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读后感

时间:2024-08-31 15:39:37 秀凤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13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中庸》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13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 1

  《大学中庸》是一本适宜正在学习的学生读的。这本书给予我许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润着鲜花的心田。《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大学中庸》读后感 2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

  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看完这部分后,联系实际确实是有道理的,学习和做学问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读《大学》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愤怒、恐惧、偏好、忧虑,心思不能端正。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学期刘明祥老师给我们放的翟鸿燊的国学经典讲解视频,当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经见,正思维。原来与《大学》中的正心是有相同之处的。

  《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中庸》的内容比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内容。跟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在第二章《时中》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认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与“时中”的概念是一致的。而中庸的精确理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朱熹对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

  另外《中庸》中讲的最多的是“诚”,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至诚的人他的人品是诚恳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其实现实也是这样的。诚实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也是一个事业开始的奠基。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一个企业不诚信,那么这个企业也不会兴旺。

  《大学中庸》读后感 3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大学中庸》读后感 4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大学中庸》读后感 5

  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大学中庸》读后感 6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这本书真是上上下下都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着,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一个人如果有知识,有修养,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爱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国家大事,治理好国家,铲除污吏,为百姓谋幸福,发展国家。因为有了这样的人,中国才会富强!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大学中庸》读后感 7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组织了对传统文化《论语》的学习,现在又组织学习了《大学中庸》,通过这两次学习,使我不仅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自身的指导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看完这部分,使我懂得学习和工作都要有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这对于在法院工作的我来说非常重要,在开庭之前要认真阅读每一本案卷,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在庭审中抓住庭审过程的争议焦点,围绕争议焦点调查和审理案件,但是实践中,一般当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经验和技巧,在庭审时提不出观点,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焦点,而是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方法。这就需要法官有安静和平的心智,神思安稳,思虑周详问题,以平等宽容的心态注意观察当事人的心绪,体察当事人的心态,揣摩当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时准确地“对症下药”,找准妥善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及时化解纠葛。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就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读《大学》的另一个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所支配,公平裁判,没有偏私。在具体审判诉讼案件过程中,要客观、中立,与各方当事人保持同等的距离,不偏不倚,以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公正地裁判,公平地保护诉讼各方合法的实体权益和诉讼权益。作为纠纷诉讼的终极解决者,必须保持严格中立的立场,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过依法确认的事实,根据法律规定的准则和对法理精神正确的理解,公允地确定哪些利益当受排斥,哪些利益应予保护,使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受到同等尊重、获得同等的法律保护。

  读完《中庸》,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类世界最重要的是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这虽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但是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运用到我们法官的审判案件中就是和谐裁判,调解结案。享有东方经验美誉的调解制度,就是强调“和”的效果,也是解决纠纷的最佳结案方式。目前较普遍的“大调解”机制的建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息讼止争”的优良传统。“和”并不是要回避矛盾,而是要通过分析当事人心理,注重释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实,讲究方式方法,进行细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实分析,使当事人胜败皆服。通过调解,不仅合理解决了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影响社会和谐,而且理顺了当事人的情绪,缓和、化解了相互之间的对抗与冲突,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重建和谐关系的效果。

  《大学中庸》读后感 8

  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在叙事者的推荐下,我终于鼓起勇气拿起读不懂,所以一直不愿读的《大学·中庸》,开始读时觉得很吃力,太难懂,后来我一字一句把原文和翻译抄写在一起,对照翻译再去读原文,一遍一遍反复读,便被经典所折服,叹服于中华文化的博大深邃,更感叹于其中文字之简练、浓缩之精华!

  虽然整本书已读过,可是由于自己的理解和能力所限,对于读通、读透里面的内容还是很难的,需要重复来读、来感悟。即使读的不是那么透彻,书中仍有一些段落和语句让我深有感触。

  首先,“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至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想要让自身具有美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让自己的思想端正,就要让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想让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就要先让自己得到知识;要想得到知识,就要让自己认识、钻研世上的万事万物;得到知识在于能够认真地推究世上的万事万物。其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一句更触动我的内心,让我反思更多。当我们把正在接受其他课程学习的同学喊到办公室,对其进行自己所教学科的补课学习时,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还是为了自己的教学成绩?当两个不同的学生犯了完全一样的错误,我们真的能做到用同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与处理吗?当我们被学生或是家长不理解时,我们还能一如既往地坚守初心,执著该有的.教育吗……太多的过往在脑海重演,我想,如果我们真正端正自己的思想,修养自身的美德,很多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其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今天更新了,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保持更新。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一直保持原有的固定思想和方法,不想着更新理念、创新办法,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是难以教出创新型的学生的。

  再次,“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意思是:君子自己做到某种善事,然后才去要求别人;自己不做某种恶事,然后才去责怪别人。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内心不免有些惭愧,作为一名老师,我经常告诉学生读书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坚持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而自己却很少有真正的阅读,也没有在某些事情上有过很久的坚持。还有一些家长,也会经常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很高的要求,但是自己却从来不会作为孩子的榜样先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不能以身作则,却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事,这大概是有违原则的吧。其实,有些时候,我们想让孩子做什么事,并不一定要用言语去要求和强制,想让孩子做什么,我们就先行动起来,孩子就会在这种以身作则的潜移默化中发生我们期待的行为和变化,从而更好地成长。

  最后,“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如果真的能够使自己端正且不向他人求助,这样就不会有怨恨。对上不埋怨天,对下不埋怨他人。凡事学会从自身找原因,一切问题就好解决,如果一直怨天尤人,生活则会黯淡无光,生命也会毫无意义,记住“我变了,世界就变了”。

  当然,经典带给我的绝不是这一点点感受,它让我的心灵滋润起来,更让生命充满了活力,对很多事突然有了释怀的感觉和洒脱的情怀。再次重复品读,发现书中内容都是有所联系,并非独立存在的,静下心来,读进心里,经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奇迹。

  《大学中庸》读后感 9

  让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这是我读《大学·中庸》时的感受,而且读的越多、理解得越深,这种感受越强烈。

  《大学·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习,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习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习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离比赛还有两天的时候,老师每天又抽一、两节课给我们排练,此时,她专门注意纠正我们的舞台效果。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无论是字正腔圆,还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别的班要好。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老师抢先计划并组织我们充分准备,我们就很难拿这个一等奖啦。

  事先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事,我做得多了,当然也就尝到了很多次失败的滋味。比如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没有做,于是,我急着做手抄报。当我找a4纸的时候才发现纸没有了,爸爸便马上给我买回来。这时,我又发现,我不知道画什么画、写什么内容,好不容易画好之后,又发现彩笔掉在学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给买彩笔。前后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才把办了一张质量很差的手抄报。后来想,如果我事先准备好材料,并事先设计好手抄报的版式和内容,我想,这张手抄报不仅质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时间也少得多。

  现在,我时常在做事和学习的时候都会想起“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一重要的做事准则。

  《大学中庸》读后感 10

  儒家学说千年历史,留下来的著作都是精品,在读完《大学》之后,我又有幸拜读了并列为“四书”之一的《中庸》。

  和《大学》一样,《中庸》也出自于《礼记》,在宋代被程朱推崇编注后重新受到重视并成为“四书”之一,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主笔的,身为官方的教科书之一,《中庸》对于教育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

  相比起其他倾向于为政治服务提出措施政策和观念的儒家经典,《中庸》更倾向于描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人性修养,提倡自我教育。

  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发,《中庸》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自我教育。《中庸》对于自我教育疏导有着非常好的启示作用,人们能够自觉的进行自我审查、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希望能够在此作用下,达到儒家学说教育人的.目的,能够拥有“仁”的思想理念,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也就是人们常常说到的“天人合一”。

  《中庸》首先肯定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想法,认为“天命之谓性”,希望人们能够按照这种善良的天性进行自我教育,即“率性之谓道”,按照人道的原则去修治自身的道德行为,“修道之谓教”,达到“仁”的境界。不止如此,《中庸》还强调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概念,提出学习者要有“慎独”的精神,即能顾强有力地坚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境界的发展。

  《大学中庸》读后感 11

  很多人说进入了大学就开始步入了社会,既然步入了社会,就应该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在社会中发展。虽然我不太赞同进入大学就步入社会这个观点,但大学作为一个亚社会,我们大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就应该或多或少学一点为人处世之道,而我们都知道《中庸》集合了古代圣贤的处世之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本着学习的目的,我读了《中庸》这本书,并写下这篇心得。

  在初读这本书之前,我曲解了“中庸”思想,将它与“折中主义”、“圆滑”划等号,无疑把它视为贬意词。但是,随着慢慢的阅读,我对“中庸”思想渐渐深入。“中庸”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古传承下来,是有它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的。“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对于我们现代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等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对于“中庸”思想的现代解读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的人被日益汹涌的物欲所困,追名逐利,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以破坏为手段,结果可想而知,误解、抛弃和毁坏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把本不该误解、抛弃和毁坏的思想和智慧否定了,其中就包括“中庸”思想的许多合理成分,如做人要讲诚信,要仁爱,不偏不倚,做事要有尺度,不走极端,要恰到好处等等。“中庸”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辨证法,对今天认识和观察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仍具有极大的价值,而并非有些人所说的这已经跟不上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变化了,已经老套了。

  《大学中庸》读后感 12

  上周日犯错被老师抓进008,其中有不少冤情不再一一解释,因为在这里跟生活老师就没什么道理可讲,什么是理?他们一直把嗓门大,我是老师当成理,如此玷污了老师这俩字,禽兽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无耻到这种程度也太不容易了~~~ 话归正传,在008我利用多余时间,看完从小学到高中左耳进右耳出的三本书《论语》《大学》《中庸》,首先最大的感觉是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根,数千年来从未改变,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为什么孔孟的儒家仁爱思想能够流传千年呢?普天之下老百姓占大多数,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那些政治家不要打扰他们,安安心心的`种地,赚点小钱,一家人平平安安,享受晚年,苦点累点没关系。可现实是残酷的,历史上总有那么几个喜欢闹事的,今天打打他明天敲敲你,一场战争下来最大的受害者还是老百姓,这个时候孔子就出现了,他认为统治者们应该以仁以仁志国,这样才能受到百姓的拥护,而百姓也是这样想的,孔子的思想正是为大众所想,所以会受到老百姓喜爱和推荐,正好西汉时期穷人出身的董仲舒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独尊儒术建议得到汉武帝支持,于是儒家的经典流传于世,经久不衰。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什么是仁,孔子认为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才是仁,当然做些的都很难,但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皇帝全部都能做到了,是一个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的好皇帝,他还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吗?

  从历史上的规律来看,好人几乎没一个好下场,刘备以仁义待天下,虽有众多民拥护,但最后仍是未统天下留终生遗憾。明皇帝朱允炆,不折不扣的好人,但最后被其兄弟逼下皇位。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大学中庸》读后感 13

  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

  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于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于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后来,匡衡成了著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

  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大学中庸》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学中庸读后感10-06

《大学中庸》的读后感10-05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10-06

大学中庸读书心得09-29

《大学中庸》读后感(精选13篇)10-19

《大学中庸》的读后感4篇10-05

《大学》《中庸》读后感(精选15篇)11-01

大学中庸读后感(精选5篇)10-06

关于中庸的教案10-05

读《中庸》心得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