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读后感15篇【经典】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抚养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心理抚养读后感1
理的遗传,养育过程,都对心理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我们要多一些自我反思,先认识自己再决定怎能做好,情绪激动往往是犯罪的导火索,要避免过多的争执,这里李老师提到冲突不要超过五句话,超过五句就没有意义。
这里读到反社会人格是先天性的.“天生犯罪人”,天生情感淡漠无法通过养育赋予情感,而犯罪人格是由于匮乏性养育,缺陷型人格是由于过度溺爱而导致的。
心理抚养读后感2
昨天浩浩妈问我一个问题,说孩子有唇腭裂,如何养育才不会让孩子会自卑,还有这个唇腭裂的事和孩子说还是不说好,孩子的爷爷奶奶说是不要和孩子说明事实。
嗯,这是一个好问题,刚好我新买了一本书《心理抚养》,这是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谨教育写的,我看了几个章节,感觉不错,对于我们养育孩子提供挺好的方向。我决定和大家一起伴读这本书,这本书一共82个章节,一个晚上一个章节,我会抓一个点和大家聊聊心理抚养的这件事。
现在相对于我们的父辈爷爷辈们来说,我们的孩子都不缺吃了,但不缺吃了,但却缺了心理营养,心理的抚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的唇腭裂孩子的心理营养更缺少一点,好不容易出生啊,又大费金钱做手术,照顾,不求孩子有多么成功,只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成长,但我们担心啊,万一孩子自卑呢!一个自卑就能让孩子难过了。
那么我们来学习好了。
第一章节,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
这个章节主要说是一个叫周全的杀人犯,李玫谨教授说,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没有一个叫时间思维的思考方式。用自己聪明才智犯罪,但忘记了自己其实可以把时间拉得长一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干正道也会取得财富的,而不是急着去犯罪得到钱而早早断送自己的前程,最后落下一个阶下囚下场。
这一个章节,冰哥也看了,因为我放在桌面上,他也看了,我们聊了一下时间思维的事,他说,犯罪真不值得的,因为人的一生其实很短的,如果犯罪还会加快结束自己的寿命。冰哥是明白的。
时间思维是什么?我们如何用这个时间思维来看待我们孩子的成长?
我是怀孕21周得知冰哥是唇腭裂的,至今七年了。而群里还有不少妈妈正在孕期,或者出生正畸的,没做手术的。而冰哥都上一年级啦,开始有像大家所担心别人笑话孩子的情况了。冰哥就说过有同学说他太丑的事了。但冰哥说,没关系,把他的话当空气了。
我经常和大家说,不用着急,这些所有的困难都会过去的,以终为始的思考问题也是我现在爱用的。孩子在孕期,我们可以想,这个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孩子在正畸,这个也只是一个过往而已,最终就是可以做手术的。七个月不长牙,一岁不长牙,如同邝院长说的,不会没有牙的。
这些真的只是暂时的,想要的目的都会达到的,而我们要做的,平常心陪孩子,等孩子长到那个可以做手术的时刻就好了。
孕期的`不安,孩子出生的担心,手术的恐惧,术后的烦锁护理,这些都是暂时的。这些都过了之后就没有其他事了吗?不会!
不知道大家看过《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里连长说,生活就是问题叠着问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迎合这些问题。
日子慢慢过,一天会比一天好,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就好了。冰哥上一年级了,也会有一年级的问题,老师打电话和我说冰哥跳绳不及格让我在家让孩子多练练,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都练上十来分钟,终于可以从每次1个跳到每次30个甚至40个了,但是,他的同学都能一次跳100个了,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只和自己比,一天比一天好就是最大的进步了!
今天的读书体会就聊到这,感谢大家与我共读,爱是共同成长,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之前对唇腭裂也是一无所知的,养育唇腭裂是第一次,做妈妈也是第一次,冰哥说妈妈是50分的妈妈,希望妈妈多学习,做他的好妈妈!
心理抚养读后感3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
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人所有的心理表现必有相应的.经历和环境。比如,一个人是否会犯罪,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
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心理抚养读后感4
这本书涉及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书中的内容和建议具有很强实用性。人的成长是一件及其复杂的事情,父母都希望子女事业有成,家庭和谐,生活幸福。成年人的问题都可以在童年经历中找到影子,“早年经历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决定了人的未来走向。”
书中首先指出了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归因偏差”,“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这种认知偏差普遍存在,而人很难意识到其存在并进行纠正;与“归因偏差”相对应,真正的心里成熟是相反的归因,“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时,人能够不把缘由归结于外部,而从自身找原因”;同时这种转变是可以实现,觉察到自己的反应,提醒自己,进而养成习惯。
对于教育小孩来说情感抚养和性格教养同样重要,情感抚养意味着小时候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亲情和陪伴。”三岁以前的陪伴和照顾至关重要,“人的脾气与初生前三年的照顾程度密切相关。”对于现实中留守儿童的问题,作者也给出了建议,如果不能由母亲亲自抚养,也要由固定的人抚养,形成稳定的依赖关系。书中提到情感抚养的作用在于“可以决定人性、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性格教养体现在不溺爱,让孩子在与人相处中懂得感激与分寸。父母要让孩子接触外部的世界,告诉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培养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心理弹性要从小练就。“当他渐渐长大,就要在之前有恩于他的基础上,补充反面的内容立威于他,训练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书中提到过度溺爱的孩子,遇到挫折会动不动以自杀的方式来威胁父母,应对困难的应对方式有多种,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会选择最极端的方式。性格教养的目的是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经得住说、不轻易记恨的个性。”作者提倡让孩子在四岁前后开始学习跑步、游泳,一项运动会让人终身受益。
作者还对选择伴侣提供了建议,“真正但了过日子的时候,让你感到幸福的一定是对方有好的性格,心里有别人,理解、体贴、宽容、平和、自律等性格品质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性格是不易改变的,培养好的性格,选择性格好的人相处。
心理抚养读后感5
心理似乎永远寄居在躯体之内,是一种可以支配、引领、决定躯体活 动方向与活动方式的力量。心理现象有时也可用“精神”来形容,属于摸 不着、抓不住的存在,那么,如何研究呢?如何养育呢?如何塑造呢?这 一切要先明白一个问题:何谓心理?
如果用最简约的方式来表述一个正常人的心理现象涉及什么的.话,那 么,至少包括以下六个内容:
一是决定心理现象发生的遗传与生理基础;
二是决定人一生心理基础的早期心理发展内容;
三是对心理内容进行分层 管理、存储与提取的意识活动;
四是人与外界互动及对外反应的认识活动;
五是显现心理活动的动向和程度的情绪情感;
六是体现个人心理风格与特 性的人格或个性。
心理抚养读后感6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说:不论你的孩子多么可爱,也无论你有多么爱他,终有一天他会走出你呵护的范围,所以心理营养也要多样化。一个12岁的男孩,晚上与同伴跑到网吧去玩,整夜都没有回家,妈妈因为找不到孩子而万分焦急。第二天孩子终于从外面回来了,妈妈愤怒地训斥了孩子,还用院子里的扫帚打了他两下。然后孩子进屋睡觉去了,妈妈以为这事就算过去了。可是等这个妈妈做好饭,进屋叫孩子吃饭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死了,原来这个孩子进屋就找了一瓶农药喝下去自杀了。仅仅被妈妈训斥、打了两下就自杀了,是孩子的性格太脆弱、叛逆,还是妈妈的管教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才导致孩子出现自杀的心理。有人说可能是这个妈妈的管教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其实,面对孩子死亡妈妈痛苦万分,这个妈妈平时从来不舍得打骂孩子,就是因为孩子一晚上没回家,在担心和焦虑的双重作用下打了孩子。对于孩子自杀的心理,李玫瑾教授给出的分析结果:导致这个男孩自杀的原因是家庭教育。
孩子的爷爷奶奶对这个孩子非常宠爱,什么事都顺着、护着孩子,更不允父母说孩子。过分溺爱的结果是让孩子对家人的爱产生了错觉,认为他是这个家里最重要的人,并养成骄纵的性格,于是就产生:你敢打我,我就死给你看的报复心理。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哪里想到死亡的代价是惨痛的,就这样轻易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以给孩子的爱里加点盐,就是要在孩子做错事时给予批评、纠正,再犯时可以适当体罚。孩子做错事,父母生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我们不表明对犯错这件事的态度,孩子就不知道做事的原则与底线,也不知道家人对他不光是宠爱还有会责罚。有的父母不建议斥责孩子,更不建议打孩子,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没有原则地打骂孩子我当然不赞同,但孩子犯了错连父母的斥责都承受不了,成年后能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难关吗!止学时同学的欺负、嘲笑,老师的严格要求、工作时面对上司或同事的刁难,打压,这些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孩子能应对吗!我们从小呵护大的孩子,不要指望别人也会像你一样爱护孩子,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他们长大后能成为独挡一面的人,不是一个只有玻璃心、只会躲在父母身后的孩子。不骄纵孩子、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让他们体会生活的咸,感受多元化的父母之爱!
心理抚养读后感7
最多体会的是:三岁以前对孩子一定给予满满的爱与呵护,让他有安全感,建立你们之间的默契。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父母与孩子的亲缘,最浓时分就在依恋期。好好珍惜孩子的依恋,这是父母未来教育孩子的一种心理资本。同时也积攒了看护人的心理资本,将来你再教育他的时候,他才心甘情愿听你话。
就像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他三岁登基,被所有人拥护,大臣见他下跪,太监低眉顺眼,百般忍耐迁就,造就了他胡作非为,打骂太监,让太监吃石头,吃地上的脏物,以此为乐趣,他不晓得什么是同理心。后来给他请了老师也不管用,他总是有他的歪理。
后来周围的人发现,有一个人对他说话特别管用,那就是他的奶妈王焦氏。当他又一次让身边的人吃地上的东西,因为那东西太监吃不下去他大发雷霆时,身边的人悄悄地把奶妈找来了。他说:“我知道奶妈是小脚,她走不快,我会主动迎上去,看到奶妈我会扑到她的怀里,在她的怀里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他在《我的前半生》里写道:“奶妈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她知道我发脾气不高兴了,所以来看我。她悄悄地问我:‘听说,是你让他们吃地上的东西?皇上,他们也是人哪,人怎么能吃下那些东西呀?’”这时,溥仪回答说:“我只是觉得好玩。”奶妈说:“可是我见不得这种事,如果你再这么玩,以后我也不敢来了……”聪明的奶妈言外之意是:“你要是哪天不高兴,让我也吃这些地上的东西,那我可受不了。所以我也不来了……”没想到,这小皇上居然着急了,急忙喊道:“那不行,你得来!那我以后再也不让他们吃地上的东西了。”
这段真实的写照让我们看到什么?第一,奶妈对小皇帝拥有独一无二的约束和控制力,这是来源于她曾经的哺乳抚养,他们之间具有强烈的依恋关系;第二,这份能约束他、控制他的力量不是物质性的,不是强制命令式的,也不是滔滔不绝讲道理式的,而是情感性的。所以,心理约束和控制力实质是一种情感的力量。
但要强调的是,这种因情感而形成的心理控制力具有形成的时间性要求和背景要求。只有在人完全无能无助时、陷入不能自主和自助的痛苦之中时,他人的耐心陪伴、及时呼应、不计辛苦地帮助他解除痛苦的过程,才有可能积累起这种情感力量,形成这种心理控制力。
六岁之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三岁之前有恩于他,从三岁开始立威于他,威就是威严。3-6岁就是给孩子立规矩,培养观念的时候。父母在意并强调的东西会成为孩子的观念。每天的`生活连续起来就像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那么观念就是这条河流不同场景的抓拍,每一帧画面都是这条河流的标记。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心理贫困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心理抚养重在养心,一个体会过爱的孩子,才会爱别人,才会表达爱。受过挫折打击的孩子才会有同理心,懂得换位思考。家长适当的批评孩子,使其心理坚韧,抗错能力强,不再娇贵任性。现在社会好多孩子包括年轻人动不动轻生,跳楼,喝药,跟事发者相关人物有关,也许是老师说了什么刺激了孩子,不否认老师有他的问题,但是家长一点责任没有吗?为什么孩子的心理这么脆弱?工作以后遇到挫折怎么办?轻生并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比什么都重要。适度惩罚其实也是一种保护,自己惩罚总比将来别人惩罚要好。
父母不仅要给予全程陪伴呵护,更要锻炼孩子的忍耐力,意志力,延迟满足以及抗挫的能力。性格取决于后天养成,心理教育更要恩威并施。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
很多孩子出问题时会瞒着家长,为什么?因为家长对孩子不宽容、不民主,不能接纳孩子。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爱撒谎。”这意味着什么?孩子每次跟他们说真话,他们都持否定的态度,孩子以后就不敢再告诉他们真实的情况。要是家长能接纳孩子的一切,即使孩子犯错了,也能以合理的方式回应,孩子就不会这样了。
贵族是三代以上养出来的。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你这一代可能是不完美的,但你可以通过好好养育下一代,让下一代比你更好,然后形成滚雪球效应,代代相承得越来越好。而对成年子女要学会放手与接受。有人说,放手的爱,是母鹰亲手将雏鹰推下悬崖那一刻的痛心与坚定。
最后我想说:谁都无法预测人的一生会遇到什么挫折或磨难。有长远眼光的父母,在情感抚养到位的基础上,一定要舍得让孩子从身体吃苦,到心理耐苦,有意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这是一种更深更远的爱的付出。
心理抚养读后感8
我们今天继续来读李玫谨老师的书,第二章节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又从哪里来的?李老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就是什么?犯罪→人→心理→早年→家庭→养育→父母。倒着这样的顺序,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就很好解释了,人不会突然犯罪的,也不会突然出什么问题的,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做父母在孩子的早期不当教育出问题的,孩子天生不带着犯罪的基因来的。
而这些问题又从我们哪些教养方式上出问题了,今天我们聊一个点。就是我们如何表扬一个孩子?以下是我先摘抄李老师书的原话:人格缺陷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自恋。自恋型人格往往是后天养育造就的。如果我们对一个孩子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帅”“你真神”,不说别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出现自我认知障碍,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当他独立走向社会面临难题或面对更强的对手时,往往不能接受现实。
这种人格上的缺陷,往往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里长辈过分喜爱与宠溺,给他的外部评价不客观造成的。事实上,社会生活是很无情的。不会特别宠爱谁。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旦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就会出现心理落差。
可是不是有好多育儿专家说过吗?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是的,这话是没有错。那我们应该怎么表扬孩子?以下,我分享我在育儿课程上学习到的表扬孩子的要点。
表扬孩子的要点:
1、表扬过程,不是结果。
2、表扬不分大小。
3、错误中也有值得表扬的部分。
这是一个概念,那我们怎么做呢?比如胡冰这段时间喜欢折纸。我怎么表扬他?是不是表扬他真棒呢。不是,而是什么?妈妈看着你认真折纸的`样子真帅。这个表扬的背后说明什么 ?说明他认真的样子真帅。我们的孩子天生在外貌有缺陷,可是也可以很帅的。比如胡冰认真折纸的这个动作就是帅。然后孩子也能知道,帅不仅是一个人的外表,有些动作也可以很帅。像我们看人家跑步,打球都会发现动作标准,生气勃勃的男生,称为真帅!
表扬不分大小。什么叫不分大小。有一天,我带胡冰去朋友家玩,人家给他一个小玩具,没拆封的。然后他拆开了,还没开始玩的时候,就自己把包装纸一点点放进垃圾箱里。这个简单的动作要不要表扬。要。回到家,睡前聊天时,我说,冰,妈妈今天看到你在阿姨家把玩具包装纸放进垃圾箱,妈妈很开心,你真是个爱干净整洁的好孩子。以后,不管在哪里,他手里不管是有一点垃圾不会随手就扔,有时走到街上,也会拿着一直找到垃圾箱才会扔。
什么叫错误中也有值得表扬的部分。比如有时冰哥写作业,有时会拖拉,但最后还是写完了。妈妈怎么表扬?先肯定他在写作业时,不懂的地方会自己查字典,写不好的字也会自己擦掉自己写,还会老师要求订正的地方订正,写完作业后还把作业本放回书包。妈妈希望你到写作业时间就要自己快点去写,把事情做得像你写字这么漂亮好不好?他说好的!
李老师说,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可有的人从来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只会怪罪社会。
而我们这些做妈妈如果看到孩子哪里不好,也容易怪罪孩子。却不知,原因在我们这里。冰哥和妈妈说,妈妈,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学好如何做一个妈妈,你一天没学好,你学两天,你学一年学三年都要去学,因为我只有你一个妈妈。我听孩子的。因为我是他唯一的妈妈!
心理抚养读后感9
历时一周,读完了这本《心理抚养》,看完后对于教育孩子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如果不整理,可能很快这本书的内容就淡忘了,所以对自我的要求是无论读后感好坏,都要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1.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特别重要。
每个孩子出生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孩子在家庭这个环境的熏陶下长大。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对孩子有着影响,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要给予孩子丰盈的爱,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性格大多比较爽朗、乐观。
2.孩子的早年抚养方式非常重要。
李教授追溯那些犯罪分子的早年成长经历,大多是在童年时期就没有被关爱过,要不就是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过于溺爱、放纵或者严格,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凶手缺少人情味或者约束感,这种早期的教养方式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性格,导致后期很难改变。
3.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虽然以家庭为单位,但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所以孩子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行为。也就是在从小就要给孩子树立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是违法的,一定不能做。
孩子从小就应树立规矩,比如到别人家做客,不能看到人家桌子吃的就像自己家一样随便拿,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到了别人家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还要礼貌叫人。关干叫人,这个我成长的过程中被这个深深的困扰着,村里有些长辈,我也不知道该叫哥还是叔、大爷、老爷,每次过年家里总会来很多的客人,我也不知道都是什么亲戚,那种场面就比较尴价,家里长辈就会数落我,说我不知道叫人。有时候在村里为了避免叫人的尴尬,会宁愿多走点路绕开有人的地方回家。直到现在我也不是特别擅长亲热的叫人。
家长从小就是应该培养孩子的这种亲社会的能力,不至干以后出现社交恐惧症。关干孩子礼貌待人,这点家长更是应该给孩子树立规矩。从刚会说话就要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我发现
我教的有些学生就不爱说谢谢,这段时间上网课,因为作业或者班级事务去联系孩子,有的孩子无论你怎么发消息都是不回,更过分的是我还出现了被拉黑的行为。我们可以说她是个孩子去原谅她,那么长大了到了社会上就会突然变得有礼貌了吗?很明显不会。有礼貌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教养。如果在公司上班,对上司、领导的话不回应,还拉黑,我想这个人一定会被炒鱿鱼。
4.孩子的是非观念是在唠叨中形成的。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是一张白纸,是非观念的`形成是后期形成的。一个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是非观念。以前我总会觉得家长好烦,絮絮叨叨的,一句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但我现在明白正是在这种絮叨中,在孩子的心灵上刻印了正确的观念。
当然除了絮叨之外,更重要是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身教大于言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强调榜样的作用。
5.培养孩子的耐挫心理。
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想不开,这都是从小娇惯,家长从来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顺着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剧。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批评,但批评的声音却有助干纠正我们的错误。
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批评我的学生。这里有一段话值得学习,我可以说给学生
听:“很多人是不愿意被被人批评。批评别人是一种得罪人的事。可是,如果你做错了没人说你,你就不知道自己错了,也就不会引起重视和改变。这时,谁批评你好呢?那就是跟你最亲的人。他敢说你是因为他爱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学生,你做错了,我现在批评你,以后你走入社会就不会再犯这类错。总之,只有亲人,爱你的人才敢说你。“
我比较赞同书中的育儿观念,书比较通俗易懂,所以读得有些快,也许某一天会回过头再
看这本。读书,求的不是速度,更应该是质量。同时,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相通的。
心理抚养读后感10
因为李玫瑾老师的书实在是太精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的在做笔记,其中最深刻的几点体会就是:
首先,作为父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之后,再生育孩子,而既然生,则必须养!尤其是对于0-3岁的孩子,最佳的养育环境是一个多人口的家庭,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当孩子在一个人口多的家庭里成长的时候,他会有更多的机会训练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而如果家里只有父母,也一定要保证孩子在任何哭闹的时候,有人响应,有人天天陪着说话,给孩子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爱。
养育者随时的在线,和温柔以待,会让孩子养成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在未来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信任他人。
再则,一个人重要的成长阶段分为几步:
0-3岁,情感抚养,抚养人要用全部的.爱去耐心呵护和帮助孩子;
3-6岁,性格教养,要规范和约束孩子。这一过程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带来的体验时常是痛苦和磨难,说白了,就是立规矩的过程。
6-18岁,能力培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三个台阶,主要由不同层级学校的老师通过教育活动来完成。能力包括智能、技能、特殊能力等。
18岁以上,自我修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四个台阶,由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个体自己来完成。
而每个阶段的养成,又对下一个阶段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亲情,还不一定收效。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养育比挣钱重要的多。
心理抚养读后感11
这是我读的李玫瑾老师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幽微的人性》。《幽微的人性》主要讲李老师作为犯罪心理学家对人性的理解和剖析,让读者能更加立体地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其中有提到一些子女教育的问题,因为人的品行和性格主要都是在童年时期受父母和环境影响形成的,犯罪行为的原因也往往可以追溯到犯罪分子童年的经历,但李老师在那本书中没有重点讲子女教育。所以当我看到她出了这本专门讲子女教育的《心理抚养》,便毫不犹豫买下来。
读完之后收获很大,我觉得它是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读的指导书目之一。其实我不喜欢读关于教育孩子的书,因为我认为孩子不是机器,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父母不可能也不应该像读说明书一样按照书上的内容去“教育”孩子。但李老师的书特别之处在于,她在书中并没有过多教我们具体如何教育子女,而是通过很多真实的例子让我们从一个更加宏观和长远的视角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李老师的方法论讲得很少,主要在构建理念,不断地从各个角度让我们认识到做父母意味着什么,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
摘取李老师书中讲的一段话:
“我想告诉所有恋爱中或初入婚姻的年轻女性:无论你的生活多难,你要想好,你有没有时间和耐心去陪伴一个弱小的生命?若没有,我建议你要慎重!不要轻易地怀孕!如果孩子在早年对谁都没有形成依恋,那么发生心理异常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种孩子容易出现冷漠、无情、残酷等表现。他们的'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社会性发展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在与他人交往等性格方面出现异常。犯罪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没有对抚养人形成依恋,或者在10岁前后失去了依恋对象。由此可见,母亲的亲自抚养是多么重要。”
李老师的这段告诫不仅适用于所有的年轻女性,也适用于所有现在在国家政策的鼓励考虑是否生二胎三胎的女性。我个人认为,那些在催婚、催娃、催二胎的压力之下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动摇的女性朋友们非常值得大家尊重和佩服,因为她们懂得李老师上面讲的那个道理,她们知道,如果自己没有办法给孩子最好的陪伴,那么就不要生孩子,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心理抚养读后感12
“绝大多数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可以倾尽所有,辛苦照顾,投入钱财等,可就是这样,有些孩子大一些就‘不认账’,对父母不但不感恩,还一肚子的不满,这让许多父母非常痛苦,他们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其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他们只养大了孩子的身躯,却因为不懂而没有认真的养育孩子的心灵”。
这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抚养》这本书里面的一段话,也是我看到感触最深的一段话。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家人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吃喝拉撒,也就是身体层面的抚养。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一岁以内的婴幼儿除了哭闹、吃奶就是睡觉,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存在教育,这恰恰是一个巨大的家庭教养误区。这个时期的婴幼儿从母体被紧紧的'包裹的子宫中来到这个世上,周围没有了任何包裹,他顿时就失去了安全感,他会通过不停的伸手动脚来去触碰世界,感觉到边缘寻找安全。所以孩子只有在母亲的怀抱里面被紧紧的抱着的时候,听到母亲的心跳与哺育的时候他才是安静的,因为这个时候他觉得他是最安全的。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时期有很多遗留下来的孤儿,这些小婴儿被放在保育所里面,每天有固定的工作人员为他们吃奶,换尿布,但是这些孩子还是有很多死掉了,他们并没有生病,这是一直令很多保育员不解的地方,直到后来他们才发现,原来这些孩子是因为没有拥抱与抚摸,没有父母情感的交流,而产生了巨大的孤独与恐惧,而这种无助的恐惧杀死了他们。所以,从出生后的每一天,除了身体的喂养以外,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养育,这也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在孩子身体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心理的抚育是时时刻刻伴随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养大了孩子的身体,却看不到没有长大的孩子的心灵。
心理抚养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非常值得读的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中国家长去仔细研读的书。希望所有的家长能够透过看到孩子90%的内在,从而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拥有美好未来的孩子。
心理抚养读后感13
假期读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感受颇深。这本书会让人全面地了解到孩子的抚养、教养、性格的形成与家庭和父母息息相关,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爸爸妈妈认真阅读的书,通过这本书学习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子女的成长大有助益。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者开篇用案例来讲述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及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早期的家庭养育和家教养方式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心理抚养重在养心教育,养心教育重在语言、情感、认知方式,养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养决定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命运。李玫瑾教授用近几年来的犯罪案例剖析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产生行为的家庭背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养育道路上的警示和正确的抚养应该是什么样的。
现在的社会普遍性的教育焦虑,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各种能力特长的培养,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的`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长期的用心经营,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来启发和引导逐步实现的。一个人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将是决定着他是否能够回馈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因素。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乐观面对,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才是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活开心快乐,学业有成,事业成功的基础。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决不能止步于哪一次考试,哪一次犯错,而是一项伴随自己一生的成长的探索之路。
有人说“贵族是三代以上养出来的。”所以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我们为人父母,也并不是完美的人,每个孩子都不同,养育需要因人而异,需要用心观察,需要用智慧去发现,去观察,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法。要做有“智慧”的父母。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成长轨迹,做好早期品行教育,给予情感上的满足,建立规则和边界,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只有在成长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养育之路才能引导孩子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心理抚养读后感14
这本书是在我读了李玫瑾老师《幽微的人性》后就加入了书单的,只因与她的三观太过契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看过几乎所有采访她的节目,她的所有讲座、视频、博客我都有听有看,她对于养育孩子的观点、理念,我都认可,并且在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落地生根、发芽长大。
所以,对于她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
这本《心理抚养》,依然是通过丰富的案例来说明一个主旨观点:在孩子小时候给他足够多的真正的爱,比赚多少钱、买多少他喜欢的东西重要得多。一个家庭,不管贫富,都要把陪伴孩子而不是用金钱表达爱,更能让他受益终生。
以下这些李玫瑾老师说过的话,都对我有着至深的影响:
她说,要从自己做起,建立一个良性的家庭传承模式。于是,我所经历过的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的东西,我会有意识地把它们变成温暖的模样给孩子,比如欢迎孩子的小伙伴常来家里玩、过夜,每年过生日都请他自己决定请谁参加,名额不限;比如尽量不吵架、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比如遇事先自我反思,而不是相互埋怨,自己做错了就坦诚道歉;比如以自己的足够自律来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比如在成长路上只把自己作为参照物,不以任何其他人为参照物;比如多多徒步,在丰富的.社会交往中提升孩子与世界的联结……
她说,你的心胸有多宽阔,你的人生就有多宽阔,反之亦然。于是,我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原先封闭的、孤傲的、防备的、战斗的状态,慢慢转变为开放的、平和的、善意的、和谐的状态。这一转变是漫长的,先后历经若干年的时间,但它又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成效并不是体现在我多赚了多少钱、升职有多快,而是体现在我与外界关系的一点一滴上,更加和谐美好了,更加圆融真实了,也让我更加真切地认识到:利他,最终还是会利己。
她说,让孩子在幼年时走出家门,多接触人与社会,是一种有益的心理培养,千万不能以为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于是,从娃六岁开始就带他徒步,迄今为止累计徒步80+次,收获颇丰。关于徒步的好处,我想另外行文记录,在此特别想说的是,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好坏,都要看见孩子,都要坚信他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
这本书出版于20xx年6月,我在16个月后才读完了它,的确算不上早,但作者的教育理念,甚至是三观,早已在我多年关注她的过程中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体现在了我养育孩子的一点一滴中。或许书的语言略有重复,文采并不斐然,但其平实又真实的叙事方式,还是让我再一次领略了她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心理抚养读后感15
《心理抚养》一书由公安部鼎鼎大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所著。
今天刚拜读了第一章的前6节,很多真实案例非常让人揪心,早年正常的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缺失而逐渐走上犯罪道路,结局真的令人痛惜!本来可以非常美好的生命却给这个世界的某一些人带去灾难,摧毁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更是他人的。
最有感悟的是明白了什么叫做:不教而善。
不教而善的两个条件:
1、孩子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2、父母的言谈举止显现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认真工作、顾及家庭,还爱学习,爱思考,爱在家里讨论问题,孩子耳闻目睹就会潜移默化,不善而教。
诚如李教授所言:教育孩子不用天天查书,不用天天问专家,家长要花一点时间自我反省,想想孩子的.表现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给予了孩子什么,自己哪一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这样。
养育的过程即时刻反思自己的过程,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正自身。
【心理抚养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理抚养》读后感05-19
心理抚养读后感06-14
《心理抚养》读后感15篇(热)05-19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精选23篇)11-23
零售的心理战读后感,零售心理战读后感11-07
《心理罪》读后感10-06
心理咨询读后感09-26
《心理月刊》读后感范文09-15
心理学读后感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