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时间:2023-12-18 11:26:29 志升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动机与人格》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通用15篇)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1

  马斯洛出生的时代是一个“人性一直被低估的时代”——在当时的心理学领域中只有两大势力:行为主义方法,临床的心理分析方法。更准确的来说,人类行为被限制在了机械论和病态模式中。而这本书所要展现的便是对人性更丰富的研究,全书分为四个板块:动机理论,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自我实现,人类科学的方法论。阐述马思想的在前三个板块,最后一个板块是描述他研究人类科学时的心得体会,也就是方法论部分。下面简要的谈谈个人对这些部分的理解。

  马斯洛的研究是一个体系,所以非常有层次和逻辑。文章开始的部分有这么几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竟是本书探讨的核心:什么样的人才是正常的个人,什么样的社会才是良好的社会。重新思考这个问题。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金字塔的形状划分出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常见翻译是社交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正是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核心架构,自下而上的需要逐步出现,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便让位于高层次的需要。尽管这只是它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却显得非常生动,尽管不能夸赞科学,却一直被人们重视。

  马斯洛同样也有给动机进行了分类,让需要和动机从结构上有了结构上的联系。

  动机理论部分对个人的详细阐述正是对第二部分心理病态、正常状态(心理是许多个人造成的规律,也就是社会层面)做好铺垫。回到问题,什么样的社会才是良好的社会。尽管马斯洛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但从他的逐步分析上来看:由剥削、威胁和冲突所造成的个人需要的受阻暴露出个人病态、从社会的广泛视野上看,病态社会由此诞生。可以见得,病态是无论那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存在,包括读者个人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肯定一个良好的社会的存在。就像是人无完人一样,社会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同社会一样,他接纳我们的不同,我们同样应该接纳他的病态。

  文中,马斯洛向五个所谓的“正常”发出质疑之声,并预言新概念的.发展趋势。正常的人,最重要的是相信人都有一样有生来的天性和心理需求,然而也有不同于其他个体的特质;其次是内在的顺从天性轨道的发展。

  社会没有完善的存在,人也没完美的存在。但是自我实现的人确是不在少数。马斯洛同样对自我实现者也有一个层次划分,运用前面的理论,从他们需要满足情况观察发现他们的创造性、专注力非常之强。通读全文,我受益匪浅。尽管个人已经足够渺小,但是需要却仍然有那么多层次。小到人际关系当中的微妙变化也好,大到商业大亨们的巅峰体验也罢,都透露着相似的规律。我们是相同的人,有着相同的思想结构,但是因为对于顺应内在动机却做出了不同的响应。必须接受,任何人之间都有不同的差异。

  另一方面,马斯洛的思想带给我的是另一种人生观,他人所追求的,是和我一样人所追求的。病态社会正是基本需要受到阻挠:不充分的爱、感情、保护、尊敬、新人、真是与过多的敌意、侮辱、恐惧、轻蔑和驾驭。要造就一个没有病态的社会恐怕男有可能,但是如果从这几个方面下好功夫,或许也能让他人幸福。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2

  《动机与人格》这本书详细阐释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行为背后的需求、需求背后的动机,对于理解我们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旦从动机和需求出发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迷惑就能拨云见日,而曾经视之为问题的结就自然而然就松开了。

  本书对于了解人类动机理论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者、需求层次论都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他人的介绍或引用往往有误解、误读或者断章取义的成分,比如对于需求层次论就有一些机械或片面的解读或理解,而且被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所接受所误解、误传。另外,阅读此书对于观察与认识自我也是一面较好的镜子,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进一步洞察自我的'人性,就像作者从自己研究对象——自我实现者身上所学到的。

  该书提出了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人类动机的需求层次论,即需求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对大多数人说这五个层次是由低到高需要予以满足的顺序,但是也有例外,也就是说满足需要的顺序不一定是这五个层次呈现出来的固定的顺序,优势需求并不一定是在低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转移到更高一级,在低层次需求未得到满足之时,高层次需求也可以成为优势需求。“某种需要一旦满足,就不再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者组织作用”,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是指新的需要成为又一个优势需要,由次要需求转为主要需求,这个出现是逐渐的而非突发的,是此消彼长的过程。而且作者所说的一般情况下这五个层次是,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则另一个层次的需要相继产生,但这并不是说,一个需求必须百分之百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产生。事实上,社会上的大多数正常人其全部基本需求都部分得到了满足,同时又都在某种程度上未得到满足。称为基本需要的东西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而且需要本身具有文化差异性,但是“基本需要比表面的欲望或行为更为人类所共有”。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级基本需要经过长期的满足后,可能变得既独立于它们的更强有力的先决条件,又独立于它们本身的满足,正是那些坚强、健康、自主的人最能经受住爱和声望的损失。是的,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后往往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经常觉得孤独、无依无靠,很难从内心自主产生积极情绪,对他人的接近与离开很敏感,遇到不顺容易崩溃钻牛角尖。因此,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人,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如何接受别人的爱,也知道如何爱自己、爱别人,这样的人即使遇到打击,会把它看作挫折而不是灭顶之灾。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3

  自从看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以后,这种感觉消失了。感谢马先生写了这么好的书,呵呵。我觉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说明了自我实现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那就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就好像另一位姓马的`伟人——马克思的思想那样:世界上不会出现有一个完美的社会,而是从低到高发展的,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即使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也不会停止发展。也正因为人类不会停止发展,因此社会永远不会完美,因为完美意味着无法超越。马斯洛的思想类似:人的心理也永远不会真正完美,而是从低到高发展的,要经过生理需要的满足、安全需要的满足、爱与归属需要的满足、自尊的满足、最后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人达到了自我实现的阶段,也不会停止发展。因此人生不是一个最高价值的寻找过程。而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追求更好的过程。不是形而上学的完美主义,而是辩证法的不断进化。

  自从看了这本书,再也不“怀疑人生”了。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4

  作为一本深入人心的心理学书籍,《动机与人格》在心理学领域拥有着极高的声望。本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54年出版的,它突破了以往低级动物行为的研究,将心理学研究的重心转向了人的内部精神世界与人格特质的研究上。

  阅读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斯洛专注于人类精神层面的深度思考,更加意识到了当代心理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本书首先通过对人类需求和动机的阐述,向人们展示了人类本能和人格特质的关系。当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他就能从中得到满足感和快乐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我的感受中,马斯洛注重对人格完美形态的认识和检测是《动机与人格》的最大特点之一,这也引发了我对自己人格特质的重新思考。

  在我看来,《动机与人格》不仅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更是一本人生指南。在一定程度上,马斯洛通过分析人的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人们在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难题和挑战,并能够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此外,马斯洛在本书中提出的“自我实现”概念,也给我带来了灵感。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潜力和可能性,为了实现自我潜力的最大化,人们需要寻找其围绕所处的.环境,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我就在思考自己的环境真正是什么,并开始努力地探索自己的潜力与可能性,以便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总的来说,《动机与人格》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承载了作者马斯洛对人性研究的深刻思考和心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阅读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尤其是在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上,更是给了我一颗明亮的引路之星。我相信,这本书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将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5

  《动机与人格》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著的一本心理学书籍。马斯洛是人类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他最出名的成就非“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莫属。他从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证据中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一种分层次理论,诠释了人类动机、心态和人格塑造的基本规律。这本书也成为现代心理学的经典之作。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人类行为和人格评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各种需求层级的满足是人类心理卫生的关键。在满足了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人类渴望爱和社交,希望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个理论为人类的管理、教育、治疗和客观评价提供了深刻启示。

  书籍以文艺清新的文体,描绘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给人以大量的启示。通过这些例子,作者深刻揭示出人们的行为动机和神经心理机制。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个聋哑症患者,他失去了语言交流的渠道,但他会用手语、眼神、面部表情来交流,这种社交和理解的`需求强烈推动他找到新的交流方式,促进了他的身心健康。作者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的需求和情感,以及这些需求如何推动人类前进和成长。

  《动机与人格》对于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例如,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类管理者了解员工的需求,并确定准确的奖励和激励方法,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又例如,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类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阶段和需求,带给孩子合适的教育和亲子关爱。

  我认为《动机与人格》不仅仅是一本生动鲜活的心理学读物,更是一本优秀的指导人类行为和人格塑造的参考书。书中所探讨的理论并非僵化不变的定式,而是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要想践行这个理论,需要不断提升思考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不仅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更需要在探索和发掘新需求方面持续不断。

  总之,我的阅读体验非常愉快和有益。通过这本书,我对人类心理、行为和人格评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我们必须从全球视角出发审视人类心理、行为和价值,提升自身思考和行动的高度和水平。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并学习这本书,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6

  在书中,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随着需求层次的提高,人类的欲望和要求也随之升高,这一理论不仅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实际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提供了很多帮助。

  阅读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获得了很大的拓展和提升。在书中,马斯洛详尽地探讨了人的本性,分析了人为追求幸福、安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并对这些需求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其中,对于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动机与人格》提供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思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个人需要和成长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对于人类的心理学而言,《动机与人格》这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外,还涉及到很多心理学研究的经典案例,例如,影响人的士气和积极性的.因素、人在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时的动机性和效率等等。考虑到人性和动机是所有心理学的研究核心,可以说,《动机与人格》是全面解释人性的重要参考书。

  在读完《动机与人格》后,我也有了很多对于心理学和人性认知的创新思考。比如,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他提到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也就是个人追求高品质的人生,追求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创造出缔造人生价值的机会和条件,那么如何去让每个人都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呢?这恰恰是未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之一。

  再比如,在帮助人们实现自我实现的时候,又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需要去发掘我们身边的价值。因为,价值往往是逐渐培养和构建起来的。例如,如果一个人习惯于与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在一起,那么他也很可能会借鉴和学习这些人的积极态度和生活方式,最终也能够变得更加积极和向上。

  总之,《动机与人格》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通过对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的动机性和内在驱动力,并通过对于人性的深入理解来找到我们自身乃至他人的心理难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在事业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时,这本书的阅读也能够激发我们对心理学和人性认知问题的探索,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经典著作。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7

  读了这本是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着作《动机与人格》,让我有很大感触,坚信健康人格对当代学生有效地避免心理疾病并促进其心理卫生,让我坚信从人格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作为学生的成长能力和生活质量。以前,我对健康人格的认识是错误的,我认为从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的角度看待一个人的人格。现在,我发现自己以前的观点是错误有偏差。从《动机与人格》里让我逐渐明白、认识到一个人的人格与动机是有密切的联系。

  《动机与人格》是马斯洛学说的奠基作,书中内容丰富,我主要是围绕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来阐述其基本观点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需要层次论:

  动机理论是马斯洛学说的精髓。我认为动机理论的基点是需要,而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似本能的需要:一是沿着生物系谱上升的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一是随生物的进化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这两类需要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它们一个比一个层次更高。

  (二)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中最高层的需要,自我实现论是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经验总结,它在马斯洛的人格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有人甚至把马斯洛人格理论等同于“自我实现理论”。正是出自对人性高级层次孜孜探索的浓厚兴趣,才使马斯洛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大量结果。

  马斯洛以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48位历史和现代人物作为研究自我实现者的对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人格和成就进行非正规的观察、整体论分析,发现了自我实现者的一些特征:

  (1)他们能准确充分地认识现实。

  (2)他们表现出对自己、对别人以及整个自然的最大认可。

  (3)他们表现出自然、朴实和纯真的美德。

  (4)他们常常关注各种社会疑难问题,而不是他们自己。

  (5)他们具有喜欢独处和隐静的`品质。

  (6)他们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的约束。

  (7)他们呈现出一种清新不逊的鉴赏力。

  (8)他们较常感受到神秘和高峰体验。

  (9)他们较易具有一种全人类的同一性。

  (10)他们建立了仅与少数人深厚久远的人际关系。

  (11)他们易于接受民主的价值观。

  (12)他们具有很强的伦理观念。

  (13)他们具有完善的、非敌意的幽默感。

  (14)他们具有创造性。

  (15)他们抵制文化适应。

  最残暴自私的人往往也是心灵最脆弱卑怯的人。我并不信奉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我相信马斯洛的人本主义——人性本善。一个真正自我实现的人才是心灵最平静的人,他擅于内省,懂得快乐的源泉并不产生自财富与名望的累积,而是对知识的追求,对善的信仰。

  真正符合人性发展的道德标准不是对个人的束缚,而是解放。细细回味自己的人生,到底有哪些事是真正令自己刻骨铭心的呢?我想大部分的回答不会偏离爱情,亲情和友谊。而这一切的一切终归离不脱两个字“得失”。热恋的情侣们,将付出视为最高尚最美好的快乐,并从爱人的每一次付出汲取最摄人心魄的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来自于代代人无私的关爱与付出,孩子的茁壮成长与饮水思源的孝顺便是父母乐透心脾的灵丹妙药。生死之交的友谊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他或她甘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付托与那位知己的时候,我们如何不应赞美这份伟大的信任——信任便是付出。反观失恋,亲人的逝去,友谊的破裂,这种种令人撕心裂肺噩梦般的过程,便是失去的极端。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邪恶,它给生存在这个世界的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困难与无奈。而每一次的过错便是每一次噩梦的素材,作恶多端阴险狡诈的人为什么害怕睡眠?因为内心的折磨会化作梦魇将他吞没,在梦中的他无论现实生活中有多么权力熏天,多么富可敌国终究抵挡不住良心幻化成梦境的谴责。宽容是自信的表现,而残暴源自于自卑。

  人类的艺术,制度,道德以及他所创造的种种无不在追求对称,追求和谐的完满。心灵的安宁源自于和谐,高尚的生命敢于面对一切丑恶。朋友们,当我们享受着锦衣玉食,享受着暖床高枕之时是不是应该思索着回馈于他人?!得到的终究会失去,人生不过是一个过程,谁都曾希望轰轰烈烈地走完它,然而最炙热的火焰也有熄灭的一天,恶人在世也许一切顺利最终颐养天年,但是历史和后世的评价会让他付出代价,反之善良的人终会得到历史最公正的报答。你知道吗,当你秉着一颗平静的心灵走完你的一生,你的事迹必然是轰轰烈烈的!

  宗教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早已经贴上了神秘主义的标签,然而当我们能已超越自我的心态对待世间的种种之时,我们又何需那个时刻注视着你我的神灵呢?心灵便是人类永恒的上帝!自从一个生命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他便不停地经历着得与失的交替,在伴随着悲伤与快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始终没有学会如何取舍,最终便会为失去而笼罩余生。须知,这个世界永远是平衡的,有得必有失!你的得到便是他人失去的结果,反之亦然。盈则溢,当一个人志得意满而目中无人之时,也往往是他将要失去一切之刻。朋友们,细细地深究过往的所作所为吧!我无意让每个人永远无私地付出自己而不索回报,因为这显然也有悖自然的运转。因为真正的快乐是在内心付出与获得和谐持平的时候才会出现的!

  我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和动机要一致、向好的方向发展,在遇到不如意的事中,要有积极态度对待,要用科学方法、明智方法处理问题,让自己的人格向上健康发展,动机要积极向上,让我们作为大学生有健康的人格和纯洁的动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这书本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心理学书,值得要推荐给我的朋友阅读。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8

  《动机与人格》是一本心理学经典著作,由美国心理学家阿贝拉德·马斯洛在1954年发表。马斯洛在此书中提出了人类的需求层级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阅读这本书,我的内心深受触动。马斯洛通过对人的需求层次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我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目标。书中提到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普世的需求。这里所说的生理需求,不仅包括了人脑的亟需氧气和水分,还包括饮食、睡眠等最基本的需求。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职业、地位,这些需求都是必须满足的,否则,其他需求都无从谈起。

  马斯洛在书中给出了一种新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的生命和欲望。他提出:“我们所有的动机和欲望,都是要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的灵魂是追求完美,追求精神的力量。”我们需要满足同伴关系的需求,以便赢得别人的奖励、认可和赞扬。我们也需要满足自尊心的需求,以便获得尊重、自信和自尊。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的无止尽的探索与创造和个人成就的过程。

  阅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欲望是极其复杂而深层的。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动机和驱动,都有发生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原因。每个人在追求自我实现之前,都需要先完成更基本的需求,并且在各个阶段之间,需要平衡好消极和积极动机。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欲望层次越来越多,并且进入到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的目标也越来越高,追求的.自我实现也越来越高质量和多样化。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需求层次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基本的水平,甚至迈入了自我实现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马斯洛对人类本质的探讨变得尤为重要,他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人心的奥秘和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作为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著作,《动机与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它向我们阐述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和需求层次,让我们能够对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如此,它还启示我们去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欲望,鼓励他们发挥个人优势和才能,尤其是在社交和同辈关系中。此外,它还鼓励我们积极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了我们的自我意识和生命目标的实现。

  在我阅读《动机与人格》的过程中,我不仅对马斯洛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人生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从书中领悟到,人生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平衡自己各个方面的需求,有目标和意愿,加强自我意识和发扬个人才能,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我相信,这个世界倾向于那些具有自我实现能力和自我意识的人,他们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果,并成为人生的赢家。

  总而言之,《动机与人格》是一本具有深刻启发和启示意义的书籍。它探究了人类的需求和欲望,解释了人性的奥秘。我相信,任何一个读过此书的人,都可以从中获益良多,有了新的思路和启示。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一部心理学著作,更像是一本依据科学原理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成长之路的指导书,这为每个崇尚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的人都提供了可靠的依靠。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9

  《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艾德勒所著的心理学书籍,该书于1950年首次出版,在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主要研究了人们内在的动机和人格特质及其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自身内在的动机以及其对我个人的影响。书中讲到人的动机分为社会动机和自我动机,社会动机是人们为了满足外界的需求而行动,而自我动机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我意识到,自我动机是我所拥有的最强大的力量,我会因为自己内在的动力而一直努力前行,将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

  此外,这本书还涵盖了如何建立积极健康的人格,以及人格特质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在进行思考和反思时,我深刻意识到了人格对一切事物的影响。人格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同时,个体的人格特质也对个人的行为和对他人的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

  这本书在心理学界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探索了人类的内在动机,还为我们提供了建立健康积极的人格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自身的动机和人格特质,我们将会更加自信和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更加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不同之处。这本书通过对动机和人格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理解人类行为的新视角。

  此外,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社会利益优先”和“异常行为就是表达”等观点,也是非常前瞻性和创新的。这些思想指导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求,也要通过对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来推动自身和社会的进步。作者所提出的“异常行为就是表达”,表明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个体行为背后的原因和真正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动机与人格》让我对自身的动机和人格特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我的个人成长提供了深刻的启发和指导。同时,这本书对于促进社会和全球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10

  《动机与人格》是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于1954年出版,因其讲述了人类心理学上的需求层次理论而广受欢迎。这本书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被马斯洛的心理学理论所吸引。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了人对于不同层次的需求,其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与目标,且由低到高地逐渐转移。这个理论不仅对于此书,更广泛地应用于其他的领域,例如教育、管理、市场等,有了该理论的帮助,人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的需求,也更加有效的了解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

  我的.阅读体验让我深感受到,通过理解心理需求层次理论,我更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看到每个人的独特价值和动机。这种理解人类需求和动机的能力,让我觉得自己更加理解身边人的内心世界,进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和谐。

  本书的重要性不止在于提供了心理学理论,还在于指导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发挥潜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与思想往往会受到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影响。如果我们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以及行为背后的动机,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预测自己的行为并做出更加正确的决策。

  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最重要的是本书对人性的探讨,而这种探讨在不同的阅读中会有不同的解读。正是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想到了创新的思考和观点。例如,人们在追求不同层次的需求上存在竞争,如人们在物质需求上的竞争可能会导致人类资源的浪费。我们可以思考如何通过创新或其他方式让每个人的需求得到更好的保障,以便在满足每个人需求的基础上,寻求更高的层次的发展。

  总之,《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为我带来了很多想法和灵感,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人类心理学和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对人类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读后,我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除了需要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与动机外,我还应该思考如何在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同时服务于他人和社会,以期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11

  《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拉姆·马斯洛的代表作之一,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该书系统深入地分析了人们的动机与人格对人类进步和幸福的重要性,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作者所提出的“自我实现”这个概念深深地吸引了。这个概念提出了一个人在满足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后,追求和实现自己内心更高层次的需求的一个进程。这种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在追求自我实现时需要具备不同的人格特征。例如,具备创造性、自我批判和自我接纳等特征的人,更有可能实现自我追求。

  文章还深入解释了动机和欲望的区别,阐明了动机是我们行动的根源和推动力,而欲望则只是对某一物品或行为的强烈情感倾向。作者提出的“文化“新人”的概念给人们更多的思考角度,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接受的教育与文化都会对其人格特征和人生道路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更好地理解不同人的动机和行为。

  这本书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和不同人在这个过程中的`不同特征,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自身的动机和欲望是否被影响了,是否有欲望失控的倾向。

  在我的观点中,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实现自我追求的过程。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追求自我实现,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多元性和行为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会推动社会不断进化。

  综上所述,《动机与人格》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它向人们阐明了人类动机和行为的本质,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同时,也启迪我们思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推动各行各业的人们不断追求卓越,让生命更有价值。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12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很多人对自己的动机和人格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我阅读了一本名为《动机与人格》的书籍后,我深刻地体会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和感悟。

  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洛尔·斯威夫特所写,于1959年首次出版。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我心中不由一片茫然。但是当我看到简介后,我对它的兴趣与日俱增。因为,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类动机、目标、个性以及自我理解等等与人性相关的问题。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作者针对人性的深度分析吸引着。对于曾经掏出大把的艰苦劳动所换来的巨大财富,整日沉迷于求肉体上的满足的人,斯威夫特指出其基本是源于欲望和个性缺陷;对于过度追求虚荣和自我价值的人,他则怀疑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低自尊心和无奈的竞争环境而导致的责任心和创造力的带动。

  他同时认为,很多人都无法产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或者认真思考自己的问题,而这刻划着他们的运气和命运。由此可见,这本书虽然出版于数十年前,但却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

  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充分激发了我们对自身动机与人格的反思。阅读过之后,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身上以往的许多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都是在某种动机与人格的驱动下产生的。

  而这些行为习惯,可能会成为我在人生道路上的“拦路虎”或“助推器”。

  尤其是,在思考自我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存在很多自欺欺人的情况,但这些毕竟会成为我未来深入人性研究中的基础素材。因此,我会在未来的生活中,对自己的动机、目标、性格等各方面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并应用书中的知识和启示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而在创新思考方面,我更多地想到了,当今时代,人的内心呈现出极大的简化,追求短暂、没营养的娱乐陶冶,忽视了对自我价值的评估和对独立个性的探索。如此一来,便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因此,我认为应该讲述更多真实发生的生活故事来引导人们对自我认知和动机的思考;并且,我们应该养成阅读自我启迪与改变人生的好习惯,积极推广自我心理知识的培训和指导课程,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更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我相信:《动机与人格》这本书将会在任何时代都拥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致胜的机会,成为我们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拓宽视野的绝佳引路人。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13

  本次阅读的书籍是《动机与人格》。此著作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著,最初发表于1954年。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被更新和修改。《动机与人格》被誉为心理学的经典之一。本书主要讨论了人的行为动机,马斯洛认为需求是人类行为的核心,而这些需求按重要性层次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这一观点被称为“马斯洛幸福层次”理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马斯洛的`理论非常着迷。一开始我很难理解人的行为为什么会如此多样化,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情感和行为表现。然而,通过马斯洛的理论,我开始对人类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据我的体验,这本书的语言并不难懂,但其理论极为深刻。我非常喜欢马斯洛使用的实例来解释其理论,这让我很容易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实例,马斯洛提到一个人饥饿时,会立刻去找吃的食物。但当一个人获得了充足的食物和水,他们自然就会关注其他更高阶层次的需求,比如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马斯洛的理论并不是简单地指出了人的需求分层次,而是对这些需求及其层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理解。

  此外,我觉得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指出了许多我们日常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学习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并且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所需求的。同时,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提高个人幸福感和内在满足感的建议。

  阅读本书后,我对于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开始认真思考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我如何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和提高幸福感。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我做出更明智、更有意义的决策,同时也使我更加了解自己。

  总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感受到了马斯洛那种对人类行为的深刻理解。我相信每个读者都会从中受益,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正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您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书籍,那么《动机与人格》将是您的不二之选。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14

  《动机与人格》这本书详细阐释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行为背后的需求、需求背后的动机,对于理解我们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旦从动机和需求出发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迷惑就能拨云见日,而曾经视之为问题的结就自然而然就松开了。

  本书对于了解人类动机理论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者、需求层次论都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他人的介绍或引用往往有误解、误读或者断章取义的成分,比如对于需求层次论就有一些机械或片面的解读或理解,而且被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所接受所误解、误传。另外,阅读此书对于观察与认识自我也是一面较好的`镜子,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进一步洞察自我的人性,就像作者从自己研究对象——自我实现者身上所学到的。

  该书提出了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人类动机的需求层次论,即需求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对大多数人说这五个层次是由低到高需要予以满足的顺序,但是也有例外,也就是说满足需要的顺序不一定是这五个层次呈现出来的固定的顺序,优势需求并不一定是在低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转移到更高一级,在低层次需求未得到满足之时,高层次需求也可以成为优势需求。“某种需要一旦满足,就不再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者组织作用”,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是指新的需要成为又一个优势需要,由次要需求转为主要需求,这个出现是逐渐的而非突发的,是此消彼长的过程。而且作者所说的一般情况下这五个层次是,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则另一个层次的需要相继产生,但这并不是说,一个需求必须百分之百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产生。事实上,社会上的大多数正常人其全部基本需求都部分得到了满足,同时又都在某种程度上未得到满足。称为基本需要的东西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而且需要本身具有文化差异性,但是“基本需要比表面的欲望或行为更为人类所共有”。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级基本需要经过长期的满足后,可能变得既独立于它们的更强有力的先决条件,又独立于它们本身的满足,正是那些坚强、健康、自主的人最能经受住爱和声望的损失。是的,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后往往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经常觉得孤独、无依无靠,很难从内心自主产生积极情绪,对他人的接近与离开很敏感,遇到不顺容易崩溃钻牛角尖。因此,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人,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如何接受别人的爱,也知道如何爱自己、爱别人,这样的人即使遇到打击,会把它看作挫折而不是灭顶之灾。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15

  马斯洛是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人本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学遗产。

  《动机与人格》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在这本着作中,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作者总结了16年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整体的、动态的和文化的整合,从而提出一种多重动机和多层次需要的学说。作者认为任何动机均由多种因素组成,并不是单一的,满足了某一需要之后,立即会有新的动机。每种动机又都有最深层的原因,这种原因往往是无意识的。心理学要研究健康的人,以致最后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完备的自我实现者,虽属少数,但毕竟存在。这种人超越国界,是道德情操最高的人;一般人达不到如此高级的'水平,但只要顺应人性的需要层次发展,大体上能成为健康人。神经官能症患者就因为他的自我实现通路堵塞了。

  他呼吁要进行社会改革和变革,他说,这种完整的人生哲学是新的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它可以应用于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人类工作的一切行业和社会、教育、法律的一切机构。评论家认为,这部着作有一贯的乐观主义,信赖未来的人性和真正价值,它的缺点是主观唯心论,甚至连作者也承认关于完善的自我实现理论近于乌托邦。

  之所以会看心理学,是因为这个世界的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发生的。如果不考虑到人生最远大的抱负,便永远不会理解人生本身退化、恐惧、自我萎缩的趋势也并非不存在,成长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而有人会逃避成长;我们不光会热爱自己最好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机会感到恐惧,我们毫无例外地对真理、美、美德怀有一种及其矛盾的心理,对他们既爱又怕。人们在达到了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后,自然会以为能带来幸福,单随之而来的竟可能是病态的结果。

  在本书的第十四章,详细讨论了这种与现实的优越关系的一个特别突出和富有启发的方面。过去发现自我实现者可以比大多数人更为轻而易举地辨别新颖的、具体的和独特的东西。其结果是,他们更多地生活在自然的真实世界中而非生活在一堆人造的概念、抽象物、期望、信仰和陈规当中。大多数人都将这些东西与真实的世界混淆起来。因此,自我实现者更倾向于领悟实际的存在而不是他们自己或他们所属文化群的愿望、希望、恐惧、焦虑以及理论或者信仰。赫伯特·米德非常透彻地将此称为“明净的眼睛”。

  对于健康人来说,既然未知事物并不可怕,他们就不必劳神去降鬼,吹口哨壮胆走过墓地,或者抵御想象的危险。他们并不忽视或者否认未知事物,不回避它们或自欺欺人地把它们看成是已知的。他们也不急于整理未知的事物,过早地将它们分类和成规化。他们不固守熟悉的事物,他们对真理的追求也不象处于灾难中对确定、安全、明确以及秩序的需要那样。作为相反的例子,我们可在戈尔德斯坦的脑损伤或强迫性神经病的病例中看到突出的例子。当整个客观情况要求时,自我实现者可以在杂乱、也遇、混乱、散漫、含糊、怀疑、不肯定、不明确或者不精确的状态中感到惬意(在某些情况下,这一切在科学、艺术或一般生活中是完全合乎需要的)。

  这样,怀疑、试验、不确定,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延迟作决定的必要虽然对大多数人是种折磨,但对某些人却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富有刺激性挑战,是生活中的一种高境界而不是低境界。

  马斯洛认为,人类动机生活组织的主要原则是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列等级,优势需要一经满足,相对弱势的需要便会出现。但这并不是说:“一个需要必须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下面的需要才会出现”,只是说在这个优势层次序列中,各类需要满足的百分比逐渐减小。此外,不同需要的满足具有不同作用,高级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幸福感或内部生活的丰富感。如果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都得到满足,人们往往认为高级需要的满足具有更大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讲,需要的层次越高,其社会价值也越大,越少自私。求知和理解是用来解决问题,克服障碍,从而获得基本需要满足的工具。为全面正确理解这一理论,马斯洛还强调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动机不过是其中一种决定因素,而动机也往往是由几个或全部基本需要同时决定的。

  马斯洛的学说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诸多评价。读了这本书,虽然对一些专业术语还是不太理解,但通过这本书,更让我感觉到了心理学是一门多么有趣的学科,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心理学便是一位良师益友。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10-13

《动机与人格》的读书心得10-10

人格的好句10-19

发动机实训总结04-02

发动机拆装的实习总结12-31

发动机工作总结05-22

律动机器人教学反思10-25

有关人格的名言09-30

九型人格读后感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