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时间:2023-07-12 14:16:16 玉华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精选20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人的成长》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精选20篇)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1

  《论人的成长》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关于心理学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从个人到团体,从眼下到未来,论述了罗杰斯的看法和观点。

  在文中,罗杰斯经常坦承自己的各种想法和隐私,有时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比如,妻子生病后夫妻关系的疏远。这种坦诚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关系,获得别人的好感,是罗杰斯最厉害的杀手锏。这就好像一个人对你全不防备,你有什么必要与之为敌呢?罗杰斯秉持的一个观点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交流,坦诚相待,只要做到最基本的信赖和交流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而这份坦诚是他贯彻这个观点的最好利器。现代人最大的心理问题是冷漠与隔阂,所以罗杰斯取得那么大的成功绝非侥幸。按说心理学实践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活动,但是罗杰斯的工作越作越出色,在后期能够组织不同国家、参加人数多达几百人的活动,仍然能够让所有人都感受到有所收获,实属不易。

  这本书还对人本主义在教育,企业,政治领域的推广应用也有精彩的阐述和预言。比如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育者不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人,而转变成资源提供者,一个完整的人的榜样,整个学习过程是以学习者自己的内心需要为中心的。对于教育领域内容,罗杰斯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反对“脖子以上的学习”,而提倡“完整的'人的学习”,既有认知的成分,又有感受的成分,更需要有经验的成分——谨慎、自我修养、自信等等。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在儿童人格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秉承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成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罗杰斯在书中提出了教师培训的意义,体现了他对于人特别是对于儿童的最初关怀,也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通过对《论人的成长》阅读,回顾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找到了让自己不快乐不幸福,总是错过,总是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就算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没有感觉的原因,我想我知道了,原来我有着孤独的模样,要改变这一现状,我想是要培养独立的自己,用真实的自己和这个世界沟通,尊重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面对生活,不断调整情绪和心态,做不孤独的自己。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2

  第二次读卡尔·罗杰斯《论人的成长》,读得很快,开始写读书笔记啦。下面的段落摘自第一章关于沟通的经验,罗杰斯描写倾听的重要性,什么是真正的倾听。倾听的困难不在于是否理解对方的话,而在于是否扭曲、预设、操纵、诱导对方,如果自己的主观意识介入对方,很难产生真正的倾听。

  什么是真正的倾听?听到内心深层处,并且仅仅是倾听,不做任何评价、判断、表扬,或者评估。当你心理处于压力状态,有人真正倾听了你,并没有附带任何评价,没有尝试分散你的责任,也没有想改造你,这种感觉真的好极了,压力纾解了,体验到的恐惧、内疚、绝望、迷惑都得以抒发。这就是体贴、同情和关怀的倾听。

  自我要求:当我不能倾听他人、不能理解他人的时候,如果仅仅是由于缺乏理解、没有集中注意力或者话语本身理解的困难,我会对自己有一丝不满意。我真正讨厌自己的,不是因为我非常确定他将要说什么而不去倾听,而是当后来我意识到我听到的只是我确定他会说的话,我根本没有真正的倾听。

  更糟糕的是,当我扭曲他的信息,使之成为我希望他说的话时,我就只听到这些。只要把他的话稍微改动一点,意思稍微歪曲一点,他就不仅看上去说了我希望他说的话,而且成为了我想他成为的人。只有当我意识到他的抵制,或者我自己慢慢意识到我在巧妙地操纵他时,我才开始厌恶自己。在双向沟通的那头,当你获知别人倾听到的是你根本没有说过的话时,会有多么沮丧。

  非倾听、非理解、非共情的伤害和打击:当我努力将最深层的自己、内心最私密的地方、内心世界,吐露给别人的时候,他却根本没有理解,我有多少绝望、多么自闭。当我冒险将自己非常私密的东西与他人分享的时候,他并没有接受到这个信息,也没有理解,我就觉得非常受打击,而且非常孤独。我后来慢慢明白,这样的.经验会促使一些个体患上精神病。这让他们希望自己被他人理解的愿望破灭。一旦他们不抱希望,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越来越混乱。而他们,也就只能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就再也不能活在与别人分享的体验中了。我非常同情他们,因为我知道当我试着分享自己的珍贵的、敏感的内心世界,而获得的只是评价、安慰,甚至是对我意思的扭曲时,我最大的反应就是:“这有什么用!”我深切的体会到,什么才是孤独。

  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创意、活跃、敏感、精确、同情、不带评判色彩的倾听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提供这样的倾听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我生命的某些时候,有这样的倾听确实帮助很大。当我倾听别人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内在成长了;当我被人倾听的时候,我又非常确信自己成长了、放松了、也更强壮了。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3

  1月我们的必读书目是《论人的成长》,成长,的确是一个永久的事情,世间万物都在时时刻刻的成长着,由于近期刚看完了《摆渡人》,突然对人死后不再那么恐惧,或许我也会遇到一个温暖分摆渡人,可以为了他不顾生死,忘却所有。这是另一种人生吧!现在的我们活着,又何尝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值得我们用这种想法生活的一种人生呢!书籍真是好东西,它让我思考,让我自己领悟真谛,领悟生活。好了,论我们的成长,我坚信,所有的东西都想向好的方面发展,既然是发展,那必然是好的方面,否则那叫变化!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发展,就是要成长,而且世间万物都是这么想的!

  我对罗杰斯是很有感慨的,他是多么深刻的研究者啊!人类的需求,想想,我们生活的快乐不快乐,哪一个不与需求有关哪!他与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马斯洛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制定,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本书中,罗杰斯将自己真实的成长经历进行呈现,并详细叙述,宛如苏霍姆林斯基那些教育大家一样,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怎么办。更易于我们接受,他完全把自己当做了一个案例,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从他的成长经历中,发现总结出人本身的意识对自己成长的重大作用。

  沟通,关键在于倾听。真正的倾听是能听见一个人的内部世界,能够与他达到共鸣。倾听不是给对方建议,不是附带评价,或者尝试分散别人的注意力。有时候认真的倾听就足以给别人带来温暖和美好了。在这个匆匆忙忙的社会里,有人愿意倾听你的情愫,难道不应该觉得感激吗!

  当我们被别人真正倾听时,有感觉到他没有想改造你,你可能会暂时感到安心,若你是对的,你会更加坚定。如你是有错误的,你可能会慢慢意识到错误,并尝试去弥补!人,只有自己想去成长,才能真正的成长啊!

  做更真实的自己,在现在有的人正苦于这一点,个人感觉,出了家门,就必须扮演各种角色,各种角色的要求不一样,我们想要去成长,所以我们拼命去做与角色标准一致的事情,但如果我们不去完成社会职责的使命,而一味地去追寻真我,我心里总是觉得不踏实,我可以追随真我,只想懒洋洋的躺在沙发上,看书赏花晒太阳!可是,我还有工作,还有其他事情,我必须要装作很可以的样子啊!很抱歉,真实真诚的做自己,我感觉有点难。但是朋友之间,真诚的相处,这本是交友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真我,那还交什么朋友,并不存在朋友之间真不真诚,真不真我,我的理念里,既然称得上是朋友,那就是真诚的帮助,真诚的交心,不逢迎,不做作,即使不说话,她的存在也会给你带来温暖。所以,“朋友”两字值千金,不要轻易用在不恰当的'人身上。真诚的倾听,真诚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在生活中,常有存在,我觉得,当我们有一天,心中的那个我愿意倾听外表的你的真诚诉说时,你独白,想明白,解脱,充满希望,勇敢面对生活,自己放过自己才是真正的救赎!

  我们要更加自由的给予和接受爱。我们要勇敢的接受爱,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自己。这种爱不是讲的自私,我说你的真心的疼爱,别太委屈了自己,该美就美,该犒劳就犒劳,毕竟不一会又要有新的任务降临在你身上,时不我待,善待自己,真诚待人!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4

  《论人的成长》算是一本心理学的专业著作,有点晦涩难懂,其实我是没有看完的,每每翻开这本书,就被其中的一些专业用词和专业知识吓住了,打退堂鼓了。

  尽管没有看完,仍然是有收获的。在我看的为数不多的内容里,让我感触较深的就是沟通。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需要与学生沟通,与同事沟通,与家长沟通。很多时候,在沟通的过程中,才能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的改变来自于与学生的交流,与同事的思想碰撞,与家长的换位思考。

  我们听到的事情和我们以为的事情,在别人那里可能并不是这样的。刚刚接手新班级的时候,一定要处理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位置,要给学生排位置。开学没几天,我就排完了位置,我排位置的原则一向是高矮顺序,前后滚动。为了不让家长担心或者有其他的想法,排完以后还特意和学生解释了我排位置的原则和原因。两天以后,接到了一个家长电话,家长上来就说孩子的位置问题,我以为是她想说孩子坐的`位置有问题,哪哪不好。还没等她说完,我就开始解释排位置的事情,家长倒是耐心的听完我的解释,然后跟我说,她想沟通的问题是她孩子坐的那个位置看黑板会反光,学校大概什么时候会装窗帘?听完,我在电话这头无比尴尬。

  后来事情倒是解决的还算圆满,只是这件事让我静下心来好好反省自己与别人的沟通,我以为我听了,但事实上我需要的是倾听,真诚,耐心,细心地倾听。都说人用两年学会了说话,用一生学闭嘴,其实我们不是学会闭嘴,而是学会听。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5

  2023年的一月,特别忙碌的日子。即使这么忙碌,也不能忘记读书。不能忘记写心得,这次又是蜗牛似的后进生。

  非常荣幸地阅读了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著作《论人的成长》一书。

  作者慷慨地和大家分享了他对于人本主义的理解,他在各种活动中的经历、感触和对教育问题的看法等。罗杰斯认为,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倾听不仅是让你懂得别人,也是让你成长。学会倾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成长。

  罗杰斯肯定共情的力量。我也深刻地体会认为共情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或许曾因为学生的各种问题而感到力不从心。试想如果我们肯蹲下身子和孩子耐心地去交流、沟通,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好比自己就是这个学生,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各种感受,察觉问题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上有老下有小,这是人生的一种最幸福的状态。对待自己的娃与父母,也能用上共情这一技术,那就是一种幸福了。当孩子生气时,能接纳他的情绪。当孩子愉快时,能与他一起感受他的快乐。对待老人,我们要能倾听他们的唠叨,感受他们的责备话语中的爱意。

  学会共情,不断在生活中提醒自己,实践训练。不论多大年龄,当你学会了共情,你就成长了。这就是我读《论人的成长》的一点体会。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6

  这次的书评,有感而发,不吐不快。

  《论人的成长》是卡尔·罗杰斯的代表作,但这唯一的中译本充满了生硬晦涩的翻译,让读者如堕五里雾中,只知前言,不明后语。举例来说,第48页,“接着,我听取磁带上的相互交流。这里的顺序是经验流动里丢失的。”什么是:顺序是经验流动里丢失的?这样生硬的'直译,让读者更多的是困惑。再举一例:第6页:“他希望告诉我更多有关他的事情。他整个人在一幅自由的画面中翻滚向前。”这句话本可以有更好的译法,这种中文表达方式只让读者感到别扭。整本书类似的翻译不胜枚举,本来一部用心撰写的心理学专著,被译得支离破碎。

  本来我对“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怀有很大的期待,但是如此草率的翻译,让我看到译者既缺乏对原著的理解,也缺乏对读者的诚意,满书只看到“交差”式生搬硬拽的翻译,让读者对语句都不甚明了,更何谈领会作者的心得。这本书既是中国心理学会推荐的书目,却呈现如此没有诚意的内容,我对这种状况感到痛心,难道这是现今心理学界研究的对于译著的态度吗?既是翻译专著,面对的是那些心中怀有很大期盼、兴趣的读者,如此粗糙的内容如何让读者领会原著的意思,更何谈研究?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7

  《论人的成长》是心理学人本主义代言人卡尔罗杰斯的著作。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成长过程中成长,有的时候不经历一些磨难摔几个跟头,有些收获是拿不起来体会不到领悟不深的。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必须经历过程经历痛苦,然后修成自己的正果。

  也许到了这个年龄才是收获的年龄,现在看到一些话,感悟就特别的深。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两位杰出心理学家为主要代表的理论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强调人的正面价值。他们认为心理治疗师的任务,就是营造合理的心理氛围,实现人的自我激励,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也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

  罗杰斯归纳了在实践操作中实现个人中心取向的三要素,分别是:真诚一致;积极关注;移情式理解。我们学习之后会明白,这些要素不仅可以用在心理治疗中,也适用于一切以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为目的的情境。比如在教育领域,就可以借助这些要素来让学习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对于每个人的成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孟母三迁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但是你考虑过这个环境的组成吗?我们只用一个宽泛的环境就得出这个结论,怎么具体操作呢?我们会强调一个好的幼儿园,一个好的小学,包括一个好的初中和高中在人的成长成材过程中的作用在人的成长成材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你不觉得最初的环境的重要!!!

  在我看来最初环境就是你的原生家庭,你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为孩子筑牢的基础怎么样,如果这个基础好,好环境会帮助孩子茁壮成长。即使后来环境有一些不理想,但孩子有牢固的根基,孩子的成长也不会出现大的偏差。然而如果没有牢固的根基,其实后来的环境再好,这颗小树还能顺利地成长吗?

  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结果,取决于他的性格;他的态度;他的习惯。说的悬一点就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最初这些的幼苗都要靠家庭和父母去播种、呵护……

  现在一些父母不顾个人条件的无限制的去满足孩子,努力为孩子获得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却不注重自己去培养孩子的一些好习惯,然后自己对孩子说说自己的辛苦和付出……

  我们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是不愿意听大道理的,也听不懂道理,我们不仅需要知识,我们更需要人们关怀和情感培养,这些需要通过实践把学到的融入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在经历中获得,在实践中去感悟去品尝……

  说来自己都感到惭愧,也感觉好笑,我到了这个年龄才领悟到人生的滋味,可谁能再回到过去呢?

  多么想再重新经历过一次人生,但是我也知道,即使重新来一回,结果也是一样的,因为你的思想高度,就决定你的道路,你的所思所想就决定着你的人生走法!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8

  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这句话是写在罗杰斯《论人的成长》这本书封面的话,每每看到这句内心都被激起无数感动、激动、幸福的涟漪。

  我想,自己这10年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罗杰斯的这本《论人的成长》是今年新出版的一本书,也是他的文集选,其中有些文章多年前曾经在看《罗杰斯文集》时曾经看过,永远记得最初看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文章时内心的强烈共鸣,有些大师的思想你似乎不用去细读,一两句话就能深深触动你让你产生共鸣,于是你就坚定地加入了他的队伍。

  是的,一直到现在,我仍旧坚定地站在人本主义心理流派的阵营。人本主义于我而言是一种人生哲学而不仅仅是一门心理治疗技术,这门人生哲学我已经应用到了自己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它已经融入我的骨髓。

  自己开办的妈妈心理成长小组课程,人本主义是我带小组的根基,很多参加小组学习的姐妹都说在小组中能感受到我的接纳,能感受到这个小组对自己的支持、信任和接纳,于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似乎自己不知不觉就被滋养从而带动了自己的成长。

  “接纳当事人,把她的感受、态度和信念作为她真实而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实接纳下来,才是在协助她变成一位个人。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自己都是一个海岛;只有她首先乐意成为自己并得到容许成为他自己,她才能够同其他的海岛搭起桥梁。 ”

  是的,这些就是罗杰斯所教会我的,是我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秉承的,先做一个真实的.、充分接纳自己的海岛,然后敞开心扉,创造一种安全的氛围,使他人可以与我分享他们的感受、他们的私密的知觉世界,从而我们之间开始搭起心与心相连的桥梁。

  如果说多年前我看罗杰斯的这些文章,我虽然接受但是并未能感同身受,那经过这5年带团体成长小组的经验,我对罗杰斯所说的每一个字,我想,我都懂了。

  如果说多年前我看罗杰斯如同看神一般那么遥远,那现在读罗杰斯就如同看邻家大叔的文字,娓娓道来,真诚朴素,少了神秘感,多了亲近感。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9

  你,爱自己吗?那个有很多缺点却最真实的自己。

  爱你和懂你,哪个更重要?

  陈凯歌说电影追求的最终境界是“爱与和谐”,人生亦如此,一直以来我们被告知要懂得分享,要学会爱和包容别人,但是通过阅读《论人的成长》我觉得接收有时比分享更能体现我们的爱。

  如果发现没人能倾听自己的内心,自己根本不被理解,任何一个人都会十分沮丧。我们都“喜欢被别人倾听”,并且由衷地感谢那些给予体贴、同情和关怀的倾听,真正的倾听是听到内心深层处,并且仅仅是倾听,不做任何评价、判断、表扬,或者评估。

  我曾经的一个学生在临近中考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了厌学的状况,每天早晨迟到一个小时左右,与家长沟通说孩子不想上学,每天不想出门,这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不解,作为班主任自习课我找来了孩子,想和她谈一谈,起初她什么都不说只是哭,不停地哭,在我反复的追问下她说出几个字,我大概了解到是父母最近感情出现了问题。我没有再追问而是讲起了自己大学的一些经历,她很认真的听我讲完后主动和我说起了这段时间的困惑和自己的感受,其间我并没有打断她只是听着,给与她足够的`空间和肯定,从那之后她总是来找我谈心,也没在迟到过,最后考上了理想的重点高中。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即使只是认真倾听,别的什么都不做,也可以给来访者带来变化,帮助他克服孤独感和心理问题,甚至实现内在的成长。而这种高质量的倾听能力是需要不断提高的。

  我深以为任何人都需要这样高质量的倾听和需要具有高质量的倾听能力,因为这是解决一切人际冲突、文化冲突、政治冲突、种族冲突的关键。

  网络社交时代的我们,表面看上去每天热热闹闹,线上线下聊个不停,可实际上却没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在心理学家看来,现代人的孤独,其实就是缺乏真正的沟通。真正的沟通,并不仅仅是言语上的回应,而必须伴随着深度倾听和心对心的沟通。我们常说理解万岁,但倾听和理解并不完全是为了成就他人,理解是在以一种双重的方式丰富自己,从这些体验中学到的东西可以令自己发生变化,并且使自己成为一个更能与他人共鸣的人。通过倾听他人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通过理解他人学会理解自己。自己当事人的理解也使得我们自身发生变化。理解使我们接纳自己充满勇气、善良、爱和敏锐感受的那些重要时刻,也能接纳自己的恐惧和稀奇古怪的想法,接纳不幸和沮丧的感受。放下执念,爱上自己。“成长”是一个与“生死”同契、相伴一生的词。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会倾听别人,学会倾听自己,达到与自己和谐相处成为真正的自己的过程。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爱你,和懂你,哪个更重要?一定是懂我!所以,无条件的倾听他人,倾听自己,积极的关注才那么弥足珍贵!

  我所知道的最美妙的感觉——也是对别人来说最能促进成长的——来自我对别人的喜爱,就如同我喜爱日落一样当我欣赏日落的时候,我不会说:“右下角的橘黄色再柔和一点,在云彩中再加点粉色。”我没有这么做,我没有尝试控制日落。我充满敬畏看着日落。当我能像欣赏日落那样欣赏我的同事、我的学生、我的家人们,我的自我感觉最好。我相信这是某种优秀的特质,也是最令我满意的特质。

  至处,很想对自己也对我的学生们说:既然生命,就是努力做自己、成为自己,那么我对你的喜爱,不需任何增减。你这样就好!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10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自以为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班干部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座位按高矮个排序坐好定期轮换、课代表由学生和任课老师自由结合,就是在布置完学校的任务后,也忘不了问一句: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当读完卡尔·罗杰斯的《论人的成长》后,感觉自己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与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还相距甚远。

  卡尔·罗杰斯认为:生命是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过程。回想自己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生活,其中有多少是学生主动的?很多时候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意愿来学习行事,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其实,前半学期做的相对好一些,大多数时候能够尊重学生的意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班级生活。后半学期,也就是期中考试以后,学生大多是在被动学习。这与我的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思想有关,看到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心中甚是着急,于是加班加点、加大作业量,强迫学生按照老师的意愿来学习。现在看看,效果也不甚理想。

  有时,也会在有意无意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校要求更换走廊内的文化展板,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就邀请大胖来帮忙。大胖甚是高兴,忙的不亦乐乎。二胖等同学看出了好事,纷纷过来帮忙粘贴。他们从没有过的认真、仔细、规范,比我要求的强多了。并且他们还主动负责了“售后服务”,只要是有一点点破损,便及时维护。

  平时大胖上课老是害困,叫也叫不醒,下课比谁都精神,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谁成想,五大三粗的身材,一百多公斤的体重,竟是心灵手巧之人,手工、粘贴样样在行。

  二胖人缘不太好,无论上课还是下课总是打闹,还时不时地欺负小同学,是同学、老师眼中的“害群之马”。但他对小动物却情有独钟,家里有一个房间专门开辟成了动物园:乌龟、青蛙、鸽子、蛐蛐、金鱼、各种小鸟……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养不到。在校园内,也时不时地捉个蟋蟀、找个蝎子,天知道,这些小动物他是从哪儿找到的。有一天还制作了一个蝎子标本,说是要送给我炒炒吃,被我婉言谢绝了。

  正如卡尔·罗杰斯所说:“生命系统不只存在一种倾向,它是整个宇宙蕴含的更强的形成倾向的一部分。这在任何水平中都会存在。”只要有了积极主动性,学生的潜能是惊人的,往往超出了老师的想象。

  通过阅读《论人的成长》和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感悟到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想营造一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氛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真情换真情,以真心换真心。千万不要以为学生小不懂事,分不出好坏,真是大错特错的。别说初中生这个年龄,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分辨出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接纳、关心、重视每一个孩子。也就是卡尔·罗杰斯所说的,“无条件的积极接纳”。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很是顽劣,不讨人喜欢。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凭一己喜好而区别对待学生。无论学生以何种状态出现,教师都应该持有积极的接纳态度。只有接纳、关心、重视,积极地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三、学会换位思考。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理解问题,要能准确地感知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学会积极的体察式倾听,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才会有真正地效果。

  积极成长的氛围会使学生成为促进自我成长的有效强化者,学生将会更自主地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11

  你的人际关系和谐吗?与人沟通顺畅吗?作为教师,你对教育有着怎样的感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经典之作《论人的成长》为我们作了很好地诠释。罗杰斯相信每个人有其自身的力量,能够在混乱中找到出路。

  本书第一章就是关于沟通经验的介绍,足见学会与人沟通的重要性。能够真正地倾听他人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记得我参加工作的头几年,感觉自己终于不再受别人管制,由一个受控者变成了能够管几十人的老师,顿时那种优越的权力感油然而生。虽然从考师范时就下定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但自己手中那小小权力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巨大阻碍。曾经,我认为自己是班主任,学生可以跟我成为好朋友,但我说什么,你要听我的。曾经,我认为自己是老师,学生可以跟我开玩笑,但考试必须考好。曾经,我认为自己的年龄比学生大几岁,当我批评你时,你要听,如果你坚持己见,那就是无礼……

  回头想想,当年的我多么幼稚。说实话,真有些误人子弟的感觉。现在的我,自认为已经能够把学生放在心里了,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到真正地倾听别人很重要,这可以让我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学生的想法、他们现在所接触的事物、读书的.种类的了解,都是通过倾听获得的。这些都是浅层次的倾听,对话畅通,交流顺畅,乐于倾听,我们的师生关系良好。当一个学生在校内遇到问题时,他能够第一时间找我倾诉吗?我能听到他的内部世界吗?他乐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我听吗?我能跟他达到深层共鸣吗?他跟我交流有顾虑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我不得不考虑的。

  在我们的周围,总会有一小部分人特别健谈,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均如此。常给人一种容易亲近的感觉,仿佛让对方听他说话是一种享受,但其不会倾听别人说话。要么在别人说话时随意打断,要么只顾说自己的,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还有的是选择性倾听。只会专心听一些八卦以及家长里短,听这类话题那叫一个入迷!对其它谈话内容毫无兴趣可言。认真倾听的确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人的素养,决定着与人沟通的成败。

  女儿今年上四年级了,我们的交流时常出现一些矛盾。有人说这是逆反现象,而我认为这是沟通障碍。曾经,我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就有不同的想法、目的和价值观是很危险的,我不想让她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此时,矛盾也随之而来。原来,我正在以自己的影像控制塑造女儿。女儿认为自己长大了,她的想法也有道理,而我认为她不听话,母女关系自然破裂。实际上,我正在不知不觉地控制着她。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欠妥的,何不允许对方真实表达呢?

  我们对孩子的爱,难道只有控制才可以吗?为什么不是喜欢她呢?如罗杰斯所说,一个人被充满欣赏地喜爱,而不是占有式的喜爱,就会绽放和发展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而给与非占有式的那个人,也会更加充实。对孩子充满欣赏,不占有,让其幸福地绽放和发展。成就他人,快乐自己,何乐而不为?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12

  本月我拜读了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著作《论人的成长》一书。这本书仿佛具有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我。

  在文中,作者慷慨地和大家分享了他对于人本主义的理解,他在各种活动中的经历、感触和对教育问题的看法等。

  罗杰斯认为,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倾听不仅是让你懂得别人,也是让你感觉自己触及到了世间的真理。这些倾听让自己成长、放松、坚强。

  此外,他表示真心赞扬或者关心他人,以及让自己感受到这种情感已经传递到他人身上的时候,更会有一种富足的感觉。

  而在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中,“关系中的高度共情可能是引起改变和学习的最有效的因素。”让我感触颇深。

  罗杰斯肯定共情的力量,他认为共情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或许曾因为学生的各种问题而感到力不从心。试想如果我们肯蹲下身子和孩子耐心地去交流、沟通,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好比自己就是这个学生,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各种感受,察觉问题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

  这让我不由想起星泽——一个很有灵气与个性的男孩,每次当同学告状时,他总是怒气冲冲。每次等他说完,我才慢慢地问,你申辩完成了吗?想听我复述吗?在我的复述中,他情绪平复了,你认为这件事情怎么处理?需要我帮忙吗?每次的冲突都这样化解。

  而在教育女儿时,我却总急于下定论,每次都是不欢而散?

  我也反省自己,因为潜意识中总想让女儿跟自己的模式走,多了一份操控,少了共情与倾听。

  作为教师家长,我对孩子的日常也陷入了一种从众的圈子。

  一直以来我也是总关注孩子的成绩,关注分数。孩子们也有自己的诉求,也有自己的人际圈子,更有心情不畅的时候,当她们有被倾听需求时候,父母做了什么?我又怎么做的呢?

  学生也好女儿也好无论多小都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人,不会完全按照老师或者父母的意思行事。我们不应该教育他们成为我们希望成为的样子,应该引导他们成为他们最好的自己。

  罗杰斯推崇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核心地位,坚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中得到解放,从而获取成功的喜悦。这和目前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不谋而合。

  而创设有爱的气氛不仅会让相关的人感到更加愉快,也会让学生更多地、显著地学习。

  当真诚的态度、对个体的尊重、对学生的个人世界的理解都具备时,回报不只是分数等,还包含了自信、创造力等。

  品读全书,我在一次次阅读中不断启程,不断进步;在成长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13

  “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这句话写在罗杰斯《论人的成长》这本书的封面,也是瞬间击中我心灵的一句话。

  《论人的成长》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晚年的代表作。书中通过他对自己经历的回顾,从4个部分论述了他的看法和观点,从个人到团体,从当下到未来。因为是心理学专著,难免会有些术语晦涩难懂,但整本书总体看来,真诚坦率,处处透露出智慧,字里行间是作者的诚实与坦白。

  什么是成长?成长其实就是一张张白纸,我们将点点滴滴记下那些快乐,那些烦恼……最后订成书札,那就是属于自己的成长。

  卡尔·罗杰斯。在这本书中尤其强调了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他强调人格的完整性,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主张人有选择的自由,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宣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成为自己的过程,而我也不例外。

  一、与自己真诚沟通,学会与那些不好的过去和解。

  小时候总觉得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自己工作当上妈妈之后,仿佛一夜之间我长大了很多。

  小时候遇见的事情让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让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好妈妈。还10岁的时候家里用塑料布养了一个小棚养地瓜秧苗,这样春天可以拿来卖,那是青黄不接时,我们家唯一的经济收入,父亲和母亲非常用心打理。那天意外发生了邻居家的牛跑到我们家,把塑料棚踩了好几个大窟窿,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害怕极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我锁上门下地去找父母,母亲急忙和我回家帮她推开门的那一场眼前的景象让她大吃一惊。

  她生气又着急,回手就给了我一巴掌,口中一边责怪我,一边不停的打我,我一边哭一边解释,可是巴掌还是落在我身上?我放弃了解释,任由泪水滑落下来,最后母亲坐在我面前也落下了眼泪,10岁的我不知该怎么办,一头牛我又怎么能去控制?这成了我心底永远的伤痛,我多么希望母亲回身抱住无助的我,告诉我,不是我的问题,我那么小,根本没有办法去解决。

  但我自己做了母亲,我发誓一定不会重复母亲的做法,于是买了很多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籍,学着如何做一个新手妈妈,我用最大的耐心迎接我的宝贝当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也遇到过难题我懂的但是我们共同成长,当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也遇到过难题,我知道那是我们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会学着蹲下来倾听儿子内心深处的声音,接纳他的坏脾气,轻轻拥抱他,在他需要我的时候,我永远在他的身边,还好,儿子长成了一个健康快乐的少年。

  而我也不再纠结那些事情,每个妈妈都是慢慢学会如何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母亲打我并不是不爱我,而是她自己面对那样的状况也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学着和解,放过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

  二、完全接纳自己,让自己慢慢成长

  每一个人都不完美,我也一样,偶尔我会无缘无故的烦恼,此时我会把自己的'坏脾气发到自己亲切的人人身上,惹得周围的人也不愉快,偶然间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没有人可以陪你到老,你要学会与自己相处。看到这句话我豁然开朗,很多事情不再纠结,学会与自己相处,坦然面对,让自己的.坏情绪慢慢消化。那个曾经。无助哭泣的孩子,我在心底轻轻的拥抱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亲近她接受她不逃避,就像罗杰斯那样坦诚。

  懂得这些,也让我在育儿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我不会拿放大镜去看儿子身上的缺点,不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他就是他,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的孩子。我感谢他成为我的孩子,他的成长也让我慢慢成长。而我与他的沟通,也不仅仅是言语的回应,伴随着深入的倾听,我们实现了心与心的沟通。他会在我情绪不好时,默默的陪伴着我。

  全心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这个想法让我与儿子的相处越来越好。每天。他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与我聊天,内容有天文、地理、与同学相处的小趣事,与老师如何斗智斗勇学习上遇到的问题……看他有一个闷葫芦变成一个健谈的小伙,我的心里一片自豪,他的变化更让我重拾初心,想着这个小生命出来是我的心愿,是希望他快乐的成长,他的成长又何尝不是我的成长。

  三、摘下面具做真正的自己。

  “如果我以一种戴着面具的方式与他们相处,维持一种与内心体验不同的表面的东西,于人于己,毫无帮助。”只有真心与他人沟通,卸下心中的城防,让人认识真正的你,理解你与你共情,才能达到共同成长。看过太多的人戴着面具去生活,人前一后背后一套,这样的人活着很累,也让周围的人活得很累,被人深度理解或深度理解别人,都是令人幸福的。

  《偷影子的人》中,主人公为每一个他所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为他们找回隐匿的记忆拼图,让朋友心中不愿说出口的秘密,成为他帮助朋友的理由,而帮助朋友也让自己成长。其实每个人都有影子随行,看似黑暗的影子,知道你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借助影子说出的自己的内心,请别人来帮助自己,那些影子其实就是自己的内在小孩啊。

  摘下面具,赶走黑暗,做真正的自己,学会爱自己。成长就是一条缓缓地溪流,在你不知不觉中,其实已经走出很远很远。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即使做不好,那又有什么?放开焦虑,接受那些挫败的过往,坦然去面对,其实你已经长大,拥有了强大的内心。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14

  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我跟随叙事者团队,读了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论人的成长》一书,对我的教学产生了许多的启发。

  罗杰斯在强烈反对从早年就使儿童分裂的教育方式:大脑被带去学校,身体作为无关紧要的部分被允许尾随,然而感受和情绪只有在学校之外才能自由地存在和表现。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孩子从来不是学习知识的机器,尤其是在儿童早期各种认知知识的时候,我们大人不应该仅仅是注重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更应该关注的是他们能不能和这个世界建立一个紧密的联结,能不能对这个世界中的种种产生兴趣和好奇,以激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我想前几年网络上评论的许多大学生都是“空心人”,大概与接受早期教育的时候,只注重认知学习,而情感经验的学习估计在教育中被严重地忽略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变得对身边的事物变得失去了敏锐的感知力,直至丢失了这种能力。包括我现在正在教的高三学生,不管是老师和学生都太过注重于急于求成,每个人都似乎是急匆匆的,每时每刻看上去也是忙忙碌碌的,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就从语文学习中的古诗文默写来讲,学生只自顾自地去背诵、去默写,很少能够静下心来体悟这首诗的内涵。我们每次做语文试卷的时候,遇到的`散文阅读,学生都不喜欢阅读,并且在答题的时候,学生们也都喜欢写套话,很少能够体悟作者的情感。当我们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往往对其的.态度大多也是当作一篇数学题来处理。所以,我想就我们高年级的学习中多与感受、情绪结合,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那在我们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三学习阶段,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进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确实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一直以来,对语文教学感到比较吃力的地方就是答题技巧以及方法总结,学生比较喜欢,老师也便于教授。然而,随着大语文的概念越来越普遍化,高考语文试题中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甚至连题目的问法也越来越模糊,不够类型化,更注重学生地理解。有老师认为,我们需要继续探索新的答题技巧与思路,把方法讲解得更细致化。而我就想,我们这样的思路是不是对学生有益,我们能不能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真正地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学生地应试能力,而不仅仅是把语文当成理科教学来学习。我们能不能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感受的学习。

  以前,听老师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体悟到诗词的美感、感受到古文的厚重、感知散文生活的美好、体验到写作表达的乐趣。有了这些好奇、信心、乐趣,我想语文考试应该也不是问题啦。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15

  《论人的成长》这本书讲的是人的成长和如何成为一个人。学会沟通,深度倾听,从而发展独一无二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放手去体验、经历和感受,这些都是可以让人成长的因素。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重视和喜爱某人或者被某人重视和喜爱是一种能促进成长的经历。一个人被充满欣赏的喜爱,而不是占有式的喜爱,就会绽放和发展那个独一无二的我。”老师可以用充满欣赏的喜爱让学生成长,让每一朵独一无二的“花儿”绽放。

  振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记得刚分班时,在他的简历表中突兀地写着:纪律差。没教几天,他便让我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课间他不是在厕所溜达就是在校内商店溜达,邪气的眼神看谁都让人觉得不自在。时不时会有孩子来告状:“老师,振打人了”,学习更是一塌糊涂。组长璐为了鼓励他给他写了一张激励的小纸条,他瞟了瞟那张纸条对璐说:“我看不懂,你重写一次。”璐便又认认真真给他写了一遍,没想到他看完后,当着璐的面把那张满含着鼓励与期待的小纸条撕碎了揉成团扔进了垃圾筒,璐大哭着着找我诉委屈。我跟他推心置腹谈尊重、谈做人,听完后他毫无悔改之意,居然面带微笑满不在乎地转身离去,留下我一人怔在那里。

  该跟他说些什么才能让他有所转变呢?恰巧新一周的.写字展示又开始了,孩子围在教室的作秀作品展示区下开心地讨论着本次的优秀作品。这时振正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乜斜着眼看着展示栏,手里的笔转转停停,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他的字永远是潦草得让人看不懂,难道他也想上展示栏?虽然我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天真”,但“天真”总比置之不理好。于是再三思考后,我顺势接过了他手中正在转的笔,认真地在他本上写了一行字,“你的字也可以写得很好”,他吃惊地望着我,有些诧异,还有点点喜悦……

  之后的每一天我都会在练字的.时候恰巧走到他身边,教他握笔姿势,示范横竖撇捺的写法,再加上一句鼓励的话,“你的字比昨天有进步了,加油哦。”“这个字写得真好看,结构安排得很恰当。”两周后,振的字也被张贴进了展示栏,虽然比起其他孩子的字还是有些差距,但与他之前的字相比,已经是大有起色了。那天,他没有在展示栏下和其他孩子一起欣赏、评论,而是坐在座位上时不时的往大家那瞅一眼,我知道他也想听到大家的赞扬与肯定。我拍拍他的肩膀,用只有我们两个人看得见的动作,悄悄地跟他挑起了大拇指。这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终于像个孩子那样露出了羞涩的笑容,从他的笑中我似乎看到了一束嫩芽正准备从沉睡中苏醒,把成长的枝干伸向天空。

  不由得想起了那个美丽的希腊神话: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每天注视着她,赞美她,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他长久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当他再次凝视着它的时候,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少女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皮格马利翁用他的期望和赞美让雕像变成了真正的人。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等待我们用温柔的目光去注视的孩子,又有多少需要我们去真诚期待和赞美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功,就看我们能不能像皮格马利翁那样爱他们、期待他们、信任他们。给每个孩子心中播下期待与信任的种子,在恰当的时机用温暖的话语来浇灌,让它发芽,孩子们定会努力为我们绽放出一片七彩的花海。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16

  《论人的成长》是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著作,书中的很多内容体现了作者的智慧和感悟。

  书的开始内容涉及到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些良性经验规则。这些经验同样适用于我们老师与学生之间。教育教学中,老师就可以运用这些原则运用与学生通过谈话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一、一致:对学生进行内外一致的接纳和关怀。 “如果我以一种带着面具的方式与他人相处,维持一种与内心体验不同的表面的东西,于人于己毫无帮助。”可见,与学生相处和沟通,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真实的一面,从言表中传达出与内心相一致的心理活动,真切地关心学生,使学生吐露心声,或者产生信任情感,从内心喜欢自己。

  二、真诚: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敷衍了事地回答,或者答非所问,都会对孩子造成不信任的心理;相反,如果教师对孩子的问题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态度并且经过认真思考诚恳的给予回答,会对孩子的疑问有所帮助并形成孩子今后敞开心扉的可能。在课堂上或者生活中,不管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教师都应该给学生这样一种认识:老师这样的做法是真的为自己好。老师会为学生的良好表现而高兴,为学生的调皮而沮丧、生气,无论高兴还是沮丧,一定是教师的真情流露。

  三、同理心:教师倾听学生表达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例如倾听时用眼镜注视学生,面带微笑。适时地点头表示接纳,注意避免心不在焉的举动。主动针对学生的说话内容咨询。用自己的话重述一次学生表达的'意思。

  尤其是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这种倾听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减少或消除恐惧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会觉得尴尬,面带微笑可以给学生继续说下去的信心,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发问,了解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程度,如果学生表述不清楚,教师可以重述,缓解学生紧张心理。

  所以说,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一致的,真诚的,教师应该设身处地进入学生的立场,细心感受学生的实际需要。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17

  有位中年朋友,手下员工上百人,手机里的重要联系人也好几百人,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应酬、与人打交道,他的家庭也算和睦。有一天他问我,为什么某些时候,特别是心安静下来的时候,他还会觉得自己很孤独。

  在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看来,这位朋友的孤独,是由于缺乏真正的沟通。

  沟通有很多种。网上流传的经典句子: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呵呵”两个字表明对方在“听”你说话,但是却没有“听进去”。你没有得到回应,你们之间没有真正的沟通。所以聊天也就没办法继续。

  真正的沟通,是伴随着深度倾听和共情的、心对心的沟通。这里说的深度倾听,不仅仅是你坐在诉说者边上,竖着耳朵听。深度倾听,是不带有任何评价色彩的倾听,“就好像听到天籁一般”,不仅能让你读懂他人,还能让你“感觉自己触及了世间的真理”。当你倾听别人的时候,觉得自己内在成长了,而当你被人倾听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放松了、释然了,也更加坚强了。

  倾听的技巧以及倾听的作用,是罗杰斯这本《论人的成长》的开篇内容,也是贯穿整本书的一条主线。作为一名治疗师,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仅仅是非常认真地“倾听”,并且把你倾听到的感受“反映给来访者”,就能给来访者带来变化。同样,如果作为一位真正的朋友,如果你是他人的“真正的倾听者”,那么你的朋友就不会觉得“孤独”,你也会不断成长。

  正如其名,《论人的成长》这本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是罗杰斯的个人经历,或者说是个人成长感悟。读完这一本书,你就有一种与大师恳谈了三天三夜的感觉:觉得大师离我们更近了,还可以从谈话中学习到好多受益终生的观点和思想。

  罗杰斯在书中提到,他曾经对自己写文章多少有点担心,担心自己文采不行、观点不明,写得不好,迟迟不肯动手写,最后就越是写不出来,越是不敢写。为了克服自己的完美情结、卑微的自尊心,他便找来一些废纸,只写自己心中想到的句子,一切围着心走。这样自然而然,文章就写出来了,而且很合他的心意。读到这样的事例,让我们顿时对大师的著作感到很亲切。

  人本主义心理学,它看似没什么技巧、易学、易懂,跟佛教有点沾边,跟“道”有点关系,相信个人的能量、相信团体的智慧,还接受灵性的观点,是一个十足开放的'学派。不少人对心理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梦的解析”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上,对人本主义的观点和原理有些偏见和误解。本书编者希望能够通过引进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的著作来向广大读者展示真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所以,在“世图心理”大师彩虹书系中,我们不仅引进了马斯洛的《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还引进了罗杰斯的这本《论人的成长》。

  虽然这本书是一本发人省心的、严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著作,但此书胜在好读,而且对每位读者都有用。在大家普遍觉得“孤独、无聊、郁闷”的今天,在“心理自助”图书泛滥的今天,能有一本又好读、又有用的“大师级著作”陪在你身边,是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18

  到底什么是成长?是身体的成长,还是能力的成长或是精神的成长?只有儿童在成长,还是大人也在成长?看了《论人的成长》,我清楚地知道:心灵的成长非常重要,到现在我也没有真正地实现心灵成长。自己心灵深处被忽略而又时而隐痛的角落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不高的问题,都是心灵成长问题的反映,就像书中描述的那样:“当我没有受到重视和表扬的时候,我不仅感觉到被贬低了,而且我的情绪也影响了我的行为。而当我被人重视时,我就变得有魅力和开放,我就是个有趣的人。”

  罗杰斯是一个原本非常内向并且不期待沟通的男孩,结果却成长为优秀的以沟通为一个重点的著名心理学家,这其中的改变因素在他的`分享中很清晰地呈现出来了。我接受孤独了吗?我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了吗?我没有,我始终逃避孤独,屈服于孤独。现在,我想我应该改变。罗杰斯给了我信心:“人具有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生,而不是为生活》,作者根据古希腊的教育分析了古希腊教育培养出来的求健康精神、好学精神、创造性精神、爱好人文的精神、爱美的精神、中庸精神和爱自由的精神。这些精神映射下的人生该是多么美好啊!健康的身体养成健康的灵魂、健康的头脑,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极好的“个人主义”,古希腊人过着真正充实的生活。这也是我追求的“个人主义”,聚焦自己,毕竟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在成长,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影响我的学生,我怎样处理事情,我怎样与人打交道,怎样尊重别人,肯定会对我的学生产生影响,做更好的自己既是自己的需要,也是为人师表的需要。我想我会更注意尊重学生,多花时间去倾听学生,就像我自己渴望别人对待我的那样。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19

  卡尔·罗杰斯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论人的成长》中,罗杰斯指出,“营造促进成长的氛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真诚,真实或一致性。第二,无条件的积极接纳。第三,移情性理解,即治疗师能准确地感知来访者的感受和个人意义,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来访者。”罗杰斯强调要将来访者看成一个人——值得尊重的人,能够自主选择的人,其内心体验是可利用与信任的珍贵资源的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出的“共情”这一概念,何为“共情”?早期的共情或共情状态,是指准确地、带有情绪色彩地巨差里一个人的内在参照系,就好像你就是他,但又永远不是去“好像”状态。如果失去“好像”的特征,那么这种状态就是一种认同。

  现在的共情,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包括对他人心中变化的感知意义时刻保持敏感,同时对他人正在体验的恐惧、愤怒、脆弱、困惑等感受时刻保持敏感;它意味着暂时进入他人的生活,在其中游移而不做任何评价;它涉及感受他人很少觉察的感受,但不要揭开他完全不曾觉察的感受。总之,共情是一种复杂的,苛刻的、强烈的确有微妙温和的存在方式。

  真正的共情没有任何评判或诊断。文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心理学家在知觉研究中,研究者与许多学生进行访谈,询问他们过去的视知觉情况,涉及是否有阅读困难、佩戴眼镜的反应等。这位心理学家只是稍有兴趣地倾听,对他听到的'内容不加评判,完成数据收集过程。然而,令他惊讶的是,许多学生主动回去感谢他给予的帮助。因此让他意识到,即使是针对生活小事,即使本身不带有帮助的目的,带有兴趣的非评判式倾听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

  文中还提到,当老师表现出自己理解学校生活的感受,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改善。相较于在老师没有表现出高度理解的教室里,当老师表现出高度理解时,孩子们的阅读水平会得到明显改善。

  当人们得到他人敏锐的理解时,他们会发现自己与自身的各种体验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作为沟通者,要学会关心他人的感受,感受他人的感受。在人际关系,真诚以对,收获满足。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20

  《论人的成长》是心理学里人本主义代言人卡尔·罗杰斯的著作。读这本书,自己还完全不明白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还有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确,正如封面上赫然印着那行文字:“生命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觉得全然弄不清这个世界却笃定萌生一探究竟的念头,是否就恰好是一个新青年生命新成长的开始呢?

  书上说“孤独感的两个要素,一是个体与自己、体验中的机体出现疏离。二是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体验的交流。首先,在个体与自己、体验中的机体出现的这种根本性分裂中,体验中的机体感受到体验中的某一种意义,但意识自我牢牢抓住另一种意义,是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获得他人的爱与接纳。因此我们会出现潜在的严重分裂——多数行为被意识所感知的意义所控制,但个体无法与自己自由沟通。二是缺乏与之能对话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真实体验以及真实自己。当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来交流一分为二的自己——意识表象与深层体验部分,我们会感到一种无法与他人真正接触的孤独。”这对我很有启发,一是个体与自己、体验的疏离,是因为想得到别人的认同或是相信别人的经验和感受而压抑了自己的感受可到底由于自己悄悄压抑着自己真实的感受。

  其次是关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体验的交流。用心去看见真实的我,肯定真实的我,接纳真实的我,唯有这种真实的原始的近心的交流,才能彻底让自己消除孤独感。当自己完全得到接纳后,我们就能发现与自己进行更充分的`沟通是安全的,这样更加能促进与自己形成一种良性沟通的关系,我们也会欣喜地发现在这种关系中成为完整的自己是安全的。“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保持更多的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保持真正的自己不是危险的.事情,反而是令人愉悦的。”我想当我以后再迷茫找不到路时,这样的文字会坚定地让我相信我自己的心。如果我们不能终身学习保持自我成长的状态,我们不会知道生活中那些未被解决和处理的情绪并不会真的消失,而一定会在潜意识里不断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动,在重要事件、亲密关系、自我发展上会造成很大的阻碍,以至于不能顺利成长与突破。

  《论人的成长》帮助我回顾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找到了面对一些人一些事以及真实的自己不能酣畅淋漓的深层原因。我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先要接纳最真实的自己,要想以后的人生一路都有蔷薇相伴、永远幸福安宁,无疑先要在内心培养一个独立的自己,用真实的自己和这个世界真诚沟通,尊重自己的深层感受和经验去面对生活,不断调整情绪和心态,做不孤独的自己。然后好好爱自己,好好爱生活。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环境对人的影响作文800字(精选11篇)07-26

论爱情作文01-31

论意气作文09-08

论节约作文09-11

论坚持作文02-17

论中华作文04-03

《论美》教案03-13

论诚信作文02-18

论成功作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