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案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粽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粽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十分。“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掌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静静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该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第二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始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端午粽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中午分开叶子大米节日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察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二、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一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2、品读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读一读,读好长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②我们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③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说个句子吗?(我一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十分好吃!)
课件出示: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吃过的粽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
看起来——美
闻起来——香
吃起来——甜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香甜。
3、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这几种你都吃过吗?
【课件出示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的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4、品读第4自然段。
(1)自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同学们,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课件出示屈原相关图文资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新体诗”楚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互相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托着我们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设计意图】总结端午节的来历,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传统节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课堂练习
插入动画”端午粽节日与美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跟父母交流我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粽教案】相关文章:
《端午粽》教案02-04
《端午粽》教案15篇02-21
《端午粽》教案(15篇)03-01
端午粽教案(通用20篇)03-07
端午粽部编版教案01-10
端午粽作文02-20
端午粽的作文03-22
端午粽教学反思04-19
端午粽香作文10-21
《端午粽》教学设计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