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Q正传》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阿Q正传》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阿Q正传》有感1
鲁迅先生喜欢笑骂,讽刺是他常用的写作武器。这让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刻薄的人。他的嘲笑更适合那些不懂时事的政治家,但对那些本该在世界上受到怜悯的穷人来说却是不人道的。看看鲁迅先生写的每一章的标题:优胜纪略、爱情悲剧、从中兴到结束、团圆。让人看到无奈无力的微笑。
他是一个工具。当他忙于家务时,人们会想到他的存在。他是角落里被遗忘的社会底层人物。他很穷,但他不会让人们像祥林嫂子一样同情他,因为他也有可恨的一面。虽然他会被迫谋生做短工,但他也会混日子。对于像他命运这样悲惨或比她更不幸的人来说,他采取的是别人对他的态度――侮辱和欺凌是典型的流氓混混。其实在我看来,阿Q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无知、阶级思想严重、没有人权意识、嘲笑别人不幸的精神胜利,从而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但又怪谁呢?当时,人们没有知识或意识形态意识作为抵御压迫的武器。
他是个小丑。当人们空虚到无聊的时候,他们会激怒他,把他唯一的自尊踩在脚下。俗话说,狗急也会跳墙。阿Q被羞辱后本能地和别人打架。他打不过,他毕竟不是勇士,受了一肚子气,最后还是自取其辱。但他只是在形式上失败了,在精神上,他仍然是一个赢家,他的.想法是:我终于被儿子打败了,现在的世界真的不像样。这样一句话就能让他心满意足地离开。
就是这样一个可怜又恨的人,因为小事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只有诺诺被摆布,被压迫,也麻木到把卖家剩下的钱拿去喝酒。我真怀疑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灵魂!除了本能地吃、喝、拉、撒,他的生活也很混乱。后来,他去城里当小偷,偷了小东西回到未庄,他的价值突然上升了很多,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他参加了“革命”被捕,成为了树立榜样的替罪羊。但鲁迅先生毕竟是睿智的,他用阿Q的无知杀了头,血淋淋地刻画了一些。最精彩的是文章的最后两段,描述了人们的麻木。
读《阿Q正传》有感2
《阿Q正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部小说,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通过刻画阿Q这个人物形象,揭示了中国人民身上的某些弱点和缺陷,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意义。
阿Q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他既是人物,也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表现,他是鲁迅笔下的一个贫苦农民,一个民间故事中常见的“人物”。但是,阿Q的所在的时代背景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个时代被冠以百年国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不同的称谓,它的特征是处于社会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期,同时面临着内忧外患、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迅用自己独特的'文学观点和风格,借助一个微不足道的流浪汉阿Q的故事,揭露了当时中国人的某些思想和心理上的弱点。
在小说中,叙述了阿Q这个人物的一生,阿Q是一个受压迫和被压迫者的典型,在受到侮辱的时候,他习惯于用自嘲和自卖自夸的方式来打压自己的对手,以弥补自己受到的打击。但是,鲁迅并没有停留在表象,他通过描绘阿Q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反思。阿Q内心的那种叛逆、焦虑和无奈,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危机,他们既对现实抱有强烈的不满和怨气,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局面。在这种心理困境之下,一些中国人开始采取类似阿Q的自卑、自嘲和自卖自夸的心态来面对现实,这成为了中国近代的一种文化特征。
然而,阿Q的悲剧最终并没有得到解决,斗争最后还是以他的失败告终。小说的结尾,阿Q被绑在墙上,他虽然嘴里还在嘲笑着包拯的脑子,但实际上他已经失去了尊严和自信,再也不敢自卖自夸,也再不敢做自己。这个尴尬的境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面临的无法逃避的矛盾和困境,正如阿Q那样,他们只能用自卑、互相攻击的方式来面对现实。
小说中既有对阿Q的内心世界的深度描绘,也有对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腐败的深刻反思。任何小说都有着一个或多个中心主题,而《阿Q正传》的主题可以说是揭示旧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病态。在这个社会中,贫富的巨大差距和阶层的固化,决定了这个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而这些问题也反映在阿Q这个小人物身上。
在文学性方面,这部小说也展现出了鲁迅的独特才华和文学风格。鲁迅的叙述方式幽默而严肃,直击人心,情理并用。阿Q的形象是鲁迅的创作高峰之一,他的形象通过鲁迅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和语言的魅力纷繁复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它的内涵不仅在于揭示了当时中国人心理上的弱点和困境,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启示和教益。这部小说告诉我们,如果说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状态处于这样的卑微、无力和乌托邦的境地,那么这个民族将无法追求真正的独立自主。
读《阿Q正传》有感3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 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评!!《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登录作文网,。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登录作文网,。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读《阿Q正传》有感4
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以辛亥革命前后江南某农村——未庄故事为背景,写出了著名小说《阿Q正传》,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其中便塑造了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因此《阿Q正传》的主题是永恒的,阿Q形象永远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阿Q来了解中国人民过去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奴役的历史。当时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蓬勃发展,中国在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已经开始的时代,受社会主义思潮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影响,产出了一个个如阿Q一般有着或多或少崭新性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典型人物。
有学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个方面:
①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②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④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⑤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⑥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⑦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⑧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⑨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⑩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那阿Q是怎样一个人呢?就我认为,在我分析阿Q这一形象时我会主要突出两点:一是要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神胜利法突出来;二是应抓住他其他的劣根性
首先阿Q也没有家,一个人借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作短工,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可见他是一个一无所有,专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下层农民,换了话说,也就是农村的无产者。但阿Q也和一般农民有着很大的区别。一般农民有着自己的家,自己耕种的土地(无论是祖传的或从地主租来的),以及其他的一些生产资料;阿Q则什么也没有。地主阶级对它的剥削并不是通过地租这种通常的形式,而是象资本家对工人一样,直接榨取他的劳动力;因此阿Q比一般农民更惨苦地呻吟于地主脚下;这就决定了他在政治上更不自由、更无权利。在未庄,豪绅地主以至地保、闲人,都把它视为无足轻重的贱物,高兴时拿他开玩笑,不高兴时就随便侮辱他,敲打他;任何人都不会因为无端打骂阿Q而受到责难。豪绅地主甚至还可以以某种借口把他驱逐出未庄,不让他回来。阿Q就这样在严重的封建经济剥削和封建政治压迫之下,过着一种居无定处,颠连困苦的奴隶生活。
毫无疑问,阿Q过去也曾为此进行过一些实际斗争,只因为豪绅地主的势头太大,自己的力量
太小,他的斗争从未得到预期的结果,反而常常因此吃更多的亏,遭受更多屈辱和痛苦。"反抗,失败,再反抗,再失败,再反抗",这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农民像阿Q一样,对斗争失去信心和勇气。
我们可以看到,每当阿Q遭受了无端的屈辱,就会突出地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就是利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来掩盖自己的屈辱,消除内心的痛苦,使自己忘掉残酷的现实。这形成了他生活上的极端的矛盾现象:在现实中是失败者,而精神上却以为是胜利者。他一生的许多喜剧和悲剧,都是从这里演出来的。,他终身悲苦,也终身糊涂。他对豪绅地主的仇恨,往往只是一瞬间,就消失于心造的所谓"精神胜利"之中了。阿Q争面子,争精神上的优胜,实际并没有争到,残酷的现实既不许他进行实际的反抗,也不许他取得任何精神上的优胜。阿Q的"得意"、"愉快"、"飘飘然",其实,都是带着镣铐的`跳舞。而他自己却分明认真的跳,还时时发出愚妄的欢呼,似乎极力要人们相信他的"胜利",分享他的"快乐",这就百倍地可哀。精神胜利法让人丧失现实感。由于主观随意性与客观真实性的背离。阿Q无法直面惨淡的人生,不能了解自己的真实处境,他在行动上的困顿只能从精神领域寻求补偿,于是脱离现实的精神上的自我陶醉——“精神胜利法”,成了阿Q畸形性格的重要特点。
阿Q的性格是丰富的。除精神胜利法外,他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也沾上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还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如深恶造反,以为造反是与他为难;严于“男女之防”及排斥异端等等。还有时候,由于遭受的屈辱太多太重,自己明知无法解脱,阿Q就又产生了一种宿命的思想,好像以为,既然屈辱无法避免,也就证明这是自己应该承受的了,所以一时也就没有什么不平之气。一个被压迫者沾染了这些东西,必然要失去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失去深沉的反抗勇气,同精神上的病人相差无几。阿Q事实上正是一个精神上的病人
如果说小说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集中刻画,已经证明了鲁迅是要借阿Q来刻画国人的灵魂,那么阿Q身上的其他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态,就更进一步证明,鲁迅的确是完成了他的创作意图,把阿Q写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典型。他的精神状态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许多畸形心理,都在阿Q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透彻的表现。
阿Q其实是一个伟大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下还并不麻木,明白社会的黑暗,知道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奋斗,为达目的不怕受伤。
读《阿Q正传》有感5
在寒假的时候,我读了一本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
《阿Q正传》主要以一个没身份、没地位的阿Q来强而有力地揭露当时中国人的隐秘性格和批判当时旧社会的.封建的事。
作品以奉命前后的农村小镇为背景,阿Q无家无业无身份,以卖劳力生存。
阿Q第一个特点是自尊心强,所有的村民都不在他眼里,连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都在精神上鄙视他,他甚至也瞧不起城市人,瞧不起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煎大头鱼的时候加葱丝。我觉得他这些瞧不起都是可笑的。
阿Q第二个特点是欺软怕强,阿Q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和瘦小的小D动手动脚,却骂假洋鬼子时被假洋鬼子发现后赶紧缩起脖子不敢反抗,连吃了好几棒。
然而我觉得突出阿Q形象的是最后一章,阿Q的“精神胜利法“。人家叫他画圆,他却画出了瓜子样却想:孙子才画得出很圆的圆呢。便又放心了。这是多么的愚昧啊!
《阿Q正传》这部小说特别短,但却表现出当时旧社会的的丑陋和人性,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感受。
读《阿Q正传》有感6
(一)
今天,我看了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他笔下所描述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的堕落的中国人民的典型。
《阿Q正传》主要写了一个叫阿Q的流浪农民,他身受剥削和压迫,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阿Q没有家,只能住在土谷祠里,每天只能给人家做短工。
我有时候很可怜阿Q,因为他总是受人欺凌,而有时又很讨厌他,因为他很不争气。对阿Q满足于现状,鲁迅先生在文中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对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每次被人打了之后,就幻想是“老子被儿子打了”,斗不过假洋鬼子时他就把气全都撒在了小尼姑身上,或挑衅比他更弱小的小D;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即人们所说的“阿Q精神”。
说到“精神胜利法”,其实我也不该去嘲笑阿Q,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例如有一次在学校,我跟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因为打篮球争地盘而吵了几句,就开始打了起来,打得不可开交,你一拳,我一脚,可凶了!突然,那个人使劲推了我一把,我的脚没站稳,重重地倒在了地上,大哭了起来。随后,那个人便溜之大吉了。我一边擦眼泪一边心里想:“哼!太可恶了!不就是年级比我高,力气比我大吗,还比我矮大半截呢!说不定年龄还比我小,弟弟打哥哥,不成体统!”现在想来,也觉得自己很可笑!
这篇《阿Q正传》就是鲁迅先生为解剖中国人的国民精神而做出的努力,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环境下一些中国人的病态。可悲的`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个病根依然未除。
(二)
《阿q正传》看完了,阿q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或多或少进入了我的脑中。
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被别人打时,自我安慰想:“是儿子打老子。”阿q的自我精神疗法可谓世间第一。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
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
有人说阿q有反抗精神,因为城里人闹革命的时候,阿q也十分自觉的去参加。有人觉得自己像阿q,拿阿q的行为去对号入座。也有人说阿q是个封建思想的集合体,应该被时代所抛弃。这就是当时人们的想法,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这一点,他写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我们已经远离了鲁迅的那个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了别人的欺辱,口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早将那人骂的狗血喷头、体无完肤了。一位政府内的干部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心中想:“总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里------”心中如是想着,便多了一分慰籍。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现今盛行——某某学生,看到老师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老师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不平等!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网吧的瘾君子,以颓废为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如隐于其中!”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
读《阿Q正传》有感7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 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评!
读《阿Q正传》有感8
阿Q,这个惹人发笑,发人深思的小丑,把旧中国的国民之愚昧,麻木,落后,还有那么一股可悲的朴实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和王圆路(此字应为:竹字头下面加录)那个道士一样,人们把愤怒的洪水向他们倾泻是一件无聊透顶的事。可悲的是那个黑白的年代,正是那个可悲的年代造就了王圆路也凝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阿Q,再加以先生精心的雕琢,这种愤恨虽隐于笑料之后,就如千钧巨石一般压在心头,然而人们往往只把眼光放在了阿Q的年代,殊不知这不仅是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伟大的批判,更是对社会发展的一个精准的预言,因为阿Q的后人非常多!而且不仅是阿Q的后人,还有王胡,假洋鬼子,邹七嫂,以及那些零星的看客的后代也不少!
先言阿Q的子嗣。他们的祖上传下一种精神胜利法,“妈妈的,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与状元一样,都是第一,而你是什么东西呢?”如是而已。现在,阿Q的后人把这一点不仅完美的继承,而且还有所发展。倘若联系到自己身边的事,恐怕一千零一夜也说不完。“听说你考试没考好?”“嗨,我故意的,又不是最后的考试,不争天不争地的,下那么大心思做甚?”说的真漂亮,一句“故意的”,便把自己的失误死死压住了,还让自己成为了深不可测的“高人”,不仅不丢面子,还巧妙的往脸上贴了金!这一点与阿Q不同,他们不仅自己欺骗了自己,还让别人心悦诚服的点了点头,而阿Q仅仅让自己满意,看吧,这便是继承与发展的巧妙,古人云:今必胜昔。由此观之,如是果然!还有一传统,便是忘却。如何忘却,阿Q做了充分的诠释。受到王胡和假洋鬼子的欺辱后,把小尼姑当成了泄愤的对象。欺软怕硬!当人们给阿Q鼓励时,阿Q便愈加喜悦,直到把伊弄哭了,才肯罢手,为的是他“十分的满意”和看客们“九分的满意”,而后自己受辱的事烟消云散!阿Q的子嗣们在生活中,亦是如此,有人捧场便更来劲,出洋相,哗众取宠,笑的声音越高,看的人越多,越有面子,把场子捧的越满,越光彩。可是玩弄别人姑且算是玩笑,然而有的人却着实在戏耍自己,就是一种炫耀。为什么当今的人那么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悲不喜,不伦不类,不大不小,不俗不雅,总之就是要引人注目,就是要成为焦点,那是一件多么出众的事!这正是人心浮躁的表现。
说到欺软怕硬,还不得不说一说王胡后人。王胡,他荣耀一个第一,便是第一个让阿Q受辱的人,假洋鬼子则是榜眼了。阿Q与王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癞”。阿Q滋事惹怒了他,他便抓住阿Q碰头,同样是换得一份有喝彩的光荣。到了阿Q中兴回来,他便莫名的表现出一种猥琐,当众听官听阿Q讲“好看的杀革命党”时,阿Q只是夏了他一下,他便几天一蹶不振,何等的愚昧!如果是阿Q中兴之前戏弄于他,他就算硬着头皮也会早早上演一出“人大虫豸”!王胡的后人将其改变,但是那股欺软怕硬的气息却是依然留于心尖。有那么一种人,似乎是天生的明珠碧玉,对一些不如自己的人总会送去鄙视,这种不如是广义的,力气,身高,相貌,身材,体魄,运动,成绩,家境,只要有不如王胡后人的,人打虫豸到是不会,但是总会在心里讽刺,三言两语的挖苦!而遇到正值中兴的人,那种摧眉折腰的猥琐使他们变成了奴才相。地主皇帝没了,却剩下了一群奴才!再论炫耀,还不得不说一说假洋鬼子的后人,在阿Q眼里,这没了辫子的人拄着一个哭丧棒,“里通外国”的假洋鬼子,注定要让阿Q深恶痛绝,“妈妈的假洋鬼子!”恨屋及乌,他的老婆和一个没了辫子的人困觉,一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除非第四次跳井。这个假洋鬼子,满嘴鸟话,算的上是一个思想较为前卫的先进人物了,大概和他的“洪哥”是一类人,即使“洪哥”与他这个“急性子”说“NO”!在未庄的人看来,他应该算是一个亮点了。他的子嗣也是现代人的亮点,虽不是假洋鬼子了,但是却有另外一副嘴脸了。记得一个叫“什么女”的节目团体里出来一群时尚的人,人们很喜欢,但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玷污人们的喜悦,把语言进行了改革。一个在外国一个角落待过几天的人说:“其实像‘R&B’啦,‘Hip--hop’啦,‘酱紫滴’音乐我也是有学过的。”“酱紫滴”谓之“这样子的”,是啊,文学有一贵,在简练,这种不伦不类的话出现在网络,谓之网络语言,但是出现一些面向大众的公共场合,该叫它什么?“我也是有学过的”,我一直不明白“酱紫滴”话是哪来的灵感,英文的译之是“I have learned it”,“I”是“我”,“HAVE”那一定姑且算是“有”了,“LEARNED”是“学习”,“IT”为代词,抛弃文法的羁绊逐字译之是“我有学过”,不知道是不是这么一个玩艺儿,港台的.歌星我们不能过分要求,从发音与语言逻辑上,自有其不同,况且他们也一定在改进自己的普通话,而大陆的一些人却在“学而时习之”,而且忙的“不亦说乎”!面对这一切,中文的光辉日渐暗淡,他们说的话应该怎样称呼?“鸟语”不雅,“汉语”亵渎,那就当时在新世纪说的一种语言吧,取之“世说新语”,妙,真妙!
还有太多的小角色的后代继承发扬着那些嘴上“深恶痛绝”的传统,前一阵我住院了,出院时有人说“咱们校的说你一定会瘫痪的!”“那谁告诉我说你一辈子躺在床上了”,我淡淡的冷漠了这些话,仅仅是告诉他们:“回光返照!”到底是谁传播的谣言,我无从查证,只好用“老谁家小谁”代替,但是一定是邹七嫂的后人吧。还有那些与对自己有利的人拉关系弄个“转折亲”,那一定是“举人老爷”的香火了,也可能是赵白眼的。还有对力所能及的帮助不给予赠送的一些人,一定和他们的先人一样围着一个桌子,当着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看客。还有那些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帜趁机敛财的人,不知道他们祖上的那个秀才和假洋鬼子“革命”“革”来的宣德炉祖传到了谁的手中!
还太多太多,怎么说的完,读罢《阿Q正传》,我的心情也很恐惧,生怕在那些角色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是对于自己身上灵魂的空洞,也只能直面其暗淡,哪怕把自己弄的鲜血淋漓。在阿Q的可笑可鄙之后,我对阿Q更多的则是怜悯和同情。为什么要让他生活在那样的暗淡污浊当中,怎么不能施舍他一点幸福?让阿Q革命,我视其为一种“逼上梁山”,但是他的革命却着实是为了当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要什么有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他生计的悲哀,中兴的悲哀,末路的悲哀,爱情的悲哀,生命的悲哀,将那个时代的悲哀无情的揭露,有时真的想跳进书本间帮一帮。在看到阿Q钱被抢时,我多想进去帮他讨回,哪怕是一半;在看到阿Q被打时,我想像着阿Q的惨叫和看客们的狞笑,我多想进去“手持钢鞭把这群无赖打”,即便阿Q本身也是一个令人厌恶的无赖;在看到阿Q跪在堂下含混不清的解释时,我真想进去帮他喊一声“他是冤枉的”;到了阿Q被枪毙时,我却只想替他喊一声“救命”!我知道,枪声过后,只会留下一声“好”,或是一声咒骂,“妈妈的,一句戏也没唱,白跟着了!”或是纷纷的议论,“阿Q被毙了,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看着,想着,思索着,回忆着,我流下了哀痛的类,就算是读阿Q寄予的哀思。同时心底也怀念着鲁迅先生,先生一生奋斗于文艺事业,为了一个新纪元。然而旧时代走了,人性依旧。如果先生那激发一代又一代堪称为民族脊梁的不屈毅魄归来立于云端,看着这一切,会说一些什么呢?笑化成恨,恨化成痛,痛化成静,静化成思,思化成警。人们往往鄙弃尘封以久的悲哀,却不知自己也即将被未消逝的污浊所掩埋。倘若会神于一些现实,怎不会在与过去的对比中引发感慨。“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鲜血”,生活还是美好的,只是仍有瑕疵,可怕的是意识不到,反到付诸一笑,仅仅是耐人寻味。物欲横流是物质的喜剧,颓废沉沦则是精神的悲剧。《阿Q正传》,这伟大的批判与精准的先觉,但愿人们能够机警于心。对于自己,我不会自以为是,也不会妄自菲薄,只好在苦叹之后冷漠:“妈妈的,————满门抄斩,————嚓,嚓!”
读《阿Q正传》有感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文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为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炼。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化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是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事“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表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及既悲又可怜。
《阿Q正传》从他诞生至今,已经过去这么多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为了自嘲或讽刺他人的用语。
读《阿Q正传》有感10
在这篇文章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阿Q那种精神。我想以这个方面来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的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这种精神来生存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这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读书时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但是,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连一间小小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侮辱。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最深的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得一文不值,但是,告诉我们的: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读《阿Q正传》有感11
《阿Q正传》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是鲁迅通过描写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阿Q这样的人物,来批判腐朽封建的旧社会时期人民的病态状态,这篇文章是旧社会时期劳动人民被压迫的一个缩影,阿Q的精神战胜贯穿了全文。
阿Q是当时旧社会被压迫的`落后农民的一个真实写照,概括了当时落后农民的种种弱点,也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被人打时,他说是儿子打老子;在赵太爷面前软弱无能;打架时,他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在画押时,还在想画的这个圆圈圆不圆。他是一个可悲,可怜又可恨的小人物。他的精神战胜法实际上是比喻的统治者给劳动人民制造的一种麻醉剂,而且是永远醒不过来,永远被剥削,压迫和折磨。鲁迅声嘶力竭的怒吼,想喊醒这些被麻醉的劳苦大众,他是人坛斗士,如果没有外国人在杀中国人时国人没有麻木,我相信,鲁迅先生已经是一位了不起的医生了。他在用犀利的笔锋,企图唤醒大众,他是最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鲁迅先生的文章永远不会过时,新时代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有必要读鲁迅的文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段历史也永远被会被人们记着,时刻警醒着世人,历史绝不要重演,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读《阿Q正传》有感12
看了阿Q的故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旧社会生活的困难,当我看完了这本《阿Q正传》,我总在想:阿Q的身世到底是怎样?是阔得不得了?还是和他现在这样,一天到晚,只要干完活,就一定是无所事事?
像阿Q这样乐观的人,在旧社会,是不是很多?还是一个比一个悲观?阿Q这种性格,让我自悔不如,要是我能交许多朋友,每天快乐地玩,该做什么做什么,这样的我,才是最好的!只要我能把握时间,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我在什么时间可以完成,我一定不会经常反感爸爸,而爸爸也不会说我为什么不完成作业等等的话,不再唠唠叨叨地烦着我。
阿Q的生活,我发现,现代的'人从不会过这种生活,每天干完活,上街逛一逛,凑凑热闹,招惹一些人来戏弄他,打他。还参加一些政府反对的事,加入革命党,使得他最后被政府枪毙,还让人说他坏。我想问,现在,还会有人要这样做吗?
最后,我还想知道,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的中国人被他贬得一文不值,可他也是中国人啊,难道,鲁迅的文章,中间还有别的用意吗?
读《阿Q正传》有感13
《阿Q正传》,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它不禁有了些共鸣。
初中时读它,觉得这是一篇有点滑稽的文章,还会感叹阿Q的幽默细胞,在这样大家都看不起他的情况下,他还能麻木自己,愉悦自己,虽然自己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阿Q受到惨重的剥削,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但他的精神却“常处优势”,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又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上辈,现在连老婆都没有,那哪来儿子呢,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
于是他胜利了;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又胜利了。遇到各种“精神胜利法”都应用不上的时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于是他又得胜地满足了。
就像麻醉的药,总麻醉自己,在嘲笑中任能跟着乐,不知道这算不算“知足常乐”呢,还是“自欺欺人”。不知道他会不会夜里也感慨自己的不幸而流泪呢?
读《阿Q正传》有感14
“反正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有什么大不了的。”“平日里威风的赵太爷,现在成了自己儿子,哈哈!”这个总是这样自我安慰的阿Q,让人想不记住都难。
他是个流浪汉,一直过着小混混的生活;接着,他又开始“搞革命”——做强盗,结果被抓住了,游街示众枪毙!
他是可悲的,可笑的,更是可怜的,让后人记住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说实话,其实我曾因为自欺欺人,而失去了一个宝贵的奖项:学奥数的时候,老师总是让我们自己查漏补缺。我知道自己最差的就是图形方面,但复习了几天后,我的耐心就彻底没了:“烦死了!”我一做完作业就跑去玩了,根本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后来,老师问:“大家复习好了没有啊?”我心想:反正老师也不知道我会不会,随便蒙过去吧!于是,便大声回答:“好了!”后来倒也做过几次测验,只是侥幸没有出到图形方面的题,我也以无所谓的姿态混了下去。
到了正式考试,试卷一发下来,我完全蒙了:居然有4题图形方面的题!总共占了31分!我完全不会,迷茫的望着试卷——这下,我是彻底的完了!
忐忑等到分数后,我无比懊恼:差一分就一等奖了!如果我当时复习了,多做几题练习,就起码能做对一题,就有一等奖了!这下完了,一年多的心血都被自欺欺人给害没了!我再怎么懊恼也没办法了!像我一样的.人还不少:作业没做,就骗老师说“没带”;走路摔跤,就怪地板;考砸了,就说自己没发挥实力……这些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一昧自我安慰的人,是不会进步的。
大家都知道NBA球星科比,他曾说:“我投了154个三分球,只中了44个,有110个不中。”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每天都要投1000个球。他日复一日地练习,球技越来越精湛。能明白自己的不足,针对自己缺陷来练习,这才是他成功的原因!
敢于直视自己的缺陷的人,往往都比那些“精神胜利”的人强!因为那些“精神胜利”的人,往往都在自我陶醉,自欺欺人,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不会进步。
让我们直视自己,不再自欺欺人,不做下一个阿Q!
读《阿Q正传》有感15
《阿Q正传》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文中他写入了阿Q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以及心理描写,使我身临其境。
《阿Q正传》一共九章,写了阿Q的变化。第一章“序”交代了为给阿Q作传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现在的处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利用别人的痛苦来表现自己的胜利,表现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后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的悲惨结局。
透过阿Q的故事,我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爱国,一心向着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动,我要向他学习。
阿Q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辛劳,痛苦。人们都不爱国,都成了假洋鬼子,里通外国,成了奸细。
【读《阿Q正传》有感】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书笔记10-06
阿Q正传教学设计04-23
读阿Q正传有感10-06
读《阿Q正传》有感10-06
读《阿Q正传》的心得体会_550字08-07
读《阿Q正传》有感4篇10-07
读《阿Q正传》有感10篇10-05
阿q正传读书笔记(通用5篇)03-07
读《阿Q正传》有感范文400字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