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2、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3、对大数目进行合理的估计,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4、多渠道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搜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计数单位十万和亿。
教学难点:
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每个小组的学生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为了使同学们读到更多的书,这两年我们学校增进了很多的图书。在一些中学和大学校园里还建有规模更大的图书馆,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
生:想。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约有图书十万册) (指一名学生)你的表情告诉大家,你有话想说。
生:书真多啊。
师:老师还带来一组咱们班同学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谁来读给大家听?(课件展示课本上所提供的一段资料) 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指一名学生试读,生面露难色,眉头紧皱。
师:大家遇到困难了,生活中像这样的大数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生活中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感知十万的数。
(1)师:同学们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的书有很多,十万是多少呢?谁来说说看。 学生自由说。 用课件出示:1小盒订书钉有1000个。 师:我们一起数数看一大盒装了几小盒呢?(课件动态演示,学生数) 引导学生继续往下想:两大盒有多少个订书钉?3大盒呢?5大盒、8大盒、9大盒、10大盒呢? 学生跟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 课件动态演示十大盒订书钉叠在一起的情景。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一下十万是多少? 师生共同小结:十个一万是十万。
(2)师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图片。
师:我国雄伟的的人民大会堂,它能容纳一万人,如果要容纳十万人,需要几个这样的人民大会堂?
生:10个。
师:也就是说,10个这样的人民大会堂才能容纳十万人。那你见过十万个人聚集在一起的情景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一下十万是多少。
(3)师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引导学生在万位上一个一个地拨珠子。学生跟随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10万时。 师引导生领悟:在万位的前一位,这一个珠子代表的是一个十万。并理解10个一万是十万;万和十万之间的进率是10。(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其过程) 师板书:10个一万是十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计数器自己探索一百万、一千万、一亿、十亿、一百亿、一千亿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师生总结: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2.感知万以上的数 结合资料引导学生想象。
(1)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0个成年人的头发集合在一起大约有多少根?100个人呢?1000个人呢?(学生边想象边回答)1000个正常成年人的头发大约有一亿根。
(2)钟表上的秒针跳动一亿下需要用三年多的时间。让我们跟随秒针跳动的速度来数数看。
三、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认识计数单位,了解数位顺序表。
介绍:像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叫计数单位。 讨论:细心的`小朋友可能注意到了,亿后面为什么加,你怎么理解? 师:每个计数单位要占据一定的位置叫做数位。因此就有了数位顺序表。 学生独立完成数位顺序表,然后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研究数级的划分。
师:为了使用的方便,我们能不能给这些数位划分一下小组,然后给每一个小组起一个你们认为比较合理的名称。
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各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哪种分法更合理。 师:两种分法都有道理,但是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验证,第二种分法使用起来更合理、方便。 老师介绍数级的划分方法。
3.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你能发现什么? 课件出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讨论:相邻是什么意思?你怎样理解?
师:大家理解得都很好,我们一起了解一点相关知识。 生:就是挨着的两个计数单位。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读出这些大数来呢?课件出示: 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学生试试。(有的学生不会) 有关这部分知识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会使我们更熟练的认识大数。
五、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第五页的第二题。
让学生回忆今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场景,感受大数,并用大数进行表述通过练习建立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其实像这样的大数生活中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走出教室,到生活中感受大数目的场景,把你的感受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一、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所任教的四年级,共有学生86人。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2、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个别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所以,继续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也将是我本学期工作的重点。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2、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3、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数学,善于钻研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互动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3、从计算入手,从根本上抓好学生的计算,使学生打好计算的基本功,做到计算细致,快速,正确。
4、注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教材中的定义和概念要让学生弄明白,并且能够根据一些定理进行计算,且正确灵活。同时注意学生在讲课中学习活动的参与,同时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尊重。
5、抓好各单元的测验,通过单元检测及时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期中、期末制定好复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好复习。
6、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一道应用题应该多读几遍之后再解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7、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
五、后进生辅导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六、优生的培养措施
1、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自己确定更高的目标。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四(3)、四(6)两个班共94人的数学教学。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学数学,平时能遵守课堂常规,认真完成作业;少数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太好,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注意力会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也不能保持最基本的纪律;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发言不积极。
所以,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有效开展课堂讨论和提高学习效果将是本学期要工作努力的方向。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基本掌握,少数学生粗心大意,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少数学生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作业马虎。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其次,这学期整数的计算(简便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另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整理和复习等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本教材既注意体现教育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的数学教育内涵,使我们的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和运算律。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和确定位置三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解决问题方面:一方面在现实情景中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运用掌握的知识或规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地与同伴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数学表达水平,进一步学习反思评价,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亿有多大”和“●数字与信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调查了解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算律、解决问题的策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开展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在探索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3)在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增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意识。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理解数学内容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3)能努力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4)能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活新教材,深入开发例题资源,充分挖掘问题资源,合理利用习题资源。
2、紧密结合现实环境,努力创设现实情境,认真组织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3、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愿意并学会合作。
4、优化教学策略,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数学。
5、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6、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尊重学生,留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9、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10、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3。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15×8=
25×4=
170×5=
26×100=
30×50=
32×300=
36×20=
9×800=
42×400=
8×600=
20×300=
240×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开火车练习。
2.引入。
买一个文具盒需12元,买2个文具盒需多少元?(24元)买4个文具盒呢?(48元)买6个文具盒呢?(72元)买文具盒的个数越多,所需的钱就越多。那么在乘法算式中,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ぃò迨榭翁猓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投影出示例3。
(1)6×2=12
(2)20×4=1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仔细观察两组题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讨论,互相说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交流看法,在学生汇报中点拨。
(1)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二道算式比较,哪个因数没有变,哪个因数变了?是怎样变的?积又有什么变化?
(2)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比较,又有哪些地方变与没变呢?
(3)请将左边第二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也作类似的比较,发现规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你的.发现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乘10、100,积也分别乘10、100。
(5)用以上的方法比较右边三道算式,概括出你的发现。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除以2、4,积也分别除以2、4。
(6)你还能举例说说你的发现吗?
3.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4.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1题。
(1)你能看出每组算式有什么规律吗?小组交流,独立填写得数。
(2)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2题。
(1)要求学生先弄清题意,想一想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点名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方法一:200÷8=25(米)25×24=600(平方米)
方法二:200×(24÷8)=600(平方米)
追问方法二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做法。(长不变,宽乘3,面积也乘3)
师:你的方法真巧妙,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能说说今天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规律吗?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1.请学生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射线、一条直线。
提问: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得直线?
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
2.练习十四第1题。
(1)小组交流、讨论,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指名汇报。
(3)提问: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3.练习十四第2题。
(1)学生试着练习。
(2)小结:经过4点中的任意两点画一条直线,最多可画6条,如果经过4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那么这4个点肯定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复习角的认识
1.提问: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
2.把学过的角按一定的顺序排起来。
3.提问:什么叫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4.练习十四第4题。
(1)学生观察钟面后,先说说钟面上的分针从12起各转动了几分?
再说说形成的`角是什么角及其度数。
(2)说明:分针从12起转动不满15分,形成的角是锐角;转动15
分就形成直角;转动30分就形成平角;转动1小时就形成周角。
5.练习十四第5题。
(1)按图示,同学们将正方形纸折一折,再展开。
(2)完成之1、/2、/3度数的填写。
(3)提问: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4)再按图示将正方形纸中一个直角等分折成3折。
说说自己的发现,并算算图中三个角的度数。
6.提问:你怎样知道一个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1)练习十四第6题。
学生先估计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一量,看估计的是否差不多。
(2)练习十四第8题。
①学生先填写出八个方向。
②同桌两人活动:量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
7.提问:如何用量角器画指定的度数的角?
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三、思考题
先自己想方法,再组织汇报交流,可以通过测量,也可以通过推理比较。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想、说、做的机会,允许他们畅谈自己的想法,使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摩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不直接给出平角和周角的定义,而是通过转动活动的角,让学生讨论:当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和当两条边完全重合时所形成的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积极的思辩中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角和周角的定义,真正掌握了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教学背景分析:
《平角和周角》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特征,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且对锐角、直角和钝角有了一个表象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让学生转动活动的角来认识平角和周角,从中体会到各种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接受能力而言,四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记住直观可见的事物和通过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因此,在本课中的我特意设计一个“转转转”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转动活动角感受角的形成过程,认识平角、周角。进一步加深对几种常见角的认识,掌握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渗透事物间是变化的,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
教学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一看、说一说。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去玩吗?好!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不过在玩的过程中要思考一个问题:你发现了哪些角?播放一段录像后让学生说一说。
2、转一转、说一说。
(1)让学生拿出活动的角,并说一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你能用这个活动的角分别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吗?先同桌试一试,然后找学生分别进行演示。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平角。
(1)刚才大家分别转出了锐角、直角、钝角,如果继续往下转,当转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所得到的图形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播放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从而建立平角的概念。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角?
2、认识周角。
(1)讨论:如果继续往下转,当两条边完全重合时所形成的图形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2)播放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从而建立周角的概念。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周角?
3、认识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按照角的大小排列顺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1、游戏:我说你做。
(1)老师说出各种角,学生用手中活动的角依次转出来。
(2)老师用活动的角转出各种角,学生分别说出这是什么角。
(3)同桌互相玩这个游戏。
2、找一找。
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奥运会男子单杠比赛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角?
3、游戏:猜猜看。
让学生分别猜出钟表2点、3点、5点、6点、12点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成什么角,学生猜完后教师将隐藏的答案拉出,猜对时全班同学鼓掌,猜错时全班同学拍桌子,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游戏:转转转。
(1)转出直角。
在体育课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口令:“向右转”,教师边说边伸出右胳膊做示范,让学生观察转出了什么角?(直角)然后让全班同学集体试一试。
(2)转出平角。
老师发令:“向右转,再向右转”让学生说说两次向右转之后你转出了什么角?还可以怎样发令也能转出平角呢?(两次向左转、一次向后转)
(3)转出周角。
讨论:怎样发令才能转出周角?先同桌说一说,然后找学生来发令,全班同学一起转。
(4)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你都转出了哪些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说一说。
四、出示课题,进行小结。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两种角?(平角和周角,板书课题)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受学无止境。)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在你的生活中哪些是平角?哪些是周角?
板书设计: 平角和周角
锐角﹤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能够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了角的形成过程,学到了各种角的特征;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体现,师生互动,教师发掘了学生的肢体语言的丰富内涵。
2、课上让学生利用活动角的学具,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把角的特征讲述得明白透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们在一整节课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自己的个性。
3、本节课围绕新课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动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培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课前学习
根据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分析方法。
课上交流
把我们课前的有关内容相互交流一下
1、你选择了哪一个统计表,为什么这样选?
2、介绍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怎样画好直条?(要准确反映数量、还要注意美观。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注意:如果纵轴上是以一代十,如何较准确的反映数量,举例说明。明确:只有准确绘制,才能准确反映现状。
3、你在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自主探索
1、设置悬念,用认知矛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如果用一个统计图来反映该县的人口状况,你准备利用哪一个统计图?为什么?用一个直条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怎么解决?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如果让你来帮他们完善,你准备怎么做?(讨论)以1985年为例子小组讨论、交流:怎么表示?注意什么?注意区分两种数量,什么方法区分?
(2)、把剩下的绘制完成。明确:从外观上看,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区别呢?揭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3、分析研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能反映刚才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信息吗?除了这些,还能看出什么信息?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明确: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差距逐年增大,人口总数逐年增加。
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信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所以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城乡人口差距逐年增大。
4、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以上这些信息都是在单式统计图中看不到的。复式统计图使我们更加完整的表达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对这个统计图的描述和分析,发现了很多的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和意义。
5、社会问题的渗透:
通过分析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发现该县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介入一段简短的文字,显示世界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1950年,世界人口只有25亿,到1987年,达50亿,经短短6年,到1999年增加到60亿,今年7月,联合国发表最新的世界人口报告,全球人口达到67亿,相当于把现在世界上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排列起来,可以从地球排到月球排20次。人口数量急剧膨胀,意味着地球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意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意味着地球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到地球资源被消耗殆尽的时候,人类将何以为家?
我们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而现在能做的就是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节约使用资源。
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25届——29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的金牌数,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你从这个统计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
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难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出题进行判断。
1) 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2)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用三角板拼角: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3) 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4) 画指定度数的角。65度、100度、155度。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练习内容:
1、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
2、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3、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完成总复习12题和13题。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910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用表格
学具准备:
三张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2、我们来看看王华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例1图)中午放学回家,王华发现妈妈正在厨房准备烙饼。(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教师板书快速烙饼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2、用的时间短。)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拓展延伸: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课件表格.饼数
2 3 4
同时烙两张饼 快速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先烙两张,后三张用快速5 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18 15
烙 饼 方 法
最少所需的时间(分)
6 9 12
7 8 9 10
21 24 27 30
4、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学生启示:
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
(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点
长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过程方法:
学生在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情感与态度:
提高学生欣赏平行美的能力,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理解“同一平面”、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孩子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桌上有两枝铅笔,一位同学从旁边经过的时候,不小心碰了一下桌子。咦,铅笔呢?(课件演示:两支铅笔从桌子上滚掉在地上)。
生:铅笔掉下来了。
师:那两支铅笔掉在地上,可能是什么样子?你能想象一下,把他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吗?动手画之前,老师提出几个要求: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能把这两枝铅笔想象成两条直线,可以吗?(直线有什么特征?)画的时候用上工具尺子;各种方法尽可能不一样,给定的时间里比比谁画得多。
2.初探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一个同学的画法如下
师:我们看这位同学的画法,他画了()种,有比他多的吗?老师刚才提出了要求,各种画法尽可能不一样。现在这几种画法中,真的没有相同的画法吗?
生:不是。
师:哪些画法是相同的?为什么?
生:第一种和第四种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有重合在一起的地方。
师:老师懂了你的意思,就是两条直线有一个点是重合在一起的。那就是说,两条直线——
生:交叉在一起。
生:相交。
师:很好。刚才有同学说了一个很好的词:相交。(板书:相交)指着学生画了“角”形状的两条直线,引导学生辨析他们是否相交?师:(手指第三种方法)这两条直线相交吗?
生:不相交。
师:我们的眼睛还没有看到相交师肯定的,但这是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后,是什么结果?
生:画得长一些会相交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那条直线斜过来。
生:这条直线靠过来了。
师:老师知道大家的意思。原来这两条直线之间有这么宽(指第三组直线的下半部分),现在这条直线向这条直线靠过来了,两条直线间靠得越来越近了,按照这个趋势,他们肯定会有相交的一点。
师:哪个同学上台,用测量的数据把大家刚才观察的结果表示出来?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说服大家吗?(让事实说话)(测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
师:看上去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实际上是相交的。照这样看来,这两组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生:不是。
师:怎么不是呀?那位同学用测量的数据来说服大家。
生上台测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并说明:宽度没有变化,两条直线一直隔着这么远,不会相交。
师:经过一番分析,这位同学画的这么多种画法中,归根结底实际上是几种不同的画法?看来画在点子纸上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生:或者相交,或者不相交。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刚才画的各种画法中,哪几组直线是相交的,哪几组直线是不相交的。
交流。(你画了几种画法,实际上是几种不同的'画法?)
师:同学们画的直线都在这张纸上,我们把他们说成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我们把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互平行。(板书: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来看这样一组判断题。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对教材中关于平行概念的语言描述学生理解尚有困难。
3.深究
师:我们是通过掉在地上的两枝铅笔,认识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让我们还是回到上面的话题上吧。如果桌上的铅笔,一枝掉在地上,另一枝还在桌上,那这两枝铅笔所在的直线还能相交吗?(课件演示这样的场景)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一枝在上面,一枝在下面。画长一些,上面的还在上面,下面的还在下面。
师:很有想象力。看到两枝铅笔现在的位置不由得想到了立交桥,请看大屏幕有些汽车在地面上行驶,有些在立交桥上高速公路上行驶,我们动手做个模拟试验,用一个手指移动演示下面的汽车行驶的路线,用一个手指演示在上面路面上行驶的路线,两辆车从不同的方向开来,结果:两辆汽车会相撞吗?为什么?
生: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多请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你们抓住了关键,因为两辆汽车在上、下两个不同的路面上,所以这时这两条行驶路线既不相交,也不是平行,它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而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相交和平行特别强调,在同一个平面内。
师:同学们,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图形和线条的世界,借着这两枝铅笔我们认识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你能从下面的图片中找出相互平行的直线吗?(课件出示:课间10分钟)日常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平行或是相交的直线的?
【设计意图】生活是学生认知形成和发展坚实的踏板,离开了生活进行教学,为学生支起的就是一个空架子。“同一平面”的含义是学生理解的一个瓶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利用刚才的情境深掘一尺:桌上的两枝铅笔只有一枝掉在了地上,这时候两枝铅笔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孩子的意见会出现分歧,有的认为相交,有的认为不相交。多媒体适时出示立交桥,并且带领孩子做一个模拟试验,用一个手指头表示下面汽车的行驶路线,一个手指头表示天桥上汽车的行驶路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从不同的方向开来,不会撞车的原因在于这些汽车在上、下两个不同的平面上,而我们小学阶段所讲的平行与相交都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以此为踏板支撑起学生对抽象数学术语“同一平面”的理解。在孩子内心世界,他们较少用数学术语、命题的方式来建构自己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的,鲜活而有贴切的表象是理解抽象概念内涵的最佳“锚桩”。
4.操作
师:我们的同学勤观察、善思考,已经认识了平行。那我们能动动手画出平行线吗?一边画,一边总结画平行线你用了哪几个步骤。
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生:先画一条直线,然后再画一条直线。
师: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这两步之间有没有做什么?
生:把尺子这样。
师:谁能帮助他表达?
生:移动生:平移
师:(板书:平移)老师刚才听到同学这样说:要平移!非要平移吗?为什么?
生:不平移的话,直线就会斜掉,就不是平行了。
师:那怎样保证是平移呢?,还记得图形在方格纸图上的平移吗?请看大屏幕,正方形在方格纸上移动,它能一次平移到这一格吗?为什么?将方格纸斜着放,正方形在方格纸上平移。
师:如果没有方格纸,要想平移,你觉得关键是什么?
师:对了,如果要让这个正方形,就像小火车,要想火车平移,那关键就得给它造一条轨道。现在请你拿一把三角尺,你能想办法,让他平移吗?
演示画平行线吗?和老师同步练习。
学生独立练习。
加大难度,你能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尝试,然后演示。
再加大难度,你能过这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尝试,演示。交流:在画平行线的时候,你觉得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应该要这样画,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画。知识不能很好的为技能的展开提供有力的支撑。
5.冲浪
想想、摆摆、填填
(1)第一根小棒和第二根小棒平行,第三根小棒和第二根小棒平行,那么第三根小棒和第一根小棒()
(2)先摆一组平行线,再在不同的方向上又摆了一组平行线,可能摆成()图形。摆成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之处?
书第41页第3题。自己思考,讨论交流。
6.总结。
学到这里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看老师的板书,还缺个课题,你能帮帮忙,给我们今天的课取个名字吗?能说说理由吗?
欣赏平行事物,感受平行美
总结:平行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无处不在,下面大家一起来感受平行给我们的视觉带来的美。美的事物有千千万万,其中的奥秘有许许多多,老师相信,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你不但会发现其中的秘密,你还会用你的智慧来创造出更多的美好画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提高运用这一规律进行简算的意识。并能在简算过程中确定余数的大小。
2.通过观察、交流、辨析,迁移等活动,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优化意识。
3.使学生在知识迁移的情境中,增强学好知识的信心,体会规律的生活和数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交流、辨析,迁移等活动,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优化意识。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第八课:《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请你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和文具,调整好坐姿,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一.创设情境,回顾知识
根据450÷30=15快速说出下列各题的商。
45÷3=15
900÷60=15
150÷10=15
老师:为什么你们算得这么快?依据是什么?
学生:这三道题都运用了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所以我们很快的算出了结果。
小结:看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能使口算变得简便,那么它能不能使笔算变得简便呢?我们来一起探究。
二.亲身实践
探究新知
(1)发现:请看这个除法算式,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
780÷30=
交流:它们都是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
(2)计算: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你能用竖式计算吗?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停30秒)
(3)汇报:
小平:根据以前的经验我是这样算的:这是一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用30除78个十,商是2个十,还余18个十,再用30除180商6,所以780÷30的商是26。
教师:说得太好啦!还有和这种竖式计算方法不一样的吗?
小英:
我和小平的算法不一样:我将被除数780和除数30同时除以10,得到78除以3,根据商不变的规律,78÷3和780÷30的商相等。因此可以这样计算,(呈现竖式划掉0,然后再计算78÷3)
(4)质疑:屏幕前的同学们,你认同小英的这种新算法吗?(停2秒)如果认同,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停2秒)
学生:我认同小英的说法,她在竖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运用了商不变的规律,所以780÷30和78÷3的商是相同的。
(5)对比:同学们说的很清楚,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认为第二种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变成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运算简便多了。
(6)练习:看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能使计算简便,下面请观察这两道题能使用刚才的简便方法进行笔算吗?下面请你在练习本算一算。(停30秒)
出示:600÷40=
5400÷200=
交流:算好了吗?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呢?请你来说一说。
学生(小英):我发现这两道题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第一道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想成60除以4,商是15.第二道同时除以100,想成54除以2,商是27。这样计算简便。
教师:由此,我们发现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时,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能使计算简便。
(1)出示:120÷15=
(2)计算:请看这道题,我们能不能借助刚才的经验进行简便计算呢?赶快试一试吧!(停30秒)
(3)汇报:
学生1:
我是这样写的: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让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变成了480÷60,这时再同时除以10,变成48÷6,口算得8。被除数和除数除了同时乘4,还可以乘偶数2、6,都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十数的除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吗?
学生2:
我让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3,变成了40÷5,数变小了,口算也得8。也可以同时除以5,也会使数值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同学们的思考很有道理,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同时乘一个数,可以“凑成整十数”,再进行简便计算。也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同时除以一个数,使数值变小,进行简便计算。但是这些都不是唯一的方法,计算时,我们要根据算式的特点进行恰当的选择,目的是使计算简便。
(4)你能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简便吗?
请你在数学书88页做一做第二题处完成。
订正:第一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2,变成360除以90,想成36除以9,口算得4;第二道,同时除以9,用50除以2,得25。第三道,可以同时乘2,变成240除以30得8。第四道同时除以7变成30除以6,得5。但是但是三四题的答案不唯一!是“凑成整十数”、还是使数值变小,在解题使我们要灵活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3.例10
(1)计算:840÷50=
教师:再来看看这道题,你能简便计算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吧!(停30秒)
(2)计算
以下是竖式计算过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后,变成84除以5,商是16。可是君君认为余数是4,丽丽认为余数是40,你猜猜谁说的对?
(3)对比
小平:我猜君君同学说的对。计算时,最后一步34减3余数是4。
小英:我认为丽丽同学说的对。余数4在十位上,应该是40。
教师:要想知道对错光靠猜是不行的,怎么办?对!验算,请你验算一下,检验对错。(停15秒)
小英:验算时,我们用商16乘原来的除数50得800,如果加余数4,是804,不是原来的被除数840所以是错的,如果加余数40正好得原来的被除数840,所以丽丽同学说得对,余数是40。
(4)算理:为什么余数是40而不是4,其中的道理你知道吗?
计算时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让计算变得简便,但是这仅限于没有余数的情况。要是有余数就要使用原数去思考,840除以50,先用50除84个十,商1个十,余34个十,把0抄下来,变成340,340里面最多有6个50,所以商5,余数是40。
(5)教师:有没有快速判断余数的方法呢?
小平: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是看余数是在原数的哪一位,这道题4在原数的10位上,表示的是40。
教师:那这道题的余数是多少呢?4300÷200
学生:这道题余数1在原数的百位上,因此余数是100。同学们你们想对了吗?
(6)练习:请你用简便方法笔算这两道题吧!
670÷30=
9800÷50=
第一道余数在哪位上,因此商是22余数是10;第二道,余数3在哪位上?因此商19,余数是300,你们写对了吗?
小结:今天我们发现了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不仅使口算简便,也使笔算变得简便。你们学会了吗?接下来我们进行练习吧!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02-01
幼小衔接数学上册教案12-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02-17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华】11-07
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1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通用20篇)12-29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