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时间:2024-05-31 11:06:06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实用】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14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14篇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1

  看到这样一句话:除了时间管理,我们还应该关注精力管理。不过很惭愧,无论是时间管理,还是精力管理,我都没有做好。我说一下我的尝试。

  在少数派的一篇文章里,我认识了“精制碳水”这个名词,也意识到精力管理这个概念。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中午一顿美味的午餐后,就开始十分疲倦,然后开始午睡。但是,我们的午睡体验往往很差,下午要是没课,一不小心一个下午就睡过去了,要是下午有课,起床那个瞬间又会极其难受。不可否认,午睡对我们恢复下午的精力非常必要,但是午睡又很难控制。

  由于亚洲食物普遍含有较多精制碳水,我们一顿午饭后,这些精制碳水消化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导致犯困。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对这个星期的餐食做了一个尝试:

  早上:吐司+香蕉+牛奶/果汁

  中午:三明治+香蕉+咖啡

  下午:蔬菜沙拉

  一个星期下来,不知是咖啡的原因还是因为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这确实让我中午没有那么犯困了,但是这让我更早开始饥饿。另外,我觉得这可能对我来说,节约的时间大于增加的精力,这让我不用到食堂慢慢排队。除了沙拉需要点外卖,需要耽误一点上下楼取餐的时间。

  另外,尽管中午没有往常那么犯困了,但是不代表不需要午睡了。但是上床睡觉容易贪睡,我开始在书桌上趴在睡,然后10几分钟后就会因为手麻,脚麻而醒来,并且由于眼球受到压迫,醒来还要几分钟恢复视力,不由觉得自己有些本末倒置了。

  让我最为头疼的不是午睡,而是晚睡。我有天尝试睡前不玩手机,结果1个小时没有睡着,不得将手机继续拿起,在刷手机中不知觉睡去。这几天一直都没有做到早睡早起,浪费了不少早上的大好时光。

  在少数派有看到另一篇文章《对某些人而言,学会睡觉比任何事都难》。其实我觉得睡觉对任何人都不难,难的是管理睡眠,在该睡的时候,能快速入睡,在不该睡的时候,不要犯困。

  《简单的'逻辑学》是一本“小书”,就页码而言不到200页,我却花了6天才读完。反映了我在阅读上并没那么投入。其实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觉得比较熟悉,因为在离散数学中的数理逻辑部分就有学过,区别的话《简单的逻辑学》是文字版,而离散数学中是符号与数字。当然,《简单的逻辑学》本就是一本科普读物,自然要使用通俗文字来解释一些复杂概念。

  这本书除了让我们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以前学过的数理逻辑,更多让我学到是最后一章的【谬误】部分。我们因为各种主观原因产生非常多逻辑上的错误。当然很多我们都有所听闻。

  这些谬误其实也是工具,我们在谈判沟通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谬误使得别人入坑。比如“混淆视听”这个谬误,通过一些无关的信息,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

  这里还提到一个谬误:以出身论英雄。在刚来的我们这一所十分普通的一本学校时(不是985,不是211,更不是双一流),我对社会上许多大公司招实习生看简历只看985,211院校学生的行为十分鄙夷,这无疑是一种以出身论英雄的逻辑谬误。

  不过随着认知的增长,我也能理解这种行为了。这种明显的逻辑谬误(一般院校就没有人才),这些hr无疑都非常清楚。但是筛选人才是需要成本的,从985院校里10个人里就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但是到普通学校,可能就需要从100个人里去找一个。这就让筛选成本上升了10倍。

  因此,很多谬误,尽管逻辑不正确,但是各种客观原因的限制,我们知道是错的,但是却无力更改。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2

  在这一周内,我品读了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麦克伦尼编撰的《简单的逻辑学》。正如书名所言,他将大众认为晦涩的逻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展现给了大家。作为读者的我品尝这本书,不但体会到了逻辑学的高深,也丝毫没有丧失阅读的兴趣,甘之若饴。

  正所谓逻辑原理简单,但是其作用和威力却大得惊人!读完可以看出麦克伦尼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很直接,那就是很多人日常逻辑性不突出,展现出低素质。这是因为他们逻辑思考的能力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所受教育中的缺陷,而这种缺陷会导致很多麻烦的发生。所以这本书在我看来更是一本工具书,没有任何理论教条,也不是正式的教科书。

  这本书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使读者意识到逻辑学的重要性,在合乎逻辑的思考中体会到快乐和满足。通读完之后,作者一共为这本书分了五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需要搭建的思想框架,为接下来两章如何建立正确逻辑思维的探讨做铺垫。

  第二章讲述了贯穿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第三章论证了逻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第四章逐个探讨了非逻辑思维的根源;第五章逐个解释了逻辑谬误的具体形式。在全书第一章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重点刻画了什么是“观念”。观念不是无根之花,对客观事物接触越多。理解越深刻,观念就会越清晰。

  我们人的认知啊,大体来说分为三个部分:客观存在的事物、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和我们为它创造的语言。一个真命题的作用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与相应事物的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为伪命题就是观念偏离了事物的本源,错误观念是我们对客观世界做出一厢情愿的假设的结果,它只能由我们自己负责;而语言的.作用就是与观念相匹配,使得沟通清晰有效。

  在第二章节,作者向我们展开讨论了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矛盾律。这些属于逻辑的基本原理,和数学里的公理一样,不证自明,也没法证明。有一句话我很触动,那就是“任何科学都是由包含基本原理的知识组成的。任何科学的基本原理都是这门科学赖以建立的最基础的事实。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理性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作者同时特别强调“万物终有其根源”,也就是我们不尽知每个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都有理由。之后谈到了联言论证、条件论证和条件论证三种简单的论证形式和著名的“三段论”。

  第三四五章我个人认为是全书的重中之重,之前都是为这两章做铺垫。坦白地说,不少内容我以前都有想过,也有过深刻的理性认识。作者的论述让这些逻辑信条更加具体科学,对我来说读来不仅共鸣颇多,更有醍醐灌顶之感。作文之中提及的“中项不周延”、“论证不是争吵”、“真诚的局限性”对我影响颇深。

  在前段时间参加的辩论赛我就认识到,辩论双方有时要互换论点进行辩论,很多时候在有限的时间就是煽动情绪,使用技巧为了反对而反对,并无坚持自己的真理可言。这也是我本人不大热爱辩论的原因,没有求真,很难做到让真理越辩越明!

  总而言之,在这一周的阅读后,我头脑中的“逻辑”观念,更加地刻骨铭心。可以这么说,倘若我们日常生活中缺乏逻辑的,那必定是“庸人自扰”,面对很多事情都会情绪失控,做不到真正的“不卑不亢”。如何跨越“经历”和“阅历”的一词之差的鸿沟?我想可能这本书就是为我们搭建的桥梁吧。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3

  即便作者采用最易理解的方式叙述,对于我这样感性主导的人而言,也略有难度。个别处需要反复读几次才能大概领会其意思,所幸的是最终算是读懂了。属二刷系列干货丛书,没有一点水分的五星书。

  本书最重要的两点:告诉读者什么是逻辑,你怎么用。

  1、逻辑沟通

  了解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全神贯注,确认事实,将事实付诸语言,就能实现逻辑的有效沟通。

  这其中需要注意:‖说完整的句子‖‖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避免使用双重否定‖‖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等。即要尽量客观,直接,完整,恰当地陈述。

  其中,客观——需要警惕别人表达中的形容词,含义宽泛的词(例如爱,善良)和逻辑推理中的多义词;完整——指的是逻辑和内容的完整。逻辑完整可以靠逻辑指示词的帮助。

  语言,逻辑,人三者是能够相互塑造的,良好的逻辑反过来可以提升人。

  2、建立论证

  要尽量避免一个论证出发得出多个结论。单一确定的结论总是最好的,因为最有效的论证总是试着得出最简单明了的结论。

  具备了百分百正确的一个前提(不是部分正确;多个都正确的前提择最优),前提结论之间的逻辑相关性,正确结论,就建立了一个逻辑论证。

  逻辑论证的目的是要得出真相。特殊场合下,引导听众主动发现真相而非煽动情绪很重要。辩论中不被对方分散论点,转移论点,不被感情扰乱逻辑很重要。因为强烈的情感和清晰的思维是成反比的。

  论证中需要注意:价值命题,三段论的中项不周延问题。

  最后,这本书带给我最重要的东西,除了逻辑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它让我重新审视,在知识焦虑时代,除了迅速地摄入,应该怎样读书。

  “分析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知道事物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而是要弄清楚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组成一个整体的。用纯粹的数量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如果你已经充分了解事物的本质,那么将分解的时钟零件相应组合起来,仍将是时钟。”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4

  蔡康永曾经说过“如果只看合乎自己口味的书,那你永远只能知道已经知道的事”,所以依据连岳的推荐选了些科普类的书来读。

  美国学者DQ麦克伦尼的《简单的逻辑学》是一本简单易懂的逻辑学科普入门书。看完这本书感觉重温了大学课程《离散数学》,只是这本书更人文、浅显些。

  以前的我一直都很困惑学生时代所学的各种知识的作用。当初课本上的逻辑学在期末考试后还会有什么用处?我知道“A和B,所以A;所以B”,我知道“A或者B,A,所以非B”。可这些如何来指导我的生活呢?后来写东西才发现论证无处不逻辑。

  好的文案读来环环推理、层层递进,说明一件事或论证一个观点逻辑思维不强就没有说服力。比如论证一个体系是正确的,首先看它是否是体系,含体系中的各种必要元素;再从它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进行论述,最终得出它是正确的。

  我最爱看的辩论节目《奇葩说》中就有很多逻辑学运用的例子,有的选手辩的压根就不是论题,有的选手偷偷地将A换成B。这时一个人的逻辑能力就呈现出了高低之分。好多次我被绕的.云里雾里时,反方“奇袭”几句就点明方才论述中的逻辑错误。

  所以如同平日里的大米饭给身体提供必不可少的碳水化合物一样,逻辑学给大脑提供必不可少的推理方法和工具。当然,吃下的米饭还要通过运动和消化来变成骨肉,学到的知识也要通过练习和使用才能发挥效力。

  书中写到: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受时代及个人的影响,当我们的大脑很难客观的反映事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关于空间的认识,古人的地心说,及稍后的日心说在当时都是先进的思想,可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的我们知道无论“地”、“日”都不是“心”,只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不断学习使我们更清楚此刻的客观世界的状态。

  无论我们有意或者无意,我们学过的知识总是无时不刻指导着我们的思维和日常行为,所以多学知识就可以较少次地坠入陷阱,但是万一摔倒了也不用太懊恼,站起来继续前行就是,毕竟没有一个人能躲过生活中所有的坑。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5

  之前有阅读过哲学和逻辑学,按照正式的书面语言表述的话:逻辑学和哲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你也可以将它们定义为一项技能。 而我通过比较,个人认为逻辑学理论比哲学更好理解,而且实用性更强,范围也更广。哲学是一门教会你如何认知世界,如何思考。而逻辑学,更像是一个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本书中大概讲述了逻辑学的涵义,表现形式,目的以及非逻辑学的含义,原因和表现形式。 通过本书,我对逻辑学的定义就是逻辑,也可称为推理,目的是寻找真相。

  然而,逻辑学相比于哲学,它不仅教会你如何思考,还会让你领略到如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这也是我对本书记忆最深的,也是收获最多的一个板块。我一直认为: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当中,每天都与周边的人事物产生联系。而最重要的就是与人产生联系,那么在进行有效沟通之前,你需要思考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本书,就像是对新手入门的'一本初级教材。在这本书的思维带动下,你会发现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与逻辑学息息相关的。有效的沟通,那就是在明白你的意思下进行思考并做出相应的反馈。这个过程就好似你是一名推论家,你接触社会(假设论点)――搜集材料(论据和推理)――得出结论作出反应(论点成立)。这也可说明逻辑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拿书中提到的举例,比如常见的因果律,避免同义律(指的是一句话中,用词尽量用最精确的,避免含糊其辞),避免过多否定,因为就在西班牙语中,双重否定还是表否定,些许加强语气和强调之义。而英语中是双重否定表肯定。

  所以在你与人交流时,这些都是实用性的沟通原则。如果你表意不明,那么对方还需要揣测你的内心,这是一个没有效率,耗费时间长的沟通。更值得强调: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花心思在你的身上。其实当你深入了解以后,你真的会发现逻辑学真的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刻在影响我们,也在我们身上发生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只是没有察觉到,没有特别注意,要说逻辑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最具体和明显的事例,我立马能想到的是:警察,老师,辩论手,律师等等。因为这些例子基本都是靠与人接触,发现和了解问题,并且寻找真相的进程。

  综上所述,有时看似难以理解的知识,也是可以慢慢吸收到的,如不能理解,说明自己认知范围有限,那我们就更应该多去搜集资料,揭发真相。最后一句话,是我目前对阅读的一个态度: 你不需要掌握每一门知识,但至少会学到另外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6

  世事运行皆有规则,个人行为处事必须符合社会公认规则,否则则会被社会所排斥。那么什么是社会规则?如何符合这些规则?在我看来,这些规则实质上就是逻辑的表现形式之一。常听人言,某某说话不合逻辑、某某行为不合逻辑。其实就是说某某说话行为不符合社会规则。进而言之,窃以为逻辑是社会规则的上位概念,逻辑不仅涵盖社会规则还包括自然运行规律,有点类似中国古代所谓的“道”,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点理由:一是从逻辑表现方式看。逻辑最重要表现是推理,表现为从一个结论推出另一个结论。这和社会发展是一致的,社会的发展也总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新的社会形态;也和自然界的发展相一致,新的事物总是在已有的事物基础上产生。二是从逻辑的基本原理看。逻辑最主要定律有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同一律。无论是人类社会规则还是自然规律无不契合这些基本原理,不能违反这些原理。三是从抽象程度看。逻辑更为抽象,涵盖更为广泛。社会规则和自然规律往往是具体的.,而逻辑是基本原理,涵盖两类事物。所以逻辑是规则和规律的上位概念。

  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社会规则、自然规律成千上万,不同领域有不同领域行为规范和客观规律,个人难以面面俱熟,但逻辑不然,是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掌握。掌握逻辑即是掌握了一把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金钥匙。一方面运用逻辑增强自己思维表达能力,推进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另一方面逻辑又是检验自己言行是否正确的客观依据,促进自身合乎规则。那么如何掌握逻辑这一工具呢?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和进行逻辑训练是惟一的捷径。在众多的.逻辑学著作中,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D.Q.麦克伦尼所著《简单的逻辑学》,则是其中的翘楚。

  这本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有关逻辑的准备知识,告诉读者什么是逻辑,逻辑与语言的关系。第二部分讲逻辑的基本原理,主要讲逻辑的基本定律。第三部分讲逻辑学的语言,即如何论证。第四部分讲非逻辑思维的根源,也即是错误思维的原因。最后一部分论证百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正如书名,这是本简单的书,只有薄薄的一百多页,不用半天就能读完,但它却系统全面地把深奥的逻辑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名为简单其实绝不简单,简单的是叙述的方式和扼要的内容,关键内容却是谈的非常深刻,比如什么是正确的逻辑如何做到正确逻辑,作者观点鲜明一针见血。本人以前也曾经尝试读过一些逻辑学的书,但往往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但这本书却连续读了两篇才肯释手,实在是因为阅读此书让人如沐春风、醍醐灌顶,真正体会大道至简。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7

  《简单的逻辑学》是一本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我们这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进行逻辑基本原理介绍的书。在我看来,这本书对逻辑原理的解释有些困难,但论证的方法和手段比较简单,没有严格的理论讨论。

  书的前言里写到:“我们知道有些人平时表现得非常聪明伶俐,但是逻辑性却不是很突出。他们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并没有成为本能。

  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未受过系统的训练,这是他们教育中的一个缺陷。”逻辑和麦当劳一样,是西方的一种发明。与东方不同,西方有着理性的传统。他们喜欢推理和证明一切。甚至上帝也需要逻辑证明。

  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提出了关于上帝的五种证明。推理、论证是一种理性活动,它必须有一种方法来作为保证,而这种方法最初是由亚里斯多德(这位老先生后来被称为“西方逻辑之父”)发明的,叫做逻辑。从那时起,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推理,逻辑变得越来越完美。

  我国古代对形象思维比较重视,对逻辑思维没有加以发掘,通常只以类比的形式来分析,而少了推理和抽象的分析。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缺失,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建国后,语文教学加强了逻辑思维的培养,增加了一些需要推理判断的教学内容。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语文教学仍然缺乏对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主要问题是人才创新能力不足,逻辑思维在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在我国小学语文中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十分重要。

  事实上,逻辑是教育的真正支柱,但目前学校很少提及逻辑。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逻辑总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对于像我这样的外行或初学者,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学习逻辑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水平,有助于人们清晰、准确地表达思想,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其他科学知识。而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对小学生“要有意识地进行逻辑训练”。

  学好逻辑有什么用?第一,使自己的语言更加清晰严谨;第二,善于发现别人的错误或看穿别人;第三,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细致。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掌握逻辑的理论知识,通过阅读国外的一些文献,了解逻辑思维训练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对逻辑思维的认识。

  逻辑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能自满。他们应该在逻辑训练中学习好的策略,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简单的逻辑学》前半部讲的都是逻辑学的基础知识,精华、紧、贴近实际;最后面两章像是作者的心得和总结,实用性比较强,可以拿来印证生活,书中讲述的原理和例子以及论证,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研读,并且有意识的运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由于我才开始有意识的去学习逻辑学,把它当作一门独立的学问来学习,领悟的不算深。

  逻辑是智慧的开端,而不是终点。我们都应该努力学好逻辑,摆脱一切迷雾,才能翱翔蓝天。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8

  近来从网上看到一本小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不足150页,但读起来感觉越来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国作者的魅力了,甚至连本书的编辑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这本书书如其名,就是《简单的逻辑学(BeingLogical)》。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通读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逻辑学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称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它告诉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当然“问题”,比如质量问题、投诉问题、收费问题等等,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理论上,产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个人去追寻探究的。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在结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体探寻问题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结果出发。每一个问题必然与其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相似之处,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知道产生某种原因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的知识。通过统计、评估结果的强度、分布、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继续探寻的方向。这这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其次,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事实经常告诉我们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发生的原因,而B的发生又导致了C,C接着带来了D……,如图示:A→B→C→D……假设图中D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发现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决事物的正确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则,我们决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逻辑思路走到这里是值得表扬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还不够远。C确实是导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链的源头是A,A导致B,B导致C。B和C都是一个过程结果,关于B的问题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够的干预,否则D的问题就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陈院长常提到的“灯不亮了”故事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作者同时指出,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地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够。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呢!

  最后,我们应该合理地区分原因。前面我们主要讨论“动力因”,就是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状态。其实除了“动力因”,还有其他“原因”的存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曾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他认为事物由“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

  目的因,对于行动来说,就是行动的目的或目标;对于客观事物来说,就是它的功用;质料因是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形式因是决定一个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质。作者以鸟笼举例分析。它的动因是弗莱德,他制造了它;它的质料的松木、钉子、螺丝和油漆;它的形式因是鸟笼特定的外形,以此来区分文件柜或窗棂之类的东西;它的目的因是为小鸟提供一个可以栖身的场所。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9

  印象最深的是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个故事。一个客户反应去买冰淇淋的时候,买其他口味的冰淇淋汽车就可以正常发动回家,买香草口味的冰淇淋汽车总是无法正常启动。非常的苦恼。福特的员工到现场后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在跟客户去实地买冰淇淋的时候发现买香草冰淇淋的时间要比其他的时间要短,因为香草冰淇淋是爆款,冰淇淋店单独设置了柜台,而其他口味的则需要排队时间比较长。为什么从汽车熄火到买香草冰淇淋这段时间汽车无法正常启动,而稍微长一点就可以呢?员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在“蒸汽锁”,给福特公司汽车的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关于假设思维。是唐朝4个少数民族求亲文成公主,最后松赞干布的'使臣禄东赞通过了考验不辱使命。

  假设每一个问题都是可解的。这个思维方式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莫大的作用。第三个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打破砂锅问到底思维方式。

  机器不转的根源在于油泵没有装过滤器,铁屑混入,导致油泵磨损,吸不上来润滑油,导致轴承苦涩,继而保险丝超负荷,电流太大,保险丝断掉了。

  打破砂锅问到底看上去没有那么有技术含量的思维方式只要有的放矢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解决大问题,何乐而不为。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10

  逻辑学不仅仅是辩论社会里的利器,更是日常生活中表达阐述自己的手段,像极了血肉人类的骨骼。刚入职场年轻人需要用逻辑阐述表达自己,老练的管理者更需要用逻辑清晰的传达自己的命令。只有先定好目标基调,才能一步步的完善细节,用最短的时间向着共同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工作中,逻辑能力强的同事,总能把事情讲解的非常清楚,而逻辑能力弱的同事,需要我们引导之后,才能把工作汇报清楚。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后者占多数。我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逻辑和辩论的训练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讲不太多,但我们工作中更多的是学习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来经营公司,因此需要多多训练自己的逻辑能力,才能在沟通中得心应手。

  逻辑学更给了我们质疑的勇气。越长大越对于常态的事情,只要多数人支持,我们就收起了我们的言语,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质疑。任由他们玩弄混淆前提结论,向我们投递着这样那样的信息垃圾。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五分钟就能浏览一个小新闻,俩分钟能够看完一个小视频,掐头去尾不用逻辑质疑,只能让千百个人都成为网络机器。就像那句话,我不知道网上戾气为何那么重,喷子那么多,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身边人不上网?同时由于自己的无知,我们不敢接受质疑,甚至不能面对问题,只能对咨询的人冷嘲热讽,大吼着存在即合理,逼迫着别人接受。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11

  随意乱点我硬盘里那个充斥着需要我静下心来细细整理的文件夹时,有两个G的青岛之行被我点到了,而思绪也随之飘远。自负点的说,一直以来我都自诩不缺乏发散思维的能力。问题就是往往思绪太飘忽了,考虑过的东西过后还可能会困扰我。Boker的作用之一就显示与此了:我不得不逼迫自己把随意飘忽的想法逻辑的梳理一下并一字一句的录入其中,耗时耗力啊。现在就把看了那个“青岛之行”文件夹之后随意飘出来的想法大概归纳一下,并随意阐述下吧。

  飘到过的地方:

  1.看到照片上的笑脸,在对比记忆中当时的心情,感觉照片上的欢愉总是那么不真实。这也是我喜欢时不时翻看照片的原因吧。

  2.那个文件夹里最多也就是承载了我3天的经历和记忆,现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悠久与漫长_原来难以想象的短时间内竟可以发生这么多事。再对比出国读硕的一年时间,本还觉得这么多时间的刻苦只换来这么短的时间进行深造,有些可惜。细想一下,08年一年,算上大把大把混混沌沌的时间,我依然成长了许多。那如果是把我扔在一个惨烈竞争的环境呢?或许就是脱胎换骨了。还是李老师说的好: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夸大自己十年后的成就,却小瞧自己在一年内可以取得的成绩。

  3.那个待整理的文件夹躺在硬盘里已经有许久了,总是不经意间被我拾起却一直没有被整理完毕。总会太多东西去忙,也可以叫成是永久的惰性吧。

  4.还记得之前一次看“赢在南农”的活动照片时,就惊讶于当时人们的状态与现在之比的差距之大。现在还是有这个感觉。不过都有刘的关系,看起来别有了一番滋味。美玲的短信曾经说她感谢我看着她们这群小女生的成长,当时付之一笑_自己何曾如此伟大?现在却渐渐有了些味道。很有幸能时不时见证一些身边朋友的成长与离去,惊奇和感伤,但尤其是参与其中时还是有种自豪感由心底而升,为我,更是为他们!或许也就只有时而太过冷静的我,能时而思索于此,并且从中品味中别样的欢愉吧:自己的梦想最多还在路上,但看着别人实现的时候真的是一种享受!再说到今晚还没见的秋平,心里升腾起的总有亲切和钦佩,愿我能再次有幸见证一段成长,一个传奇吧。

  这几个算是我又重新思考后,精选出来的几个有深度的发散吧。今天终于是把《简单的逻辑学》读完了,有感触,但太难下笔。在读一遍后会好很多吧。不过读完了书,联系前天看杂志的一片文章后,还是有直接易于表达的想法的。作者强调的是逻辑学的应用,然而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书的体系构架确实显示了他的逻辑性。但宣扬的东西在我看来还是过于理性了,有僵化思维之嫌。综合一下,对于一个命题、事物或事件先随我思绪飘荡后再挑几个逻辑的思考下应该是最为优化的解决之道了。

  反思一下,对于整体宏观事件的逻辑把握能力还欠缺,多锻炼会好些吧。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12

  《简单逻辑学》是由美国作家麦克伦尼写的一部著名的逻辑学着作,虽然薄薄的一本书但里面却饱含着丰富的内容。总之,读了《简单逻辑学》让我受益匪浅,它开阔了我的视野,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让我的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对问题的判断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而注重理性的思考。简单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地思考,准确的判断。简单逻辑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说话的艺术。《简单逻辑学》这本书很好的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对提高一个人说话的逻辑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读全书,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二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的第三点:万物终有其根源。充足理由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我们不尽知每个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都是有理由。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当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事物会是这样时,我们就会用相当一部分精力来探寻这些理由。从理论上来看,关于本源的知识是非常让人感到振奋的,因为知其所以然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它们。但是关于本源的知识同样可以广泛应用于实践领域,因为找到了事物的根源就可以控制事物的发展,控制事物所带来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确定某种细菌是引发某种疾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消灭细菌的方式来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我们知道万物的根源后,弄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在探寻事物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其结果开始。我们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并需要为之做出解释。也就是说我们面对这些客观的事物;去探寻这些事物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所做的探寻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原则:每一个原因与其结果之间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处。这就是说,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将在结果上留下其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这样的逻辑学思考有什么重要的实践意义呢?当我门在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直接知道产生了某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可以通过面前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知识。通过评估结果的性质,我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的探寻方向。在这章节里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场合无处不在。如果我们的逻辑思维好就有助于事情的顺利完成;相反,如果我们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那就有可能把事情搞砸。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读了《简单逻辑学》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以前思考问题的片面性。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学到了逻辑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通过对逻辑学的学习我相信,我以后思考问题一定会更加全面,言语表达一定会更加的清晰,逻辑性更强。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13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美国人写的一本不到150页的小书,但读起来感觉越来越厚。我不得不佩服外国作家的魅力。就连这本书的编辑也感叹:更不平凡,更平凡!这本书书如其名,就是《简单的逻辑学(being logical)》。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准备,是成为逻辑思想者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

  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广泛、深刻和辉煌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严格的理论讨论,也没有正式的教科书。把逻辑的基本原理介绍给第一次接触逻辑的人,是一本实用指南。它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通读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逻辑学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称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告诉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自己的根源。当然“问题”,比如质量问题、投诉问题、收费问题等等,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理论上,产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个人去追寻探究的。

  所谓原因,它会导致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并在结果上留下具体的印记;每一个结果,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根源的特征。

  首先,在探究问题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结果入手。每一个问题必然与其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相似之处,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一般来说,当我们探索一个原因时,我们不知道一个原因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结果间接地了解它。

  通过统计、评估结果的分布、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探寻的方向。这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其次,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事实经常告诉我们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发生的原因,而b的发生又导致了c,c接着带来了d……,如图示:

  a→b→c→d……假设图中的d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发现d是由c引起的,遵循正确的解决方法是找出d的原因的原则,我们决定把重点放在c上。逻辑思维在这里是值得称赞的,但正如你所知,它还不够远。c确实是导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

  因果链的源头是a,a导致b,b导致c。b和c都是一个过程的解果。b的问题必须追溯到a,除非对a的根本原因进行充分的干预,否则d的问题就无法彻底解决。陈院长常提到的“灯坏了”故事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同时,作者也指出,有时,我们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只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研究;有时,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呢!

  最后,我们应该合理地区分原因。前面我们主要讨论“动力因”,就是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状态。其实除了“动力因”,还有其他“原因”的存在。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曾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他认为事物由“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

  目的原因,对于行动来说,是行动的目的或目的;对于客观事物来说,是它的功能;物质原因是事物的具体物质;形式原因决定了事物是这个或那个的特殊性质。作者以鸟笼举例分析。它的动因是弗莱德,他制造了它;它的质料的松木、钉子、螺丝和油漆;它的形式因是鸟笼特定的外形,以此来区分文件柜或窗棂之类的东西;它的目的因是为小鸟提供一个可以栖身的场所。

  在动力因中,我们要区别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雕塑家是大理石雕塑产生的主要原因,因为他的存在决定了雕塑存在的最终因素。然而,他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他需要工具来实现他的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制作雕塑的工具,尽管是以从属的方式。工具是主要因素要得到某种结果所使用的媒介。虽然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都是必要的,但主要原因仍然支配着两者。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提供最好的工具,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为用户提供最好的工具。一个合格的主要原因,即使工具不好,也能有效;但一个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即使工具最好,也难以达到目的。

  阅读此书的同时,我很强烈的感到,我们医院正在推行的六西格玛、“1+3”等管理工具,就是发现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好工具,它们都有严密的逻辑基础,它们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是明显的。六西格玛的五个步骤,dmaic,是基于结果和事实,寻找和控制根本原因,并不断提高过程能力的逻辑。而“1+3”更强调了对解决根本问题后的分享和再深入。

  逻辑是智慧的开端,而不是终点。让我们插上逻辑的翅膀,冲破层层迷雾,翱翔蓝天!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14

  我们可以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但是只有思维本身才构成使得理念成为逻辑的理念的普遍规定性或要素。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的特有规定和规律自身发展而成的全体,这些规定和规律,乃是思维自身给予的,决不是已经存在于外面的现成的事物。

  在某种意义下,逻辑学可以说是最难的科学,因为它所处理的题材,不是直观,也不象几何学的题材,是抽象的感觉表象,而是纯粹抽象的东西,而且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够回溯到纯粹思想,紧紧抓住纯粹思想,并活动于纯粹思想之中。但在另一种意义下,也可以把逻辑学看作最易的科学。因为它的.内容不是别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熟习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同时又是最简单、最初步的,而且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例如:有与无,质与量,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一与多等等。但是,这种熟知反而加重了逻辑研究的困难。因为,一方面我们总以为不值得费力气去研究这样熟习的东西。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观念,逻辑学去研究、去理解所采取的方式,却又与普通人所业已熟习的方式不相同,甚至正相反。

  逻辑学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它对学习的人能给予多少训练以达到别的目的。学习的人通过逻辑学所获得的教养,在于训练思维,使人在头脑中得到真正纯粹的思想,因为这门科学乃是思维的思维。——但是就逻辑学作为真理的绝对形式来说,尤其是就逻辑学作为纯粹真理的本身来说,它决不单纯是某种有用的东西。但如果凡是最高尚的、最自由的和最独立的东西也就是最有用的东西,那么逻辑学也未尝不可认为是有用的,不过它的用处,却不仅是对于思维的形式练习,而必须另外加以估价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09-29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05-28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4篇10-07

《身边的逻辑学》读后感10-05

逻辑学读书心得02-28

逻辑学学习心得体会10-14

简单的读后感06-10

读《简单语文不简单》有感10-04

读《简单语文不简单》有感01-16

童年读后感简单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