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15 23:48:52 教案 投诉 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模板九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语文教案模板九篇

语文教案 篇1

  《琥珀》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这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如下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一、激情,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课前,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琥珀图片及实物,介绍它们的价值,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

  二、认识“琥珀”

  1、出示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的问题进行提问。

  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结合预习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

  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

  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松脂的香味”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第4—8自然段,思考:①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苍蝇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们起初的挣扎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

  3、默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⑴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⑵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⑶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机动)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⑴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⑵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群中,询问了解学情)

  ⑶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⑷司马光这样用力砸,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

  ⑸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

  ③读出他们慌的样子来。

  ⑹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⑺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⑻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⑼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四、延伸走进人物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板书设计】

  没有慌

  司马光

  举石头

  砸缸

  救人

  想办法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难点 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并序)》。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

  汉乐府民歌

  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故事情节:

  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

  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

  双双殉情

  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阅读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案点评:

  从《诗经》、《离骚》至《孔雀东南飞》,从四言体、骚体至汉乐府,整个单元的学习都定位在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上。因而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诗,亦将重点放在了解汉乐府常识及本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及本诗的艺术特色上。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继续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发,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2、理解三,四两个自然段的词句和段落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放录像,当学生看到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让,斗得狠凶”的画面时,定住影像,提问:“怎么才能将它们分开呢?”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老师说:“从前,有一个像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叫华佗。他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既不费力气,又没伤着自己,就把两只羊分开了。人们称他是聪明的华佗。你们想知道他是用的什么办法吗?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自己小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边读边标自然段续号。

  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什么事?有不明白的词句和问题划下来。

  2、指明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3、质疑,适合在这个阶段释疑的一般性问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或者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就放在下个阶段解决。

  过渡:妈妈为什么送小华佗到药铺去学徒?你们小声读第一自然段。

  三、细学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想: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有名 去世

  问:父亲去世了,华佗当时是什么心情?那我们应该怎么读第二句话呢。

  谁愿意试着读一读。齐读

  过渡:父亲去世了,7岁的小华佗被妈妈送到蔡医生药铺学徒,他这么小,蔡医生收下他了吗?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轻声读

  思考:蔡医生怎么考华佗的?为什么要考他?

  理解:分开--拉开

  过渡:蔡医生让小华佗把两只相斗的羊分开,那两只羊是如何打架的请你们在第三自然段里找一找,找到后用“-----”画下来。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分小组学习讨论。

  (2)小组汇报学习的结果。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3)再次放录像。

  问:通过两只羊打架的样子说明什么?

  板书:斗得凶

  问:“凶”可以换什么词?(厉害)

  (4)我们把两只羊斗得很凶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男生读

  (5)问:华佗看到这种晴景怎么想的?

  板书:硬拉不行

  理解:硬拉

  问:为什么硬拉不行?

  过渡:硬拉是不行的,华佗想出什么办法?好在哪里?请我们学习第四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想:这段有几句话?

  (2)读第一句话。

  想:华佗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板书:采拿晃

  (3)读第二句话。

  问:羊看到青草怎么做的.?

  理解:争着去吃

  (4)读第四句话。

  问:结果怎样?

  小组讨论:“引开”与“应拉”有什么不同?

  (5)读全段。

  (6)填空练习。

  华佗采来( )的青草,两只手( )拿了一把,在两只面前( )。两只羊看到青草都争着去吃。两只( )的羊被华佗( )。

  (7)指导背诵。

  这段有3句话,先写华佗想的办法,再写羊怎么做的,最后写结果。记住这个顺序就能很快地背下来。

  试背男生背齐背

  过渡:华佗完成了蔡医生的考题,蔡医生怎样做的呢?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指名回答问题

  6、为什么课题是“聪明的华佗?”

  四、有语气地朗读。

语文教案 篇5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四幅图上各画了什么,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自己喜爱的内容可多读几遍,把生字读正确。

  2、学习要求认读的生字,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生字,结合识字认识偏旁“月、雨、口、禾”。

  三、朗读感悟

  1、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如,每节讲的是一个季节;这篇课文讲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课文写得很有趣。

  2、在了解课文内容、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课文,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3、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五、拓展延伸

  1、让学生汇报自己课前在大自然的观察所得,展示自己的画,模仿课文来说说秋季的景物。

  2、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爱哪个季节,再画一幅画,把画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描绘四季的画片、儿歌等,在同学间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4、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2、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了解一天当中的天气情况?(看天气预报)看天气预报的确是一种简便易行识别天气的方法。但如果我们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该怎么办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

  这里的“看”是什么意思?(观察) “识”呢?(识别)连起来就是说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

  (二)复习说明文知识。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那这是一篇什么说明文啊?(事理说明文)那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们来复习一下说明文的一些知识。

  1、说明文: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2、说明文的分类:

  ①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②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3、说明文的三大要素:

  ①说明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③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作描摹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燚(yì)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2)释义:

  ①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②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③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④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⑤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⑥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⑦崩塌:崩裂而倒塌。

  2、听课文朗读录音,并思考:

  ①那句话能概括云和天气的关系?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本文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晴天云包括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阴天云包括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四种:晕、华、虹、霞。

  ③本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总分总)(板书)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作业:生字词抄三遍

  第二课时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3、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4、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2)卷积云: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很高 很薄 无雨、雪

  (3)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4)高积云: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1)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2)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3)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4)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1)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2)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

  (3)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4)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6、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第三课时

  1、读第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问题:在这一段中,除了说明晕、华、虹、霞出现的位置之外,还用了另外一种生动的语言说明了这四种光彩和天气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请举例说明。——采用谚语。

  恰当使用谚语也是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一个方面。作用:生动形象,把道理说得更通俗易懂,增加了说服力。

  2、用屏幕展示:你还知道哪些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同学们充分发言后,再用屏幕展示一些谚语当作日常积累所用。如下所示: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5)山戴帽,大雨到。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8)逆风行云,天要变。

  总结: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今、正、雨、两” 4 个生字。认识“饣、牛”2 个偏旁。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2.教学难点:从故事中体会和感受母女之间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放生日歌曲,提问: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指哪一天?每个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日。

  (目的.是激起学生对生日的美好回忆。)

  2.平日里,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那么有谁听说过借生日吗?

  (板书课题。)(鼓励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带生字的词语。不会读的向老师、同学请教。

  3.你想读哪个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吗?读后评价、鼓励。

  三、学习课文,读中体会

  1.看图:图上是谁?小云手里的布熊是从哪里来的?妈妈为什么要送给她布熊?

  2.出示句式,练习说话。

  今天是_____________,妈妈_______________,祝小云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一、二自然段。

  4.如果你是小云,一觉醒来发现了布熊,你的心情会怎样?谁能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5.小云的妈妈说自己把生日给忘了,妈妈真是忘了吗?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小云的妈妈并非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是只想到别人。)

  6.小云放布熊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明白小云在妈妈的影响下,懂得了关心妈妈,同学们应该向她学习。)

  7.指导朗读。

  “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没见过妈妈过生日,小云感到疑惑,要突出“从来”,读出纳闷的语气。最后两句话是她经过思考想出的办法,要读出肯定的语气,表现出小云的天真可爱。

  8.联系生活提问:你为妈妈过过生日吗?是怎么过的?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课文中人物的身上受到关心他人的教育。)

  四、练习分角色朗读

  1.与老师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桌分角色练读。

  五、作业

  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的生日是哪天。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随学生的介

  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自主探究识字学文

  1、出示卡片“我会认”,激发学生自主说认识的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哪些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学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让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拼一拼,读词语,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2)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看清韵母读:冰、丁、争、鸣(后鼻韵母)

  看清声母读:苏、争(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

  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4、看图,照例句说句子、找词语、读字。(方法:一人描述说句,一人根据意思取词语字条认读。)

  (1)出示例句:春天来了,大地好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找词语:万物复苏

  认读生字:万复苏

  (2)照样子说句,找词读字

  句:“春天来了,。”

  词:柳绿花红(柳)莺歌燕舞(歌舞)

  冰雪融化(冰)泉水丁冬(泉丁)

  百花齐放(百齐)百鸟争鸣(争鸣)

  (三)、精讲点拨,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观察字形,让学生发现字的特点。分析字形结构,记字。

  偏旁联想识字:柳冰泉鸣(想想偏旁跟字义有什么关系)

  部件组合识字:歌(哥+欠)百(一+白)

  (2)老师范写,让学生看清笔画的位置。

  “冬”和“齐”的点写在竖中线上,撇笔和捺笔要舒展开。

  “丁”的“亅”要写在竖中线上。

  “万”字注意笔顺是“一、S、丿”;“丿”在竖中线上起笔。

  “百”字的横写得长一点。

  (3)读词想象

  1、用适中的速度朗读词语。

  2、读出词语的韵味。

  朗读时,每行的两个词语之间可接得紧些,读完末尾的`“苏、舞、冬、鸣”后要稍作停顿,以显示韵脚。

  3、看图,听老师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情景。

  4、自己读词语,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

  (四)实践活动

  出示课后的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说一说: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

  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图

  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

  (五)、总结本节收获

  (六)、作业设计

  1、回家跟爸爸妈妈说一说你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去大自然中找找你眼里的春天,画一画或与一写。(寻找春天,放在春天真正来临时完成,先画一张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春天。)

  3、写字练习。

  板书设计

  识字1

  柳绿花红(柳)莺歌燕舞(歌舞)

  冰雪融化(冰)泉水丁冬(泉丁)

  百花齐放(百齐)百鸟争鸣(争鸣)

  课后反思:

  采用345高效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很适合当前教育。

语文教案 篇9

  【导学目标】

  1. 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 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 )南 镶( ) 水藻 ( ) 贮( )蓄

  发髻( ) 澄( )清 着( )落 看( )护

  2.释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3.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自主学习】

  1.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研读精彩语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感情朗读第3语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

  巧,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1)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