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会提问》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会提问》读后感1
传统教育中,堂上的老师不喜欢,也不允许学生有与他不同的答案,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都有这样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老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也许受这种传统的听话教育的影响,我向人云亦云,从没有自己的见解。加入"王伟小语名师工作室"后,发现这里真是卧虎藏龙。刘小英校长对教育的热情,超强的行动力,治好了我的拖延症;王伟老师的思辨力,让我仰慕不已。受王伟老师的影响,我渐渐地开始关注自己的思辨力,决心改掉人云亦云的毛病。
最近,注定是一个忙碌的时间段,期末收尾工作,常规检查等零零碎碎的任务将我的阅读时间挤的越越少。即使这样,我依然抓紧一切碎片时间读书、练字、朗读。缘于个性,不喜欢死咬一本书不放,我的阅读方式一直是"交叉阅读,同时进行"这几天交叉着阅读两本书,白天看《学会提问》,晚上阅读《鱼羊野史》。今天,终于把《学会提问》这本书看完,感触颇深。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越广,发达的传媒使人们每天都处于海量信息包围中,而无法辨别真伪。人们越越依赖专家、律师、记者、评论家,依赖的程度超乎想象。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专家说""电视上说"、"报纸上说"、"网上说",而唯独没有"我认为"我们在被动地、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拥而的大量信息。这是一个可怕的趋势,久而久之,我们就不知道判断,甚至想不起要去批判。
书中给我触动最大的就是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的思维。一直以,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更多运用的是海绵式的思维,把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全部装进脑袋里。长大成人后,加入教师队伍后依然在不遗余力的培养学生的海绵式思维,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可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应该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教师授予的所有知识,而应当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要探究,就要有问题意识,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如此,淘金式思维必不可少。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的获得;而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
中这段描述直击内心:让我们更仔细地看看这两种思维方式如何导致了不同的行为。采取海绵式思维的人在阅读材料时会做什么呢?他会认真地阅读句子,并尽可能记住更多信息;他会用下划线标出关键的单词和句子;他会总结并记下阅读材料的主题和主要观点;他会检查他的笔记,并确定没有漏掉任何重要内容;他的任务就是找到,并理解作者的意思。他记住了作者的推理和观点,但不能进行评价。采用淘金式思维的人会做什么呢?就像采用海绵式思维的`人一样,他也带着获取新知识的意愿阅读,这是两者唯一的相似之处。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读者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或观念。运用掏金式思维的读者频繁地思考为什么作者会与自己有不同的观点。他会在页边空白处写下自己对于推理的质疑,他会与阅读材料进行持续性的交互作用。他想批判性地评估材料,并根据这些评估得出自己的结论。
对比以前的阅读行为,我真是典型的海绵式思维。现如今,我慢慢地尝试着运用淘金式的思维阅读书籍,听取别人的话语,参考各种信息。当他人在进行描述一事时,我总是运用淘金式思维,努力去把握住他语言中模糊的地方。比如,一个人说我太穷了。我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全面吸收他的信息,简单的认为,他穷的一分钱也没有。而是弄明白他的那句我太穷了中的具体含义。因为,不同的人对穷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富二代只剩五万块钱的时候,会觉得很穷,可对一个贫困人家说,可能认为五万元就是一笔巨款。
唐彪在《读书作谱》中说:"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也。我想学生之所以不敢质疑,学生的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心态,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灌输"式造成的,因此,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质疑精神的人,老师自己应该有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要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我会朝着这条路,努力前进的!
《学会提问》读后感2
第一次看到《学会提问》这本书时它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听起来让人误以为是和新闻采访相关的书名及朴素简单的封面实在是激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当我的目光准备匆匆掠过它的时候,书名下一行小小的字吸引了我——“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批判性思维,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无数次被人提起过,还时不时挂在嘴边,但细想却说不出所以然来。想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我决定阅读这本书。
这是一本系统阐述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种类、批判性思维的步骤、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证据的效力等问题,理论讲述中穿插着各种丰富的典型案例,密切地围绕社会生活展开,不断引导激发读者思考,使读者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无形中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在求学期间尤其是大学以前,由于学业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断的从书上汲取知识,课本上的一切不容置疑,我们要做的就是熟练掌握后做一些简单的应用。多年来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所培养出的思维习惯,就是海绵式思维。而另一种现在看来我们更需要的.思维方式就是淘金式思维方式。用书上的话来说,前者重在吸收,重在信息和知识的获得;后者重在互动对话,对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形成自己合理的判断。海绵式思维方式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但作为一名大学生,面对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能一味吸取所有的信息,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对信息筛选的能力,在庞杂的信息里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书中介绍了有关证据效力的问题,具体分析了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作为证据是否可靠。刚好上一学期我们开设了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原来我们在新闻、报刊等地方看到的一些调查数据,那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包含着无数调研人员的日夜奔波和一遍又一遍严谨的测算。同时,在书中我了解到不同研究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其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比如研究人员是否专业、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调查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得出的结论是否客观等等。假如在调查研究可信的情况下,文章的作者是否歪曲简化研究结论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所以,当我们看到一篇来源不明的文章里的一些数据时,不能迷信所谓的研究调查显示,首先应该质疑的就是这个研究的结果是否可靠。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独立的思考,不断的提出问题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点改变。
当然,提出的问题并不只是对研究结果,本书讲了很多提出问题的思路和方向,以上只是一个方面的举例。在渐渐学会提问之后就会发现,许多文章漏洞百出,理论依据单薄,经不起推敲;许多文章煽风点火,歪曲事实,引导舆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但是仅仅提出问题就够了吗,并不是,与提出问题同样重要的是回答这些问题,找出问题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许多网络谣言的散播或许就是因为大多数人缺少了这种思维方式,看到信息就照单全收,不做自身的判断,不知不觉被人利用成为思想的奴隶。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并不是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缺少提出问题的方法,而是根本没有想过要提出问题。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除了如何提出问题,提出哪些问题等这些理论知识之外,就是让我主观上想要提出问题,养成了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它也让我在思考问题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体系,从而更加全面、理性,不再会被表面现象迷惑。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意义,我想引用奥巴马在美国高中的演讲里的一段话:“你们需要通过理科课程的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治疗癌症和艾滋病,开发新能源技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你们需要从文科学习中培养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消灭贫困、愚蠢、犯罪和歧视现象。”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的思想也要不断进步。如果更多人学会批判性思维方式,现在的世界或许会有些不一样。
《学会提问》读后感3
在学《学会提问》以前,认为能够根据这本书迅速把握怎么提问,殊不知历经一周的选读,最开始的念头过度纯真,尽管还不具有高质量的提问技巧,可是对批判性思考拥有系统软件的认知能力。
难题
难题一旦被明确提出,就必须有些人得出一定的回答。根据明确提出至关重要的问题,能够使你从处于被动的信息内容接受者变化为公平的互动交流者。在这里一全过程中还可以提升本人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后不会再盲信盲目从众。
例如,邻近全运会,天津各区在维护保养市容环境上资金投入很多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此外许多加工厂务必停产造成有一些小工厂只有夜里悄悄动工。因而最近常常听见不一样的响声:
希望全运会;为能在天津市进行全运会而有幸;超大金额财政收支,只求形象工程;做生意无法做。
应对诸多见解,如果不具有批判性思考,仅仅单纯的接受,欣然接受,乃至再把他人的'见解没加思考共享给别人。长期下来,人的大脑中有很多信息内容,看上去才华横溢,实际上仅仅又“浅”又“薄”,沦落他人观念的奴仆。而有些人,根据批判性思考,坚持不懈用自身的聪慧去寻找真相。
二种思维模式
刚刚提及的针对他人的见解欣然接受,即“海棉式逻辑思维”;
而大家倡导的则是“挖金式逻辑思维”:不但使用记忆能力,还需要使用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提出质疑接受到的信息内容,挑选最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内容,高度重视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全过程中合专业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互动交流。
批判性思考的强悍与劣势
免不了碰到一些人,以批判性思考为旗号,运用敌人的逻辑漏洞来突显自身的恰当,遏制辩驳乃至死不承认耍无赖来保卫自身的见解,这就是“劣势批判性思考”(偏封闭式)。
强悍批判性思考(偏对外开放)目地是为了更好地贴近真知,寻找真相,因此,提出质疑包含自身的见解以内的各种各样认为,有一种上善若水,偏信则暗的空气感(偏对外开放)。
或许大家压根就问不对难题
批判性思考并不是说,一有什么问题就马上明确提出来,这并不是良好的习惯。我们要学好的是,怎样在对的時间开展合理地提出问题。那麼我们要提什么问题呢,因此,创作者溶解了批判思维的难题管理体系,也是书里每个章节目录名字:
观点和结果是啥?
原因是啥?
什么词语意思不确立?
什么叫价值观念假定和说明性假定?
逻辑推理全过程中是否有缪误?
直接证据的实际效果怎样?
是否有别的取代缘故?
数据信息是否有欺诈性?
有哪些重要信息被省去了?
能得到什么有效的结果?
重要是啥時间,如何合理明确提出之上难题?
《学会提问》读后感4
中国学生历来不喜欢提问,这不完全是因为缺乏好奇心。恐怕和从小受到的应试教育,以及老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从小学甚至到大学,批判性思考这门落下的课,迟早得补上,而学会提问,则是批判性思维的开始。
《学会提问》这本书首先区分两种思维模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简单来说,海绵式思维就是不加思考的吸收信息。淘金式思维则是带着问题主动去筛选信息。海绵式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信息接收方式,而淘金式思维则显得更加积极主动些。当然,这二者不是截然对立的,反而我觉得这是学习的不同阶段,就像之前的介绍《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提到一样,任何反思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我们总是用一件事去解释另一件事。所以在学习的初期,用海绵式思维尽可能的吸收知识,反而是有益的。不过,淘金式思维相比于海绵式思维要来得辛苦,大脑又喜欢避免思考,所以一味的吸收会造成思维惰性,长此以往,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了。而且当下信息资讯是如此的丰富,海绵式思维就更显得过时了,因为在当下一个人就算穷尽一生,也不可能读完一天媒体出版社等产生的各种信息。很多人抱怨信息过载,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以一种海绵式思维对待爆炸性思维,缺乏一种主动在海量的信息筛选优质内容的能力和心态。这种能力和心态的养成,需要对所接受的内容进行反思,而提问则是这种反思的开始。
那应该如何提问呢?作者给出了一些关键问题:
1、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有歧义?
4、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6、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7、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8、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9、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0、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1、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刚看到这些问题,会觉得太过于复杂了,不容易学习和掌握。其实批判性思维的精髓就在于怀疑,而具体怎么来怀疑则是这本书的展开。无论是你去读一篇文章,看一篇评论也好,一般来说他想说明一个问题。那么在读之前,就要问自己,他所说说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怎么样。然后可以先快速浏览一遍,看看他的结论和自己已有想法有没有什么不同,有没有给自己不一样的启发。如果他的结论和自己已有的观念有很大的出入,先不要着急否定,因为这有可能是自己思想进步的绝佳机会。这个时候,你就要考察,他的论证结构了。我们认识世界无非是归纳法和演绎法,如果他用归纳法论证结论时,这时候就要利用统计学的.知识考察他举的例子是不是具有代表性,给出的数据有没有来源,给出的数据能不能支撑他的结论。在利用前提进行演绎时,要关注的是这符不符合逻辑,真的是因果关系吗?尤其是因果关系要特别值得警惕,这里面的逻辑陷阱很多。
另外,作者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善于发现文章暗含的价值观。我们都是带着偏见来认识这个世界,这种偏见来源于每一个人独特的经历,知道有偏见并不可怕,反而会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去看待他人的观点。这篇文章,我暗含的价值观就是,个人的主见即使有可能是错误的也比轻信盲从权威要来得更有价值,有人可能会误会这是固执己见。但是完全相反,这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开放的心态。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让你给别人挑刺,从而固守自己已有的想法,而是通过检验他人思考过程,来吸收其中有益的部分。为什么我这么强调个人的主见,因为这是一个这是独属于你的,构成独特你的核心部分,是用来和他人思想交流的基础,如果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只能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有了主见,才有了改进的可能性。观点有错误再正常不过了,怕的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里面。
学习批判性思维,怀疑是先决条件,但绝不是最终目的。批判性思维更多是一种能力,而任何一种能力只能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来获得。学会提问,则是一个绝佳的起点。
《学会提问》读后感5
《学会提问》这本书,一共12章内容,前面每天看一章画思维导图,写一篇读书笔记发在简书。当读完的时候还想再总结一下我的收获。
这本书前面说过,光看前言,就很有启发,书籍很经典,我读的这个已经是第10个版本,应该说是作者多年来用心锤炼的精华。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开头,就把这本书要讲什么,说清楚了,简单又自成体系,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结构——论题,结论以及理由,看完前3章,已经将重点都学会了,反而有好奇心,后面还有好多章,要讲什么?
给我那么大的触动,是因为和自己的表达习惯很不同。我自己以前,有一些好的想法,好的内容,恨不得一下子全部告诉别人,让别人瞬间了解很多。而这本书前3章,就把整体框架全部展现出来,后面还有很多内容,也很重要。但是作者却在前面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提及,放在后面再娓娓道来。
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就像有10件非常漂亮的衣服。我恨不得一下子全部让别人看到。可是如果我把10套衣服全部穿到身上去给别人看,那会很不好看。因为即使是最外面的一套也会露出里面的边边角角,而如果不要那么着急,一天一套去展示,可能会更凸显出这些每件衣服的风采。这本书的结构,就是很有自信和耐心的将内容一点一点地展示。
中间的部分也有很多亮点,非常细致的把关于理由如何去判断,哪些证据的效力在什么条件下更好等等,说的很清楚。
对我来说中间部分最大的一个收获,是作者一直强调的关键问题,在书中都作了展示,关键问题就是那些最基础的简单问题。比如:结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价值观假设是什么?描述性假设是什么?这个证据的效力如何?我体会到了关键的问题,都是这些基础的问题。不是多么有技巧或者多么神乎其神的问题,最主要是不要怕麻烦,勇敢坚持的去问。
在最后部分也就是结尾的部分,书中的结论给我很多启发,也改变了我自己的一个认知。以前,对于一个问题有什么样的结论,认为存在着一种标准的答案。但这本书看到最后一章,才发现作者的观点是一个问题有多种合理的结论。你对于问题,对于假设,对于理由的不同理解和解读会造成不同的结论。这不仅会让自己的选择变得更多,也会让自己更容易去理解别人。
这本书,无论是开头,中间,结尾都有亮点。
学了批判性思维,那么我也要对这篇文章进行一些小小的挑刺练习,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也有让我自己困惑的部分是哪些呢?有没有替代原因那章节,关于如何去找到真正的原因,本质的原因,这部分所谈不多,这是我认为这本书有一点缺憾的部分。
《学会提问》读后感6
我认为学会提问这本书是批判性思维的圣经,仔细研读可防止被别人忽悠,进而在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中发现事物背后的真相。
学会提问这本书,感觉有很多的问题,他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并解答,在书中有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方式:像海绵,照单全收,比如有多少水就吸多少水。淘金式思维方式:像淘金,不断质疑,不断筛选;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呈现出来的事态也不同,练就批判性思维首要的就是提出好问题。淘金式思维方式更能帮助我们思考实质性问题,批判性思维既是淘金式思维方式。而批判性思维又分为两种,强势的批判性思维和弱势的批判性思维。弱势性批判思维和强势性批判思维区分在目的上,弱势批判性思维是为了捍卫自己;强势批判性思维则是为了接近真理,求得真相,这两种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他们的过程与结果也完全不同。
在前面我也有讲到学会提问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就是不断地在提问,然后在提问的时候又会进行讲解,而最鲜明的例子就是上述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有两个显著的优点,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其实仔细想一想的确如此。在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的时候,有众多的信息汇入在你的脑海中,而这获取的信息将会为你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而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它并不需要我们绞尽脑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来的轻松而又快捷,尤其当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是井井有条又生动有趣时,这种思维方式更显成效。虽然这种思维方式比较被动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但是它会为你提供一个富有成效的起点,但是他却拥有一个极严重、及致命的缺点:它对于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做不出取舍,它不能提供任何办法,所以说如果读者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方式,他就会对自己最新读到的一切深信不疑。比如一道题的解法,老师的解法可能会与教科书的解法不一样。为什么教科书的解法是这样的呢?为什么不跟老师的解法一样呢?我相信老师的,教科书错了,这就是海绵式思维,固定的思维方式。作者就提出一定要带着一定的态度去读书,即带着问题去读书,要学会质疑,为什么不呢?
作者紧接着就向我们介绍了淘金式思维,相对而言,淘金式思维比海绵式思维更积极,更活泼,更主动。淘金是思维淘金的过程,为积极主动的读者和听众提供了一种可效仿的模式。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所见所闻,会做出一个评价。在一场互动的对话中披沙拣金,需要你不断的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这是作者说的话。而我认为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他们两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互补的。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而淘金式思维则注重过程。当两者相结合的时候,就会碰出不一样的火花。
学会提问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提出问题,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对我来说在思维上要有一定的改变。海绵式思维显然更省力,相对而言,淘金式思维更费力,但我们所要选择的,就是淘金式思维,作者也详细的做出了说明。它们的好处明显的做出了对比,根据作者所提出的,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并引用淘金式思维。更要把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两者相结合起来使用,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中在我当前这种状况下来说受益最好的!
《学会提问》读后感7
在读《学会提问》之前,以为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掌握怎么提问,然而经过一周的精读,最初的想法过于天真,虽然还不具备高水平的提问技巧,但是对批判性思维有了系统的认知。
问题
问题一旦被提出,就需要有人给出一定的答案。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可以让你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平等的互动者。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提高个人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此不再盲信盲从。
比如,临近全运会,天津各区在维护市容市貌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另外不少工厂必须停工导致有些小工厂只能晚上偷偷开工。因此近期时常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期待全运会;为能在天津开展全运会而荣幸;大额财政支出,只为面子工程;生意没法做。
面对种种观点,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只是纯粹的接纳,照单全收,甚至再把别人的观点未加思索分享给其他人。长久下去,大脑中有大量信息,看起来博学多才,其实只是又“浅”又“薄”,沦为别人思想的奴隶。而有的人,通过批判性思维,坚持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真相。
两种思维方式
刚才提到的对于别人的观点照单全收,即“海绵式思维”;
而我们提倡的则是“淘金式思维”:不仅动用记忆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开展积极的互动。
批判性思维的强势与弱势
难免遇到一些人,以批判性思维为幌子,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抵制反驳甚至狡辩耍赖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便是“弱势批判性思维”(偏封闭)。
强势批判性思维(偏开放)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找真相,为此,质疑包括自己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大气感(偏开放)。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一有问题就立即提出来,这并非好习惯。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对的时间进行有效地提问。那么我们要提什么问题呢,为此,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维的问题体系,也是书中各个章节名称: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果如何?
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关键是什么时间,怎样有效提出以上问题?
《学会提问》读后感2
翻开书,我的习惯是看完目录和序言后先对自己进行提问,这一类思维提升的书更是如此,往往我的问题由如下环节构成:
1、我希望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技能和思维方式?
2、我在这个方面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心得?是否可以进行提炼?还有哪些经验需要作者的点拨?
3、我在这个方面有哪些失败的经验和做法?我曾尝试过哪些技巧来克服但是并没有作用?
4、假设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想要对几种不同的人群介绍这本书,我会使用什么角度?(无答案)
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我在这一类的书本面前,不仅收获颇丰,而且速度也明显越来越快。因为在阅读之前先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汇总和梳理,那么在阅读过程中,会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相关点,甚至作者思维不同点会如同跳入眼帘一般,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然而这个阅读习惯在这一次的看书中,却起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作用——转变我的读书时的思维立场。
因为跟随着我的老师做过的思维的锻炼做的比较多。在很早期的时候,便已经形成了对日常工作和生活发生的事情进行重审,模拟场景思考,从而锻炼批判性的意识习惯。所以初读的时候,好像是把老师教授的观点和方法,重新模拟和熟练了一次,当然还有一些双向的查漏补缺。让我对这一类的方法有了更系统和细致思考。但是这并不是我读此书的初衷。
人的思维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定型,很难通过一两本书的阅读,来提升自己思维的敏锐度,提升自己阅读的质量。而反复的锤炼与其在随书阅读中,不如放在每日的工作和思考中,对日常的反思和模拟,才是真正思维锻炼的地方,也才是真正能让我们有兴趣深入下去的地方。
第一个书外音,来自于一个自问:这本书我想要得到什么?书中给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写作者。
当视角发生转变,我不再是需要进行批判的接受者,而是要说服听众的写作者的时候,便发生了有意思的事情。
不过这个有意思,不是来源于避免谬误,而是来源于——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谬误?
身为老师,一个普通的老师,我们日常要面对的不是保持高度敏锐的专家,而是模棱两可容易混淆的普通人。而在交流与写作中合理使用一些“谬误”,反而更加能够清晰的传达我们的指向性,表述我们的结论。
比如我饶有兴致地看到了我最常使用的“滑坡推理谬误”和“不恰当地诉诸公众意见”。在和家长的交流以及我日常的教学日志中,我经常无意识地在巧妙使用这两招。我会以我从初中到小学的教学经验,以及家长们对公众心理的模糊定位,来对我的目标指向进行强化。在写字中,会经常说到字如其人,会说到写字是在看孩子的性格,会强调到低年级练字的习惯至少会一直影响到中考,而中考字迹影响下,至少有二十多分的差距!巧妙的滑坡谬误和诉诸公众意见谬误,让家长非常轻易地接受了我对书写的严格要求。
再比如在其中某些谬误中,我很有意思地看到了一些指导说话谈判的书会经常使用的技巧。如答非所问,如光环效应等等。
所以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定位角度是:我在日常的交流与反馈中,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这些“谬误”和引导,来使得他人更加轻松地接受我的看法和论点?
第二个书外音,也是对书本内容的`补充。在阅读此书的时候,书中给了很多思维体操的地方,但是警惕!请对书本内容本身警惕并保持批判!他希望我们能够看到的,虽然也有生活场景的描述,偏向于文字意义上的提问,为什么不能扩展到事物意义上的提问呢?
不仅是在对话和交流中。其实对场景和事情发生的反思拓展,原本也应该贯穿于我们生活中。
比如这样一个事故中,你能够转换角度,去思考其中人物面对此事的心里,以及换不同的情景、人物,会发生的故事变化吗?这是我常做的思维体操。
例:大学女生小林去超市购物,没注意的情况下放了一个文胸在购物筐没有结账就走出去了。中途被保安拦下,要求到小黑屋搜身,最终以10倍的罚款逃离现场。
短短一个小的故事片段,可以进行训练的方面太多了。如果有耐心可以尝试一下。事情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当其中某一两个因素变动,那么一切的结果会变得迥然不同。
第三个书外音,其实是一种态度。强势,意味着开放性与整体性。这算是意外的收获,因为也是最近一直在反思的地方。
每逢新年都要做新的规划,以及去年的反思。与过往每一年都不一样的是,今年的新年规划不再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构建,而多了很多稀奇的以往都不会想到的东西,比如今年要去潜水和滑翔,要去森林里徒步一次,要做我的20xx摄影集之类。一开始的变化,来源于暑假里的一次生死之别。陷入巨大沉痛的我,从用工作麻痹自己,逐渐地变成明确自己不想浪费每一天,因为想到要带着他人的希望活下去,所以更要活够本。
什么是活够本?不是要不断的成就,而是要不断的成长。
于是开始梳理我从大学至今的点滴变化,从心态到知识到行动,于是悚然意识到:呆在舒适区的轻松愉悦是老去的标志,而保持激情与好奇的探索才能是成长的开端。
教小学的我也经常观察孩子们,什么样的孩子更加容易“成熟”?毫无疑问,不是等着他人来教导的孩子,而是主动探索和发现,保持着开放与积极的孩子。如果要比喻的话,《全职猎人》的主角小杰应该是最好的例子。
我秉持的理念是,只有当你的世界发生改变,你才会自然地发生变化。这个世界有可能是物理环境,也有可能是心理环境。
所以,开放是一种强势,一种不断保持生命力的强势。
就如同此书反复梳理的前提:保持批判。
开放之外,还需要提到整体性思维。
相比和对方说话的结论是什么,你更容易记住和对方说话的感觉。
同样,在看到此书的时候,也会注意将文段作为整体层层拆分的过程,上一次让我有这样感觉的时候,是读叔本华,即便是哲学随笔《人生的智慧》,他的逻辑也浑然天成,一气呵成,简直让人喝彩!
是以有了我第一个书外音的思考:作为引导者,我要如何让对方更加容易接受我的结论?
也有了我另外的串联,不论是结论还是自我管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和调整。
最简单的来说,想要提升专注力和精力,都知道要从保持合理膳食和适当运动开始,而《深度工作》一书,更是将专注力比喻为大脑的肌肉:你不能只在你专注的时间段保持训练,在闲暇的时间段则用碎片来打断专注的肌肉能力!
我们对一个东西的关注,需要一种整体性。一方面是时空的横向与纵向的整体,另一方面是对于每个节点的观察与反思。人的心理特征便是如此。
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是单一结构的因素促成,而是层层递进互相交织的一张网。从一个方向使力,必然不如从多个节点处作用。
《学会提问》读后感3
本书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通过阅读,我收获良多,重新开始思索问题,在一个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我们会主动或者被动地遇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到涉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面对这些信息你是不是不假思索的懒惰地全盘接受,还是提出关键问题,让大家探讨?
首先,我平时也有这个问题,常常会不加思考的接受别人的观点,通常是比我资深或更专业的人的观点,大多数时候确实没有经过分析。
日后需要注意:
1.或许他的论点是片面的,或已过时的,我没有分析,简单接受,时间长了会影响我的思维习惯。
2.如果对观点进行批判后再接受,更能将谈话深入下去,能够产生更多话题和火花。
其次,我认为本书作者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其实是培养一种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
第一点:思维逻辑的要点,首先提出问题要环环相扣,也就是讨论问题时的每个提问应该和上一个提问有关联,更深入,而不能跳跃,跳跃会导致讨论无法深入。
第二点:提取关键字,快速做出分析(批判性的),如果没那么快想清楚,可以问他:我对这个很好奇。这样可以引导对象继续就这个问题说下去,同时,给我自己思考的时间。
第三点:提问的时候多带上对方刚才表达过的关键词,这样一个是让问题和回答始终不离核心。还有就是让对方感觉我能够听懂他说的话,更愿意谈下去。
最后,于我来说,通过品读这篇文章,就像是接受了一个拥有资深教历和提问经验的教授所上的一课。内心有的是触动,思想有的是提升,提问技巧有的是积累。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学与问,正如那句俗语: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学与问就像打开知识海洋的钥匙,让我们尽情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学会提问》读后感8
读书的过程,除了愉悦,也是思绪的梳理,这记录亦是心灵沉淀的过程。连续十天时间,每天按相似的模板进行分析,画思维导图。在第十天,突然反思寻找:发散的思维呢?有效的提问呢?原来不知不觉中僵化的思维潜藏在每日的打卡中了。如何破开这种僵化?从而提出有效的关键性问题,并拓展开思维?
整体回顾下这本书的几个论点,在脑中构想下它的框架,这样就可以得到发散性思维?
不,这只是在脑中对这本书的概念有个大概的感觉,而这个感觉可以带给我什么呢?可以让我再看到具体的实例,案例,能够触发对其概念的理解?
前些天在笔记中,思考并将好几个谬误的概念写出,在生活中,却一时联想不出,为什么呢?是因为我只知概念,却没有联系实际,如何联系实际?多进行这样几次的训练,那么遇到同等类似的情景与案例,就会触发这种概念按钮。
很多时候在生活中,喜欢用类比进行论述或论证,它在用具有相同特质或属性的事物,让人能够去理解我们想表达的概念或论点,事实上类比都是错误的假设,意思是它其实没有百分百的能够严谨定义我们所想要类比的概念或论点,但是为了方便我们去理解所想表述的论点或概念的含义,进行恰当地类比是非常必要的。在写文的时候会让文章更加通俗好懂,让读者更能够理解,也更能缩小彼此的知识诅咒。
在进行论证的时候,有没有替代的原因,辨别论证中数据的欺骗性,同时观察有没有重要信息在论证中被省略了,最后在各种假设中得出合理的结论,这样的论述在逻辑中显得格外重要,在生活中虽然我们没有细细的去研读规则,但细细分析后发现其实很多都时符合其规则的。而其中并不符合的,发生谬误的,也是我们需要进行仔细辨析并竭力避免。
前些天在思考稻草人谬误的时候,仔细看了它的含义: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在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的时候,我却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白,后想到了曾看过的这样一句话:“你今天都没有和我说话,是不是你不爱我了?”我想你会很容易理解这样的例子。因为生活中,小说中经常发生,而这和稻草人谬误的含义很吻合。
知道这些谬误有什么好处呢?在生活中知道这些谬误,让我们对话语的构成和表达的含义会更能理解,并且从中得到可以修正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我们自己表达的时候也会更严谨,在反驳别人的时候也会更有说服力。除了说服别人,让自己在生活中面对谬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触发实质的论点。理清思绪,更好的思考与对话。
《学会提问》读后感9
巴西教育学者弗莱雷有句名言: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我国自古留传的教育箴言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述,比如“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教育,是互动,是交流,是思维的碰撞,是思想撞击的火花,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叩问。
关于提问,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一部动画片,日本的动画片《一休哥》,里面生动了记述了提问回答的场面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将军、新一卫门、橘梗店老板以及他的女儿等等,他们稀奇古怪的提问,以及一休的机智回答,让我们不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更是在那个时候得到了智慧的`升华。这就是“提问”的魅力。有两位古人,他们也是提问的典范。一位是在古希腊的智者、圣人苏格拉底。他的“产婆术”,就是提问的艺术,更是提问的完美典范。在他的教育下,有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古代中国,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春秋战国时代,我们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老先生,带着他的学生们,带着他的学说,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辗转,阐述他的梦想,提问、回答,是那个时候最经典的学习方式。老先生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人惊叹于老人家的智慧和直觉。
提问,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都不会过时,因为,提问回答,是提问者和被提问者,心灵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是学习的反思,是知识沉淀后的精华。
让教师学会提问,对我们的教学,是十分有帮助和裨益的。结合自己的工作来说,我认为教师学会提问带来的好处如下:
第一,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目标性更加明显。提问,不仅可以解决学科的基本问题,也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科的延展。第二,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困惑之处,以便更好地解决个别学生的个人学习困惑。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融入到“提问”或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队伍中去,让提问回答良性的运行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要做好提问的环境、提问的准备、学生的准备、学生对这种提问的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问是一种学习方式,这需要学习主体的认可和认同,并认真的配合起来,才会发挥“提问”作用和意义。
《学会提问》读后感10
这本书曾经在kindle 上读过,不过只是粗浅过了一遍,又或许一遍都未完成?
大概吧,时间过的有点久,读的时候不够认真,印象太浅。
之所以重新捡起来,是前一段时间在京东上买一本新出的专业书时,需要凑单免运费,正巧看见了这本书,因为之前剩下的一点印象,以及评价还不错,就顺手放了进去。
作为一本批判性思维入门书来讲,除了偶尔蹩脚的翻译,非常不错。
足够浅显的同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论题、结论、歧义、假设、推理、论据、因果、数据、信息完备、多元来具体讲述何谓批判性思维。
以前和别人讨论问题时,不管是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中,总会觉得双方不匹配,各说各话。又或自己写论述性东西时,总觉不够尽兴,仅凭一时情绪。时间一过,重新读来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也曾零零碎碎知道些推理谬误的.名词,但对于如何完整合理的思考一个问题,没有系统思考过,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自己某些方面做得不够。
这些隐隐约约的地方基本在这本书中形成体系,被总结出来。若说读完如同醍醐灌顶,那便是在夸大其词。但读完之后,能够使自己脑中模糊的思考模式逐渐具体、清晰,从这方面来看,这本书着实不错。
本书最实用也最用心的一点,个人认为是在每章后面的三篇实操训练。这些训练题与我自己日常接触的一些讯息行文类似,且对于每章的重点针对性极强。虽然有部分因为篇幅问题,没有上下文语境,显得比较生硬,不过作为训练,还是不错的材料。
自己在生活中谈话写文时得尽量注意。
总的来说,这本书评分四颗星,以后还可以偶尔拿出来翻翻。
PS:kindle 还是只适合用来读小说漫画传记,情节与情绪的连续在 kindle
上很容易就能满足。但一旦阅读需要来回翻阅,层层迭进的非虚构类书籍,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架构时,还是实体书更胜一筹。
《学会提问》读后感11
《学会提问》是一本批判性思维读物,很出色地完成了传授批判性提问的技能这一目标。那如何学会提问呢?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总的来说就是一种批判的,全面的,在面对事情能做出理性判断的一项思考技能与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学习、交友、涉猎知识、阅读新闻等都需要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观点。我们面对问题难免会遇到“搞不懂”“想不明白”等类似的问题,深究起来也不明所以。
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首要的资源,然而,现实社会的信息量又非常大。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对我们有意义和价值,并且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自主的.有选择性的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适当的评价,然后作出判断。但是事实上,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不同信息、各种可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他人的不同意见,我们都必须作出适当的评价,容易在别人的议论中迷失自己的方向。这个时候,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使我们保持自我思考的独立性,这有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离开了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就可能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迷惑;被他人别有用心的真实谎言所误导。
三、如何使用批判性思维
首先,找准论题和结论。在评价一个分析推理前,必须找到分析推理之所在,第一步就是要培养找准论题和结论的能力。作者对论题的概念的解释是:在一个演讲,座谈会或者是文章中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就是论题。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得明白作者或者演讲者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论题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描述性论题”一般出现在报纸,文章,新闻上等等。还有一种是“陈述性的论题”它讲诉的是应该是这么样的回答。常常是关于社会争论这方面的问题。
其次,日常思维的方法。在所有的论证中,都有一些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所做的其实并没有我们给自己找的理由那么简单,那些根深蒂固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沉淀下来的价值观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任何人都一样。我们对一个问题的思考要有逻辑的路线。面对问题,我会思考:
1、这个问题需要我思考回答的是什么。
2、我对这个问题将表示什么样的立场,持有什么样的观点。
3、然后思考与回答需要我了解什么样的信息。
4、我所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5、我是否能坚持我的结论。
最后,验证证据观点最好的办法是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东西如何更好、更深刻的思考。
《学会提问》读后感12
这书是一本十分經典的批判性思考读本。根据阅读文章,我收获良多,从头开始思考难题,在一个被泛滥成灾信息内容包围着的时期,大家会积极或是处于被动地碰到各式各样的信息内容,大到涉及到全球经济发展趋向,小到本人日常生活的管理决策。应对这种信息内容是不是你不加思索的懒散地全盘接受,或是明确提出至关重要的问题,让大伙儿讨论?
最先,我平时也是有这个问题,经常会不用思索的接纳他人的见解,一般是比我杰出或更技术专业的人的见解,大部分情况下的确沒有历经剖析。
日后必须留意:
1。也许他的论点论据是片面性的,或已落伍的,也没有剖析,简易接纳,时间长了会危害我的思维方式。
2。假如对见解开展抨击后再接纳,更能将交谈深层次下来,可以造成大量话题讨论和火苗。
次之,我觉得这书创作者明确提出的批判性思考实际上是塑造一种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点:逻辑思维的关键点,最先提问问题要一环扣一环,也就是探讨难题时的`每一个提出问题应当和上一个提出问题有关系,更深层次,而不可以弹跳,弹跳会造成探讨没法深层次。
第二点:获取关键词,迅速作出剖析(批判性思考的),假如没那麼快想清晰,能够问起:我对这一很好奇。那样能够正确引导目标再次就这个难题说下来,另外,帮我自身思索的時间。
第三点:提出问题的情况下多携带另一方刚刚表述过的关键字,那样一个是让难题和回应自始至终离不了关键。也有便是让另一方觉得我可以听得懂他说道得话,更想要谈下来。
最终,于我来说,根据赏读本文,就好像接纳了一个有着杰出教历和提出问题工作经验的专家教授所上的一课。心里有些是打动,观念有些是提高,提问技巧有些是累积。
在人生之路路面中必然有学与问,如同那句俗话: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学与问如同开启知识海洋的锁匙,使我们畅快地展翅翱翔于书海!
《学会提问》读后感13
《学会提问》一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们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别人的观点和结论,而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我顿时发现,原来平时我阅读文章,都是全盘接受作者观点的,我习惯去努力地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习惯去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自觉不自觉地会把作者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
而批判性思维让你掌握主动权,让你带着问题去读书,让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作者的对话交流中来,以怀疑的态度去分析作者观点的真伪。批判性思维是让人理性评判作者的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思维方式,如果学会了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就会拥有良好的鉴别力,就会去伪存真,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也可以使用批判性思维去处理日常工作,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找出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你会发现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哪些信息是有干扰的?别人的说法有没有存在逻辑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推理是否正确?只有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梳理、汇总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解脱出来,开拓视野,理性思考,科学评判。
《学会提问》读后感14
在四本必读书目中,《学会提问》是最薄的一本书,也是我第一本拆开封面开始阅读的书目。没有按照指定的阅读书目顺序,纯粹只有两个原因,一是被最薄所吸引,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太慢,总习惯一字一句的阅读,为了减轻阅读压力,早点完成一本阅读书目的任,;另一个原因便是被《学会提问》这个书名所吸引,看到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应该是一本讲述如何问问题的书,而怎么去提问一直是我想学习和提升的内容。
但是当阅读之后,我发现自己理解的片面性,它其实讲的是:革命批评精神。善于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学会善于向各方面提出问题,即学会去提问。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内容充斥网络和生活,直击我们的眼球,以至于我们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而《学会提问》不止教会我们学会提问,更教会我们如何自我思考、批判性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准思维工具,让我们可以在大量参差不齐的信息中不至于迷失自己的方向,不至于被错误的信息所蛊惑,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
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如何解决它们?提问便是第一步。提问题比回答问题更能启发人的'智慧。提问题带动我们去思考,而我们思考都有明确的目标,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更加精确,了解到那些我们没有真正全面透彻加以了解的论证,这样就可以兼百家之长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也就是说,我们的智慧被启发,思想被开拓。在面对对现有观点感情上的依恋时,也能更理智的思考、对待,而不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立场,使自己处于无休止的内部心理斗争的内耗之中。
问问题,也需要讲究方法。工作中的碰到的问题千种万类,打交道的对象形形色色,如果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提出问题,不仅不利于思考,还会使得交流变得无趣而索然无味。封闭性的问题让对话人机械的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等等,这样的交流是无法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的。当我们问的问题引起批判性思考时便是达到了不错的效果,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交活动,所以当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结论不断质疑时,我们还得考虑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只要与我们交流的人对批判性思维的主要价值观和我们心照不宣,那么我们提的问题就会被当成新的证据而受到欢迎——大家面对的是共同的问题,一起结伴寻找最佳解答。
问问题,也需要讲究思维。一定不能舍弃了批判性思维,因为我们是在寻找更合适的解释,而不是必须完全接受另一种他人的思想,自主性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能丢失的品质。所谓批判性的聆听和阅读,即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进行系统的评判,其具体内容我觉得也是有必要与大家分享一下的:①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②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③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我们知道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要想判断一件事是否为真实,需要我们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提炼有用信息,逐渐形成对事物自己的看法。《学会提问》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金库——批判性思维,让我受益匪浅,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始终带着这一思维来思考、不草率、不盲从,形成属于自己的真正独立性思考。
《学会提问》读后感15
时间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怎样使用。
记得在打暑假工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从老家一个人一个行李箱一个包,终于在一个城市之后我们我们停下了我们的脚步。我们找了一家电子厂,并且面试体检都通过了,在这个地方呆了差不多一个星期,该买的生活用品基本上都买好了,这无疑又给我们增加了行李负担。但是面试完的下午,我们去开始体验一下上班,上完班以后一个个的都在蠢蠢欲动的想要离开了,开始抱怨这抱怨那的,那一天晚上基本上确定我们又要开始新的旅程了。直到现在我才发现那时候我好像没有目标,根本没有主见,完完全全是跟着别人的意见来走。
转眼即逝,我已经是一位大学生了,听人们都说大学时光都是美好的,什么大学基本上都不用上课,这就好比小时候我们羡慕比自己大点的人或者是说羡慕成年的人,他们想干嘛就干嘛。现在的我就是到了小时候羡慕的年纪,却没有成为小时候羡慕的人。我的.中学基本上都是在混中度过的,从而导致了我现在没有自主管理、没有主见、没有时间观念。
我已经是个大学生了,也是要为自己做点什么了,最起码让自己不会很闲,不会像中学那样一天到晚无所事事。我正在努力。有些事情不是我能掌控的,我会朝着这方面去发展,去探索,直到我最后可以掌控。现在是有老师压着我,但是我希望大学三年后,我能依靠自己、管理自己、掌控自己、甚至超越自己。
进入大学生活已经二个月了,我已经可以初步控制自己的时间了。这两个月来也是改变了一些我以前的坏习惯,我希望可以在大学里学到更多的技能,因为我们出了这个校园就要接触“社会”这个现实了,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出了校园进了社会男女都一样,社会不会因为你是女人而善待你”更何况男人的压力还要大一点,我只希望三年不会像我中学那样浑浑噩噩的度过。
【《学会提问》读后感】相关文章:
《学会提问》读后感(精选13篇)04-06
课堂提问环节教学反思(精选14篇)08-29
经典爱情感悟“苏格拉底式提问”10-31
读课堂有效提问心得体会05-24
学会感恩,学会爱作文03-07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心得体会06-22
学会放弃读后感07-13
《学会感恩》读后感04-22
学会宽容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