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精选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说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教学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构思。
2、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语言。
3、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名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
《马说》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主要学法】
朗读法、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查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⑵才美不外见()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⑶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邪同耶材同才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⑴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背诵全文
2、课文学习指导
⑴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⑵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⑶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
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⑷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奴隶人(食马者)不知马害了马
(辛辣嘲讽)(愤怒谴责)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韩愈怀才不遇文学苏秦悬梁刺股发愤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马说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解题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多媒体资料显示)
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多媒体资料显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多媒体显示)
⑴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才美不外见。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体显示)倒装句:
⑴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⑴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延伸拓展
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伯乐?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品。
2、课外阅读《龙说》,进一步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背诵课文。
马说教案 篇3
一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四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骈(pan)一石(da)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名词鞭子代词代词sì动词通饲“喂”
策其之助词食
作动词鞭打语气词动词shí名词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男女生比赛朗读
(3)全班齐读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六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
1导入新颖。神雕侠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
其三就是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当然,本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及同仁不吝指教。
马说教案 篇4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杂文马说优秀教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加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自学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五、集中解疑
六、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执策而临之(握,拿)(面对着)
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食不饱(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按)
虽有千里之能(的)
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义)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执策而临之(鞭子)
策勋十二转(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顺承连词,来)
4、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七、布置作业
思考书后探究●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3、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四、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马说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干具体事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步骤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①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
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补充资料〕
l.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课文分析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手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手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狂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旬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3.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早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包百姓穷困,请求缓征摇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效还后曾任国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表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赦还后任吏部诗郎,曾权京兆尹。卒溢”文”。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叫e乐不常有”之叹。
4.关于伯乐和平里马
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称他为伯乐。《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原文如下:
夫骥(千里马)之齿至(年老)矣,服(拉)盐车而上太行,蹄申(伸)膝折,尾湛(沉)胕(脚背)溃,漉(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头洒地,白汗交流,中阪(山坡)迁延(步履艰难),负辕不能上。伯乐道(遇)之,下车辕而哭之,解紵(苧麻织成的布)衣以幂(覆盖)之。骥于是俛(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马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欣赏图片并导入:
二、了解文体及作者:
明确: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或“论马”。
2.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三、课文阅读及翻译:
1.全班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2.教师范读。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
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
4.指导翻译: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
2)讨论:共同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
3)班级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
5.试译全文:
四、课文分析:
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寓指人才。
“伯乐”:寓指赏识才的人。
“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讨论2: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
B.千里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讨论3: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五、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子并释义。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三)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虽”字的用法:A.虽然B.即使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六、总结全文:
本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一课时。
马说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说”的相关知识。
3、通过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正确、灵活地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朗读,体会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爱才、惜才的深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能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成为一名有用之才。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进一步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本文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如何使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难点:
1、理解文中“托物寓意”的写法。
2、理解人才的产生、成长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有适合发展的氛围。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检查学生可前预习所用的小黑板,主要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二)学生准备
1、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标出重读的字词。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3、查找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马说》,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会答:《爱莲说》、《捕蛇者说》
2、请同学们回顾以往的知识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说说千里马”、“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更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3、简介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幼孤力学,二十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等仕途。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旱荒,曾上疏请宽免徭赋,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几乎处死,被贬潮州(今广东潮阳)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后转为吏部侍郎,卒于官。谥号“文”唐世称韩文公、韩吏部,也因其郡望为昌黎,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二)初读课文,顺畅朗读。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请一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停顿、语气。
(三)再读课文,通晓其意。
1、和同桌再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文中的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1)、重点实词
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喻指人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没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同,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
策之不以其道:策之,用鞭子打;道,规律,方法。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材”通“才”,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鸣叫;通,通晓。
执策而临之:执,拿着;临,面对。
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
(2)一字多义
能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副词,能够
食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之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舒缓语气,无实意
而而伯乐不常有可是、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却、可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关系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
(3)通加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能。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才能。
(4)古今异义字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执策而临之古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
(四)三读课文,把握精髓。
1、师范读句子,让学生比较差异,说说那种读法好,并说明原因。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确:全文主旨,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明确:这是作者对千里马可悲遭遇的描绘,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岂能千里也?
明确: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可食马者却恰恰“不知”这一点,作者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再用“安求岂能千里也”将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饱含对愚蠢、荒唐的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
2、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师生共同品味文中主旨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握主旨。
(作者写千里马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有着和千里马一样的遭遇)
作者将千里马比作人才,将食马者比作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将伯乐比作圣明的君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和根本原因,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埋没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四)课堂检测
1、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表面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在: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的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10、《马说》一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五)如何做一个人才?
作为学生成为“伯乐”的机会不多,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千里马”,在我们遇到伯乐之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设置此问题是为了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为成为人才做准备:聪慧的头脑,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行,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抓住机遇展现自己的才华,如果你的才华未被发现,完全可以毛遂自荐。
马说教案 篇8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见附录)
这匹千里马最终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赏识,被重用呢?
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知道了。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及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学家,自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也就是中唐时期。其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毛遂自荐,可惜不得重用。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但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解题
请同学们看看标题,我们以前有学过与《马说》这个标题相类似的文章吗?(《爱莲说》、《师说》)。
谁来说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
要求读得流畅,注意语气、重音和停顿,在朗读中感知课文,
1、学生范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诵,互读(同桌之间互读,指出彼此的好与不足)
3、老师范读(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4、全班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结合注释、工具书,小组之间讨论,共同翻译。
2、分小组比赛,谁能提出问题把对方难倒?(就自己不理解的或认为重要的问题来提问)
3、派代表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指出翻译不足的地方,并补充。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小组讨论以下五个问题(男女生展开竞赛)
①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③“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原文回答)
④“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用原文回答)
⑤“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哪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老师读题,板书: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明确: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的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的作用。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2、小结
文章到最后,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了高潮,正是这些不知马者、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才造成了千里马被埋没。
六、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1、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明确:本文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任,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境遇的描叙表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叫托物寓意。(板书:托物寓意)
七、拓展延伸
讨论:在韩愈那个时代,没有伯乐,那我们这个时代呢?有没有这种现象?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该怎么办?
明确: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过任何机会,并创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九、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托伯乐
物千里马
寓食马者
意
马说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
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
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任务1:寻找《伯乐相马》、《毛遂自荐》等或者与人才悲惨遭遇有关的故事。一方面运用故事热身,贴近文本,为深度理解文本内涵做铺垫;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活跃思维,充实大脑,激发兴趣。
任务2:展示预习提示,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怎样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识点,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
★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说这种文体。
★你认为文中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掌握?
★朗读中哪些句子的节奏需要注意?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积累了哪些一词多义的词?并说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积累了哪些通假字?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译需要注意?
如果时间允许,我还将这些知识点作为抢答题,让同学们快速抢答,或者分组比赛,看哪一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电子文稿演示。这就是利用班班通网络技术为语文学科重点内容的服务,高效的达成目标,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学会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为下一节课的深刻理解文本内涵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第一节课的`自主学习课,第二节课是合作探究课,将采用朗读法和问题探究法,达成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朗读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熟读成诵和深刻理解课文搭桥铺路。问题探究法还是用班班通的展示准备好的演示文稿,学生快速浏览问题,然后尽可能多的留有时间充分思考问题。问题设置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逻辑演绎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样示范,以有别于学生所熟悉的教辅资料,来组织教学,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陷入思维的泥沼欲罢不能。问题如下:
1,既然是议论文,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拨此问的目的也就是问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2,当时的千里马有什么遭遇,或者说当时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4,由于食马者不知马,直接导致了马的什么后果?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6,作者的结论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仅仅是写千里马吗?他们分别象征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合作探究中,我将慢慢引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来点拨来启发,慢慢展示课件,用图片,用声音,用光电来复圆情景。既触及学生自身的关于人才观问题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最主要的是达成了对课文托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马暗喻人才,伯乐象征识别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控诉。
马说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使学生读准、读懂课文。
(二)通过对课文内容“说、辨、议、想”的合作探究过程使学生感悟课文的主旨、文章的寓意、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通过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通过对“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讲“知己”这个词来源的故事(即伯乐在太行山相马的典故)。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懂课文
(板书:一、理读1、读准2、读懂)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四)解读课文的内容与主旨
(板书:二、解读1、内容2、主旨)
1.说一说
(1)课文里面有怎样的千里马?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这是一匹的千里马,因为……
(2)又有怎样的饲马者呢?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我觉得他是的饲马者因为……
2.辨一辨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板书)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食马者喻指。
3.议一议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4.想一想
我们来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适当补充写作背景)
(五)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三、品读共鸣)
1.教师:品读首先要和作者产生共鸣。比如说,我读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和作者感到一样,怎么样?说说看。
2.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学生背诵课文
(七)拓展延伸
1.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2.教师举例: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1.基础题: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2.拓展题: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马说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主要成就。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牢记“说”的文体知识。
3、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研(独立)――初次解读
(一)背景导入:《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在想求擢用,但“志不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它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和武宁节度使幕下,郁郁不乐。所以,常常有怀才不遇的感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马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文表达的是韩愈什么样的情感?――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二)对比导入:投影1:刘翔跨栏照片
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二)疏通文字:
1、解词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交流答案,教师适时对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千里”、通假字“见”“材”“食”“邪”和等加以总结
总结明确: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骈”“尽”
古今异义
然后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
一词多义
“食”“以”“虽”“其”“而”“之”“策”
虚词
而之其以也
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2、释义
挑出本文重要句式进行翻译,形式有三种:
(1)、给出原句,要求动笔翻译并核对答案讲解翻译要点。
(2)、给出译句,要求对照译句默写出原句。比照原文后明确字词要点。
(3)、给出原句和不严谨的译句,要求找茬评分。通过这种形式强化记忆句中重要字词和句法。
3、自读会意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读原文,一人说译文后互换任务。
(三)走近作者,通读文本。
1.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唐朝河南人,郡望昌黎,所以,后人称“韩昌黎”。三岁而孤,勤奋苦学。24岁中进士后为官,官至吏部侍郎。为官的'生涯中因为民说话指斥朝廷和谏唐宪宗迎佛骨而两度贬官。因晚年任吏部侍郎,卒谥“文”,所以,后世又称他为“韩吏部”和“韩文公”。
文学上: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开启了一代文风,所以后世将他和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诗与孟郊齐名。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多样,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著名的诗有《早春》等,著名的散文有《马说》《师说》《进学解》等。韩愈的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后世评价: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2.了解“说”的文体:
①以前我们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还记得“说”这种文体吗?请同学们说一说。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还可以叙事抒情,但都是为了阐明一种道理。所以,由此可见,“说”在内容上偏重于议论,类似于现在的议论文。
②《爱莲说》题目的含义是“谈谈关于对莲花喜好的问题”,那么《马说》该怎样翻译呢?试着借助本文的写作背景来谈谈。
――表面意思是“谈谈关于如何发现千里马的问题”。深层含义是“谈谈关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问题”。
3.通读文本
1、正字音:骈死、槽枥
2、明停顿
(1)、明停顿的要求:
文言文领字或领词之后有个短暂的停顿,可以用音调的延长读出停顿。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等
段与段之间停顿时间要稍长,文言文的词尾“也”“邪”等虚词要延长声调读。
其他根据句意稍作停顿读,不要将意思读破。
(2)、学生尝试划出文中的停顿并尝试自由朗读
二.演(合作)――初次体验
(一)确立表演点:
1.辱于奴隶人之手,重在表现“辱”(一辱在“策之”,二辱在“饲之”,三辱在“鸣之”,四辱在“临之”。身体之辱,心灵之辱,能力之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作者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二)自由合作表演。
三.评(合作)――二次解读
(一)借助“评”品味出文本的主旨和细节。
1.评出千里马的内心世界:
策无道――痛
辱食不饱――苦骈死
鸣不通――冤
执策临之――悲
2.评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托
││物
马说┝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愤怒)┥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意
3.评出文章的角色的象征意义和文本主旨。
物象象征义
千里马――怀才不遇的人才
伯乐――赏识人才的人情感:怀才不遇的愤懑
食马者――埋没人才的人/统治者
常马――庸才
(二)评出表演杰出小组和三类杰出个人(语言设计杰出个人、情态设计杰出个人、情节设计杰出个人)。
(三)确立示范表演组。
四.诵(独立中合作)――二次体验
(一)音频朗读示范或教师范读
(二)比赛读: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读,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强化重要字词的读音并点评停顿。
(三)自由诵读,尝试背诵。
(四)朗诵式背诵和计时背诵。
五.结(合作中独立)――三次解读
(一)主旨所在:首句议论和末句抒情。共2句。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文中洋溢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暗示出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二)表现力所在:内容对比(千里马与常马);排比反问设问修辞;漫画描摹(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六.悟(独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可联系实际来谈,如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
七.练(独立)――全面检测
一、自主练习
⒈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
粟()外见()
食马()祗()
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⒊填空。
①韩愈,字,代著名家,他的著作收在《》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二、阅读延伸
(一)
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⒋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偈陈碚卟恢其能千里而食也
谑锹硪玻虽有千里之能
郯睬笃淠芮Ю镆
芷湔嫖蘼硇?其真不知马也
莶灰郧Ю锍埔
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通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含义:
通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通含义:
⒎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
⒏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⒐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⒑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⒒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オ(二)
lZ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n②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③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朴④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⑤。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⑥,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⑦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⑧,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⑨矣。苟能起,又不艾⑩。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lZ(fùbǎn):一种黑颜色的小虫。②n(án):高举着头。③困剧:劳累非常。④踬朴(zhìpū):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⑤负:作名词,指背的东西。⑥上高:往高处爬。⑦嗜(shì)取者:这里指贪得无厌的人。⑧累:负担。⑨病:疲惫。⑩艾(yì):停止,悔改。―G爸死亡:指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
⒓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辄持取()
②人或怜之()
③苟能行()
④又持取如故()
⑤又不艾()
⑥亦以病矣()
⒔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厚其室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D大其禄
⒕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lZ者,善负小虫也
今世之嗜取者
B其背甚涩
极其力不已
Cn其首负之
人或怜之
D虽困剧不止也
虽其形魅然大者也
⒖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行遇物,辄持取,n其首负之。
②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③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オオオ
⒗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马说》全面检测答案
一、自主练习
⒈piáncáolìs”xiànsìzhǐ⒉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⒊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⒋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马说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轻松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走近作者
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作品都收在《》里。《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如课文《》。
二、文言词语积累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的1。3。4小题及下面题目。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并从所学文言文中再找出一个同义的句子。
A马之千里者()B策之不以其道()C名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句子中“其”的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请从文中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四个句子抄写在下面,并按“读音、所通的字、含义”格式解释。
4、请你写出含有“马”字成语五个
三、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四、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第二小题,然后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课堂导学】
一、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轻松预习”中的相关内容。2、提出疑难。3、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章寓意,感悟作者的情怀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马的处境(悲惨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的特点是(原文回答)
③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原文回答)
④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原文回答)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原文回答)
⑥揭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原文回答)
⑦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
⑧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文章的寓意:
2、感悟作者的情怀
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回答。
三、欣赏阅读。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找出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句,并读读其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的感情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的感情
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的愤怒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是马也,提醒读者注意
【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阅读韩愈《马说》的姊妹篇《杂说龙说》,完成下列题目。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龙亦灵怪亦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之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失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1)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①云固弗灵于龙也(于:)
②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是:)
③云亦是灵怪矣哉(亦:)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②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3)理解。
①文中龙比喻()云比喻()
作者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比喻:
2、请同学们阅读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楚策四》
3、说话练习:
完成《学检》第十小题。
马说教案 篇13
开篇即作惊人语,然而话出有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让人不禁一愣:“伯乐早已入土为安,千里马不是仍然常见吗?”接着释疑,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伯乐不常有”,很多千里马并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和普通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全文仅有178字。然而说理透彻。先提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稍作解释后即进一步论证:一、能者多食。食马者不按照它日行千里的能力,而是依据喂养普通马的惯例来喂养千里马。千里马的温饱都成问题,何谈日行千里呢?二、食者少智。食马者不懂如何驱使、喂养、理解千里马,使得千里马不成其为千里马。
写人只需一句话,然而形象逼真。“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面对着千里马发出“天下没有千里马”的感慨,真正是目中无马,其自矜、自满、自大、自得、愚蠢不言而喻。
议论只用一设问,然而一针见血。“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真正没有的是千里马吗?真正没有的是一双识得千里马的慧眼呀!
《马说》似写千里马,然而话中有话。千里马诚然不幸,未能展现自己日行千里的本领,屈死在奴隶人之手。人才何尝不是如此?寒窗苦读几十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只因没有伯乐相知、相惜,满腔豪情壮志、一肚治世蓝图付诸东流。纵有千般不愿、万般不甘,也只能“醉里挑灯看剑”。
于是,经常听到学生不屑地说:“哼,要是换一个老师,我肯定学得比现在好。”也经常听到人们愤愤地说:“唉,都是那个__瞎了眼,不晓得我__的本事,要是遇着伯乐就好喽!”这情景与两千五百年前的那场关于“不吾知也”的讨论何其相似。连子路之类的圣人之徒都可以抱怨,何况我辈芸芸众生?
抱怨之余,却忘了:当今时代,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包括经纶世务、为官一方在内,行行出状元,行行需要状元。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各行各业都是人才济济,我们要像毛遂那样主动出击,而不是消极等待伯乐来挖掘、发现。
如果韩愈先生地下有知,又会做何感想?该会后悔写下《马说》,凭空当了后人的借口吧。
学习积累
1、字音
祗骈槽枥粟石
2、字义
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骈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虽故虽有名马即使
以策之不以其道按照,根据
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通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临执策而临之面对
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鞭子
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协调音节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其其真无马邪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代词,他们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
3、通假字
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见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材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邪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词类活用
策策之不以其道马鞭子,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5、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马说》教学反思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很喜欢上古文,因为简单。也因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
前几天我上了《马说》,依照惯例我也让孩子们进行了翻译,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我提了个问题:你觉得作者对千里马和食马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你觉得作者分别把他们喻指了什么人?学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会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后,我也简介了韩愈的人生经历,也便顺理成章的.为他们归纳了一下: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忽略了对文章第三段中食马者形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释)
此后学生在作业本和考卷上对食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为愚蠢无知的统治者或者是不能发现人才的人。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分析,也让孩子们重新探讨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别,但依然还有孩子会用错。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在课堂45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而这种传达不应该是“灌”,而是基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理解,关键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否则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为是篇古文而忽视了这点,扮演了'拔苗助长'的角色,其结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精湛的描写技艺,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绘的典范,所以我深刻反省......
【马说教案】相关文章:
《马说》教案02-20
《马说》教案(15篇)01-24
《马说》教案15篇11-25
《马说》教案(精选10篇)05-18
《马说》教案合集5篇12-23
《马说》教案范文五篇12-23
【实用】《马说》教案四篇12-25
关于《马说》教案四篇12-21
《马说》教案合集六篇12-23
《马说》教案(汇编15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