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4-06-08 18:46:43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我与地坛》读后感常用【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与地坛》读后感常用【15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1

  这本书的作者史铁生,在二十岁,本是最狂妄的年龄,却忽的残废了双腿,这飞来横祸,使得他变得暴戾,抑郁。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地坛,地坛成为了作者的倾诉对象,成为了一个能给史铁生心灵慰藉的地方。于是,史铁生爱上了这里,爱了整整十五年,他静静的坐在这里,发呆,看书或思考。书中史铁生有一段对小虫的描写,小虫虽小,而且身处荒芜之地,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活着,展现了小虫的生命力之顽强。史铁生的观察之仔细令人难以想像。也许,这也是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吧!

  史铁生在这里终日思考着生与死,他说:“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格是为什么活?”那时的他暴躁,厌生,曾无数次的要去死,但随着时间的沉淀,他终于领悟透了。他开始热爱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宝贵的一次,我们应该去珍惜爱护它。人生之路难免会有坎坷挫折,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去辩证的看待挫折,难道它不也是上帝给我们的机遇吗?法布尔说过:“让生命最后一刻提前到来的人都是懦夫,蠢货,傻瓜。我们有权凭着自己的意愿决定坠入死亡之渊的方式,但不意味着我们有权轻生遁世。”

  在史铁生从黑暗中逃出来的过程中,他的母亲也起着重大作用,书中写道: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翻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这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母亲在想什么?安慰?祷告?担忧?史铁生还写到,这园中不单单有我的车辙,有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更可以看出母亲在史铁生生命中的重要性。

  有人说:“史铁生的母亲伟大的超过了许多母亲。”而我,却认为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的。每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母爱不分大小,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母亲对我们的爱都是加倍存在的,我们应在珍惜母爱,享受母爱的同时不要忘了感恩母爱。不要像作者那样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我与地坛》读后感2

  我读过许多书,而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对我来说非常特别的书,或者说的做好的书。那就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

  这本书讲了作者双腿瘫痪后,心情十分失落,就摇着轮椅进入了家附近的地坛。也就是从那天开始,他就和上下班一样,别人上班他就摇着轮椅进入,别人下班他便摇着轮椅回家,不论严寒或酷暑。

  后来,他的母亲便鼓励他写作,他便认真的写了起来。母亲爱花,可自从他的双腿瘫痪后,种的花全死了……

  他写过许多的小说,可是都没有出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写的`小说终于获奖了,可是他的母亲却已经不在了,如果她在,一定会非常高兴的。自此以后作者开始走好运。但是好像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身体缺什么就最想要什么,他想踢足球,打篮球和游泳……其中最想做的是田径。

  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大的启发。人在遇到困或者人体残疾后,不能退缩,不能被困难打倒,而要向着光明的未来继续前进。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努力着你就成功了!

《我与地坛》读后感3

  等史铁生活到他最狂妄的年纪时,老天却带走了他的双腿。使他后半生不得不坐在轮椅上,他绝望过、愤怒过,但最后依然好好的活了下来,没有放弃希望。

  史铁生缺少了双腿,他参透了更多东西,我觉得他说的?与我想的起了共鸣。若世上都是完整的人,每个人都长得一模一样,这个世界将毫无生机可言。然而,上帝造出了千千万万个人,每个人都不一样。这当中必能排出个好坏来,而总得有一些人有着坏模样,这样坏模样的人才能反衬好模样的人。人因为每个人不同,审判一个人的标准也有所变化,并不注意人们的外表了,而是注重他们的内心。而史铁生就是“不完整”的`人,他比正常人缺了双脚,显出他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聪慧、质朴、有毅力才被表现出来。

  但是,你先天差,后天就一定差吗?并不是,先天的从你来到这个世上你的父母就已经替你决定好了,你不能再改变它。你所能做的就是,改变后天的,比那些先天比你好的人更努力的学习、劳动、工作,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你比别人愚钝,那就刻苦练习;你比别人急躁,那就多读书,培养耐性;你比别人少了许多许多,那就比别人努力少的这么多倍。

  可怕的是那些天资比你好的?可后天还比你努力的人。所以,趁着些天资比你好的人偷懒的时候,快去努力吧!

  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去。

  母亲对史铁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激励。可以说,园子是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作者,母亲是用爱包容着作者,“有过我和车辙的地方也都有母亲的脚印,”这是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一个鲜活灵动的缤纷的世界,不仅让史铁生感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我常常想支撑着史铁生以残疾的身躯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感恩,感恩母亲,感恩生命也许是最好的答案。《我与地坛》表现的对生命的理解,值得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

《我与地坛》读后感4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父母给予我的爱是理所应当的。他们每天早晨极早的醒来,为我做早餐,为我忙碌一切,在我眼里都是极其平常的一些事。然而,当我读完《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我对父母对我的爱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篇《我与地坛》让华夏儿女为之动容,而《我与地坛》的主人公史铁生当他明白自己的母亲对他的爱,却是在母亲死后。他没有把握住母爱,因此让它悄悄溜掉了。当我读到这里,我不禁为史铁生而惋惜。可是当我看到他的母亲在自己心中难过,却不向儿子诉说,只让自己承受痛苦时,我为她的母爱而感动。是的,每一位母亲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她不需要孩子的回报。我想,当她们看见孩子快乐长大时,也许最开心。而当母亲为我们忙碌时,我们是否应该说一句感谢的话语,因为这样,也会是她们倍感欣慰!转眼间,今年的母亲节已经过去了。

  而在今年的母亲节中,我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帮母亲庆祝了这个节日,因为我知道:母亲为我付出许多,现在是回报她的时候了!

《我与地坛》读后感5

  地坛,一个饱经苍桑,有着四百多年的古园,园子荒芜但并不败。史铁生,生活在地坛附近,在最肆意的年龄残废了双腿,他独目进了这园子,地疗伤,一个静静地观察着这世间,一个人躲在暗处窥探着生与死。此时的史铁生与地坛何其相像,荒芜但并不衰败,残疾但并不腐朽。

  史铁生摇着陌生的轮椅,陪古园看月出日落,看春夏秋冬,就这么看了十五年。十五年了,热爱长跑的也跑不动了,两个曾经这么绝望的人都渐渐平静下来,弄人,可作为人,总要抱几分面对明天,他们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命运对一些人是如此不公,而史铁生却接受。无差别便不成世界,苦难怎要有人来承担,有漂亮就有丑陋,有健全就有残缺。当命运决择谁来承担苦难,是没有道理好讲的,休论公道。正如那个拾灯笼花的女孩,上帝把漂亮和弱智都给了她,面对别人的嘲笑与玩弄,最终只能无言地回。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在中叹息:既然无法消除苦难,那便接受吧,在苦难中救赎。似乎得以抚平一切创伤,原本在死中挣扎,在活中徘徊的史铁生不再纠结于生死。他平淡地又带着几丝欢愉地写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年轮滚了一圈又一圈。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的,在这种不能改变里,史铁生身边的迷雾也渐渐散去。暴中的古园,石门中的落日,地上的脚印,史铁生默坐,呆想,身边时而有人穿过,过后又沉寂下来,蜂儿、、瓢虫,这些和史铁生一样不明白为什么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中稳稳地前行,与园子里的草木一样生生不息。

  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影,看风影的人在楼上看你。史铁生走过的轨迹,每一条车轮旁都会在不久之后出现一排足印。史铁生独自在自己的世界静默着,他的在他的身后也静默地望着他,那饱含深情与担扰,无奈与的目光,一直追寻着史铁生。面对儿子的残疾,她小心翼地与儿子的内心接触,正是因为理解儿子所以时时刻刻地担心着,无言地呵护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不亲待。当史铁生终于从迷惘中顿悟,身边却只剩下母亲的气息,他想着:母亲已经不在了。默念着一句话:母亲已经不在了。恍惚中心里才有些明白,母亲再也不能站在身边看着他了,三次带着否认的肯定,是内心对现实的不接受,物是人非事事休,再回首,人去楼空。

  人间悲情常在,世事变迁之感在本文中弥漫,夕阳画下,中年夫妇携手散步的身影渐渐拉长,黑发慢慢地褪变成舒缓的银发,在晚霞的金芒中映射出属于老人的安详,时而其中一人不来了,史铁生为此悬心,正应了那句话: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这么长的陪件怎么忍心折散?节日前的每一天是这么,这么令人留恋。

  既然死不容错过,那便活出点,史铁生与地坛的十五年,是他从绝望中破茧重出的埑伏期,当轮椅再也困不住史铁生,他的灵魂羽化成蝶,在文坛的巅峰孤独又地起舞。

  史铁生用余下的书写文字,文字也延长了他的。

《我与地坛》读后感6

  《我与地坛》是作者史铁生双腿残疾后在一个荒腐但并不废弃的院子里所发出的对生命的感悟,在哪里,他见到过很多人,他们有的相爱,有的困苦,他们在生命中平凡的如同尘埃,甚至是被生命无情的作弄。

  十五年的春夏秋冬,无数个思考的日子,伴随时光的反噬悄无声息的流去,那升起的朝阳,终究要伴随黄昏无情的落下,可是生命微笑的样子,美得让人牵挂。

  早晨,当你睁开眼睛,你应该为自己依然拥有生命而感到庆幸,因为你还活着。上帝给你安排了无数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日子,那你就应该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活着,因为要知道,当你死后,上帝自然会带你去你该去的地方,白天依旧,黑夜如常……地球不会因为你的死去而停止运转,太阳也不会因为你的消失而不再发亮。所有人依旧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谁又会在意你已不复存在?或许那只有你的亲人,为你停留在记忆深处的悲伤。

  担心你的只有你的亲人,就如史铁生母亲担心他一样。

  母亲的伤痛是孩子永远没法理解的,它如细小的泉水般忧伤,又如汹涌的大海般疯狂。史铁生因为身体的瘫痪整天把自己泡在痛苦里,完全没有考虑到母亲的感受。他独自待在地坛的那些日子里,母亲也曾悄悄的来,陪着他静静的等待。史铁生也曾无数次发现却不以为然,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才恍然大悟……可是一切都晚了,他太晚明白母亲的.心,太晚感受母亲的爱。当一切追悔莫及是,时间已经不给他任何追回的机会……

  如果你有一个同样爱你的母亲,请爱她。应为当你想起爱她的时候,她就老了,已经不需要你再给她什么,所以当她还有能力享受的时候,请保护她,给她温暖,否则当你后悔时,她便已离开……

  人生需要思考,人生需要爱。要知道,上帝在关上你的门的时候,还会给你留一扇窗,让你依然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让你去感受生命。

  为此,我不禁想到老师给我们看的一副图片。那是一个曾经美丽的女子却在烈火中变得面目全非,变成这个样子,她没有了工作,朋友也躲着她,可能她不敢见人,或许她想过自杀。

  可是她却活了下来,凭着自己对生命的执着活了下来!这是个的多么超出常人的思想。这样一个满负创伤的人啊,为了生命,竟这样坚强!

  反过来想想,如果我变成这样,我会怎样?作为天生爱美的女性。我想谁变成这样,都会想到死。与其这样丑陋不堪的活着,倒不如死了来的痛快?

  像我这个年龄的孩子可能会很痛苦,应为自己不想做的事非要做,而自己想做的事却不能做。可这种小痛苦在生命面前,也只能一笑而过吧。是这样的痛苦根本不算痛苦,还是我们根本不懂痛苦是什么呢?

  就连在烈火中变得面目狰狞的女子和双腿瘫痪的史铁生都没有轻易放弃自己,那我们这些痛苦,是不是也要努力克服呢?

  其实有时候,生命就像一首圆舞曲,你只有不停的旋转跳跃,才能舞出自己的色彩。为了生命,尽情的跳跃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7

  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史铁生推着轮椅缓缓地进了园子。他想寻找生的理由,或者死的解脱。一个返乡的知青、一个失业的大龄青年,一个多愁善感的大脑,再加上一个高位截肢不得不依靠透析机活着的现实,史铁生的命运真是多舛!母亲悄悄地跟进了园子,落日的余辉把她慌慌张张的影子拉得悠长,满脸的焦灼终于在看到儿子的一刹那散去。她就这么怔怔地盯着儿子倔强的背影,又怕他蓦地转身发现自己,便远远地守着、藏着。地坛的风翻动着安详的落叶,轮椅的车轮轧过青青草坪,母亲瘦削的脚印散落在地坛的角角落落。一位焦急的母亲,一个雕塑般的儿子,共同凝成了一个千年的守望。一天又一天,十五年的日子就这样看似平静地过去了。这便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述的一幅令人难以释怀的景象。

  所有的无奈和悲怆都源自一个现实:儿子在二十岁这个“最狂妄”的.年纪突然截瘫了。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和事业的人,却先迎来了残疾。天塌了!他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当时的史铁生想到了死。殊不知,儿子所有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她是怎样的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一个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面对着一天天长大、却更加孤僻内向的儿子,已经身患绝症的母亲不知度过了多少个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只是这一切,儿子在母亲去世后才逐渐体会。

  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是神情肃穆,喉咙里有个莫名的东西在来回嘀咕,胸口憋闷之极,眼泪就潸然而下,爸爸的样子便清晰地浮在眼前。八年前的冬天,爸爸在我“最狂妄的年纪”上猝然离世。那时,二十三岁的我刚刚走出村子独自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打拼。花花绿绿的高楼大厦在带给我新奇的同时,也挑动起了一颗早不安分的心,我精力旺盛,骑着一把破旧而快乐的单车把梦想洒遍整个城市。然而,几乎一夜之间,爸爸没了,就像一座山的底座突然下沉,我心底某个巨大的东西被猛然抽走了。我不忍回忆20xx年除夕那天那一刻,那一刻爸爸想对我说的很多很多,但是病魔已经不容许他多说一个字。他把自己56年人生的最后一瞥留给了母亲、姐姐和我。之后,他的瞳孔便逐渐放空,一双饱经沧桑的泪眼挣扎着,却终于不听使唤地闭上了,永远地闭上了。爸爸的灵魂在那一年、那一天最隆重的时刻升起、飘走,留下了全家无尽的遗憾、对未来的恐惧和对他永远的不舍。

  那些年,我因过去猖狂而生的深深自责和子欲侍而亲不待所带来的无边痛悔,几乎带走了我所有的眼泪和对未来的希望。每天下午,我总是摇摇晃晃地骑车到二环边上,找个没人的角落,坐着、站着,又坐下……这个世界熙熙攘攘,却没有了我的爸爸!在辗转反侧的深夜、在若有所失的傍晚,爸爸那白发苍苍的脸庞总是似有若无地出现,然后淡去,终于无形。史铁生写到:“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呀,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难道我的爸爸也是由于受苦太多被上帝召回?他像天下所有伟大的父母一样,有着低调的自信,坚忍的意志和对儿女毫不张扬的爱。在乡下干了一辈子民办教师的他,自幼丧父,节衣缩食,养家糊口,数十年风雨交加,有几次濒临饿死的边缘。如果上帝赋予众生均等的苦难,我想他早就应该苦尽甘来、颐养天年了。他勤劳善良一生,却不想会以这样一个残酷的方式来结束人世的苦难。

  为了爸爸,我发誓要活出个人样来。这种念头从八年前出现到现在依然清晰可见。诚如史铁生所言,“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太真实了”。我开始全面审视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对自己的不满与日俱增,逐渐进入一个狂躁奋斗的时期。我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来“使爸爸骄傲”,只是频繁地更换专业、不止一次地谋划变动工作。我无法确定现在自己慌慌张张所撞开的这条路是不是爸爸所希望我走的那条路?那条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是衣锦还乡的荣贵,还是家财万贯的显赫,抑或是内心的豁达、坚强以及与人为善的真诚?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也可以让一切回归本真。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多年之后,终于明白:“我用纸笔在报刊上所撞开的那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盘点自己的人生经历,突然发现,自己八年来的奋斗,在“使爸爸骄傲”这个外衣的包裹之下,并没有完全剔除那些世俗功名的念想。唯一能够让爸爸欣慰的,就是自己在生活面前所一直具有的积极姿态,和逐渐形成的坚韧、宽厚、真诚和豁达。读完书,我掩卷长思,我想那些所谓的名、所谓的利,就像地坛上空那鸽子的哨声、冗长的蝉歌和空旷的啄木鸟声一样,早就应该在时光的流淌中一起逝去了……

  于是,我再一次想到了地坛。地坛的风轻轻拂过四季,轮椅上倔强羞涩的少年在内心的安宁中变得坚强无比;一位失去了爸爸的儿子在悲愤的奔波中逐渐长大。古殿檐头的风铃摇个不停,可是那些受尽苦难、大爱无疆的爸爸母亲们却永远地走了……

《我与地坛》读后感8

  这篇文章没有花篇幅来写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事,却十分别致地描写了四季在作者眼里的形象。作者的眼光无疑是长远的,他以一天中的时间,乐器,园子的声响,景物,自己的心绪,艺术形式以及梦来比喻四季,一看是一段十分优美的文字,再一看,仿佛都是作者的心绪。

  园中的声响,园中的景物,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过的,是独特的却又不失季节的特性。春天是哨声,响亮而长远;夏天是蝉声和取笑声,聒噪而热烈;秋天是风铃声,清脆而空灵;冬天是啄木声,空旷而单调。春天是摇荡的串串杨华;夏天是阴凉的苔藓石凳;秋天是古老的生锈大钟,冬天是暮年的麻雀。尝试着将这声音与画面组合起来,我发现最为消极的不是那个被人挂了“萧瑟”招牌的秋天,而是这个单调而又无聊的夏天。蝉的鸣叫,现于炎热的夏天,代表着身心的疲惫,蝉声自带单调,聒噪得让人厌烦,而树叶的取笑无疑是在嘲弄蝉的单调及无趣;苔藓石凳现于无人来往,寂寞而孤独,苔藓给人的一种沧桑而单调被突出了,阴凉的树荫又庇护这这个寂寞而又孤独的石凳,古老的苔藓,对应古老的大树,大树下的树荫更是久远的。

  纵观这一副画面,处处对应着作者在盛年时的情绪。他作为蝉,只能自己嘤嘤叫唤,旁却满是树叶的嘲笑。它叫的聒噪,单调得让人乏味,或许是故意唱给树叶们听的。作者瘫痪时的生活无疑也是单调的,乏味的让人让人厌倦,甚至以为他是在跟生活作对。生活嘲弄他,他却偏偏要在这十面埋伏下,毅然地活下去。即使这人生是冗长单调而乏味的。而他作为一个石凳,凳上的苔藓是他饱经岁月洗礼的标志,同时,他也开始变得麻木了。而凳下的果皮,我认为象征着被遗弃,他被生活所遗弃;凳上的'被坐皱报纸,象征着被无视,被这个时代所无视,被周围的人所无视。而在更外面的,是一层树荫,一层无论石凳怎么被打击,怎么被遗弃,怎么被无视,都依然在的树荫。作者的隐喻在这里已经很明显了,树荫,则是母亲;一片笼盖这无视,嘲弄,遗弃的树荫,则是母亲包容,无私,宽广的大爱!这石凳之所以“耀眼而灼人”,是因为有树荫的庇护,使石凳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我还注意到了作者“以心绪对应的四季”。乍一看,似乎都是些消极的东西。春天人卧病,夏天人失恋,秋天人发霉,冬天人麻木。为什么作者是这样了?再看看,这是心绪,不是别人的心绪,而恰恰是作者的心绪!作者认为春天卧病,为了让人们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的失恋为了对得起爱情,秋天的发霉使人们整理往事,冬天的麻木是为了适应死时的生活。作者处于春夏交替的年纪,他似乎也是发觉了春天的残忍,成为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死无情残忍的领悟。而夏天,这个“失恋”,我认为不单单指爱情,更是作者与母亲分开的痛苦,只好用“失恋”来表达!可是,即将迎接作者的,是只能默默地整理发着霉的东西的秋天,秋天,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而作者所收获的会将它变得成熟,纵观作者一生,“发过霉”的东西,也无非是疾病的折磨,失亲及失恋的痛苦,以及自己消极的想法说造成的之后一系列生活上的不幸。

  四季交替,周而复始,而生命却只有一次,这也表达了作者想要从头再来的想法,意味深长。

《我与地坛》读后感9

  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

  ——题记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世间万物,都逃不过生死盛衰的轮回。

  读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感触颇深。这座古朴沉静的地坛,作者灵魂的一个载体,在十几年的光阴里陪伴于他左右,无声地记录了那一幕幕在岁月长河里模糊了的片段。那对十五年间风雨无阻地来地坛散步的夫妻;那位总爱在东南角的高墙下唱歌的小伙子;那个到园中来消磨午后时光的嗜酒如命的老头儿……这些林林总总来过地坛的旅人们都在作者的时光记事录里留下了淡淡的一笔。他(她)们无非都是彼此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只不过驻足片刻,便悄然离去。人的一生遇见了各形各色的人,也见证了不少生命的消散,有的人一生碌碌无为,而有的人推动了这个时代的前进,就算是生与死对于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意义。

  风过无痕,这短暂的一生中经历过的种种往事,在死去的那一刹,都在顷刻间化为碎片,飘散到某些不知名的角落里。逝去的人们究竟从这世上带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有的我们也许无从得知。

  我们从来到这世界,直至尘归尘,土归土,百年之间,仿若白驹过隙。从咿呀学语的小孩儿,朝气蓬勃的学生,风华正茂的青年,成熟稳重的.中年人,到年逾古稀的老人,容貌褪变,心智成长,在这过程中,我们或许获得了金钱与名誉,在自己的领域登峰造极;或许尝尽了痛苦与欢乐,遭遇过背叛,受到过折磨,进行过斗争;或许体会了冷漠与温暖,坐过冷板凳,被现实狠狠地敲打过,在失魂落魄的时候,也曾有那么一股源于内心的力量不甘就此倒下,宁肯舍去一切,也要奔向心之所向。

  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乍然看来,可能苦难远超于快乐,可是只有经历了,才能明了;只有痛过,才会懂得,从而拨开云雾见月明,彻悟那曾经懵懵懂懂的人生的意义。

  没有缺憾的完美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只有各种磨难、遗憾、悔悟拼凑起来的才是真正的人生。为所思所念的去努力过,拼搏过,奋斗过,这样的人生才真正谈得上有意义。

  几十年后,当你即将结束这段长途旅行,对这生命的奥秘做出解答,你可能并不会畏惧死神的到来。死亡,就是结束现有的一切,开启另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或许,它只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

《我与地坛》读后感10

  《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先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先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先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从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老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接受长时间的辐射都是为了我。史铁生先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先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后感11

  江南的高温天悄然而至。街上行人似乎少了些,连楼下乘凉的居民们也不见了踪影。在盛夏的午后,翻开《我与地坛》,去寻一处清凉。

  深蓝色的封面,给人以心旷神怡。手指触摸着封面上微微凸起的书名,觉出它对往事的述说。

  书中讲述着史老先生的人生旅途。刚开篇,就出现了一座废弃的古园。这座古园历尽四百余年的沧桑,注视着史老先生的成长。也是在这里,他完成了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领悟,对未来的期待。

  史老 先生的青年时期,因为一场病,双腿残疾。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史老先生却失去走路的机会,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会有抱怨,有不甘心,有失魂落魄。这样的时期,我们需要独处。于是史老先生找了一个宁静的去处,独自思考。正如他所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在这个僻静的地方静静思考各种事情。

  一开始,他觉得整日呆在这样的地方是逃避,是为了把自己的世界与外界隔绝。他在这里一连几年,看书、写作,确实好受一些。渐渐地他会一连好几小时地想关于死亡的事。终于,他弄明白了,一个人的出生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死则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那一天迟早会到来。除了生与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所以,史老先生用了一生去诠释“如何活”。从双腿残疾到住院治疗、与死神垂死挣扎再到母亲的离世,最后他开始追逐梦想。他理解了“生与死”之后,便从病的阴影里走出来,活出了一片色彩。

  他一生的经历归结为四个字“零度生命”,这就是他这一生精彩所在。生命本无意义,从零开始。但生命的到来并非平白无故,生命以它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要求意义。我们应该活出意义,有意义的生命才有色彩。生命的开端确为零度,在生命中也常有零度。每前行一段,我们需要回头看看,是否偏离了梦想的轨迹。这样的每一次回头就是走回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我们接下来该怎么走。正如一叶孤舟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行驶,漫漫长路,我们需要指南针的指引,一旦迷失方向,将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在人生路上,每一次零度的重温就是航海的指南针。即使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很渺小,但每一次重回零度后再继续前进,就将离目标更近一步。

  这是史老先生的人生。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去感悟,这就是他生命意义的体现。

  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历史上,成吉思汗的统一女真,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康熙、乾隆的“康乾盛世”;当今社会,最美妈妈吴菊萍的见义勇为,最美司机吴斌的恪尽职守,最美乡村教师吉思妞的无私奉献。甚至是植物、动物。每一草,每一木都为了生命的色彩而存在。毋庸置疑的是,每一个生命都从零点开始,又在无数次的回归零度中升华,去体现它的意义,描绘它的色彩。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飘洒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辰,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我们——平凡人,没错,但再渺小的生命也有它的意义。

  唯一不变的,是“回归零度” 。

《我与地坛》读后感12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王梓合

  初一时,我曾将这本书与课文《秋天的怀念》进行比较阅读,但今天我想聊聊《我与地坛》这本书自身更深层次的内涵。

  《我与地坛》是由作者史铁生在瘫痪后坐在轮椅上,在地坛公园看了 15 年的人间经历写成的。就论作者自身而言,地坛似乎一直苦心等待着自己。“地坛”对史铁生来说,是“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的残废了双腿”,是“院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是月光下的思考,更是一段足以解开人生之谜的回忆。在这里,史铁生想明白了人生一大重要命题——命运。

  命运是多生的、平等的,也带着强烈的情感。对于史铁生的母亲来说也同样:最后一句“好好活”;未看成的北海的菊花;放心不下的儿女……命运无处不在,更是藏在母亲生前为作者做的每一件事里。在这里,我又不禁想起《秋天的怀念》,秋风里有人释怀,有人望向菊花正开得烂漫。母亲的爱从未离去,更不会消失在菊花海中,永不归来。相反,母亲将自己点点滴滴的爱藏进了每一个细节里,使得多年后回忆起来,史铁生先生会写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看过这些后,我不禁有这样的思考:命运,是什么?我们又将怎样看待命运?它又为什么这样重要,使得史铁生先生也因此获得了人生真谛的启迪?

  命运与我们的.人生息息相关,而与生命无关。生命是最纯粹且不含有任何意义的东西,我们出生就拥有了生命;而人生,是我们在度过这段宝贵的生命过程中因知识、社会、自我的影响而赋予生命的意义。命运因此诞生。

  命运是不公的,它必将充满无尽的遗憾与不甘。对史铁生来说,命运是他在最好的年华躯身于轮椅。对那位智力有问题的女孩来说,命运是她被困于生理缺陷中无果的美好与纯真;对那位热爱长跑的朋友来说,命运是他用整个青春也换不来的一次专属报导;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命运都有着不一样的模样。但,命运,真就只是如此吗?

  不,命运如此不公,是因为这其中蕴含了太多逆风翻盘的机会。虽然这样的机会看似渺茫,但其实就在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有时或许只需要少抱怨几句话,少一些消极想法,静下心,跳出所谓的思维怪圈,你会发现,真正困住你的其实就是你自己。与其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如亲手将命运抗在自己的肩上。别灰心,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但也别忘了,命运也能被我们主宰。

《我与地坛》读后感13

  或许,听这个书名会有些许陌生,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史铁生,大家一定都并不陌生。没错,就是那个看淡生死,精神和灵魂十分伟大的残疾人。

  记得第一次学习他的文章是在课本上,名为《秋天的怀念》。在他残疾时,几乎要放弃了自己,是他的母亲,给予了他心灵上的救赎,史铁生便也从黑暗中走了出来,打算直面生死,不再逃避现实。

  在重病时的史铁生,在物与灵之间轮回,在生与死之间挣扎。当他又重获生命时,他显得孤独。他的身体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上,而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没有枷锁的约束。在《记忆与印象1》中,他依靠记忆修补过往生命的旅程,依靠印象逐渐填满它,那逝去的钟声,老家,老海棠树,幼儿园,二姥姥,孙姨……那些人,那些事,见证了他的成长,也证明他曾经活在这个世上。

  地坛,便是那个地坛公园,史铁生在《想念地坛》的开头说:“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结尾又说:“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我曾听说史铁生的轮椅压过地坛公园的每一寸土地,史铁生与地坛间的情感是无法描述的细腻,地坛也给了史铁生心灵上的安慰,如一个交情甚好的老友。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远离这世界浮浮沉沉的精神向往,不屑同流合污,不做乌合之众。

  史铁生一开始过上残疾生活十分的痛苦,他快放弃了自己,但是身边爱他的人拉了他一把。作者曾在文中反思自身的`生活,他想到了那些身体残疾,却依然收获了一份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的人:荷马,贝多芬,霍金,海伦·凯勒,他们一生无悔。史铁生也变成了一位这样的人,他们向世人证明强大的精神与灵魂,可以跨越身体上的枷锁,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惊人力量,绝地反击,让身体健康的我们自愧不如。你不能说上帝不公平,因为他给予了我们完整的灵魂,一个完美无缺的生命。在我们的宇宙中,我们不会被谁左右,不受一切干扰,做自己喜欢的人,无论平庸或伟大,都应做命运之主,尊严地不畏一切地活着,骄傲地告诉全世界:我曾经不悔地活过啊!

《我与地坛》读后感14

  “命运把我推到悬崖边,我就在这里坐下来,唱支歌给你听。”--史铁生《我与地坛》

  最近,我读细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领悟到了不同寻常的人生,看到肢体残疾的史铁生,有着超乎常人的顽强生命,还有着充实的人生,更拥有始终陪伴他左右的地坛,使我倍感振奋。

  读完这本书,我能感觉到地坛是史铁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角色,因此让我对地坛充满遐想。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是史铁生的内心的无助与悲惨的遭遇的外在表现,但野草荒藤都野蛮生长,从中体现了史铁生残疾生命里不服输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坚强的崛起,自在坦荡,从不同的环境中寻找自己。对地坛寄托的厚重的情感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温馨而又寂寥。

  他说:“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看院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看到了他心情的转变,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铁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义。只要细心观察,留心注意,不管何处都有他美好的一面。我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实的起伏,心灵的生生死死,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每一次复苏,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是始终珍贵的心灵一角,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哪怕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因着爱,因着情,甚至因着对下一世的“白日梦”,虽然这“白日梦”是我等健康人种所难以共情的,但正如他所说,“希望”又有什么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证明必可达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梦”的冠冕堂皇的说法,其实两者一样可笑有使人怜悯,但带给了人们安慰和愉悦。地坛的每一棵树下他都去过,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天气他都在院子里呆过。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洁,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让我们快乐起来,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阳光。

  他说:“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是懦夫映照了英雄,是众生渡化了佛祖。”假如世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那?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命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崇高又将如何让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哪?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是因为苦难,才凸显了生命和世界的珍贵。史铁生终于走出了自己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不同的人生观。世界太不公平了,但又是公平的,拥有生命是上帝给我们最公平的见证。我平时总是抱怨世界不公平,我看了史铁生坚强的写照之后,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认识到,既然上帝造就了我,那么这个世界中一定有我充当的角色,虽然不是一朵红花,但那也是一片绿叶,为什么不试着享受绿叶的快乐?

  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不得不拷问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迈出过脚步?

  我们常被命运的洪流裹挟而去,陷入黑暗和困顿。我们每天都疲惫、都愤怒地跋涉着,但光明的彼岸似乎仍在无尽的远方。于是我们踌躇了、退却了,害怕自己会困死在黎明前夜。但,上帝会扼住你的喉咙,但不会让你窒息,要逆流而上,要不屈不挠,要盛开名为自己的花。困顿总会过去,光明终将来临。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我与地坛》读后感15

  早些年读《我与地坛》时,看作者一人静静处在四下荒弃中,寥落的行人踏碎清晨的阳光,淡风吹散地面的树影;看到作者在一片永恒宁静之间用利刃将生命剖析得鲜血淋漓。他写自己“没事总爱到那里看看”,或是坐在树底发一下午的呆,又或是拿起树枝扫拨地上的蚂蚁,而地坛像是特地为作者准备了一切,于是作者在某日余晖夕照中踏进了地坛为他准备的一切。在那里思悟了死,又选择了生。地坛是作者所有过往的见证,是所有不舍的相依。只有再那里,才能找到所有的时光,已逝故人所有的怀念与爱。

  于是,幼小的我歆羡不已,那样有趣的园子在我看来会比庄严的天坛好玩得多。于是,我梦想某天也可以拥有这样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不必再在狭小的菜田里无聊地玩着野草。

  事实上,现在的我才明白我独到的地坛是史铁生的地坛,并不是那个现实中的地坛。若我见到它,必定也只会觉得那是个普通的地方,因为所有的美好:叶上的金光,盘飞的蜜蜂,盛放的花朵,只存在于史铁生的笔下。只属于他一人的精神世界,它们构筑的是他自己的精神园,只此无二。

  之后,读到德国的克莱里曼的诗。他写:“世界如此广阔,因此语言将我们放逐。深夜,我们泛舟湖上,让天空作赋。”而纪伯伦的“灵与肉”的观点也直到这句话被读后才开始理解。我们被放逐世间,如歌似谜,升入天空的歌与沉如地下的谜是人的两种属性,正如我们庸碌于常,在一日工作结束后,所梦的必是魂牵梦萦的地方。它让我们得以休憩,得以完整,得以灵肉相合,不至于会一片片剥碎、零乱。

  西藏是所有人朝圣地般的存在,强烈的日光,天际的雪山,让凡俗之人洗去灵魂中的罪恶感。它是每一个人的西藏,它是他们唯一的皈依,它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它的存在不可言说,因为它被任何的'个人情感揉捏好后储藏在人们的行囊里,每一个行囊里是每一个人的西藏。正如莘莘学子的梦想,是掺杂了臆想之后的远方,都在远方,每一个远方都不一样,之于自己的远方,是唯一的远方,正如地坛之于史铁生。

  重回故里,发现孩提时的菜田早已被开垦。碧绿的菜畦,斜长在细长田径边的蒲公英全部消失,像是从来不存在。但是我知道,它们存在于我的记忆中,我过去所有的时光里,并且永远不会褪色,鲜活如初。那些高大树木遮蔽的烈阳,被枝叶覆盖如画上花纹的晴空,压弯树枝后簌簌落下的冬雪,秋季里盘转粗壮的虬枝,它们在我和幼时的玩伴记忆中是一样的,但它们是揉合了我所有童年过往后唯一的、无法割舍的乐园。

【《我与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教案09-17

《我与地坛》教案01-26

我与地坛教案02-21

我与地坛好词佳句07-17

《我与地坛》的教学反思10-06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10-27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03-22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04-02

我与地坛的阅读心得04-22

《我与地坛 》教学设计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