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心得

时间:2024-07-07 18:15:12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活着》读书心得(经典15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书心得(经典15篇)

《活着》读书心得1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活着是一种资本,可以实现梦想和追求幸福;对于老年人来说,活着是一笔财富,多活一天就是赚到了;对于身患重病的人来说,活着是一种折磨,折磨着自己也折磨着亲人。

  人们会在年轻的时候肆意挥洒青春,活着就是为了快乐。成年后,就要承担责任,开创事业。虽然有些辛苦,但是得到的幸福感足以抵消这份辛劳。中老年的时候,希望儿女生活如意,可以安心地过自己的退休生活。活着,是一种资本,一种追求和享受幸福的资本。那些不明白这一点的人,年纪轻轻就已经厌世,甚至轻易地放弃生命,让亲人悲痛欲绝。他们主动舍弃了活着的权利,就代表他们放弃了幸福,选择了逃避。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尤其是亲人。不要轻易让亲人经历丧亲之痛,这种伤口太难愈合了,会成为一辈子的伤痛。

  到了年老体衰的时候,更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因为这是上天对你的恩赐。身体的衰弱会让你的生活受到影响,但是请不要放弃活下去的希望,不要浪费仍在呼吸的每一分每一秒。我的外婆即使到了八十岁高龄,仍然身体健康,每天过得充实自在。虽然儿女都劝她好好休息,但是她依旧延续着年轻时的忙碌,为儿孙们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逢年过节的时候,她总是乐呵呵地看着满堂的儿孙,对每一个人都记得清清楚楚,一点老人痴呆的迹象都没有。这是因为外婆找到了活着的意义,也看透了生死。

  对于那些长年卧床的病人来说,身体上的疼痛远远比不上心灵上的伤痛,活着就是一种折磨。面对这样的身心折磨,他们有的积极向上,乐观地期待病愈的那一天,把握时间充实自己,为未来作准备。有的人消极沮丧,悲观地认为要在病床上终老,日复一日地等着停止呼吸的那一刻。活着,不是死亡的开始,而是幸福的开始。因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需要利用活着的每一天去追求、去感受。

  活着不是为了等待死亡,而是找到生存的意义。我们无法预知自己会在哪一天要告别这个世界,与其为了这一天整日惶恐或者虚度时光,不如把握好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让时间过得有意义。也许你会因为工作的压力觉得活着很累,请让自己适当地休息,找回工作的动力;也许你会因为感情上的伤口觉得活着没有意义,请尽量遗忘这些痛苦,期待下一段缘分;也许你会因为失去至亲好友觉得活着很孤单,请别忘记他们永远活在你的心中;也许你会因为活得没有自我觉得活着很无奈,请鼓起勇气改变这种生活。

  活着可能很累,但是别轻易放弃,因为问题不会因此解决,反而会产生更大的问题。请相信活着就有希望,活着才能享受快乐和幸福。为了自己,也为了身边的人,好好地活着吧。

《活着》读书心得2

  “我会好好地活着。”从福贵的嘴里说出来,坚定而又悲凉,在读完《活着》后,我的心情沉重且压抑,尤其读到有庆被活生生地抽干了血而死去。我是一个代入感极为强烈的人,很难想象,自己的儿子处在最好的年纪以这种方式死去,而福贵,接受了身边人一个个的离别。

  他在晚年讲述往事时,没有逃避,没有失声痛哭,没有一蹶不振,他用轻快平静的语气讲述他所经历的一个悲痛的故事,我时常想,他不难过吗?是怎么做到热情讲述自己的伤痛的。直到后来,我有了另一层感悟。

  他怎么会不难过呢?最爱的人都离开,晚年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他的笑容,是坦然,是无奈,是心酸后的沉默,也是放过了自己,让自己不再纠结,何尝不是种解脱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子,只是不同程度不同经历罢了,许多自然灾害带走了他们的家园和亲人,那么他们的余生就以泪洗脸悲痛度日吗?书中福贵说:“我会好好的活着。”在我认为是对逝去亲人们的寄托,是完成他们未完成的心愿,是回忆,是安慰。但这份勇气却很难得,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沧桑后,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淡然微笑呢?

  我的外公在我六年级时因病离开了人世,他在世时最疼爱我,外公生前是个很善良的人,他乐于助人,和邻居们的关系很好,所以他逝去时,邻里乡亲都泣不成声。外婆更是悲痛,偌大的房子里,只剩她一人和无尽的'思念在盘旋,外公去世后,她时常对着门口发呆,后来她种了许多花,摆在客厅、厨房、房间,反常的是,她愈发热爱生活,为什么呢?明明前几天还那么伤心,为什么那么大的变故几天时间就缓过来了?外婆不爱外公吗?

  直到后来,外婆告诉我,她很爱很爱外公,外公在世时喜欢花,可是知道外婆怕虫子没有种,外公去世了,外婆便开始种花她告诉我,她的爱寄托在那一束束花里,“所以,才要更坚定地好好活下去。”她发着呆,口中喃喃道。

  再一联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即便没有什么重大变故,但我们也会经历人生一次次挫折的打压。就像学习,可能分数在一次次打击我们,但我们能抗住吗?能战胜吗?饱经沧桑,淡然微笑。显然,我们还没有福贵的“饱经沧桑”,但作者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在逆境中顽强生长,微笑面对生活。

  “我会好好的活着。”后面的话是,“代替有庆、家珍还有那些逝去的亲人。”我佩服他,我又想起了一句话:只有在饱经沧桑后,还能淡然微笑面对生活的,才是强者。

《活着》读书心得3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岁月;经历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他死了父母,失去了孩子。说他可怜,也不是。至少,他还活着。

  他曾经年轻轻狂,赌博失去了所有的财产,从著名的徐大地主变成了贫穷的农民。而取代他的龙二在解放初期就被枪毙了。他有生命吗?

  有一次,他被抓当兵,在军营里度过了几个春秋时期。有多少人在可怕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而傅贵幸免于难,直到战争结束。这又是一条命吗?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为了钱?为了名利?不!只是为了活着!如果一个人死了,他会谈论什么钱,什么名利!你来了,什么都没带,那你走了,什么都带不了。如果你是无辜的,你必须无辜地去。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所以,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虽然福贵失去了一对孩子,没有温柔贤惠的`妻子,但他还是要活着。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真的很穷。但生活总是那么艰难、残酷和神秘。活着真的很难。他饱受岁月的风雨,但他还活着!

  在生活中,他几乎一无所有。在别人眼里,他只是一个疯狂的坏老头。但他至少有一个无价的宝藏,那就是生命!

《活着》读书心得4

  当看到书的名字的时候,我猜想这书应该是写活着的种种困难与教育后人活着的勇气;完整听完这本书后,才发现我错了,写的是一个人的一生的回忆,不能用痛苦来描述了,超出了我的.想象,最少应该是绝望级别的,心中郁闷了好几天,思考了一下。

  一个孤寡老人的一生,由种种痛彻心扉的经历组成的,看到希望有得到绝望,绝望中又看到希望,绝望中又有绝望,看不到头的绝境与希望,历史在前进,悲剧在重演,主人公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每个时代都有同样的故事与悲哀,每个人的境遇不一样,看到和理解的程度就不一样。

  在成人的世界里,没有对于错,是与非,不是判断题也不是选择题,是什么?诠释的人不一样,答案可能就不一样,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活法不一样,我们认知了多少世界,就看到多少世界。

  一连串的悲痛发生在活着主人公的身上,刚开始还觉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要把柘木多的悲伤给一个人,总要给他留点什么希望吧?但仔细想象,作者只是如实记录如实写罢了,而且只是写了一个社会现象小小的缩影,心中无比郁结。故事与事实,两者其实没有区别,活着异常艰难所以才要好好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5

  我总认为最悲痛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明白,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离你而去的时候你才明白什么叫痛苦。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下去,可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的承受本事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刚开始我骂过福贵,因为他实在是太败家啦,可是看到后面我又开始敬佩他,他是那么坚强。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明白上一代人为了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当想想这更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当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的观念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当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6

  是的,你看的没错,这是一个苦难中生活者们的故事,并不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题记

  初读《活着》时,被余华先生干练简明的语言吸引了,同时也被故事给吸引了。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扬。”《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丝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曾有人问:“为什么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

  用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福贵一生起起落落,因年轻的肆意荒唐使他富裕变成了贫穷,亲眼埋下了三代人一个又一个。本以为可过上好日子,结果却一个又一个噩耗接踵而来,亲人一个个的死去,他爹、然后他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家里的钱慢慢变少,亲人一个个的减少。可是他依然乐观的活着,和他那头黄牛,故事的结尾中,福贵还唱着歌谣。

  福贵的人生不得不令我们感慨,如果我们是其中的他,亲眼看着自己至亲至爱因自己导致贫穷一个又一个死去,我想早已痛苦得没有生存的希望了。但福贵他并不没有,他痛苦,但他仍继续爱着这条生命继续活下去,这也无疑是这本书成功之点。苦难中我们也学会生活,学会在绝望中找到希望。我们没有时间去选择消沉,没有时间去感叹命运的.不公,只知道生命将随着时光流逝而流逝,我们只能珍惜,就像银杏它只懂得生命的历程中用饱满的热情展现了它无与伦比的金黄,即使在瑟瑟秋风的争相撕扯下,也要摇曳自己缤纷和曼妙。

  明知道人生路上有无数挫折,还是要坚强的走下去,自信、开心、坚定地走下去。不要抱着过去不放,拒绝新的生活和挑战。生命不在于活得长短,而在于领悟得早与晚,在于生命的意义。

  记住,我们不是苦难中的幸存者,我们是生活者,所以请不要因为苦难而失去对生活的憧憬和珍惜。

《活着》读书心得7

  第一次读完《活着》这本书,我只觉得压抑充斥了自我的整个心灵。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却惟独剩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气之下压在了书堆底下,因为我厌恶于华,厌恶他的残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个黑色的四月,在我满怀憧憬着自我的幸福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彻底打碎了我所有的梦。我没有办法理解那样残酷的一个事实。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不清楚,自我流掉了多少泪。我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有了万念惧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那几天我想的仅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发泄,开始焚烧我所有以往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想烧掉过去,烧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这唯一的一本,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可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本事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当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变得开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开始挑剔身边的.人,无理取闹,而身边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无怨无悔。在伤害深深爱我的人同时,我也深深地伤害了自我。其实我比余华更残忍,我亲手在伤害身边一个个爱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们造成的,可是我却让他们左右为难。为什么我要把自我的痛苦强加在爱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我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活着》读书心得8

  福贵的一生跌宕起伏,作者余华用着朴实无华的言语叙述着他不平凡的一生。若用一词语概括他的一生,许多人,能想到的应会是“悲剧”,而我却会选择用“活着”一词来概括。

  福贵面对亲人全逝去的惨痛,最亲的人在面前相继死去,却束手无策这种感觉无疑不此刀割还痛。纵观全文,你会发现福贵每个阶段活着的理由都会不同。

  当他被抓去当壮丁时,他活着的理由是为了远方病弱的妻子和年过半百的双亲。活着,是的,在逆境中向阳生长,不为其他,为自己。

  相比福贵,我不由得想起有着同样有着悲惨经历的祥子。但祥子的结局是走向末路的悲剧,那是多么无望与茫然。祥子苟活于世,活着如无根野草。活着不为自己,也是多么可悲。

  著名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就很好的诠释了为自己活着。露丝幸存下来后有为了心爱的人殉情吗?不,她没有。她爱人舍命给让他存活下去,临死前深情嘱咐让她好好活下去,冰冷的海水葬着他与她曾经的回忆,淹没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但露丝并未被逝去的'男友而愧活着,本来就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纷乱凡尘中为自己活着,简直难上加难。与其说是为自己,还是被人误解读成自我,倒不如说是对人生最好释怀。

  试问在当今社会,真得所有人会为活着而活着吗?成年人的世界遭受到种种挫折,和面对种种生离死别,有多少人承受不了常压抑与黑睛,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些人曾遭受怎般打击与绝望,我们曾望见成每年人崩溃和泣不成声的一瞬间。人非草木,纵使外界怎样寒风冻骨,也不能保证自己毫发无伤,而这是我们最终所要经历的事,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后的归宿。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纵然不以满腔热血迎待明日朝阳,也要对朝阳有所期盼。

  愿我们所经苦难后能愈经愈坚,生如逆旅,向阳而生。

《活着》读书心得9

  这是一个充满叹息的人生。

  主人公福贵,因为好赌,输光家产。父亲从粪缸上失足摔死,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生时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解放后回到家改邪归正,却发现母亲病死。妻子家珍操持家事过度劳累而死,女儿凤霞乖巧懂事,可惜是个聋哑人,儿子有庆则聪明伶俐。可悲的是,有庆为了救人血被抽干离开人世,凤霞生长根时大出血不幸逝世,偏头女婿二喜搬东西时被砸死。而唯一的亲人——孙子长根吃豆子时被撑死了。

  直到小说末尾,作者余华带我重回文章开头,剩下福贵这个老人和他的老牛在生命最后的黄昏中漫步。

  看完整个故事,我有点惊讶,在这部小说中,人的生命竟然如此脆弱。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后,福贵渐渐收起眼泪,只是平静地将这些至亲至爱埋进墓地。每离开一个人,他都会对生命加深一次理解,就算愤恨命运不公,就算后悔自己无能,也无法改变什么。

  余华的构想,以一个过于悲惨的人生来解释生命和活着的意义。文字一点一点渗入心灵至深处,把老人最后的情感描绘得似笑非笑,让读者欲哭无泪,不知是无奈,还是讽刺。

  小说的结尾和开头首尾呼应,在和牛的相处中,他并没有表现出伤心,而是微笑着静静地让牛听他心底平淡而歇斯底里的呐喊。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悲惨的人生的确有,在马路上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们为了活着,放下尊严;在暗巷里躲躲藏藏的小偷,他们为了活着,违背良知;在黑夜中辗转难眠的杀人犯,他们为了活着,双手染血……他们本无罪,只是活着的方式不同。那些上流社会的商人老板,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平民百姓,在生命本质上同他们一样,同样在承受着生命当中的幸或不幸,高贵或平庸,惊喜或挫折。

  小说中的'背景,是战争时期,男人要被强行拉去当兵打仗,九死一生,能够回来的,亲人也都该不在了。福贵好命被解放军救了出来,却要亲眼看着亲人们相继在自己面前死去,亲手将他们一个一个埋葬,如果当时他在战场上战死,也许就不必面对了吧。从中也看得出,现在的生活伴随科技发展改变迅速,不会像小说中叙述的那样悲观和残酷,就算撑不下去,也会有好心人帮忙,就像故事中的解放军一样。

  我应该庆幸,至少现在,我不用承受生命突如其来的重击,那些在逃避不幸的人,他们千疮百孔的面容和心灵,又将怀着怎样的遗憾离开?而我的将来呢,是否要像福贵那样在痛苦和悔恨中度过,然后释怀?我该怎样接受?

  活着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它和死亡一样,安安静静的,因为活着本身便是一种静止。但是呈现这样“安静的生命”有许多方式,有的人会活得比拥有同等生命的人更加精彩。

  既然生死离别是生命中必将经历的,就不需要感到悲伤,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10

  读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开始对余华有点产生兴趣。课间同学还不停的讨论着。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10月5号下午,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苦难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很多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叙述方法,但却有种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读越有沉重感。而这种沉重感并非故事情节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于冰冷的语气去描述不寻常的事情。而这种沉重以至于难以自拔的感觉就悄悄地潜入我心里。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说余华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贵的.经历,即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简介、别人的评语我又有了新的感觉。

  回到本质,我一直在思考《活着》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吗?各种人有各种观点。有人认为它只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因为阅读这本书是一次心灵上的恐惧经历。另一些人则认为:实际上,这本书还揭示了中国文学的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为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最不敢面对现实。比如,本质上,人活着除了生存之外,并没有其他意义。如果非要赋予意义的话,也许只有活着本身才能算作有意义的事情。

  《活着》之伟大感或许恰取自此。正因如此,《活着》明确地揭示出一个事实:生命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实质上却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余华欲告知读者:生命中并无所谓幸福或不幸,生命只是在静静地存在,带着一丝孤独的意味。小说结尾描述了十年过去,“那两个死而不僵的人”——徐福贵和老牛福贵——竟然都还活着。福贵驱赶着牛去耕田,嘴里念叨着已经逝去的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仿佛是一些拖着耕具埋头努力的牛。

  其实人生就像一片广阔的田地,需要有耕作者来呵护。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我们用苦难埋下种子;夏天是等待成长的时刻,我们忍受着煎熬;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慢慢享受辛勤的收获;冬天是品味的时光,我们用苦难来审视自己的成长。然后,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继续播种苦难,直到实现希望的收获。因为苦难是我们内心的驭手,不论承受多少压力,不论身上负载多少困难,我们都能坚持下去。

  读完这本书,我流过几次泪,枕巾被湿透了。第一个让我哭的地方是有庆为他的老师献血时被无情抽走生命。多么懂事、可爱的孩子啊,每天在上学前和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像他的亲人一样,而且他那么孝顺和好学!这让我回忆起了我童年时和羊一起成长的日子。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有庆被冷酷杀害的悲剧呢?我认为可能是社会现实造成的!作为当时的医生,如果能救活县长夫人,可能会得到很多好处,但是救不活她可能会引来麻烦!而一个普通农家孩子的命算得了几个钱呢?对他们来说,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或者一头猪,能用就已经很好了!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到的一篇报道。同车出车祸死亡的农民和工程师,工程师得到了几十万的赔偿,而农民只有5000元!难道工程师的命就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为什么要分等级呢?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却又做出违背自己承诺的事情呢?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但在许多方面我们确实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综观全文,当一个富有的人,先是失去了父母,然后又相继失去了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时,他依然活着!然而,活着对他来说比死亡更加困难,因为在那个时候,活下去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量。只要你活着,就必须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并忍受贫困生活和精神上的折磨。面对贫困和亲人的离世,我敢说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选择像县长春生一样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实际上,他所经历的打击与富贵相比算不了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失去爱人等挫折而选择死亡的人有多少!他们不明白,生命才是真正的勇气和胜利!他们的生命不仅属于他们自己,还属于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未尽到的责任和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道是命运特别眷顾他还是另一种惩罚,他竟然幸存下来。在经历了那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耐,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简单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像是一片广阔的田地,每一个遭遇的艰辛都有可能成长为一朵希望的花朵,而我们自己就是那双耕耘的双手。无论我们身上背负着什么,脖子上系着什么,肩上承载着什么,生活中或幸福或煎熬的经历都是不可避免的。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是无比珍贵的!我们要像追求富贵一样,无论遇到何种困境,都要坚强地活在当下。

《活着》读书心得11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余华的《活着》前言中说的。读完《活着》我只能这么说,我们是幸福的。

  当我们听到你说:“我活着。”这句话时,知道你必定是一个体会到生活博大精深,对万物饱含感激,而不仅仅是一个追求活着的目的的人,因为目的就在“我,活着。”中!活着,真好!活着,仅此而以!

  女主人公家珍的人生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小时候是天真快乐的,慢慢的长大了,烦恼的事情也来了,学习、心情的骚动、感情的烦恼、工作的'不愉快……曾经在值班的一个晚上做病人检查后回访,结果连续4个电话都是:“病人已经在。去世了。”那时候觉得真要珍惜每一天。爱自己的生命,爱自己的亲人,爱关心自己的人和我关心的人。其实,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幸福了,活着是人生的恩赐,感恩地活着,你才会觉的世界如此美好。活着是一种责任,既然上帝赋予我们宝贵的生命,我们为何不好好珍惜呢?坚强面对生活的困难?虽然说人为幸福而活,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种天性,但困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没有人可以避免的。所以,学会面对人生的困难吧!用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12

  福贵的一生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痛苦的。他的一生便是六十年代老农民的真实写照,悲惨,孤独。年轻的他玩世不恭败光了家,可惜在悲剧已成的时候,才迟迟醒悟。父母相继去世,女儿一病便病哑了嗓,儿子因为救同学死亡,妻子也因此一卧不起。眼见终有好事,女儿凤霞出嫁了,怀了孩子,却难产死去。妻子悲伤过度,也相继而去。本应幸福的一大家子却落得只剩三个男人。家有一老一小,于是重担全落到了女婿身上。女婿倒也是个朴实憨厚的主,努力挣钱养活一家子,却在一次意外中被板压死了。福贵一生的希望全寄托在孙子身上,然而孙子也死了。

  结局便是,一个老头与一头老黄牛一起度完余生。

  他再努力,结局却不尽如人意。千钧一发,是他生活的写照,用一根发丝承受千斤的重量,却不断。亲人没有了,家就没有了。看似一无所有的他,却拥有最坚定的.——活着的意志,这便是他最宝贵的东西。

  反观现代,大多数人一生平平淡淡,平平安安,亲人健在,从未经历过真正的大风大浪,却因为一些小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活不可能总是如意。每个人所希望的,与最终所抵达的,都会有一段距离,这才是生活。生活中的苦难便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所以,有轻生的念头就想想富贵,想想生命的真正意义。

  富贵让我们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这便是生活的具体体现。生活本身是痛苦的,却充满魅力。因此,请谨记富贵生活的意志。

《活着》读书心得13

  有点后悔去读这本书,因为太苦!

  我习惯在洗澡的时候放空自己,进行一些矫情的思考,在洗澡的时候,联想到福贵的一生,觉得“苦尽甘来”这个词真的非常可笑,“苦”何时才算尽呢?福贵先后失去了优渥的生活环境、疼爱自己的父母、同甘共苦的战友、可爱善良的儿子女儿、相依为命的妻子、老实孝顺的女婿、年龄尚幼的孙子,够苦了吧??每次都是生活刚有起色,更大的悲剧就会发生在他身上,命运不会像天平一样想办法把“甘”给他找补回来的,只会像一个奸商给他的秤砣下面再吸块铁,狠狠的欺负你!最终陪伴福贵的,是一头面临屠宰才被他堪堪救下的老牛,而他的故事,也只能和来村匆匆路过的一位旅客听。“甘”呢?跑哪去了!

  活着,我一开始以为想表达的'是一种穿过所有悲剧仍能乐观生活的勇气,然而最终感受到的,不过是命运不公,时代环境所造就的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最终支撑福贵活下去的,不是勇气,而是对生活的麻木罢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从原来总被人说阳光自信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悲观又敏感的成年人,也明白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状态,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一些改变和成绩,重新变得积极正能量吧!暂时先靠着这些矫情的文字和伤痛文学抒发抒发心情。

  苦哇!!!要赶紧去喝瓶可乐解解苦了。哦,忘了今天刚跟小何吹牛说要戒糖,更苦了。

《活着》读书心得14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周国平说:一个人要对自我整个人生的目的有明确而坚定的认识,清楚地明白自我究竟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件极难的事。

  因为极难,所以,更想明白答案。所以,在看到余华的小说《活着》时,便急迫地读完。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用一种冷静、平常的笔调,娓娓叙说福贵老人并不平常的一生。

  在福贵还是一个阔少时,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最终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名不文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入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福贵不懂得悲痛,破败后的福贵却没有资格悲痛了,因为他成了佃户,佃种着以往属于自我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他经历了战争,被抓丁到战场而死里逃生;经历了自然灾害年,饱受饥饿的折磨而侥幸活命。他亲手埋葬了自我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活着,与那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牛“幸运”地活着。

  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我,我觉得他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幸福(余华语)。

  “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小说中的描述。 作者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视,他们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他解释:“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忍受,成为生命之予生活的一种状态,是活着的一个必需条件,但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撑、爱的牵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期望,感受不到幸福,那么,这种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读过《安妮日记》这本书,书的主人,年仅十三岁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为逃避纳粹的迫害,同家人一齐,躲避在几间密室里,忍受着名副其实暗无天日的日子,在那种牢狱一样的环境与低沉、紧张的气氛中,仍然坚持读书、记日记,她在日记中写道:“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她能忍受的.力量,xx于她心中的光明。

  沈从文先生的笔下、《边城》中的老船夫,“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亲人——翠翠”,他能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的力量,xx于他肩上的职责与心中的爱。

  而我们,生活在真实社会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忍受呢?忍受生命的艰难与痛楚,忍受生活的琐碎与平庸,忍受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义务,并在忍受的过程中,明了活着的理由,在忍受的过程中,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很欣赏余华说的一段话: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当向人们展示高尚。那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完美,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在这种心态的使然下,他写出了这部小说《活着》,他感到自我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活着》读书心得15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在《活着》中写的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深思。“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

  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福贵是一个只懂得享乐的大户人家的少爷,他祖辈曾有丰厚的基业,因为他滥赌成性,整天无所事事,最后输光了家产,他的父亲在债主龙二讨要房契时被活活气死,后来母亲病死,儿子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病变成聋哑人,好不容易成家却因产后失血过多死在手术台上,妻子家珍也在凤霞死后三个月去世,女婿二喜在干活时,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因太饿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老了的福贵和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人为什么要活着”?青年时的福贵整日吃喝嫖赌,为了玩乐而活着,壮年时他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为了回家而活着,中年时经历了丧子之痛,妻子又身患绝症,他为了家庭亲人而活着,到了老年,看着亲人一一离去,此时的他无牵无挂,孑然一身,才是真正的不为金钱不为他人而活着,仅仅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余华用冷酷的笔调写出了血淋淋的现实,用福贵一生的坎坷遭遇,折射出那一年代人民生活的艰辛与苦楚,反映了上个世纪中国的'困顿与变迁,而福贵勇于承受苦难的性格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力量的强大。可以说,福贵是当时社会某一人群的缩影,而这群人,他们处于社会底层,遭受着种种磨难,但不曾屈服,让人既同情又敬佩。有人说,《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让我们面对福贵的坚强乐观来反思自己的品性,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与安逸。

  《活着》像一首历经沧桑的诗歌,用简单质朴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生命的脆弱,生活的艰辛。让我们明白了活着的意义,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生活多么悲惨,现实多么残酷,我们都要相信人性的光芒可以战胜一切黑暗,让我们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困难挫折,坚强地活下去。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是胜利。

  人间很值得,无论如何,请你务必努力地,乐观地,简单地活下去。活着——为自己而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活着》心得04-14

体味活着——读《活着》有感09-28

《活着》读书心得10-07

活着读书心得01-06

活着的读书心得01-02

《活着》读书心得12-16

《活着》心得【优】01-14

呐喊中活着——《活着》读后感10-06

活着读书心得范文05-17

关于活着的读书心得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