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4-06-13 14:44:49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活着》读后感实用(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着》读后感实用(15篇)

《活着》读后感1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这是一本让人读起来沉重的小说。主人公名为福贵,实则无福无贵。

  看完这本书,感觉一切语言在此刻都是苍白与无力的,这本书的阅读是让人恐惧甚至窒息的。

  福贵对美好生活燃起过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却终被一次又一次的打破。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说他不幸,他也曾经历过幸福,也曾经历过苦难,并且在经历过一切后仍乐观而坚强地活着。正如那句话所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一部《活着》,让我们体会到时代的更替与社会的`变迁。可以想见,在那个年代,像福贵这样悲惨遭遇的底层人民不计其数,福贵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实例。

  生长于和平年代,生活于城市中的我们很难去设身处地地体会福贵的感受,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要坚强地活着。往事随风逝去,只在心中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迹。时间终究还是会让一切变得苍白无力,“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多多少少会遇到困难,但我觉得,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有了深刻的含义。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所以,好好活着,好好生活。

《活着》读后感2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的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一本薄薄的书,让我只用一两天就能看完的书,带给我的感动和思考却一直持续着。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而又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的'动荡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的人亲近的人还陆续死去。在他的一生中,不知失去了多少东西、金钱、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与他为伴。但尽管这样,他还是友好地去面对这个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似乎都变得那样平淡。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也能平静、清醒地去重新认识所有的事情。

  而读到家珍的死去,这是我看到所有生离死别段落中,最宁静,也是最真实的一段。我想,人活一生,总会承受这样或那样的打击,而多年以后,经过岁月的历练,沧桑的经历,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我们又是否可以面对着那些伤痛的记忆娓娓道来呢?

  这个世界的却有些不公,有人生来就可以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而有人却要像福贵一样,面对黄土,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而面对这样的不公,我们终要在内心去寻找思想上的解脱,平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经历,我只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地去实现它的价值。

《活着》读后感3

  有人说读了活着也许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不一样的看法,不过真正让我感兴趣读《活着》这本书,是因为余华说过他是靠《活着》活着这句话。我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样一本书让如此多的人愿意为他消费?就这样,利用这个假期时光,我翻开了这本书。

  活着是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的。主人公福贵,从小家境优越,但是他不但没有好好经营家族的产业,反而染上了许多恶习,可以说,吃喝嫖赌样样不少,不仅对下人十分不尊重,也不顾及家庭。于是很快,在别人的算计下,就将家产败光了。在经历妻离子散之后的福贵终于幡然醒悟决心挑起家庭的`重担。但是命运又给福贵开了一个玩笑,在去给母亲找医生的过程中,富贵被抓去做了炮兵,在战场上好不容易九死一生回来,噩耗却又一次次向他袭来。

  其中让我最揪心的一段,就是有庆被抽血救县长夫人。有庆本是一个懂事肯吃苦的孩子,他本可以好好的活下去,但是却因为一个医生的不负责任,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他本可以做一个奔跑在田间操场上意气风发的少年,却因为这样一个不配为医生的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仅仅因为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的孩子,所以就命如草芥,每每读到这,我的心头都闷闷的。还有文革那一段,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到处转人,其中也包括春生,春生也是九死一生才好,当上了县长,但命运也从未放过他,他被那些反动分子抓去迫害,最后上吊自杀了。春生本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但是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怎么可能给人希望呢?

  不过最令我佩服的还得是主人公富贵,因为他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与亲人的生死离别后,都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在讲述自己这些苦难时没有对命运不公的抱怨,只有平静,仿佛只是这些故事中的一个旁观者。看到这,我忽然想起罗曼罗兰曾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我认为福贵就是这样一种人,虽他一生命运坎坷,但他依旧有活下去的勇气,这是我所不能做到的,但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有无论任何困难都不能消磨我对生活的勇气与希望。

  活着不是为了什么,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为了自己的希望活着,为了自己的未来活着。只要我们活在这世界上,就应该努力绽放自己的光芒,坚持不懈的奋斗,不负来这世界一遭。

《活着》读后感4

  “这本书表面上叫《活着》,可实际上大家最后都死了。”我一和朋友聊起《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讲这句话。

  《活着》这本书给我的阅读的体验实在是太讽刺,太戏剧又太过沉默,还掺杂着一些无法理解的苦痛,这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我跟着福贵看他从一个爱好赌博的公子哥变成一贫如洗的穷光蛋,觉得实在是活该。可是看到后面,看着他身边的家珍、有庆、凤霞……一个个死去,看着他一次次受到生活残酷无情地打击,我却开始在盼了,盼着能它有一个转折,盼着福贵最后能有一个被安慰的结局。可越看后面越没有希望,越看后面甚至想:“接下来福贵也应该要死了吧。”然而出乎意料地,福贵就这么平静的接受了一切,作为家里最后一个人默默地活着。看到这个结局,我心里的.那些郁结像是和他的歌声一起,在空旷的傍晚和风一样飘扬,感觉也没有那么沉重了。回过神来,是他的活着安慰了我。“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中国的思想一直是这样的,沉默,温婉,不动声色。

  我们讨厌激进地争执,暴力地冲突,我觉得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其他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活着本身,就值得让我们去活着。

  “活着”这两个字眼对常人来说平凡得很,但是对于《活着》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富贵”而言,却意义深刻。

  富贵原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他不把父母当回事,对妻子的辛苦劳累不屑一顾。最可恶的是他那吃、喝、嫖、赌的陋习,挥霍光了老一辈留下的所有家产。他的父亲也被他气死了。可是这时忏悔已经来不及了。从此,他只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饱受着为生计而奔波的劳累、苦楚。他怎么也没想到命运会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让他的心灵遭受一次次与亲人离别的痛苦,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个孤家寡人苟活于世。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贵努力地重新生活,这位历经沧桑和磨难的老人将苦难消解于自己的忍耐和平静之中,坚强地挺了过来。

  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好老师。是生活渐渐让游手好闲、薄情寡义的富贵变成了一个任劳任怨、百折不挠的家里的顶梁柱。如果没有经历后面的变故,他可能一辈子也无法体会到活着是多么美好和幸运。

  在每个人生活的道路上,每一段都是那么刻骨铭心,每一次都让人大汗淋漓,生容易,活不易。人生的道路,就像波浪形曲线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虽然走起来非常辛苦,但是它却通向我们人生幸福的道路。只有攀过那危峰兀立的高峰,越过那一条条一望无际的山谷,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

  让我们以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态度面对生活,走好每一段生活的旅程!

《活着》读后感5

  或许是因为他自己的原因,又或许是因为难以捉摸的命运,生活剥夺了福贵的亲人、朋友。可生活从未剥夺他活下去的勇气和意志。他的'苦难不过是当时大千世界的一个缩影,但仍旧让人感叹不已。

  面对命运的打击,当时很多人都像春生那样屈服了吧,没有勇气熬过去,就只能痛苦地死去。他们是善良的,却不如福贵的坚强。因为坚强能让人战胜打击,善良却不一定能行。

《活着》读后感6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通过同事介绍才知道的,当时的同事对我说这本书是一本描写死亡的书,催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所以,我也就一直未看这本书,直到前天看到华商报连载余华的《兄弟》,而且当天看到许多报纸都提到《活着》这本书,突然想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徐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父亲气恨而亡。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接二连三地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书中有几个场景让我觉得很感动,至今想起仍感悲凉。第一个场景是福贵为生活所迫把哑巴女儿凤霞送人后,凤霞自己跑回家的事情。福贵虽不忍,仍是坚持把凤霞送回那户人家那去。那一路走得不仅让福贵难受,我心里也很难受。凤霞是个哑巴,她心里怎么想我无法从他们的语言中得知,可是作者在这里描写的父女之间的动作表现充分的表达了父亲的不忍和女儿的不舍。其实很多时候文章催泪不一定要那种浩大的抱头痛哭的场面,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竟能表现的淋漓尽致。"凤霞是个好孩子,到了那时候也没哭,只是睁大眼睛看我,我伸手去摸她的脸,她也伸过手来摸我的脸。她的手在我脸上一摸,我再也不愿意送她回到那户人家去了。背起凤霞就往回走,凤霞的小胳膊勾住我的脖子,走了一段她突然紧紧抱住了我,她知道我是带她回家了。"就是这样一个摸脸的动作,彻底的打动了福贵的心,也打开了读者心灵的缺口。这个场景在我脑海中深深的定格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一个场景,《活着》还称不上悲痛的故事。我觉得全书最感人的场景应该是福贵的儿子有庆因县长的老婆生孩子大量失血而献血的时候抽血过多,最后结束了幼小的生命。我明白福贵看到有庆尸体的那一霎那所产生的杀人的念头,也痛心当他发现自己的仇人就是曾经的战友春生的那种矛盾。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福贵从悲痛到无奈,经历了最孤立无援的日子。福贵强忍悲痛,每天善意的欺骗妻子家珍儿子病了。傍晚的时候骗家珍说去城里医院看望儿子,其实是到儿子墓前陪伴儿子至半夜。妻子终于觉察到些什么了,那时候妻子的身体不好,福贵害怕妻子承受不了儿子有庆的死亡而过去了。可是妻子比福贵想象中坚强,她可能察觉到自己快不行了,叫福贵背她去看看儿子。福贵把妻子背到村头,妻子说到村尾去,"福贵,你别骗我了,我知道有庆死了。"她这么一说,我站在那里动不了,腿也开始发软。我的脖子上越来越湿,我知道那是家珍的眼泪,家珍说:"让我去看看有庆吧。"我知道骗不下去,就背着家珍往村西走,家珍低声告诉我:"我夜夜听着你从村西走过来,我就知道有庆死了。"我惊叹于这个女人的承受能力,要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孩子都是父母的命根儿,是父母的全部生命,尤其是女人,女人是脆弱的,可是有时候女人比男人还要坚强,尤其是作为一个母亲的时候,没有人比女人更为勇敢,更为坚强伟大。

  我始终没有想到可怜的苦根竟然是活活的撑死。可怜的苦根,刚出生就没有母亲,父亲在他四岁那年被板车活活夹死,剩下一个苦命的外公。与外公相依为命的日子不长,每天被外公叫起来割草,苦根身上有着有庆的影子,填补了福贵生命中的遗憾。但是作者没有让幸福眷顾福贵:一次苦根病了在床上养病,福贵心疼苦根,煮了半锅豆子给苦根。待富贵回到家发现苦根嘴半张着,能看到里面有两颗还没嚼烂的'豆子。"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家太穷,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难得能吃上。"其实我宁愿苦根是病死的,也不希望他是撑死的。是命运,是贫穷,是什么造成苦根的死亡?讽刺啊,这样的一个命运的讽刺竟然从一个孩子的身上表现出来,在这个情节的安排上可以说作者对苦根是十分残忍。既然苦根的出生已经夺走或者说代替了凤霞的位置,那么至少也应该让苦根完成他的使命——陪伴福贵这个可怜的命运的玩伴。苦根撑死这个悲剧让福贵的生活以及情感的再次受到重创,也是最后一次的重创,从此以后福贵的生活的情感再也不会有致命的打击了,因为所有的亲人都已经离他而去了,活着的福贵只是一种形式,一个例行公事了。

  这本书,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可是在那么多死里面,让我们看到了活着的艰难,活着的困惑,面对那么多人的死亡,让我们理解了活着的可贵,活着的必要,在众多亲人的死亡面前,让我们坚持活着的毅力和信心。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随时可能离开我们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但是生命又是如此的刚强,随时抵抗着命运的捉弄与嘲笑。死了就是死了,这的确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事实。但是活着的终究是活着。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务所活着".

  ……

《活着》读后感7

  《活着》讲述了一个悲惨的家庭故事。

  主人公一开始福贵是一个富二代,后来迷上了赌博,结果全输了。他先是把家产输了个精光,“一夜回到解放前”,住进了茅草房,过着拮据的生活。后来还算运气,和一位叫家珍的姑娘成了家,很快生了两个孩子,女儿叫凤霞,儿子叫有庆。可是好景不长,家珍得了一种叫软骨病的重症,人一点都不能动,只能躺在床上。又过了几年,刘县长的女人生孩子大出血,血型比较奇特,于是全县的学生都验血,结果只有有庆对上了。可怕的是抽血的医生不知道怎么,居然把有庆的血都快抽干了,有庆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了。没过多久,凤霞发高烧,一不小心烧成了聋哑,真是祸不单行啊!两个孩子接连出事,对原本就艰难的家庭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啊!家珍也病得更重了。可是到这里还没完,凤霞成年后嫁给了一个偏头,不久怀上了,生产的时候因大出血,也没了。家珍挨不了多久也病死了。一大家子只剩下一个主人公福贵、偏头女婿和外孙了。后来这个偏头也在搬水泥板时被挤死了。后来几年,福贵和外孙苦根相依为命,艰难地熬着,结果有一天福贵犯糊涂了,煮了一筐豆子给苦根吃,唯一的命根子苦根吃豆子撑死了。

  读完这个故事,感觉心情很沉重。这个家庭只剩下孤独的福贵了,徐家到他这也是断子绝孙了。从此就一头老牛陪伴着他了,但是他依然坚强地活着,可见福贵这个人命硬,生命非常顽强,而且能够看得开,心理调适能力强。当然,如果当初没有迷上赌博,也许福贵的人生完全是另外一种活法,有可能会在“打土豪,分田地”时期,因为地主的.身份而遭到横祸。所谓,一步错步步错,人生没有一点点悔棋的机会。我们要好好珍惜当下,尤其是要学好本领,改变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活着》读后感8

  富贵的一生在命运的年轮中辗转反侧,每当生活安定下来,意外却接踵而至,从父母到儿子,从女儿一家到妻子,命运的无常,一次次摧残着他,也一次次震撼着读者,苦泪和死亡伴随,用逝去衬托出生命的珍贵。但富贵还是从土地改革到三年自然灾害,再到文革,挺了下来,他代表着那些年中国人所受过的苦,比起富贵的一生,我们遇到的挫折又算什么呢?富贵终究抗下了命运的'无常,世上无绝境,唯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都说青年富贵为贪欲而活,中年富贵为了家庭而活,老年富贵是为了自己而活。也正是如此,迟暮之年的富贵才能每日唱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概括自己一生的词句,唱出的是富贵对自己过往的坦然,他正视着自己。而我们在失意之时,在堕落之中,要好好想想,我们是否在为了金钱俗欲而活?是否已经将自己的灵魂寄托于他人,任由别人摆布?记住,要为了自己而活。

  夕阳西下,富贵的老牛在耕地划下一道道沟痕,活着也不过如此。但就是因为这样,才能世代耕作出肥沃的土,彰显出生活的价值。

《活着》读后感9

  这是一本读后令人五味杂陈的书,故事既有云雾缭绕的仙气又有充满人间的烟火。作者用抽丝剥茧的手法,带人思考在新旧社会更替下人的命运多舛,人在受制于外在不幸下是如何反射出的抗争毅力。

  主人公与牛的对话开启了一段不堪回眸的往事。人如其名有“福”也有“贵”的福贵生在福中不知福,上有富父下有家奴无论是家产还是生活,足足一个富二代。人生如意喜相逢,在门当户对下娶了陈记米行的千金家珍为妻。这样一个强大的背景,本应该向上又努力,却偏偏这位后生是位名副其实的败家子,“人性的堕落”四个字在他“老人家”手里展现的一览无余,在他手上败了家产又被人扫地出门,死了双亲又赶上一个不争气的年代,最后被堂堂国军顺手牵羊成为壮丁。一上战场那种屁滚尿流的吓场容不得他继续回忆过去的福贵,与恐慌为伴的他任由命运安排,千辛万苦后至终只留了一口气回到了家。

  过后作者又略带讽刺地把场景一转,镜头转向全国人民分土地打土豪时节,如此欢天喜地大时代,那个分得福贵“大别墅”的龙二却被判了刑吃上了子弹,在吃之前与福贵面面相觑,来了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福贵啊!我是替你死啊”,这是哪门对哪门啊,福贵老兄败家还败出祝福来了。无奈啊!这可能就是人生吧!

  作者那高铁般速度的笔风带我们简单领略了那个浮夸风之下的怪事,现在想想除了愚昧别无它有。还好这只是书里的一种文学对比,用开水炼钢铁(好像历史上真有那么一会事)这样奇葩的伪科学社员还做的不亦乐乎,如果真用这种做法并继续下去的`话,那只能一声呜呼!

  另一方面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用胆大包天的口吻潮了一下人们生存的生态,凤霞发一下高烧就变聋哑了,读起来真是想对当时社会一阵唾骂,区区一点高烧就这样毁了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更生气的在后面,那个有庆在一位“无厘头”的领导教唆下,为了忠于领导的号召献血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一段读的我毛骨悚然,导致我对停在马路边那献血车产生了几分莫名的恐惧。本书越接近尾声,这个家庭越令人痛心,一家人本来很不幸了,结果更不幸是除了福贵以外全都死了,如此悲观的结束留给读者的只有思绪千万,啊!可能这就是文学吧。

  有人说人生是喜剧,有吃有喝有房有车,生活在改革春风吹满地的大好季节,《活着》告诉我们人生不一定是喜剧,更可能是悲剧。稍微思考一下世界文学名著如《原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都是以悲剧而著名。我想余华的《活着》也应属于这一类型。活着真的很好,这可能是对繁荣昌盛的年景之赞美,也可能是对生在不测与动荡年代里人类一种无惧生存之毅力的礼赞。

《活着》读后感10

  余华是一位备受赞誉的现代作家,尽管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部都堪称经典。其中,《活着》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今天读完这本小说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迫切想要倾诉自己的想法……

  本书的主人公福贵,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但他却因为沉迷于吃喝嫖赌而输掉了家族的105亩土地给了龙二。这个事件使得他的父亲气得病死。面对生活的困境,福贵的生存意义何在?他的人生似乎黯淡无光,为什么还要继续挨过每一天呢?读完《活着》后,这个问题不断地困扰着我。苦根去世后,福贵失去了所有已故亲人的陪伴,只剩下一头老牛陪伴左右,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上,像其他农民一样劳作着。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经历了许多困难。在赔完了地之后,他的父亲因为气愤而去世,他只能和母亲、妻子和女儿过着艰苦的生活。最终,母亲得了重病,他去城里给母亲买药时被征召入伍。几年后,他遇到了解放军,回到了家乡,但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也因病变聋哑。之后,他的儿子有庆因为县长夫人生孩子失血过多需要输血,其他人的血型都不匹配,只能使用有庆的血液。然而,大家都只关心救治县长夫人,而无人在意有庆的生命,最终有庆因为输血过多而去世。凤霞后来嫁给了二喜,在生孩子时也因出血过多而去世。福贵的妻子家珍非常伤心,三个月后也去世了,而二喜在工作时因为失误被水泥板夹死。他们的孙子,凤霞的孩子苦根也因为吃豆子而误食致死。如此一来,整个家庭只剩下福贵一个人了,他买了一头老牛,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陪伴他度过余生。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经历了许多挫折。在赔偿完土地后,他的父亲因为不满而离世。他只能和母亲、妻子和女儿相依为命。后来,母亲患上了重病,福贵前往城市为她购买药物时被征召入伍。几年后,他在遇到解放军后回到了故乡,但母亲已经辞世,女儿凤霞也失去了听力和言语能力。随后,他的`儿子有庆因为县长夫人在分娩时大出血,需要输血。然而,其他人的血型都不匹配,只有有庆的血型合适。尽管有庆牺牲了自己,但大家都只顾着救治县长夫人,无人关心有庆的命运,最终导致他因输血过多而逝世。凤霞后来嫁给了二喜,在分娩时也因为出血过多而去世。福贵的妻子家珍非常伤心,三个月后也与世长辞。而在工作时,二喜因为疏忽大意被水泥板夹死。他们的孙子苦根也因误食豆子引发的问题而丧命。如此一来,整个家庭只剩下福贵一人,于是他买了一头老牛,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它,陪伴自己度过余生。

  从这本书中,我悟到了一个道理,只要坚持活下去,生命本身就有希望。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绝望的境地,只有对境况感到绝望的人。对于福贵来说,他永远没有失去希望的勇气。尽管身边的亲人接连离世,但福贵仍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时间的流逝会逐渐淡化生命中所经历的磨难,福贵的一生充满了悲惨,然而当他年过花甲时回忆起过往,却并未被绝望所填满。

《活着》读后感11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活着”的故事里死去。

  作者余华用他那冷冰冰的笔调让我们亲眼目睹少爷福贵的荒唐,导致家族被破产后和艰难的过程。又给了我们美好的希望,让有庆长跑比赛获得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让某些时刻充满着快乐与温情。可就在结束之时,余华毫不犹豫,让角色迅速死去,毫无征兆,只留下一个错愕的神情。

  有庆是第一个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坚强的母亲说道,大多数人在这时候一定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完全丧失希望,但福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却使有庆难堪。他喜爱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上学每天来回奔跑,所以他拿了长跑第一名。我本以为悲剧即将结束,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可正当我感到前方的光明触手可及时,有庆却突然死去。就像我们知道的很多社会底层人们一样,有庆的血型不幸与县长夫人的血型相同,他死得冤枉而荒谬,活活把血抽干至死。可那又如何?谁又会理睬一个啥也不是的小屁孩呢?

  自从有庆死后,他家中的所有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就如同一个说不清永远解不了的诅咒。最终只留下孤独的'福贵和一头也叫作福贵的老牛。

  余华作者写这本书不禁让我有些战栗,薄薄20万字,却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合上书本一时的我,似乎一下明白了许多道理,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忍受的苦难,还要学会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生活给予我们的艰难和幸福,富贵与贫困。又像电影《我的姐姐》里的姐姐述说的人迟早都会变成灰。死是不必求成的,都必将会带来的节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任何身外的事物而活着,就像福贵一样伴随着死亡活下去。

《活着》读后感12

  一开始读这本书,只觉得这本书介绍的不是如何''活着'',而是在阐述人们如何离开这个世界。再往下研究时发现,每一种死去原来都是时代命运这双魔爪下的安排。

  先看福贵的爹,每次蹲茅厕时,总会一边叫唤,展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但福贵败光了家产时,他不再有之前那种神气,当他走在不属于自己的地产上时,别人称他为老爷,他也只是摆摆手说''不要这样叫''。

  福贵的爹,最终在茅厕摔倒,不体面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是被气死的,更是因为不再有颜面活着。因为他和他的.儿子福贵,一步步把徐家推向了没落。

  再看福贵的女儿凤霞和儿子有庆。

  凤霞因为一场发烧,成了哑巴。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羡慕别人拥有自己的幸福,后来嫁给了老实忠厚的搬运工二喜,过上了一段美好的生活。好景不长,有了孩子的凤霞在医院被接生中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有庆,一个懂事的小孩,在为县长的儿子献血的时候,因为抽血过多而亡。当产妇出现生命危机迹象时,当中实习的护士医生无人察觉,断送了一条生命。一个失血过多,一个抽血过多——他们都是无辜的,只是当时的医疗造就了时代的悲哀。

  隐约记得文中家珍,也就是福贵的妻子,在友庆的坟墓边为他趴开石头的情节,作为一个母亲,她无力地哭着,说着:不能让这些石子硌得友庆疼。

  庆幸的是,最后凤霞的儿子苦根活了下来,他很聪明,话也很多,除了吃得少一点,瘦了一些,其他都好。福贵也非常心疼自己的孙子,在苦根发烧的时候为他熬了很多豆子,苦根大概是太久没有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了吧,一口气吃下了很多,却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美味噎死。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而在那样一个时代,生命显得太过的脆弱。

《活着》读后感13

  小七有篇文章昨日以前的星光七堇年她度过内心最艰辛时日的时候,顽执地相信所有人都离弃了她。在二十一岁的四月,她骑着车缓缓经过图书馆楼前,忽然惊觉阴影的美丽,于是抬头,看到几束梨花在清澈的阳光下,抖动着百花与绿叶……其妆之煦悦,如一段静默深情的共舞。一年迎一春,一春去一年。这静致安好的春熙,却并不映衬她当下的心情。我在此时遇到这个姑娘,她正经历有史以来症状最严重的抑郁症。她向我描述说,阵阵黑暗的情绪像是整饬的部队一般势头强大的推进,在她的身心之上反反复复踏来踏去。

  暗无天日。但是她又是这样的,这样的希望自己好起来。于是这个姑娘在自己的写字台上贴下了一张纸条,翻折起来,朝向自己的一面上写着:今天是你余生的第一天。她对我描述过许多梦境。她说,曾经一段时间常梦见地震。梦见自己睡在床上,忽然地动山摇,楼层开始倾斜,将她从十七楼像倒垃圾一样倒出去。

  在面朝下滑出楼房倾斜的边缘开始下坠的瞬间,她会吓醒。然后是一些被追杀的梦境。在漫长窒息的逃跑之后,眼看着凶手迅速逼近,她的脚步却渐渐迈不动了。木然呆在原地,凶手扑过来,她又吓醒了。还有一些梦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圆柱体水库,纵深不可测。她在这水库的底部边壁,脚踩着弧壁上棱起的一道窄窄的边沿,只觉得摇摇欲坠、岌岌可危……她战战兢兢地仰头,就看见黑色的,压抑的,工业噩梦一般的高耸环壁,还有宽阔的黑色的水面。

  这仿佛是围城的形象在她心里的投射。生命是一座围城。青春是一座围城。爱情也是一座围城。名誉是一座围城。金钱还是一座围城……在我们一生,不断地从一座围城走向另一座围城的狭路上,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大家默不作声地抢路,挤在困顿和失落中举步维艰,内心慢性糜烂。姑娘这样想着,越来越悲伤。有一个夜晚她刚刚结束了哭泣,精疲力竭地躺在床上,开始读着一本叫做《活着》的书。一个叫做余华的作家,透过一个一个印刷清晰的方块字,是这样心平气和地对这个不懂事的姑娘说:"为什么丑恶的事情总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要伸手便可触及。

  “他还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上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显示给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与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姑娘读到这里,发现了"生活"与"活着"的不同,就像我们所说的"世界"与"人间"。所以——在今天,我们余生的第一天——要开始懂得相遇便是错过的开始,一生中的许多日夜并不欢愉。

  诸多誓言:永远,一定,再也,所有……等等并不能挽救已经无力回天的诀别。常常有人为我们沏了一碗感情深致的茶,我们却总说来日方长,来日方长,于是将其搁置在一旁,且待花间一游再回,或他处小酌而归,以为它仍会热香扑鼻地等在那里,等着自己回来。殊不知这世上回首之间便是人走茶凉。因此要记得,感情这碗浓茶,一定要趁热喝。在她失恋的二十一岁,从黄昏到凌晨,姑娘曾屡次坐在床边看着她爱的人沉睡。但凡坐下端视他,泪就不禁地,落了他一脸。原来诸多静致的深情,也不过是种舍不得。我能够想象姑娘曾就这么坐在床沿,带着一张因过度沉浸于自身情绪世界而憔悴发青的脸,端视着沉睡的恋人,仿佛是在向自己的内心审视,因此充满了怜悯。这白驹过隙的两年时光,从二十岁到二十一岁。我遇见这个姑娘。我记得她对她爱的人说过:我们的结局会是一个完满的句号。

  在句号之前的故事里,我一直都爱你。我看着这个姑娘,这两年的光阴里,写了一些字,走了一些路。在感情的错位里,她走过了许多人的肩旁。殊途同归。见证用心付出的感情,敌不过时间,世情,但终究有一种对于希望的忠于。是的,伊尔文说:“一个女子的全部生命便是一本情感的历史。心是她的世界。在这里她的野心想主宰一切……如果不幸于她的爱情,她的心就如同被攻下了寨堡,让敌人打了下来,又弃在一边荒芜起来。”幸好爱情不是一切。幸好一切都不是爱情。昨日的梦境中,我远远站在山峦高处,眺望远处的一片茫茫湖岸,湖岸上是一片琨黄的芦苇,在如丝的秋风中渐次倒伏。彼时夜幕即将低垂,眼前似一幅苍黄的油画,天际尽头有着轮廓黯淡的城堡。雁群掠过,有无限忧郁寂静。我身旁有一位白发的老太太,穿着非常郑重的驼色的套装,她反反复复对我说:看,我有一颗祖母绿宝石的戒指。在她的右手四指上,我看到她的祖母绿宝石戒指。我眺望油画一般的黄昏的湖岸,心中旷阔,好像与重重时年后的我不期而遇。这是我二十年来,最美的一个梦境。我在醒来的时候告诉自己心里那个不快乐的姑娘,说:我们尚且在二十岁的年纪上。不要因为爱情,而错过了一地春熙梨花的美丽阴影。

《活着》读后感14

  《活着》整本书里,通篇充斥着我习以为常的味道,从一开始老百姓田里的风光,到最后老人与牛暮归时的画面,我都觉得特别真实,也特别普通。故事的情节也都完全不出乎我的意料,福贵沉迷赌博,家道中落,父亲死去,一贫如洗时,自己被抓去当运炮兵,历经生死波折,遇见解放军被放回老家,发现女儿因为发烧成为了聋哑人,母亲病故。

  后来,在动荡的时局中艰难维生,儿子因为给别人输血死掉了,女儿嫁给了憨厚老实的女婿,生儿子的时候难产大出血死掉了,妻子因为过度劳累和悲伤也死掉了,女婿在出工时遇见意外,死掉了,留下一个外孙,营养不良,犯低血糖,一个人在家吃豆子噎死了。

  最后老人养了一头牛,就指望着这头牛耕田种地,还给牛取上了自己的名字,时常对着它叫唤自己亲人的.名字,仿佛它不孤单,自己就不孤单,仿佛它以为身边那些人都在,他的亲人们就还都在。

  我这个人算是敏感到一定程度的,很多时候会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人和事心疼,就比如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见到一个面容姣好的女生,一直站在我旁边抿着嘴唇不说话,别人路过也很有礼貌的避让,后来她到站下车,我从车窗上看她走路,有点跛,我就很难过。有时候看一部电影,看到别人有释怀不了的过去,看到别人的人生中挥之不去的绝望,看到那些明明很善良,很美好的人们一个个结局惨淡,也会难受很久。

  看《活着》的时候吧,可能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吧,很多情节其实都特别真实,那些波折和坎坷,并没有那么难以理解,很多小片段就感觉和夏天时,我和奶奶对坐着在村里的大厅里摘花生时她讲的以前的老故事一样。

  看到结尾时,一起来韶关参加培训的同事都基本回去了,晚上就我一个,夜一深,就感觉自己特别脆弱。看到家珍临死前对福贵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

  我在床上抱着被子哗哗哭了十几分钟。

  很多时候,我经常和舍友说:“我觉得我啊,以后可能就是孤独终老了。”现在我想,人生始终逃不过一个结局的,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去爱了。如果真要把人生当成一个故事来看,任谁都有数不清的遗憾和后悔,甚至苦难和绝望。但这一切,都是我们生命张力之下要用勇气和韧性去克服的。

  《活着》对我来说,绝不仅仅是一部通过诉说苦难和心酸来使读者感恩人生的作品。我也不必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明白人生的艰难,恰恰相反,正因为《活着》,我看到了更多原本沉淀在周身的美好和难得。

  何为活着?那些琐碎的,浩荡的,沉重的,柔软的,匆忙的,懒散的,绝望的和欣喜的,所有一切的一切,在你用力去生长时,连同着血肉根须一同倾注下去的,一旦开始,就注定了要结束但还没结束,要用我们一辈子去用力奔赴这结束的,就是活着。

《活着》读后感15

  我得为余华的《活着》写一篇读后感。有哪本书比《活着》更有意义,能更好地有感而发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还是《冷山》?《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浅薄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完毕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完毕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完毕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小时候,我曾想过自杀。自杀,现在一想,咳!一个惊心动魄的词语!

  那是小学时,我的数学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数学老师罚留堂。我写的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永远都是次等货。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惊胆战的,每天都期待着可爱的老师们不要当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面对我一个人实行鞭策,但老师们还是这样做了。我没了面子,没了自信心,没了立足之地,没了表现自己的时机,没了一切。世界没有了任何色彩。但我还有一条生命,活生生的。我想完毕她,完毕了她我就可以逃开一切。但当我站在家里阳台向下望时,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长城时,我突然觉察,我并不想死。假设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阳台上的栏杆一跃而下,在长城上可以将扶紧栏杆的两手松开,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触目惊心哪!我不想死了。 后来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对我有了几分羡慕,自然有了表现自我的时机。我的心情如同拥有了一切一样兴奋。庆幸当初我没有做愚蠢事儿啊!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呐喊中活着——《活着》读后感10-06

活着10-05

体味活着——读《活着》有感09-28

活着真好10-07

活着美文10-06

活着的作文09-27

活着的作文03-17

孤独的活着10-05

《活着》心得04-14

人活着真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