讨论“原谅”的话题。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蔡康永觉得不是这样,在他看来,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因为原谅是放过别人,而算了是放过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相关文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10-05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心得体会11-30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9-29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9-20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0-07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3-05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5-19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有感10-07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5篇04-22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精选23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