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巨婴国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巨婴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巨婴国读后感1
很早就听说过武志红的《巨婴国》,想买读,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下架了,在正规平台都找不到了。
但是对武志红的关注一直未断,订阅他在得到上的心理专栏,关注他的微博,订阅他的微博公众号,就这样一直跟随着他学习心理学,学习认识自我,学习成为自己。
今年,一个偶然的的机会,发现有个微店在卖这本书,抱着不大的希望,以高价购买了这本书。
收到货后,很惊喜,质感好,不是盗版复印本。
爱不释手的天天捧着看,挤着时间看,终于花了将近三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
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分享,可是,真的到看完的那一刻却又感觉无话可说。
简单说一下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觉吧: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读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各篇独立成,缺乏整体的逻辑性,书的.前半部分读着很带感,后半部分感觉有些重复前半部分了。
但是,本书的观点以及视角很值得期待,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于我,我觉得让我能够更好的觉知自己,构建成熟的心智模式,不再沉溺于幻想中。
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从整体上概括了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婴儿期的状态;
第二部分,巨婴心理:共生,则是具体解读一下我们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就是婴儿找妈,寻求共生;
第三部分,中国式好人,则是解读了中国式好人的内在心理及其产生的根,实质是压抑封闭自己需求讨好他人;
第四部分,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则通过现实现象具体分析了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在国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第五部分,孝就是顺,则是分析了中国的孝顺化;
第六部分,无回应即绝境,则对中国人的巨婴心理根进行了解读。
第七部分,从龙成为人,则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神魔成为人。
我个人认为其中的逻辑性应该是:首先第1部分介绍我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然后第2部分说明在这种心理水平下,我们的生活模式是寻求共生;接着第、4、部分就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事及中国社会的一些普遍行为方式进行了一些解读分析。最后第6、7部分则是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生而为人,多有不易,生活就是有诸多艰难。我们如何成熟且自信的在这个社会生活、立足,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题。或许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已的行为保持觉知,觉知它的根;对当下的生活保持体验的态度,让一切的感受流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与它同在;对未知晓它的艰难但仍然充满期待。如此这般,头脑清醒、胆大心细的活着。
巨婴国读后感2
首先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充满疑问,这个概念说的是我们平时说的妈宝男吗?然后书中提到的巨婴却不仅仅如此,这里所谓的婴儿是指“没法面对失控的,失控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无助感”的,这样的心理理应只出现在婴儿身上,因为这个时期的婴儿分不清你我,他与母亲是共生的,认为俩人为一体,然而当这种心理出现在婴儿之外的人身上时,那么便是所谓的巨婴,这是一种病态的共生。
本书中有很多关于中国当下很多我们难以理解的现象做出了他思考中的解释,如中国式好人和这样状态下巨婴家庭。所谓中国式好人他们看起来对人很好,但情感是冷漠的,缺乏热情,并且总伴随着孤独,就像是活在一个孤岛上。不知道看到这样话有多少人会共鸣,而我却在不同地方看到过类似的表达。而这样的中国式好人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样看看我们中国的大环境书中总结到,这两个词“全能自恋性本我”“绝对禁止性超我”。所谓全能自恋性本我即,我是神,世界应完全按照我的意愿去转,绝对禁止性超我即,你的一切自发行为,都是不对的`。听过“听话”一词吗?没能比这个从小听到大的词更传神的传达这大环境了。
以小见大,我们没办法完整的观察整个国家,而如此环境下的家庭是如何的呢?教育专家孙瑞雪说:“中国式家长,他们不懂该如何爱孩子,却认为一切举动都是出于爱,都是教育。”这里的爱我觉得换为理解更为妥当,爱很容易,而理解却很难,然而却不断有爱你的人做出让你难以理解的事情,这才是最深的伤害。
中国式家庭,我听到过很多人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婚姻搭伙过日子。在很多中国家庭中,有着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家庭中,最亲密的应该是夫妻关系,但是如果夫妻关系中,妻子对丈夫失望了,这会让妻子在家庭中找丈夫的替代品,而有着血缘关系的儿子极有可能替代丈夫成为最亲密的人。中国传统中的母系观念中,最高权力的掌控通常是某位女性,而这位女性的掌权是依附在以为男性身上的。在传统中,“孝”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三纲五常的领导都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上的,皇帝要孝顺,这样的表率才能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制度得以维持。而现在这样依托于子女的而非丈夫的关系,似乎依然这这个21世纪的国内得以蔓延。这样情况下的,出现了很多很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妈宝男,
虽然本书有些问题与观点还可以更深入,作者提出的那些问题都是很值得思考与考究的,但是有些内容却似乎脱离了他能提供的数据支持,说服力降低很多。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在没有数据与调研前提下的夸夸其谈无疑是败笔。
巨婴国读后感3
已经读完一段时间了,我也向许多人推荐过这本书,因为,它把中国人剖析得太深刻了,把中国社会的病根找出来了,以致不被社会所容。真理往往是超前的,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成长,民众的觉醒,有一天,它将会作为经典得与传承。
我是被“孝顺”文化所伤害的,而且伤得很深,以致现在只能刮骨疗伤,其中的痛苦,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得到的。“孝顺”文化,本来就是一个皇权文化,是社会奴性的根本。为什么老子一定是对的?为什么一定要有尊卑之分?为什么不能像一对朋友一样?为什么不能真诚的互相对待?亲情本来就是以爱作为基础的,没有爱,亲情只剩下皮囊,表面功夫,怎么样都是假仁假义,唯利是图。这样的亲情,没有正能量的传递,只能相爱相杀。中国人内敛,但是,并不是没有爱。只是,“巨婴”社会,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如果不能觉醒,那么,“巨婴”就会传承下去,代代相传。这个也是隔代教育的悲剧。老一辈,在没有民主的权力的倾轧下,已经奴性化,他们已经完全是一个“巨婴”,这个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作为父母的新一代,我们要抛弃“孝顺”,释放爱的力量,引导子女追求生命的本质,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样,整个社会将完全改变。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一个理性的,是一个尊重他人自由和权利,而不会如婴儿一样,没有道理可言。我经常看见一些家长放纵自己的孩子影响他人或侵犯他人,却认为,成年人,应该让着小孩。其实,这些家长是使用作为小孩的`权力。如果,他们手头有点权力,那么,也一样会放大这个权力的使用。其实,他们是很悲哀的。在单位,顺从上头,在家里顺从老一辈,而压抑自己的能量释放。当然,这样安稳,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拼搏,一句话,就是舒服。这个是不成熟的表现。就好像一个“巨婴”,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玩。一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只会哭闹。要不,就压抑住自己的需求。真的很形象。
我希望可以从我开始,对子女的教育可以完全释放他们的能量,让他们追求生命的快乐。而我,也要成长,不能再作为一个“巨婴”,要释放自己的能量,追求生命的质量。喝茶,读书,锻炼,已经是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再增加一个写作,能够让我记录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我想,这个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生命的本质,就应该是快乐,健康,自然。追求自己所爱,让正能量散发出去。虽然,很累,但是,却很快乐。也是给泺泺做榜样吧。就同泺泺说的,爸爸看书,我就不用看了。但是,我相信作为学霸的后代,智商超群的她,只要追求自己的快乐,她一定也会散发出自己的正能量的,并获得比爸爸更大的快乐。加油,我们一起成长,虽然你不在我身边。
巨婴国读后感4
先说好的地方。
1、首先我觉得,这是一本任何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你想要东西的书,作者非常的“狡猾”。他有多年的心理咨询实战经验,所以他也明白,现代人的一些通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他总能抓住你的一些痛点,让你虽然不喜欢啊他的说法和文字,但是却总能对他表示认同。
2、作者中心思想,理解、包容、爱。这些点确实是国民现在社会所需要推崇的东西。社会太过浮躁,而大家也都不愿意去承认这一点。而作者通过最委婉,最让你舒服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让你在看后不接受的同时,慢慢又接受他的观点。
不好的地方
1、这并不是一本适合人人都看的书。如果你没有独立的思想,完整健康的世界观我并不推荐。这本书中包含了很多作者感性的东西,激进的语言和世界观,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想法和方法论。如果让一些有反社会人格的人看到会有更加加剧的倾向。
2、这并不是一本论证读书、可能作者的`想法更想把它变成一本大众读物,可是如果这样,作者就不应该把自己书的名字取得这么激进。因为你给我了这么强有力的论证点,所以我观看我肯定希望你能在书中拿到更多强有力的证据。但是并没有,作者在书中用了很多所谓电视剧,电影,小说作品中的人物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些并不能作为作者表达他这么强烈观念的证据。同时,作者在说中聊到很多梦中看到的,解析,与病人的共同幻想,自己的幻想。这些对于我这种普通读者来说感觉更像是科幻。还是觉得不足以证明作者说的那些。
3、我觉得世界是不完美的。无论是性学三论也好,弗洛伊德也好,这些都只是理论。我们无法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和环境,我们也无法去决定自己的童年。所以如果按照这些纯理论我们的人生都有问题。当然,作者也说,做自己,可是很多都讲的比较浅显,就好像感觉缺失痒了,扰了。可是力度不够一样。
总而言之,这是本好书,作者以后出的书我也会继续支持。我相信作者在10年后,或者20年后在论证这种标题后,会写的更深刻,方法论更完善。
巨婴国读后感5
去年身边很多人推荐《巨婴国》,说是近年来最深刻洞见中国社会的伟大作品。偏偏该书又很快被下架,一直不得庐山真面目,很是好奇。前几天在一小书摊上意外收获,赶紧地回家洗手拜读。
且不管网上对本书褒贬不一的言论,笨鱼读完的感觉真的是不喜欢也可以的复杂。
第一恨:拥抱营销
从封面到开篇,武老师都举了高高飘扬的旗帜“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俨然是有跟鲁迅的阿Q,柏杨的大染缸,林语堂《吾国吾民》同台竞技的架势,偏可惜雷声大雨点小,以为会有迎接枪林弹雨的畅快,500页巨大篇幅却偏偏只抛了几个绣花枕头,三五百的被心理咨询者怎么就代表中国国民了?一套巨婴心理就企图解释尽中国社会万生众像怎么就系统了?各种平日文章的简单堆砌,怎么就透视了?里面强拉硬拽各种热点话题,夸大地盖帽,都脱不了蹭销量,迎合的俗。
第二恨:理论薄弱,逻辑牵强
先说说武老师所谓的系统理论,全书贯穿了一个最核心的观点,大多国人都是心理不成熟的婴儿。体型巨大的巨婴们都在找妈,就是中国文化的实质。“病态共生”,“共生绞杀”和“全能自恋”貌似代表了整本书的基础理论。本书如果作为文化愤青,貌似对文化蜻蜓点水,如果作为心理学引导,除了提到几次弗洛伊德,荣格外几乎没有任何心理学理论支撑,甚至不如读上面两大心理学家的个人传记涉及和介绍的理论丰富。
第三恨:啰嗦,啰嗦
底层逻辑略显牵强,系统理论不足,啰嗦冗长,强拉硬拽热点话题拥抱营销以上概括笨鱼的不喜欢。再说笨鱼喜欢武老师的地方。
敢于直言不讳
书中说婴儿与巨婴都有三个基本心理特征:共生,全能自恋和偏执分裂。6个月之前的婴儿,认为自己和整个世界浑然一体,我即是妈,妈即是我。母婴共同体下,婴儿误以为自己的需求等同于妈妈的需求,妈妈没有自己的悲伤喜乐。武老师断定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发展水平普遍没有超过6个月,还停留在“共生期”。他认为当下流行的“妈宝男”,千年不古的“婆媳关系”,用表面的完整来逃避破碎心灵的“逼婚”,为了集体的一把米壮烈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等现象都源自于这种病态的共生实质,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以己度人。
其中,武老师批孝道的一段颇为精彩,他认为中华文化中的孝道讲为父母命从,“孝”的本质是“顺”,原因也同样出自于“共生”,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儿女是其一部分,能为他们所控,儿女违父母命,必是儿女不孝。貌似很有道理,但为什么是共生论而不是控制论?控制论就扯不出巨婴来撒,呵呵。
案例带入感很强
“全能自恋”是武老师认为巨婴心理的另一特征,概括为:我一动念头,世界就得立即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在成人身上有四类常见表现:1、追求优秀,甚至完美;2、想法多,行动困难;3.诛心论,4,在关系中受伤后,会退行到孤独的全能自恋中。很多例子足以让读者对号入座。
最幽默地是武老师提出了一个全能的公关方案,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葵花宝典”,三招制敌,:将对方当婴儿照顾,当天神崇拜,再加自己是猪脑子。想象一下身边的各种接待、公关、迎来送往,貌似真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真理。
给一个机会重现认识自己
成熟的人可以连续过很多招,因为懂得努力的价值。
人需要一个空间,展开自己的心,将内在的种子,投射到外部世界上,然后观察外部的结果与自己内心律动,回观自己而淬炼自己。
敌意,就像是我们心中的毒,它最初来自失控的魔鬼,来自自恋受损。当自我不够强时,对人性的黑暗与光明认识不够中正时,我们会到处甩内心的毒。
你内心深处如何并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你是谁。生活是为了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巨婴国读后感6
很早就读过这本书,作者武志红是我国国内目前比较厉害的心理咨询师,有着不一般的经历和思想,这本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很大的关注和话题讨论。
书中指出,在当今社会,“巨婴症”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通病,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在本书中“巨婴”是指“没法面对失控的,失控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无助感”的一种心里感应,他们外表看起来成熟,但心智方面却依然像婴儿一样极其不成熟,无法独立面对和承担,情绪不懂得自控,言行举止不懂得分寸。
这样的心理按理来说应该只出现在婴儿身上,婴儿都想做为所欲为的龙。因为这个时期的婴儿分不清你我,他与母亲是共生的,认为俩人为一体,然而当这种心理出现在婴儿之外的人身上时,那么便是所谓的巨婴,这是一种病态的共生。
巨婴国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从整体上概括了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婴儿期的状态;
第二部分,巨婴心理:共生,则是具体解读一下我们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就是婴儿找妈,寻求共生;
第三部分,中国式好人,则是解读了中国式好人的内在心理及其产生的根,实质是压抑封闭自己需求讨好他人;
第四部分,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则通过现实现象具体分析了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在国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第五部分,孝就是顺,则是分析了中国的孝顺化;
第六部分,无回应即绝境,则对中国人的巨婴心理进行了解读;
第七部分,从龙成为人,则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神魔成为人。
再次读这本书,结合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又有了新的感悟:生命就是一场修行,更多的是修炼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在文中我们看到巨婴和成年人的区别:巨婴觉得,我一发愿,事情就会立刻按照我的来,否则就会感到挫折。发生意外,巨婴体验到失控,为了解决失控,他们会试着立即找一个责任人或一个原因来,这样,他们的心就可以安定一些。而成年人则知道,好好沟通,在时间上持续,在空间上延伸,事情会逐渐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周围,时常会遇到“巨婴”,尤其在工作岗位中,所以更需要我们在招聘、人才选拔时倾向于选择心理上的"成年人",更确切地说,要选择心智成熟的人。管理心智成熟的人对管理者而言会很轻松,在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这类人的明显特征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驱动,自我认知可以不断提升,同时也能够发挥正能量带动身边的人,在困难面前能愈挫愈勇。但是对心智不够成熟的人,就需要管理者扮演「大人」的角色,要持续付出额外的管理成本,去「取悦」他们,不断的发「糖果」让他们满意,因为他们不满意不但不出活儿,还会产生各种无端的怨言。
如何才能面对困难消除巨婴症呢?这个也是我读完本书这两天一直思考的问题,直到我看了另外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试着找到了一些答案:
1、延迟满足其实就是先苦后甜,它让我们对痛苦的程度进行排序,先解决痛苦大的,然后解决痛苦小的,最后解决容易的。从心理感受来说,这是痛苦带来幸福、还是幸福带来痛苦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越善于使用延迟满足这个原则,就越能控制自己和使心智越来越成熟。
2、承担责任分清楚哪些问题是自己的,哪些问题是别人的,勇于承担面对问题并想办法自己解决,不要推卸责任。
3、尊重事实世界不停变化,我们得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实事求是。
4、保持平衡保持平衡的关键是放弃,很多人无法保持平衡,是因为无法承受放弃带来的痛苦,比如放弃抱怨、熬夜、依赖他人以及根深蒂固的观念等,这些都会带来痛苦,但是回避这些痛苦,心智就无法成熟。
最后,我也希望自己成为优秀的「成年人」,在实践与磨练中会成长为不折不扣的一流人才。
巨婴国读后感7
其实从17年就听说过这本大名鼎鼎的书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本书从各大电商平台和书店全部下架了。正好单位同事有这本书,就好奇借了过来看看。大略读了读,有些感悟,以做记录。
第一章: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作者的观点是:巨婴,指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本书第一章的前几段作者就下了这么令人“震惊”的结论,这可能也是本书因此而下架的原因吧?1岁前婴儿的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类比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还停留在1岁前。
我承认这样的类比很直观,从婴儿的生活习惯上反思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还是觉得作者过于牵强。就像我们上学时候做阅读理解“都”、“全部”、“必须”这类词语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然而至少是这个章节,到处充斥了这样的词汇。
作者还引用了精神分析师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都是这样,全世界人民都是这样。通过阅读这段我想用自己的话进行下概括。
第一阶段0-6个月:
这个时间段的婴儿会认为他就是整个世界,他就像一颗恒星,世界万物都围绕他转动。他也不能接受不同,不同即为敌对。
第二阶段6个月-3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既要求亲密又要求独立。这期间需要妈妈在身边,但是也需要自己的自由时间。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因为平时在幼儿园工作,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出于这个阶段。在家吃饭睡觉必须让妈妈陪,在幼儿园刚进门的时候虽然会和妈妈依依不舍甚至是大哭大闹,但是到了班级过不了一会儿,就会和老师、孩子们融入在一起,开始了自己的“自由”生活,暂时忘了妈妈。
作者那句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我想应该也是大多数恋爱中的人所期望的态度吧?早恋时期的爱情总是卿卿我我、形影不离,指的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阶段。
巨婴国读后感8
提醒一下还暂未购买此书,或像我一样刚买完就后悔的朋友:如果你在看这本书时,对作者和此书有一个更合理的定位,会感觉好很多:此书不是专业心理学著作,只是谈谈他个人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许多是偏激的)——从他做心理咨询接触案例的观点和角度。
它更像是一本微信公众号文章集锦,作者把之前写过、想过的,分类归集,然后在开头的第一章给这个“集锦”戴了个理论的帽子。但这个理论帽子戴的水平比较差,以偏概全时有发生,总认为几个极端或神叨叨的例子就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另外总拿电影、动画片的事儿做举例说明自己观点,实在不像是一个专业心理学家所为。作者的信条是“大胆的`假设”,但没有“小心的求证”,另外再加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绝态度,总让我觉得他讲的太言过其实,有种想揪其衣领的冲动赶脚。
也因为是这样类似“集锦”的构成,各章节之间只有相关度,但无严密的逻辑关系,同样的观点和论据反复地多次出现,我认为如果从提出观点,并通过实例论证的方式展开讲述的话,此书厚度可以减少三分之二。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叫做《我身边的世界:巨婴国》。这样,读者的容忍度会高很多,毕竟每个人所认为的世界,都主要是他自己看到的世界,人家说说自己的看法,无可厚非,大家也可以谅解。
期中也确有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角度,有时间也可以看看。不过,总体上来说,如果你个人心智正常,身边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亲人朋友,那么你读起来可能比较难找到什么共鸣。
惊喜之处是:你会常常被作者所举的例子或作者自己观点的“神逻辑”逗乐,也着实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权作一笑吧。
巨婴国读后感9
《巨婴国》是我读的武志红老师的第三本书,一直感觉他的书从心理和哲学来说浅显易懂,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探究自己,学会补偿缺失和控制泛滥的情感。
书中的总体框架是讲述: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婴儿。这里的“婴儿”具体指的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在这个时期下的婴儿正处于“共生”心理,即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在这本书中,详细解释了“共生”的具体特征和由此引申出来的中国人大部分人的现状。
-01-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到处找妈
如果婴儿在出生后的6个月内,缺乏母爱,那么长大后,他就会处于到处找妈的状态,用以治疗生命最早期的伤痛。譬如在爱情中,体现为两个人轮流扮演巨婴和全能妈的角色,以此寻求和建立婴儿时期的妈妈和孩子共生的状态。
经典的爱情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1+1=1,则我们是一个人(就好比婴儿觉得和妈妈是融为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二阶段:1+1=0,则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由于分离和个性化,产生憎恨彼此的心理,这是重要的磨合阶段)
第三阶段:1+1=2,则我是我,你是你,我们还是在一起(独立的'灵魂,做各自真实的自己)
由此我对爱情的理解又进了一步。想起曾经在网络中看到的一句话:“聚时一团火,散时两颗星”,大概是爱情中最美好的状态。
-02- 中国式人际关系:当婴儿照顾,当神来崇拜
多数国人心里都有个皇帝梦:得到最好的照顾和最高级别的崇拜。这样的人在达官贵人中比比皆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特权主义,都是早期婴儿全能自恋的展现,即我是世界,世界是我,世界皆为我所用。而“全能自恋”是指对自己,对别人就演变成“绝对禁止”,相互呼应。
“全能自恋”的一个案例就是“卓越强迫症”,这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中随处可见。如今的我们仍然在应试教育中不可自拔。
而由“全能自恋”又会引发出三个极端,即“自恋暴怒”、“彻底无助”、“被害妄想”,比如社会上随处可见的“路怒症”等一些恶性新闻。
-03- 中国式好人:讨好你,是因为你存在而我不存在
这样的好人又被称为“拖累症患者”,他们拼命的对别人好而忽略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一般伴随深深的自卑和恐惧。引发的原因有三种:① 3岁前妈妈时常不在身边,或者经常被妈妈忽视;② 1岁半后,妈妈和其他大人要求其听话,吞没了其独立成长的个性;③ 3岁以后恋父恋母情结没有被正确处理,导致性羞耻感的产生。
好人的几大体现:
1. 为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
2. 过度付出和讨好的伴侣
3. 怕麻烦别人的人
4. 太乖和太懂事的孩子
作者指出在小孩教育上,如何避免产出中国式好人,对身为母亲的人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 在孩子1岁给予无条件的爱,特别是给予亲密和互动,让孩子体会到母爱
2. 孩子有能力探索外部世界时,让孩子独立和选择的自由,不要一味替孩子选择和让孩子听话
3. 父母要深刻的学习,要懂得尊重孩子活力和性能量的流露和表达
-04- 中国式孝顺:孝道是人性的逆袭
中国人常讲孝顺孝顺,孝顺其实是要让孩子顺着老人的意思。而在孩子的最初时光,身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真正顺从孩子的意思呢?
书中这一篇章对于“孝顺”的观点论述,让我想起了最近在新闻上频频出现的林妙可。9年前,长相甜美讨喜的林妙可,在她整个孩童时代,却表现出大人般的成熟。她很清楚大人喜欢看什么样的孩子,喜欢听什么样的答案,而她也尽力表现出大人所期待的那样。在本该天真烂漫不懂世事的年龄,却早熟得失去了自己,听候父母的安排,迎合父母的需求,满足父母的情绪,这样的“孝顺”有何意义?
林妙可就像书中指出的“假自我”,假自我的核心是恐惧,恐惧父母离开自己,恐惧孤独。而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顺父母意,脱离自我。
不得不说,这一章节推翻了大众眼中对孝顺的见解。特别值得一读。
-05- 从巨婴变为真正的人:人性自身即是答案
引用书上的一句话:“你的人生意义,在于你如何选择,你按照你的意志做了选择,人生才有自由。”
从巨婴变成真正的人,关键是从假自我到真自我的过程。“我们必须勇敢,拿出真实的自我,去投入到关系中,我们也必须有耐心,给对方自由,信任对方的自发反应。”对方,包括爱人、父母和朋友。拥抱自己的本性,探究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因为,真正的自己胜过一个好的自己。
巨婴国读后感10
这一段时间一直再看一本书《巨婴国》, 今天才算把这本书看完了,巨婴国读后感。 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案例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爆竹是用来驱魔避邪的,这个春节烟花爆竹被禁放了。清静的节日里,武志红的《巨婴国》倒是像爆竹一样,振聋发聩,给人不一般的震撼和冲击。
说是冲击,也是期盼已久的了。此前在武志红的微信公众号上已了解了他的一些文章和风格,罗胖也有一期节目里推荐介绍过这本书,隐隐觉得这本书将要展开的对中国人的剖析与自己已有的认识是契合的,所以很是期待,读后感《巨婴国读后感》。该书对中国人的剖析是到位的,并有更大的延伸解读空间和张力,估计会有更好的后续作品来进一步解毒中国人的人性和陋习。
书中提到了心理发育的三个阶段:
1.口欲期: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刚出生到6个月的阶段。 主要表现是所有的快感都集中在嘴巴上, 嘴巴就是他能够感知到的世界的中心。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心理主要表现得就是全能自恋, 在那个阶段的婴儿心中,自己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 只要自己想要什么,通过哭声一表达就马上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出现在眼前。 所以自己是全能的神,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世界只有自己。
2.肛欲期:在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出生6个月到3岁的阶段,快感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主要集中在肛门周围。 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主要是能够理解并且接纳有别人的存在。 此时已经有了我和你的概念。 但是还没有形成"他". 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可以理解到世界上还有其他存在,自己不是世界的唯一。 但是此时他们还是和妈妈有共生感,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但同时又能把别人和妈妈区分开。 把他们划分为"你们".
3.俄狄浦斯期: 在这一阶段一般是3岁之后, 快感中心再次发生转移,主要集中在性器官上。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仇父恋母情节。 开始能意识到异性的吸引, 并且对同性的竞争者有着仇视心理。 到了这一阶段,心理发育基本成熟。 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他" 这个概念, 自我诞生。 在心中开始走向独立,也可以容纳你我之外的"他"存在。
但是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处在第一个阶段。 即口欲期, 在我们自己的潜意识中,我们都是无所不能的神。 只要我们的欲望没有被满足,我发出去的能量没有被别人接纳并且积极正面返回给我,我就会产生一种感觉。 一种我的全能神的感觉被攻击的破碎了。 我已经不完整了, 我就会产生一种攻击性, 要么向外攻击你,要么向内攻击自己。
比方说这个在我身上就有很好的例子, 当我对别人说话的时候,别人对我说的话没有回应(也有可能是没听见) 此时的我的就会暴怒,会产生一种可怕的攻击性。 甚至会想到把对方杀死。 但是因为有道德的压制,所以这股子毁灭的攻击性一般都不会向外,而是转而向内攻击自己。 "你怎么这么没用,说的话对方都不理你","你为什么要和他说话,你还是死了算了" . 我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这种体验。 但是对方可能是更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
但是那在我们潜意识看来,我就是神。 你敢对神不尊敬, 那我就要灭了你。 好,我灭不了你。 我就灭了我自己。这就是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巨婴的主要表现就是全能自恋,我是神,你们都要听我的。 要不然都去死。 他们不会容忍自己有一点失控, 因为这样会破坏自己的感觉。 那种全能神的感觉。
巨婴在我们人际关系中也很普遍, 要么你听我的, 要么我灭了你。 所以巨婴们不会容忍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这就是对我全能感的自我的挑战。 一旦你挑战成功了,我就崩溃了。 所以在才会出现皇帝这个全能神般的产物, 这就是巨婴们的集体幻想。 我是皇帝,是全能的神。 所有忤逆我的人都要死。
我是一个巨婴,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一件很小的失控事件而产生一种毁灭一切的感觉。 比如在读书时考试成绩不理想, 在和别人社交的时候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动。 被老板批评这些事情都会让我崩溃, 因为在我的潜意识中我自己应该是无所不能的神。 我发出的任何微小的声音都因该被听到并且按照自己的心意运作。 否则自己的全能感破灭, 我不再是神。我就会化而为魔, 要不然就灭了别人,要不然灭了自己。
写到这里,我响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可笑经历。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经常会无端挑衅别人。 而且特别傻的就拦着一个陌生的同学问上一句"你拽不拽"? 这个词的挑衅味道十分明显。 但是我那时的心理很奇怪, 我问这一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全能感。 如果对方回答是"是" 那么我势必会攻击他。 因为我是全能的神,他的回答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我得攻击性就会出来, 要么攻击他,要么攻击自己。 但是如果他的回答是"否",那我的全能感就得到满足,就可以坚定自己是全能神的心态了。
巨婴对自己的幻想是神,当神的自我感觉被打破时就会化而为魔。 但是在神魔之间还有"人"的存在, "人" 可以更加客观的对待整个世界, 他们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己和别人的界限严格的划出来。 所有人都不可以越过这条线。 这就是心理发育成熟的体现。 但是"人" 往往很孤立。 因为周围都是巨婴, 巨婴要的就是你服从他,残害自己。
看看那些美国大片,我们之所以觉得精彩。 那是因为主角们都是一个真实的"人" 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 敢于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父母的或其他人的, 敢于面对一切。 他们也会有恐惧,但是绝对不会被恐惧所驱使。 他们可以直面恐惧而不是逃避。 因为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描绘的就是脱离了神或者魔而成为了"人"的境地吧。
但是我们整个社会其实施行的就是一个巨婴政策, 我们的家庭从小教育我们要"乖"要"听话", 家长就成了神,而我们的自我被不断否定。 我们是能够被他们所掌控的,一旦我们做出什么他们不能够掌控的事情,他们那脆弱的全能感就会破碎,自我就会瓦解。 所以我们从小必须"听话"才能维持他们的全能感,我们小时候就像是胶水一样,通过控制我们才能去勉强粘住他们那支离破碎的自我。
巨婴的关键就是想着成为神,而不是成为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宝。 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的内心才是我们行动的指导,我们才能够慢慢从巨婴长大成人。 王阳明的心学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 一切皆在我心,不假外物。 我心中什么东西都有了,不需要向外去要回应。
中国人都爱面子, 但是面子这个词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面子就是外表的东西,外表的东西都是虚的, 虚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 我们要面子是为了维系我们的全能自恋感, 我们要用我们的所有资源去支撑自己的这种全能感。 因为我们的内在的自我很虚,很脆弱。 所以我们必须要靠着外部的反馈去维持自己很好的假象。 那样的我们看起来很完美,很全能。 但毕竟那不是真实的自己, 一旦外界的反馈消失或者负面。 脆弱的自我将会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真正的有效办法是屏蔽那些外在的东西,用自己的注意力感知内心的渴望。 通过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滋养自己。 形成真正的自信力,而不是靠着外物得来的"他信力"
或许我们对自己有千般不情愿,万般不满意。 但是我们还是要试着去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 出来。我们要意识到那才是真正的自己,独一无二。 《 巨婴国》中,我对一句话印象深刻:我们要更好的做自己,而不是做更好的自己。
巨婴国读后感11
中国人的里子
爆竹是用来驱魔避邪的,这个春节烟花爆竹被禁放了。清静的节日里,武志红的《巨婴国》倒是像爆竹一样,振聋发聩,给人不一般的震撼和冲击。
说是冲击,也是期盼已久的了。此前在武志红的微****上已了解了他的一些文章和风格,罗胖也有一期节目里推荐介绍过这本书,隐隐觉得这本书将要展开的对中国人的剖析与自己已有的认识是契合的,所以很是期待。该书对中国人的剖析是到位的,并有更大的延伸解读空间和张力,估计会有更好的后续作品来进一步解毒中国人的人性和陋习。
一直以来,有一种很奇怪的感受:身为中国人,却很难理解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社会,很难感受到所谓文化传统的好;反倒是西方的个人主义、民主自由等概念很好理解,也有着深刻丰富的理性内涵可以探索,有着深切细腻的感性体认可以言说;但自己的传统实在是没有感觉。也因此一直有一个怀疑:传统的好,是我没有学到呢,还是她原本就不存在自己当然就找不到,体会不到了呢?《巨人国》加深了我的怀疑。"中国传统文化"这件穿了几千年的"皇帝的新装",到底何时才能在心里脱下,何时才能直面自己裸奔了几千年的镜像呢?也许巨婴国是个开始。
需要直面的是:个人而言,为什么特别看重"面子",就群体而言为什么非要强调"集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核心和基本单位是家庭),就国家层面而言为什么总是"外儒内法"的那一套把戏呢?
在传统里,个人是不存在的,是没有里子的,面子是外人他人赋予的存在感,所以只能以面子示人了。按照武志红的说法,传统中国人小时候的母婴关系很差,无法形成真自我,所以通过面子来维持假自我;而家庭这一集体的主义的维护,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个人无法存活。现阶段,不结婚的单身男女还是很难获得社会的理解和认同的,会被认为是不完整的。因为里子的破碎,必须千人一面,用共生的方式,追求和他人的融合,以此将个体镶嵌进一个集体性的自我中。集体主义社会满足的,其实就是大家长一个人的巨婴式的全能自恋,而每个人的动机和动力也是来自于成为某一个集体的代言人,即外在权力体系中的.皇帝或是内在家庭中的大母神。因此,儒家可以让集体中的下层自己**了自己,有出头鸟的再用法家那一套予以压制。
武志红对此有一通俗的概括,"中国式军师和帝王就是如此。中国历史,都是一个为所欲为的大流氓式的巨婴,加一个无欲的军师,联手创造的。经典如刘邦和张良、朱元璋和刘伯温等".贤妻良母和霸道丈夫,强势母亲和宝宝男,野蛮女友,完美秘书与领导的关系中也都能看到;传统故事中的经典形象也多是如此:许仙与白娘子、唐僧与孙悟空、聊斋爱情故事等。
爆竹声声代表的是一种热闹,一个面子;现在的人们想静静了,也算是在拾缀拾缀自己的一些里子了。《巨婴国》这声爆竹不知能否驱走千年的心魔!
巨婴国读后感12
没有正式看过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先读《巨婴国》确实不是明智的选择。作者提出的观点和之前在零碎文章中学习到的知识似乎没有本质的区别:所谓的“巨婴”在我认为是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的情况,每个人都要完成心理上的“建设”和“解构”的任务,由于成长环境的问题,太多人在“建设”上有欠缺,或者太多人永远停留在“建设”完成的阶段,无法进行“解构”,也无法建立和外部世界的有效依存关系。“巨婴”不就如此的道理吗?
《巨婴国》讲的是心里成长的问题,但正如作者在序中说的他无意研究解决方法,而是要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其中原因多从集体无意识的.原因说起,但太多内容不能让人信服:序里说写这本书的原因太腐旧了吧,模仿古人,太过迷信了。在论点支持的例子中也没有实验例证和科学数据,不仅如此,作者还大谈特谈臆想和幻觉,太有邪说的感觉了。
大学教授在讲解《道德经》里的“名可名,非常名”时,提到过:天下的口舌之争有太多是定义的问题,我们总是看到到真理和本质,在边缘性的问题上争辩不止。太多的书都在讲同一个问题,为何不去看专业中的经典?
巨婴国读后感13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选择去看心理学类的书,是为了了解自己和他人。但更多的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是获得正能量。武志红的《巨婴国》读的特别“拧巴”,因为书中很多观点我都不同意,读着就想把作者拉过来争辩一番。
全书共有六个篇章,包括“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巨婴心理:共生”、“中国式好人”、“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孝就是顺”、“无回应即绝境”。我认为这些篇章展开的维度单一。共生、全能自恋、巨婴、失控、自我、能量这些词是这些篇章的核心词语。书中的社会公共事件在武志红笔下都可以用母婴关系来找到根源,认为这都是源于糟糕的母婴关系,然后导致共生、全能自恋等巨婴现象,巨婴的打击面如此之广:国人基本都是巨婴。而巨婴有几个特点:1.共生;2.全能自恋;3.偏执分裂。共生就是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的'状态,巨婴和妈妈经常在身体和心理上处于一个共同体,之间构成的各种冲突,武志红称之为“共生绞杀”。全能自恋即巨婴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拥有偏执的自恋,按照武志红的说法这是巨婴最核心的理念,全能自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希望整个世界围着他转;偏执分裂是全能自恋的延伸,一旦没有被满足便陷入绝望无助或者攻击别人,希望任何事情都在自己掌控之中。武志红认为国人的心理平均发展水平没有超过六个月。
书中的种种负能量现象的确存在,武志红从巨婴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我又该从哪个角度看待这些问题呢。看过一个TED演讲,积极正面的思维是需要刻意训练的。因为根据人脑的构架,人需要努力才能看到正面效果。但相比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人们的影响则更持久。一个胜利只会带给人们一时的兴奋,而失败则会带给人长时间的沮丧。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事情由好变坏很容易,由坏变好却难得多。所以我们更需要努力的去看事情积极的一面,刻意的训练思想更积极正面的思考。
最后摘录一段我喜欢的话:把诗和蓝莓酱抹在荞麦面包上,用树荫里的阳光做件毛坎肩,跟猫狗以及啄窗的小麻雀说说话,往深夜的咖啡杯里倒进碎星星,在心里装一个小女孩儿。你如果爱着生活,生活一定比谁都清楚。
巨婴国读后感14
当看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本烂书了,但是网上两极分化的评论还有各个出版社的突然下架还是让我很好奇,没有读完没有资格下定义,说不定后面有很精彩的地方呢,这个想法是我坚持读完的动力。
读完以后,怎么说呢,坚定了这是一本烂书的想法,但是不能不说,其中有几篇内容,大概占整本书十分之一吧,比如家暴问题,比如妈宝,比如父亲的缺位,如果单独拿出来还是挺好的文章的,但是整本书逻辑混乱,写得啰啰嗦嗦神神叨叨,老太太的裹脚布一张,而且很多用来论证的例子不知所云,完全是生拉硬套,让人看不出所举例子跟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必然联系。
人说做心理研究的人如果自己本身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意识,很容易被研究对象带的自己也不正常,从武志红的很多论述内容,比如平白突然看见自己变成个魔鬼啊,比如自己变成能量球啊,比如某个朋友诅咒人啊,感觉作者就是一个精分很严重的人,所以才使得整本书逻辑混乱。
从作者的论述看,作者的`家庭和出身也是并不完整或者说并不美满的,导致产生很偏激的想法,比如对孝道的论述,也许从自身经历出发,引起了很多同样遭遇人的共鸣,所以才有了评价上的两极分化,这都ok,你从自身出发探究跟你同样遭遇的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以偏概全,把帽子扣到整个民族的头上就是你的不对了,一个咨询案例的个案就敢得出结论整个民族如何如何?
巨婴国读后感15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这个观点,旗帜鲜明地印在《巨婴国》红绿配色的书封上;而书中的配图,是以“闭眼咧嘴笑”的人物形象成名的艺术家岳敏君的作品——一个个都笑得像婴儿,却分明是大人。
“岳敏君的作品,主角都是像被抽掉了脊梁骨的人,抽巴的人生,凝缩在抽巴的身体中。很多人反感他的画,但你走在大街上,满眼望去都是这样的图景。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6个月。”武志红言之凿凿。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用表面完整来逃避破碎心灵——逼婚的深层逻辑”“卓越强迫症:不优秀,不配活”……这些让时人焦虑的话题,在武志红看来,都能以“巨婴”理论解释。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武志红。采访结束后,记者也不禁想扳着手指数一数,我几岁了?
巨婴心理特征: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
“一个人有生理年龄,也有心理年龄,一个民族,也可以说有一个集体心理年龄。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一岁。而我还有一个更激进的判断——没有超过6个月。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武志红说。
1995年,还在北京大学念心理学时,武志红立下一个颇为宏大的心愿: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20xx年前后,他对“孝道”“中国式好人”的分析自成一家;20xx年12月14日——他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他去电影院看了《一九四二》,电影临近结尾,那个肥头大耳的军需官懒洋洋地躺在床上,等着小女孩来伺候,“天哪,这不就是个巨婴吗!”武志红心里喊了一句,这种感性的认识把此前理性的思考都串联到了一起。
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这是武志红总结的巨婴的三大心理特征。
6个月前的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甚至和世界都是一体的,“这种共生心理,就是集体主义的源头”;婴儿觉得,他一动念头,世界就该围着他转,“这是婴儿和巨婴最核心的心理,在任何一个共同体内,巨婴们都在争夺唯一说了算的话语权”。
而共生和全能自恋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共生绞杀”:我必须和你共生在一起,我不能独自生存,而你必须听我的。“这在一切中国式关系中都可以看到,比如孝顺:父母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而孩子必须听父母的。”武志红说。
小婴儿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活在极端对立的两种感觉中:一旦被照顾得很好,全能自恋得到充分满足,他就会有神一般的感觉;一旦没有被照顾好,他就陷入彻底无助,同时也会生出暴怒。由此引申,武志红在做咨询时发现,国人多有“卓越强迫症”,“一个集美貌、学历和富有家庭于一身的女孩甚至对我说,无才华,都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也有人觉得,巨婴的理论过于惊世骇俗,但武志红觉得,其实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方式阐释同一个问题。“比如,我在书中用了很多岳敏君的画作为插图,他画的就是巨婴;孙隆基写《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国人的国民性”。
武志红说:“我将我的发现、我的感觉分享出来,至此我的工作就已完成,至于读者如何看待,那是读者的事情,不是我能掌控的了。”
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现象都可以用“巨婴”解释
“《巨婴国》是在解读中国人的国民性,我们社会多数人是巨婴——包括我在内。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现象都可以用巨婴理论去解释。”武志红说。
比如,催婚——典型的共生。
学者孙隆基在其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写道: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不能构成存在的单元,他们会被排斥在家族体系之外,或者被忽视得厉害,必须结婚生子构成了一个完整家庭,才会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独立单元。
武志红说:“共生,是逼婚、催婚、急着结婚等类似问题的`原因。这是一个全社会都焦虑的话题——你怎么还没有结婚生子成立家庭?你不正常吗?”
结婚生子还有一个好处,可以貌似活得像个正常人,以逃避内在的不完整。武志红讲了一个故事,一户人家的儿子得了精神分裂症,父母想到的一个解决办法是,给他盖一处房子,再娶个媳妇。“这种可怕的逻辑,就是用‘我的孩子还能成家’的表面完整,去掩盖儿子精神已经彻底破碎的真正事实”。
比如,买房——缺乏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婴儿必须要获得的。
武志红说:“关于安全感,国人容易有单一的物质化界定,比如,车子、房子。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丈母娘推动了中国的房价。并且,国人也总是在劝那些在婚姻关系中没有爱情的人,‘别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
比如,路怒,就是典型的偏执分裂。
20xx年7月,北京大兴,一名男子在停车时和推着婴儿车的妇女发生口角,男子竟然抓起婴儿活活摔死在地;微博上流传一个视频,一名男子不知何故将车停在红绿灯前,占了两个车道,不仅如此,男子还冲下车挨个辱骂后面的车主,并猛踹这些车——“这都是自恋型暴怒,我是神,你不听我的,我让你去死。”
甚至连《甄嬛传》《芈月传》等宫斗题材电视剧的收视热潮,都能用巨婴理论解释。“皇帝,就是全能自恋被充分满足的人,他一发号施令,整个世界就要围着他的意志运转。中国的男人多有一个皇帝梦,而中国女人则多有皇太后梦——通过控制儿皇帝来控制世界。影视中的乾隆戏受欢迎,因为在讲皇帝梦,而《甄嬛传》《芈月传》则是在讲皇太后梦”。
“在我们的文化中,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名人,都极容易是巨婴。再重复一句:我也不例外。”武志红说。
巨婴,巨婴,怎么长大
当“几零后”成为区分人群的标签,可在武志红看来,一代一代人的巨婴程度几乎不相上下,所不同的仅仅是“50后到70后还是假成人、真巨婴;80后到00后则从内到外都是巨婴,不然哪来这么多‘宝宝’的流行语”。
武志红说:“巨婴最重要的心理特点是共生与全能自恋,结合在一起构成共生绞杀。所以和巨婴相处的核心,就是该如何面对这份共生绞杀。”
第一个关键是懂得界限,即,你是你我是我,特别是,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即便是在最亲密的关系,如父(母)子、夫妻之间,也是如此。第二个关键是懂得你不一定非得听谁的,甚至在关键的时候,可以愤怒地还击对方,将入侵自己的对方推开。第三个关键是与你珍惜的巨婴建立起饱满的关系,当你们有了深刻的深度链接后,共生和全能自恋,就会消退大半。
武志红提醒,不要想着帮巨婴长大,这样你就太自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所以,如果你和一个巨婴关系很近,就要首先尊重他是巨婴的事实,理解并接纳他的合理性。
“走出或孤独或自我的状态,与另一个生命或社会建立起有充分链接的关系,一旦实现了这一点,意味着各种问题都得到了改善。”武志红说,成年人之所以是巨婴,一个原因是,希望能有机会,再退行到婴儿状态,被好好满足。既然如此,何不直接拥抱认可自己现在的状态。做你自己、让爱活出来,这是武志红给巨婴——也给他自己的答案。
巨婴国读后感16
今天用很快的时间阅读了《巨婴国》,讲了一个人对于中国社会人性的看法,不能说是对或是错,只是一种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上还算清晰流畅。作者依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观察社会及人性,根本上说仍然是一种西方思想的延续,但是有自己观点并且勇敢去表达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从人性角度上去理解的话,中国社会是一种独特的集体主义社会,小到家庭,大到团体,几千年的集体主义不能说没有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过益处,在资源匮乏的年代集体主义使得人类这个物种顺利存活下来,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资源极大的丰富,个体似乎脱离集体也能很好的生存,尤为明显的就是依据互联网生存的群体。
集体主义,这个曾经的宠儿,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为桎梏个人的一把枷锁了,作者是从家庭成长、个人心灵健康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的。与时俱进,这是一个资源极度丰富,但是心灵日渐贫瘠的时代,自由、个性、自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是要走向一个自我实现的时代的,虽然会受到出身或是形势的局限。作者想向我们传达的是,人性的力量本身无对错,只要社会家庭给予包容、理解、爱,至少就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健康心理的产生,人本身也能活的很快乐。而这也和我之前的感悟相一致,以前以为人的价值是在关系中实现的,要成为像树一样能为别人做些什么的人,但是后来渐渐发现,这种想法抹杀了人性本身的自由、个性的成分,人活着,是为了自我更好的体验,不管是人性体验、社会体验、性体验、事业体验等,所以不论好与坏,都是一种其中的一部分,而胸怀这样的态度,人生便是充满乐趣的。活着很短暂,好好度过。
巨婴国读后感17
中国大部分人都是这巨婴国里的巨婴,包括我自己,这些都是集体文化下的产物,因为巨婴的神性或魔性,产生了儒家文化,变态的孝道。并且我们也都在无意中制造着巨婴,并延续着巨婴的生活,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通过觉知自己,改变自己。改变集体主义为个人主义理念。
几个概念:自我中心并非个人主义的核心。实际上,个人主义的核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论述的含义:不能以集体的名义去侵害任何一个个体。
自恋不一定全是坏的。所谓的`实体自恋,另外一个心理学家弗兰克是这样讲的:“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实际上,实体自恋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爱,和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核心自我的养育,其实就是,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允许你的能量,以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你的内在就有非常牢靠的一个内核。
怎么提供一个抱持性空间?这需要做到三点:
一、在你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你;
二、在你受挫时支持你;
三、你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可以在我这里安全自由地流动。
在抱持性空间里,一个人可以很放松,可以做自己。
巨婴国读后感18
听说这是一本要被禁的书,怀着好奇的心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成功的下载到了kindle上,最近在往来各家医院及陪床的时候读完这本书。作者提出巨婴的概念,是针对中国人的巨婴概念,从心理学层面分析了人们的一些行为;作者反对孝道,也为此招致许多骂名,在我看来,作者是通过孝道来反对集体主义的思想磨灭了个人主义;作者从人们“巨婴”的表现,影射出了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
原文中对“巨婴”的解释是,一个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这些巨婴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狭窄,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什么影响;人身依附,使自己成为他人或机构的一部分,丧失或出卖个人良知底线;在人际和社会层面,为了操控而操控,无法施与爱或享受爱。在现实生活中会表现出多种的巨婴表现,甚至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可避免的都是一个巨婴。
1、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被看到,就变成了光明,如不被看到,就变成了黑暗。当时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思绪一下子被带走了,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孩子。有一天大人们都在餐厅吃饭,敦敦一个人在自己的活动空间玩,突然敦敦摔掉了手中的玩具。大人们继续坐在餐厅吃饭,对着孩子问了怎么了,得到的回应是更加激烈的摔打声,而大人们也开始了常规的批评。自己在教育行业多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放下手中的碗筷,走到孩子旁边轻声问:“敦敦,为什么摔东西?”没有得到孩子的回应,我再问:
“你摔东西,是想引起我们的注意么?”
“嗯”
我抱起来孩子“对不起,我们没有关注到你,但是你想引起我们的注意完全可以用别的方法,比如叫爸爸妈妈,或者直接走过来叫我们,玩具摔坏了,你就不能玩了,对么?”
“嗯”放下敦敦后,他自己开心的玩了起来,时不时的叫爸爸来欣赏他的“杰作”。
我想这也许就是能量被看到与不被看到的区别,被看到,就是光明,就是天使,不被看到,就是黑暗,就是恶魔。从小孩子再联想到大人们,作为大人的我们的一些行为反应,的确跟孩子一样,大人们也渴望得到关注,渴望得到认可,否则我们的能量也会转化为黑暗,大人们的控制力较强一些,黑暗能量转化的不会是对外的攻击性,而是对自己内部的攻击性,比如郁闷、压抑等。
2、自恋。文中作者对自恋赋予了两层含义,一个是褒义,里面更多的是自信的意思;另外一层意思是贬义词,即“全能自恋”,仿佛一动念头,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
“全能自恋”在孩子身上表现的很突出,一旦自己的所发出的能量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就会哭闹。在成人的世界里面,杠精、想的多做的少、幻想卓越、对外呈现攻击性、孤独自闭,这些都是“全能自恋”的表现。
文中作者将弗洛伊德说的本我、超我和自我,放到中国人这里,它的.准确表达就变成了:全能自恋性的本我、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正因为我们国家是巨婴国,我们的全能自恋的能量太强了,所以才需要儒家思想来控制这种力量,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思想。
国家在倡导创新,但儒家传统以及社会权力体系的过度限制,我们没有自由,自由可以让活力自然流动,我们没有自由,也就没有了活力,没有随意伸展的拳脚,自然就没有了创新力。
3、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和李泌为了长安城的安全,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掉一些人,甚至是牺牲自己。在国外对一个小朋友采访问到,如果要伤害一个人来换来整个城市的安全,你会做么?小朋友回答不会。在今天又看到一个新闻,两个孩子落水了,爸爸选择了先救自己的孩子,而后救起了第二个孩子,但因时间过长,第二个孩子不幸遇难,因此这个父亲背上了自私的名号。
我们的社会结构中,集体主义思想已经根深蒂固,集体主义群体中,你必须低调。除非以一种方式高调——成为好人,即你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别人和集体。因集体主义只允许集体性自我存在,个性自我意味着对集体自我的挑战和背叛,个性自我会被讨厌会被打击。
我曾经跟好多人都说过人并不是为自己活着的,在读了本书之后,我重新审视这句话,嘲弄着自己逃不脱世俗的禁锢。我跟妈妈说过,如果我活的自私一些,我的生活还会过的更精彩一些。但那终究是“如果”两个字。借用文中一句感受最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真心希望,我们能活出这一点——去寻找真正的爱人和爱好,哪怕一败涂地,在所不惜。
巨婴国读后感19
俄狄浦斯阶段是接受嫉妒和竞争,接受自己的嫉妒,也接受别人的嫉妒。嫉妒和竞争也是性能力的代表。简而言之就是能接受三角关系,接受复杂关系的处理。如果是占有欲极强,嫉妒心极强,控制欲极强,这实际上是心理没有完全发育好的表现,因为没有办法接受竞争,有非常强烈的妒忌心,那么个人的边界,个人和伴侣的边界,其实是非常模糊的。这个阶段可能会要求全身心的,甚至是一方的意识被消灭,没有办法接受复杂关系的存在,没有办法接受第三方的存在。
发展到俄狄浦斯情结的这个期间,就意味着人不再单纯。她能接受一些复杂关系的存在,而且可以变得更加的微妙,也更加的开放和包容,但是在俄狄浦斯情结之前,其实是有边界的,那这个边界是非黑即白的,如果是完全的控制,可能产生的后果就是完全的毁灭。而心理学上呢,不仅有个人的心理学,集体的心理学,民族的心理学,还有国家的心理学,而这些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其实是一样的,如果一个国家它发展到了俄狄浦斯的这个时期,也意味着对于嫉妒心和竞争有更高的包容度,首先就是在性关系上在开放程度上的表现。
如果是发展到了前两期,那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心理学和一个个人的心理学的发展阶段是一样的,这个时期就是非黑即白,有非常强烈的控制欲望,这个可能是双方之间的边界是非常非常不明显的,正如孩子和母亲之间的边界一样,认为母亲跟他是一体的,孩子,母亲跟外界的世界是一体的,所以就会有很多的对于控制上的要求,对于权限上的要求。
再发展到俄狄浦斯情结之前的这个阶段呢,他可能是正常的一个婴儿,口欲期或者肛欲期。正常5岁之前,所有的心理发展就应该已经健全了成熟了,那如果没有发展到俄狄浦斯的时期,这个时期就意味着他要么停留在口欲期,要么停留在肛欲期,所以对于食物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食物,可能会给他带来非常充分的安全感,能够满足他的欲望,那么一个民族如果停留在这个时期,就会有非常发达的吃的文化。
而共生巨婴是因为其实已经到了要发展到分化的阶段,应该接受复杂关系的阶段,但是不能接受,那这个过程中就是共生,它其实是病态的巨婴,他有5个特点,这5个特点是人格的不独立,所以会想方设法找妈妈,就是我要依附于谁,我要跟谁一起,所以第1个特点是我要抱大腿,第2个特点是抱了这条大腿后我们要一起生活,第三是不仅要一起生活,还要统一思想,我们要想的一样,第四式不能有异心,那也就是反对竞争,完全的嫉妒,第五是彼此之间不存在界限,但是彼此和外界之间有非常明显的界限。
所以中国很容易出现的一个特色是,关系如果不好的情况下,妈妈就会把所有的精力投射到儿子身上,在此基础之上孩子往往会被妈妈的'爱淹没,妈妈的爱的方式就是全方位的,孩子呢,就只能围绕着妈妈的感觉给予回馈。爱情在正常的关系里也会分为三个阶段,比较常见的最开始是1+1=1,这是第一阶段,两个人非常的要好,要好到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彼此之间没有界限,但是彼此和社会之间和世界之间是有界限的,第2个阶段是1+1等于0,因为完全没有界限了,反而可能有很多的负增长,会产生很多的消耗,会变成都是因为你,我才一无所有,都是因为你我才会有今天,那这种情况就是1+1=0,在这个阶段会充满憎恨埋怨,无可奈何而熬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变成1+1=2,彼此都是独立完整的人,会真正发展到俄狄浦斯时期,彼此有彼此之间的界限,加起来和世界之间也有界限,在这种情况之下,是属于两个完整灵魂之间的爱情。
为什么中国是一个盛行巨婴的国家,实在是因为有巨婴就会有巨婴的母亲,巨婴的母亲是怎么样的?很容易从身边找到原型,因为我们是强调集体文化的,所以在同步生长同步共生的情况下,也会失去同步发展,会没有个性,这一类优秀的母亲的特征可能是在内心无比的去崇拜这个孩子,在生活上对孩子有无微不至的照顾,只有遇到这样的母亲才会产生更多的妥协,比如说至少还有一个人能照顾她,至少饮食起居是不需要担心的,所以在无微不至照顾之下会做很多的妥协和勉强。中国人是非常担忧表现出攻击性的,因为这样就会跟大家不一样,但是真正的攻击性又很难被压抑,结果就是在该表示攻击性的时候并没有表示攻击性,在不应该表示攻击性的时候反而一览无遗,什么叫做该表示攻击性呢?这指的是用生气愤怒反抗的方式,在边界不明显的位置,去画清边界,不该表示攻击性的是,本来我们不应该对服务员,对安保人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生气,但是偏偏在这里遇到一点小小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命运,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付出更多的时间,但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情况之下,如果经济上比较匮乏,比较缺钱,那么要去赚钱就会没有这么多时间来陪伴所爱的人,他可能是配偶,可能是父母,还可能是孩子,如果没有足够的陪伴孩子,他在发育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很可能是他的心理发育没有办法从两人边界发展到三人边界,也就是他很可能没有办法过渡到能够接受开放、竞争、攻击性这样的关系,而是停留在共生,需要抱着大腿去依靠,需要有一个跟他差不多的节奏的人,一起来生活相互扶持,那么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控制欲和攻击性。
巨婴国读后感20
我断断续续坚持看了很久,终于看完了。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我对这本书、对作者所表达观点的态度是认可、存疑、否定、赞同的交织和变换,兜兜转转、落落起起。
开始看时,最大的感觉就是:太啰嗦了!同样的话要翻来覆去、覆去翻来没完没了的重复,这可能也是我对心理学作品了解较少的缘故。同时也对作者例举的实例和只凭臆测得出的结论(因为书中多以是“我猜想”、“我认为”、“我猜测”、“我感到”这样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不太认同,这也可能与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了解有关。
不过对于作者反复表达的一些观点我很认同,比如:所有好的事情都是很多踏实的细节积累的结果,要投入精力在做的事情中、努力与之建立链接;每一个人都应有独立的内心,努力活出真实饱满的自己;对周遭的人和事发放爱和正能量;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带着爱投入正向的努力来完善……。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有个女孩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别人聪明,完成什么事情都要花费别人三倍的时间和气力,为此很沮丧,幸好她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那我就什么事都花三倍气力去做好了”,这真心励志!(另外还有作者关于孝道和集体主义的观点、虽认同但过于敏感就不评价了)。
总之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12年心理咨询生涯以及由此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心路历程,也是我对自我进行认识的启蒙(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巨婴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巨婴国》有感(精选6篇)12-07
2022网络流行语巨婴10-25
巨婴没有资格抱怨的人生哲理04-06
读《从巨婴到大咖》有感02-26
巨猫之死的故事04-18
孕婴店的工作总结02-25
孕婴导购工作总结03-07
白色巨塔读后感02-28
巨划算周记400字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