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感

时间:2024-08-17 16:20:51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孔乙己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乙己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乙己读后感通用【15篇】

孔乙己读后感1

  读了《孔乙己》这篇文章后,我非常同情他,非常可怜他。他是封建科举的牺牲品,也是个下层的读书人,没有进学,也不会营生,生活愈来愈穷,几乎过上了讨饭的生活,幸而写得一手好字,能为人家抄抄书,换一口饭吃。但因为好吃懒做,几次连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故只好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遭到挨打,打断了腿。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已经非常的贫困,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能说明他是个读书人,是他的身份的象征。从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更加表明了孔乙己是个诚实又迂腐的`人。穿着一件破长衫又不肯洗,仗着自己读过书,在咸亨酒店里总是说一些众人都听不懂的话,来说明自己书读得多、读得广,有些人却嘲笑他:“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使孔乙己非常尴尬,一副窘样。

  我觉得我们不要像孔乙己那样死读书,读书的目的非常功利,为了面子,为了考取功名,为了升官发财,迂腐无知,麻木不仁。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孔乙己读后感2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题记

  假期里,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主要内容是:在鲁镇的酒店里,除了常来的.长衫主顾外,还有一个人,虽穿着长衫,但却很旧,那就是————孔乙己。每次他到酒店,别人说他又偷了书,他就争辩说自己是读书人,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后来过了好久,孔乙己都没来酒店,原来他偷到举人家被打断了腿。过了一段时间,孔乙己拖着断腿蹭着来到酒店,掌柜说他偷书时,他没有再争辩,只是恳求掌柜不要提。后来,孔乙已就再也没有来,死了。

  这篇文章真实地反映了清朝末年最底层平民的生活。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像孔乙己一样的穷人,他们受封建社会的剥削压迫却不敢反抗,命运十分悲惨。我觉得鲁迅先生文中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同时对腐败的清政府进行了批判。

  鲁迅先生的文章都很深奥,这篇文章我也不是很懂。不过有的描写我觉得还不错,我多读几遍就能慢慢理解一些了。大家也可以试一试,读一读。

孔乙己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这篇小说展现了一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并通过对这个小人物悲惨命运的表达展现了当时社会和人群对不幸者的冷漠和迫害。

  孔乙己经常来店里喝酒,读了半辈子的书,但因为贫穷不得以偷东西,最后还是可怜的.死了。孔乙己性格当中具有迂腐、懒惰、清高的特点。他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却9 连一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他出身贫贱,却养成了满脑子的上层士大夫的恶习;他穷苦潦倒,接近行气,却又自命非凡,好吃懒做。当时的生活环境是压抑的:“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主人公孔乙己出场了:“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这样一个人物,难怪他走到哪里都要受人嘲笑。鲁迅先生把孔乙己塑造成一个可怜又可笑的模样,但同时又给予他真诚、善良的品质,比方写他喜爱孩子。

  孔乙己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并没有引起人们对他的同情,反而成为他们嘲弄的对象,他在社会和人们的心目中得不到作为一个人本应该得到的尊严。这样一个人却被同时读书人的丁举人打死,死得这样无声无息,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死的。除了他因欠酒钱而被酒店老板记起之外,再也没有一个人提起过他,难道孔乙己的生命还不值十九文钱?作者通过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穷困潦倒而招引无休止的嘲笑以至最终惨死的结局,揭示了下层群众愚昧麻木的精神。

孔乙己读后感4

  这是一篇短文,是鲁迅先生《呐喊》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写作的目的就是嘲讽那些社会的败类,和背叛者,他用自身的笔来鼓励中国人坚持反抗,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细致的.文笔,嘲讽了像孔乙己这样的“书呆子”好吃懒做的人,但心中总会有一点悲伤:悲伤当时社会的;总会有一点庆幸:庆幸没有生活在这个年代;有一点愤怒:愤怒大家对政府的不信赖。种种原因让我的泪不禁流下。

  孔乙己虽然穿着长衫,但不想其他穿长衫的人坐在店里吃饭,而是像那些贫穷的人在柜台前站着喝,而且穿的衣服也是破烂不堪,好像好几年没有洗过,孔乙己很想学习但由于社会的,只能让他不懂装懂,他有能力但因为自身不被别人看好,从而导致他的好吃懒做,他帮别人写字遭到别人的质疑,因此放弃了自身唯一能干的事情,之后他只能靠偷东西来维持生机,但常常被人发现,被人打断退,还在酒店中欠了19个钱。

  文章一处写到: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到我手里,见他满手都是泥,原来他便用着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笑声中,坐着有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的退被人打断了,只能用手来走路,路人不但没有同情他,可怜他,竟然嘲笑他,从而体现出来旧社会的麻木不仁。

  想象孔乙己,再想想我们00后,他过着被人嘲笑的日子,我们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我们总要买些品牌的衣服,这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呢?

孔乙己读后感5

  其实,孔乙己的形象,在我们现代社会仍有存在,而且不是小部分,而是大部分人的身上,都还残留着孔乙己的气息。虽然这与封建科举制度远远拉扯不到关系,可他却与考试制度的不完善相联系着。想现在的高考制度,难道一点而都没残留封建科举制度的气味儿吗?

  其实不然,现在的高考制度虽然没有以前的封建科举制度那样苛刻,可它却依然毒害了不少现代的青年们。这些青年们,为了能读上一流的大学,他们靠的也就是拼命地学习,他们每天都进行着三点一线的三部曲,每日每夜地学习,似乎恨不得把书上的.内容装进脑袋里,以备高考那瞬间能派用上场。

  孔乙己读后感今天我读了鲁迅的孔乙己。它主要讲了,清末明初施一个绰号为孔乙己的读书人,经常来一家酒店买酒,掌柜们都很熟悉他。孔乙己原先是替人抄写书籍的,后来因为好吃懒做,被赶了出来,只能蹭饭吃,后来有一段时间孔乙己没有来过酒店,因为被人打断了腿,终于几个月后可以给最后一次来酒店之后就再也没有来过,据说是饿死了。

  我对孔乙己的命运感到惋惜,他最后饿死原因,不仅是当时社会的压迫更是因为他自己本身。贪图一时的小利,而是自己的一生都处于饥饿贫穷之中,是十分愚蠢的。

  为一切事物都是丑恶的,那么你也不会有开心的生活。

孔乙己读后感6

  孔乙己,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在黑暗社会里,他唯唯诺诺地活着,一生都在寻求功名,一直考,一直考,可都考不上。在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中,他成了一个行尸走肉,一个麻木不仁的人。正像他所说的,“窃书不为偷”。在一些丑恶的人心中,孔乙己成了一个小偷,可在孔乙己心中,他并非这么想。在与他同龄的人中,只要见到他,除了笑,没有话讲。因此,孔乙己只好向孩子说话,他也只有在孩子面前,才会有轻视的笑。后来有人说他又去偷书,结果被打断了腿。当他再次来到客栈时,讽刺的笑声就没停过。后来的他只能靠双手走路,终于,他在人们的笑声中消失了,过了几年,再也没有人见过他。

  这就是鲁迅先生笔下这篇文章的结局,给人无尽的.思考与想象。在描写孔乙己时运用大量的手法,对人物外物都有描写,笔墨越多,人物形象越明显。

  我觉得作者用意有两点,一点在于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抨击,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运用了不同手法将人物的现在与过去形成对比。对周围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有力地反映出当时旧社会的制度。在另一方面,作者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从麻木不仁中醒悟过来,这个社会能够振作起来。

孔乙己读后感7

  《孔乙己》讲述了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孔乙己悲惨的人生,讽刺了当时科举制度诞生的像孔乙己这样好吃懒做的读书人,文中孔乙己出现在咸亨酒店共两次,第一个偷书被打赊账买酒喝,第二次偷窃被打残以后再去赊账买酒喝,孔乙己穷,但他从来不拖欠酒钱,没有了第三次买酒,也没有孔乙己在还清他第二次买酒欠咸亨酒店的19个钱。

  总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读到孔乙己的时候,我觉得他人很好,第一次是偷书被打别人嘲笑他时,他反驳“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虽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活穷困潦倒却也可以这样维护学识,我觉得他值得被尊敬,文中讲到孔乙己在问我“茴香豆的茴字如何写时”当我写对了的时候,他的眼里有光,当他想教给我更多的“茴”的写法时,我的不耐烦让他有了惋惜。第二次偷窃被打残,大概是心灰意冷了,别人的嘲讽有了杀伤力,他承认了“不偷怎么会被打断腿”“请不要说了”等等词汇。

  我在想他承认了,也放弃了,打残以后去咸亨酒店是爬着过去的,无法想象,那么一条生命形同够猪一样的'出现在别人眼中时,没有丝毫的同情,嘲讽并没有少,反而变本加厉,人心究竟有多冷漠?我们可以理解,有手有脚的有学有才之士,怎么会沦落到那般田地,可怜之余皆是可悲至极。

  我相信孔乙己想发挥学识的力量,想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却也是生不逢时,没有了温暖的春天,孔乙己死在了冰冷的冬夜。

孔乙己读后感8

  完毕鲁迅的`《孔乙己》一文的课堂教学后,颇有体会,课外得些感受,询问笔录以下,烦请诸位教师指正。

  孔乙己者,不知道何许人也。别人常议,乃知其幼年天资聪慧,遂拜师学艺于私塾,全身心苦学四书五经,而求名利。然名利未得,却愚昧无知之者。常以圣人居之,食欲谋生,当婚没娶,孤独一生,致死孑然。悲哉!

  与之谋面,乃半百的人,天神定也。其日常生活困惑,濒临绝境。常食不裹腹,衣不敝体,以求吃饱穿暖,时有盗窃之事而遭施暴,甚至伤痕累累,加上品性不变,说白了老伤未好又添新伤。为解忧闷,常独饮于咸亨酒店,饮罢,仰天长叹,留有之乎者也之语,翩然而返。长久以往,人已不人,鬼未为鬼,终不知所踪。其命之苦、其终之悲,让人痛之。故父斥去玩、妻妇相夫,皆以此为戒。嗟乎!典劝阻毒莫这般也,大家之愚焉多情乎?

  然,余观孔乙己之境况,岂不事出有缘分哉?语曰:一切因內外之因此变,外部原因者有相辅相成之效,而诱因则具锤音之功。其理世人皆知也。而孔乙己自暴自弃、自甘消沉,真说白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愿大家明其理、衡其力、定其位、肩其责、平其心,不履孔乙己之后尘矣。

孔乙己读后感9

  对于孔乙己这个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小人物,我们对其态度还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为多,谁让他偷东西都偷不明白,害为此丢了一条腿呢?呜呼“上大人孔乙己”呜呼害人的封建科举制度!

  《孔乙己》读完,让我觉得与《风筝》很像,受虐者总是忘记,体现当时社会的落魄。那一次次笑,与孔乙己的生死之谜,都体现了当时人们精神的空虚与冷漠。

  文中的四次“笑”。第一次是孔乙己脸上添新伤疤而被嘲笑,这一次是因为孔乙己偷窃大家嘲笑他,错在孔乙己;第二次是孔乙己考不上功名而被嘲笑,这是人们往伤口上撒盐的行为,所以是人们错了;第三次是掌柜的为了吸引顾客而赚钱去取笑孔乙己,错在掌柜的';第四次是孔乙己被孩子们嘲笑,是这个封建科举社会把孩子们都教的势利了,错在当时的社会。这四次笑看似是不经意间的描写,却是作者的别具匠心。

  合上《孔乙己》,短短的几千字,却诉说了当时社会的悲哀,可见鲁迅的厉害之处,真不愧是“以笔为武器”的一代文学大师!

孔乙己读后感10

  《孔乙己》这篇小说上我体会到封建社会末期人舍得阴暗面。他讲述了孔以己多次考试却多次落榜,最好贫困潦倒,悲惨死去。

  封建科举考试落榜的人很多,历史较有名的就是蒲松龄。数次落榜后,他不甘于这样读死书去参加科考,就索兴去民间收集传说故事。最后成功的写成立《聊斋》。这就说明蒲松龄不是没有真才实学,而是碍于八股文的死板模式,才学无法发挥出来。由此可想像,因科举制度而没摸了多少人才。

  再看一看今天中国的教育也不容乐观。考试也只是不断重复前人的知识,没有丝毫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的语文试卷连大学教授也做不出吗。不是有人说现在学生的作文已成为古代“八股文”的翻版吗?的却如此,学生要知道那些在“大纲”内容里,那些不在。对知识死记硬背,别无他法。

  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他的教育息息相关。与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是最刻苦,最努力的'。可中国学生想要赶超他们去不容易,这是为甚麽呢?中国教育跟不上中国快速发展的步伐就是诸多因素之一。

  中国的发展需要的绝不是没有想象与创造,只能重复前人的知识经验的人。时代的发展需要实力与创造,我们呼吁:中国的教育迫切需要革新!

孔乙己读后感11

  在鲁迅的散文集中,刻画了许多令人留下深刻记忆的人物形象。而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形象让我一直记忆犹新。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拉开在酒店的发生的序幕,通过短衣帮没钱站着喝和长衫客点菜坐下慢慢喝的对比。来突出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一身穷酸样的他,经常会卖弄自己的学问,教别人识字。他虽然穷困潦倒,但还会给小朋友来分一些茴香豆,孩子们吃完豆仍然不走,他忙将碟子罩住,嘴里念道:“多乎哉?不多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孔乙己还是比较善良可爱的。

  然后最后他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在掌柜那买酒时,掌柜开口便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最后的悲惨结局不但没有任何人同情,却引来了那些无情的嘲笑和冷漠。

  但这又何尝不是他自食其果呢?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写得一笔好字,替人家抄抄书。但他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读完整本书,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笔法如刀深深的刺痛了读者的心。他有着过去书生的那种穷酸迂腐,同时也是一个善良的老实人。但又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只知道用酒精麻醉自己。过着一种得过且过的生活,身边众人的嘲笑和冷漠,更加衬托出了孔乙己这一生的可怜和可悲……

孔乙己读后感12

  这是一篇短文,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写作的目的是嘲笑那些社会败类和背叛者。他用自己的笔鼓励中国人坚持反抗。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细致的写作风格嘲笑像孔乙己这样懒惰的'“书呆子”,但心里总有一点悲伤:悲伤当时社会的腐败失败;总会有一点庆幸: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这个时代;有一点愤怒:愤怒的人不信任政府。各种原因让我泪流满面。

  虽然孔乙己穿着长衫,但他不希望其他穿长衫的人坐在店里吃饭。相反,他像那些站在柜台前喝酒的穷人一样,他穿的衣服也很破旧。他好像好几年没洗了。孔乙己真的很想学,但是因为社会的腐败失败,只能让他不明白假装理解,他有能力,但因为他不被别人乐观,导致他懒惰,他帮助别人写作被别人质疑,所以放弃他能做的事情,之后,他只能靠偷东西来维持活力,但经常被发现,被打断退休,还在酒店欠了19笔钱。

  文章写道:他从破衣袋里掏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当他看到他手里满是泥时,他开始走了过来。过了一会儿,他喝完酒,然后坐在别人的笑声中,用这只手慢慢走了。孔乙己的腿被打断了,只能用手走路。路人不仅没有同情他,还可怜他,甚至嘲笑他,体现了旧社会的麻木。

  想象一下孔乙己,想想我们00后,他过着被嘲笑的生活,但我们过着衣食住行的生活。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我们总是买一些品牌的衣服。值得反思吗?

孔乙己读后感13

  孔乙己的长衫,映出了那个社会下层读书人的悲惨命运。而这样的长衫,却依然存在在今天社会上的两种人里。

  第一种人,就是那些每天用名牌服装,金银首饰装扮自己,“孔乙己的长衫”就穿在了他们身上。孔乙己穿一件长衫来显示自己是读书人,这样只是给别人添了些乐趣,没有人真正的佩服他。而这些人每天显示自己有多么的有权有势,连乐趣也不给别人添。这种人,迎来的只有无数人的白眼和蔑视。孔乙己虽然虚荣,但他还是心地善良,给孩子们分发茴香豆,而这些人光有钱却不用来做善事,固然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了。

  第二种人,是如今一些号称是读书人,但只是书呆子的人。他们都有着高学历,却都是名副其实的高分低能,他们忽略了其他各方面的培养。他们是“文明的野蛮人”。他们没有控制力,没有忍耐力,甚至不能自理,依赖家长,不自立自强。这就好比孔乙己,身材高大,却不能够养活自己,鄙视体力活,最后毁的还是自己,穷困的还是自己。

  在当今社会,“土豪”和“书呆子”都是受尽人鄙视的.,他们就是当今的孔乙己,没有当代人应该有的素质。都是小气,无能,自命清高,好吃懒做的“破落户”。

  生活在新世纪,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该摒弃不良的道德品质,将好的发扬光大,绝不让“孔乙己”继续存在下去。

孔乙己读后感14

  《孔乙己》这本书讲述了在鲁镇,一位嗜酒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因贫穷和未取得功名遭到嘲笑。在这种情况下,孔乙己却不思进取,不想方法去谋生,而是进行偷窃。最终因偷窃被人打断了腿,悄无声息的死去了。

  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多感受。封建礼教的可怕。但更多的`是,悲哀。对于孔乙己这个人,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细想一下,造成他悲剧的原因便是他自己。他一直在固守着封建礼教,每天说一些“之乎者也”的话。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不但没有开拓思想,反而一直的固守旧的思想。被时代淘汰似乎成了必然。

  不仅如此,在别人嘲笑他时,他从没有反思过自己,每天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贫困,却从不想着去打工谋生,而是好吃懒做,进行偷窃。这一切都说明了这个人的不上进,他的悲剧似乎也是必然的。试想一下,如果他能正当工作,那么他的结局也定不会如此悲凉!

  在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人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只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不要在被时代抛弃了之后,才后悔,叹息。一定要懂得变化,抓住时代的脉搏,尤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此外,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现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孔乙己读后感15

  孔乙己这个人物,是鲁迅先生于“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的又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呐喊》的第二篇。以前曾经看过,可因为阅历等原因,对于这篇小说的寓意不甚了解。最近,又重新翻了一遍,读懂了一些生涩晦暗的.东西。

  孔乙己这个人物本身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就是个悲剧。不知是哪位前人说过:“人没有错,错的是时间。”清朝末年,科举制的荼毒已经深入人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阶级与阶级的对立,还有奸官污吏的横行等等,当时的社会动乱不堪。人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纸醉金迷中舍弃了一些情感。而那时,一个小小的孔乙己,活着重要吗?死了,也重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便想起了这样一段对话,“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谁晓得?许是死了。”一个小小的举人在那时可以草菅人命,而没有一个人去阻止,都只是看戏,戏中谁死谁活,与我何干?漠视,似习惯一般存在。然后呢,嘲笑,讥讽,最后,再散开装着没事人样,然后再看戏。真是一些高明的观众!府衙里的人也纸醉金迷,对着散发着血汗抑或是别人希望的同时夹杂着铜臭的纸醉生梦死。

  谁晓得?许是死了。

  谁晓得?许是死了。

  谁晓得?许是死了……

  纸醉金迷后,又剩下了些什么?

【孔乙己读后感】相关文章:

《孔乙己》有感11-18

孔乙己之死05-04

孔乙己教案09-18

孔乙己教案01-08

《孔乙己》教案01-23

孔乙己作文04-07

孔乙己感悟05-22

孔乙己的作文03-09

《孔乙己》教案08-05

孔乙己之死作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