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一、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凿【záo】 畦【qí】 吓【xià】 罕【hǎn】
系【jì】 霄【xiāo】 蝥【máo】 窍【qiào】 敛【liǎn】 觅【mì】
秕【bǐ】 躁【zào】 塾【sú】 恭【gōng】
荚【jiá】 椹【shèn】 蛉【líng】 络【lu】 髓【suǐ】 筛【shāi】
塾【shú】 蟋【xī】 蟀【shuài】 蜕【tuì】 橘【jú】 柚【yu】
寇【ku】 倜【tì】 傥【tǎng】 叵【pǒ】 噫【yī】 嗬【hē】
豁【hu】(豁[huō豁口]) 攒【cuán】(攒[zǎn攒钱])
宿【sù】(宿[xiǔ半宿] 宿[xiù星宿])
拗【ǎo】(拗[ǎo拗断] 拗[ào拗口] 拗[niù执拗])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确凿:确实无误。 菜畦:菜地。
长吟:长声鸣叫。 云霄:极高的天空。
缠络:缠绕。 机关:计谋,心计。
陌生:生疏,不熟悉。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 觅食:寻找食物。
总而言之: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 答礼:还礼。
方正:行为、品性正直无邪。 消释:(学识)精深广博。
毕竟:终归,到底。 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 倜傥:洒脱大方。
人声鼎沸:人生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⒊ 作品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⒋ 题目简介:
①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后,是台门内十多户人家共有的后园。1919年百草园和新台门屋子卖给了姓朱的人家,从此百草园面貌大变,井也被填掉了。只有
“短短的泥墙根”还保持原样。
②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院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把“三余”改为“三味”。“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鲁迅先生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中途曾有中断,首尾共6年。
二、课文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教学步骤
⒈ 提问:从课文标题来看,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
明确:课文标题写了两个地方的生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到……”表明文章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⒉ 提问:根据课文标题,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呢?
明确:第一部分(1—9): 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第二部分(10—24):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⒊ 提问:研读第一自然段。哪一个词语准确的概括出了儿时的鲁迅对百草园的感受?这个词语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乐园”。总领下文。引出了下文对于百草园的具体描写。作者之所以回忆百草园就是因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⒋ 提问:“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有矛盾之处吗?是不是作者用此不够准确呢?
明确:“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这个断定是从成人的角度看出发的。百草园只有一些野草自己却把它当作乐园,是不是记错了呢,毕竟时间已经过了七八年了,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地记得,不敢妄下结论。
⒌ 提问:研读第二部分。第二段是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一段。(课后要求扩写)。概括一下作者所描写的百草园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并具体分析。
明确:高低错落有致;动静相映成趣;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高低错落有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第二个“不必说”又
从高处写到低处。
动静相映成趣:写植物为静,写动物为动。
形声色味俱全: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 春夏秋景皆备:春: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
夏: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秋: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带小球的覆盆子
【总而言之: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春夏秋后冬】
⒍ 提问:作者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如此美好的百草园,所运用到的最大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呢?
明确:运动准确的词语(动词、形容词)来表现景物的特点。
形容词——“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
动词——“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
【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
⒎ 提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明确: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这个句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景物,而且突出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 的情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
⒏ 提问: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明确:不下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以无味作陪衬,为下文写下雪带来的乐趣作铺垫。可以更好的表现出下雪以后的百草园是充满乐趣的。
⒐ 提问:雪后的百草园中,作者重点写捕鸟。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走、拉、罩等动词。一方面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体现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之情。
⒑ 提问:春夏秋冬的百草园充满了乐趣。而作者在其中又插叙了一段内容——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
⒒ 提问: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说说百草园里有什么样的乐趣?
明确:①不必说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②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耍,也不必说夏夜乘凉听到的美女蛇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⒓ 提问: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
明确:“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留恋,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而且以儿童的心理来作种种揣度,更显质朴、天真、可笑。
⒔ 提问: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同样是鲁迅童年生活的一部分。在他的读书生活中,有快乐吗?
明确:有。例如: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
⒕ 提问:这里的快乐和百草园的快乐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快乐的主动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是片刻的逍遥;百草园里是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是于平淡中挖掘的美好情调。
⒖ 提问:除了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感受到的快乐之外,他还感受到“苦”的方面了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儿童眼中的“苦”呢?
明确:学生正常发问遭到拒绝(儿童的求知欲受到束缚和挫折);学习生活单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读书的内容枯燥无味。
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厌恶和批判。
⒗ 提问: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呢?
明确:鲁迅希望能有一种满足儿童求知欲望的、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教
育。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应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各种活动。
⒘ 提问: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是作者的批判对象吗?
明确: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渊博”的人,他比较开朗,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
⒙ 提问: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两部分是对比的关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四、作业布置
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09-2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10-0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心得11-2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7-0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01-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1-0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1-0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05-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0-13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