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2022-07-31 12:22:15 教案 投诉 投稿

时间的脚印教案合集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时间的脚印教案合集6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释词语。

  踪迹:

  海枯石烂:

  山麓:

  龟裂:

  帷幕:

  3.朗读课文,标清序号,说一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4.通读全文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5.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初读感知

  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学生们给正文部分的段落标上序号,划分文章结构。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3.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四、合作探究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五、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六、达标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②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③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④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1.关于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作比较B.举例子C.下定义D.打比方

  2.选段③中“旅行”一词是什么意思?若换成“到远方去”行吗?为什么?

  3.“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冰河”能“爬“吗?这个“爬”字在句中有什么好处?

  七、布置作业

  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学习反思

时间的脚印教案 篇2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进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犸。一天,一头猛犸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犸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较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说明文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

时间的脚印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 .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习。

  2.自读课文一讨论问题。

  媒体设计

  可用投影仪展示介绍岩石构造知识的一些画面,还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岩石从分化再到重新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受。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读设计

  从古至今,关于时间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马克思强调“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培根认为“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梅森指出“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针对“时间”发表过自己独特的见解。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这堂课,就请阔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板书“时间的脚印”。

  (解说:从中外名人谈时间的话题开始,引出如何寻找人类史前“时间的踪迹”这个课文所要说明的核心问题,进而导入新课,显得自然,既可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l)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

  ①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的字的读音。

  腐蚀( )浑( )浊 山麓( )粗糙 ) 龟 裂海枯 )石烂

  ②辨析下列各字,注意其与括号内的字的区别,防止误读、误写。 砂(沙)旅(族)掸(掸、蝉、婵) 拂(佛)砾(栋、跞、砾) 炎(严)热光滑(华)

  ③掌握下列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和用法。藏CAng隐藏zAng宝藏壳kE贝壳qiAo地壳重ZhOng重新ZhOog重压龟GUI乌龟JUN龟裂 (解说:这一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使用工具书,独立思考并解答,确有疑难,教师点拨解疑。此举意在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等学习能力。)

  (2)内容与形式总理。

  在通读全文,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理清本文说明的层次。

  全文共3 0个自然段(不包括作者在题记中引用的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4段)概括介绍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第5~28段)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又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5、6段)总说岩石由被破坏到重新生成的`过程。

  第二层(第7—16段)分说岩石遭破坏被分解为泥沙的过程(即“石烂”的过程)。

  第三层(第17-28段)分说泥沙形成岩石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第29、30段)照应开头,说明辨别岩石中留下的“时间的脚印”之难,意义之重大。

  (解说:设计上述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更有效地掌握本文的学习重点。)

  2课堂训练。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着它,严寒的霜雪_着它,风.着它,雨__着它……

  ②狂风__来了,洪水__来了,冰河_来了……

  ③而在读懂以后,_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2)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段落,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解说:以上课堂训练(1)的目的是通过完成填空练习使学生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训练(2)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结构文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对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逐一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体会其生动有趣的语言。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

  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说: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 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 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解说: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解说: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解说: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三、欣赏品味

  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语言表达等方面尽量靠近读者,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首先,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尤其是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其次,从内容上看,说明具体、全面。如说到山野里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时,顺便提及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介绍岩石生成过程中如何留下时间的踪迹,却先交代岩石的毁坏、分解过程等,不断开阔读者视野,使人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再次,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地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的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四、课堂总结

  1.总结两节课的教学内容。

  2总结学生的学习表现。

  3总结学习方法。

  (解说:课堂总结便于学生对课文h容的整体把握,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 五、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对岩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试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散文,抒发一下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解说:本设计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岩石造破坏分解成泥沙,再由泥沙胶结成岩石的过程,便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的脚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 体会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屏幕显示)

  :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 篇5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3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文前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说读 学写法

时间的脚印教案 篇6

  课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两课时

  内容安排:第一课时: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3.浏览网页,自己查找相关文章,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画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和了解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章观点和结论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我们自己怎样记录时间,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教学活动:

  1.画图和概括活动。

  2.质疑求解活动。

  3.迁移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板块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文章题目《时间的脚印》所提的“时间”是指“地质时间”,那么

  1.哪些段落提到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2.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画一个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

  (二)1。岩石除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些内容?

  2.你找到的句子在段落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段落中心句、承上启下句)

  3.出一个段落,让学生补出承上启下句或段落中心句。

  板块二:对课文的观点和结论质疑。

  (一)本文写于50年代,作者认为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是什么?(找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以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比如: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等等。)

  (二)岩石都有哪些种类?是所有的岩石都能记录时间么?

  (三)我们推测地球年龄的依据是什么?是否科学?

  板块三:迁移扩展活动。

  (一)课文提到的时间是地质时间,那是靠岩石记录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到时间的流逝的?有没有什么印记?

  (二)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时间的脚印教案】相关文章:

《时间的脚印》教案02-24

《时间的脚印》教案9篇02-28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03-30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9篇)05-24

时间的脚印教案汇编5篇01-05

关于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08-16

时间的脚印教案十篇01-11

《金色的脚印》教案01-22

《有趣的脚印》教案02-22