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读后感

时间:2024-07-02 17:46:20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屈原列传》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屈原列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读后感

《屈原列传》读后感1

  太史公大作《屈原列传》,实为写己,仔细想来,竟有几分异端。

  屈原是否为太史公杜撰之人,或为太史公杜撰其事。太史公说错几句话,惹皇帝不高兴,把生育权给剥夺了,而屈公也大相径庭,被别人说几句,怀王不高兴,一疏再疏。事实上,刘彻不喜欢司马迁,怀王也不喜欢屈原,而他们却以为上司不讨厌他。这就好比老师与学生,老师不敢当面整某学生的难堪,但若那人犯事,老师便会不失时机给他颜色,穿穿小鞋,而学生却好比摇尾巴的狗,主人碍于情面摸摸它,它就自认主人喜欢它。倘若刘彻真喜爱太史公,他会令他绝育吗?倘若怀王真器重屈原,会弄份几个月见不到一面的工作给他吗?你见过狗主人会因自己向狗不小心对自己大叫几声,就把它阉了吗?人情社会,别讲什么所谓王子犯法,与庶子同罪的废话。

  我想,当时,太史公可能因为觉得自己不能把自己写进自己写的史书中,看见同命之人,尽可能写得完美些,就当是在写自己吧!万万没想到,后来,太史公因绝育,被首推为忍辱负重的“超”男人,屈原因自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首选,现在,伟大的中国人又把关于屈原的`节日“奉送”给韩国人,不知多年后,屈原投的江会不会是汉江,此为后话。

  情景回溯到屈原投江前,曾有渔甫劝他识时务,与时俱进,能随波就逐流吧!这不是嘲笑屈原吗?子兰、靳尚当权,屈原恨他们,相互作用,他们也讨厌屈原,屈原就是去给他们提鞋,还嫌他个头高呢!屈原只好说,世道黑暗,我要做高洁之人,我还是去喂鱼吧!这叫保洁呀?什么思想,就好比我现在要做个高洁的人,倘若忽然跳出个淫网站,我难道要在说大堆假大空后,便纵身撞向屏幕吗?

  渔甫其实就是个典型的中国平民观众,别人的事,只要不牵涉自己的利益,就无所谓,纵使那人釆取何种非人的方式。屈原想投江,玩献身,他听完,竟不会拉住他或叫人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即便那人一时想不开,打着千万个自杀的幌子,你先拉住他,他总有想开之时,何必由着他呢?很多东西失去就意味着完结。

  不过,屈原死了也好,我们每年都有包子、粽子吃,纵使我们不知这是在纪念谁。

《屈原列传》读后感2

  自从屈原投江以后,他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至今。在中国,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节日来纪念他,并且延续了整整两千年的时间,这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屈原凭借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邪恶的憎恶以及自己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为人,赢得了后人对他的永久敬仰和景仰。

  屈原之死,感天动地,气贯长虹。

  每至端午。每每读到《屈原列传》中“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这一句,都要被屈原感动得潸然泪下。不难想像,作为一个“真正直行,竭忠尽智”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谤直至被贬,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国之栋梁,眼看祖国山河破碎而自己却无天之力,这该有多痛苦!在极端痛苦之中,用死来求得永恒的解脱,以死来保护自身的清白,以死来报效祖国,这实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动,令世人油然而生敬意。

  然而,在感动和景仰之余,我常常会心生一些疑问。死亡无疑是一种保持清白并抵抗世事的途径,但其中是否夹杂着一些懦弱和无奈呢?当一个人的理想破灭、处于绝境之时,死亡难道真的是唯一而最好的选择吗?屈原之死的壮烈固然让人感叹,但相比之下,孔夫子那种坚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斗志,难道不更加令人景仰吗?人生中怎么可能没有挫折?怎么可能没有幻灭?一旦遭遇巨大灾难,就选择死亡来解脱,这难道不显得太过消极了吗?

  屈原之死,对于国家也是有害无益的。在强秦来楚之际死自然可以从此不再为破碎的山河伤神,自然可以求得永恒的宁静,然而,沦亡的民族怎么办?侵略者铁蹄这下的国土怎么办?

  我同情屈原,我景仰屈原,我歌颂屈原,但我又不深深地感叹一句:屈原之死,悲哉!惜哉!

《屈原列传》读后感3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屈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他对祖国深情厚爱,心系人民,始终坚守真理,宁愿牺牲生命也不屈服于压力,数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

  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革新图强;遭受打击,不背叛祖国。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代表。

  "行路漫漫,我将不断追寻并探索。"每当读到这句话,我总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凉!一种文人的悲凉!一种时代的悲凉。一个热爱国家的人,一个坚守自己理想和崇高情操的人,最终却以如此悲惨的结局——选择了投身大江。请您回复修改后的内容。

  一个人的行为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看法。屈原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与孙膑、李斯不同的是,他没有选择离开国家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当他发现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死来表达自己的决心。

  我对屈原之死深感惋惜和悲叹。虽然他的志向坚定而不可动摇,但以生命为代价来实现太过沉重和不值得。即使只有1%的`希望存在,我们也必须用99%的努力去争取,决不能沮丧!绝不等待!永不放弃!

  我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新时代,一个勇于变革的时代,一个提倡人人平等的时代。尽管生活还有许多不如意,但我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放弃希望,甚至生命。一次与父母的争吵?一次比赛的胜负?还是看破红尘,甘愿成“仙”?神仙都难免俗,何况人乎?对待名利地位,重要的是做到“心平气和”。

  人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希望!拥抱未来吧!明天一定会更好!

《屈原列传》读后感4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题记

  拂去历史的粒粒尘埃,走进那漫漫历史长河。拾取这历史沙滩中的粒粒贝壳。诶,这一颗竟是如此的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原来这是一颗闪光的珍珠。楚人的珍珠,亦是世人的珍珠,这就是为世人所敬仰的屈子,灵均。

  曾几何时,你也是性格之奇特,品性之高雅。你以芰荷为衣,以芙蓉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曾几何时,你也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曾几何时,你也是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无奈地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声声哀叹。曾几何时,你也是忠君爱国,视君为美人。

  你博闻强志,娴于辞令,也曾声明显赫,贵为左徒。你推崇改革,实施美政。可终究还是触及到封建贵族的根本利益,他们只顾及自己的利益,置百姓民族的利益于身后。他们嫉贤妒能,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把你粉身碎骨。这就是你所说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吧!而此时你所朝思暮想的"美人"确还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分善恶,不辨忠奸,察纳雅言。对你是避之唯恐不及。

  面对如此打击你并没有气馁,因为你还有"举长矢兮射天狼"壮志未酬,又怎能说放弃就放弃呢?于是在秦国正准备打击楚国之时,你便力求合纵抗秦,然而,怒张仪之狡诈,哀楚王之愚笨。便为张仪的商於六百地所欺骗,从而使齐楚两国从此断交。致使楚国遭受偷袭,而无一国援救,楚国亦是屡战屡败,合纵抗秦之术也早已名存实亡了。最后楚王也死于秦国,你也被不知觉醒的顷襄王所放逐。

  面对山河的支离破碎,面对百姓的流离失所,虽然你已清楚的明白楚国已经病入膏肓,已经烂到骨子里了,但是这泱泱楚国的命运岂是以你一人之力可以改变的。于是你沉沦了,你绝望了。那天,你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独自一人失魂落魄地走在这汩罗江畔,你深深地感慨道:"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有人问:那你为什么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呢?但你任然以"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漫蠖乎?"来维护自己的高洁志向。

  你如出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绽放在我心田里;亦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盛开在世人的思想里。你就是楚国的泪,亦是楚国的魂,你的诗也随汩汩江水流入我的心里,在我的心里荡起阵阵涟漪。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列传》读后感5

  我的祖国以快60岁了,我的祖国是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才有今天的繁荣,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少人为祖国抛头颅,但他们依旧微笑有多少人为它洒热血,但他们都觉得值,从古至今有多少的英雄人物为自己的祖国献出了他们自己年轻的生命呀!

  前段时间我有幸读了《屈原列传》这本书,对流芳百世的屈原有了个全新的认识。

  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但是他一生中遭遇了两大挫折。读《屈原列传》的时候,我感觉到吸引和震撼我的以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感慨活在一个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会是一个多大的悲哀。

  屈原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的趋势逐渐走向富强的道路,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以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事后,屈原便找到楚怀王,要楚怀王听从他的建议,但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百般阻挠,最后没听从屈原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秦兵大举来袭,最终楚国灭了。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楚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呼。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每读到屈原,想到屈原,我总是有一种悲叹,一个真正的跋涉者,一个真正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情操的人,他的结局竟是万般无奈的投江,后人们便流传这样一个习俗,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便在屈原投江的那条河里,撒粽子,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尸体,以后的五月初五变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我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想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的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明白的。

  从屈原坎坷的一生,我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在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迎接,战胜自我,把每一次的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我相信这个道理一定会使我终身受益的。

《屈原列传》读后感6

  偶然间在微信读书APP上翻到了历史书籍《屈原贾生列传》,今天刚巧是端午节,便点开读了读,虽全为文言文,但其中的主要内容还是可以读懂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中的人物,不只有帝王将相,而且有诸子百家,文人雅士等各个阶层的人物的,通常司马迁把具有类似人生轨迹的人物放在一起记叙,屈原和贾谊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屈原和贾生虽是不同时代的人,但同为才高八斗,又是忠贞爱国之士,为小人所忌恨,继而遭到诽谤而信而见疑,忠而被贬,最终被流放,二人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但在文学上都给后人留下经典之作,所以太史公把他们写在一篇之中。

  该列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屈原的介绍,作者先写他因才能出众而到楚怀王的信任,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世,娴于辞令,但正因如此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恨,上官大夫因此进谗言于楚怀王,楚怀王因此而逐渐疏远屈原,最后将他贬谪到南方。司马迁在列传中着重描写了投江时的屈原。屈原在投汨罗江遇见渔夫,渔夫和屈原的`一席对话直接有力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满怀经国之志而又报国无门的屈原。他的满腔抑郁无人能懂,只能通过诗赋来表情达意,世道既容不下他正道直行的性格,自己又不愿与世推移,随波逐流,所以死亡自然是他获得解脱的最好选择。一代英豪就这样被留在了汨罗江之中,时年六十二岁。

  后半部分是对贾生的介绍,作者也同样先写他年少成名,年十八,就以能诵诗属书于郡中,仅仅一年之内,就官至太中大夫,又实行一系列改革,因此与旧贵族产生矛盾,最终在他们进谏之下,以“年少初学,专教擅权,纷乱诸侯”的罪责而遭贬。

  同样,司马迁对被贬之后的贾谊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首先些他的《吊屈原赋》贾谊以屈原自比,吊古伤己,以此来表达他的抑郁不快之情。除此之外,他的《鵩鸟赋》中,“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予去何之,诏予其期"可以看出他独居于长沙,找不到倾听者,只能向这带来死亡之兆的猫头鹰诉说,表明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不知未来是吉是凶,也不知死亡到来是早还是晚,抱着这样的抑郁心情,他再入宫廷兵虽得到重用,却因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而深感自责,前168年,他抑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司马迁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笔端时常流露自己的情感,正如他自己所说:“……关屈原所自深渊,未当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表达了对屈原、贾谊的人格赞美和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又表现了对屈原贾谊的无限同情,或许其中还夹杂着司马迁对人生的思考。

  屈原,贾谊的死亡是否有意义,在今天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但无论哪种看法,共同肯定的是他们的爱国情怀。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无疑是我们爱国之路上的楷模和精神鼓励。

《屈原列传》读后感7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能抵抗的困难会让我们动摇对这个梦想的信念,但是我们就要执着的坚持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向自己的命运屈服低头。而屈原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

  在古代中国楚国的历史中,有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曾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因为怀王缺乏明智和判断力,不能辨别是非;第二次是因为子兰恶意中伤。尽管如此,屈原始终坚持改革,并积极为祖国培养人才。然而,楚国贵族政治逐渐衰落,楚怀王及其继任者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趁机收买了那些嫉妒屈原的大臣以及楚怀王宠爱的郑袖,对屈原展开了全面的政治攻击。屈原事后找到楚怀王,希望他能听取自己的建议,但是得到阻挠的却是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最终,秦国大举进攻,楚国最终灭亡。屈原回首望去,擦干了眼泪,最后抱起一块记录着楚国辉煌与衰落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无言,唯有江水呜咽。

  在这个故事中,屈原有着很浓厚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面对国家的灭亡屈原并不是去取悦新的国王,而是毅然决然的抱着石头跳下汨罗江,谱写了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赞歌。而且,我们应该遵从自己的理想,让自己不再有遗憾,这样任何的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的脚步,因为我们已经经受住了梦想的考验,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而且我们应该时刻清新自己的头脑,不让自己的头脑变得像黄河的水一样浑浊。

  其实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应该学到的是人只有在经历困难的时候才会爆发自己的潜能,将自己的困难变成自己的垫脚石,让自己的人生中登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屈原列传》读后感8

  他博览群书、知书达理,有长远的目光;他有满腔热血去报国,辅佐两代君王,可最终官场失意,落得令人惋惜的下场;他从不与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总是品性清高;他更有一颗爱兰之心,幽兰花香绕梁不息;他文采极好,诗歌造诣极高,我国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便是他所创……他就是芈性屈氏,名平,字原、灵均,楚国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

  自古以来,忠臣或是有民族气节的人,都是满腔抱负,激扬文字,忧国忧民之人。有的人留下佳话,如:班超、班昭、魏征、上官婉儿等等。也有未能有一展抱负,遗憾丹青。如:班固、屈原、司马迁等等。美名流传,爱国赤子,令人感叹!可屈原又何尝不是呢?

  屈原的.一生,唯爱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爱梅兰菊竹。兰乃花中君子,它不与世争俗,长在幽芳的山涧之中。世人赞美兰,用诗歌颂兰,如:王肃的“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等。屈原品性清高,立志为国打下一番事业,他不断的磨练自己,他的爱国之心令人为之动容。他踏入了水火两热的朝堂,辅助君王左右,治国理国。他吸取前朝的经验,提出“选贤任能”的新政。因为立新政,才使楚国强大。他之所以在官场上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自我磨练与自我提升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屈原为人正直,是一位谏臣。直言相劝于君王,必定会困难重重,他追随于君王身后,指出君王之过错,他不能容忍君王的错而不改。他看不惯那些大臣们阿谀奉承,祸国殃民。可是,谁又明白他的一番苦心呢?即使,他知道前方道路之艰辛,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他的忠贞,同样令人敬佩。

  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导致楚怀王对他渐生不满,禁不住受一些流言蜚语离间,疏远了忠臣,最终流放了屈原。

  官场失意的他,明明可以游山玩水,好不快乐!但,他没有。被贬之后,屈原仍然心系庙堂,感叹民生多艰。难道这不代表了他爱国,忠贞不渝吗?如不入朝堂,种兰、爱兰、写兰,这样他不至于后来被流放;仅凭诗,他也可以令后人赞赏。但他,还是选择了朝堂,因为他有雄伟壮志!

  “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楚国,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会勇往直前,付出一切!他的一生可悲可惜可叹!他的一生绚丽多彩,也充满了坎坷!可他的抱负,却空遗憾!楚怀王,又何曾真正赏识过他呢?屈原在听闻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之时,怀抱大石,跳入汨罗江!

  屈子屈子,千古一人!屈原一生,感人肺腑,爱国之心和远大志向,让后人赏识敬佩!屈原,美名长流后世!

  屈原一生令人悲叹和惋惜,端午时节,更让我们追忆古人。虽然不求每人都像屈原那样雄才伟略,但自强自立,爱家爱国之心,更应从我做起。回首昨天,我们应问心无愧;面对今天,我们更应脚踏实地;展望未来,我们必将斗志高昂!

《屈原列传》读后感9

  《屈原》这部作品是我看了两遍现在就跟大家说说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借着台灯那微弱的白光,用了两个多小时就看完。其实每次静下心来看书,就会把书中所描绘的情节,在自己的脑海中放入一张幻灯片,让它清晰地在眼前放映出来。屈原,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世界名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高大而雄浑,深沉而奔放的屈原形象。

  全书以《橘颂》开始,竭力地塑造屈原诗意的灵魂,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从高的德行。他教育弟子宋玉: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他被张仪他们陷害,致使被革职,又被他们称为疯子。在向风,雷,电的呐喊中,使人看了心情也跟他的一样,心潮澎湃,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那是对抗的呐喊,战斗的召唤;那是对黑暗的猛烈攻击,对光明的热切向往;那是高尚情操的独白,是凛然气节的赞颂。最后,屈原与卫士甲一起到汉北去抵御强暴,扞卫祖国。

  最毒妇人心。也许我不该说这句话,因我是一个女孩。但是看到南后这一形象,我又觉得我说这句话没有错。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阴谋家,在轻佻,妖艳的躯壳里,藏着放纵,身居高贵,荣耀的皇后之位,却阴险,冷酷,凶残,为稳固宠位,不惜残害无辜,诬陷忠良,与乱臣狼狈为奸,愚弄国王,把楚国和百姓推向覆灭的深渊。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喜欢里面的婵娟。婵娟是屈原的侍女和弟子,她是一个心地善良,坚强不阿的女孩。当屈原被蒙冤时,她却发誓要跟先生站在一起,她不相信外面的'流言,她相信先生是清白的。在与南后见面时,她丝毫没有表现出一点儿畏惧,南后要割她舌头,她没有临阵脱逃,相反,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被南后关进槛里后,宋玉和子兰来救她出去,但是她没有出去。最后,由于误饮屈原的毒酒而死,她用自己的生命粉碎了敌人企图谋害屈原的阴谋。一个那么善良的女孩,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她是屈原精神的继承者,是真善美的化身。郭沫假设曾说婵娟在斗争中化为永远之光明,永远之日光。

  屈原,婵娟的形象是伟大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沉思,南后的阴险毒辣,亦是如此。

《屈原列传》读后感10

  这一篇顾名思义,写了两个人,屈原和贾谊。两个的早年经历和个性有些相似,都是早年得志,以文采和博学深得君主器重,但是都遭遇诬陷抵毁,然后一蹶不振,屈原跳汩罗江自杀身亡,贾谊流放长沙抑郁而死。

  简单的说这一篇就是这样。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记述屈原和贾谊的文章诗词,大抵都是悲愤喊冤之辞,“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小人得志,有才能之士失意,“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总之,是这个世界错了,我没错,世既不容我,我将离世而去。

  这两人都是饱学有才之人,但在人格上都有缺陷,早年太得志,没经过挫折,一旦失意,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嗯,不要骂我,我的确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痛,不过学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客观分析,容不得半点姑息。屈原所受的.不公平际遇有伍子胥惨吗?有范雎惨吗?他们都可以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为什么他不能?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世界的确是极其不完善的,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怀才不遇之士;有太多的受人诬陷抵毁从此失意的有识之士;世之不公,比比皆是;因此屈原呼天抢地怨天尤人的诗词引发古今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也成就了他千古才名。

  其实,从某种角度说,屈原的不如意的际遇加上他抑郁偏激的个性,当然还有他的文学造诣成全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成就,所谓忧愁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

《屈原列传》读后感11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列传。屈原是湖北秭归人,作为一名湖北人,对这位伟人的历史我也非常感兴趣,今天特地开始读了一下原文。

  屈原是芈性屈氏,古代的姓和我们今天的姓不一样,古代只有贵族才有姓,屈原和楚国王室都是芈姓。而屈是他的.氏。《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是楚平王的同姓,所以按照道理来说屈原是和楚国王室有血缘关系的。

  他最先是楚怀王的左徒。因为才华出众,所以怀王一开始非常信任他。但是同朝为官的人为了争宠而害怕他的能力超过自己。于是他们想办法迫害屈原,他们在楚怀王的面前诬蔑屈原,这样楚怀王就开始渐渐疏远屈原。

  由于屈原为人非常正直,用心对待他的君上。可是却被疏远,真是忠言逆耳。屈原被罢免以后,秦国想要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关系很好。秦惠王想要疏远楚国和齐国,于是派张仪去找楚怀王,张仪说如果楚国能够和秦国结盟去攻打齐国,秦国会把六百里的地方送给楚国。楚王听了以后答应了张仪,于是和齐国绝交。等到战后楚王准备去接收土地的时候。张仪却说自己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之后楚王很生气,想要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军打败。后来秦国主动请求归还汉中向楚王求和,楚王只要求得到张仪。后来张仪用重金收买楚王的宠妃,张仪逃走了。之后秦昭王和楚国通婚,希望和楚王见面,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不能相信,结果怀王不听。最后楚怀王死于秦国。

  屈原后来又被贬了,在万般无奈之下,投江自杀。《屈原贾生列传》让我体会到,一个国君如果只听片面之词,听不进真话的恶果。屈原忠心耿耿却落下一个投江自杀的下场。实在是非常可惜。

《屈原列传》读后感12

  早春三月,天气依旧寒冷,我闲暇之际选择读屈子列传。虽然这位伟大的诗人已经离我们很远,但是读到他的遭遇时,我的心仍然感到沉重和无法释怀。我仿佛看到一个容颜憔悴、形容枯槁的老人孤独地行走在汨罗江畔,眼泪像江水一样长流不止。他为了家国奉献了一生,可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现在,家国仍然存在,只可惜他已经找不到报效国家的机会了。

  江边的渔夫遇到了一个陌生的人,好奇地问道:“您是不是三闾大夫呢?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呢?”这个陌生人微笑着回答:“世界变得混浊不清,而我却能保持清醒;众人都迷失其中,而我却能保持清醒,因此我选择了离开。”渔夫想了一下,然后说道:“圣人应该是能够随波逐流而又不被所困扰的。既然世界如此混乱,为何不顺势而为呢?众人都陶醉其中,为何不与他们共享欢乐呢?为什么要舍弃瑾瑜而自己选择离去呢?”陌生人回答:“我听说,一个新沐者会调整头巾,一个新浴者会挥动衣袖。但又有谁能够以自身的洁净去感受外界的污垢呢?宁愿葬身于常态中而不受拘束,也不愿意用光鲜的外表来迎合世俗的温顺。”读完这段对话,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陌生人的高尚品格,他不随波逐流。宁愿葬身于鱼腹中,也不愿意迎合世俗的温顺。像这样的境界是很少有人可以达到的高度,但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并不是屈原个人性格所独有的。

  屈原者,名平,楚国的人,与楚国国君有着血缘关系,可以说是亲戚关系;在楚国担任三闾大夫和左徒这样高位,他与国王一起讨论国家事务,制定政策;同时,他还应接宾客,对待各个诸侯。可以说他的地位非常显赫。可以说屈原至少已经具备了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前提条件,相比那些苦于寻求升迁机会的普通士大夫,他强出许多倍。古往今来,太多的人一直在思考如何为朝廷效力,但却找不到机会,或者长时间处于卑微的下级官员地位,一生都饱受辛劳之苦,白白浪费一生。屈原的背景对于他个人来说是幸运的,对于楚国来说也是幸运的。

  但命运无常,小人难以预料。上官大夫妒忌屈原的才能,他在楚王面前诽谤屈原,说:“王让屈平担任令,众人都知道,每次他发布命令,屈平都抢夺他的`功劳,好像是在说‘没有我就无法做到’。”楚王听信了这些话,开始疏远屈原。后来秦国想要进攻齐国,齐国和楚国结盟,秦国派张仪利用小恩小惠来离间齐国和楚国的关系,楚怀王贪婪又相信张仪,于是断绝了与齐国的联系。楚王没有得到张仪承诺的六百里土地,非常愤怒,于是大举兴师伐秦,结果遭到惨败,楚国上下蒙受了巨大的耻辱。屈原虽然被放逐,但仍然关心着楚国,念念不忘怀王,希望怀王能意识到错误,召回自己。但怀王始终没有悔悟,后来多次听信上官、郑袖等人的谗言,一次次做出错误的决策。太史公曾经说过,怀王因为不懂得分辨忠诚的臣子,所以被郑袖蛊惑,被张仪欺骗,疏远了屈平却相信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楚国的军队被击败,土地被削减,最终他亲自去秦国死去,成为全天下的笑柄。怀王被欺骗,令人可怜又可恨。修改后的内容:人心难以捉摸。上官大夫妒忌屈原的才华,他在楚王面前诽谤屈原,说:“王任命屈平为令,每次发布命令,屈平都窃取功绩,仿佛在说‘没有我别人无法完成’。”楚王相信了这些言论,开始疏远屈原。后来秦国欲伐齐,齐楚结盟,秦派张仪利用小恩小惠离间齐楚关系,楚怀王贪婪又信任张仪,于是与齐断交。楚王未能得到六百里土地,极为愤怒,遂兴师伐秦,结果遭惨败,楚国蒙受耻辱。屈原虽被流放,但仍牵挂楚国,恳望怀王醒悟,将其召回。然而怀王始终未悔悟,再度听信上官、郑袖等人之谗言,屡屡做出错误决策。太史公曾指出,怀王不明忠臣与奸邪之分,因而受郑袖蒙蔽,受张仪欺骗,疏远屈平,赖信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事失败、土地削减,最终身陷秦国死去,成为天下笑柄。怀王受骗,令人可怜又可恨。

  自古以来,士大夫们都注重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路,渴望学成文武艺,为国家作出贡献,与帝王家共同实现理想,促进社会的秩序稳定。中国古代文人承担着道义和对社会的责任,但并非独立阶级,他们往往需要依附政治势力或统治者来实现所谓的道义理想。屈原之悲剧是注定的,因为他未能遇到一位明智的君主。伊尹则幸运地遇到了改过自新的太甲,从而使殷商得到复兴;姜子牙遇到了推崇贤良下士的文王,为开启大周八百年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魏征能与太宗同时存在,共同创造了贞观盛世。因此,治国的贤臣仍然需要有贤明的君主,只有贤明的君主能够倾听并采纳忠言,贤臣才能开创一个太平的世界。

  自古以来,士人追求理想往往难以实现,这是他们最大的悲剧。许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年少时候就不幸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最终却以悲剧收场。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和制度的悲剧。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所有政治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皇帝的批准。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足以让所有的贤臣黯然失色。皇权虽然伟大,但它仍然是由一位皇帝行使的,而且皇帝也是有情感和欲望的普通人,容易被小人左右,并且有自己的性格缺陷。为什么有些贤臣所说的话,皇帝听不进去,却能轻信小人的挑拨呢?有些高尚品德的人可能没有令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那些虚华的伪大道理则让人感到厌烦。然而,一些小人能够洞察皇帝的意图,一下子就能说中他的心思,自然会受到重用。

  屈原被疏远与其说是小人的谗言,不如说怀王担心其功高震主。屈原的悲剧归根到底是制度的悲剧罢了。

《屈原列传》读后感13

  历史的长河滚滚前进,冲刷着无数的灵魂,该留下的,永垂青史;不该留下的,永生不现……

  听?是谁在低低吟唱?只见屈子披头散发,眼神充满了无助与无奈。他,这是怎么了?

  原来,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言,疏远了屈子,“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后又遭顷襄王流放,这一代代国君可真是糊涂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屈原出生高贵,生辰吉祥而美好,先人赐予了尊贵非凡的名字,表现了屈原高度的自尊自爱。注重自我修养以及辅佐君王的责任感,时刻不忘振兴楚国,直至生命的终章!文中多次出现的芷草、秋兰等香草更是反映出他高洁的情怀,不同的情趣。他完善自我的目的在于引导君王,趁年轻奋发有为,避免老大徒伤悲。

  他终究还是错了……昏聩的君王,可恶奸诈的小人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屈原被流放在外,仍心系楚国,仍不忘振兴楚国。直到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他的心,也就跟着死了。

  他不愿苟活于世,他不愿自己被肮脏世俗所玷污,于是,他选择了死。

  他的死,不是懦弱,不是妥协,更不是逃避。他要以死明志,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他的死,是自洁,是自爱,是自保,是值得尊敬的,更是伟大的!

  屈原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缩影。怀王三次被秦所骗,一“任”一“疏”,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于是他抱着石头,纵身一跃,跳入汨罗江自杀了。这位伟大的历史巨人终于倒下了。他累了,就让他好好休息吧……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担心江中的鱼虾会吃屈原的身体,便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时,包粽子扔入江中。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便由此而来。

  为了追求光和热,追求真理,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屈原虽与世长辞,但他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屈原列传》读后感14

  很多年前,香草美人的他怀沙抱石沉入汨罗;很多年后,绕梁不绝的离骚,仍久久回荡在历史的时空中,可抱负满怀的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究竟该走向哪边呢?

  我以为,屈原即使再来一次,也会选择同样的道路。

  屈原生在楚国,长在楚国,他的`心与楚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所以即使不能再在朝廷为官,他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时刻刻“心系怀王,眷顾楚国”,即使曾想过“退将复修吾初服”,但也依然难敌“井渫不食”时的心恻,他选择了“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的儒家思想,选择了独立江滨的孤独。

  很多人说,屈原应该像贾生一样“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选择像道一样的生活。也许,江滨的渔父,便是对道看得最清楚不过的人。正如苏东坡一般,朝廷之人将他一贬再贬,可他仍然生活的逍遥自在,南方的蛮荒之地成了他的乐园。破破烂烂的茅草屋他也“风雨不动安如山”,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不过是一江春水汤汤罢了。中国文人素来就具备的家国情怀,也早已被忘在那富贵温柔乡的京城了吧!再比如陶渊明,举世混浊而其独清,众人皆醉而其独醒,所以他选择了回归田园,早出晚归,清贫到老。但这些,真的是屈原想要的吗?

  屈原想要的是一腔的鸿鹄之志,是“君明臣贤,国之幸也”,是满腔的家国情怀。人这一生,该拼搏时拼搏,在该有的年纪里实现人生的价值,才不枉活过这一遭。历史那端的屈原,也不想看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被敌人的马蹄所践踏吧!

  他,就是屈原,就是那个香草美人,那个选择儒学道路的屈原。

《屈原列传》读后感15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屈原又是一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中华儿女。

  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革新图强;遭受打击,不背叛祖国。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代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读到这句,我总有一种悲叹!一种文人的悲叹!一种时代的悲叹。一个爱国者,一个坚持自己理想与高尚情操的人,结局却是如此的悲惨投江自荆

  一个人的行为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看法。屈原热爱祖国,他不像孙膑、李斯那样跑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当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无法施展实现时,慷慨以死明志。

  我为屈原之死惋惜悲叹。志向虽不可移,用生命去替换,代价太大,过于沉重。有1%的希望,就要用99%的努力去争取,绝不悲观!绝不等待!决不放弃!

  我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新时代,一个勇于变革的时代,一个提倡人人平等的时代。尽管生活还有许多不如意,但我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放弃希望,甚至生命。一次与父母的争吵?一次比赛的胜负?还是看破红尘,甘愿成仙?神仙都难免俗,何况人乎?对待名利地位,重要的是做到心平气和。

  人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希望!拥抱未来吧!明天一定会更好!

【《屈原列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10-07

《屈原列传》教案(精选10篇)05-14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04-28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精选5篇)07-11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0-02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精选13篇)12-05

《屈原列传》的读后感10-07

屈原列传读后感09-22

屈原列传读后感12-16

读《屈原列传》有感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