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读后感

时间:2024-06-09 08:48:04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庄子秋水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庄子秋水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读后感1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

  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自满的人,是不会知礼,知义的。懂的自谦,才会明白礼义廉耻。满招损,谦受益。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万水之源,之归宿,虽然万川归之,并不见海水溢出,虽然尾闾不断倾泻,也不见海水干涸,四季或旱涝的变化也对大海没有影响,为什么如此?很简单,因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各位看到这里也许要问:刚说了河伯自满,海神怎么又重蹈覆辙,在这里自吹自擂?借用包老三之言曰:非也非也。因为这几句话只是一个引子,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表明海神有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也”,我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中国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罍空”,小酒杯那么大一点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间简直太渺小了。大海如此谦虚,我们更不可骄傲。现代科学所认识的东西和茫茫的宇宙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只能称为管窥蠡测。

  可见,《秋水篇》沿着河→海→天地最后一直到达道的境界的思路将我们引入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美妙的境界之中,读此妙文,悟此妙道,千载之下,吾心通于庄子之心,乃至通于无量众生之心,通于宇宙万事万物,可得大自在矣。

庄子秋水读后感2

  庄子秋水篇里有一句话很有名: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意思是说,由于空间限制,不能跟井底之蛙描述大海的样子,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跟夏天的虫子描述冰天雪地,由于教化或者领悟能力的限制,不能跟见识浅薄的人讲解大道理。

  因为时间、空间和教化的影响,无论是多么博学的人都会有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但人们对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充满了好奇,为了了解这些不懂的事物,也就有了突破这些某些限制的想法,也就有了许许多多的梦想。

  突破限制、摆脱束缚,脱胎换骨,不但需要有想法,而且需要有极大的毅力,甚至要承受极大的痛苦。就如同凤凰每五百年一次的涅槃一样,突破限制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

  比如佛陀,身为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十七岁娶妻,十九岁生子,以后能接掌一个小国家,可以看到一条幸福快乐的人生路就铺在他的面前。可当他看到百姓的生老病死后,就产生了一个更伟大的想法:解脱。为了这个这个想法,佛陀放弃了荣华富贵,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更与当时的各大教派斗争不止,这才使佛教有了一席之地,创立了自己的一套学说,传诸后世。

  比如项羽,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志向高远,在抗秦过程中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为了摆脱暴秦的统治,带领子弟兵南征北战,最后自刎乌江。以生命为代价去突破限制,项羽虽然失败,却仍不失为一个充满斗志的勇士。

  比如爱因斯坦,有个不知真假的小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做了一个小板凳拿给老师看,老师看了说,还有比你做的这个板凳更难看的吗?爱因斯坦拿出了另一个小板凳对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做的,比这个难看多了。在前进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小板凳,也会有更精致的一天。

  比如孙中山和宋庆龄,当宋庆龄追随比自己年长二十七岁的孙中山时,遭到了宋庆龄父母的'坚决反对,并把宋庆龄软禁起来。后来得知孙中山离婚的消息后,宋庆龄冲破软禁,离家赴东京嫁给孙中山,此后情深谊笃,互相扶助,虽不能同生共死,却也了无遗憾。

  比如六世仓央嘉措,从小聪明绝顶,青年时代地位极高,贵为西藏之王,却向往人世间最纯净的自由和爱情,在佛教世界里,他是一个不被接受的异类,在艺术的世界里,却是一个不可多得诗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和情歌,“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诗句直抒胸臆,自然流畅,传诵至今。

  人生一世不过几十年,可以选择做井蛙、夏虫,也可以选择突破诸多的限制,见识到更多更广阔的事物,可以安稳度日、平平淡淡,也可以建功立业、笑傲江湖。有梦想就努力去实现,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虽然结局不一定都是美丽的,但至少落幕无悔。

庄子秋水读后感3

  《秋水篇》开篇说,秋天的江水涨起来后,河伯觉得万众一心,心潮澎湃,得意洋洋。然而,当他游到北海,发现大海的浩瀚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认知是狭隘的,然后他就像海若那样求教,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七问七答。要多读书,多体会,体现庄子的辩证思维。然后这篇文章阐述了六个小故事,也很有趣。下面简要介绍其中的三个。

  1、夔怜蚋,蟑怜蛇,蛇怜风,风怜眼,眼怜心。

  ——这是一连串的羡慕,但每个角色都仅限于自己看到的样子。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其实,真实的情况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2、孔子游匡,数次被宋人包围,琴声不断。

  游水不避蛟龙,是渔夫之勇;

  鲁星不避虎者,猎人之勇也;

  把宝剑摆在面前,视死如生,这是烈士的勇气;

  知贫者有命,知有消逝之时,临危不惧者,是圣人之勇。

  从,继续!我的生活尽在掌握!

  ——《庄子》中对孔子周游列国的悲惨境遇有很多描述。有人说庄子总是贬低孔子。事实上,一方面,这是事实。这些事会晚一些讨论。这个故事就是孔子围攻匡国的场景。孔子不仅表现出了豁达和听天由命的境界,这里的境界是非常高的。后来,围城的人发现他们认错了,因为有一个羊祜,长得跟孔子很像。

  3.公孙龙问韦某。引出“井底之蛙”和“邯郸学步儿”两个成语

  ——这两个成语我小时候就知道,但《庄子》里的描述却精彩绝伦,非常形象。

庄子秋水读后感4

  庄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充满了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正如《秋水》,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用浅显易懂的方法,向我们阐述了做人之道。

  文章写到:“秋水时至”河伯在自己的领域内看到“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就以为他所看到河水开阔雄壮,是无可比拟的,但当他来到海边时,见到大海“不见水端”的辽阔壮观时,他为自己的见识浅薄而感到羞愧,而整篇故事就是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而如果骄傲自满,就会怡笑大方。

  例如,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起义军杀敌勇猛,于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攻进北京城。明朝灭亡了,但李自成和起义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守纪。整天吃喝玩乐,听歌赏舞,他们忘记了他们的对手——一直想打进山海关的清军。后来,吴三桂联合清军向起义军发起进攻,竟没有一位将士肯应战,李自成只好亲自出马,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短短的`42天,这支强大的队伍失去了战斗力,原因在于起义军和李自成自以为已经胜利,有了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什么,只管享乐,放松了警惕,最终败在清军手里。

  联系到我们现代社会中,也不乏“河伯”、“李自成”这样的人。古语有云“满招损,谦受益”,李自成虽然开始时攻进了北京取得了胜利,但他最后却败在了自己的骄傲自满上,并为此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而河伯刚开始时确实很自满,但幸运的是,河伯继续往下走,让他看到了汪洋大海,当他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就立即改正了态度,所以,最后他受益了。故在现代这个物欲充实的社会中,抱着不可一世虚夸的态度,终有一天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宇宙无限,更显得人类是多么的卑微渺小。我们只有抱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抛弃自满,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

庄子秋水读后感5

  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读了庄子这篇文章之后,深刻体会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文章开篇即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给人感觉像是站在东海的河口下方,看着千万里的江河汇聚到了一处,然后倾盆而下。飞湍击石扬起的水汽便蒙然了眼睛。

  然而在河伯欣然自喜的时候,他看见了海神。就像是攀登高峰的人,在翻越了他眼里的最高峰后,俯视脚下蝼蚁般的城镇车流后,回头却看见另一座高峰直插云霄,云雾环绕,几只苍鹰尖利的鸣叫着嘲笑他。

  境界决定一个人的眼光。文章中曾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意思是和井中的青蛙不能谈论大海,是因为青蛙拘泥于空间的大小;和夏天的小虫不能谈论冬天的冰雪,是因为受制于时间季节的变换;和乡村士绅不能谈论大道,是因为他们受困与教化的深浅。俗话说站的高才能看得远。站在乡下的县城,我们羡慕市里的繁华;在都市的繁华里,我们又向往省会的现代化;在省会的现代化里,我们依然会神往首都的国际化。这也可以说明,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

  但是从大的方面来看,庄子又借着海神的口说:五代帝王所延续的,三位君主所争夺的,仁慈的人所忧虑的,贤能的人为之操劳的.,仅仅是如同马匹身上毫末般的天下。这是何等的气概,视天下万物如浮云浅土。但是庄子他却又同自身的大气磅礴之语相悖。“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伯夷因为名誉辞让天下,仲尼谈论天下来显示自己的博学,这是他们所自傲的地方······一股子文士相鄙的气息悠然而起。蔑视天下的庄子,又何必着眼于这在他眼中如同毫末中得毫末的二人呢?

  接下来,便是一番相对论的论述。大于小、善与恶、博与狭、生与死都是相对而言。做任何事情都出于无为忘我的角度。我认为,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大小高低盈虚,这样的大局观是值得称赞的(当然是我这是事后诸葛亮)。“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这些话语在现代来看,大多是诳语。庄子只主张修自身。他反对从本心出发,去分辨善恶好坏,他只是秉承着中庸的道路,不顾旁人的眼光,将自身与整个社会割裂开来。仿佛像是上帝一样俯视着这个世界。世俗的勋爵俸禄打动不了他,戮亲之仇不足以羞辱他。大小不去分辨,是非不去明了。我想如今的社会,大多都大小不分,是非不明吧···更有甚者达到了“戮耻不足以为辱”。但是“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这条,能达到的人却少之又少。

  庄子主张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时代的变化会改变人们的眼光,过去的道德准则不能应运到新的社会环境之下。人的价值判断不应该与社会环境相割离,就如同不能分割阴阳、天地一样。

  他还主张顺应天命,其实就是道家的“无为”。我想他应当认为,天道自有定数,人的命运,才能,智慧,思想都已经被制订好了线路。明白天命的人,不会受到灾难的侵袭,因为他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人为的力量改变不了天地的规律。人们应该明确自身的才能和天赋,就像是单脚的夔不应羡慕有万足的蚿一样。

  从全文来看,庄子是一个十分傲慢的人。他不屑于当楚国的宰相,更不屑于与惠子争

  位。他认为自己的大道才能不足的人无法学会,如果学了的话就像邯郸学步一样,忘记自己原本的本领。他就像是一个洞悉了万物的傲慢隐士。在先秦诸子百家并起的时候,驾着青云,骑着老牛而过。话语里都打着机锋,透露着些许大智慧。飘然而来飘然而去,他并不想去改变什么,只是在闲暇之余,透露些人生的秘密。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这大概是他对自己人生的写照吧。

庄子秋水读后感6

  庄子,战国中期宋国人,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的文章,大量使用寓言,寓言这种文体的创立,使庄子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并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丰富生动,并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的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在古代汉语课上,我们学习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以河伯的自以为多和海若的未尝自多,形成鲜明对比,构成全篇的主要部分。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使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段话叙述了河伯的自以为多,河伯在有限的世界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如果河伯没有看到大海,他将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如果河伯在看到大海之后还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必将贻笑大方。

  所以,做人要“一日三省吾身”,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有涯,学海无涯。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不能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状况,要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学习,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井龟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而束缚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愚昧者自大的借口。海神说:“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这正是智者所具有的谦虚态度。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相对于宇宙万物,人类只是“浮游”。世界之大,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沧海一粟。当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这点时,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并且更有目标的去认识、了解社会的全貌。才能更坦然的面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挫败感。但是这份坦然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让我们拥有一份良好的心态,毕竟人无完人。

  纵观本文,其中心思想是在论说判断、认识的相对性,认识事物的大小、多少、虚盈、始终、贵贱以及生死等都是相对的,其变化是不定的。

  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的是:满招损,谦受益?不是的。

  有个成语叫“邯郸学步”,它的由来正是《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说的是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有关这个成语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只会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的人,他们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就是在说做人不能一味的妄自菲薄,那不是谦逊,是虚伪。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的是:过满则招损,过谦不受益。

庄子秋水读后感7

  《庄子?秋水篇》以河神和海神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认识和作为会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因而很有限。这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启示意义,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可以不学习,或有学而自满的心态。我们应深知学无止境切勿自满。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知识要学习,因而我们要学无止境。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第一要学会走路说话,再就是学会建立对社会的信任感;当我们读小学时,我们要学习语言汉字及其拼音,学习数学加减法。当我们上初中时,我们要开始接触和学习英语,开始接触数学几何、物理知识等等;当我们读高中时,我们要学习更深入的各类科目的课程,以至于能让我达到拔高的境界;到了大学,面向我们的`是各类专业性学科,我们要开始深入学习这些以后职业生涯高级工具;当我们工作了,要学习各种职场的行为和方法技巧等。人生也就是因为这样一步步的学习和拓宽,才有了进步和发展,也只有了进步和发展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时代在进步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我们也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才会跟上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所抛弃,因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学无止境。马克思说:“事物总处在变化发展中。”如遗传变异,或水生发展到陆生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就被自然淘汰。人生活在社会中也是这样,一出生,慢慢学会走路、说话,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接触到各种事物,要不断学习很多的东西,如处理日常事物、人际关系等等。有的人善于了解、学习,于是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有的人却固步自封,懒于了解、学习,结果遇事时不知所措,被时代、社会所抛弃。这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孔子集群贤之大成,振玉声金,却仍不断地学习,其“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行动的一个写照!若非如此,孔子能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儒家的创始人吗?跨栏飞人刘翔,虽有飞人之称,但仍毫不怠懈训练,为了向更高的目标挺进,忍受着脚踝疼痛而不畏,依然坚持艰苦的训练。也正如此,才会有新的破纪录诞生。相反,我国古代一个叫江淹的人,年轻时才思敏捷,文笔出众,写得一手好文章,为当时的人所称道。然而,到了老年之后,他却很少写出好文章,后人戏称为“江郎才尽”。他晚年写不出好的文章难道真是什么“才尽”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他成名之后不再努力学习有关罢了。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学无止境 切勿自满。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我觉得庄子说得太对了。一个人从小开始学习,学吃饭,学走路,学文化,可是他一直到死也还没有把很多东西学到,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所以,知识对我们来说,是比宇宙还要大的,是无边无涯、无穷无尽的,我们每个人在知识面前谁都没有资格自满。

  总之,学习是终身的事,是永远不能说停止的。任何一个人对待学习,既不能半途而废,又不能如井底之蛙,骄傲自满,夜郎自大,而是要牢记:学无止境的道理。学而不骄、学而不弃,只有这样,才能每有所会,才能不断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庄子秋水读后感8

  《秋水》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截然相对的艺术形象:见识浅陋、自以为是的河伯与博学深邃、视野广阔的北海若。

  河伯是黄河之神,到了涨水的季节。百川灌河,他看到径流如此宽大,分不清两岸边牛马的形状,自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无边,无有穷尽,河流所谓的涨水干旱,于他来讲,动静实在太小,根本算不上什么。当河伯一路趾高气扬走来,遇到大海,才突然发现自身竟是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先前的志得意满毫无意义,徒然贻笑大方。随后的一系列问答,相对于北海若气定神闲滔滔不绝地阐明“大小之辨”,河伯的无知更是只有陪衬的份儿。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学说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遵从万物本身的规律,不勉力强求。而往往,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都已心如明镜,对世间万物的属性了然于心。北海若就是这么一个大智者,他所展现出来的是大家风范。

  这样的艺术形象和情节无独有偶,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也有着与河伯海神若雷同的角色。少林寺藏经阁的一位扫地僧,头发花白,衣着邋遢,他只需眼睛一瞪,就能使武功卓绝的萧远山和慕容博口喷鲜血昏死过去,武功推为天下第一,当无异议。可这位扫地僧叮咛告诫的是,武功的高低都只是细微末节,佛法宏大才是正道,如走上邪道,武功越强,反而伤及自身。与之相比,顶着“天下第一恶人”名头的段延庆,强练易筋经以求天下第一的鸠摩智,无一不成为小丑,在尘埃中湮灭。

  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自然有诸多的差异,不可混为一谈;把《秋水》和《天龙八部》举出来,不是要读者盲目效仿海神若的外在风范或深入道家以至得出不可知论,更不是鼓励学习内功心法。我们要找出的是其中的联系,中国古代哲学一脉相承的一种东西,那就是道。

  道与术相对立。术是技巧,是人事,是大多数人凭着指导、借着经验就能轻易习得,并且付与实践能迅速生效的.法门。道,是需要经过长年积累、感悟的,从心底生出的原则。大多数人本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极易偏重于术,而不重道。这样的人,或许能一时逞盛,但由于缺乏人文底蕴,素养不高,终归要见笑于大方之家,譬如《秋水》中的河伯与《天龙八部》里鸠摩智一类角色。相比而言,如海神若者,讲究清静无为,效法自然,天人合一,如扫地僧者,佛法精深,心地明镜,在习术之前,已明白要遵循的道,自然能够有所大成,而免于耻辱。

  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和佛家是相似的。

  与现实来讲,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日益繁忙的工作,日趋激烈的竞争,让我们大多数人晕头转向,有心研究的,不少只在于术——投机专营。希望可以抽离出来,问一问道,找到人生正途该遵循的原则,不求成为哲学家,但要不贻笑大方。

【庄子秋水读后感】相关文章: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10-06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09-26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6篇10-03

庄子秋水读后感09-19

关于《庄子秋水》的读后感10-07

《庄子秋水篇》读后感09-01

庄子秋水读后感三篇10-06

远山秋水10-06

《秋水》教案07-20

《秋水》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