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

时间:2022-05-15 15:15:34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观沧海》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 四、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观沧海》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8-23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4-06

观沧海教案02-13

《观沧海》 教案07-25

观沧海的教案10-10

七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02-18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11-24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1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03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