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时间:2024-07-21 09:26:41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5篇(精华)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5篇(精华)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

  粗读一遍《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对于优秀教师我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你有没有为她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为他今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尽自己的力等等。做了,你是优秀的老师,没有,亦称不上优秀老师,只能称是教书匠。

  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学生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我们有时候,常常以我们老师的意志左右学生,甚至经常管着学生,让学生干这个,不准干那个。强调教方的有为。读了这本书,作者提出了无为,我觉得很不错。其实过多的干预,过多的有为,会限制事物的发展。把管理的或干预的力量转化为无形的,无为的方式,使活动以自动、自主、自为的方式朝着管理目标进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可不必给他们过多的干预,而应给他们足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的自主,让他们的学习天性喷发出来。有许多事情他们自己能做的,你管得太多,代劳得太多,他会做的反而变成不会做了。学生并不等于零,并不是一张白纸等您去绘画。我们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大方向,让学生摸索中前进,也许他们在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挫折,只要你要给时间他自己去消化、去解决,适时的帮助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成长。给学生留有空间。我们“无为”才能让学生“有为”!

  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由此可见对师者的要求可不能停留在教学层面上的传道、解惑,而是要对学生作更具深远意义的创新意识的挖掘。那么,如何当好学生的服务者和仆人?

  一、服务者和仆人让我想到微笑,微笑使世界变得美好。

  无论从现代教育伦理学的观点还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都无可置疑地要使学生在今天的学习中感到兴奋,感到幸福。幸福的日子使人聪明,幸福的感受能使人超越智能。学生的幸福感来自学习上的积极参与,以及不断被别人认可、欣赏。这一切主要靠老师用情感去挖掘、去点燃。一脸甜甜的微笑,一个轻柔的手势,一束关爱的目光,一句暖人的赞语无不令学生赏心悦目,欢欣鼓舞。我们在教学中多一点亲切,多一点包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美,凡此种种,不也是一种高境界的教育艺术吗?

  二、服务者和仆人让我理解任劳任怨,任劳任怨不是最好的服务,懂得拨动学生的情感才是师道的真谛。

  我们固然要把知识和技能传给学生,然而只有他们在这些知识和技能产生过程中付出真情实意,他们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因为这是由他们自己的心血浸养的,是联系着他们的神经和血脉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基础,或者积极情感不足,语言是苍白的,教与学就像隔岸观火,似乎各自在纸上谈兵。很难想象,一个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简单重复等枯燥乏味学习中的学生,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是非,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我。因此,作为服务者,我们应当开启情感的发动机,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寻求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达到内心的澄明与眼界的敞亮。

  三、服务者和仆人让我更好理解角色转换和人文关怀。

  从情感的角度看,角色转换是“人文关怀”最好的体现。通过角色转换,我们就会更好地体味学生的需要,我们就会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时换一个角度或多一种方法,从而更贴近学生,更热爱学生;通过角色转换,“教学相长”就不仅仅是挂在嘴边,我们就会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好地扬长避短,从而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通过角色转换,我们就会给学生更多人文关怀,少些师道尊严,师生感情就会得到提炼、升华,在情感的意义上,真正做学生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2

  《教育走向生本》,本书作者郭思乐。郭思乐: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础教育学科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教育走向生本》结合作者所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作者对生本教育体系与师本教育体系作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

  书中这样写到,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身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我们发现所谓的基础知识,其实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种是人类规范的、作为学生后续学习中的工具知识,如汉字。第二种是人类发现的规律。但这类知识与必备工具的知识不同,首先它出现的频率没有必备的工具知识高,而且知识的约定性或规定性不如工具知识强烈。其中有一部分知识仅是在理想状态下成立的,它必须与其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在实际情景下使用。第三种知识是经验性的,如如何写景,如何写文章,等等。第四种是在教育教学的运作中产生的应考的技术性知识。基础教育的教育阶段一结束,它就消失了。只有第一层次才列入我们不得不教授的视野,其他都可以由学生主体去完成。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3

  《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第x版,8月第九次印刷。

  作为教师,我x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x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作为教师,我们x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x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x个侧面就觉得了解x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x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x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4

  接触“生本”这个词已有两三年的光景了,但惭愧的是还在原地踏步,并没有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今年暑假姜校长推荐我读了郭思乐教授编写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通过拜读此书,使我感悟到“生本教育”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激发我在姜校长的指导下去尝试升本教育,去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更是教育资源,他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个性,也都存在个别的差异性。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千万不能够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而不顾学生的需要。我们一定要一切从学生出发,高度尊重他们,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尽可能地让他们能够表现自己。与此同时,老师也要从旁指导,见到任何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与鼓励,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表达自己的动力。这恰恰就是生本教育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的表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论,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5

  新课程改革以来,经常读到看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原以为自己对这句话比较理解,近日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才对这句话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书中有这样几句话:我们触悟到,无论是禾苗种植者还是教育者,他们面对的对象是生命体,他们的工作是要改变生命体。而尤其是作为人的生命体,拥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和他的发展的自然意志,我们的工作者必须适应他们合理的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也就是儿童的天性。这几句话,再次让我认识到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面对一个班级六十多名学生,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掌握情况程度不同、每位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爱好,理解能力有高有低,思维方式也因人而异。所以,为了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教师就要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和乐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花朵能盛开,星星能美丽,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之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任何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会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与透辟。这段话,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没有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没有做到使学生的学习是全身心的投入,而不是为了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今后的课堂教学,我努力做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动性,努力做到让学生是内心渴望是自愿自主的学习,努力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不肯阅读,而只喜欢看电视。老师们感到对此无能为力。其实,这是低估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我们自己的开发能力。正如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说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天生的阅读者。严格地说,没有不喜欢阅读的人。阅读满足好奇,阅读开阔视野,阅读荡涤胸怀,阅读提升心智。”书中的这些内容,让我再次认识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有阅读兴趣,大量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涵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人格。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而这种激励更多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己。这段文字深深地触动了我,一定要让所有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走向更大的成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如果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要做到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创造条件,尽可能为每位学生多提供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多为学生搭建平台,充分挖掘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真诚鼓励。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正确时,及时表扬;回答不正确时,肯定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再根据问题进行指导;对于那些学习有些掉队的学生,不着痕迹地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每位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与《教育走向生本》为伴,深入认识“生本课堂”,深刻理解“生本课堂”,深化“生本课堂”实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6

  作为x名小学教师,在暑假期间仔细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x书。自拜读此书之后,如获至宝,能真正的体味和领悟生本教育的精华所在,将会受益终生。全书指出了我们现在教育的现状,同时也指明了教育将来的发展方向,向生本教育努力。在生本教育中,贯穿着这样x个思想:在教育中我们必须x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这也使得儿童在学习中的地位显现出来,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导者,“以人为本”有了更深的含义。

  我从事十几年语文教学,我觉得生本教育更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生本教育提倡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x切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很多新颖的游戏,来培养孩子识字兴趣。学生是乐于学习的,喜欢探究的。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把课堂或主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习。

  开学初,我运用自悟的生本理论尝试教学,放手给学生。根据低年级儿童好玩的天性。学生是好奇、好动的,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x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学《蚂蚁和蝈蝈》xx文时,在指导理解蚂蚁怎样在夏天满头大汉辛勤地搬粮食,我让学生到前面表演。这时学生的.兴致很高,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全身心投入练习和表演,教学收到好的效果。

  原来的时候,我总怕学生学得不准确,让他们上台来教会把学生教错,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生本教育对儿童的看法中提到,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这种天性既是x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儿童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而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老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老师再也不用x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通过准备语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本的理论,结合实际行动,去爱学生,去爱自己的事业吧!这种爱才会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创造新的天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7

  借用昨天教研活动庞老师发言提到的那位名师的话引出我的发言,记得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不会站在你前面,因为我不想带领你;我也不会站在你后面,因为我不想跟随你;还是让我站在你左右,让我们携手同行。”带领与跟随,我理解就是传统教育下的师本教育,“带领者”就是让学生不偏不离地跟随老师,“跟随者”就是在老师的严格监护之下完成学习任务,二者都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这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教学模式下截流式教学的弊端,长此以往,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习了。“携手同行”的方式我理解就是现在我们进行的生本教育,让老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学习地位,把课堂教学当成师生建构快乐和谐课堂共同体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课前当编导,将文本与学生结合起来,做精心的设计,课中扮演员,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与他们共同参与课堂交流,而不是将自己显摆在师道尊严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意志之上。

  读了本书前面部分章节,我有一些不够深刻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体会1:

  “懒人有懒福”之说。我认为这句话还是有他的道理,这里的懒不是懒惰,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懒人心不懒,懒人善于思想。他们事前会想好更有效的解决办法,预设达到的最佳效果。教师应该做这样的懒人,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先学先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找老师帮助,这既是给我们减轻负担,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得到充分的展示,顺应儿童的天性,促使其发展,自然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体会2:

  “悠闲的抛秧比密植的插秧收获好”,这就是有心栽树树难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我们应该大胆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们发展自由的`空间,这样才能让他们如秧苗一样欢快的生长。

  体会3:

  “无所谓者有所为”之观点。正如书中所讲到的:如脚穿鞋一样,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达到忘我的程度,自然的力量就越会发挥出来。老师为学生营造出忘我的课堂环境,让他们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悦,释放出内在的能量,就能全身心浸润在所面对的学习之中,不断走向卓越和纯洁。文贵真情,书贵自然,习书的境界在于洒脱自然,为在不为之中,正是说明了生本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校进行的第二阶段的“学程导航 自主互动”课改活动中,我们老师应该加强学习,提高生本教育观念的理论水平,从思想上彻底解放出来,努力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灵动之气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继续扮演好编导和演员角色,对学生的疑难及时指导点拨, 把握好尺度和时机,做好服务,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8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作为教师,我才感觉到自己该改变角色了。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我觉得其中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内部自然的外在表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教师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不要“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欢乐”。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9

  龙外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有一个重点系列——自主阅读课程。每次教职工大会,龙外的老师都会轮流做读书分享。读书是龙外教师最美的生活姿态。这个寒假,老师们读了哪些书?他们从书中收获了什么?学校教师发展部将连续刊发老师们的优秀作品,让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欣赏书的美景吧!

  利用这个寒假我静下心来拜读了郭思乐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我们需要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结合本专业“艺术教育”,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书中提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儿童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儿童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教学是十分复杂的活动。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把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教师的意志误认为是儿童的意志,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现在,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缺乏完全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没有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能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我们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在我的音乐课日常教学中,时常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并没有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是有所欠缺的,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而在舞蹈创编课中,我就时常给孩子们多的时间、空间去思考,去发挥他们的想象,自由舞蹈,出来的结果与之前的大相径庭,孩子们积极主动、课堂氛围活跃,他们喜欢上这样的课,并且他们创造出来的舞蹈动作是有灵性的独特,他们每一个都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孩子们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在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课,学习效果是不同的。我常常思考,孩子在怎样的状态下舞蹈动作学得快,并能跳出感觉,那就是孩子在快乐主动的状态下舞蹈是最有效的。这就要求我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舞蹈,即愉悦身心、又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教育这件事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儿童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儿童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儿童进行打磨。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实现,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教师都应力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二、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首先,学习是人类自身的需要。人类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生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智慧的、不断地扩展自己的智慧和实践领域的独特生灵,就是因为学习。

  其次,人是一种非凡的动物。人类面临的自身的许多未确定性,也是人类必要性的证据。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儿童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反过来,对人的学习活动的贬损,几乎是对人生物的贬损,也就是对人最基本的贬损。儿童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我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

  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创新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条件下进行的',如在常规舞蹈课上,我常常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头往左倒,双脚立半脚尖原地转圈,你可以想象一个夜晚,你正在星空下做什么?”,学生就会用所学的知识去想象,去探索,“可以想象成听天上的星星给自己说悄悄话”,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真的是太丰富了,我悄悄地笑了,我的内心深处在为孩子们鼓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许多新鲜知识,无限的想象,更有着能力和态度。儿童的创新是儿童学习的核心过程,上课就意味着创造,而创造就意味着成功和成就。

  儿童的潜力无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育者宽广的、崇高的期许,会给儿童以良好的暗示,并给予更广阔的心理发展空间。克莱恩说:“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卢赞诺夫说:“人们可以比以前学得更快、更好、更快乐”。

  儿童的独立性既是社会的规定权益,也是他的生理和心理的规定性确定的,是一种生存状态。除了物质生命的独立性外,人的独立性更表现在精神生命的独立性,学生更深层的独立性即表现在他们认知事物和保持敏锐的需要。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就是保护他们最大发展的可能性。

  三、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人的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学生不仅是对象,更应当看成教育资源,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形体课上,可以让学生管理学生,互相学习照镜子、互相指导纠正动作,共同成长;再如在舞蹈“主题编创”课上,根据学生自己想象、编创出的最有新意,最独特的舞蹈动作,然后相互观摩、评价,说出谁的动作最有意思最好玩,赛选出最有想法的动作,整合创作成一套原创剧目,这都出自学生。知识经济需要创新,而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这就需要从小就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促使人回归人的自然的教育。孔子说过“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强而弗抑’,自然的总又是最好的。蒙塔古说: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孩子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也如克莱恩说的”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变得简单。”我们把这样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这就是生本教育。郭思乐先生的这本书让我更深刻的理解“生本教育”,现需要自己在教学中不断体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期盼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希望“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是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0

  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那为什么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呢?我认为我们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评价制度、考试的指挥棒还在深深的影响着老师的思想,制约着我们的教学实践,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老师不敢放手,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担心如果老师不面面俱到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灌输给学生,考试结果就不理想。我特别欣赏文章中案例所涉及的小学取消任何形式的统考及期中、期末、月考等,取而代之的是研评课。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在这篇长长的报道中,郭思乐以一个个成功的事例让我明白:在学校中,教师应该怎样转变观念,怎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学习,并从中迸发出他们最大的学习热情。报道中提到:在生本教育课堂中,短暂的教学现象不是教学结果,长远体现出来的实效才是真正的成就。我原本以为那种课堂吵闹不断,乱七八糟的不象是个学习的地方,在我固有的认识中认为安静的课堂才是真正学习的场所,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同的学习方式可能会达到相同的学习要求,但哪一种是最有效的,最适合学生,或者说是所有学生都想要的呢?那当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能发挥学生智慧的那一种了,那就是郭思乐教授所推淘宝网购物崇的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这篇报道从好几个方面让我看到了生本教育的优越性,它从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班级管理,学习评研,班级活动等等各方面都给我们列举了强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让我一再地感受到那里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有趣,意义十足,也为那里的学生感到欣慰,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张家界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岁月流逝,西南联大已成为遥远的回忆,但是联大人那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执着精神必将永垂不朽。正如著名学者陈岱孙所说: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永不动摇的信念、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曾启发和支撑了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师生对敬业、求知的追求。这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可贵的,是特别值是纪念的。著名作家巴金的灯中曾这样写到:他们点灯竹筒酒不是为我,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身在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许难以体味乱世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心境?但当我们在阅读精神的雕像的时候,不妨这样慢慢地思考——什么样的感动会让我们泪流满面?是战火纷飞年代徒步千里的悲壮,是铁皮屋底停课赏雨的黑色幽默,是吴大猷教授捡拾市场牛骨熬煮的凄美爱情,是潘琰盐水泡沙石锅巴的坚强与辛酸,是牛圈大师华罗庚深夜的奋笔疾书,还是郝诒纯为了中国地质学背后吞咽的苦泪不看联大纪实,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身处安逸,尽情淘宝网购物的阅读呼吸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教育面对的是人,人是地球上物质发展和有机进化最重大的成果。人的出现标志着物质运动的社会形式的产生。只有人才具有认识自己、认识和改造周围世界的能力。因此,人才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人和主力。教育是改造人的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在改造人的过程中,对人的尊重是理所应当的。教育又区别于其它职业,它改造的不是人的外部形象,而是内在潜质。

  生本教育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是“因材施教”的再次延展,把尊重个性,讲求方法放在了更重要的地位。这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本意的再次探究和思考。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1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 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2

  《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xx年6月第一版,20xx年8月第九次印刷。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一改传统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教师、学生、教材、课堂教学程式化,而代之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推行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新课程理念,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力求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更多的强调了教与学的灵活性和特异性,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持续性发展。这与“生本教育”不谋而合。

  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要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教师要“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学情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天性的方法与途径,引领学生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尽情开发开放而富有求知天性,通过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探究、分工与合作完成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让课堂真正成为“木欣欣以向荣”的欢乐舞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3

  “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思考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美丽的,星星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手捧《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读着这段优美的文字,仿佛迎面一股清香,就如书之封面一样淡雅。不禁奢望这样的情景能够出现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生在乐学,师在乐教。课堂上,生机勃勃,充满笑声,思维灵活。校园里的一切如此美好,岁月静好,生命在拔节师生生命的共同体在合作分享,点拨答辩中自然生成。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忘我呢?

  大雕塑家罗丹是这样工作的――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这就是忘我,这是全身心地投入,是内部有一种火焰在燃烧,使自己暂时性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作家一旦灵感上来,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指挥家一旦进入角色,就能激情澎湃,挥洒自若,极大地感染观众,而观众也就随之沉浸其中。这些都是忘我的外部显现,是一种本真力量的回归,是一种美妙的精神状态。

  那么何时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书中引用了奥修一句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当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不能走路或走得不好。教学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当方法适合学生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就会空前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当我点燃了孩子乐学的火种时,孩子们会学得很快乐,甚至不想下课,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课堂上,孩子们“忘乎所以”,他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他们不愿下课了,他们已“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他们的“内部起作用了”,享受着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之旅,放飞着内心五彩斑斓的梦想。那忘我的愉悦状态深深地感染了我,启迪我,也坚定了我的教育信念――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忘乎所以”、“陶醉其中”,感受课堂的芬芳,享受学习的幸福!但这样的情景却只是偶尔出现。

  因此,使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感到兴奋,感到幸福是他们乐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方法。幸福的日子才会使人聪明,幸福的感受才能使人超越智慧。学生的幸福感来自学习上的积极参与,以及不断被别人认可、欣赏。这一切就要靠老师用情感去挖掘、去点燃。一脸甜甜的微笑,一个轻柔的手势,一束关爱的目光,一句暖人的赞语无不令学生赏心悦目,欢欣鼓舞。我们在教学中多一点亲切,多一点包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美,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们能不爱学习吗?

  作为一名班主任,整天与孩子在一起,最关键的还是创建快乐的班级体。我们首先要让每个学生有“对人的体会”。在集体中,每个人都要懂得和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和我们一起生活和学习的是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欢乐和忧愁。因此,想自己快乐,首先你得先让他人快乐。如果每个人都不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心灵在人海中辨明方向,就不可能有集体。其次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谦让。试想,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学生都会斤斤计较,如何能让这个集体的成员感受到快乐呢?因此教育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认识别人的精神世界,帮助别人,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别人,在别人的心里留下好印象,也是很重要的。我想:假如学生不能认识这一点,那么他们长大了,踏入社会,他们将来的生活也会变得一团糟的。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4

  不断的学习,读书是教师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的情况下,不学习读书是很难赶上时代的脚步的。利用业余时间我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收获还是蛮大的。

  我以前一直觉得,作为教师,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提高成绩,只要自己做得多一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这样做最后并没有取得我意想的结果。这样的事实值得我们思考,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

  通过我对生本教育的学习,从“生本教育”中体会到什么才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能力才是培养的重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自主的学习。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生的学。“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

  这学期我在努力探索生本教育,在我的课堂中,努力探索实践着生本教育。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通过课堂实践观察,我强烈的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质性合作,学生的交流缺乏主动交流的愿望,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

  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探究有形无实。有的同学参与的热情不高,学习成绩好的总是发言很多,而学习成绩差的就只是被动的接受,可以说参加而不参与,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很少。例如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英语课文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仅有的评价也是泛泛而谈,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遇到问题就要积极的解决问题,我找到班主任老师和她一起了解学生的学情,我们对小组从新进行了划分,明确了每个成员的职责。将参加学习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有指导者和被指导者,指导者比被指导者的水平稍高一些,在教学中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让他们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讨论。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向同伴学习的意识,学会倾听,倡导“能者为师”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还要能够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例如在读课文时,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读课文,或分人分节朗读,或由学习最困难学生一人读,其余学生给他指出毛病,给他示范。遇到简单的话题,让学生们抢着去交流。给每个学生交流的机会,能避免有些后进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仍没有锻炼的机会,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无组织,盲目性的倾向。同时便于教师检查学生能否在有限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最实质性的学习。

  同伴指导以教促学,体现了学习的指导的互动性,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培养互相协作、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5

  前些天,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书里有段话是这样表述生本教育的:

  ——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先前的我,虽然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虽然关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0-06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生本教育,伴我成长09-16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09-25

《教育走向生本》优秀读书笔记10-02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01-23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06-15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07-06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05-15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1-08

教育走向生本的学习心得体会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