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课程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课程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知道“乐”是多音字。学会“世”的笔顺。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雪中游戏的乐趣。教育学生课间要做健康游戏。
教学重点: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知道“乐”是多音字,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雪中游戏的乐趣。教育学生课间要做健康游戏。
一、激趣引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猜一个谜语(穿白裙,顺风飘,满天飞,全落下。忙给大地絮棉花,土壤妈妈了哈哈,春风送暖全融化,种子喝饱发芽芽。)谜底——雪花。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去体会雪带给我们的乐趣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题:
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三、自主学习探究交流:
1、播放课件(课文动画)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借助书下生字条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学生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4、小组内读,相互正音,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5、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用红色写)
窗户世界打雪仗乐园飞快争先恐后抬水分开
(1)指名认读,齐读
(2)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哪个字?
(3)使用课件出示“世”字笔顺,指导书写“世”字。
6、指名分段接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1、课件出示中心议题
同学们在操场上玩了什么游戏?玩的开心吗?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学生读课文,在文中画一画。
3、学生汇报:
(1)指名读句子,说体会
(课件出示):“同学们在厚厚的积雪上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操场上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厚厚的积雪”说明什么?第一自然段中还有那些语句说明雪下的大?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雪纷纷扬扬的下了两天。从教师的窗户向外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下课的时间一到,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涌出了教室,跑着、跳着、扑进了雪的怀抱。宽阔的操场成了我们的乐园。理解“争先恐后”找几名同学表演来理解这个词。“乐园”的`“乐”字是多音字。
课件出示对比句:操场成了我们的乐园。齐读。
下节课是音乐课。
理解第一段中的“欢声笑语”这个词说明同学们玩的怎么样?(开心)下面请同学们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这段话。(先指名试读,然后老师范读,最后学生练读。)
(2)接着汇报:同学们在操场上还玩了什么游戏?指名读句子
(课件出示):“快看那,奶油蛋糕!”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我抬头望去,在操场的一角,那块圆圆的水泥板上面积满了半尺多后的雪,活像一块香喷喷的奶油蛋糕。我们几个同学飞快的跑过去,团团围住了这块“特质蛋糕”。
“特质蛋糕”指什么?孩子们看到奶油蛋糕时心情怎样?(兴奋、高兴)指名试读,师范读,生练读。
孩子们是怎样“分享”蛋糕的?指名读句子,理解“分享”一词,想像一下孩子们当时的心情怎样?指导读出快乐的语气。几个人物“分享”蛋糕的句子分角色读。
(3)指名读最后一段,理解“恋恋不舍”一词,指导读出舍不得离开的语气。想像:孩子们在操场上留下了什么“杰作”?并说说你在雪上留下过什么杰作?
五、总结梳理强化重点
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应用拓展激励创造
课后搜集有关雪的诗句、成语或谚语。
板书设计
雪趣
银白色的世界奶油蛋糕
开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先后分开抬头快乐世上飞快户口
3、学生观察生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及写法:
(1)学生仔细观察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师边讲解边范写
“乐”的第三笔是竖折。
“快”的左边竖心旁先写两点,再写中间的竖。
“分”字注意上边八的写法。
(3)学生在本上练习些,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作品展示,师生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熟练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汇报第一课时搜集的有关雪的诗句、成语或谚语。
(1)小组汇报交流
(2)班级汇报
四、总结:
说说本课的收获。
语文课程教案2
一、 指导目的:
1、 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外阅读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语文教案-我和三国——课外阅读课内指导。
2、 通过学生读三国的读书成果展示,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 指导重点:
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 课前准备:
1、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和三国——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赤壁之战、三顾茅庐)
2、 课件。(课题、展示会)
3、 学生读三国的读书成果。
4、 三国人物的卡片。
5、 读书星制作。
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片断,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的历史就好比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奔向远方,今天老师从中摘取了一个精彩的片断,大家想看吗?边看边想这是什么历史故事?
(播放《赤壁之战》的片断。)
2、学生回答。
自从学了课文《赤壁之战》后,咱们班掀起了读三国,说三国,看三国的热潮。男孩子不在话下,连女孩子也不甘示落,看来这“三国热”还真流行呀!今天,借着这股“东风”,这节课外阅读课,就是这(出示课件“我和三国”)
3、齐读课题。
二、《三国演义》读书成果展示。
1、 像《赤壁之战》类似这样精彩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吧。你们还知道哪些故事呢?喜欢的人物是谁呢?(哇!连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你懂得真不少呀!太棒了!)
2、 啊呀!大家懂得真不少呀!不少同学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你们真是一群小三国迷呀!俗话说得好:果儿大家吃才香吧,把你们在这段时间读三国的读书成果和你的朋友们一起交流、分享,告诉他们你查找到的资料是出自什么地方,并对你的读书成果作一番具体的介绍。呆会儿,我们召开个评选活动,把你的读书成果上台亮亮相,让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大开眼界。大家说好不好?
3、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交流、介绍。
4、 同学们,是时候了,大家展示风采的时候到了,请看:课件展示“三国读书之星”,来读读看。(学生齐读主题)本次活动的总裁判长是由我——吴老师担任,在座的所有同学都是评委,你们有权对上台展示的读书成果进行裁决与评价,上台的同学将告诉你们他查找到的资料是出自什么地方,并要对自己的读书成果作一番具体的介绍,光荣的读书之星将在你们中产生,咱们班的小记者将给你们拍照留念。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呀!快快抓住你眼前的机会,行动吧!
5、 学生上台展示各自的读书成果。
形式:书海拾贝、小手抄报、评价人物事件、画画、课本剧、讲故事、地图等。
小手抄报:瞧!评委们给你多高的评价,你可得再接再厉呀!
画画:果然,你一出手就是不同凡响,这掌声就说明了一切。你真棒!
讲故事: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让我们都想看看当时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的?大家想看吗?老师就给你们放,你们可得仔细了。
课本剧:瞧!这么大声的喝彩,就是对你们读书成果最好的评价,大家说是吗?
评价人物事件:哦!还有不同的看法,请说说。(学生进行各自体会评价的畅谈)你们各有各的理,看来你们在读书时,不仅看了,还动脑筋认真思考,这么好的读书习惯,你们可得把它继续发扬光大呀!
地图:真得谢谢你,是你让我们包括吴老师在内都长了见识。
6、娱乐时刻:来让我们轻松一下,这儿有个智力游戏,大家一块来乐一乐。
7、评选读书星、勇敢星。
五、总结:
1、 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但是精彩的时刻总是短暂,就让我们留着这美丽的遗憾,期待下回的精彩吧!为了下次的课外阅读课,老师上得好,同学们学得更带劲,你们对这节课有什么建议呢?(提得太好了;说到点上,你的建议老师一定采纳)
2、 真得谢谢同学们的建议,老师一定会努力。接下一段时间老师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大家越来越爱读书,勤思考,多积累,你们呢?接下一段时间打算干什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
语文课程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三、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在学拼音dtnl时,认识了哪咤,哪咤的本领可真大,他有几样法宝呢?
人的本领也很大。
(板书“人”,rén,认读汉字。人:两笔写成,一撇一捺 )
2、人有什么本领?
3、听大家这么一说,老师也觉得人的本领可真大呀!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宝。
rényǒu liǎnggè bǎo
板书课题: 人 有 两 个 宝
练读课题,突出“两个”(学习生字“个:人字头上加一竖 )
二、初步感知
1、读了课题后,你们一定很想知道,人有哪两个宝?
2、看图,启发学生说话。
⑴书中68页图:图上画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天真活泼的小朋友都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⑵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69页图:
图上的小朋友们分别在干什么?
练习用一句话把每一幅小图图意说出来。
三、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儿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首儿歌共几句话?
四、再读课文
1、指名分句读课文,相机正音,指导停顿。
2、分句朗读,重点读准下列字音:
“双手”(都是翘舌音)
“思考”(“思”平舌音)
“创造”(前翘舌,后平舌)
五、游戏:快乐红苹果
如果学生把“苹果”上的生字读正确,苹果就会变笑脸,小老师带领大家齐读。
如果学生把“苹果”上的生字读错了,苹果就会变哭脸,重新再读。
六、诵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2、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3、指导朗读第一句。
⑴范读。(重读“两个、双手、大脑”)
⑵领读。
4、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下节课再学习。
〔本课语言浅显,教学时,以读为主,以读中感悟,而朗读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
七、指导写字:人、个、手、大、工
1、记忆字形(投影演示)
2、指导笔顺,重点是:手
手:从上到下,先横后竖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并将观察到的说给大家听,书空一遍。
4、教师范写
5、学生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6、评价作业。
(1)学生观察生字。
手:起笔是撇,稍平
大:一横中间站个人
(2)自评(写完一个跟书中的范字比)。
(3)互评(同桌、全班评相结合)。
《人有两个宝》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在学拼音dtnl时,认识了哪吒,哪吒的本领可真大,他有几样法宝呢?
a人的本领也很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生答:两个宝。)
b人有哪两个宝呢?(生答)
c请同学们读读书上的第一句话。(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师出示挂图帮助理解)
2、指导朗读,注意词儿连读(可边读边做双手摸头的 动作) 提醒学生“人有两个宝”的“个”字要轻声。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二句
①提问: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
②理解“做工”
a、(出示词语卡片“做工”学生认读。)
请大家看看老师手中的卡片,齐读。
(出示书上69页图,请学生看图后说一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本上第69页插图,图上的小朋友们用自己能干的小手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有序地看图,并把话说完整)
老师这里也想给同学们提个小建议:请小朋友们按顺序观察,可以从上到下,也可以从左到右。
b、同桌交流:你的双手还会做哪些事呢?(学生练说“我的双手会……”句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c、师:双手会做工,“做工”就是做事、工作。双手能做这么多的`事,真是人的一个宝啊!
③理解“思考”
a、我们在用双手做事时,我们的另一个宝贝——大脑在干什么呢?(生回答)出示“思考”,认读。
b、小组讨论:观察图上的插图:
图上的小朋友做这些事时,大脑里会思考些什么?
做航模的小朋友在想什么?
拉手风琴的小朋友在想什么?
(可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也可说说自己)
c、师:人们用双手做事时,大脑同时也在想这件事,在动脑筋想问题想办法,也就是“思考”,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2、学习第三句
①怎样用好这两个宝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
②理解“创造”
a、出示词语卡片“创造”学生认读后,
b、师小结: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做出新东西。比如以前没有电灯,发明家爱迪生做了上万次试验,把它创造出来了。世界上出现的新东西、新事情都是人们用手又用脑创造出来的。用手做,用脑想,手脑一起用就能有许许多多创造。
③怎样才能有创造?出示“用手又用脑”,认读。
a、你能说说你做事时是怎样用手又用脑的吗?有没有什么创造呢?比如说我给你一个橡皮泥,你能创造出什么?(鱼、画画、写字)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b、随机进行扩展想像及说话训练。
(例:你想画什么样的鱼?你想写怎样的字?)
④师:同学们在平时用手又用脑,有了很多的创造,以后做事更要边做边思考,用手又用脑(强调“又”)。
⑤指导朗读第三句。重读:又、创造
3、听老师范读课文。
①你有这么好的宝贝,你觉得自豪吗?
②你能通过朗读来夸夸自己的小手和大脑吗?
四、试背课文
1、看图齐读课文后试背,展示自己最好的读书、朗诵水平。
2、师用问题引背(人有几个宝?双手会什么?大脑会什么?怎样用?)
3、学生试背,可自己创编动作,让我们每个人来用手又用脑,看谁最先背出来。
4、小结背诵情况,请学生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首儿歌的?
5、师表扬学生用手又用脑,不仅解决了我们第一节课提出的小问号,还背出了课文,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好自己的两个宝。
五、指导写字:用、有、才
1、记忆字形 (用是月加一竖),分别他们找个朋友。
2、指导笔顺,用:第一笔是:“丿”(先竖后撇)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并将观察到的说给大家听,书空一遍。
4、教师范写
5、学生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6、评价作业。
(1)自评(写完一个跟书中的范字比)。
(2)互评(同桌、全班评相结合)。动手动脑,做中活学
六、动手动脑,做中活学
1.小朋友们!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新的比赛:同学们课前准备好的一张白纸进行小创造,比比谁能干(提示:折一折或画一画均可……)
2.选部分同学的“小创造’展示,均给予充分表扬;强调手、脑并用。
七、课外延伸,情趣盎然
1.边背课文边表演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
2.动手又动脑:创造一件小物品。
八、板书设计:
人有两个宝
做工思考
用手又用脑
创造
《人有两个宝》教学反思
《新课标》明确提出“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并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特别注重学生“探究的研究的过程”。在《人有两个宝》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一个组织、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释疑,让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开始时,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将学生的疑问集中归纳为“人到底有哪两个宝呢?”、“它们有什么本领?”、“我们怎样用这两个宝?”三个问题,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读课文时十分认真。接下来我再将问题逐个提出,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互相间的合作、探究与交流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渐次将课堂教学推向深入。
然而一年级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具体、形象、直观的东西,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不再是索然无味的解释,而是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沟通。如让学生说说“我的双手会……”、“你能说说你做事时是怎样用手又用脑的吗?”、“给你一个橡皮泥,你能创造出什么??”这几个问题都以学生的主体经验为基本点,强调学生主体的感受与体验,帮学生具体化、个性化地来理解感悟课文,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内化,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节课也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不够多,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如请孩子结合生活实际中自己的感受说说手的作用就是一个挺好的训练点,但设计时想得不错,可有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说话训练没能到位。
2、由于时间紧张,因此一些教学环节被遗漏。如: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范写;以及及时的小结。
3、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这种课堂策略必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语文课程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0个生字,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重点词语的作用。
3.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这么做的原因,进而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的意识和观点。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10个生字,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重点词语的作用。
3.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这么做的原因,进而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的意识和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重点词语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及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复备
一.谈话,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全班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语。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引导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认读,正音,指导口头组词。
4.出示本课词语,朗读,理解。
5.指导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1.个别分段朗读课文。
2.评价朗读情况。
3.认读本课生字,正音,口头组词。
4.朗读,理解本课词语。
5.轻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全班交流,归纳各自然段段意。
3.再读课文给同桌听,读完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再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扩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完成作业。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的.意识和观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读第一自然段,抓住“残酷”一词,让学生理解,并说说,此时,如果你是苏珊的同学,你会对她说什么呢?
2.出示自学提纲,自主学习第二段:
(1)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2)你为什么认为她是这样的一个老师呢?
(3)如果你是老师,你还会用怎样的方法来帮助苏珊呢?
3.反馈自学情况,并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热情、郑重”等词语。
4.指名分段朗读3、4自然段,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
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似乎”这个词语,说说你知道苏珊是忘记了什么?同学们又是忘记了什么?
1.反馈学习情况,并朗读体会重点词语、句子。
2.有感情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
三、总结全文。
1.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苏珊说的?你又有什么想对老师说呢?
说说自己想对苏珊和老师说的话。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板书:
苏珊的帽子
苏珊爱同学们
体谅↘↗教育
语文课程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虚、骄”等9个字,会写“短、对”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课读文,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
3.喜欢读对子,有积累对子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短、对”等6个字。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卡通图片、自制游戏卡片等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家过新年的时候,贴春联吗?你知道春联有什么特点吗?(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对联的有关知识)教材的第114页也有几幅有关人的思想品质的对子,请同学们欣赏。
(通过孩子熟悉的春节对联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1)想一想,不用老师教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如果在读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2)请小朋友们快快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遇到困难可以请小伙伴帮忙,也可以请教老师。
(3)生自由读课文。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指名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小老师带读课文。
3.打节拍读课文。
(1)师拍手示范读。
(2)生自由练习后一齐拍手读。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形式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三、学习新词,识记生字
1.生边读课文边圈出不明白的词语。
2.交流:哪些词语是你不明白的?
3.出示词语,读一读。
4.创设故事情境,感悟“虚心、骄傲”等词语。
“小刚和小峰是我们学校三(1)班的学生,小刚学习非常优秀,有了点成绩也不骄傲,老师们说他是个虚心学习的孩子;小峰学习不认真,取得一点成绩就翘尾巴,是个骄傲的孩子。”
“小刚待人热情,有客人来马上会拿出好东西招待;小峰呢,有客人来连招呼都不打,亲戚朋友都说他是个待人冷淡的孩子。”
“小刚还是个十分诚实的孩子,从不撒谎;小峰就不同了,有时家庭作业没做完就骗老师说忘带了,小伙伴都说他是个虚伪的孩子。”
边说边出示课件:
(1)你喜欢和谁做朋友呢?为什么?
(2)看得出,你们也愿意做一个虚心、热情、诚实的孩子,做一个“赢得千家赞”的孩子,是吗?我祝你们都能成为这样的孩子。
(3)让我们很自豪地把这些词语再读一读。
(把学生难理解的'词语放入故事情境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感悟这些词语,而且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5.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个别生字可请小朋友组词读。
“老师听说我们班有些小朋友喜欢玩卡片,所以我今天就带来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卡片,不过这些卡片要送给那些会读卡片上生字的小朋友。”
(2)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几个是最难记的,动动脑筋,有好方法记住吗?
(3)读词:虚假、骄阳、傲气、淡绿、诚心、果实、赢了、称赞、招手
(4)小组合作玩“打卡片”的游戏,巩固生字。
“每位小组长的手上都有一叠卡片,小组长随意拿出一张卡片放在桌上,谁最先读出卡片上的生字,这张卡片就属于你了,卡片全部读完后,奖到卡片的小朋友用你手中的卡片带大家读一读,大家可要眼快、心快、嘴快,不然机会就与你擦肩而过了。”
(生动有趣的游戏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原驱动力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学习生字,识记生字、巩固生字。)
四、读课文,找反义词
1.读课文:生字宝宝又跑到课文中去了,你还会读吗?
2.这首对子歌中有很多的反义词,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1)生边读课文边圈生字。
(2)交流找到哪些反义词。
3.“我会读”: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虚心使从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五、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民间有趣的对子歌,我们也来作一些简单的对子吧。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很有意思的对子歌,其实呀,只要你善于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对子。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沟通课堂内外。)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昨天小刚在练字时有几个字总写不漂亮,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二、练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六个字,猜一猜哪几个字会是小刚写得最不好的,你来帮帮他?
2.范写几个难写的字,生观察。
3.学生描红、临写,同桌互赏、互评。
三、总结
1.你还发现我们生活中的其它对子吗?(对联、诗句……)
2.玩对对子的游戏,和小伙伴合作玩。
“我说高”“我说矮”
“我说虚心”“我说骄傲”
“我说千家赞”“我说万家美”
(阜新市阜新县蒙实小 陈雅秋)
语文课程教案6
课前透视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民族音乐磁带、生字卡片,水彩笔。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例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谁能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同学之间互相出谜语,互相猜,教师也参与其中)老师也出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板书课题)
(好动、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2、(出示挂图或课件)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是一幅山水画)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谜语诗《画》(板书课题)
(用一幅画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在美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受到美的熏陶,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
对话平台
欣赏
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和诗句的韵律美。)
识字
1、同学们也想读吗?要想读得好得先过生字宝宝这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
2、出示本课生字,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说说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增强学生识字的信心和识字的愿望。对识字量大的学生及时鼓励。)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借肋拼音多读几遍。
4、利用生字卡片在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认识“辶、忄”两个新偏旁。)
(交流识字方法,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相互促进,丰富识字经验,提高识字效率。)
5、你想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注意区分平翘舌:“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远、近、还”;用给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无、人、近”;用给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识字“来”。
6、认读带拼音的生字。(可以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7、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请你通过这一关!
(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应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朗读
1、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他们设的关卡你们顺利通过了,可他们又调皮地跑回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2、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教师领读、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另外,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教者应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人、火”,认读,说说这两个字应该怎样写,书空。(注意笔顺规则:先撇后捺。)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人”字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字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示范笔画的写法。
4、学生先描红,然后自由练写。(注意写字姿势的指导。)
5、组内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
作业
回家请教家长,或者在书中查找谜语,下节课开展猜谜语竟赛活动。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摘苹果游戏:每个苹果后面都有一个上节课学过的生字,把摘到的苹果后面的字读出来就会得到一个红苹果。
(用游戏的方式将上节课的生字再现,达到巩固认字的目的)
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简单地说出诗意,发现问题并质疑。)
2、结合图,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的。
背诵
给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背诵。
表演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个人的感悟设计动作,结合音乐进行表演。先组内练习,再指名表演,最后大家一齐表演。
(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乐在其中。)
游戏
找朋友:找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它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这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早、有----无)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反义词吗?
语文课程教案7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方法引路、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明白本学期的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可用的学习方式、得到几个方面的,同时能参与其中共同讨论,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解读教材的能力,对本学期语文学习充满期待,做好学习规划。
学习准备
1.教师编写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2.《学习单》人手一份
3. 多媒体课件
学习活动
一、复习旧知,方法引路
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每册书里的课文是怎么编排的?平时是怎样学习一个主题单元的?
2. 师生交流。
二、任务驱动 探究专题
1. 学生阅读目录,交流:本册书一共有几个主题?
2. 各学习小组对照《学习单》针对一个单元主题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本单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将达成哪些目标?然后按照要求完成表格,最后选派代表进行汇报。
三、自学汇报 展示成果
1.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展示表格。
2. 师生交流:现在我们了解了学习内容,确立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那么下一步的学习你会怎样去做,如何去学呢?
四、师生交流 商议方式
1. 出示《课程》表格,学生快速默读,边读边想:你倾向于哪种方式?谈谈你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提出来。
2.师生交流。
五、下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本学期要学的内容和学习的目标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内容和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中,希望你们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读书,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敢于实践,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语文课程教案8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2~5段。
教法及思路: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二、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三、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
课文。
1、作者: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写作背景: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二、通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集体齐读课文。要求:分段读,师个别指导正音,节奏校正。
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4、熟读课文。
三、
作业:背诵课文2~~5段。
语文课程教案9
教学目的
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一 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 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 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四 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五 作业
1 诵读
2 自己任选一句诗,做副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语文课程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自己经历活动片断多种形式的再现、感受,培养孩子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良好学习品质。
2、通过老师创设情境和有力的引导,让学生轻松完成由说到写的表达需求,并培养孩子乐说、乐写,并能说写出自己感受与体验。
3、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情感。
4、初步培养孩子认真倾听及点评他人作品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清楚、写明白自己在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一幕,有自己感受与体验。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孩子们,这个星期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大型活动,我们还沉浸在快乐之中,想不想再回放一下在运动场上的精彩场面?
(二)搭建平台,小组合作
1、孩子们,大家在运动会中快乐吗?
我们的口号是——
2、一起说说有些什么比赛?除此之外,还有勇敢的健将风采又有怎样的表现?
3、这么多活动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点生说,边评价边出示要求)
要求:
1)比赛前的气氛怎样?你看到了什么?。
2)大家比赛时的动作一样吗?你注意观察了哪位运动员的动作、语言、神态?。
3)如果你是运动员,你参加比赛时有什么体验和感受?。
4、请生说,看谁得星多。(边说边点评)
5、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点评。
(三)营造氛围,个性交流
1、指名交流,边听边引导评价(按要求引导评价):
(四)由说到写,自由表达
1、运动会中的精彩还有很多,孩子们各有各的体验与感受。请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快快写下自己感受最深的画面,写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指导)
孩子们写,老师巡视。
(五)全班交流,展示成果,点评提高
挑选有代表性作品展示交流,引领孩子点评作品。
语文课程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能力目标: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为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
──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板书:风)
2、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
3、风可以编成谜语,能写成诗歌,风还能画出来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画风》。(板书:画)
二、自主探究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2、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3、请你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谁能把句中的.“她”换成小朋友的名字再读读句子?(生读)
4、你最喜欢谁的画?
随机出示:
⑴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师相机指导:从她的画里,你看到风了吗?从哪里看到风了?
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你来做做风娃娃,让旗子飘起来,让风车转起来。
你能读得让大家都感受到风来了吗?
你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它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上”“风来了,它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转的风车里”)真像个小诗人,让老师来读读你的诗歌吧,谁也来当当小诗人吧。
⑵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好。)
⑶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感受到风真的来了吗?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上”,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5、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能画风吗?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在风中,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的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请你拿好你们的画,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用“风来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四、总结延伸
1、阅读诗歌《风》。
2、写一写风的诗歌。
语文课程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件” “具”两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秃宝盖。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读中识字,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在病床上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字卡、学生喜欢的一两件玩具。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被子的大地”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注意过我们生活的大地吗?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录像片:高山、山谷、平原、山林、海洋、沙漠、丘陵、田野等影象资料。 )被子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生活用品,在这里,被子与大地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被子的'大地》 (齐读课题) “被”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二、熟读课文,在读文中初步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每一个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小节序号,圈出文中生字。
3、试着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文章中的主人公生病了,他把被子看成了大地:被褥能铺成山林,铅制的兵丁在上面行军;床单就像海洋,舰队在上面行驶;枕头可以叠成高山??他是快乐的被子大地的主人。 )
三、学习第一小节,认识、书写两个生字“件、具” 。
1、 (第一句中的“只好”要读出无可奈何的语气) (出示一件件玩具)指读,齐读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件” “具” 。
区分:一件玩具,一件件玩具,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中还有这样一个词组,你能找到吗?(一座座城市)一座座说明什么?你能不能照样子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组?
2、指导书写“件”、“具”。
(1)引导观察“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具:上半部分不要写得过宽,具里面有三横,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分均匀。
(2)学生练习书写。
四、作业。
1、玩心爱的玩具。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一件玩具被子大地山上
山谷平原喜爱被子大地
语文课程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四)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像。
教学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本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生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朴实,用娓娓道来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村庄从发展到毁灭的过程。但文章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的确立。
重点:
1.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德育点:
1.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创新点:巩固与创新运用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感悟。
空白点:
多处设置空白,主要体现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学生自由研读,提出问题等。
教学内容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揭示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其目的是让情境再现,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创新教学程序,重视读中感悟,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2.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学习2-4节)
(一)学习第二节
1.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指名读,质疑。
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把你找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2.自由研读,分析理解
(1)设计问题:从哪个句子中知道村里人砍树的?(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句多角度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渗透环保教育)(空白点、重点、德育点)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2)质疑
指名再读,其他人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空白点)
(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在读的基础,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A.理解“谁”
B.理解“拎”(换词方法)
C.理解“裸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D.小结:
(板书:随意砍树)
(3)指导朗读
(4)句子训练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 ),谁家( )……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补充句子,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经验相合)(创新点、留空白)
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5)小结
(二)学习第三节
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语文课程教案14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这个记者从罗斯福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态度的启示——主动走向生活。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 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指导或帮助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
一 了解故事更改,学习“采访前”的课文内容。 1 说说课文描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介绍关于埃利诺·罗斯福的资料。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他作了哪些准备? 用汪国真的人生格言揭开本节课学习的序幕。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同时,教师相机疏通、点拨、做适当的补充说明,以便使资料的交流更简洁、通俗。相机指导,以求学生能领悟到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投影出示学习要求: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他作了哪些准备?
二 模拟采访,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1 交流初次见面,罗斯福夫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模拟采访过程
(1)读一读课文的9至14小节,把科宁斯和罗斯福夫人的对话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标出来,对采访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1 相机总结:罗斯福夫人是一位充满了热情和智慧的女性。
2 对于再现采访,老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先读课文相关内容,明确采访内容;然后讨论采访应注意什么?(记者的注意事项,怎样表现罗斯福夫人等等);
3 采访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根据临场需要)
4 体会罗斯福夫人的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显得充实生动,避免说大话、空话。 投影罗斯福夫人的那段话,突出两个“强迫”。
三 揭示主题。
1 体会科宁斯最大的收获。
2 富有激情地朗读收集的名人名言和人生格言。 1 引读课文第三部分。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 投影“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给我的生活赋予了价值,增添了欢乐。”
四 拓展性作业。
讨论写采访报道的角度。 帮助学生复习梳理科宁斯写的采访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写?
教学后记
1 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其中“再现当年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过程”这一环节,我没有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尽量消除“为表演而表演”的倾向。我始终把握住语文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指导过程当中不搞花架子,切实地帮助学生,给予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点拨,使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提高。课尾,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体现了他们对课文重点——罗斯福夫人那段含义深刻的语言由衷的领悟和感慨,从而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体现对学生这一生命群体人文的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正是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努力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教学过程的变化。整个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块状结构。“采访前”的内容通过“读——说”的方式来了解、体会、交流;“采访过程”采用现场模拟的活动方式来展开,使学生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习水平不断地有层次地提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采访后”通过老师引读、学生创作并朗诵自己创作的人生格言这一学习活动,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点。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2教学内容的变化。《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而且要以课文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再现科宁斯的采访过程”,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并实践小记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揣摩,讨论作为小记者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从中耳濡目染了记者采访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又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的交流灵活地渗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勇敢地挑战自己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哲学思想。
3教学评价的变化。《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当中,我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如对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我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强调”,建议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个性或生活经验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因为很多同学与罗斯福夫人的童年有相似的经历。有位女同学谈到,她是《常州日报》的小记者,第一次执行采访任务时,由于紧张、胆怯忘了词儿,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没有因此而溜之大吉,而是慢慢地强迫自己稳定情绪,理清思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中,她体会到克服心理障碍,强迫自己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是可以获得成功和无穷的快乐的。我大加赞赏了她的勇气,并鼓励其他的同学也敞开心扉,大胆地交流。课堂中诸如此类精彩的发言举不胜举,从中不难发现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再顾忌、揣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从而能畅所欲言,在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中不断感悟,提升自己的认识。
再如,再现采访之前,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为单位采访实践后,我建议学生自由地谈谈观后感,善意地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自主性。
4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如本课的结尾环节,我提出:刚才,我们都做了一回小记者,采访了举世闻名的罗斯福夫人。如果让你代科宁斯写这篇采访报道,你会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因而采取的写作切入点也不尽相同。如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从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那段话的理解开始谈;从介绍罗斯福夫人的生平开始谈;从科宁斯的采访收获来谈等等。
语文课程教案15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二、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三、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
草原
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⑴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⑵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⑶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五、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⑴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⑵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六、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
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语文课程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1-11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01-24
(必备)语文课程教学设计08-05
语文课程心得体会01-01
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总结12-19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5篇02-04
语文课程教学心得体会06-08
语文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2-01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